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c5970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0.png)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体内活动和作用过程的研究,是药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它
表现为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通过组织及血液循环,穿过血脑屏障,最终达到特定细胞或组织,在该部位发挥作用,再经过有效代谢或排泄而离开机体的全过程。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分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通过对药物的实验
模型,对药物的口服消化、吸收和分布规律,在体内活动和作用力学行为等方面,分析药物的传递路线,在人体生物体系中探究药物作用机制,从而获得更多药物药效学的相关知识。
药物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及代
谢等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机制及反应的衍生关系。
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流动路径和活动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效的药物剂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
此外,还可以利用药物代动力学解决小剂量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毒副
反应大、药物反应性不稳定甚至目标细胞机制不明等问题,以便设计更巧妙、更优化的用药方案。
总之,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为药物分析、计量和调
整药物剂量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ea31d2c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2.png)
还原
某些药物可被还原为更具活性的代谢物或其前体 。例如,某些硝基芳香族化合物可被还原为胺类 化合物。
结合
结合是药物代谢的最后一步,涉及药物与内源性 物质的结合,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后的 药物通常更易排泄。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
通过使用动物或人体组织离体实 验来研究药物代谢,如肝切片、 肝微粒体等。
02
药物吸收
药物吸收的机制
80%
被动扩散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被动转运进入 细胞,扩散速度与药物浓度差和 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100%
主动转运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主动转运进入 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具 有选择性。
80%
胞饮和胞吐作用
大分子药物或颗粒可通过细胞膜 的内吞或外排作用进入细胞。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体内实验
通过给动物或人体注射药物,观 察其代谢过程和排泄情况,以了 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计算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 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04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的途径与机制
1 2
肾脏排泄
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泄,以原形或代 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
之比值。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
计算方法02ຫໍສະໝຸດ Cl = (剂量 / Vd) / (峰浓度 - 谷浓度)
影响因素
03
Cl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肝肾功能、年龄等。
半衰期
定义
半衰期(t1/2)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 时间。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计算方法
t1/2 = 0.693 / Cl
药物剂型设计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d58a9b6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0.png)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
一、药代动力学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
吸收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pH值、渗透性等。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离子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此外,血液供应充足的组织器官吸收药物更多,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代谢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肝酶系统。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和持续时间,也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是毒性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液,也可以通过粪便、呼吸、汗液等途径。
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解离速度、肾小管分泌速率等因素有关。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它可以描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窗口、作用机制等。
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性是影响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表示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也相应等比例增加或减少。
非线性关系则表示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并不等比例变化。
2.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范围。
在治疗窗口内,药物能够发挥治疗作用;而超出治疗窗口,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3. 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也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即药物与靶点结合后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分子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分析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aafae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f.png)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分析药物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则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转化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本文将简单介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一、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和变化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1. 吸收药物在体外经口、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后,首先要经过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量、生理状态等因素。
吸收快的药物能够迅速产生效应,但作用时间短;吸收慢的药物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浓度。
2. 分布分布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后在体内的扩散过程。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和组织的血供量是决定分布的重要因素。
有些药物可以结合蛋白质而不能穿过血脑屏障,不能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些药物则能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些药物有睡眠药、抗抑郁药等。
3. 代谢药物在体内会发生代谢作用,被代谢的药物称为代谢产物或代谢物。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也可在肺、肾等器官中进行。
药物代谢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相位Ⅰ和相位Ⅱ。
相位Ⅰ通常是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参与肝脏细胞的氧化反应,通过加羟基、氨基、羧基等来使药物变得更加水溶性,降低其毒性,增强其排泄。
相位Ⅱ代谢通常需要与协同参与,主要是利用各种转移酶催化药物中的羟基、胺、硫等官能团,结合肝细胞中的各种底物(如乙酰辅酶A),使之转化为极性的代谢物。
4. 排泄药物代谢的最终结果是生成溶于水的代谢物,它们经由肾脏、肝脏、肺、肠道和汗腺等排泄器官从体内排泄。
代谢产物还包括未被代谢的药物,这些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可能会产生毒性。
药物在人体内的廓清速率决定其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浓度水平的时间,越慢则作用时间越长。
药代动力学包括多个方面,其具体应用范围和目的包括但不限于:1. 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在理解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后,医师可以知道患者需要多少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业界精制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业界精制](https://img.taocdn.com/s3/m/0bc9bfe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9.png)
3 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试验时, 应观察记录不良反应
优选知识
14
药时曲线及药物浓度-作用关系
Conc.
Cmax
作
用
强
度
AUC
tmax
持续作用时间
中毒浓度
作 用 浓 度 范
围 有效浓度
Time
优选知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AUC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优选知识
19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对一种分布容量的测定。但并不等 于真正的容积(如血浆容量3L,细胞外液16L)。 药物可能分布于某一组织或多个组织,也可能分布 于总体液内。另外,药物可能与机体某一组织成份 结合,导致分布容积数倍于机体的总液体量。
某药物100mg溶于含10克活性碳的1L的水中,其中, 99%的药物与活性碳结合。活性碳沉淀以后,此药 物在水中的浓度为1mg/L,按照公式计算:V=A/C
40 %
30 % 11 % 10 %
5% 4%
18 % 14 % 36 %
7% 12 % 13 %
* n= 56
优选知识
6
体外PK/PD 动物PK/PD
动物试验
正常人体PK 剂量递增 安全评价
I期
在广泛
疗效评
上
价的基
市
剂量(浓度)
础上进 行群体
后
/效应的评价
PK/PD
检
剂量选择
研究
测
患者的 变异
特殊人 群的 PK/PD
Absorption Excretion
优选知识
2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593a80ec3a87c24028c45f.png)
组织分布
影响组织分布的因素 • 组织血流量、细胞膜通透性、蛋白结合 率、药物与组织的亲合性等 • 血脑屏障 • 母体胎盘屏障 • 肝肠循环
代谢
药物在体内经历化学结构的变化 分: • 1 相反应(功能基团导入) • 2 相反应(结合反应)
• 代 谢 器 官 : 肝 脏 、 胃 肠 道 代谢反应的酶:特异性酶和非特异性酶 • P450酶:肝微粒体中的一种色素,在还 原状态下与CO结合在450nm处有明显吸 收。分许多亚型 • 酶的诱导与抑制 • 药物相互作用(同一P450酶代谢的药物(GC, HPLC, EC), ng/ml(LC-MS), pg/ml(放免)。 • 干扰产物多: 蛋白结合药物,游离药物, 代谢产物(活性),内源性物质,联合 用药。 • 随时间变化: • 受量的限制:
生物样品及其测定
• 标本的代表性
– 血液:可以反映药物即刻的变化与药物的疗 效、不良反应紧密相关。 – 尿液:反映药物经过肾脏排泄的量 – 粪便:反映药物经过肠道排泄的量 – 其它:组织分布的浓度和量
•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目的 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目的:评价同一药物的质量一致性, 用于注册目的和临床应用。
– 医生在使用2种或以上品牌或不同口服制剂的药物时,如果药 物之间存在生物等效性,两种药物可以互相代替,而不导致 药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如通用药物代替专利药物,国产药 物代替进口药物
• 评价药物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上的等效的方法
处置(disposition)包括分布、排泄、代谢 消除(elimination)包括代谢消除、排泄消 消除 除。 概念: 概念: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
• 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 利用稀疏数据研究群体的特征、变异和各种因素对药 代动力学影响的药代动力学方法。主要用于个体化给 药方案设计 • 临床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在人体中 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相关学科: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代动力学。 相关学科: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https://img.taocdn.com/s3/m/a557df1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9.png)
*
*
*
*
吸收 AUC 反映吸收程度、Ka反映吸收速度 分布 Vd 是表观分布容积. Vd接近0.1 L/kg说明药物主要在血中 Vd>>1 L/kg则说明该药有脏器浓集现象 消除 包括排泄及代谢, ke,β是消除速率常数 t1/2,t1/2β,CL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 尿排率 过大者,肾功能不佳时应注意减量或延时 过小者,提示代谢为主,肝功不佳时慎用 该药易出现药物相互干扰,联用时应注意 个体差异 AUC,Vd及t1/2的变异系数大于50%者, 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剂量调控.
药动学模型 为了定量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速度规律而建立的模拟数学模型。常用的有房室模型和消除动力学模型。
*
*
房室模型
房室(compartment)
房室的划分是相对的 房室模型的客观性 房室模型的时间性 房室模型的抽象性 开放式和封闭式模型
房室划分
单室模型 多室模型
中央室 周边室
*
*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ka---吸收速率常数 ke,k10--消除速率常数 k12--1室到2室的k k21-----2室到1室的k Vd---表观分布容积 V1----1室的分布容积
非线性消除动力学模型
*
*
ln C-T曲线
C-T曲线
线性 C-T图上恒为曲线
线性 lnC-T图上恒为直线
非线性 lnC-T图上 曲线为主,低段趋直线
非线性 C-T图上 直线为主,低段趋曲线
*
*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比较
线性 非线性 AUC 与剂量呈直线关系 与剂量呈曲线关系 与剂量呈正比 与剂量呈超比例增加 T1/2 基本不变 大剂量时,T1/2延长 Cmax 与剂量基本呈正比 与剂量呈超比例增加 模型 房室模型 米氏方程模型 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 先零级,后一级 C-T图 曲线 先直线后曲线 lnC-T图 直线 先曲线后直线 药物 多数药物 少数药物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09ce74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0.png)
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1 药物研发的重要性 (4)1.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6)2.1 研究方法介绍 (7)2.2 论文组织结构 (9)二、药代动力学基础概念与理论 (10)1. 药代动力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11)1.1 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13)1.2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15)2.1 药物的吸收 (16)2.2 药物的分布 (18)2.3 药物的代谢 (20)2.4 药物的排泄 (21)三、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22)1. 实验设计 (23)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24)1.2 给药方案的设计 (26)1.3 采样点的设置与样本处理 (26)2. 药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应用 (28)一、内容概览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研究方法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多种先进的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具体包括:血药浓度法: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出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
生理药物代动力学模型:基于解剖学和生理结构建立的药物体内动态模型,能够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提供更为精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统计矩方法:通过对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出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达峰时间、半衰期等参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线性药动学特征明显的药物。
生物效应法:通过观察药物对生物体的药理效应,间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无直接关系的药物。
模型模拟与实验验证:将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不断优化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ce16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4.png)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PD)是药物研究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治疗效果。
一、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各个过程的科学,它不仅可以评价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转化过程,还可以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吸收过程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过程。
给药途径的不同会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产生影响。
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贴敷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常常受到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生物利用度反映了药物经过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的百分比。
2. 分布过程药物吸收后,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药物的分布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如疏水性、亲脂性等。
另外,药物分布还受到组织灌注率、药物与组织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3. 代谢过程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被转化为代谢产物,常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作用。
代谢过程会使药物变为活性或无活性物质,并进一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4. 排泄过程药物代谢后生成的代谢产物通过排泄途径离开体内。
主要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肝脏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药物的排泄速率可以通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来评估。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了解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治疗效果的机制和过程。
1. 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的药效是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竞争性结合和非竞争性结合。
受体结合后药物即可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反应。
2. 药物的效应药物的效应与剂量和响应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药物的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指的是引起预期效应的最小剂量,而最大效应则由最大可接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决定。
药代动力学-PPT
![药代动力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c9131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0f.png)
斜率为
:体形变异指数 常数
药物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多数组织重量的约等于1
与机体功能有关的在0.65-0.8之间(GFR,耗氧量等)
帕尼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氨替比林
内 在 清 除 率
苯妥英
氨替比林和苯妥英肝内在清除率和体重的关系
注意点:
1,异速增大方程对多数药物适用,但也有预测值 与实测值相差大的药物,此时用校正法校正。
周边室 Xp。Vp
dXc dt =-(k12+k10)Xc+k21Xp dXp dt =k12Xc- k21Xp 经拉普拉斯转换
Ct=A e- t + B e- t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程序
PCNONLIN, 3P87, 3P97, PK-BP-NI等
k10k21 k21 k12 k10
4)效应为间接的, 存在时间差。
3.药物效应超前于血药浓度变化
如果按时间顺序进行浓度-效应一对一作图,得到曲线呈顺时 针滞后环(clockwise-hysteresis)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快速耐受性(受体的下向调节或非活性产物增多) 2)形成抑制代谢物 3)立体选择性代谢仍然用消旋体表示。
② 生化参数如酶活性参数(Vmax,Km)
③药物热力学性质如脂溶性, 电离性等
④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性质, 如膜通透 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药物与 组织亲和力等。
组织/血浆中药物浓度比Kp测定
1)稳态给药方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A,ss
消除性组织 2)面积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 A,ss (1 E)
4,消除过程为物理性 5,有足够的数据回归
药代动力学 car-t
![药代动力学 car-t](https://img.taocdn.com/s3/m/1283285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d.png)
药代动力学 car-t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抗癌治疗方法,它利用改造的T细胞来攻击癌细胞,因此研究CAR-T细胞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优化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首先,CAR-T细胞疗法的吸收过程是指CAR-T细胞的制备、培养和扩增过程。
CAR-T细胞制备通常涉及从患者采集T细胞,通过病毒载体或电穿孔等方法将CAR(嵌入特定抗原的受体)导入细胞中,再通过培养和扩增等步骤,产生大量的CAR-T细胞。
吸收过程会影响到CAR-T 细胞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其次,CAR-T细胞的分布是指CAR-T细胞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一旦CAR-T细胞被重新注入到患者体内,它们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到达肿瘤组织。
研究发现CAR-T细胞在体内呈现出非均匀的分布,主要归因于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微环境的差异。
这种非均匀分布可能导致一部分肿瘤细胞无法得到有效的攻击,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因此,研究CAR-T细胞的分布规律对于指导治疗策略和改进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CAR-T细胞的代谢是指CAR-T细胞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
这包括维持细胞功能所需的能量代谢、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质代谢等。
CAR-T细胞的代谢影响其存活和功能表现,因此研究CAR-T细胞的代谢特征可以为增强细胞存活和增强抗肿瘤功能提供有益的指导。
最后,CAR-T细胞的排泄是指CAR-T细胞离开体内的过程。
一旦CAR-T细胞完成对肿瘤的攻击,它们需要从体内排出,避免长时间滞留导致潜在的不良反应。
研究CAR-T细胞的排泄途径和速度可以为制定CAR-T细胞治疗方案、调整剂量和疗程提供依据。
总之,CAR-T细胞作为一种最新的抗癌治疗方法,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AR-T细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和优化治疗方案。
以药代动力学
![以药代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f336c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4.png)
以药代动力学1. 简介以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定量描述和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对以药代动力学进行详细介绍。
2. 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肤贴剂、注射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2.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方式。
口服给药后,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1.1 药物溶解大部分口服制剂需要在胃酸中溶解才能被吸收。
溶解速度会影响到口服制剂的吸收速度。
2.1.2 肠道吸收药物在肠道吸收时,会受到肠道通透性、血流灌注和肠道酶的影响。
一些药物需要通过转运蛋白才能被吸收。
2.2 皮肤贴剂皮肤贴剂是一种局部给药方式,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释放到体内。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局部治疗的药物,如止痛贴剂、避孕贴等。
2.3 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液循环系统中,绕过胃肠道吸收过程。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快速达到高血浆浓度,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3. 分布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血液循环、组织灌注和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3.1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液中的蛋白结合也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3.2 组织灌注组织灌注是指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分布情况。
不同组织的灌注率不同,也会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3.3 蛋白结合药物在血液中可以与蛋白结合,形成药物-蛋白复合物。
这种结合会影响到药物的活性和分布。
4.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化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和器官。
4.1 肝脏代谢肝脏是最重要的药物代谢器官,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酶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的区别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的区别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b35b6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3.png)
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的区别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医学领域中,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两个学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虽然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都涉及到药物的研究,但它们关注的角度却有所不同。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明确介绍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之间的区别,并详细解释这两个领域的定义、概述以及主要要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主要要点。
接着,我们将探讨药理学的定义和概述,并阐述其核心内容。
最后,我们将对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进行比较,并详细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的三个主要区别。
1.3 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区分药代动力学与药理学这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领域。
对于医学生、临床医生以及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说,理解这两个学科的区别将有助于更好地应用和研究药物。
同时,本文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概述,并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2. 药代动力学:2.1 定义和概述: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药物在体内水平和时间上的变化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从给药到排除的整个过程,旨在评估和优化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2 主要要点一:药代动力学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主要过程。
- 吸收: 药物经过给药途径(例如口服、静脉注射等)进入体内。
- 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流通和分配,涉及到组织器官的血流、血液-脑屏障等因素。
- 代谢: 药物在体内被化学转化为其他物质,通常是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
- 排泄: 药物通过尿液、粪便或其他渠道从体内排出。
2.3 主要要点二:药代动力学研究常用于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以达到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 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通过获得药物在体内水平和时间上的变化数据,计算一系列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利用度、半衰期、清除率等,用以评估和比较不同药物的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28d6cb9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0.png)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速率和方式。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非常重要,因为药物代谢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通过口服给药的药物首先要经过胃肠道吸收,然后通过肠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而经皮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间的分布。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脏、肾脏、肺等,从而产生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梯度。
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以及组织的血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但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肾脏、肠道等也能参与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来提高其水溶性,使其更容易被排泄出体外。
其中,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四个途径排出。
药物在肾脏中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和再吸收等过程,经尿液排出体外。
肝脏通过胆汁分泌药物代谢产物,然后经肠道排出。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排出药物气体和挥发性物质。
肠道的排泄主要通过粪便排出。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来获得。
主要有口服给药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和尿液中的药物代谢产物浓度变化。
通过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获得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净速度),以及代谢的半衰期、清除率等参数,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知识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药物的代谢特点可以预测和调整药物的剂量、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
对于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患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予频率,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整理)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整理)药代动力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f9a10a48d7c1c709a1450c.png)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7a470fcfc789eb172dc8a5.png)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7ff7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6.png)
药代动力学名词解释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和效应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对药代动力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与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它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等)进入体内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是影响药物整体药效的重要因素。
3.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传输、分布和积累过程。
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分布差异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4.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药物易于被排泄和转化为活性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5.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或未代谢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乳汁等途径进行排泄。
6. 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评价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和给药频率的重要指标。
7.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它是药代动力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程度。
它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效率和速度。
9. 最高浓度(Cmax):最高浓度是指药物在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
最高浓度通常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给药途径有关。
10. 靶向药物浓度:靶向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特定靶点的浓度。
靶向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给药剂量、吸收、分布和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决定了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
1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改变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下、直肠给药
➢由于接触面小,吸收少而不规则 ,但由于不经过肝门静脉,无首 过消除作用。
吸入给药
➢经肺泡上皮吸收,其表面 积很大,吸收挥发性药物 或气体非常迅速。
完好的皮肤
➢除少数脂溶性极大的药物能吸收, 多数药物不易从此吸收。近年来有 许多促皮吸收剂出现(如氮酮)与 药物制成贴皮剂,以达到较持久疗 效,如硝酸甘油贴皮剂。
肝肠循环
• 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经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 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 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 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 唾液、汗液、泪液排泄:很少。 • 头发和皮肤排泄:有毒金属的检
测。
肺脏
• 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 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 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简单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 无竞争性
滤过
是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极性 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 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被水带到 低压侧的过程。如药物从肾小球的 滤过。
离子障 ( ion trapping )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 质,在体内有不同程度地解离,非 解离型药物亲脂性高,易通过细胞 膜;解离型药物亲脂性低,不易通 过细胞膜。
分布
•定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到 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 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体液的 pH、局部血流量、特殊细胞屏 障(血脑、胎盘)
血浆蛋白结合
D
D+P DP
•临时储库:可逆性、暂时失活、
动态平衡(结合率)
血浆蛋白结合
D+P
DP
[DP] [PT]
[D] KD +[D]
可逆性: 结合量与D、PT和KD 有关
(分子型+离子型)
[A-]
100
101
[A-] 0.0001
1.0001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一般的规律是弱酸性药物在酸性 体液中(胃中)解离少,容易通过细胞膜, 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 中(小肠)解离少,容易通过细胞膜,主要 在小肠吸收。
吸收
•定义:药物自用药部位 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由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药物较难穿透。故 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总是低于血浆 浓度,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
通透性与一般毛细管无显著差别,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 入胚胎循环,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 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保泰松 + 双香豆素 → 出血不止
磺胺类置换体内胆红素 →使新生儿产生核黄疸
• 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 结合率↓,易中毒
局部器官血流量与再分布
以肝、肾、脑,心血流量多 IV 硫贲妥钠:(再分布)
先到血量多、类脂质高的 脑,迅速麻醉(起效快)
后到血量少的脂肪组织, 迅速清醒(维持时间短)
组织细胞结合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药物浓 度低于血液。滴眼液最适于眼部 用药。
代谢
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 ,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发 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利于从体内 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代谢, 也称生物转化。
药物经过代谢作用后作用一 般均降低或完全消失,但也有经 代谢后药理作用或毒性反而增高 者,所以不能说代谢过程就是解 毒过程。
药物消除动力学
消除速率常数
dC/dt = - kCn
药物代动力学
2020年7月19日星期日
药物的 体内过程
组织器官
吸收
游离型药 结合型药
排泄
生物转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
跨膜转运 吸收 分布
生物转化 排泄
转运的类型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易化扩散
滤过
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转运 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易化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生物转化分两步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使多数药物灭活 Ⅱ相反应:结合 使药物极性增加
肝药酶
(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
•是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选择性低、活性有限、个 体差异大
•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诱 导剂、抑制剂)
排泄
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 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除体外的转运 过程。 肾,胆汁,乳汁,肺,唾液...
•意义:药物作用的快慢 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常见的给药途径
➢胃肠道给药有:口服、舌下及直 肠给药等。
➢胃肠道外给药:有静脉、皮下、 肌肉注射,吸入、皮肤给药等
吸收途径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只通过毛
细血管壁即可被吸收。
首关消除
➢口服给药先通过胃肠粘膜,大部分仍 在肠中吸收,经过毛细血管,首先进 入肝门静脉。有一些药物在通过肠粘 膜及肝脏时经肝脏灭活代谢使其进入 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消除。
• 药物与某些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 力,使这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 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如碘主要 集中在甲状腺,钙沉积在骨骼。
体液pH与药物pKa
胞内pH7.0,胞外pH7.4 弱酸性药在胞外稍高, 弱碱性药胞内稍多 中毒时,碱化血液,弱酸性药从脑 →血,再肾排出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可饱和性 DP不能通过细胞膜 非特异性和竞争性
•在吸收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与 血浆蛋白结合,反应平衡向右 移,有利于进一步吸收.
•在消除过程中,游离型药物被 除去,反应平衡左移,有利于 消除.
• 两种结合率高的药物可能竞争 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 象,增加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 ,毒性可增加,例如:
• 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只有那些 经过生物转化的极性高、水溶性 代谢物不被再吸收而顺利排出。
•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 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 离子化,利用离子障原理阻止药 物再吸收,加速其排泄。
消化道排泄
• 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 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 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 出去。
➢体液pH对弱酸弱碱类药物被动转运的影响 弱酸类药物
pKa:弱酸弱碱类药物在50%解离时的溶液的pH 值。
弱碱类药物
➢膜两侧不同pH状态,弱酸弱碱类药物 被动运转达平衡时,膜两侧浓度比较
例:某弱酸性药物 pKa=5.4
血浆 pH=7.4
分子型
[HA] 1
胃液 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