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全)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如何适应和影响其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生存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气候和水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群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或职位。
它包括生物的生活方式、所占据的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等。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是竞争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生态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存。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4.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指标。
它是指为满足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需求而占据和消耗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概念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的变化、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位的改变。
6.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管理来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它可以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工程等方法。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维持。
7.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观测和记录生物群体和环境参数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采样和分析生物样本、观察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等方式进行。
《环境生物学》总结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扰乱的环境之间互相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 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象 --- 生物与受人类扰乱的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目的 --- 为人类保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良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供给科学基础,促使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有益于人类的生计和社会的可连续发展。
方法 --- ①野外检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徙、转变,使环境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余生物的生计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优先控制污染物:因为有毒物质品种众多,不行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拟订控制标准,因此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挑选出潜伏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迁徙: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地点的挪动及其惹起的富集、分别、消逝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徙方式机械迁徙(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徙(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徙(汲取、代谢、生长、死亡等)。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面形状、化学构成和内部构造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转变: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变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变。
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响为主;在水体中,氧化复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氧垂曲线 : 在河流遇到大批有机污染时, 因为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 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 , 跟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必定距离内 , 再到本来的溶解氧水平 , 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降落的曲线 ( 洁净区, 分解区, 腐败区,恢复区, 洁净区)。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样门路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汲取、散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 , 不用耗细胞的代谢能量;特别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拥有特定构造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 , 生物膜又主动选择性;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生物膜变形。
环境生物学超给力总结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任务--- 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发展趋势: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保护生态学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所引起的环境效果.)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污染物的⽣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物的合成作⽤和矿化作⽤所引起的污染物周⽽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利⼯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物效应关系到⼈和⽣物的⽣存和发展。
3、分⼦杂交法:分类:⽤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DNA的分⼦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RNA的分⼦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标记的蛋⽩质或DNA作为分⼦探针鉴别蛋⽩质分⼦称为Western blot三类分⼦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分⼦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质分⼦发⽣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层细胞组成,阻⽌化合物进⼊胚胎,保护胎⼉,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各种反应或信息⽽被⽤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浆阈:当⼀种化合物在⾎浆中的浓度增⾼到⼀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浆浓度再增⾼,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此时⾎浆中的浓度。
7、微型⽣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物群落是⽔⽣态系统内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活在⽔中的微⼩⽣物,包括藻类、原⽣动物、轮⾍、线⾍、甲壳类等。
常⽤的⽅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发展和创⽴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原理:⽤PFU法得到的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相反应:第⼀阶段:⼜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解反应,⽬的是引⼊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使其可能进⾏结合反应⼆相反应:第⼆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种解毒反应。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大二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为大二生物学课程的一部分,环境生物学涉及广泛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大二环境生物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一、环境因子的分类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因子是影响生物的环境要素。
根据影响程度和性质的不同,环境因子可以分为生物性环境因子和非生物性环境因子。
生物性环境因子包括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的影响,如食物、捕食者、同种竞争者等;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则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二、生态位与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职位。
生态位分化是指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物种在相同生态系统中分化出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可以减少物种之间的竞争,促进物种的多样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适应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生物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
四、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生物相互作用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等。
这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产生了威胁,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措施来解决。
五、生物指示与环境污染评估生物指示是利用生物物种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特定生物物种或群落的指标生物学特征,可以从中判断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类型,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是指对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过程。
生态恢复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武汉大学环境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绪论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系统:生物各级组构水平的总称。
根据一般分类,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人为逆境: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有两方面含义:①各种逆境因子对生物系统产生不利或有害的影响(或效应);②生物系统同时也对逆境因子的行为(或归宿)产生影响。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对象:受人为胁迫的生物系统。
内容:两大方面——人为胁迫因子对生物系统的效应和生物系统对人为胁迫因子行为的影响。
还包括环境生物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章人为逆境产生人为逆境的因子称为逆境因子或人为胁迫因子。
根据胁迫因子的性质分为三大类:化学性人为胁迫因子、物理性、生物性。
化学性人为胁迫因子:化学反应产生,通常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性:物理作用产生,分为两类——物理性污染因子(噪声、辐射……)和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区系)物理性破坏因子生物性:生物学机制或过程产生,包括两种类型——人为传播的病原体和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环境的化学性污染1.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污染物种类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分散介质为气体的胶体物质。
就大气污染而言,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人为污染源: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中工艺性排放、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2.水体的化学性污染污染物按其性质分: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耗氧物质、有机有毒物质。
无机无毒:酸、碱、一般无机盐无机有毒:重金属和阴离子态物质有机耗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糖类、纤维素等有机有毒:对生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机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石油等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3.土壤的化学性污染污染物:与大气和水体污染物很多是相同的。
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化学肥料。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环境⽣物技术复习总结绪论1、环境⽣物技术(enviromental biotechnology)也称环境⽣物⼯程(enviromental bioengineering)狭义的定义:⽣物技术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特定应⽤,包括废弃物处理、污染控制以及⾮⽣物技术的结合运⽤。
名词、填空2、主要研究对象和⽬的环境⽣物技术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机理、⽣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性即抗性机理、利⽤⽣物技术对环境污染现象进⾏分析、检测和检测的原理和⽅法;利⽤⽣物技术对污染环境的控制和处理;进⾏污染环境的⽣物修复;采⽤⽣物技术合成和⽣产环境友好物质。
主要⽬的在于⼈类的健康、促进环境的⽣态平衡、有利于⼈类的⽣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环境⽣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填空)有学者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的⾓度,提出可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第⼀层次——现代环境⽣物技术第⼆层次——指传统的⽣物处理技术第三层次——指利⽤天然处理系统进⾏废物处理的技术应该指出的是, 环境⽣物技术中的三个层次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3、环境⽣物技术的应⽤(填空、选择)废物⽣物处理技术、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物合成技术。
环境⽣物监测技术第⼀节⽣物监测概述⽣物监测:(名词解释)是利⽤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命系统各层次对⾃然或⼈为作⽤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扰对环境产⽣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物监测重点——个体和⽣态系统级的⽣物反应⽣物监测⾄少应具备什么条件?对⽐性,有已建⽴的标准可供对照;重复性,按⼀定的标准、采⽤相应的⽅法、在⼀定观测点上每隔⼀定时间采样分析⽣物监测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态环境变化⽣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物的⽣理⽣化分析有毒物质、污染物在⽣物体内循环运转的分析个体⽣态状况以及群落⽣态结构变化分析等⼆、⽣物监测的依据(名词、选择题、填空)⽣态系统理论是⽣物监测的理论基础:⽣态系统具有维持⼀定地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1、⽣命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2、⽣物相对适应法则3、⽣物富集现象4、可⽐性与可重复性⽣物相对适应法则:(选择题、填空)稳定性、选择性、环境相关性⽣物富集现象:(名词解释)1、⼈类的⼲扰如某些⼈⼯合成化学物质等进⼊环境后;2、会通过⾷物链在⽣态系统中传递和被放⼤被⽣物吸收和富集;3、当这些物质超过⽣物所能承受的浓度后,将对⽣物乃⾄整个群落造成影响或损伤,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绪论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界、门、纲、目、科、属、种、变种、型、株命名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生态特征、血清化反应、细胞成分、红外吸收光谱、GC含量、DNA杂交、DNA-RNA杂交、16S RNA碱基顺序分析等二名法:1、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姓)+现定人姓+定名年分Pseudomonas aeruginosa (schrocter) Migula 1920铜绿假单细胞2、学名=属名+种名+菌株(用字母、符号等字形表示)Bacillus subtilis AS 1.398枯草杆菌中能产生蛋白酶的一株菌株3、学名=属名+sp.(or spp)微生物特征:1.个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结构简单2.代谢活跃,类型多样3.防止迅速,容易变异4.抗逆性强,休眠期长5.种类繁多,数量巨大6.分布广泛,分类界级宽微生物的重要性:1.环境、能源降解、转化、清除污染物2.医药3.农业、食品4.生物工程5.科学研究1.2 微生物的发展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段)8000年前---1676年细菌冶金、制曲酿酒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段)1676---1861 列文虎克(Leeu wenhoek)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细小生物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1861---1897 帕斯特、可科赫Pasteur\koch特点:建立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须的独特方法借助了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了生理学研究科赫法则: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有机体,而健康动物没有。
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有机体一样四、发展期(生化时期)1897---1953 Buchner特点:进入微生物生化研究水平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五、分子生物发展阶段(成熟期)1953---今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的学科,尤其着重与研究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意与有害影响,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巴斯德的贡献:1、最后推翻了自然发生说,是将微生物学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特方法。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全)
环境生物学复习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新)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绪论1、环境生物技术(enviromental biotechnology)也称环境生物工程(enviromental bioengineering)狭义的定义: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特定应用,包括废弃物处理、污染控制以及非生物技术的结合运用。
名词、填空2、主要研究对象和目的环境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性即抗性机理、利用生物技术对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分析、检测和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技术对污染环境的控制和处理;进行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采用生物技术合成和生产环境友好物质。
主要目的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填空)有学者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的角度,提出可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第二层次——指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第三层次——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应该指出的是, 环境生物技术中的三个层次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3、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填空、选择)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第一节生物监测概述生物监测:(名词解释)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生物监测重点——个体和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生物监测至少应具备什么条件?⏹对比性,有已建立的标准可供对照;⏹重复性,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在一定观测点上每隔一定时间采样分析生物监测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生态环境变化⏹生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分析⏹有毒物质、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循环运转的分析⏹个体生态状况以及群落生态结构变化分析等二、生物监测的依据(名词、选择题、填空)▪生态系统理论是生物监测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具有维持一定地区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能力▪1、生命与环境协同进化理论▪2、生物相对适应法则▪3、生物富集现象▪4、可比性与可重复性生物相对适应法则:(选择题、填空)稳定性、选择性、环境相关性生物富集现象:(名词解释)1、人类的干扰如某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等进入环境后;2、会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被放大被生物吸收和富集;3、当这些物质超过生物所能承受的浓度后,将对生物乃至整个群落造成影响或损伤,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总结
绪论思考题1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包括淡水在内的许多资源短缺;草原退化严重、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经济损失重大。
2什么是环境生物技术?广义上讲:凡是涉及环境污染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环境生物技术。
严格上讲:环境生物技术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来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能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成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3环境生物技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内容是什么?是否有明显的界限?从技术难度和理论深度上环境生物技术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近代污染物防治生物技术。
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高效基因工程学,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
这个层次是以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为基础,为寻求快速有效的污染治理与预防途径提供了可能,是解决目前出现的日益严重复杂的环境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第二层次:是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的生物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也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的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等。
这个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是当今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在高新技术不断渗入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在不断改进,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主力军。
第三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和农业生态工程等。
这个层次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环境中生物生态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在解决实际环境污染问题时,三个层次的技术可能会集于一体,很难有明显的界限。
4环境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固体有机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大气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等。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机制。
本文档为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生物圈、地球空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自然发展而成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海洋等。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经过改造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城市等。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灭绝、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生境破坏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3. 气候变化与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生物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主要通过基因变异、个体可塑性和迁移等方式来实现。
气候变化对生物适应的具体影响包括生物周期、繁殖行为、食物链等方面的改变。
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基因的演化,也需要环境变化的稳定。
4. 污染与生态风险污染是指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积累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潜在的,造成生态风险。
常见的污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不同类型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包括生长受限、生育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等。
生态风险评估是对污染源进行科学评价,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一.绪论1.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按污染物性质: 生物、化学、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污染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分类—按环境变化的性质:生物、化学、物理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热、噪声)八大公害—P223.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自然来源(活动的火山或矿床)、人为来源(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产生途径: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初一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生物环境知识点总结归纳生物环境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生存的空间,包括各种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初一生物学习的内容中,环境知识点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初一生物学环境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种类和非生物因子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 生态位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称为生态位。
生态位有两个基本类型:占据不同生态位的个体称为生态位不同的物种,而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个体称为生态位相同的物种。
3.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生态平衡中,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环境保护1. 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是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节约资源的行动,如勤俭用水、杜绝浪费、合理使用能源等。
2. 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物质的浓度、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种类很多,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防治污染是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行动,可以通过减少废气的排放、治理工业废水、开展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减少污染。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濒危物种、禁止乱捕滥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4. 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碳减排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对能源的依赖,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采取步行、骑自行车、减少燃料消耗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生活。
总结:初一生物学习中,环境知识是我们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
环境生物学复习总结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靶器官(Target Organ):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个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就产生了行为毒性。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半减期: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复习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是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机体或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多种生物种群,从所栖息的环境中蓄积化学物质使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大于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收、吸附或吞食,从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物质,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浓集的现象。
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
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通过生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而发生的变化水体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个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就产生了行为毒性。
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半减期: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
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人们开发、利用、建设甚至破坏周围的生命系统,使它们发生了变化,对这些变化及其给人们的影响作出定量的分析及评价。
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回复原样的现象。
菌胶团细菌:能形成活性污泥絮状体的细菌。
污泥溶剂系数(SVI):指曝气池中混合液经30min静置沉降后体积与污泥干重之比。
一般SVI控制在50~150之间,若其大于200,则表明污泥已发生膨胀。
生物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般指人工涉及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讲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生物污染: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环境激素: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生物迁移:指污染物经由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完成的迁移,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迁移方式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这些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半数效应浓度(EC50)半数致死浓度(LC50): 指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效应浓度(EC50): 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指示生物:对大气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的生物,它包括指示植物和指示动物两大类,其中对指示植物研究较多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生物强化技术:也称生物增强技术,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促进系统内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
(所使用的菌种可从自然界筛选出来,也可以是经处理的变异菌株或经遗传过程构建的菌株。
这些菌种可以通过热风干燥、冷却干燥或添加抑制剂加以保存。
)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
认为污染源按排放物的种类,可分为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病原体污染源和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
污染源杀死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来分,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在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研究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转化机制和过程是阐明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迁移、归趋和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工作。
对大多数的动物而言,主要通过消化管、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吸收。
10%由于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积累随着生物机体的生理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因此,生物浓缩系数随之而变。
影响生物浓缩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生物的生长、发育、大小、年龄等。
影响生物浓缩系数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污染物的浓度、化学形态、物质存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pH、光照条件等以及季节。
根据生物学效应的差异,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受试生物、实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包括:填埋法、堆肥法、制取沼气、焚烧。
自然界中化学物质的降解一般分为3种方式:光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序批式间歇反应器是今年来开发的活性污泥法新工艺,该工艺通过程序自动控制冲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和停置五个阶段,实现对废水的生化处理。
膨胀是活性污泥中的两类细菌——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竞争的结果。
堆肥可分为好氧堆肥法(高温堆肥)和厌氧堆肥法。
可用作微生物修复菌种的微生物分三大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GEM).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污染物的主要吸收和排泄途径污染物的吸收:动物-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和皮肤吸收;植物-(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个部分(2)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3)有机化合物的蒸汽经过植物地上部分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污染物的排泄:(1)肾脏排泄(尿液);(2)随胆汁排泄(粪便);(3)其他排泄途径(肺、汗腺、乳汁)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的主要类型: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机体修复DNA损伤的主要机制:光复活、切除修复、复制后修复(重组修复、分支移动修复)、诱导性修复、易错修复化学致癌过程:(1)引发阶段、(2)促长阶段、(3)浸润和转移阶段测定蓄积系数的实验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污染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几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1)体外基因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2)细胞遗传学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3)体内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4)DNA损伤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DNA修复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发酵法测定水体中大肠杆菌的步骤:初发酵(推测试验)、平皿分离(证实试验)、复发酵(完成试验)污水生物系统法中,河流按其污染程度的划分:多污带、中污带、寡污带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基因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细胞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处理、酶学工程与环境污染生物治理、发酵过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细胞工程: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和遗传物质转移氧化塘内的生物组成:藻类、细菌和微型动物三、选择题最大无作用剂量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抗氧化防御系统酶致突变试验的常用方法致畸作用常见有害气体的指示植物和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浮游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生物指数和种的多样性指数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应用的常识生物修复工程技术四、简答题环境生物学的任务?(1)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2)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机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3)搜索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