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1平均数(一)》教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 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教学PPT
3.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10件, 练一练
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 2007 2002 2006 2005 2006 2001 2009 2008 201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 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 三项测试得分按 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 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1)A的平均成绩为(72+50+88)÷3=70(分)
B的平均成绩为(85+74+45)÷3=68(分) C的平均成绩为(67+70+67)÷3=68(分) 因此候选人 A 将被录用。
解:(1)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为 (9.5+9.3+9.1+9.5+9.4+9.3)÷6=9.35(分) (2)(9.5+9.3+9.4+9.3)÷4=9.375(分) 答: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9.375分。
2.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 练一练
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 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 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 绩依次为 92分、80 分、84 分,则 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分?
【自学指导一】
自学时间:5分钟
自学内容:阅读课本第136页 自学要求:通过认真自学解决下列问题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赛季冠、亚 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参考教材136页表格:
6.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课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例6:某商场销售A,B,C,D四种商品,它们的单价依次是10 元,20元,30元,50元.某天这四种商品销售数量的百分比如图 所示,则这天销售的四种商品的平均单价是___3_0_.5_元.
【题型三】和平均数有关的其他计算
例7:已知一组正数a,b,c,d的平均数为2,则a+2,b+2,c+2,
d+2的平均数为( C )
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x1,x2,…,xk的权.
注意:各个数据对应的权,表示这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越大表示 越重要.
知识点3: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难点)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果要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 水平,就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定义法:当所给数据x1,x2,x3,…,x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
问题导入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22~2023赛季冠、亚军球 队队员身高、年龄如下: 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 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 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 你是8页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_n1_(_x_1_+__x_2+__…__+_ xn)
注意: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与数据的排列顺序无关;另外 平均数要带单位,它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
知识点2:加权平均数(重点)
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
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
以表示为x=
1 n
(x1f1+x2f2+…+xkfk),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就是加
分.若把读、听、写的成绩按5∶3∶2的比例计入个人的总 分,则小聪的个人总分为__8_8___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1.1平均数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运用多媒体展示数据处理的步骤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教学资源:
-利用课本、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推荐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数学竞赛题目或拓展阅读材料,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学校运动会中跳远比赛成绩为例,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数据分析场景。提出问题:“如何衡量我们班跳远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掌握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并能够熟练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难点: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学生需要能够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跳远比赛成绩为例,演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平均数的性质:讲解平均数与数据集的关系,如平均数大于等于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小值等。
4.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介绍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收集一组数据,如身高、体重、成绩等。
2.引出平均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指出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衡量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平均数(1)》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封小波一、教学内容分析北师大版教材将《数据的分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部分.在七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能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清晰地反映数据信息.本章将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作出判断和预测.刻画一组数据的两个常用指标是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前者反映了数据“平均水平”的高低,后者反映了数据的波动状况,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章的前三节;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这是本章第4节的学习内容.《平均数(1)》是《平均数》的第1课时.本节课教材的设计思路侧重在从问题出发,逐步去发现统计问题需要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先用小学的简单算术方法,再重现小学算法的简化,并且从简便算法的内涵反映了某因素数据的份数的不同对平均数有直接的影响,最后明确加权平均数.教材的设计思路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我认为本节的设计思路可以按照从“数理”到“统计”的设计思路开展,即将本节分为“数理探究”、“平均数的进一步学习”(衔接板块)和“统计探究”三个板块进行开展.其中,在“数理探究”板块中,通过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从小学熟悉的计算中对比产生一类平均数的两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生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初步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在“平均数的进一步学习”板块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在“统计探究”板块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作统计案例分析,理解权的统计意义,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重点落在统计案例的学习,理解权的统计意义以及解决利用平均数作出判断的统计问题上。
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且符合课标(2011年版)对统计学习的要求.从数学工具出发,与统计问题相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去演绎,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第二课时可以定位为通过广泛的统计问题,了解权有不同的类别表现,进一步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二、教学目的1.理解(算术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和加权)平均数.2.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理解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和比较两组(或以上)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是数据集中趋势的反映,会解决一些用数据平均数作出判断的现实问题.三、教学重点1.理解(算术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统计案例的学习,会用加权平均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教学难点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统计案例的学习与运用,理解权的统计意义.五、教学准备(一)学生学习准备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广东省佛山市属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高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在课前利用本节引例中“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学生熟悉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该校已经在七至八年级开设了《初中统计与概率实验活动课程》的选修课.该班学生在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辅工具准备计算机,投影机,黑板,双色粉笔等.六、教学流程框图七、教案正文3.探究并初步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然后知轻重.”物有了权,就知道它的重量,数有了权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相对重要程度.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探究数的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小结并板书:在一组数中,平均数会偏向权大的数,而偏离权小的数.观察实验,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探索与表述规律.发现探究结论.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否得到正确的探究结论.设计意图:1.通过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从小学熟悉的计算中对比产生一类平均数的两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生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生成过程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2.借助权的古代释义,先让学生通过类比想象借物的“权”感受数的“权”,再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实验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3.通过研习任务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定义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为在课堂小结中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做好准备.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5 分钟第三环节平均数的进一步学习1.分析例1探索平均数的算术特征.2.探索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教授:在例1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平均数将这组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比平均数要大,另一部分比平均数要小.各数与平均数之差的代数和为0.我们把这一特征称为平均数的算术特征.陈述:在一组数中,各数与平均数之差的代数和为0.展示:“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数据和一组问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注:有关以上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与年龄数据的平均数计算问题已经安排前测完成]说明:年龄取整的原则:计算数据与原始数据同类型.观察与聆听教师对例1的进一步分析,领悟平均数的算术特征.思考一组问题.答: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1.98m,平均年龄为25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2.00m,平均年龄为24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聆听.从学生的回答中辨别学生是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说明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展示:“北京金隅队”身高数据的分布图.教授:从图中可以看到队员的身高靠近球队队员平均身高的居多,而远离球队队员平均身高的较少,整组数据向着球队队员平均身高靠拢.在统计上,称一组数据向着某一个中心值靠拢的程度为数据的集中趋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板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布置研习任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划这句话,体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观察“北京金隅队”身高数据的分布图.聆听教师教授.体会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必要性.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探索过程.勾划课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聆听.观察学生是否执行研习任务.设计意图:采取“实例+说明”的方式,通过对例1的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算术特征,让学生再次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通过探索教材引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和比较两组(或以上)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是数据集中趋势的反映.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15 分钟第四环节统计探究本环节为案例学习1.阅读案例,解析案例背景,收集案例数据信息.过渡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展示案例:例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一名广告策划人员,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72 85 67综合知识50 74 70语言88 45 67解析:案例背景.解释:案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阅读案例.聆听并思考.收集案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观察学生对案例是否感兴趣,小组讨论的激烈程度.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5 分钟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回顾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生):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两者都是平均数,都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区别:定义不同(或者说计算方法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算术平均数受到极端值的影响,极端值的出现,会使平均数的真实性受到干扰.加权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体中各数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数出现频数.回顾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观察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2 分钟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必做题2.选做题3.课外探究布置作业:课本第138页至第139页,随堂练习第1题;习题6.1第1,2,4题.课本第139页,习题6.1第3题.某广告公司欲招聘一名客户代理人员负责客户的面谈工作,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72 85 67综合知识50 74 70语言88 ?67(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候选人B在语言测试上至少要达到多少分才能被录用?(结果取整数)勾划作业内容.在课本例题中记录下例题的变式作业.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记录作业.(2)在(1)的基础上,请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录用标准,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阐述你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分层布置课本习题复习和巩固本节所学;通过课外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案例的学习和理解,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应用意识.对封小波同志的课例《平均数(1)~从数理到统计》点评孙治中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本节课内容分析准确,教学设计符合设计理论,特别体现了数学人教学统计的特色,不管是从教案的撰写与编辑上,还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流程上,都清晰明了、合理有序,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3.通过对平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学习,培养学生公正、公平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不应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是基于学生已掌握小学阶段平均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性质和应用的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探究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含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背景以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为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身高统计表,展示班级中男女生各自的身高数据,并提出问题:“如果想知道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应该如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求平均数需要将所有数据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处理,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求法,并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接着,教师提问:“平均数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
3.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数。
4.实践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班级学生的阅读量、家庭成员的业余运动时间等,进行调查和统计,计算平均数,并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平均数背后的意义。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认真思考,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2.提高题和拓展题要求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展示数据分析的能力。
3.实践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和统计工作,撰写报告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明白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不能完全代表个体情况,避免用平均数对个体进行片面评价。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学习平均数这一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具备了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分析的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平均数(第1课时)
测试 项目 创新 综合知识 语言
测 A 72 50 88
试成 B 85 74 45
绩 C 67 70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 被录用?
探究新知
测试 项目 创新 综合知识 语言
测试成绩
A
B
C
72
85
67
50
74
70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为何结果不一样?
探究新知
思考
(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 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上例中的4就 是创新的权、3是综合知识的权、1是语言的权 , 而称
72 4 503 881 65.75 4 3 1
1. 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 的作用.
探究新知
知识点 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 力的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 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怎样理解“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
探究新知
号码 3 6 7 8 9 10 12 13 20 21 25 31 32 51 55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探究新知
一般地,若n个数x1, x2, …, xn的权分别是f1,f2,…,fn ,则
x1 f1 x2 f2 xn fn f1 f2 f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权的意义:(1)数据的重要程度 (2)权衡轻重或份量大小
探究新知
八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一)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平均数(一)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NBA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组照片,请同学们欣赏2008-2009赛季“洛杉矶湖人队”和“休斯顿火箭队”的比赛片段。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平均年龄=(34×1+30×1+29×2+28×3+23×2+22×1+21×1)÷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举例2:解释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特点,如平均数受异常值影(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情况?”(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过于依赖其他成员,自己思考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在统计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平均数在计算班级同学平均成绩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3.培养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我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平均数是初中学段数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知识,但对平均数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为主要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5.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还涉及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全面性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本节课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其他统计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实数运算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于新的概念和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其简单地看作是一个数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实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讲解和解答。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7.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8.拓展延伸:给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什么,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具体案例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6.1.1 平均数(第1课时)-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课件
加权平均数
探
索
新
知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
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
项目
创新
综合知识
语言
A
72
50
88
测 试 成 绩
B
85
74
45
C
67
70
67
探
索
新
知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
将被录用?
7
6.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的平均数是5,则数据x1+3,
x2+3,x3+3,x4+3的平均数是____.
8
当
堂
检
测
7.为了解某新品种黄瓜的生产情况,抽查了部分黄瓜
株上长出的黄瓜根数,得到了右图的条形统计图,观察
该图,估计该新品种黄瓜平均每株结____根黄瓜.
13
当
堂
检
测
8.教育局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规定一个学校一周体育
=(8+13+12+11+9+12+7+7+9+11)÷10=9.9(cm),
因为10.6>9.9,
所以甲种农作物长得高一些.
探
索
新
知
总结归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1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47,47,5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C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
4.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平均数知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数学素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平均数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据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集的平均数,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理解平均数与数据集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的特点;
4.能够运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6.1《平均数》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 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 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2.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二.教学重点1.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三.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第二张:补充练习第三张:补充练习六.教学过程I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而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评判比如我们在每次考试结束后要进行横向对比,看本班级在年级中的所排名次如何,自己在本班中排名第几,这就需要知道各科分数这些数据,并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有关问题的学习n .讲授新课1. 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师]打篮球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同学们更是倍爱有加,请问同学们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呢?[生]有心理因素,有大伙儿的配合程度,有技术成份,还有身高和年龄等因素[师]对.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呢?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生]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就是分别求两个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然后再作比较,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是指甲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要比乙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师]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生]需要求出每队各个队员的身高.[师]下面我们根据大家刚才讨论的结果,亲自去实践一下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如下:上面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生]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1.99米,平均年龄为25.3岁;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1.98米,平均年龄为23.3岁.所以这两支篮球队中,八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年轻.我们是通过求他们身高和年龄的平均数,然后作比较得出的.[师]大家是怎样求出平均数的?[生]把一个队中的所有队员的身高求和,再除以人数就是本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求平均年龄类似.[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时,我们经常用到它,这种平均数叫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 i, X2,…,X n,我们把丄(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记n为X,读作"X拔”.2.想一想他是这样计算的平均年龄=(16 X 1+18X 2+21 X 4+23X 1+24X 3+26 X 1+29X 2+34X 1) - (1+2+4+1+3+1+2+1) ~23.3(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回答.[生]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求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即求出本队队员的年龄之和,再除以人数,就是平均年龄,只是他在求相同年龄的和时用简便运算法,而不是用加法,如2个18,可以用18+18,又可用18X 2,且18X 2比18+18计算简便,所以说小明的做法只是求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简便算法[师]很好,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向小明同学学习,学习他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的精神3. 例题讲解[例1 1A、B 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 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 4 :3 : 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师]请大家讨论后解答.[生]解:(1)A的平均成绩为1(72+50+88)=70(分)3B的平均成绩为1 (85+74+45)=68(分)3C的平均成绩为1 (67+70+67)=68(分)3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A的测试成绩为72 4亠50 3亠88 1 八72 4 50 3 88 I =65.75(分)4 3 1B的测试成绩为85 4 74 3 45 1 =75.875(分)4+3+1C的测试成绩为67X4+70^3+67X1 =68.125(分)4+3 +1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4. 议一议[师](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请大家互相交流.[生]因为在(1)中没有指出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所占的比份,是把它们平等对待的,在(2)中就规定了这三项分别占的比份是4、3、1,所以(1)(2)的结果就不一样.这说明所占比份的不同对平均数有影响.[师]很好.由于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可见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是很大的.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72 4 50 3 88 1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4 3 1由此可见,由于工作不同,对各方面的要求就不同,哪一方面比较重要,权就比较大川.课堂练习(一) 随堂练习(二) 补充练习投影片(§ 8.1.1 A)1.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1996年的18年间,我国有13.5万学生留学美国,请计算这18年间平均每年留学美国的人数.[生]解:18年间平均每年留学美国的人数为13.5十18=0.75(万).投影片(§ 8.1.1 B)[生]解:平均成绩为:(100 X 7+99 X 5+98 X 6+95 X 4+88 X 5+85 X 5+80 X 8+79 X 2+78 X 4+65 X 2+50 X 2)十(7+5+6+4+5+5+8+2+4+2+2)=87.36(分)投影片(§ 8.1.1 C)3. 已知X1、X2、X3的平均数是X,求3x1+5、3x2+5、3x3+5的平均数.解:T X1、X2、X3的平均数是X./• X = 1 ( X1+X2+X3)33X1+5,3 X2+5,3 X3+5 的平均数是:1[(3X1+5)+(3 X2+5)+(3 X3+5)]3=1 [ 3(X1 +X2+X3)+15 ]3=(X1+X2+X3)+5=3 X+5.IV.课时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V.课后作业习题8.1.1. 解:400只灯泡的平均寿命为:(550 X 21+650 X 79+750 X 108+850 X 92+950 X 76+1050 X 24) - 400=798.75(时).2. 解:平均分为(81.5 X 50+83.4 X 45) - 95=82.4(分)W .活动与探究.问投进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个人,投进4个球的有y个人.根据题意,得+4y +5 汉2 =3.5(x + y +2)0疋1 勺汇2 +2 疋7 +3x+4y =2.5(1 +2 +7+xy)rx — y =6整理,得』yI +3y =18x —9解得/)=3答:投进3个球的有9个人,投进4个球的有3个人. 七•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任务,如调查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计算平均阅读时间,并撰写调查报告。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数据收集与处理、平均阅读时间计算及结论。
5.创新思维训练: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来完成的作业,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和解答。
6.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包括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部分,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活动:开展课堂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7.课后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学生小组讨论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在今后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布置一些关于平均数基础知识的习题,如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步骤,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例题:计算以下数据集的平均数:7, 9, 12, 15, 18, 21, 24, 27。
-要求:学生自拟问题,给出解题思路,计算平均数,并解释其意义。
2.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1平均数(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
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 =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X= ×××××××
= 91(分)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1)X= (X1+X2+…+Xn)——算术平均数
(2)X= (f1+f2+…fk=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
(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练习:P213 利用计算器
(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
4、加权平均数: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三、练一练:P216 随堂练习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五、作业:
书P220 习题 8.1
教后感: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6.1平均数(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探讨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
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
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
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问: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
百分比=今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
去年总支出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
小明:(9%+30%+6%)=15%
小亮: =9.3%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美的求法是对的。
三、课堂练习: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四、小结
1、加权平均数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P223 习题8.2 试一试
教后感: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