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小学德育模式的几点看法

学校: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英语学院

培训一班

姓名:王海发

序号:34

对中小学德育模式的几点看法

摘要: 当前, 我国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模式研究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对德育模式研究的健康发展极为必要。

关键词:德育模式问题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实施大纲》也相继对我国中小学德育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中小德育工作确实还存在些许问题,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1.什么是德育模式

进行德育教育,有许多德育方法,而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德育方法组合及其形成的模式问题。德育方法十分富多彩的,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德育方法的使用过程及组和运用的过程中,德育主体有意无意形成的使用某些德育方法的固定倾向,就是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的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2. 当代中小学德育实施模式简述

(1)德目接受模式

所谓德目,是指诸如正直、诚实、勇敢、善良、公正等带有道德价值含义的名词的总称。德目本身是历史地社会地规定人类道德面貌的重要概念。德目接受模式即开设独立的德育学科,把德目编成教材,通过教师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习、理解并记忆所规定学习的德目。如我国中小学开设的各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和劳动教育等,通过教师讲授来让学生掌握有关思想品德观念便是德目接受模式。

(2)知情意行统一模式

该模式是我国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它是以道德的知情意行统一论为其理论基础。知情意行统一论认为任何道德都是由知(道德认识)、情(道

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有机构成的,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是由道德知情意行四因素构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过程,也即培养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四要素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anceKohlberg)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其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并建立的,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实践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柯尔伯格运用各种“两难”故事,如一个学生看到他的朋友考试作弊,他可否告诉老师?这里便存在一个对老师的诚实和对朋友的忠实的“两难”选择,从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4)价值澄清模式

该模式是美国教育家路易斯·拉思斯(LouisRaths)等人提出的。该模式认为价值观过程由选择(自由选择、从多种选择项中进行选择、在考虑后果后进行选择)、珍视(珍视与爱公开的证实)、行动(根据选择行动、定型与重复行动)三个阶段,七个步骤组成,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价值观过程来获得自己价值观。

3.中小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德育模式的构建趋于表面,与实践脱离联系

有的模式易于把他们的思想意志和道德规范、行为要求传递给青少年学生。但该模式以学生“接受”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德育结果的评价上,注重测试成绩,颇具形式主义。学生只是是机械的言语接受学习,如有的小学生对道德三字歌背得滚瓜烂熟,但并不理解有关德目的精神实讲的一套,做的又一套,知行不一致:德育工作者或思想品德课任教师在运用德目接受模式时如何使学生对有关德目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使有关德目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正是德目接受模式巫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策略:学生如果对有关德目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即对有关德目概念能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内在联系,如小学生学习道德三字歌,不仅仅从字面上会背诵,而且从内心里能深刻地理解,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该学生对有关德目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

(2)关于学生是处于道德发展中的主体

当代德育模式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一步一步地促进人们的道德发展,使人们能做出越来越成熟的判断和推理,一直达到清晰的理解、公正、平等等普遍原则这个道德发展的顶峰。因此,不能通过直接的说教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向儿童青少年灌输道德观念。因为就每个个体而言,道德认知都是发自内心的,而变化又是渐进的,故,促进人们的道德发展要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来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进行必须随时了解儿童青少年所达到的道德发展阶段,注重他们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调动和发挥,促使学生逐步发展。尽管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容跨越,但人们总是喜欢超越自己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达到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只要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指明较高一个阶段的道德见解,并将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期盼,他们是能够而且喜欢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努力的。

(3)关于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水平的问题

当代德育学家们普遍认为,与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因此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相互关联的一种个人的一般风格。心理学家们将青少年期称为“社会实验期”,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更加强调在这一时期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地实验和承担各种角色和身份。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积极构建和完善符合学生成长的学校生活环境,合理和有效的对待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加强)学校心理训练活动的积极开展,促使学生正确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品德问题。建立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的层层推进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并通过设计一套精心准备、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总之,当代中小学德育模式愈来愈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参与德育过程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德育模式的适应性愈来愈广。愈来愈,视引进心理学新理论、新成果。愈来愈具有可操作性,愈来愈易于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所掌握和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