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生物入侵的模式有哪几类?
1)自然入侵2)人类辅助入侵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6)有意引入
3.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的因素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1)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①生态适应能力强②繁殖能力特强③传播能力强;2)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①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②缺乏自然控制机制③人类进入的频率高
4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有那几点并解说其要点
1)多样性阻抗假说要点: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入侵越难
2)天敌逃避假说要点:①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②天敌对本地种比对外来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③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3)空生态位假说要点:生物阻力小4)资源机遇假说要点:有可利用资源,入侵种与本地种不存在强烈竞争。5)干扰假说要点:干扰后创造了空生态位6)生态位机遇假说要点:外来入侵种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多种机遇的综合协同或拮抗所造成的。
5导致当代世界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因素
三大因素:1)外来入侵物种2)生态环境破坏3)砍伐或捕获
6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的威胁:1)入侵种侵袭可使生物多样性丧失2)破坏景观生态的自然性与完整性3)竞争并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4)危害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7入侵模型:公式E=IS
式中E——给定区域中外来种的数量;I——外来种引入的数量;S——外来种的存活率。I=Ia+Ii式中Ia——偶然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自然扩散或环境污染不慎引入;Ii——有意引入的外来种数量,如因农业生产或园艺观赏的需要而有目的地引入。S=SvShScSm式中Sv——外来种同土著种竞争灭绝后的存活率;Sh——因草食动物和病原体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c——定居过程中因意外事件(如干旱等)而灭绝后的外来种存活率;Sm——不适应环境而灭绝后的外来物种存活率(如热带种释放到温带中、陆地种释放到水环境中、潮湿地区种释放到干旱环境中等的不适应性)
8影响群落可侵入性的五大关键要素
1)进化历史2)群落结构3)繁殖体压力4)干扰5)胁迫
9简述我国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的表现
1)涉及的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有入侵物种,即使是偏僻的山区或自然保护区也或多或少地能找到入侵物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水域、农业区、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外来入侵物种,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的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种类繁多。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等和低等植物、细菌与病毒等。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10.列出几个重要的新型病毒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1)马尔堡病毒2)SARS病毒3)拉沙病毒4)埃博拉病毒5)艾滋病毒6)第IV级病毒
第IV级病毒的出现实质上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恶果。那些微小的第IV级病毒本来潜藏在森林生态深处的特殊黑暗角落里,在历史上它们未曾侵袭过人类,而是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干扰了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扰乱了它们的安宁,于是它们才报复和侵袭人类。不管表面现象如何,第IV级病毒是很少自动或主动“出现”的。
由此可知,自然生态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与丧失使病原体失去了原有宿主,它们
只好另寻生路,侵袭人文生态,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究其原因都是人类自己的无知、狂妄、无德、违背自然法则,背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势所造成的。
“第IV级病毒”最先都是使最平穷的人受感染。这些人由于砍伐原始森林或猎杀野兽而感染病毒,从而使疾病流行开来,引起连锁感染。这是原始自然生态突然遭受到现代化的一种特殊不适应的报复型恶劣现象。
11防治生物入侵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方面
1)从理念和意识上提升外来入侵种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观念,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理解这是全球变化中的重大议题,在全球进程中生物入侵有可能更趋严重、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会棘手,绝不可掉以轻心。2) 把鼓励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种当作国家和国际的优先行动,并作为有效防止生物入侵的核心工作。3)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广泛传播相关信息,完善和强化监管机制(将无意的引进概率控制到最低限度,防止任何未经批准的外来物种的引进)。4)确实保障并严格执行对任何物种的有意引进事先进行严谨的科学评估(包括那些为生物控制目的而进行引进的天敌,充分从生态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诸多方面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特别是远期的危害与风险,高度重视不确定性因素和沉默因子可能带来的灾害与隐性陷阱)。5)认真推动和加快制定以及履行清除与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行动及方案,努力提高其效力,讲求效率、效果和效益,并从长远角度进行预测评估,在现实监测下实施行动。6)鼓励制定国家法规和国际合作的综合性框架,从科学技术到法制管理上规范外来物种的引进程序,着眼于有效地全面清除或控制外来入侵种。7)鼓励开展入侵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将全球因生物入侵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相关事例予以归纳整理,建立内容充实的知识库,以利于信息共享,克服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可能引起的“逆向选择”,防止信息不全、不灵而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明智解决全球范围内外来入侵种的问题,)并可广泛而有效地借鉴世界各地发生的生物入侵案例与经验教训。
12简述防治生物入侵“黑名单”与“白名单”的含义
黑名单:大多数国家限制外来物种入境的基本规则是依靠“黑名单”的制定。只有当某一物种列入黑名单才会受到限制,然而只有当这一物种确实被证明会出现大问题才会被列入黑名单,而这时该国已受了大害。简言之,“黑名单”很少有先见之明,而且覆盖面太小,潜在风险太多。在思维模式上,这是沿用经验主义的习惯思维方式的产物,似乎很保守,实际风险很大。白名单:只有确实被证明五风险的外来物种才有资格列上“白名单”。任何外来物种,只要不在“白名单”上,就要被禁止出口。“白名单”制定要全面考虑某外来物种会成为潜在威胁的可能风险。“白名单”制反映出有远见的思维,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似乎保守,实为远见卓识。大多数国家限制外来物种入境的基本规则是依靠“黑名单”的制定。只有当某一物种列入了黑名单才会受到限制,然而只有当这一物种确实被证明会出现大问题才会被列入黑名单,而这时该国已受了大害。“黑名单”很少会有先见之明,而且覆盖面太小,潜在风险太多。在思维模式上,这是沿用经验主义的习惯思维方式的产物,似乎很保守,实际风险很大。还有些国家(如新西兰)却是采取“白名单”制,只有确实被证明无风险的外来物种才有资格列上“白名单”。任何外来物种,只要不在“白名单”上,就要被禁止进口。“白名单”制定要全面考虑某外来物种会成为潜在威胁的可能风险。“白名单”制反映出有远见的思维,是最有效的预防策略。似乎保守你,实为远见卓识。
13简述外来物种入侵的七个风险指标及内容
1)繁殖与扩散特征。包括在自然界建立自我繁殖种群、繁殖世代、无性繁殖、自然传播性(水、风、昆虫、鸟等传播)、自然传播速度、无意传播、有意传播。2)遗传特征。包括物种遗传稳定性(经过10代以上)、当地野外是否有亲缘相关的物种(杂草、害虫)、当地野外亲缘种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或种质资源价值、同当地农作物或野生物种交叉授粉或繁殖杂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