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在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KLF6基因在肿瘤凋亡进展论文
KLF6基因在肿瘤凋亡中的研究进展【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自0499019)和广西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fjj2010-57)【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05-01klf6(kruppel-like factor 6)基因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抑癌基因,它的失活或表达异常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1]。
一系列文献相继报道了其在肿瘤凋亡中的作用。
现就klf6基因在肿瘤凋亡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klf6基因的结构与功能klf6基因是普遍表达的核转录调控因子,又称为zf9(zine finger factor 9)、cpbp(core promoter element-binding protein)[2]。
最初是从人的胎盘组织和鼠的肝星形细胞中克隆出来,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0p15。
野生型klf6基因全长约7kb,含有4个外显子,分别为218、574、124、525bp,突变常发生在第2、3外显子,mrna长1383bp。
klf6表达产物是含283个氨基酸的蛋白,在它的c端有三个klf6家族共有的连续的c2h2锌指结构,能与多种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富含gc或caccc序列结合,从而与dna相互作用。
富含脯氨酸和丝氨酸等酸性氨基酸残基的区域,与转录活性有关;而富含丝氨酸与苏氨酸的区域则与转录或翻译后调节途径有关[3]。
klf6基因与生长发育、细胞的分化、生长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血管形成、损伤应答等过程都有关系,它的缺失、突变以及失活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4-6]。
一般情况下,klf6的功能表现为生长抑制,其作用一部分是以p53非依赖方式上调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waf1/cipi,通过阻止rb基因的磷酸化而调节转录因子e2f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胞g1/s的过渡,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s期,抑制细胞生长增殖。
p21基因作用
p21基因作用P21基因是一种抑制细胞周期进程的关键基因,也被称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ip1)或骨架蛋白P21(Waf1/Cip1)。
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P21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通过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结合以抑制其激酶活性。
在细胞内,CDK与其配体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促进细胞周期的推进。
P21的出现可以抑制CDK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周期的推进,使细胞停留在G1/S和G2/M转换期,保证了DNA修复和细胞凋亡的进行。
P21基因在人体细胞中广泛表达,它的表达受到多种信号的调控。
在细胞受到DNA损伤、细胞失去正常的生长因子刺激、细胞内出现异常增殖等情况下,P21基因会被激活并开始进行转录。
这样一来,P21蛋白就会在细胞核内大量积累,抑制CDK的活性,使细胞周期停滞,为细胞提供更多时间来进行DNA修复。
这是细胞对于DNA损伤的一种保护机制,可以避免受损的DNA进入有问题的细胞周期,从而避免细胞突变和癌变。
除了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P21基因还参与了多种细胞生理过程的调控。
例如,在细胞老化过程中,P21的表达上调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进入细胞凋亡程序。
这对于细胞的寿命和代谢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表明P21还参与了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如细胞凋亡通路、转录调节通路等,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和调节因子也有可能与P21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P21基因作为一个细胞周期调控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近年来,关于P21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其相关的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P21基因在细胞周期的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细胞周期的进行需要严格的调控,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是细胞周期进行的重要调控分子。
MicroRNA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谢丽莉【摘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涉及到多重复杂因素。
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组长约22个核苷酸,非编码的小RNA,他们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增殖和凋亡等。
最近,越来越多研究表明,miRNA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的发现、生物学特性、合成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实用检验医师杂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微小RNA;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者】谢丽莉【作者单位】300192 天津市,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doi:10.3969/j.issn.1674-7151.2015.01.013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影响全球性公共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其进展缓慢,起病隐匿,一旦发生,病变很难逆转,故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脏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就miRNA及其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993年,Lee等[1]首先在线虫中发现了miRNA,命名为RNA:lin-4。
但是,该发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00年,Reinhart等[2]才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具有转录后调节功能的小分子RNA:let-7。
SGLT-2i发展历程、降糖作用、疾病机理、药物种类、药物亮点、适用人群、副作用及处理措施
SGLT-2i发展历程、降糖作用、疾病机理、药物种类、药物亮点、适用人群、副作用及处理措施SGLT-2i1835年,法国化学家Petersen.C从苹果树皮中提取根皮苷,发现具有引起多尿、尿糖排出和体重减轻的作用,研究肾脏对葡萄糖再吸收作用时,发现根皮苷能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发现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在尿糖重吸收中的作用,到1990年代后期又确定了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与糖尿病的关联。
进一步证实根皮苷对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亲和力是葡萄糖的1000-3000倍,根皮甙可以阻止钠-葡萄糖转运蛋白在尿糖重吸收中的通道作用,但后来发现根皮甙自身的化学性决定了不适合用作口服降糖药物,受此启发经过不懈努力,制备获得了与根皮苷结构活性相似的适合口服的衍生物,由于这种衍生物主要是抑制SGLT-2的活性,就这种衍生物命名为SGLT-2i。
发挥降糖作用在众多口服降糖药中,SGLT-2i比较特殊,其降糖作用不同于临床上绝大多数降糖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直接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降糖目标——而是在体内通过竞争葡萄糖对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亲和力起到减少尿糖吸收,降低血糖的作用。
机理简述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在尿液中,许多体内代谢产物和废物、毒物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肾脏还有重要“选择”功能,它会将水份和其他有用物质,葡萄糖、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等等重新从尿液中吸收回血液循环中,此即肾脏重吸收功能。
葡萄糖是人体内重要的能量物质,流经肾脏时,基本上都重吸收回到血液循环中。
这个重吸收的过程,主要通过钠一葡萄糖共转运蛋白(主要是SGLT-2)完成。
一般情况下,当血糖浓度超过10mmol/L (肾糖阈)时葡萄糖会漏出到尿液中。
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越多,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就越多。
由于SGLT-2i和SGLT-2的亲和力远远大于葡萄糖和SGLT-2的亲和力,所以就阻断了葡萄糖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这样尿中的葡萄糖就乖乖地排到了体外,血糖自然会下降。
百令胶囊影响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Klotho基因和肾功能的机制分析
百令胶囊影响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Klotho基因和肾功能的机制分析陈少秀;张秋芳;何华琼【摘要】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肾血管性高血压(RVH)患者Klotho基因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2例和联合治疗组70例.常规治疗组剔除介入和手术病例后进行保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百令胶囊.两组均于治疗21 d时采血分析Klotho蛋白和Klotho-mRNA表达,检测Klotho基因凋亡相关基因p21和p53表达,比较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磷(UP)和静脉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 C)等指标;同时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7%,优于常规治疗组的69.49%(P<0.05).两组治疗21 d后,SBP、DBP和HR与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常规治疗组Klotho蛋白和Klotho-mRNA及凋亡相关基因p21和p53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 0.05).联合治疗组Klotho蛋白和Klotho-mRNA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上调,p21则下调,且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p53表达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P>0.05).两组治疗21d后,SCr、BUN和Cys C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均P< 0.05),且联合治疗组SCr、BUN和Cys C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下降更多(均P<0.05).两组治疗后UAER、β2-MG和mAlb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而UP则增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UAER、β2-MG、mAlb和UP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百令胶囊通过上调K-mRNA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21表达,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提高UP排泄而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可明显提高RVH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7(026)001【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肾血管性高血压;百令胶囊;Klotho基因及凋亡相关基因p21;肾功能【作者】陈少秀;张秋芳;何华琼【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肾血管性高血压(RVH)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3%~10%,死亡率高。
211170111_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适应性修复异常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指南)项目(201703D421024)①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12②山西中医药大学通信作者:刘光珍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适应性修复异常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郑博文① 刘华亭② 陈晨② 侯彦婕① 范晓阳① 刘光珍① 【摘要】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单位重要的组成结构之一,对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研究提示,近端小管严重损伤或多次损伤将导致不可逆的结构破坏和功能丢失,引起间质小管炎症和纤维化、肾小球硬化,以及毛细血管稀疏等慢性化表现。
当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会发生适应性修复异常,具体机制包括细胞衰老、代谢紊乱和部分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等,这将导致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在大多数存活的患者中,尤其是在轻度损伤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肾小管的再生和成功的肾修复。
在适应性修复中,存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历去分化和增殖,以恢复功能。
然而在严重、重复性损伤或肾脏老化的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能会出现适应性修复异常的情况,这会导致进行性肾脏纤维化。
本文就近年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适应性修复异常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 肾小管上皮细胞 适应性修复异常 损伤机制 Advances in Adaptive Repair Abnormalities and Mechanisms of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Damage/ZHENG Bowen, LIU Huating, CHEN Chen, HOU Yanjie, FAN Xiaoyang, LIU Guangzhe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10): 169-173 [Abstract]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uctural components of nephron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kidney.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severe damage or multiple damage to the proximal tubules will lead to irreversible structural de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loss, causing interstitial tubulitis and fibrosis, glomeruloscerosis, and capillary rarefaction and other chronic manifestations. When the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are damaged, adaptive repair abnormalities will occur, with specific mechanisms including cell senescenc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partial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fibrosis. Tubular regeneration and successful renal repair can be observed in most surviving patients, especially in the setting of mild damage. In adaptive repair, surviving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undergo de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to restore function. However, in the cases of severe, repeated damage or renal aging,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may exhibit adaptive repair abnormalities that lead to progressive renal fibrosi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daptive repair abnormalities and its mechanism after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damage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as follows. [Key words]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Adaptive Repair Abnormalities Damage mechanism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x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1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10.040 通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当损伤因素去除后可以快速修复。
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血红素加氧酶
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血红素加氧酶陈海燕【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危重病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AKI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多种途径,包括炎症、细胞的自噬、细胞周期的变化和氧化应激等.最近的证据表明对肾脏的单一严重损伤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及时有效的治疗AKI.有证据表明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动物AKI模型中的保护效应.HO-1调节氧化应激、细胞自噬和炎症,并通过直接和间接机制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3页(P483-484,封3)【关键词】急性肾损伤;血红素加氧酶1;肾功能衰竭;细胞保护作用;氧化应激【作者】陈海燕【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脏病血液净化科,天津300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5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危重病人,其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均较高。
AKI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缺乏一个可靠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并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对于AKI的识别、病理生理及新的治疗选择(除了保守措施和肾脏替代疗法)仍然是难以捉摸的。
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是一具有强效的抗氧化剂诱导酶,并具有抗炎和抗凋亡作用[1]。
本文综述了HO-1在AKI治疗过程中细胞保护的分子机制。
HO由Tenhunen等于1968年首次发现,是催化血红素形成胆绿素和一氧化碳的限速酶,有3种同工酶,HO-1、HO-2、HO-3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其中HO-1为诱导型,主要分布在血细胞代谢活跃的组织器官,如肝脏、脾脏、骨髓等。
HO-1蛋白还表达在远端小管上皮细胞、髓襻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并非局限于受损的近端小管。
HO-1又称为热休克蛋白,可作为保护性蛋白被诱导,以防御体内细胞因子介导的凋亡,多种应激成分均可诱导HO-1的表达,HO-1基因的诱导主要在转录水平被调节。
lncRNA与miRNA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lncRNA与miRNA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影响易红;张政【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微小RNA(miRNA)之间存在相互调控关系.lncRNA可作为一种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与miRNA相互作用,参与靶基因的表达调控,反之,miRNA可通过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调控lncRNA发挥生物学功能,两者共同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5页(P267-271)【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相互作用;疾病【作者】易红;张政【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教研室,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教研室,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3随二代测序的广泛应用与累积的研究数据发现,曾被认为是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积累的无功能“垃圾序列”长链非编码RNA(long con-coding RNA,lncRNA)和微小(microRNA,miRNA),不但在细胞分化、个体发育等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还能相互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
虽然其相互作用机制及对疾病的影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所蕴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其参与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也多种多样[1]。
lncRNA是一类位于细胞核或胞质内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具有相对较长的核苷酸链,其分子内部具有特定而复杂的二级空间结构,能提供与蛋白质结合的多个位点,或与DNA、RNA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特异性、动态性相互作用,形成由lncRNA参与的复杂、精确而微妙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2]。
lncRNA具有组织特异性、细胞特异性、发育阶段特异性、时空特异性及疾病特异性,广泛参与细胞分化、代谢和增殖等,并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3]。
lncRNA由RNA聚合酶Ⅱ转录,同时被盖帽与加尾而形成的小分子RNA[4]。
PAs/PAI—1在膜性肾病肾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PAs/PAI—1在膜性肾病肾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目的建立膜性肾病(MN)大鼠模型,观察PAs/PAI-1在不同时间点肾组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探讨PAs/PAI-1在MN发生过程中的意义。
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模型组按改良Border法[1],尾静脉注射16 mg/kg C-BSA复制MN大鼠模型,于正式免疫第1、2、3、4 w取材,取材前收集24 h尿,定量动态检测24 h尿蛋白水平(24hUTP),取大鼠肾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鉴定成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动态检测肾组织中t-PA、u-PA、PAI-1的表达。
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损害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
②模型组第2 w起24 h尿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
③模型组肾组织中t-PA、u-PA表达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AI-1表达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t-PA表达较正常组降低,PAI-1表达较正常组升高,u-PA第1 w 末出现短暂升高,以后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肾组织PAs/PAI-1表达失衡是导致MN病理损害、加重蛋白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mbranous nephropathy(MN)rat model,dynamic observation of PAs/PAI-1 in the renal tissu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in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PAs/PAI-1,in the production of MN.Methods 30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and model group,the normal group was not given any treatment,mode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Border method[1],tail vein injection of 16 mg/kg C-BSA replication model of MN rats,1,2,3,4 w in the official immunity,were collected before 24 h urine,24 h urinary protein quantitative dynamic detection level(24hUTP),renal tissue of rats were studied by light microscopy,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identification model.T-PA,the kidney tissue was detect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dynamic u-PA,the expression of PAI-1.Results ①The renal pathological damage of rats in model group were aggravated with time.②The model second w 24 h urinary protein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group (P<0.05).③The renal tissue of t-PA model group,u The expression of-PA decreased with time,the expression of PAI-1 increased with time;the expression of t-PA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expression of PAI-1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u-PA first w appeared at the end of a transient increase,then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PAs/PAI-1 is the result of imbalance the pathological damage of MN,the important factor to worse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roteinuria.Key words:Cationic bovine serum albumin(c-BSA);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1 資料與方法1.1实验材料牛血清白蛋白(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成都有限公司);羊毛脂、液体石蜡、碳化二亚胺(购自厦门星隆达化学试剂公司);PASM染色试剂盒、Masson染色试剂盒、t-PA、u-PA、PAI-1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兔抗大鼠IgG多克隆抗体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羊抗兔荧光抗体(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IgA肾病肾小球系膜细胞P27与PCNA表达的意义
416虫国生堕壁堑佥竖星銎查2QQ』生Z旦墨§鲞簦!塑IgA肾病肾小球系膜细胞P27与PCNA表达的意义”郑京①乔瑞莫①张洪生①阮诗玮①王智①洪江淮①丘余良@陈淑娇①IgA肾病系肾小球系膜区以IgA占优势沉积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性肾小球疾病。
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发现Ig&与肾小球系膜细胞(MC)结合是具有特异性和相当的亲和力,引发MC增殖的分泌因子。
而MC的增殖受到周期调控蛋白的调控,本文根据肾活检常规病理检查,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79lpl(简称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治疗后近期疗效的结果,以期从细胞周期调控的角度来探讨MC增生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我们相信更好的理解调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机制必将能够导致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因此能够帮助更好地控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来自于1999年1月~2004年3月期间在福建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行肾组织活检并曾进行P27、PCNA免疫组化检查的病人。
(1)病例纳人原则:诊断依靠肾组织活检的免疫病理学检查。
(2)病例排除原则:①不符合纳入原则,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②排除以下继发性系膜IgA沉积的情况:多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肿瘤性疾病(如肺癌、鼻咽癌等)、感染性疾病(如麻风、弓形体病)及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等肺部感染性疾病等)。
2一般情况共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者69例。
其中男35例,女34例;病程1年~11年,平均(21.2±134)月;Ⅱ级平均年龄(31.94±1064)岁,m级平均年龄(3083±925)岁,Ⅳ级平均年龄(3271±852)岁。
Ⅱ级、Ⅲ级、Ⅳ级的例数分别是33例、29例、7例。
病理分级标准采用Lee氏分级。
3检测项目及方法肾组织活检标本分别行常规病理检查及P27、PCNA免疫组化检查。
常规病理检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理科进行。
糖尿病肾病小鼠中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糖尿病肾病小鼠中前纤维蛋白1的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麦丽萍, 黄桂萍, 邓春玉, 郑丹琳, 李晓红, 何国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部,广东 广州 510080][摘要] 目的:探讨前纤维蛋白1(profilin 1, PFN1)在糖尿病肾病小鼠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方法:利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芯片转录组表达数据分析PFN1的表达水平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通过小鼠动物实验进行验证。
将1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
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检测小鼠肾组织中CD11b 、F4/80、CC 趋化因子受体4(CC chemo‐kine receptor 4, CCR4)、白细胞介素1受体I 型(interleukin -1 receptor type I , IL -1R1)、B 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 -2, Bcl -2)、Bcl -2相关X 蛋白(Bcl -2-associated X protein , Bax )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
另外,在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中过表达PFN1,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 -1)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芯片转录组表达数据集GSE30122中,PFN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1),且与巨噬细胞和T 细胞有显著相关性。
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组肾脏组织可见明显病理改变,肾脏组织中PFN1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1),免疫指标CD11b 、F4/80、CCR4、IL -1R1和凋亡相关蛋白Bax 、Bcl -2、cas‐pase -3表达升高(P <0.01)。
SGLT2i对T2DM患者肾脏的10大影响及机制探讨
SGLT2i对T2DM患者肾脏的10大影响及机制探讨“肾为水脏”,糖尿病患者的肾就好像被污染的水源,通过外力,恢复它自身的排糖功能,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生生不息的控糖效果,这个外力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SGLT2i。
本文仅限医疗专业人士阅读先天之本,生殖之源:肾脏在2型糖尿病(T2DM)管理中至关重要肾在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代医学家称“肾为先天之本、生殖之源、水火之宅、阴阳之根”1。
肾藏象学说亦明确指出:肾具有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殖、主骨等功能2。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肾脏的关注从未停止。
2006年起,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创始人Joel Kopple倡导将每年3月份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日,旨在提高对肾脏的重视3。
肾脏为什么会如此受重视?源于慢性肾脏病(CK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研究显示,2016年,由CKD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119万,比2006年增加了28.8%。
此外,CKD全球患病率在11%-13%之间,而且随着老龄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将进一步上升4。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DKD)是CKD的重要病因5,患者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的速度约为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6。
糖尿病与肾脏疾病且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图1 糖尿病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患者血糖升高损害肾脏血管,导致肾功能衰退,早期表现为肾小球高灌注,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晚期表现为肾小球毛细管腔闭塞,肾小球硬化7;而肾功能衰退,反过来导致尿素在血液中蓄积,进而使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8,9。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目前暂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对。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如何兼顾肾脏,对其不产生额外负担变的尤为重要。
原始要终深藏功名:SGLT2i经肾排糖,但对其无不良影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钠-葡萄糖转运协同蛋白2抑制剂(SGLT2i )为目前唯一作用于肾脏的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负责约90%葡萄糖重吸收的SGLT2来降低血糖10。
补体对细胞凋亡作用研究进展
补体对细胞凋亡作用研究进展黄旭东;吴广礼【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030)001【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补体;细胞凋亡;补体系统蛋白质类【作者】黄旭东;吴广礼【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肾脏病科;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肾脏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R329.25补体作为机体重要的防御体系,与细胞凋亡一起维持着内环境的稳定,而补体的部分作用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补体系统活化后生成的很多补体蛋白与细胞凋亡有着相互促进作用。
由于补体家族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成分众多,作用机制复杂,对其作用尚缺乏认识。
现将补体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补体补体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是机体精密调控的防御体系。
既往有研究报道,补体系统由30多种蛋白组成,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新近报道补体蛋白达50多种,包括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1-2]。
补体主要生理功能为免疫防御功能,其在体内具有强化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趋化性、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中和病毒、免疫反应的调节等作用,是机体免疫防御机制重要部分,对消除外来因素,特别是抗原侵害,维护机体内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3]。
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蛋白、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组成[4]。
固有成分包括:C1~C9、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B因子、D因子等。
调节蛋白包括:Cl INH、Factor I、C4BP、H因子、备解素等,为可溶性或以膜结合形式存在的一类蛋白,补体激活各环节均受到补体调节因子的精细调节。
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5aR、fH受体等,表达于细胞膜,主要是免疫细胞膜表面,可与补体成分特异性结合发挥招募白细胞、吞噬清除病原微生物、清除免疫复合物等作用。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在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在糖尿病中的研究进展包志伟; 杨天竹; 刘洋; 王志刚【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16)025【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组蛋白; 组蛋白甲基化;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 糖尿病【作者】包志伟; 杨天竹; 刘洋; 王志刚【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黑龙江大庆 1633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以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异常引发的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糖尿病分为两型,1 型糖尿病主要与免疫系统缺陷和遗传因素有关,2 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有关,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90%是2 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胰岛素分泌和发挥功能的过程又受到许多因素的调节,如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的分子含量变化影响胰岛素亲和能力[1]。
许多组蛋白修饰酶在代谢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组蛋白甲基化调节酶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多种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本文对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影响组蛋白甲基化的相关因素组蛋白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组蛋白修饰的主要形式之一。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脱甲基酶共同完成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这一动态过程。
组蛋白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H3 和H4 的赖氨酸(lysine,K)和精氨酸(arginine,R)上,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主要由SET(Su var 3-9,E z,Trithorax)结构域家族和非SET 结构域家族的甲基转移酶完成。
目前,对SET 结构域家族研究相对充分。
H3K4、H3K36、H3K79 的甲基化主要参与基因激活,而H3K9、H3K20、H3K27 的甲基化主要参与基因沉默。
MAPK信号通路
MAPK信号通路2008-06-04 21:50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s)是细胞内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研究证实,MAPKs信号转导通路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在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并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如细胞增殖、分化、转化及凋亡等)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M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内具有生物进化的高度保守性,在低等原核细胞和高等哺乳类细胞内,目前均已发现存在着多条并行的MAPKs信号通路,不同的细胞外刺激可使用不同的MAPKs信号通路,通过其相互调控而介导不同的细胞生物学反应。
1并行MAPKs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活化特点在哺乳类细胞目前已发现存在着下述三条并行的MAPKs信号通路[1]。
1.1ERK(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信号通路1986年由Sturgill等人首先报告的MAPK。
最初其名称十分混乱,曾根据底物蛋白称之为MAP2K、ERK、MBPK、RSKK、ERTK等。
此后,由于发现其具有共同的结构和生化特征,而被命名为MAPK。
近年来,随着不同MAPK家族成员的发现,又重新改称为ERK。
在哺乳类动物细胞中,与ERK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被认为是经典MAPK信号转导途径,目前对其激活过程及生物学意义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研究证实,受体酪氨酸激酶、G蛋白偶联的受体和部分细胞因子受体均可激活ERK信号转导途径。
如:生长因子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可使受体形成二聚体,二聚化的受体使其自身酪氨酸激酶被激活;受体上磷酸化的酪氨酸又与位于胞膜上的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的SH2结构域相结合,而Grb2的SH3结构域则同时与鸟苷酸交换因子SOS(SonofSevenless)结合,后者使小分子鸟苷酸结合蛋白Ras的GDP解离而结合GTP,从而激活Ras;激活的Ras进一步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af-1的氨基端结合,通过未知机制激活Raf-1;Raf-1可磷酸化MEK1/MEK2(MAPkinase/ERKkinase)上的二个调节性丝氨酸,从而激活MEKs;MEKs为双特异性激酶,可以使丝/苏氨酸和酪氨酸发生磷酸化,最终高度选择性地激活ERK1和ERK2(即p44MAPK和p42MAP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1在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柳飞,唐万欣,黄颂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目的:探讨高糖、胰岛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将培养的大鼠1097系膜细胞株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甘露醇组,不同浓度胰岛素组,高糖加不同浓度胰岛素组。
用RT-PCR法检测各组系膜细胞P21mRNA表达。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各组系膜细胞前向角度散射光(FSC)大小。
结果:正常对照组系膜细胞中P21mRNA有一定表达。
高糖组P21mRNA表达明显增加为正常对照组的3.89倍(p<0.01);FSC为正常对照组的1.42倍(p<0.01)。
不同浓度胰岛素组系膜细胞P21mRNA表达及FSC大小随胰岛素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 P21mRNA在正常肾小球系膜细胞有一定表达。
(2) 高糖刺激可使系膜细胞P21mRNA表达上调,且与渗透压无明显关系。
(3) P21mRNA表达上调可导致系膜细胞肥大,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 细胞肥大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糠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DN已成为终末期肾功衰(End-stage Renal Failure, ESRD)的首位病因。
在我国,随着糖尿病的逐渐增加,糖尿病肾病也呈上升趋势。
因此,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肾脏病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N早期即出现肾小球高滤过以及肾小球肥大。
肾小球肥大可导致肾脏结构不可逆的变化,如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终末期肾功衰。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各种因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最终发生在细胞周期水平[1]。
细胞周期调控依赖于一系列细胞周期调控蛋白。
其中,P21是目前已知的具最广泛活性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P21的过度表达与许多细胞增殖抑制和肥大有关[2-4]。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肾脏肥大至少部分与肾皮质P21蛋白表达增加有关[5]。
而系膜细胞肥大在早期肾小球肥大中起关键作用,这已在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研究中得到证实[6、7]。
P21在肾小球系膜细胞肥大中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
本研究采用半定量RT-PCR法,观察高糖刺激,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下,鼠1097系膜细胞中P21mRNA的表达及其变化。
相应条件下,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前向角散射光大小,从而获得系膜细胞体积大小,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高糖、胰岛素干预下,P21在系膜细胞肥大-肾小球肥大的关系,为DN的防治寻求新的治疗靶。
1 材料和方法*通讯作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206100781.1试剂: RPMI1640培养基由美国GIBCO公司提供,小牛血清由成都哈里生物有限公司提供,Trizol RNA提取液和Titan TM one tube RT-PCR试剂盒由大连宝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2 细胞来源及分组大鼠1097系膜细胞株来源于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所用细胞为 5-7代。
将系膜细胞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生理浓度胰岛素组(10-9M Ins),低浓度胰岛素组(10-8M Ins),高浓度胰岛素组(10-6M Ins),高糖组(30mM D-Glu),甘露醇组,高糖加生理浓度胰岛素组(30mMD-Glu+10-9M Ins),高糖加高浓度胰岛素组(30mM D-Glu+10-6M Ins)。
每组设3复孔。
1.3 细胞干预因素1.3.1铺板。
将系膜细胞用0.25%胰酶消化液消化,10%FCS1640培养液终止消化。
镜下计数细胞,配成1×105/ml细胞悬液,接种于6孔平底培养板,2m1/孔,细胞密度1×105/ml,置CO2培养箱中培养。
1.3.2同步。
培养24h,吸弃上清液,加入1640培养液,置CO2培养箱培养24h,使细胞同步于G0期。
1.3.3加干预因素。
吸弃六孔板中上清液,将培养的5-7代系膜细胞按前述实验分组分为8组加入干预因素,2ml/孔,作用72小时,每24小时换液一次。
1.4 细胞内总RNA提取干预因素作用72h后,吸弃6孔板中上清液,用PBS洗涤各组细胞。
每孔加入1ml TrizolRNA提取液,提取各组细胞RNA,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260mm的紫外吸收值,重复测三次,根据OD260值计算RNA浓度。
1.5 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根据文献[7]合成P21和β-actin 寡核苷酸引物。
β-actin: 上游5′-AAC CGG GAG AAG ATG ACC CAG ATC ATG TTT-3′,下游5′-GTG AAG CTC GTT CTC TAC CGG CGT AGT AGC-3′。
用这对引物可扩增出长度为352 bP的β-actin cDNA片段。
P21: 上游5′-AGT ATG CCG TCG TCT GTT CG-3′,下游5′-GAG TGC AAG ACA GCG ACA AG-3′。
用这对引物可扩增出长度310bp的P21 cDNA片段。
用Titan TM one Tube RT-PCR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操作,细胞总RNA反应量均为1ug,总反应体积为50ul。
反应条件:①cDNA的合成和预变性:50℃ 30分钟,94℃2分钟;②PCR扩增:94℃ 30秒,56℃1分钟,72℃1分钟,30次循环;③循环完毕,72℃延伸10分钟。
β-actin:同P21。
1.6 PCR产物的检测与分析,取5ul PCR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40分钟,紫外灯下用凝胶成像系统成像,用图像分析处理系统进行辉度扫描,并以β-actin为内参照,作校正相对量分析。
数值以两者之积分吸光度的比值表示。
以对照组的比值作为标准1.0。
1.7流式细胞仪检测系膜细胞大小用流式细胞前向角散射光(forward scatter, FSC)平均强度表示细胞大小,在各组刺激因素持续作用72小时后,0.25%胰酶消化液消化,收集各组细胞,PBS洗两次,调节细胞浓度至1×109/L,取细胞悬液,送流式细胞室。
流式细胞仪下测系膜细胞前向角散射光平均强度。
FSC主要与细胞体积成正比,即细胞体积越大,FSC越强。
1.8 统计分析: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2.1高糖、胰岛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P21mRNA表达的影响表1Group n x-±S正常对照组 30.317±0.02110-9M Ins. 3 0.352±0.01710-8M Ins 3 0.411±0.02510-6M Ins 3 0.528±0.01630mM Glu 3 **1.264±0.0380.364±0.022甘露醇组 330mMGlu+10-6M Ins 3 **0.978±0.02230mMGlu+10-9M Ins 3 **1.199±0.031注:Ins-胰岛素 Glu-葡萄糖。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
由表1可知,正常对照组系膜细胞中P21mRNA有一定表达。
高糖可以明显增加P21mRNA 表达。
高糖组P21mRNA表达是正常对照组的3.89倍。
胰岛素对P21mRNA表达有上调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
图12.2流式细胞仪测高糖、胰岛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表2Group n FSC正常对照组 3 395±1210-9M Ins 3 380±2110-8M Ins 3 398±1710-6M Ins 3 402±1630mM D-Glu 3 **564±26甘露醇组 3 398±1130mM D-Glu+10-6M Ins 3 **482±1330mM D- Glu+10-9M Ins 3 **517±35注: Ins-胰岛素 Glu-葡萄糖。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F SC-细胞前向角散射光。
由表2可见,高糖可以明显促进系膜细胞体积增大,不同胰岛素加入高糖后,系膜细胞体积也有增大,单纯胰岛素组对系膜细胞体积大小无明显影响。
图2正常对照组与高糖组流式细胞FSC 强度图FSC 强度细胞数目图3各种情况下β-actin的表达M :标记1:正常对照组 2:10-9M 胰岛素 3:10-8M 胰岛素 4:10-6M 胰岛素5:30mMD-葡萄糖6甘露醇组(25mM甘露醇+5mM D葡萄糖) 730mMD-葡萄糖-6 83M 胰岛素图4各种情况下P 21mRNA的表达(RT-PCR ) :+10M 胰岛素:0mMD +10-9-葡萄糖M :标记1:正常对30mMD-葡萄糖6甘露醇组D葡萄糖)葡萄胰岛素:葡萄糖-99β-actin 肾病(DN )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终末期肾功衰(E 期肾小球肥大将启动后期肾小球硬化。
在这一进程中系膜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的增加关系密切。
P 21是目浓度胰岛素刺激下P 21M 1 2 3 4 5 6 7 8 9照组 2:10-9M 胰岛素 3:10-8M 胰岛素 4:10-6M 胰岛素5:-6(25mM甘露醇+5mM 7:30mMD-糖+10M 830mMD-+10M 胰岛素:3 讨 论糖尿病SRD )的首位病因。
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也在逐年增多, 由于DN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DN 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寻求一种DN 防治新的治疗靶和药物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 N 早期即出现肾小球肥大,而早细胞肥大在早期小球肥大中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因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最终发生在细胞周期水平。
细胞周期受一系列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调控。
其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 Kinase Inhibitor )可以抑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细胞周期由G 1期向S 基转换,G 1期过度延长。
由于G 1期时,细胞蛋白质和mRNA 合成增加,以准备DNA 复制,故G 1期过度延长势必造成细胞肥大。
研究表明DN 早期,肾小球肥大与细胞周前已知的具有最广泛活性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