复习题实验力学3新(答案课件)
力学实验综合三答案
![力学实验综合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5140b1866fb84ae45c8dce.png)
力学实验综合三(必修二)1.【答案】:(1)2m/s (2) -10 -1.25 (3)2.5【解析】:(1)本题要注意a 点不一定是小球的抛出点,所以小球从a 点向下的运动在竖直方向不一定是自由落体;假设a 、b 、c 、3点的时间间隔为“T ”对小球在竖直方向分析:2gT s =∆s g s T 1.01010)1020(2=⨯-=∆=-; 在水平向对小球研究T v x .0=∆;s m T x v /21.0102020=⨯=∆=-; (2)选择ac 段在竖直方向分析,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by AC AC v s m T x v ==⨯⨯==-/5.11.02103022 设从抛出点到b 的时间为t 则:gt v by =;s t 15.0105.1==; 抛出点到b 点的水平位移cm t v x b 3015.02.0=⨯==;b 点的水平坐标为20cm 。
所以抛出点水平坐标为-10;抛出点到b 点的竖直位移cm gt y b 25.1115.010212122=⨯⨯==;b 点的竖直坐标为10cm 。
所以抛出点竖直坐标为-1.25cm ; (3)s m v v v by bx b /5.25.122222=+=+=2.【答案】(1)BD (2)a .球心 需要 b .大于(3)AB (4)B(5)物体初速度较小时,运动范围很小,引力可以看作恒力——重力,做平抛运动;随着物体初速度增大运动范围变大,引力不能再看作恒力;当物体初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做圆周运动而成为地球卫星。
【解析】:(1)实验时必须保证每次小球的初速度是水平的,且每次小球的初速度大小是相等的;挡板的存在是为了记录小球的落点,因此每次挡板下落的高度不一定相同;故BD 对;(2)钢球在竖直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如果A 点为起点则根据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比为1:3:5:7...,则y1:y2=1:3;否则可能为3:5或5:7等...将大于1:3;又因为)1 0x v ∆= )2...(212t g y y ∆=- 联立1、2式可得:120y y g v -=; (3)笔尖的运动受到摩擦力故不属于平抛运动;(4)从同一炮台水平发射的炮弹,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都一样。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31c3d05ef7ba0d4a733be4.png)
高考复习力学实验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题(共17小题)1.(2016•天津)某同学利用图1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AB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②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cm,s2=4.41cm,s3=5.19cm,s4=5.97cm,s5=6.78cm,s6=7.64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0.80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0.40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答】解:①A、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水平;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开电源再放纸带;故AB正确;C、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故C错误;D、由C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故选:AB;②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s;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0.80m/s2;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0.40m/s;故答案为:①AB;②0.80;0.40.2.(2016•高港区校级学业考试)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若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选填“水平”或“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2)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B、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C、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CA、天平B、秒表C、米尺.【解答】解:(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需要用低压交流电压;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注意让上下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减小阻力;(2)A、应先接通电源,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故A错误;B、选择纸带时应选择点迹清楚,前两个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故B错误;C、释放重物时,应让重物靠近纸带;故C正确;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故D正确;故选:CD.(3)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a=,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米尺,用来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实验中不需要天平,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也不需要秒表.故选:C.故答案为:(1)竖直;(2)CD;(3)C.3.(2017春•涞水县校级月考)某学生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m=50g的重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部分:①实验操作:接通电源,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2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2.60cm,x2=4.14cm,x3=5.69cm,x4=7.22cm,x5=8.75 cm,x6=10.29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T=0.02s,则重锤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 9.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答】解:(1)①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纸带,实验结束,应立即关闭电源.②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有:x6﹣x3=3a1(2T)2…①x5﹣x2=3a2(2T)2…②x4﹣x1=3a3(2T)2…③a=…④联立①②③④解得:a=;代入数据解得:a=9.60m/s2.答案:(1)①接通电源,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9.60.4.(2016春•哈尔滨校级期中)某同学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试完成主要步骤:(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的位置O点、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的Oc).如乙图所示,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0N(3)如丙图所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的图示,请在图丙中:a.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的图示b.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4)关于该实验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越短越好B.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C.每次实验中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90°.【解答】解:(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位置O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2)如图乙,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细绳套的方向,由图示弹簧测力计可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0N;(3)a、按力的图示方法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b、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如图所示.(4)A、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适当长一些,以方便画出力的方向,故A错误;B、测量力的实验要求尽量准确,为了减小实验中因摩擦造成的误差,操作中要求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C、在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适当,且二力的大小要适量大些,这样有利于减小实验中偶然误差的影响,不需要夹角必须大于90°,故C错误;故选:B故答案为:(1)两细绳套的方向;(2)同一位置O;4.0N;(3)如图所示;(4)B.5.(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2)某同学用两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某位置,此时该同学记录下了结点O的位置及两弹簧秤对应的读数,他还应该记录下两细线的方向.(3)图乙中的F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的图示,F′为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同一点时所用拉力的图示,这两个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解答】解:(1)本实验中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选:B.(2)当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时,必须记录下两弹簧秤读数,及两细线的方向,O点的位置;(3)图乙中的F与F′中,F是由平行四边形得出的,而F′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其方向一定与橡皮筋的方向相同,一定与AO共线的是 F′.故答案为:(1)B;(2)两细线的方向;(3)F′.6.(2016春•临沂校级期末)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1,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①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A.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B.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橡皮条方向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正确的是AB (填入相应的字母)②若某次测量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2)乙同学在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OA、OB、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实验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C.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OA在一条直线上且两者长度相等D.多次实验中O点不必是同一位置.【解答】解:(1)①A、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正确;B、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面平行,故B正确;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与拉力的夹角应适当大些,但橡皮条方向不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故C错误;D、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夹角太小,会导致作图困难,也会增大偶然误差,故D错误.故选:AB.②两力均为4N,且相互垂直,则其合力大小为F=4N>5N,合力超过了弹簧秤的量程,故弹簧秤无法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故不能使用.(2)A、需要知道橡皮筋的伸长量才能表示橡皮筋的弹力,故应该测量橡皮筋的原长,故A正确;B、为了减小误差,橡皮筋的伸长量应该大些,故应选择劲度系数稍小的橡皮筋,故B错误;C、由于橡皮筋的弹力与它的长度不成正比,所以OB、OC弹力的合力方向与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重合,故C错误;D、不同的O点依然满足任意两个橡皮筋弹力的合力与第三个橡皮筋弹力等大反向的特点,所以即使O点不固定,也可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AD.故答案为:(1)①AB;②不能;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2)AD.7.(2016•广州二模)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B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1.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①所示的a﹣F图线.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 0.10 N;小车质量M= 0.20 kg.若该小组正确完成了步骤(1),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②(填“②”、“③”或“④”).【解答】解:(1)平衡摩擦力时,取下砂桶,适当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故B正确.(2)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a===1.60m/s2.(3)根据图①知,当F=0.10N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可知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0.10N,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则m=kg=0.20kg.平衡摩擦力后,a与F成正比,图线的斜率不变,故正确图线为②.故答案为:(1)B;(2)1.60;(3)0.10,0.20,②.8.(2016秋•天津月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b)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85 m/s,小车的加速度为5 m/s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拉力F恒定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质量M恒定不变.(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c)所示,则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不满足m<<M .【解答】解:(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出:v E== m/s=0.85m/s小车的加速度为a== m/s2=5m/s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细线对车的拉力F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3)图中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实验前木板右端垫得过高.设小车的加速度为a,绳子拉力为F,以砂和砂桶为研究对象得:mg﹣F=ma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Ma解得:a=故:F=Ma=所以要使得绳子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大小,必有m<<M,而不满足m<<M时,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a逐渐减小.故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砂和砂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答案为:(1)0.85;5;(2)拉力F恒定;小车质量M恒定;(3)平衡摩擦力过度,不满足m<<M.9.(2016秋•濮阳月考)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表示)、砂和砂捅(总质量用m表示)、刻度尺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完成本实验,下列实验器材中必不可少的是CD .A.低压直流电源 B.秒表 C.天平(附砝码) D.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误差由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系统误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贴近结论,应尽量地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即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取下沙桶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带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成本实验时,为了使沙桶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则沙桶的总质量与小车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M >>m .(4)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某次测量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其中0、1、2为相邻的三个计数点,且相邻两计数点的打点频率为f,0、1两点间的距离用x1表示.1、2两点间的距离用x2表示,则该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 (x2﹣x1)f2m/s2.如果f=10Hz,x1=5.90cm,x2=6.46cm,则加速度的值应为a= 0.56 m/s2(保留两位小数)(5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则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关于小车的质量M的函数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C .【解答】解:(1)本实验中需测小车质量,则需要天平,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低压交流电源,故选:CD.(2)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可;(3)根据实验误差的来源,在 M>>m条件下,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4)根据△x=aT2得:a==(x2﹣x1)f2=(6.46﹣5.90)×102×10﹣2 m/s2=0.56 m/s2;(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则=M+,则以为纵轴,以总质量M为横轴,作出的图象为一倾斜直线,且纵坐标不为0,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CD;(2)M>>m;(3)(x2﹣x1)f2;0.56;(4)C.10.(2016春•锦州期末)图甲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水平.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每次平抛初速度相同.(2)图乙是正确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O为抛出点,则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6m/s.(g=9.8m/s2)(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L=5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5 m/s;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 2 m/s;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1,1)(如图丙,以O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的正方向,g取10m/s2).【解答】解:(1)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一定要水平,因此为了获得水平的初速度安装斜槽轨道时要注意槽口末端要水平,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平抛的轨迹都是相同的,这就要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相同,因此在操作中要求每次小球能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2)由于O为抛出点,所以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x=v0t将x=32cm,y=19.6cm,代入解得:v0=1.6m/s.(3)由图可知,物体由A→B和由B→C所用的时间相等,且有:△y=gT2,由图可知△y=2L=10cm,代入解得,T=0.1sx=v0T,将x=3L=15cm,代入解得:v0=1.5 m/s,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v By==2 m/s.故从抛出到B点所用时间为:t=故从抛出到B点的水平位移为:x=v0t=1.5×0.2m=0.3m,故从抛出到B点的竖直位移为:y=gt2=所以x′=5L﹣x=0.25﹣0.3m=﹣0.05m=L,y′=5L﹣y=0.25﹣0.2m=0.05m=L,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为(﹣1,1).故答案为:(1)水平,初速度相同;(2)1.6;(3)1.5,2,(﹣1,1).11.(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实验前应ABC A.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B.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为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飞出;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这个实验 BA.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①条B.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②条C.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D.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解答】解:(1)A、实验中必须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而平抛运动要求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故A正确;B、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可知其运动轨迹在竖直平面内,因此在实验前,应使用重锤线调整面板在竖直平面内,即要求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故B正确;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故C正确;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不能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放,故D错误.故选:ABC.(2)在打击金属片时,两小球同时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同时落地,则说明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能说明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1)ABC;(2)B.12.(2016•花溪区校级三模)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1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我们把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可记作W、2W、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记录数据如下.请)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 C (填答案前的字母)A.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B.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D.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2)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W﹣v2图象.(3)根据图象2可以做出判断,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解答】解:(1)装置探究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应平衡摩擦力,使得橡皮筋做功等于合外力做功,以及能够使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根据描点法作出图象,如图所示:(3)W﹣v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可知,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故答案为:(1)C;(2)W﹣v2图象如图;(3)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13.(2016•蔡甸区校级一模)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一个光电门B,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A处由静止释放.(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 2.30 mm.(2)下列实验要求中不必要的一项是 A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C.应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D.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3)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M和A、B间的距离L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的图象是 C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作出“t﹣F图象”B.作出“t2﹣F图象”C.作出“t2﹣图象”D.作出“t=3s图象”【解答】解:(1)由图知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2mm+6×0.05mm=2.30mm;(2)A、拉力是直接通过传感器测量的,故与小车质量和钩码质量大小关系无关,故A不必要;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故B是必要的;C、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保持拉线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拉力才等于合力,故CD是必要的;本题选不必要的,故选:A.(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那么解得:t2=所以研究滑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图象或作出t2﹣图象,故C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2.30;(2)A;(3)C14.(2015春•菏泽期末)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采用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减小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 C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若实验中所用小车的质量为200g,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精确,在实验室提供的以下四种规格钩码中,应该挑选的钩码是 AA.10g B.20g C.30g D.50g(3)某实验小组挑选了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在多次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为40.0cm;打下第n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1.20m/s.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0.196 J,小车动能的增量为0.144 J.(g=9.8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答】解:(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故C正确.故选:C.(2)本题要用钩码的重力代替小车所受到的合力,钩码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选10g的钩码较好,故A正确.故选:A(3)从打下第一点到打下第N点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mgs=50×10﹣3×9.8×0.4J=0.196J;小车的动能增量为:△E k=Mv2=0.2×1.22J=0.144J.故答案为:(1)C;(2)A;(3)0.196,0.14415.(2016•北京)利用图1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 .。
(word版)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文档
![(word版)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ac5a2160242a8956aece4dd.png)
高考复习力学实验题一.实验题〔共17小题〕1.〔2021?天津〕某同学利用图1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②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局部计数点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s2,s3,s4,s5,,那么小车的加速度a=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B=m/s.〔结果均保存两位有效数字〕2.〔2021?高港区校级学业考试〕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假设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选填“水平〞或“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2〕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B、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C、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屡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A、天平B、秒表C、米尺.3.〔2021春?涞水县校级月考〕某学生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 m=50g 的重 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局部:① 实验操作:,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 . x ,x , ② 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 2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 2 x ,x ,x cm ,x ,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 ,那么重锤运动的加 3 4 5 6第1页〔共8页〕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m/s 2〔计算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4.〔2021春?哈尔滨校级期中〕某同学进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实验,试完成主要步骤: 〔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的位置O 点、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1、F 2以及〔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拉到 ,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 的Oc 〕.如乙图所示,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3〕如丙图所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的图示,请在图丙中: a .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 F 的图示 b .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作出 F 1、F 2的合力F ′ 〔4〕关于该实验考前须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越短越好.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 C .每次实验中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 90°.5.〔2021春?衡阳校级期末〕“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学用两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某位置,此时该同学记录下了结点 O 的位置及两弹簧秤对应的读数, 他还应该记录下 . 〔3〕图乙中的 F 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作出的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的图示, F ′为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 至同一点时所用拉力的图示,这两个力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 .第2页〔共8页〕6.〔2021春?临沂校级期末〕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1,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①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橡皮条方向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正确的选项是〔填入相应的字母〕②假设某次测量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那么〔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2〕乙同学在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OA、OB、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实验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C.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OA在一条直线上且两者长度相等D.屡次实验中O点不必是同一位置.7.〔2021?广州二模〕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选项是B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m/s 2〔计算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第3页〔共8页〕〔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 a 与合外力 F 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 ①所示的a ﹣F 图线.那么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f= N ;小车质量M= kg .假设该小组正确 完成了步骤〔 1〕,得到的 a ﹣F 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 〔填“②〞、“③〞或“④〞〕.8.〔2021秋?天津月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 b 〕所示,自 A 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那么打E 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 /s ,小车的加速度为 m/s 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 a 和质量M 的关系,应该保持 不变;假设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 a 和拉力F 的关系,应该保持 定 不变.〔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 a ﹣F 图象,如图〔c 〕所示,那么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9.〔2021秋?濮阳月考〕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 表示〕、砂和砂捅〔总质量用m 表示〕、刻度尺等,请答复以下问题:〔1〕为了完本钱实验,以下实验器材中必不可少的是 . A .低压直流电源 B .秒表 C .天平〔附砝码〕 D .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误差由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系统误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贴近结论,应尽量地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即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取下沙桶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带 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 运动.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本钱实验时,为了使沙桶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那么沙桶的总质量与小车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4〕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某次测量时,得到了如下图的纸带,其中 0、1、2为相邻的三个计数点,且相邻两计数点的打点频率为 f ,0、1两点间的距离用x 1表示.1、2两点间的距离用 x 2表示,那么该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m/s 2.如果f=10Hz ,x 1,22〔保存两位 x ,那么加速度的值应为a=m/s小数〕第4页〔共8页〕〔5〕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那么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 关于小车的质量 M 的函数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10.〔2021春?锦州期末〕图甲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 .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 止释放,是为了每次平抛 .〔2〕图乙是正确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 O 为抛出点,那么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m/s .〔2〕〔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 L=5cm ,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 位置,如图丙所示,那么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 ;B 点的竖直分速度为 m/s ;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 〔如图丙,以 O 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 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 Y 轴的正方向, g 取10m/s 2〕.11.〔2021春?衡阳校级期末〕〔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实验的装置如图 1所示,在实验前应 .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 C .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D .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 O ,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为 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 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 A 球水平飞出;同时 B 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 总是同时落地.那么这个实验 A .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 ①条 B .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 ②条 C .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 .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12.〔2021?花溪区校级三模〕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 1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我们把橡皮筋对小车做的 功可记作W 、2W 、3W 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 v ,记录数据如下.请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功W0 W2W3W 4W5W6W﹣v/〔m?s 1〕第5页〔共8页〕〔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 〔填答案前的字母〕. .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 .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 .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 〔2〕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 W ﹣v 2图象.〔3〕根据图象 2可以做出判断,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 .13.〔2021?蔡甸区校级一模〕 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 “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 一个光电门 B ,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 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 传感器下方 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 A 处由静止释放.〔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 d ,如图乙所示,那么 d = mm . 〔2〕以下实验要求中不必要的一项为哪一项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 .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应使A 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C .应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 .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3〕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 M 和A 、B 间的距离L 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 ,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t ,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的图象是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 .作出“t ﹣F 图象〞2 ﹣F 图象〞B .作出“t2﹣图象〞 C .作出“t D .作出“t=3s 图象〞14.〔2021春?菏泽期末〕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采用了如下图实验装置.请答复下列问题:第6页〔共8页〕〔1〕为了减小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假设实验中所用小车的质量为200g ,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精确,在实验室提供的以下四种规格钩码中,应该挑选的钩码是A .10gB .20gC .30gD .50g〔3〕某实验小组挑选了一个质量为 50g 的钩码,在屡次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n 个点的距离为;打下第n 点时 小车的速度大小为.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 那么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 ,小车动能的增量为J .〔2,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15.〔2021?北京〕利用图1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①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拟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 .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B .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C .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②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 、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以下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A .交流电源B .刻度尺C .天平〔含砝码〕③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2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 、B 、C ,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 的距离分别为h 、h 、h .AB C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 ,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 .设重物的质量为 m .从打O 点到打B 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E p =,动能变化量△E k =.④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A .利用公式v=gt 计算重物速度B .利用公式v= 计算重物速度C .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的影响.没有采用屡次试验去平均值的方法. ⑤根据以下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 的距离h ,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 ,描绘v 2﹣h 图象,并做如下判断:假设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那么重物下落过程中 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依据是否正确. 16.〔2021?泉州二模〕某同学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实验装置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1〕接通电源释放重物时,装置如图甲所示,该同学操作中存在明显不当的一处是 ;〔2〕该同学经正确操作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取连续的六个打点 A 、B 、C 、D 、E 、F 为计数点,测得点A 到B 、C 、D 、E 、F 的距离分别为 h 1、h 2、h 3、h 4、h 5.假设电源的频率为 f ,那么打E 点时重物速度的表达式为v E =;〔v 2〕与距离〔h 〕的关系图线如图丙所示, 〔3〕分别计算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值,并在画出速度的二次方那么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m/s 2.〔保存3 位有效数字〕第7页〔共8页〕17.〔2021?吉林校级模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乙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m1=50g、m2=150g,取2,那么〔结果均保存两位有效数字〕①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m/s;J;由此可②在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E=K P 以验证.第8页〔共8页〕。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课件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003b26f242336c1eb95e78.png)
_______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
四、达标检测
1.某物理小组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
四、达标检测
①在甲、乙、丙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 动物体A,依据_二__力__平__衡_原理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 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②通过甲、乙两图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接触 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_大__,滑动摩擦力越大;
(2)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得小物块的质量是_9_8__g; 如图丙所示,用量筒测量小物块的体积是_4_0__cm3,则 小物块的密度是__2_.4_5___g/cm3.
四、达标检测
(3)他学习了杠杆知识后,知道天平实质就是一个 _等__臂___杠杆(选填“等臂”或“不等臂”).在探究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也必须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 衡,这样便于测量_力__臂__.
具有偶然性.
三、典型例题
【例】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实验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步骤
三、典型例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石块重为 1.4 N; (2)排开的水重为 1.4 N;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为可信,将石块换成钩码等其他物体再进行
几次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B (填序号);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偶然误差 B.多次测量找规律,排除偶然性 C.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力学实验专题复习(4课时)
实验探究的几个环节
提出问题
假设与猜
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 作
一、知识考点
实验1.测量密度
正确使用天平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包括天平 的放置、调平、测量、读数等等。放置天平时,需要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 线处;调平时需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 的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测量时左盘放物体,右盘 放砝码,砝码不合适时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 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教育最新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力学实验(含三年真题及部分答案)-Word版
![教育最新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力学实验(含三年真题及部分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e0d5f4bb4cf7ec4bfed001.png)
高考实验专题复习—力学实验(附参考答案)一、考纲分析二、实验分类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点实验,是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熟练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为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一、考查重点:(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二)毫米刻度尺的使用(三)速度和加速度的求解方法二、注意事项1.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 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 =0.02×5 s =0.1 s .6.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 .8.测x 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 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三、经典讲练【例题】(2010·广东理综)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2)ABCD 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 、B 两点间距x =________;C 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的读数、纸带公式、有效数字。
【规范解答】①s fT 02.01==②读A 、B 两点数值:1.00cm 、1.70cm 故:s=1.70cm-1.00cm=0.70cms m s m t BD v v BD c /100.0/102.010.190.022=⨯+===- 【答案】①0.02s ②0.70cm ;0.100m/s四、创新实验【例题】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定滑轮;木板上有一滑块,其一端与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托盘连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开始实验时,在托盘中放入适当的砝码,滑块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1)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a =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 .木板的长度L B .木板的质量m 1 C .滑块的质量m 2D .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3E .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解析:(1)“逐差法”求解:s 4-s 1=s 5-s 2=s 6-s 3=3aT 2 (3)对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m 3g-μm 2g =(m 2+m 3)a答案 (1)0.495 m/s 2~0.497 m/s 2 (2)①CD ②天平 (3)m 3g -(m 2+m 3)a m 2g偏大五、真题训练1.(2013浙江)如图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力学实验(含三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高考物理实验复习力学实验(含三年真题及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b0b40b02d276a201292e0b.png)
高考实验专题复习一力学实验(附参考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点实验,是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熟练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为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考查重点:(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二)毫米刻度尺的使用(三)速度和加速度的求解方法二、注意事项1. 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 •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3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 .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即时间间隔为T = 0.02 >5 s= 0.1 s.6 •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 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 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8 .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三、经典讲练【例题】(2010广东理综)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⑵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x= ;C点对应的速度是(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fl【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的读数、纸带公式、有效数字。
1【规范解答】①T 0.02s②读A、B两点数值: 1.00cm、1.70cm 故:s=1.70cm-1.00cm=0.70cmV c V BD BD 型空1°2m/s 0.100m/s 2t 0.2【答案】①0.02s ②0.70cm;0.100m/s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⑵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 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A. 木板的长度L B .木板的质量m i C •滑块的质量m 2 D .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m 3E .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___________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解析:⑴ 逐差法"求解:S 4-S i =S 5-S 2=S 6-S 3=3aT 2⑶对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m 3g- ym g=(m 2+m 3)a答案 (1)0. 495 m/s 2〜0. 497 m/s 2 (2)①CD ②天平 (3)网_(m2+m3)a 偏大m 2g五、真题训练1. (2013浙江)如图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 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力学实验》含答案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力学实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fc69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4.png)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力学实验》含答案1.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即F=kx,k的值与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的长度L、横截面积S有关。
理论与实验都表明k=Y SL,其中Y是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中称之为杨氏模量。
(1)在国际单位中,杨氏模量Y的单位应该是___________A.N B.m C.N/m D.Pa(2)有一段横截面是圆形的橡皮筋,应用螺旋测微器和刻度尺分别测量它的直径和长度如图(a)和图(b)所示,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______cm,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___mm。
(3)小华通过实验测得该橡皮筋的一些数据,作出了外力F与伸长量x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c)所示。
由图像可求得该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_N/m,这种橡皮筋的Y值等于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图像中图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D11.98(11.96~12.00均正确) 3.999(3.998~4.000均正确)319.1 3.0×106 Pa橡皮筋受力发生的形变超出其弹性限度,不再遵循弹力F与伸长量x成正比的规律【详解】(1)[1]根据表达式Sk YL=得kLYS=已知k的单位是N/m,L的单位m,S的单位是m2,所以Y的单位是N/m2,也就是Pa,故D项正确。
(2)[2][3]刻度尺从零开始,橡皮筋的尾部接近12.00,则读数估读为11.98 cm;螺旋测微器固定部分读数3.5 mm,转动部分读数为49.9,故读数为3.5 mm+49.9×0.01 mm=3.999 mm。
(3)[4]根据胡克定律F=kx可知,图像的斜率大小等于劲度系数大小,由图像求出劲度系数为k=15.00.047N/m=319.1 N/m[5]根据Sk YL=可得62319.10.1198Pa 3.010Pa0.0039993.14()2kLYS⨯===⨯⨯(4)[6]当弹力超过其弹性限度时,胡克定律不再适用,即不再遵循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的规律,故图线发生弯曲。
高考复习(物理)专项练习:力学实验【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物理)专项练习:力学实验【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07803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0.png)
专题分层突破练16力学实验A组1.(2021浙江衢州高三二模)(1)图甲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两实验均需使用的器材是(填写器材名称)。
甲(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通过对拉的方法来选择两个弹簧测力计。
方案一为两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对拉,方案二为两弹簧测力计置于水平桌面对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进行调零B.实验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需一致C.若方案一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D.若方案二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使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为0~5.00 N,将橡皮条一端固定,先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标记为O点,紧靠细绳标记A、B两点,并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将其拉至O点,标记紧靠细绳的C点,并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该小组完成的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在图乙中。
乙①按实验要求完成作图。
②结合图乙,分析实验过程与结果,下列措施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是。
A.适当增加橡皮条的原长B.适当增大两细绳的夹角C.增大A、B两点到O点的距离D.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2.(2021江西赣州高三一模)图甲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步骤如下:甲乙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刻度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计时器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 A和Δt B,求出加速度a;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a;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实验需要平衡摩擦力B.此实验需要遮光片的宽度d尽量小些C.此实验需要满足m'远大于mD.此实验需要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尽量小些(2)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 cm。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和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和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f900c8c850ad02de8041df.png)
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力学实验讲解和练习题(含答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实验题(共17小题)1.(2016•天津)某同学利用图1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①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AB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②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cm.s2=4.41cm.s3=5.19cm.s4=5.97cm.s5=6.78cm.s6=7.64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0.80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0.40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答】解:①A、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水平;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开电源再放纸带;故AB正确;C、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故C错误;D、由C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故选:AB;②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5×0.02=0.1s;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0.80m/s2;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0.40m/s;故答案为:①AB;②0.80;0.40.2.(2016•高港区校级学业考试)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1)若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选填“水平”或“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2)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A、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B、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C、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CA、天平B、秒表C、米尺.【解答】解:(1)电磁式打点计时器需要用低压交流电压;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注意让上下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从而减小阻力;(2)A、应先接通电源.稳定后再释放纸带.故A错误;B、选择纸带时应选择点迹清楚.前两个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故B错误;C、释放重物时.应让重物靠近纸带;故C正确;D、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故D正确;故选:CD.(3)据运动学公式得:△x=at2.a=.为了测试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米尺.用来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实验中不需要天平.通过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所以也不需要秒表.故选:C.故答案为:(1)竖直;(2)CD;(3)C.3.(2017春•涞水县校级月考)某学生利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来测量一个质量为m=50g的重锤下落时的加速度值.该学生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部分:①实验操作:接通电源.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 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取下纸带.取其中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2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2.60cm.x2=4.14cm.x3=5.69cm.x4=7.22cm.x5=8.75 cm.x6=10.29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T=0.02s.则重锤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 9.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答】解:(1)①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纸带.实验结束.应立即关闭电源.②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有:x6﹣x3=3a1(2T)2…①x5﹣x2=3a2(2T)2…②x4﹣x1=3a3(2T)2…③a=…④联立①②③④解得:a=;代入数据解得:a=9.60m/s2.答案:(1)①接通电源.实验结束关闭电源;②.9.60.4.(2016春•哈尔滨校级期中)某同学进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试完成主要步骤:(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的位置O 点、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2)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记下细绳的方向(如图丙中的Oc).如乙图所示.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0N(3)如丙图所示.按选定的标度作出了力的图示.请在图丙中:a.按同样的标度作出力F的图示b.按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4)关于该实验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A.实验中所用的两根细绳越短越好B.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C.每次实验中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90°.【解答】解:(1)如图甲.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记下结点位置O和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以及两细绳套的方向.(2)如图乙.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记下细绳套的方向.由图示弹簧测力计可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0N;(3)a、按力的图示方法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b、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如图所示.(4)A、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适当长一些.以方便画出力的方向.故A错误;B、测量力的实验要求尽量准确.为了减小实验中因摩擦造成的误差.操作中要求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故B正确;C、在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适当.且二力的大小要适量大些.这样有利于减小实验中偶然误差的影响.不需要夹角必须大于90°.故C错误;故选:B故答案为:(1)两细绳套的方向;(2)同一位置O;4.0N;(3)如图所示;(4)B.5.(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2)某同学用两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某位置.此时该同学记录下了结点O的位置及两弹簧秤对应的读数.他还应该记录下两细线的方向.(3)图乙中的F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的图示.F′为用一个弹簧秤将结点拉至同一点时所用拉力的图示.这两个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解答】解:(1)本实验中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选:B.(2)当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时.必须记录下两弹簧秤读数.及两细线的方向.O点的位置;(3)图乙中的F与F′中.F是由平行四边形得出的.而F′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其方向一定与橡皮筋的方向相同.一定与AO共线的是F′.故答案为:(1)B;(2)两细线的方向;(3)F′.6.(2016春•临沂校级期末)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以下是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如图1.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①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A.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B.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橡皮条方向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正确的是AB (填入相应的字母)②若某次测量中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2)乙同学在家中用三根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如图2所示.三根橡皮筋在O点相互连接.拉长后三个端点用图钉固定在A、B、C三点.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来得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并通过OA、OB、OC的方向确定三个拉力的方向.从而探究求其中任意两个拉力的合力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实验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以及橡皮筋的原长B.为减小误差.应选择劲度系数尽量大的橡皮筋C.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必与OA在一条直线上且两者长度相等D.多次实验中O点不必是同一位置.【解答】解:(1)①A、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正确;B、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面平行.故B正确;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与拉力的夹角应适当大些.但橡皮条方向不必须在两细绳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故C错误;D、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夹角太小.会导致作图困难.也会增大偶然误差.故D错误.故选:AB.②两力均为4N.且相互垂直.则其合力大小为F=4N>5N.合力超过了弹簧秤的量程.故弹簧秤无法测出物体所受的合力.故不能使用.(2)A、需要知道橡皮筋的伸长量才能表示橡皮筋的弹力.故应该测量橡皮筋的原长.故A正确;B、为了减小误差.橡皮筋的伸长量应该大些.故应选择劲度系数稍小的橡皮筋.故B错误;C、由于橡皮筋的弹力与它的长度不成正比.所以OB、OC弹力的合力方向与以OB、OC为两邻边做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重合.故C错误;D、不同的O点依然满足任意两个橡皮筋弹力的合力与第三个橡皮筋弹力等大反向的特点.所以即使O点不固定.也可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故D正确.故选:AD.故答案为:(1)①AB;②不能;合力为4N>5N.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2)AD.7.(2016•广州二模)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B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1.60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①所示的a﹣F图线.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 0.10 N;小车质量M= 0.20 kg.若该小组正确完成了步骤(1).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②(填“②”、“③”或“④”).【解答】解:(1)平衡摩擦力时.取下砂桶.适当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故B正确.(2)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a===1.60m/s2.(3)根据图①知.当F=0.10N时.小车才开始运动.可知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0.10N.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则m=kg=0.20kg.平衡摩擦力后.a与F成正比.图线的斜率不变.故正确图线为②.故答案为:(1)B;(2)1.60;(3)0.10.0.20.②.8.(2016秋•天津月考)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b)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85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5 m/s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拉力F恒定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质量M恒定不变.(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c)所示.则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不满足m<<M .【解答】解:(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出:v E== m/s=0.85m/s小车的加速度为a== m/s2=5m/s2(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细线对车的拉力F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3)图中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实验前木板右端垫得过高.设小车的加速度为a.绳子拉力为F.以砂和砂桶为研究对象得:mg﹣F=ma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Ma解得:a=故:F=Ma=所以要使得绳子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大小.必有m<<M.而不满足m<<M时.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a逐渐减小.故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砂和砂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答案为:(1)0.85;5;(2)拉力F恒定;小车质量M恒定;(3)平衡摩擦力过度.不满足m<<M.9.(2016秋•濮阳月考)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表示)、砂和砂捅(总质量用m表示)、刻度尺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完成本实验.下列实验器材中必不可少的是CD .A.低压直流电源 B.秒表 C.天平(附砝码) D.低压交流电源(2)实验误差由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系统误差.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贴近结论.应尽量地减少摩擦阻力的影响.即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在平衡摩擦力时.取下沙桶并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带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成本实验时.为了使沙桶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则沙桶的总质量与小车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M>>m .(4)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某次测量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其中0、1、2为相邻的三个计数点.且相邻两计数点的打点频率为f.0、1两点间的距离用x1表示.1、2两点间的距离用x2表示.则该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a= (x2﹣x1)f2m/s2.如果f=10Hz.x1=5.90cm.x2=6.46cm.则加速度的值应为a= 0.56 m/s2(保留两位小数)(5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则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关于小车的质量M的函数图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C .【解答】解:(1)本实验中需测小车质量.则需要天平.电磁打点计时器需要低压交流电源.故选:CD.(2)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可;(3)根据实验误差的来源.在 M>>m条件下.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4)根据△x=aT2得:a==(x2﹣x1)f2=(6.46﹣5.90)×102×10﹣2 m/s2=0.56 m/s2;(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则=M+.则以为纵轴.以总质量M为横轴.作出的图象为一倾斜直线.且纵坐标不为0.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CD;(2)M>>m;(3)(x2﹣x1)f2;0.56;(4)C.10.(2016春•锦州期末)图甲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斜槽末端切线水平.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每次平抛初速度相同.(2)图乙是正确实验取得的数据.其中O为抛出点.则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6m/s.(g=9.8m/s2)(3)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每个格的边长L=5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5 m/s;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 2 m/s;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1.1)(如图丙.以O点为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的正方向.g 取10m/s2).【解答】解:(1)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一定要水平.因此为了获得水平的初速度安装斜槽轨道时要注意槽口末端要水平.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平抛的轨迹都是相同的.这就要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相同.因此在操作中要求每次小球能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2)由于O为抛出点.所以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x=v0t将x=32cm.y=19.6cm.代入解得:v0=1.6m/s.(3)由图可知.物体由A→B和由B→C所用的时间相等.且有:△y=gT2.由图可知△y=2L=10cm.代入解得.T=0.1sx=v0T.将x=3L=15cm.代入解得:v0=1.5 m/s.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v By==2 m/s.故从抛出到B点所用时间为:t=故从抛出到B点的水平位移为:x=v0t=1.5×0.2m=0.3m.故从抛出到B点的竖直位移为:y=gt2=所以x′=5L﹣x=0.25﹣0.3m=﹣0.05m=L.y′=5L﹣y=0.25﹣0.2m=0.05m=L.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坐标为(﹣1.1).故答案为:(1)水平.初速度相同;(2)1.6;(3)1.5.2.(﹣1.1).11.(2016春•衡阳校级期末)(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实验前应ABC A.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B.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为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可做下面的实验:如图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水平飞出;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到地面.把整个装置放在不同高度.重新做此实验.结果两小球总是同时落地.则这个实验 BA.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①条B.只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第②条C.不能说明上述规律中的任何一条D.能同时说明上述两条规律.【解答】解:(1)A、实验中必须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而平抛运动要求有水平初速度且只受重力作用.故A正确;B、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可知其运动轨迹在竖直平面内.因此在实验前.应使用重锤线调整面板在竖直平面内.即要求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故B正确;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故C正确;D、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不能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放.故D错误.故选:ABC.(2)在打击金属片时.两小球同时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同时落地.则说明平抛运动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能说明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1)ABC;(2)B.12.(2016•花溪区校级三模)为了探究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1所示的器材.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当我们分别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进行第1次、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应保持一致.我们把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可记作W、2W、3W…对每次打出的纸带进行处理.求出小车每次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记录数据如下.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功W 0 W 2W 3W 4W 5W 6Wv/(m•s﹣1)0 1.00 1.41 1.73 2.00 2.24 2.45(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 C (填答案前的字母).A.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B.是为了增大橡皮筋对小车的弹力C.是为了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D.是为了使橡皮筋松驰后小车做匀加速运动(2)据以上数据.在坐标纸中作出W﹣v2图象.(3)根据图象2可以做出判断.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解答】解:(1)装置探究橡皮筋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应平衡摩擦力.使得橡皮筋做功等于合外力做功.以及能够使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根据描点法作出图象.如图所示:(3)W﹣v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可知.力对小车所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故答案为:(1)C;(2)W﹣v2图象如图;(3)小车速度平方成正比.13.(2016•蔡甸区校级一模)某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动能定理”.他们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一个光电门B.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每次滑块都从A处由静止释放.(1)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 2.30 mm.(2)下列实验要求中不必要的一项是 A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C.应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D.应使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3)实验时保持滑块的质量M和A、B间的距离L不变.改变钩码质量m.测出对应的力传感器的示数F和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研究滑块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的图象是 C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作出“t﹣F图象”B.作出“t2﹣F图象”C.作出“t2﹣图象”D.作出“t=3s图象”【解答】解:(1)由图知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2mm+6×0.05mm=2.30mm;(2)A、拉力是直接通过传感器测量的.故与小车质量和钩码质量大小关系无关.故A不必要;B、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故B是必要的;C、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保持拉线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这样拉力才等于合力.故CD是必要的;本题选不必要的.故选:A.(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那么解得:t2=所以研究滑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处理数据时应作出图象或作出t2﹣图象.故C正确.故选:C故答案为:(1)2.30;(2)A;(3)C14.(2015春•菏泽期末)为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采用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减小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 C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2)若实验中所用小车的质量为200g.为了使实验结果尽量精确.在实验室提供的以下四种规格钩码中.应该挑选的钩码是 AA.10g B.20g C.30g D.50g(3)某实验小组挑选了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在多次正确操作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经测量、计算.得到如下数据:第一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为40.0cm;打下第n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1.20m/s.该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的拉力.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0.196 J.小车动能的增量为0.144 J.(g=9.8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答】解:(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做法是.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故C正确.故选:C.。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训练【专题16】力学实验(3)(含答案)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训练【专题16】力学实验(3)(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2e26aba0116c175e0e481f.png)
24.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等6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本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220V、50Hz”的交变电流。
如图,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A对齐。
(1)打点计时器在打B、C、D、E各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下表:则v D=________m/s。
(2)根据(1)中得到的数据,试在图中所给的坐标系中,画出v-t图象,并从中可得出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m/s2。
(3)如果当时电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49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由此引起的系统误差将使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_。
【答案】(1)0.205 (2)如图所示0.40~0.43(3)大25.如图(a)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长度的关系实验。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3)图(b)是弹簧所受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象,由此可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
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最小刻度为0.1N的弹簧测力计。
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
当橡皮条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N和________N。
(要求读到0.1N)(2)在本题的虚线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人教版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力学实验专题3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中考物理二轮复习:力学实验专题3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422a935524de518974b7dd5.png)
5、实验结论
(1)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 效果越明显
(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 效果越明显
6、能力提升海绵的凹陷程度 Nhomakorabea转换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
将乙图砝码取下,观察海 绵凹陷程度
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
压力的作用效果
转换法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轮复习:力学实验专题3 (探究性实验)
力学探究性实验(二)
实验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
1、实验器材 小凳子、砝码、海绵(沙子) 2、实验装置
3、实验视频
4、实验设计与过程
(1)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2)选用海绵的原因:海绵容易发生形变,压
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明显
(3)转换法的应用:通过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 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关系 方法: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物体浸入液体的体
积 ②比较C、F两图,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方法: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 ③比较C、D两图,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
度的关系 方法:控制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浸
入的深度
• 反思
(3)能否通过比较B和E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 体的形状有关?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 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2.一件事无论太晚或者太早,都不会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11、正理观察是对事物有无自性进行分析,进行抉择。 9、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自有天道酬勤。 5、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6、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12、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27、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11. 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6、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复习题实验力学3新(答案续课件)_图文.
![复习题实验力学3新(答案续课件)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478f6f7fd5360cbb1adb00.png)
1328.简述确定等差线条纹级次的方法。
一、确定整数级条纹级次(1)确定零级条纹。
具体方法有:①采用白光光源,在双正交圆偏振光暗场中的黑色条纹就是零级条纹;②利用模型自由方角,自由方角处的条纹必然是零级条纹;③利用应力分布的连续性,在拉、压应力的分界处为零级条纹。
(2)确定其它整级数条纹的级次。
第一步,确定条纹级数的递增方向;在白光双正交圆偏振光暗场中,颜色变化的色序为黄、红、蓝、绿的方向为级次升高的方向。
第二步,根据条纹级数的递增方向和应力分布的连续性判断其它条纹的级数。
由零级起,沿条纹级次升高的方向,条纹的级数依次是1级、2级、3级……。
对没有零级的等差线条纹图,可以用连续加载法确定条纹级数。
二、确定半级次条纹。
利用在平行圆偏振光明场中得到的半级次等差线条纹图,并与整级次相比较,就可以确定半级次条纹的级数。
三、确定非整非半级次的条纹的级数。
利用Tardy 补偿法。
29.提高等倾线测量精度的方法有哪些?(1)减小载荷;(2)利用光学敏感性低的材料(如有机玻璃)制作一个同样尺寸的模型,加相同的载荷,用来单独绘制等倾线。
30.图11和图12为对径受压圆环的等倾线图和等差线图(等倾线的间隔为10°,选水平方向为基准方向)。
(1)试标出图中每条等倾线的度数。
(2)标出图中10级以下(包括10级)的等差线条纹的级数。
内边界奇点周围的条纹只需标出4级以上(包括4级)条纹的级数即可。
11 对径受压圆环等差线图14 图12 对径受压圆环等倾线1531.图13和图14为对径受压圆盘的等倾线图和等差线图,等倾线的间隔为10°,选水平方向为基准方向。
(1)试标出图中每条等倾线的度数。
(2)标出图中10级以下(包括10级)的等差线条纹的级数。
图13 对径受压圆环等差线16图14 对径受压圆盘等倾线32.图15为纯弯曲梁的等差线图,标出图中各等差线条纹的级数。
图1517 33.对图15所示的纯弯曲梁的等差线,简述如何用Tardy 补偿法(旋转检偏镜法)确定其上、下边缘的非整数条纹级数。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PPT课件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2a70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1.png)
Python
一种通用编程语言,通过各种数据处 理库(如NumPy、Pandas等)可以 轻松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
03
经典力学实验案例
单摆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单摆的周期公式,了解单摆的振 动规律。
实验原理
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通过测量单摆的摆长和周期,可以 验证单摆周期公式。
单摆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单摆装置、计时器和测量尺。
落体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落体装置、计时器和测量尺。
2. 将落体从一定高度释放,同时开始计时。
落体实验
3. 测量落体下落的时间和下落 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3,至少进行5组 实验。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自由落 体的运动规律。
碰撞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了解碰撞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实验原理
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和能量守恒,通过测量碰撞前后的物体状态,可以验 证碰撞的基本规律。
碰撞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碰撞装置、测量尺、速度计和动量计。
2. 将两个物体置于碰撞装置中,调整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
碰撞实验
3. 记录碰撞前后的物体速度和位置。
5. 重复步骤2和3,进行多次碰撞实验, 以验证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和处 理,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 析。
实验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 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等部分
。
0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值法
对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 平均处理,以减小随机
人教版高三物理2019-2020年一轮复习测试专题《力学实验》含答案
![人教版高三物理2019-2020年一轮复习测试专题《力学实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2782541a37f111f0855b3d.png)
绝密★ 启用前人教版新高三物理2019-2020 学年一轮复习测试专题《力学实验》1.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叫做阿特伍德机,是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特伍德(G·Atwood 1746-1807)创制的一种有名力学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某同学对该装置加以改良后用来考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图乙示.(1)实验时,该同学进行了以下步骤:①将质量均为M (A 的含挡光片, B 的含挂钩)的重物用绳连结后,跨放在定滑轮上,处于静止状态.丈量出 _________________ (填“A 的上表面”,“A 的下表面”或“挡光片中心”)到光电门中心的竖直距离h.m 的物块C,让系统中的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光电门记录挡光片挡光②在 B 的下端挂上质量为的时间为△t.③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计算相关物理量,考证守恒定律.(2)假如系统(重物A,B 以及物块C)的机械能守恒,应知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 (已知重力加快度为g).(3)惹起该实验系统偏差的原由有________________ (写一条即可).(4)考证明验结束后,该同学突发奇想:假如系统(重物A, B 以及物块C)的机械能守恒,不停增大物块 C 的质量m,重物 B 的加快度 a 也将不停增大,那么 a 与m 之间有如何的定量关系?a 随 m 增大会趋于一个什么值?________________请你帮该同学解决,①写出 a 与 m 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 (还要用到M 和 g)②a的值会趋于 ________________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考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次为50Hz 。
查适合地的重力加快度2。
测得所用重物的质量为。
实验中获得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把第一个点记作O,每两个计数点之间有四点未画出,另选连续的 3 个计数点 A ,B,C 作为丈量的点,以下图。
2022-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基础实验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
![2022-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基础实验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44d82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7.png)
解析:(1)图线纵轴截距是 0 时刻对应的速度,即表示 O 点的 瞬时速度。各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各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以平均速度 v 为纵坐标,相应的运动时间 t 的一半为横坐标,
即 v -2t 的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a, v -t 图像的斜率的 2 倍表 示加速度,即 a=2k。 (2)对木块和钩码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μMg
2.由纸带求加速度 (1)逐差法:
如图所示,由 xn-xm= (n-m)aT2 可得:a1=x43-T2x1,a2=x53-T2x2,a3=x63-T2x3, 所以 a=a1+a32+a3=x4+x5+x69-T2x1-x2-x3。
(2)图像法: ①由 vn=xn+2Txn+1,求出相应点的速度。 ②确定各计数点的坐标值 (T,v1),(2T,v2),…, (nT,vn)。 ③画出 v -t 图像,图线的 斜率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 动的加速度。
考点二 “力和运动”类实验
(一)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1.由纸带求瞬时速度
做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
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求纸带上某一点的瞬时速度,只需在
这一点的前后各取相同时间间隔 T 的两段位移 xn 和 xn+1,则打 n xn+xn+1
点时的速度 vn=_____2_T____。
(二)时间测量类仪器
1.打点计时器
计时器种类
工作电源电压
电磁打点计时器
交流 50 Hz,4~6 V
电火花计时器
交流 50 Hz,_2_2_0_V_
打点间隔 0.02 s 0.02 s
2.频闪照相机 其作用和处理方法与打点计时器类似,它是用等时间间 隔获取图像信息的方法,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记录下来, 使用时要明确频闪的时间间隔。
专题06力学实验-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专题06力学实验-高考物理三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4342dba8114431b80dd814.png)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两年高考真题】1.(20xx·新课标Ⅰ卷)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 A和△t B,求出加速度a;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擦因数μ。
回答下列为题:(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如图(b)所示。
其读数为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 A和△t B表示为a=_________。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__________。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2.(20xx·新课标Ⅱ卷)某同学利用下述装置对轻质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一轻质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小球接触而不固连:弹簧处于原长时,小球恰好在桌面边缘,如图(a)所示。
向左推小球,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
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到水平地面。
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
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可认为,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E p与小球抛出时的动能E k相等。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得E k,至少需要测量下列物理量中的(填正确答案标号)。
A.小球的质量m B.小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C.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D.弹簧的压缩量△xE.弹簧原长l0(2)用所选取的测量量和已知量表示E k,得E k= 。
(3)图(b)中的直线是实验测量得到的s—△x图线。
从理论上可推出,如果h不变。
m增加,s—△x图线的斜率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如果m不变,h增加,s—△x图线的斜率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1.某应变片横向效应系数为H=3%,灵敏系数在μ0030=.的梁上标定。
现将其用于铝(μ=0.36)试件的应变测量,设有三个测点,应变片的安装方位和测点处的应变状态分别使:(1)εεx y =;(2)εεx y =-;(3)-=μεεx y 。
试计算每种情况下由于横向效应造成的应变读数的相对误差。
解:e =H %1000⨯-αμ(1) 当εεx y =时, e =3%×[0.30-(-(2) 当y x εε-= e =3%×(1-0.30(3) 当-=μεεx y 时,μεεα=-=XY ,e =3%×[0.36-0.30]=0.18%。
2.简述横向灵敏度、绝缘电阻和零点漂移的概念。
(1)轴向灵敏系数与横向灵敏系数之比叫做横向灵敏度,记为H ,是衡量横向效应大小的一个参数,横向灵敏度越大,横向效应就越大。
(2)贴在构件上的应变片的引出线与构件之间的电阻叫绝缘电阻,记为R m 。
它是检查应变片粘贴质量以及粘结剂是否完全干燥或固化的重要标志。
(3)在温度保持恒定、试件没有机械应变的情况下,贴在试件上的应变片的指示应变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叫零点漂移,简称零漂,记为P 。
3.一应变片粘贴于轴向拉伸试件表面,应变片的轴线与试件轴线平行。
试件材料为碳钢,弹性模量为E =210GPa ,应变片的阻值为R =120Ω,灵敏系数为K =2.00。
若加载到应力σ=300Mpa 时,应变片的阻值变化是多少?解:由εK RR=∆得: R K R ε=∆=2.00×(300÷210000)×120 =0.34(欧姆)。
4.对构件表面某点进行应变测量,为修正由于横向效应引起的误差,用了一个90°应变花,横向效应系数为H =3%,灵敏系数在μ0030=.的梁上标定。
且两个方向上的应变片对应的应变仪读数分别为εμεεμε090125250οο'',==-,则这两个方向上的真实应变分别为(131.43με)和(-251.69με)。
解:根据公式⎪⎪⎩⎪⎪⎨⎧---=---=)(11)(11 0/ 90/209090/ 0/200εεμεεεμεH H H H H H5.简述应变片的粘贴和防护的步骤。
一、贴片器材的准备。
二、应变片的准备。
包括(1)外观检查,(2)阻值分选,(3)标中心线。
三、构件贴片表面的处理。
包括(1)打磨,(2)划线定位。
四、贴片。
包括(1)擦洗贴片表面,(2)选好方便的姿势,(3)涂胶和放片,(4)按压。
五、干燥固化。
六、粘贴质量检察。
包括(1)检查粘贴位置、粘结层,(2)测阻值,(3)测绝缘电阻。
七、导线的焊接与固定。
八、应变片的防护。
6.设全等臂电压桥桥压为U,四个桥臂电阻的灵敏系数为K,应变分别为ε1、ε2、ε3和ε4。
则桥路的输出为()(44321εεεε+--=∆UKU),应变仪的读数为(εd=ε1-ε2-ε3+ε4)。
7.分别画出用工作片补偿法和补偿片补偿法测轴向拉伸应变时的桥路接法,并写出应变仪读数与被测应变之间的关系。
8.动态应变仪的标定方法有几种?简述其方法和原理。
答:主要有两种:(1)桥臂并联电阻法在测量电桥的接工作片R的桥臂上并联一个精密的大电阻R C,则该桥臂电阻的相对变化为CC C R R RR R R RR R R R +-=-+=∆)(1 设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为K ,则R R /∆对应的标准应变为)(1/CB R R RK K R R +-=∆=ε(压应变) 此时记录器记录值y C 与εB 的比值εB /y C 就等于单位记录值对应的应变。
即波形图的比例尺。
标定要在测量前或测量后被测构件不受力的情况下进行。
(2)标定电桥法设计一个提供标定信号的电桥,叫标定电桥。
在测量前或测量后,通过转换开关将标定电桥接入放大器,然后改变标定电桥的桥臂电阻,产生相应数值的标准应变,此时记录仪上显示的记录值就与这个标准应变相对应。
9.用桥臂并联电阻法对动态应变仪进行标定时,设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为K =2,应变片的阻值为R =120Ω,并联一个大电阻R M C=1Ω后,记录器的记录值为10格,此动态应变仪记录的波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解:10.简述静态应变测量的步骤。
一、明确测量目的,选择测点位置和确定布片方案(总体设计) 二、确定测量片的布片方位、片子种类和接桥方法三、选择应变片和测量仪器,进行必要的性能测试(实验室准备工作) 四、贴片、布片、防护和线路检查(现场准备工作) 五、应变仪的调试和加载测量(实测)。
11.图1是粘贴于拉伸试件上的四枚相同的应变片,(a )、(b )、(c )、(d )是四种可能的接桥方法(R 为固定电阻),试求(b )、(c )、(d )三种接法的电桥输出电压相对于接法(a )电桥输出电压的比值(不计温度效应)。
图1解:(a )的输出电压为:14εUK U =∆,(b )的输出电压为:)( )2(4)(431131εεεεε==+=∆UK UK U ,(c )的输出电压为:),(0)(442314321εεεεεεεε===+--=∆UKU ,(d )的输出电压为:),,( ])1(2[4)22(4 )(41242311314321μεεεεεεεμεεεεεε-===+=-=+--=∆UK UK UK U 24)2(4)()(11==∆∆εεUK UKU U ab4)()(1==∆∆εUK U U a c )1(24])1(2[4)()(11μεεμ+=+=∆∆UK UKU U ac12.图2所示的悬臂梁已粘好四枚相同的应变片,在力P 的作用下,应怎样接成桥路才能分别测出弯曲应变和压应变(不计温度效应。
桥臂可接入固定电阻)?图2(1)测弯:或(a)(b)ε1=ε2 =εM +εP;ε3=ε4=-εM +εP;(a))2(4)(431MUKUKUεεε=-=∆,2εM =εd,2dMεε=。
(b))4(4)(42431MUKUKUεεεεε=+--=∆,4εM =εd,εM =4dε。
(2)测压:(a)(b)其中两个R为补偿片。
(a))2(4)(431PUKUKUεεε=+=∆,2εP =εd,εP =2dε。
(b)313311)()[(44RRRRRRURRUU MPMPABAB+∆+∆+∆+∆=∆=∆又∵MMPPRRRRRR313131,,∆-=∆∆=∆=,∴PPP KURRURRUUε442241111=∆=∆=∆,∴dPεε=。
13.图3所示为轴向拉伸杆件,试分别用补偿片补偿法和工作片补偿法测轴向应变,要求画出应变片的粘贴方位及电桥连接方法,并导出要测的应变与应变仪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 3补偿片补偿法:εεεεεε44)(414321UK UK UK U ==+--=∆,所以有:d εε=。
工作片补偿法:])1[(4)]([4)(44321εμμεεεεεε+=-+=+--=∆UKUK UK U所以有:μεεεμε+=+=1,)1(dd 。
14.图4所示为纯弯曲试件,试分别用补偿片补偿法和工作片补偿法测轴向应变,要求画出应变片的粘贴方位及电桥连接方法,并导出要测的应变与应变仪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4补偿片补偿法工作片补偿法1 工作片补偿法2补偿片补偿法:εεεεεε44)(414321UK UK UK U ==+--=∆,所以有:d εε=。
工作片补偿法1:)2(4)]([4)(44321εεεεεεεUK UK UK U =--=+--=∆。
所以有:2,2ddεεεε==。
工作片补偿法2:])1[(4)]([4)(44321εμμεεεεεε+=--=+--=∆UKUK UK U 。
所以有:μεεεμε+=+=1,)1(dd 。
15.图5所示为纯扭转试件,试用工作片补偿法测主应变,并要求画出应变片的粘贴方位及电桥连接方法,并导出要测的应变与应变仪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5工作片补偿法:在圆轴表面任意一点处贴一个90°应变花,两个敏感栅分别沿与轴线成±45°方向(即两个主应变方向),采用半桥接法。
)2(4)]([4)(421εεεεεUKUK UK U =--=-=∆。
所以有:2,2dd εεεε==。
16.图6所示为拉~弯组合试件,试用分别测出由拉伸和弯曲引起的应变,要求画出应变片的粘贴方位及电桥连接方法,并导出要测的应变与应变仪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6 (1)测弯:ε1=εM +εP;ε2=-εM +εP;)2(4)(421MUKUKUεεε=-=∆,2εM =εd,εM =2dε。
(2)测压:(a)(b)其中两个R为补偿片。
(a))2(4)(421PUKUKUεεε=+=∆,2εP =εd,εP =2dε。
(b)212211)()[(44RRRRRRURRUU MPMPABAB+∆+∆+∆+∆=∆=∆又∵MMPPRRRRRR212121,,∆-=∆∆=∆=,∴PPP KURRURRUUε442241111=∆=∆=∆,∴dPεε=。
17.图7所示为拉~扭组合试件,试用工作片补偿法分别测出由拉伸和扭转引起的应变。
要求画出应变片的粘贴方位及电桥连接方法,并导出要测的应变与应变仪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a )(b )图7 (1)测扭:在圆轴表面任意一点处贴一个90°应变花,两个敏感栅分别沿与轴线成±45°方向,采用半桥接法。
ε1=εM +εP ;ε2=-εM +εP ;)2(4)(421M UKUK U εεε=-=∆,2εM =εd ,εM =2d ε。
(2)测拉:按图(b )贴两个轴向片和两个横向片,采用半桥接法。
(R 1和R 2串接可以抵消弯曲的影响,因为可能会偏心加载。
而R 3和R 4是补偿片)⎥⎦⎤⎢⎣⎡+∆+∆-+∆+∆=⎪⎪⎭⎫ ⎝⎛∆-∆=∆43432121)()(44R R R R R R R R U R R R R U U P P P P AC AC AB AB 又∵P P P P R R R R R R R R 43214321,,∆=∆∆=∆===,∴)(44222243133113311P P P P P P K K UR R R R U R R R R U U εε-=⎪⎪⎭⎫ ⎝⎛∆-∆=⎪⎪⎭⎫ ⎝⎛∆-∆=∆,而P P 13μεε-=,所以,P P P UK UK U 111)1(4)(4εμμεε+=+=∆。
所以,μεεεεμ+==+1,)1(11dP d P 。
18.图8所示为弯~扭组合试件,试用工作片补偿法分别测出由弯曲和扭转引起的应变。
要求画出应变片的粘贴方位及电桥连接方法,并导出要测的应变与应变仪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