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合集下载

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摘要】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的启示让文学评论家更注重人性探讨,其价值观影响使批评更加客观和公正。

对于态度和审美标准方面,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使得文学批评更具道德关怀和审美追求。

基督教文化的方法论影响促使文学批评更加系统和深入。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望未来,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仍然将发挥重要作用,有望进一步深化与当代文学的结合,为文学评论提供更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和思考。

深入研究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将有助于拓展文学评论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当代文学批评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影响、启示、价值观、态度、审美标准、方法论、综合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7世纪的唐朝。

当时,来自波斯和拜占庭的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播基督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接受。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基督教不断传播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经历了不少挑战和变迁。

在明清时期,基督教曾多次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打压,导致传教的困难和受众的减少。

直到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基督教在中国再次兴起,并逐渐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20世纪,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各类教会、传教团体纷纷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念。

基督教文化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不仅丰富多彩,也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概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概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督教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涵。

写一篇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

写一篇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

写一篇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论文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其中一个重要的西方文化流派就是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不仅在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代文学评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基督教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基督教文化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抽象、精确化和客观化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虽然也存在对古代文学的客观研究,但大多比较凝练,有时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批评的侧重点往往更多的是赞美性。

而基督教文化的渗透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得以步入正轨,从抽象、精确、客观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从健全的文化背景出发,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实质性探讨。

其次,基督教文化也提供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一种新的审美观。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文学家也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审美观,当代文学评论中也渐渐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渗透,开始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

文学评论者开始使用一些西方文学概念,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这样的审美观使得文学评论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基督教文化也使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更加开放。

以前中国文学批评往往受到某种思潮、某种革命理念或思想观念的限制,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拦在门外。

而基督教文化也使得文学批评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更加开放,文学评论也更加自由,不受某种思潮的束缚。

综上所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文学批评者拥有了更加开放的心态,从抽象、精确和客观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使得中国文学评论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文学评论中,应当重视基督教文化对当代文学批评背景的影响,在研究如何综合评价文学作品时,应将基督教文化作为一种重要参考来源。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浅谈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

浅谈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

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马智皓2014300820021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它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教义对信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乃至文学创作。

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其相应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作家文学创作有不同层次的影响。

基督教不仅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传入中国后,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吸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和反映。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便早已知道基督教的历史。

它产生于罗马帝国初期,最初他是奴隶和穷苦人的宗教,起源于中东地区游牧人民以色列人的犹太教。

在公元一世纪,一个信仰耶稣为拯救人类的弥赛亚的分歧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独立于犹太教的基督教。

它的宗教世界闻名《圣经》,由《旧约》与《新约》两部分组成。

旧约是文学形式的总汇,它记录了犹太名族一千多年的文化史,包括犹太人的先祖的原始神话、古代传说、民族史诗、历史歌谣、先知文学、启示文学、智慧文学等等。

《新约》记录的则是基督教在耶稣诞生后的文献。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条主要可以概括为:1.十诫和三位一体: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信原罪,在西方对欧美人的心理及评价产生深远影响的“原罪文化”就是有原罪说发展起来的;2.信救赎,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来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拯救全世界;3.因信称义,人类凭借信仰即可得到救赎;4.信天国永生和地狱永罚;5.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讲在上帝面前做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有罪的人进入地狱。

包括在西方文学的体现中,但丁的《神曲》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

诗中不少神学和哲学的烦恼。

作品中幻游三界的构想,就是宗教观点的直接体现。

《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片》直接反应了“信地狱和永罚”“信原罪和信救赎”“信永生”。

《耶稣受难记》900字观后感

《耶稣受难记》900字观后感

《耶稣受难记》900字观后感篇一:《耶稣受难记》观后感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毕业论文《耶稣受难记》观后感我想每一个看了《耶稣受难记》的人都会有内心的触动吧,不单是因为残酷场面的真实再现揪心,更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精神上的渺小而汗颜。

在影片里,耶稣是神之子,救死扶伤,教化众人;耶稣也是人,被犹大出卖,备受折磨。

耶稣被捕时的神情一直在我挥之不去。

在暗蓝色的夜幕下耶稣被惊醒,震惊、失望,接着坦然、宽容,默默束手被擒。

他震惊,他失望,他为犹大的出卖,众人的不理解而叹息,但他很快先是坦然面对了,他以宽大怀着的心怀饶恕了这一切邪恶!耶稣无声的宽容让我们不得不深深忏悔自己。

太多时候我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纠纷不断,为他人的成功破天荒喜悦之情而嫉妒不已,往往推着仇恨的雪球在怨愤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丧失纯真,甚至泯灭了人性。

为什么友善我们常常忘了一下宽容?我想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我的得失。

耶稣是唯一一个自己决定要来到世间的人,也是极少数甘愿受死的人。

耶稣曾经说过,他降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我们死:“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而我们是在为体验自己的人生而活。

我想我们生存的目标一开始就似乎偏向自我了。

我不解??当耶稣扛着沉重的厚木十字架,越来越快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他不时摔倒在屋里,游人恐怖们更加疯狂地向他涌来,发泄他们肆无忌惮的无知与怨恨。

我深受触动。

不是因为同情耶稣,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责问,对暴戾情感的谴责。

耶稣背负着十字架,身后的土地上才血迹斑驳,人群末尾的玛利亚玛利亚痛苦地看着他,眼里满是绝望。

而当长铜制钉进了左手手腕手腕,刺进了右手手腕,又夺下了左脚脚腕,打进了右脚脚腕,血腥的场面使到天地失色,残忍的令全部生命惊悚,耶稣却说:“父啊,饶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谈了什么??”看到这儿,相信每个心脏动容跳动的人都不能不感动万分!我耳畔又似乎传来了耶稣的教导:“ 你听说过应该爱自己的邻居而仇恨自己的敌人。

但我告诉你,爱你的敌人并为逼害你的人祈祷。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蕴含着许多作家对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更深入地反映了人类内心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体现在对宗教的思考和表达上。

虽然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西方那样显著。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宗教教义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患上了“狂病”,他通过研读佛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反映了作家对于生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于信仰的思考和追求。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上。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呼唤。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悲剧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力。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上。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国家,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

一些作家通过对家庭和传统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家庭和传统的珍视和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传统的影响。

这种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关于家庭和传统的思考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对宗教的思考、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以及对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中国现代作家展示了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广泛和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和支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科学认识和操作的能力,不过对于自然界的理解与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仍在探索和猜测中,这就使得蒙上了神秘色彩的具有超自然和超人间性能的宗教文化依旧能够被许多人所崇拜。

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中期就有人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达从根本上摧毁了宗教,若干个世纪以来被狂热信仰着的无数宗教信条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为工业发达国家内受过教育的人们所接受了。

其实对于宗教的批判与否定很早以来就一直存在。

伟大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就曾大声呼吁:“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制造世界是一种妄想。

一切宗教都被三倍地证明是假的。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对于宗教的批判也从未间断,可是宗教并没有被彻底的战胜和消灭甚至没有走向衰落。

实际上宗教及其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步伐在向前发展,宗教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在,人们也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宗教文化独特的重要性。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的起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难以把握,而它至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是由于这个世界上仍有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

因此,人们觉得宗教是神秘和虚幻的。

但神秘和虚幻并不是宗教文化的本质。

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性行为,其本身就是人类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宗教同政治、法律、哲学、艺术等等一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及人们周围的现实。

如同文学艺术一样,宗教毕竟不是简单的实践和通俗的思想,所以“宗教文化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总是处在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地位。

”宗教文化既是理念的,也是实践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广泛联系的。

它渗透在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督教,现在已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以学校为例:外教在中国的学校里教书,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外教大都是从美国英国请来的,而且大都信仰基督教,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教授学生一些有关基督教的信仰之类的东西。

学生们会从中学习或是了解基督教,了解西方文化。

于是,基督教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基督教在中国这个大社会中,也就一定会展现出一定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的意义逐渐得以彰显。

当然,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基于不同的熟悉,人们对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亦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其价值判定的多样性和对基督教在华影响回升的迥异态度。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真正对外开放,在经济理论界和重新崛起的社会学思潮中,曾兴起了一股持续较久的“韦伯(Max Weber)热”。

人们尤其关注其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种种说法,以及他对东西宗教伦理与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比较。

不少经济学家在谈及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等所起的“潜在的精神力量”之作用时,既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一种感慨,又体现为一种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呼唤和渴望。

这种现象是颇值得人们玩味和深思的。

人们在打开国门看世界时,忽有一种惊奇和警醒,随之便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这种自知之明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而导致的对外在思想文化体系的客观研究和虚心学习,以及这种研习的坦诚和认真,亦是史无前例的。

在借“他山之石”的此刻,中国人开始重新审阅基督教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人因感到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太厚、传统负担太重而对之失去信心和耐心,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即“西化”,而“西化”即“基督教化”,试图以这种绝对而极端的“拿来主义”来将一切推倒重来,由此圆其“现代化”的美梦。

然而,静观基督教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熟悉其对现代发展某些弊端的批评和否定,以及弄清基督教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取向,则使不少中国人深感不能将“现代化”或“西化”与基督教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不同之处。

武大公选课详细介绍

武大公选课详细介绍

武⼤公选课详细介绍左边⼀栏页数跟新版选课系统是相符合的,其中绝时间课程名学分教师名周⼀科技与考古1潘春旭周⼀职场展望1王少雄周⼀⼈类⽣存环境与考古学研究1陈官涛周⼀⼤学⽣⼼理健康1齐华勇周⼀近代物理发展史1祁宁周⼀纳⽶科技的基础和应⽤1⽯瑛周⼀国际商务规则与实战技巧1王追林周⼀数字媒体传播基础1邹炼周⼀MATLAB及其应⽤1缪庆元周⼀⽔⼒发电⼯程概论1周伟周⼀核电站与环境安全1王书法周⼀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1庄艳峰周⼀洪⽔与防洪1张为周⼀低碳经济与能源对策1曾洪涛周⼀航空航天技术概论1吴琼⽔周⼀智能问题求解⽅法1刘华俊周⼀⾃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李全周⼀信息安全概论1彭国军周⼀遥感技术应⽤及发展1⽅圣辉周⼀⾃然计算⽅法导论1梁意⽂周⼀饮⾷营养与慢性疾病1汪春红周⼀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1陈俊涛周⼀计算机信息检索与利⽤(⼯)12龚芙蓉周⼀职业⽣涯规划与设计2叶晓倩周⼀公共⾏政理论与实务2王少辉周⼀⼤学⽣⾝⼼健康2廖皓磊周⼀电⼒系统及电⽓设备概论2宋元胜周⼀⼯程项⽬管理与监理2罗⾦耀周⼀JAVA程序设计2康卓周⼀贝多芬经典作品赏析2胡壮丽周⼀汽车概论2万卉周⼀Inventor产品设计及新标准2冯霞周⼀建筑与⾳乐2尚涛周⼀系统⼯程概论2罗强周⼀机器⼈设计与竞赛2王国顺周⼀中国美术鉴赏2⾼智勇周⼀数字媒体技术基础2刘全⾹周⼀⼤学语⽂2张登雄周⼀⼟建⼒学基础3王⽟龙周⼀台湾专题研究1罗永宽周⼀中国教育名著导读1郭昊龙周⼀《⼤学》之道与中国⼈的修养1陈闻晋周⼀世界华⽂⽂学经典欣赏1赵⼩琪周⼀公共经济学1柳新元周⼀材料防护与资源效益1谢学军周⼀机器⼈概论1许贤泽周⼀中国陶瓷艺术1⾼薇周⼀中国陶瓷艺术1张俊周⼀世界华⽂⽂学经典欣赏1赵⼩琪周⼀⼈⽂化学2胡继明周⼀上午汉语的词汇与⽂化2吉晖周⼀中国⼈⽂地理2周西宁周⼀周⼆西⽅⽂化概论2赵林周⼀周四能源科学概论2⾦振齐周⼆治⽔与社会发展1谢华周⼆⾏为与健康1何启强周⼆全球变化与环境导论1周培疆周⼆⼈类⽣存发展与核科学1吴奕初周⼆中国现代⽂学中的性别视⾓1萧映周⼆相对论1周国全周⼆⼤学⽣⼼理健康1章吉周⼆⼯程建设与环境协调1邹勇周⼆中国乡⼟建筑赏析1王炎松周⼆电与电能1丁坚勇周⼆安全⼯程基础B1付尽芳周⼆视觉艺术与设计1林丰周⼆物联⽹应⽤及安全1张⽴强周⼆现代光电显⽰技术1胡国元周⼆恶意软件(病毒)的分析与防范1傅建明周⼆⼤学⽣职业规划与就业1王少雄周⼆⼤学⽣⽣涯规划1王少雄周⼆⽣命科学导论(⽂科)2谢志雄周⼆⽹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12路雅祺周⼆国际商务2肖光恩周⼆中国⽂化产业资本运营专题2刘友芝周⼆⾛进物理世界1程放周⼆数字化建筑设计⽅法2刘永周⼆近代中国思想变迁2李少军周⼆数学模型2胡元明周⼆宇宙新概念2赵江南周⼆数据库编程技术2黄⽂斌周⼆C语⾔程序设计2张曙光周⼆《孟⼦》讲析2吴天明周⼆科学是什么2周祝红周⼆计算机⾳乐2胡壮丽周⼆数据库技术与应⽤实践2刘英周⼆20世纪物理学2揭泉林周⼆材料科学2黄世⽂周⼆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治理2刘杉周⼆现代⼈⽂科学概论2冯黎明周⼆公⽂写作与处理2付⼩刚周⼆《资治通鉴》导读2⽏有江周⼆中国⽔利⽂化2王红周⼆道路桥梁⼯程导论2王书法周⼆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2李晖周⼆建筑与⾳乐2尚涛周⼆建筑装饰材料与建筑装饰风格2吴定燕周⼆⼤学语⽂2张登雄周⼆包装技术2马桃林周⼆装饰绘画基础2⾼智勇周⼆图形图像软件应⽤2彭⼩元周⼆C++程序设计2张华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胡将军周⼆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2赵嵘周⼆SAS(统计分析系统)2何宁周⼆中外名曲赏析2李格周⼆国家公务员制度3熊传荣周⼆创业运营模拟课程1尤⾚矶周⼆领导⼼理学1王新⼭周⼆太极与养⽣1蔺志华周⼆中国公共卫⽣热点问题1⽯超明周⼆现代能源1胡雪蛟周⼆周四能源科学概论2朱全利周⼆摄影技术与赏析1孙和利周⼆地下⽔与⼈类⽂明1黄爽周⼆晚清⼩说中的西⽅形象1邹⼩娟周⼆⼈⽂化学1胡继明周⼆美国历史与⽂化2潘迎春周⼆⼤学⽣健康2谭晓东周⼆简明中国史2魏斌周⼆汉语成语2程娥周⼆周三西⽅⽂化概论2周⽞毅周⼆现代管理者技能与艺术1温兴琦周三普通话正⾳1萧映周三调⽔⼯程概论1周龙才周三⼤学⽣⽣涯规划与指导1徐鹏周三性与社会1邹宇量周三阿拉伯世界的历史现状与前景1李荣建周三激光原理与应⽤1张⽂献周三诺贝尔奖史话1周晓东周三战略思维1吴忠国周三战争史1戴新武周三中国⽂论经典1李建中周三⽅⾔与中国⽂化1阮桂君周三地震减灾漫谈1杨⾦鑫周三⼤学⽣职业规划与就业1王少雄周三西北地区⽔资源与⽣态环境1谢平周三⼈机⼯程学基础及应⽤1杨克修周三绿⾊电⼒1⽅华亮周三⼤学⽣专利设计与实践1李江云周三现代奥林匹克⽂化1曾洪涛周三⾷品安全与⼈体健康1曾晓波周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周辉周三⼤学⽣创业1赵健周三计算机常⽤⼯具软件的使⽤1⽥纲周三⼤学⽣就业指导1王少雄周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22仲秋周三计算机信息检索与利⽤(理)12欧懿周三⾛进遥感世界-系列实验1潘斌周三社会性别与⼥性发展2柳莉周三KAB创业基础2刘林青周三⽣命科学导论(理⼯科)2赵洁周三科学技术史2张密⽣周三体育与⽂化2崔德刚周三博弈论2范如国周三宪法与公民教育2周⾦华周三⼯程经济学2张清周三Inventor产品设计及新标准2冯霞周三⾛进物理世界1程放周三⽔利现代化2洪林周三演讲与⼝才2陈建军周三中国传统礼仪与风俗2吴兆丰周三“量⼦”世界探秘2王宝⼭周三营养与⾷品卫⽣学2罗琼周三现代⼼理学引论2刘毅周三⼈⽂科学概论2吴昕炜周三中国⽔利史2王红周三⼤学现代化2李⼯真周三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2戴德铮周三化学世界2⾼志农周三中国江河防洪2张为周三数学精神与⽅法2杜乃林周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刘伟周三国际礼仪2李晶周三公共关系学2⽥蕴祥周三建筑⽂化与歌剧艺术2尚涛周三建筑装饰材料与建筑装饰风格2吴定燕周三桥牌艺术与⼈⽣2张登雄周三C语⾔程序设计2汪同庆周三⽔利⽔电⼯程概论2马军朝周三发明与专利2周⼒平周三材料科学导论2彭志⽅周三汽车概论2彭卫平周三安全⼯程基础A2贺⼩明周三创新与实践2王晓进周三贝多芬经典作品赏析2胡壮丽周三⼤学语⽂2胡春润周三C语⾔程序设计2蒋华周三⾊彩原理及应⽤2马桃林周三C语⾔程序设计2殷朴周三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2尚重⽣周三时事英语演讲与辩论2桂敏周三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1李勤周三⼿机应⽤分析和创意1张曙光周三逻辑与思维导论1费定⾈周三国家公务员与公务员录⽤制度1熊传荣周三《楚辞》导读1易栋周三办公软件⾼级应⽤与实践1郭玮周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刘早荣周三佛教⽂化1⾼⽂强周三产业⽣态学1施晓⽂周三GPS导航应⽤1黄劲松周三中国陶瓷艺术1⾼薇周三中国陶瓷艺术1张俊周三周六雷电与⽤电安全2关伟民周三能源与环境1汪的华周三汉语应⽤⽂写作2刘姝周四汽车结构与运⽤实验1刘照周四中国古代民众的⽇常⽣活1申万⾥周四近代物理学史1李宏芳周四中西宗教⽂化⽐较1黄超周四从分⼦⽔平看世界1⾼志农周四⾳乐剧欣赏1吴靓周四化学的今天与明天1李仁杰周四⼤学⽣职业规划与就业1王少雄周四⼼理咨询与治疗1章星波周四⽣物恐怖与⽣物安全1艾时斌周四性与健康1朱俊勇周四地下空间与未来世界1曾亚武周四结构美学-中外桥梁美学赏析1万臻周四⼯程实践1陈⼩圻周四⼤学⽣⼼理健图像处理技巧1贾永红周四环境健康学1王红周四下午诺贝尔奖物理实验1刘海林周四桥牌2林军周四电⼦商务2朱华伟周四管理学原理2刘明霞周四⾛进物理世界1程放周四计算机⽹络实践2李俊娥周四计算机⽹络⼯程设计与实践1黄建忠周四《左传》导读2鲁家亮周四简明世界史2潘迎春周四社交礼仪2李荣建周四⼤学语⽂2胡春润周四化学与社会2罗威周四计算机基础与应⽤2熊素萍周四C语⾔程序设计2郭玮周四桥牌艺术与⼈⽣2张登雄周四公务管理写作2赵⼴平周四材料科学2⽅鹏飞周四西⽅美术鉴赏2阮晴周四iPhone应⽤程序开发2张曙光周四⼤学语⽂2陈建军周四古今著名⽔利⼯程赏析2王红周四JAVA程序设计2杨运伟周四C语⾔程序设计2刘英周四C++程序设计2张华周四⽔利⼯程经济2王博周四地下⽔环境2史良胜周四流体⼒学基础实践2齐鄂荣周四创新与创造2王晓进周四天⽂学概论2罗佳周四计算机基础与应⽤2何宁周四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2李晖周四计算机⾳乐2胡壮丽周四智能材料2刘兴海周四下午⾛进物理世界1程放周四宇宙新概念2赵江南周四爵⼠舞2王珊周四⾳乐欣赏2江柏安周四国际关系与新闻传播2林婕周四⽣命伦理学1杨建兵周四⽔资源经济1李雪松周四⼈类⽣物学1周荣家周四民法的精神1罗昆周四中国的世界遗产赏析1王三⼭周四科学锻炼与保健1崔德刚周四哲学核⼼问题(形⽽上学)1苏德超周四西⽅政治思维与智慧1申建林周四健康教育学1张晓燕周四⼈体机理趣谈1吴珂周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刘早荣周四⽔质与⼈体健康和社会发展1刘⼴容周四现代⽣活⽅式与寄⽣⾍感染1明珍平周四英汉⼝译基础1汪涛周四世界⽂化与⾃然遗产1倪婉周四当代中国话题2刘姝周四国画名家与流派1温庆武周五阿拉伯⽂化1李荣建周五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1易栋周五近代化学发展史1沈爱国周五可再⽣能源发电技术1苏凯周五⽔务管理1马军朝周五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1肖明周五西⽅近现代兵法1何华周五计算机信息检索与利⽤(⼯)22龚芙蓉周五⽂化⼈类学2崔应令周五新能源系统综合实验1蔡锴周五⽐较政治现代化2徐琳周五C++程序设计2张华周五艾滋病防治2侯炜周五建筑⽂化与歌剧艺术2尚涛周五动画技术基础2曹丽琴周五光纤通信基础2何对燕周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李美幸周五民族传统体育⽂化与鉴赏1刘欣刚周五基督教与⼆⼗世纪中国⽂学1荣光启周五⾷源性寄⽣⾍病1董惠芬周五元素营养与健康1⽥卫群周五健康教育学1张晓燕周五中国陶瓷艺术1⾼薇周五中国陶瓷艺术1张俊周五国外新闻传媒与新闻英语导读1张青周五中国书法艺术2蒋惠民周五光机电⽓⼀体化技术实训1宋凤莲周六上午饮⾷情绪与胃肠功能1陈继红周六上午环境变迁与⼈类⽣育⼒改变1杨菁周六上午急救知识1赵剡周六上午营养学1王素青周六下午健康⼼理学1王⾼华周六上午跆拳道2刘欣刚周六上午⼤众⾜球2曾丹平周六上午⽹球2陈浩周六上午⽻⽑球2林军周六下午民族传统体育2刘欣刚周六下午芭拉芭舞与健美操(⼀)2贾凤蓉周六下午计算机信息检索与利⽤(⽂)12马浩琴周六上午⼝腔保健1台保军周六上午⼤学语⽂2胡春润周六上午核能及其应⽤2余亮英周六上午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越野2胡允达周六上午⽹页设计2林丰周六上午Flash CS4动画设计与制作2宋麟周六下午Flash CS4动画设计与制作2宋麟周六下午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越野2胡允达周六下午计算机基础与应⽤2孟德鸿周六上午⼆外德语(下)3刘靓周六上午⼆外俄语3李红青周六上午⼆外法语3赵鸣周六上午⼆外⽇语(下)3何国晖周六上午芭蕾形体训练2洪⼀鸣周六上午⼤学⽣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法1陈厚桂周六上午电⼯初级技能训练2⽂康珍周六上午科学研究中的伦理与道德1朱帆周六上午⼈类与微⽣物1刘斌波周六下午当代欧美戏剧名作赏析1易栋周六下午⽣殖健康1孟运莲周六上午⼤学化学实验1龚淑玲周⽇上午恋爱必修课1李爱斌周⽇上午急救医学1魏捷周⽇上午植物世界1汪⼩凡周⽇上午体育舞蹈(⼀)2贾凤蓉周⽇上午体育舞蹈(⼀)2晋会峰周⽇上午龙⾈运动2覃寅寅周⽇上午龙⾈运动2王永志周⽇上午龙⾈运动2李海冰周⽇下午街舞2肖娟周⽇下午街舞2陈⽂英周⽇晚上孙⼦兵法研究与应⽤2陆保⽣周⽇上午平⾯图像处理2陈萍周⽇上午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2周雅洁周⽇下午⼤学语⽂2孙疏影周⽇下午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2孟德鸿周⽇晚上室内乐排练2江柏安⽆黄河史2梁利⽆⽔政与⽔法规2梁利暑期开课社会调查研究⽅法1颜海暑期开课项⽬管理1陈远黄河史2梁利暑期开课⽂化遗产与旅游1周耀林中国传统武术欣赏2秦⼦来暑期开课处世⽂化1王新才国旗护卫训练2吴忠国暑期开课社会⽹络分析1吴江其中绝⼤多数的课的信息来源于各种⽹络,可信度⾃⼰估量,按ctrl+f可搜索,也可以根据需上课地点⽆点名作业⼀区教⼀⾃然与⼯程类⼀区教⼀⼈⽂与社会类上课很有趣,请的都是职场上的⽐较有经验的⼈,90+⼀区教三⼈⽂与社会类有⼏次传纸条签到,好⼏次轮到我的时没有⼀区教四⼈⽂与社会类⼀区教四⾃然与⼯程类⼀区教五⾃然与⼯程类没有⼀区教五研究与领导类⼀区妓院⾃然与⼯程类没有没有⼀区妓院⾃然与⼯程类据说很好过⼆区主教⾃然与⼯程类另外⼀个⽼师的这门课很好。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

The Christian Culture and the Valu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丛新强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79页
主题词: 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学;价值建构;宽容性批评原则
摘要: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
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
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
评原则.。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基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

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和中国民众都付出极大的代价。

但终于,基督教在中国得以延续和发展,今天已成为中国宗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渐融合进中国文化之中。

原有的三教九流的格局被打破。

今天,中国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五教至尊,弘化世界”了。

佛教的“慈悲”、儒学的“忠恕”、道教的“自然”、基督教的“博爱”、伊斯兰教的“清真”,直扣一般信众的心扉。

明末清初,西洋教士常以调和的方法在中国传教。

对中国之陋俗迷信,予以迁就,或加以曲解,以迎合基督教教义。

对于下层社会,他们常以浅易演说宣讲福音。

其于上流社会,常以科学打动人心。

可见,古旧中国的信仰,比起列国,何等顽强,对此我们并不感到自豪。

祖先崇拜、孝思之念、设立灵堂、郊天之礼,本属迷信。

传教士却认为乃无害民俗。

只是“五四”以后,中国人自己才将其克胜。

基督教在西方是作为一种革命性因素而出现的。

这里所说的“革命”,乃是文化、宗教、伦理意义上的革命。

它打破了罗马帝国的家长制、父权制,扫除了民族主义壁垒和狭隘意识,确立了一神论和人人平等的博爱观念。

这种宗教传到中国,就对中国封建大一统制度下的纲常名教构成破坏性、革命性力量。

但这并不是说,传教士曾经满怀着“颠覆”和“革命”的动机向一个封建性王朝大胆发难。

不,他们不仅不具有革命意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当保守的。

基督教传教士往往一厢情愿地结交封建官僚绅士,但许多官宦文人却总是怀疑他们是社会“骚乱”的传播者,怀疑他们腹有鳞甲,对他们表示不欢迎。

利玛窦“援儒”、“合儒”,尊崇儒家敬天祭祖的惯例,林乐知的“孔子加耶稣”的思想,某些传教士不是面向大众,而是走“宫廷路线”,这一切表明他们并不想触动封建社会基石的一丝一毫,不敢对传统礼俗和信念发出稍许疑问。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宗教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并存。

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基督教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现,既是作家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探索,也是对于人性、命运和价值观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基督教题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牛犇的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疯狂的反抗。

牛犇在小说中自称为“狂人”,他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牛犇却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社会的绝望。

这个结局与基督教的救赎思想有着明显的对比。

基督教教义中,人类的罪恶和绝望可以通过信仰和救赎得到拯救。

而在《狂人日记》中,牛犇选择了自杀,暗示了他对于社会的绝望和对于救赎的失望。

通过这个对比,鲁迅在小说中传递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命运的探讨。

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华的《活着》。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中国社会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巨大变化。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碎、贫困的生活和亲人的死亡。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乐观和坚持。

在小说的结尾,福贵用自己的话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这句简短的话语,透露出了福贵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希望的坚持。

这种对于生命的肯定和对于希望的追求,与基督教的信仰有着相似之处。

基督教教义中,生命被视为神的恩赐,人们应该珍视和感恩。

而在《活着》中,福贵通过对于生命的坚守和对于希望的追求,展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希望的追求。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莫言的作品中,基督教题材的出现。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描绘了一个家族在中国历史的动荡中生活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信仰着基督教,他们通过信仰来寻找心灵的安慰和力量。

在这个家族中,基督教成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精神支撑。

通过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描写,莫言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和信仰的力量。

基督教与当代中国诗坛

基督教与当代中国诗坛

Christianit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Circle 作者: 荣光启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基督徒诗人;当代中国诗坛;宗教诗歌;次要诗歌;神性写作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有基督徒身份或者倾向于基督信仰的诗人。

对于他们的写作,诗坛往往以"宗教诗歌"或"次要诗歌"轻视之。

这种轻视是国人对文学与宗教之关系的简单理解。

随着当代中国文学日益世俗化,诗人们也一直在寻求种种"神性"的写作来应对。

他们尊重文学的自身特性,正视生命的沉沦境况与救赎之需,敏于自我生命的问题、关注人的历史与命运。

他们虽未高举"神性"大旗,在这个时代,却具备了真正的"神学立场"。

他们的写作,尤其值得当代汉语诗坛关注。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自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

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

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

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

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

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

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

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

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

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

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

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宗教与文学都是在一种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模式中打转,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两者的产生都是原始先民剩余精力的投射,其中蕴涵着人们对外在世界,乃至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文学本身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之真、善、美的憧憬,而宗教则是人们超脱痛苦的寄居地,两者都是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正如伏尔泰所言“假如上帝确实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创造一个来”。

从这种对文学与宗教共通性的认识出发,《宗教与文学》一书认为无论文学还是宗教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而且两者都是借助“想象”进行运思,最终达到“潜移情志、感动心灵”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从本质、运思方式、终极价值等主要方面对两者的描述。

同时,作者又并非一味执著于这种广义的抽象概述,而是将其具体化为对经典问题的讨论,将探索的视角集中在对具体文学样式的考察上,从而使我们对“现象”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钱锺书曾化用“以管窥天,以锥指地”之句命名《管锥编》,然而“以管窥天”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方法,管中之天虽然有限但深刻,虽然主观但灿烂。

本书选取了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诗歌、小说、戏剧三种文学样式进行研究,这三种文学样式的选取仿佛投射出作者的这种抱负。

不妨以“宗教与诗歌”部分为例,作者认为佛教的偈颂、《圣经》中的《雅歌》、《古兰经》中的优美韵律都是诗歌的天然样态,并细致分析了各大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其中尤见功力的是将“涉道诗”划分为“文人涉道诗”和“道人诗”两大类,从魏晋时代开始道教的基本思维方式,乃至对“海外仙山”、“羽化飞升”的精神向往便成了中国文人乐此不疲的彼岸情怀,因此“文人涉道诗”便成了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比较而言,“道人诗”的主要目标则是宣扬教义,并未成为文学史的主流。

除此之外,这一部分还谈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与诗歌的关系,其中《圣经》的抒情特征、“哀歌”传统以及伊斯兰教苏非派的“神秘诗”都对西方文学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该书在微观考察中又是有的放矢的,这突出表现在“宗教与小说”、“宗教与戏剧”两个部分的论述中。

基督教究竟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什么 评杨剑龙著《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究竟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什么 评杨剑龙著《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究竟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什么评杨剑龙著《旷野的呼声
──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德明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卷),期】1999(0)4
【总页数】6页(P268-273)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剑龙;中国文学;作家作品;现代主义文学;西方文学;大人格
【作者】德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
【相关文献】
1.论《雷雨》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关系——兼评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关系[J], 刘芳文
2.论《雷雨》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关系——兼评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关系[J], 刘芳文;
3.评《手把手地教导中国:GATT究竟为何物》——兼论“基督教治下”的WTO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J], 陈东
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评宾恩海著《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 [J],
覃可霖
5.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J], 杨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圣经》宣扬的主要内容: A、三位一体说;
B、上帝创世说;
C、原罪说;
D、赎罪说。
早期的基督教是有进步意义的。 A、它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宣扬怎样解脱奴役 和苦难,尽管寄托在将来,并有贬低富人 的思想,但它不是革命的。 B、《圣经》对于处于野蛮、落后的西欧国家, 起了普及知识,统一意志,传播文化的作 用。

中世纪最后的抒情诗代表作者维庸。 城市戏剧也在十四世纪发展起来,主要是道 德剧、傻子剧和笑剧。笑剧是城市戏剧中现 实意义最强的一种,后来影响也最大(尤其 法、德)。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 律师》。 中世纪的戏剧经过长期演变,发展并繁荣起 来,对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欧洲戏剧的发展 都有不小的影响。

消极因素:基督教是被压迫者的叹息,本 质上是消极的是精神鸦片。 A、悲观主义的宿论。人完全丧失了主动权, 人只有忏悔赎罪,并且一辈子赎不完。 B、宣扬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是统治者意 志的体现、容忍) C、泛爱论。勿以暴力抗恶。成为十九世纪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核心。如托尔斯泰在 《复活》中宣扬的。 D、否定现实人生,宣扬禁欲主义。这大大阻 碍了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哲学成了神学的 婢女,科学是宗教的仆人。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基督教神学统治和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划分 中世纪(476-1640)指西罗马灭亡至英资产阶级革命。 罗马帝国是由落后的北方日耳曼人推翻的,他们在 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小国,如同中国的春 秋战国,各国长期混战,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和 边界。在日耳曼部落中,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在 公元8-9世纪之间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了全盛 时代,基本上统一了原西罗马帝国地区,完成了封 建化的过程。查理曼死后,帝国一分为三,即西法 兰克、东法兰克和意大利,奠定了日后欧洲大陆主 要国家—法、德、意三国的基础。

第三章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中西文学关系的总体面貌:古代文学以中国文学影响西方文学为主,也有西方文学的影响。

近代以来,主要是西方文学影响中国文学,也有中国文学影响西方文学的情况。

中西文学的相互影响是以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背景。

第一节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西关系就已经揭开序幕。

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等称中国为CIN/CINA/SINA,表明秦国/秦朝的消息已经向西远播。

汉代是中西关系的开拓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空”,创辟了影响深远的“绿洲之路”。

中国人开始第一次注视西方,知道西域天地广阔、国家众多,物产新奇,民情殊异。

同时,西域各国也得到了中国的信息。

汉时,西域一些民族仍称中国为“秦”。

此外,在希腊和拉丁文献中,又有关于“赛里斯”(丝国或丝国人)的记载。

一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物质交流。

主要体现为“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2.艺术交流。

主要体现为对中国瓷器、漆器、丝织品、风景画、园林建筑艺术趣味的推崇;3.思想交流。

由初期教士、游客的报道和介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西方世界。

(一)汉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朝时期通向西方的商业通道,因为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叫做“丝绸之路”。

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桑树、养蚕、制作丝织品。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打通了和西域的联系,公元前77年,又一次攻打楼兰国,保证了通道的畅通,并在公元前60年设臵了西域督护府,保卫西域的商业通道的安全。

丝绸之路东边的起点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向西一直到达了地中海、欧洲。

丝绸之路还可以分成三段,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或者阳关,中段从玉门关或者阳关到葱岭(现在的帕米尔),西段就是葱岭以西。

西段也可以分两条,一是通过伊朗、伊拉克、地中海到欧洲,一是从中亚往西北方向,经过咸海、里海和黑海到达欧洲。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内地和西方的交流长期存在,中国的纺织品、造纸技术和一些工艺技术也传到了西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随堂感悟
“原罪”
在我的心中,基督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宗教,因为身边没有信仰这个得亲人朋友,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所以对这些都是特别模糊。

也许仅有的印象就是闲暇时看的各种欧美电影或者电视剧,总会有一些镜头或者语言是关于耶稣基督的。

所以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应该是打开了我对基督教认识的大门,让我一窥这个中奥秘。

第一节课中,我从老师那里听到了“原罪”这个词,觉得很有意思。

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

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

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在基督宗教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

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存在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性,当某种外力恰好作用于这种心性,每个人都会在瞬间丧失理智,显露出罪性,沦为疯子。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是余虹老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这堂课老师就这篇文章展开了演说。

从马加爵,到赵承熙再到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我们看到的是两国人对类似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

“33”与“32”,我们看似只是缺少了那简单的“1”。

“爱”究竟是应该以亲疏敌我区分,还是以善恶是非区分?或者是另一种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的“爱”呢?很显然,我们是缺少这种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的“大爱”。

“这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

”余虹在他的文章中讲到。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基督教并不是一种盲目尊崇上帝的宗教,它教人向善,爱人如己,
摒除人性之恶。

千百年来,它依然散发着魅力光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节课是从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空中监狱》拉开序幕。

片中八年前,自游骑兵部队受训完毕的卡麦伦坡(尼古拉斯·凯奇饰)为了保护刚怀孕的妻子免于小混混的骚扰,导致过失杀人被判了8年徒刑。

在狱中表现良好的他,终于在女儿八岁生日当天获得假释,卡麦伦坡希望能亲自将生日礼物送到女儿手中,因此要求典狱官让他登上空中监狱,以节省乘车往返的时间。

但这趟空中监狱正巧搭载一批全美最残暴凶狠的犯人,准备运送到另一个新落成的监狱去。

美国的联邦探员(约翰·库萨克饰)为这趟危险任务准备许久。

没想到飞机飞上天没多久,罪犯首领外号“病毒”的葛森(约翰麦可维奇饰)就策动其他同伙,夺下飞机。

联邦调查局在无路可退下,决定打下这架飞机。

影片中,空中监狱中最大的坏蛋“食人魔”是唯一幸免于难的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在最后选择相信上帝,抛弃罪恶的自己,同时也获得了上帝的宽恕。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不在乎的“罪”的大小。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In God, people is equal.这句话出自十八世纪的英国年轻议员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他年仅21岁就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一生致力于废除黑奴议题,提案遭遇多次失败仍不气馁;他成功统合了分裂的势力,不畏与当权者保守势力抗衡。

在他多年努力下,最后英国国会终于在 1807 年通过废除奴隶交易的草案。

当时,整个下议院的议员都有黑奴,并且为英国带来巨大的财富。

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贵。

不管你有多高贵,人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罪接受审判,没有一个好人,只有罪人。

另外,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大家都很尊贵,没有一个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

所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康德墓志铭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道德准则与头顶的星空这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

星星之于夜空,就如崇高的道德准则于世俗,格外耀眼,
灿烂,所以最能震撼人的心灵。

对于康德本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对于他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唤醒麻木的,不再感动的内心,让这些心能够想起如何感动,想起什么是美好的。

其实康德哲学体系正是这个宏伟、壮丽的十字架。

横轴是自然律,纵轴是道德律。

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个十字架是个亲切的。

二三千年的中国哲学智慧可以用四个汉字来概括:“敬天爱人”。

这也是个十字架,同康德的十字架是一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他的墓志铭中我也读到了敬畏的重要性。

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即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而一个基督徒,对自己的信仰的敬虔,对上帝存有敬畏之心,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标志。

圣经的预言性
圣经的预言性是我认为最神奇的地方,这样一个让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让我惊奇不已。

何谓“预言”?预言即未发生的事能够说出来。

例如:我预言我家的母鸡明天下午五时会生下一枚鸡蛋,果然到了时间真的生下了一枚蛋,这样我就算一位预言家了。

可能是因为时间很短所以我能预言,但圣经的预言往往是上百年或千年,而且详细至百分之百的应验。

不能不让人惊奇。

圣经是一本充满预言的书,单单预言耶稣第一次来到世界的预言就有300多次,而且全部已经应验。

说道耶稣再来的预言,旧约由200多处,新约有318次,加起来有500多处。

我们可以说圣经是一本全世界最敢冒险的书,因为只要有一部分的预言不应验或者不准确,圣经就被推翻了。

通过有关科学家通过数学统计等方法我们知道圣经中的预言应验的概率是极其微小的。

从圣经预言应验的不可能性及渺茫,我们看出圣经绝对不是人的作品,如果不是人的作品,那我们只得接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乃是神所启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