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94187e5acfa1c7aa00ccd9.png)
据《汉书·晁错传》,晁错称五霸之臣是“方正之 士”,他们“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而不容私,尽心力 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收禄不过其 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s]‘P22941。这无疑是从个人 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对“方正”的判断进行了规范, 只有具备上述修身待人的诸多品质,才可以当得起
与此同时,起自东汉的人物品评之风,其表现形 式由汉末清议,转而变为魏晋清谈,主要内容也由单 一的政治品评扩大转变到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流 风余韵至南朝而不绝。陈寅恪即称《世说新语》一书 “分门别类,以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及 识鉴、赏誉、品藻等为目,乃东汉名士品题人伦之遗 意,,[¨。而且,作为清谈重要部分的人物品题也成为 当时士大夫阶层文化社交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充 分反映在《世说新语》“识鉴”“赏誉”篇中。这样看 来,“方正”这一品题名目在国家体制上得到确定和 执行,而且,以此为依托,借助于人物品评的方式,强 化了它在人们价值观念上的现实意义。就此而言, 《世说新语·方正》篇目的裁定不能不受到当时流行 于士大夫社交生活中人物品题风气的影响。
· 】02·
万方数据
映的“方正”题目的新意所在。 同据《世说新语·方正(--o)》: 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 日:“君不得为尔。”庾日:“卿自君我,我自卿卿。 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10](P359’
魏晋时期,人与人之间以“卿”相称是有讲究的,“下 于己者或侪辈间亲昵而不拘礼数者称‘卿”,“无交 情者不得卿,又‘贵人不可卿而贱者乃可 卿M[11]m99’。王衍贵为太尉,庾子嵩以“卿”指称王 衍,是要拉近距离,希图“侪辈间亲昵而不拘礼数”。 而王衍高自标置,不许庾子嵩“卿”待自己,极力保持 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世说新语》作者对王衍的行事 给予正面的认可。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https://img.taocdn.com/s3/m/2480a9d326fff705cc170aa1.png)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时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
北魏孝文帝也进一步接受这种门阀制度,广泛推行。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有三:一、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
即所谓“凡厥衣冠(冠族华胄),奠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
因而后来便出现了“门地二品”之用语①。
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是否达到五品以上清官高位,全都与门阀或门地是二品还是卑庶相适应。
《晋书·王述传》:出身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
《南史·谢方明传》:出身第一流高门陈郡谢氏,东晋末刘穆评他与另一著名高门济阳蔡廓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及蔡廓,直置并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
就是说单凭门阀,两人今后就有资格当三公(官品一品),何况还有才干。
总之,这个时期一般不再是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而是门品决定官品。
至南北朝,高级士族特权更加制度化。
南朝前期有“甲族(高级士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低级士族)以过立试吏”之格,见《梁书·武帝纪上》。
第一流高门依惯例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北朝前期魏孝文帝“制定姓族”,全盘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任用官吏,“专崇门品”,形成“以贵承贵,以贱袭贱”②。
二、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宋书·宗越传》:“本为南阳次门(即低级士族,不服徭役)”。
东晋未地方长官赵伦之发觉户籍混乱,乃命长史范觊之加以整顿。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的门阀政治:门阀制度的毒瘤为何挖不掉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的门阀政治:门阀制度的毒瘤为何挖不掉](https://img.taocdn.com/s3/m/0dc6d2ae852458fb770b56f7.png)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的门阀政治:门阀制度的毒瘤为何挖不掉?在唐代、宋代,稍有见识的学者和政治家都很清醒地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吏治败坏,贪腐盛行,最大症结在于“看门第不看人才”的门阀用人制度。
正是因为这种只看门第血统,不看品德才能的门阀用人制度,在上自魏晋、下至南陈北周的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始终成为各王朝、政权和历代帝王的用人纲领性政策,才造成这一时代贪官、庸官层出不穷,虽弊端暴露、罪行昭彰也很难得到应有处罚,有能力却缺乏高贵门第“撑腰”的寒门贤能之士,即便才华横溢,甚至得到君王赏识,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南朝宋时的孔熙先因出身不够显赫,年过三十仍得不到重用,为求出头之日不得不冒险和他人密谋造反,密谋暴露后连皇帝宋文帝刘义隆都感到惋惜,并斥责负责人事选拔的吏部尚书何尚之“使孔熙先年将三十作散骑郎,哪得不反”,可说归说,孔熙先全家死后,刘宋王朝的用人原则,也依旧没有大的更张。
其实孔熙先也不能算很冤枉了:东晋末年的杨诠期,是如假包换的名门世族--东汉太尉杨震嫡派子孙,只因为家族南渡时间稍晚,便“婚宦失类”,被顶级门阀排挤在外,最终也不得不走上造反的不归路。
东晋初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至关中,和当时第一流的人才王猛一见如故,后来北伐受挫,桓温南归,准备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却被后者婉言谢绝,理由同样是怕了“门阀”二字,担心自己这个“野路子”“小字辈”到了东晋官僚体系,会成为被门第用人体制压得不见天日的一棵小草。
王猛押对了宝:投奔氐族人、前秦天王苻坚对他如鱼得水。
他既非皇族,也非名门,却先后出任过最高行政官职??丞相,开创了这一时期相对清明的一段政治。
王猛的际遇似乎让渴望打破门阀体制,通过“唯才是举”改善官吏素质、结构,从而扭转吏治污浊、贪腐盛行局面者,隐约看到一条出路。
贤臣似乎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很缺乏,但要说比苻坚更有见识、且运气更好的明君,在整个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元宏认第二,怕没任何人敢认第一。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7fbc3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8.png)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世族制度,即以世族为中心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由世族集团统治并垄断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
门阀制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这个时期的朝廷执掌的政权非常频繁地更迭,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而世族则通过建立门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家族利益。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世族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建立了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家族内的世族组织。
世族由一个家族的成员组成,通常由家族的祖先或创始人所创建。
世族内部会制定一系列的家族规则和传承制度,包括继承权、族规族约以及家族成员的选拔机制等。
这种组织结构下,世族成员相互支持,保持着共同利益和目标,形成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第二个层面是世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通过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利益。
世族之间会建立互助会、家族联盟等组织,通过互助、扶持、合作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集体力量,同时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争夺更多的资源。
门阀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世族集团在政治上成为了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通过世族之间的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家族的政治扩张。
另一方面,世族集团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社会的经济中坚力量,从而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世族集团的影响。
此外,门阀制度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力越来越大,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的问题,世族集团通过门阀制度来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官员贪污等不正之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6c81bf04afe04a1b071dea4.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为什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会出现门阀制度,并前后存续了数百年?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
根据这一理解,再进一步探讨其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和规律。
一、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族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之统一体,其形成与发展,是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前提。
如所周知,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农村公社逐渐瓦解,奴隶制宗旌。
氏族大量没落以后,到西汉初为止,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是无数个体小农,以及伴随土地兼并相继形成的一些中小地主。
至于大土地所有者,虽然有,数量还很少,且因多与六国贵族、官僚、豪杰身份相结合,往往与封建皇朝发生矛盾、冲突,在秦及西汉前期不断受到压制、打击①,不能稳定地延续下去。
另一面,封建皇朝的主要支柱是功臣、贵族、官僚。
为了换取他们的全力支持,除了经济方面的优遇,西汉皇朝在政治方面也赋予不少特权,如其子弟可以“父兄任”出仕,公卿以“武力功臣”为之,形成“以列侯为丞相”的惯例等②。
可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这些功臣、贵族、官僚家族在政治上同样不能稳定地延续下去。
子孙或者骄奢淫逸,“多陷法禁”,丢掉官爵;或者统治才干很差,在职“备员而已”③。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为了巩固统治,被迫适应上述社会条件,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按德、才标准,从“布衣”,包括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人中,选拔人才,实行经由“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
从此,整个两汉,公卿大臣,郡国守相,基本由此出身。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不是某些显赫家族,天生贵胄把持朝政,而是力图把大权交给有德、才的贤士掌管,用沈约的话,这种局面便叫做“以智役愚”。
可是后来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导致了这一局面的破坏。
第一,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展起来。
这些大土地兼并者,有在野的“强宗豪右”,也有原为一般“布衣”,依察举制仕进,又飞黄腾达而成的朝廷显贵。
魏晋门阀制度
![魏晋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71e97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6.png)
魏晋门阀制度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指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力的家族,他们通过门第、血统和联姻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首先在政治领域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门阀家族们通过建立家族派系、互相联姻等方式来加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他们通过婚配自己的子女与其他有势力的家族联姻,以亲戚关系来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姻形式不仅有助于家族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力。
此外,门阀制度还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魏晋时期,门阀家族中的许多人担任了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高级军事职位,掌握军队的实际权力。
这些门阀家族通过自己的官职和地位来控制军队,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还通过布衣将领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联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军事体制,使得他们在国家政权里具有重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除了政治和军事领域,门阀制度还在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期,门阀家族都非常注重家族的地位和声望,重视培养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知识水平。
他们会邀请一些知名的文化人士和学者来担任家族的文化指导和顾问,鼓励家族成员研习儒家经典、诗文书法和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
通过这种方式,门阀家族可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的传承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总的来说,魏晋门阀制度是一种充满特色的政治制度,它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门阀家族通过建立家族派系、联姻、担任高级官职等方式来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
这种制度为魏晋时期的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政治运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魏晋门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利益之争,并且不利于社会的流动和进步。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9fd58d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5.png)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门阀制最为兴盛和发达的时期。
门
阀制度是指特定的家族宗族,通过世代传承而形成的固定的社会等级
和阶层,其成员担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导职务,通常形成一种封
闭的社会结构。
门阀制度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汉晋时期的宗室贵族掌控权力。
汉朝末年,随着宗室贵族的
势力日益壮大,王室逐渐失去了政权的掌控力。
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
和西晋时期更加明显,宗室贵族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主导力量。
2. 门阀重臣的兴起。
随着王朝逐渐衰落,门阀重臣开始兴起,
门阀制度也开始更加完善。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参与历朝政治、法律、军事等事务并获得世卿、郎中等品级官职为代表标志。
他们与王
族贵族一同组成了当时执政的主要力量。
3. 士族的兴起。
在唐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大量的平
民士族开始通过科举和军功加官晋爵等方式逐渐跻身于权力中心,而
非继承官爵。
这种趋势为唐代官僚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新的动力。
士族
成为政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土地等经济资源财产的大批量流
通和转移的时期。
总之,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但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阶级
分化、社会不稳定以及官员贪污、等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
障碍。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4a13b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7.png)
试论对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解门阀政治的核心在于认识到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掌握教育、文化、政治权力等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些门阀家族通过婚姻、结盟等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形成了类似“家族网络”的结构。
其次,门阀政治的演变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经济基础。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实现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最后,门阀政治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衰落,地方豪强并起,这为门阀家族提供了政治机会。
同时,门阀家族通过掌握地方政治权力,干预中央政权,形成了特殊的政治格局。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演变的产物。
门阀家族通过掌握资源、巩固地位,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e6f23e119e8b8f67c1cb9f1.png)
身参与 政权 , 士族制 度形 成的 重要标 志 , 是 其最 显 著 的特征 是西 当社会 处于 分裂 、 荡 的时期 时 , 动 中央和地 方 的关系 是中央 弱而 德 、 , 是正式 增 加一个 标准 : 才 可 资。换言 之 , 如果 资不 够 , 即使 须考虑 到士族 的利 益 , 朝利益 必须服 从士族 利益 , 样才 能保 王 这 德、 才合格 , 一般 也不 能取 得人 品二 品。这 是 门阀制 度 发展 史上 证 王朝 的统 治 。门阀制 度 正体现 了中央政 权 和地方 士族 之 间利
一
、
门 阀制度 的历 史演 变过 程
吏铨 选上 , 士庶界 限难 以坚持长 期存在 的清浊之分逐渐 淡化 以至 消 失。 随后 , 门品 失去 了意义 , 至隋 九品 中正制被正 式废除 , 之后 到 了南朝时 期 , 由于 门阀世族 自身的腐 丧失 了在政 治上
( ) 一 东汉 的 萌芽 时期
Lg l y tm An o it a a S se dS cey
{占 I 缸金 } I J
己1年 月 中 D0 7 ( )
浅述 魏晋 南北朝 的门阀制 度
徐 国富
摘
陈杰栋
杜
茜
要 门阀士族 是我 国历 史上封 建地 主 阶级发 展 到一 定 时期的一 个特权 阶层 , 萌生 于 两汉 , 它 形成发 展 于魂晋 , 衰弱 于
南北朝.魏晋时期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东晋时期达到顶峰。门阀制度的演变过程有着独特的历史和经济根源, 虽然后 为科举制取代, 但在 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对王朝统治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 词 魏晋 南北 朝 门阀制度 士族 历 史 必然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1d820650b1c59eef8c7b4f9.png)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姓名:班级:历史学院学号: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
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
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
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
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
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
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https://img.taocdn.com/s3/m/3c7589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3.png)
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门阀制度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政治体制,其特点是家族世袭制和等级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显赫的家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家族通过互相联姻和结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网络,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也是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的核心是依靠名门望族中的品评人士对人才进行评定,以确定其官职和地位。
在这个制度下,人才被分为九个等级,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评定结果将成为被评人才获取官职和地位的重要依据。
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使得门阀世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寒门人士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官场,逐渐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地位。
这些新晋官员通常来自较低的社会阶层,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干,获得了较高的官职和地位。
他们的出现,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门阀制度的衰落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392a1202af90242a895e5af.png)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摘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与琅邪王氏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与琅邪王氏](https://img.taocdn.com/s3/m/bd502023376baf1ffc4fadbd.png)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与琅邪王氏作者:李维蹈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5期【摘要】门阀制度(又称士族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
它的特点是按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同地位;门阀贵族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琅邪王氏是在这种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世族。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琅邪王氏【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门阀制度(又称士族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
它的特点是按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同地位;门阀贵族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这一时期箸名的门阀集团,“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卢,崔、李、郑为大。
”王姓即指的是琅邪王氏,门阀制度渊源于东汉,形成于魏晋,东晋是它的鼎盛时期,南朝以后逐渐哀落,唐中叶以后作为一种制度终于在历史上消失,这与琅邪王氏的发展轨迹相一致,可以说琅邪王氏是在这种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世族。
一、门阀制度的形成与琅邪王氏的开端东汉以来,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封建人身依跗关系也逐渐出现与加强。
在地主阶级内部,一部分贵族官僚凭借其“世代簪缨”,族大人多,经学传家等优越条件,广占田土,拥存大量奴客家兵,并通过把持乡里淸议来操纵官吏的选拔;这便是所谓的“大族”和“名士”,他们是地主阶级的上层。
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则由地方土豪或由商人转化来的地主构成。
他们的土地财产倒不一定都逊于前者,但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则远不如前者;他们通常被称作“单家”。
以上便是门阀制度得以形成的经济和阶级基础。
琅邪王氏便是兴起于西汉昭、宣时期的门阀世族。
这一家族先由当时的著名经学家、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奠定基础,尔后经过王吉之子王骏和王骏之子王崇祖孙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开拓,终于形成了“琅邪王氏”这一国内公认的著名郡望。
西晋统一后(280)颁布的《户调式》则第—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门阀地主在占田、荫族,荫客诸方面所享有的特权。
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
![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44789dd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f.png)
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引言部曲诞生之初是一种国家军事制度,最初指军队的一种组织形式。
“部曲”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中。
《史记·李将军列传》云:“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广为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
”《后汉书》解释“部曲”云:“其领军皆有部曲。
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
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
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二。
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
门有门侯。
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
”显然“部曲”在《后汉书》中的含义是部队编制的名称。
到了东汉末年以至三国时期,中原丧乱,皇室衰微,汉室政权对全国的控制力度下降,诸侯割据,战火扰攘。
本为豪强士族之家的奴隶,以及国家的大部分编户齐民,和军队纷纷投靠于或依附于豪强,成为部曲,拉开了部曲向私兵化的转变。
“部曲”逐渐成为了世家豪族的私人军队的别称和军队里每一个成员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就往往专指世家豪族的家兵了。
可见部曲的发展与门阀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世家豪族在不同的条件下,以各种方式极力扩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使私人部曲发展壮大。
也正是这些部曲的存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分裂势力,助长了割据的形成。
部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并迅猛发展是这一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特性。
这篇文章就从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发展,看部曲制度的兴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迅速发展的原因•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使部曲私兵化加强。
自商鞍变法,井田制破坏以后,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兼并的趋势日益加强。
当地主一旦获得土地卖权、继承权和地租占有权以后,土地集中的趋势就无法遏止了。
东汉后期,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己发展到惊人的程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ec8b9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b.png)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指的是在东汉中后期到隋唐时期在社会上总有特殊政治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它主要经历了从兴起到发展然后到兴盛最后走向消亡等几个阶段。
第一:门阀制度的兴起。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是通过察举和征辟出仕做官,那些被察举和被征辟的人成为了举主与府主的门生故吏。
他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趋炎附势,贿赂官僚,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以后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以东汉时期选仕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因此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中得到特殊照顾,甚至当朝外戚与宦官都要同他们联合与周旋,门阀大族在地方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拥有了地方州郡的统治权。
第二:门阀制度的发展。
在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在魏晋时期被称为士族,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政治上与士族结合在一起。
由于曹操出身于宦官家族并不被世家大族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选用那些出身不好但有治国大才的人。
虽然曹操“唯才是举”,但是他并没有否定世家大族所强调的道德标准,而且还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根据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垄断选仕的局面。
第三:门阀士族的兴盛与巅峰。
虽然西晋仍然沿用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并不能起到选择人才的作用,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封爵与官位,以至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非但没有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入仕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的优越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
西晋灭亡以后,宗室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拥立下建立东晋王朝,但在统治阶级内部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东晋的皇帝更多的是个象征,在东晋建立初期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
在整个东晋王朝,门阀士族始终占据者主导地位,桓温甚至可以直接废立皇帝,他的儿子桓玄一度自立为帝建立了桓楚政权,后兵败被杀。
魏晋门阀制度
![魏晋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46159d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1.png)
魏晋门阀制度一、背景介绍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门阀制度逐渐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门阀制度指的是以官僚集团为核心,通过家族势力和世袭地位来控制政治权力,实行世袭官职和封爵的制度。
二、门阀家族的兴起在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许多豪强地主纷纷建立自己的势力,并通过与皇室婚姻联姻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豪强地主逐渐形成了庞大而强大的门阀家族。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某个家族成员在朝廷担任高官或重要职位为依托,通过互相结盟、控制土地和财富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们之间常常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联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网。
三、门阀家族的特点1.世袭制度:门阀家族内部的官职和封爵通常是世袭的,这样能够确保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以延续。
2.家族势力:门阀家族通过控制土地、财富和人脉等资源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3.联姻关系:门阀家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联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网。
这种联姻关系不仅可以增加自身势力,还能够获取更多资源和支持。
4.拥兵权:门阀家族通常拥有一定数量的私兵,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对抗其他门阀家族。
这使得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更具优势。
四、门阀制度的影响1.政治稳定:门阀制度为朝廷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方式。
官员由有经验和背景的家族成员继任,政策连续性得到保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社会不公: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官职和封爵通常是世袭的,普通百姓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3.制约皇权:门阀家族通过掌握重要职位和权力,形成了对皇权的制约。
他们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来影响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并保护自己的利益。
4.文化繁荣:由于门阀家族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赞助,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艺术和思想上的繁荣。
这些门阀家族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c817e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f.png)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严重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特征。
门阀制度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对于社会的阶层化、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是一种阶层性、血缘性、遗传性的制度。
这种制度将人们按照家族血缘和社会地位分成各种阶层,而上层阶层的人和下层阶层的人之间则有较为严重的差别。
门阀制度最初出现在西周,后经历了战国、秦汉之后,逐渐发展为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门户制度,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影响。
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县、州、郡的官职继承,二是官僚集团的形成,三是士族家族的形成。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对于县、州、郡的官职继承有很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期,门阀制度是地方军官和贵族的继承制度,只有有着特定家族背景的人才能够进入地方军官和贵族的圈子。
因此,大部分地方官员都是一个家族的人,很少会出现新鲜血液的注入。
这就使得这些地方官员固守成规,极难推行新的政策和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限制。
其次,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促进了官僚集团的形成。
这个时期,官员都是由世家名门的子弟来担任,这些官员都还在一个家族的旗帜下隶属于同一个官僚集团。
这种集团活动的特点在于,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和地位,联合对立集团并减少和消除外来干扰。
最后,门阀制度对于士族家族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地位较高的家族只有在拥有充足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政治上的领导,而这种财富主要来自于土地。
因此,家族在地方上多半拥有比较丰厚的土地,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地方士族家族。
这些士族家族大都在政治上占有比较显著的地位,能够掌握大量的权力,对于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影响主要在于县、州、郡的官职继承、官僚集团的形成和士族家族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67c44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d.png)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是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
门阀是指由同姓氏、同族群、同乡里、同籍贯的人组成的一种社会团体。
门阀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家族组织形式,其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门阀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在汉朝后期,官僚集团逐渐形成,并掌握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核心资源。
为了巩固其地位和利益,这些官僚们通过婚姻、互相推荐和联姻等方式,组成了门阀。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门阀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门阀成员通过互相推荐和联合,可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互相扶持,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权力网络。
这些门阀的成员可以通过门阀之间的联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且可以通过互相提拔、推荐和任用等方式,进入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重要领域。
然而,门阀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门阀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和利益共同体,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
此外,门阀制度也制约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家族组织形式。
虽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种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6d4a2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e.png)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首先,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社会秩序的崩溃使得门阀制度成为当时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在三国时期,政治割据和频繁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门阀制度的出现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
门阀制度不仅有助于控制社会流动,维持社会秩序,还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等级结构,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其次,门阀制度还与当时在政治上追求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
门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各方势力,减少政治纷争和权力斗争。
在政治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门阀家族往往能通过内部联盟、供养官员等方式在政治上占据优势地位。
门阀家族通过与地方豪强和外族民族的联姻,形成庞大的势力网,政治地位得以巩固。
还有一些家族能抱纷争主动权,掌控朝廷或地方政权,使得他们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这些门阀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使得他们能够对国家政权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参与决策,甚至对朝廷有一定程度的操控。
再次,门阀制度的出现也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有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过渡时期,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转变。
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积累、商人的地位提高,使得一些商人家族借助财力扩大人脉,积极地投资政治,努力追求政治地位的上升。
门阀制度的出现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家族通过经商积累的财富和与政治家族的联姻,形成庞大的势力,成为有力的政治参与者。
此外,门阀制度还与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传统有关。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封建礼教的传统观念,这些观念限制了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变动的可能性。
门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封建制度的稳定性和传统的地方政治文化。
在封建制度的框架下,门阀家族往往具有高度的地方性,通过掌握地方官职和资源,很大程度上能够遵循封建礼教的传统,维护各自家族的利益。
此外,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尊儒排佛的文化传统,从而加强了门阀阶层的地位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姓名:
班级:历史学院
学号:
门阀士族是我国历史上地主阶级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魏晋时期并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曾发展到了顶峰。
它的整个演变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
门阀制度的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门阀制度的萌芽时期(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第二: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西晋的“二品系资”。
所谓“二品”,乃中正品第,其衡量标准,本为德、才。
可是正式增加一个标准:资。
换言之,如果资不够,即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人品二品。
这是门阀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是按本人或父祖官爵高低来衡量。
由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品第经司徒府批准后,与吏部铨选上个人仕进升迁的迟速,官位的高下相一致,因而实行“二品系资”之后必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只有据有较高官位的人及其子弟,可以获得人品二品;只有人品二品才具有铨选和升迁较高官位的资格;而有了较高的官位,又可以继续获得人品二品。
第三: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东晋、南北朝前期)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王朝利益必要时必须服从这些势族利益。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
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第四: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南北朝后期)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最主要的标志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衰弱,寒人和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被正式废除。
门阀制度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
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
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
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
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
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
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
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
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
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
感想与小结:
从门阀制度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萌芽于东汉末期,结束于隋朝前期,它所存在的时期正好是从一个大一统结束到另一个大一统开始的过渡时期,而这正是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我认为门阀制度产生和消亡,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弱而地方强,在君弱臣强的特殊环境里,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考虑到势族的利益,王朝利益必须服从势族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统治。
门阀制度正体现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势族之间利益上的某种权衡。
到了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期,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又成为大势所趋,君强臣弱的现实又重回历史舞台,于是势族与君主利益权衡的状况必然不能被现实社会所接纳,而维持这种权衡关系的门阀制度自然走到了它的终点,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纵观历史的长河,政治制度的制定一定是遵循社会的现实情况的,即使是政治制度本身在倒退。
举例来说,秦国统一诸侯,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政权,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央的力量远远超过地方,所以在地方制度上开郡县制之先河。
但是楚汉争霸后,西汉王朝建立,由于经历了长久的战争,国家积贫积弱,中央无法完全地统治地方,因此不得不依靠异姓王的势力来完成统一,施行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的社会体制。
郡国并行制相对于郡县制来说是政治制度上的倒退,这并不是统治者希望的结果,而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的社会现实决定的。
2008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