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春节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与意义解读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习俗与意义解读引言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个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并解读其中的习俗和意义。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等。
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对联:对联是春节期间必备的装饰品之一。
对联上面写满了吉祥话语,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红包作为压岁钱。
红包寓意着祝福和繁荣,并象征着财运亨通。
•年夜饭: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这个传统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缅怀先祖、感恩尊敬的时刻。
人们会去扫墓、烧纸钱,并举行一些与自然相关的活动。
•扫墓: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先人坟墓扫墓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烧纸钱:人们会在清明节烧纸钱,以供给亡灵所需。
这被认为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踏青赏景的好时机。
人们会到公园或郊外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自然之美。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民俗节日之一。
它被称为龙舟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龙舟比赛:端午节最经典的活动就是龙舟比赛。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水上竞技,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作而成,象征着祭祀与美好团圆。
•赛艇:除了龙舟比赛,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赛艇比赛,增加了端午节活动的多样性。
4. 中秋节中秋节被称为月亮之夜,在这个日子里,人们欣欣向荣地聚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满月,并享用美味的月饼。
以下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和意义。
•赏月:中秋节白昼短夜长,人们在室外或户外赏月寻找团圆。
观赏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家庭团聚、幸福和美好未来。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品尝月饼。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庆祝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以欢聚、祭祖、祈福等形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过去一年的回顾。
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10种民俗活动。
一、除夕夜祭祖除夕夜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人民对祖先表示敬意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设立祭坛,燃起香烛,为祖先敬献美食和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富裕。
二、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
人们认为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除邪灵和恶魔,同时也代表着一年的好运和繁荣。
在过去,鞭炮还用来庆祝新婚、乔迁等喜庆事宜。
三、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人们将对联贴在门框上,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吉祥的期盼。
春联上常用的字句包括“福、禄、寿、喜、财富”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四、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人们身穿龙、狮子的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着色彩缤纷的龙和狮子,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这项活动还包括表演者高难度的舞蹈和技巧。
五、走亲访友春节是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前往亲戚和朋友的家中拜年,互赠红包和礼物。
这个传统习俗强调了家人和亲人之间的情谊,同时也展现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六、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最具娱乐性的一大活动。
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到传统表演,品尝各种美食,购买传统手工艺品等。
各种游戏和娱乐设施也会吸引着人们,使他们尽情享受春节的欢乐氛围。
七、观灯展灯笼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各地都会举办精美的灯展,展示各种各样的灯笼艺术。
人们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灯笼、灯饰以及精彩的灯光秀,给春节增添了独特的氛围。
八、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菜肴,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幸福。
团圆饭的菜肴多样,有各种地方特色菜品和传统年菜。
九、拜年摆宴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拜年,并准备一桌丰盛的宴席。
(知识积累)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

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春节是华人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关于春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春节相关内容推荐↓↓↓春节的由来简介故事春节除夕守岁的寓意春节的记忆作文500字传统节日春节作文600字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假设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人的新年”。
它代表着除旧迎新、祈福祭祖的意义,整个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下面将介绍春节期间的十种民俗活动。
贴春联和门神贴春联和门神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民俗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年底或除夕前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红色春联,以祈求一年之中平平安安、合家幸福。
门神则是指贴在家门上的神像或贴画,其目的是为了驱邪避邪、保佑家人平安。
包饺子包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
家庭成员会齐聚一堂,动手包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人们团结一心、欢声笑语,体验到了家庭和睦的幸福感。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的另一个重要民俗活动。
放鞭炮的目的是驱逐恶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鞭炮,制造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邪纳福。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民俗活动之一。
家人、亲友、邻居们会互相拜年,送上诚挚的祝福和好运的红包。
拜年不仅仅是表达祝福,更是增进人际关系、传递友善之情的一种方式。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寓意吉祥的民俗活动。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舞狮舞龙,吸引观众的眼球。
舞龙是为了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而舞狮则与招财进宝、驱邪避祸有关。
晚会和文艺表演春节期间的晚会和文艺表演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之一。
通过演唱、舞蹈、相声等形式的演出,人们共同庆祝春节,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晚会和文艺表演也是家人和朋友团聚、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
看春晚春晚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必看的重大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除夕夜,人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期待一年一度的盛大演出。
春晚不仅是一个节目,也是人们心中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
祭祖春节期间祭祖是人们非常重视的民俗活动。
人们会整理家族祠堂,上香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祭祖活动还有助于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逛庙会庙会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活动。
中国民俗传统简介

中国民俗传统简介01.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元宵节0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与佛教有关。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于是元宵节活动便更加丰富多彩。
近些年元宵节又增加了一项活动,叫“猜灯谜”。
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猜灯谜不仅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还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03.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相对固定为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
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庶民百姓争相效仿,久而成俗,遂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春节的习俗与风俗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

春节的习俗与风俗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中国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也是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春节的习俗和风俗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代表着中国人民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除夕的传统习俗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开始。
中国人民有许多特殊的习俗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首先,家人会在除夕晚上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和睦。
在团圆饭上,人们会做一些寓意吉祥的菜肴,如鱼和年糕等。
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它的发音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
除夕的重要习俗之一是拜年。
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事业顺利、新年快乐。
小孩子会给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他们压岁钱,代表着祝福和财富的传递。
二、春联和年画的民俗风情春联和年画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联是一种由对联组成的文学艺术形式,用红色的纸张写上对仗工整的对句,表达对来年幸福吉祥的祝愿。
年画则是一种用于贴在门上的彩色绘画,描绘了各种吉祥神话和传说。
这两种装饰品都寓意着来年的祥和和繁荣。
人们会在除夕前后贴春联和年画,以装点家居和宣示新年的喜庆氛围。
春联和年画的制作和挂贴,成为家人之间的亲如一家的象征。
三、舞狮和舞龙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人们还有一种特别的表演形式,那就是舞狮和舞龙。
舞狮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者穿上狮子的服装,模仿狮子的动作,伴随着锣鼓和音乐声进行舞蹈表演。
舞狮寓意着瑞气丰年和驱邪避灾。
舞龙则是一种更为壮观的表演形式。
人们会集体合作,手持着长长的龙身,通过协同动作模仿龙的飞舞。
舞龙不仅给人带来欢乐和娱乐,也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这两种表演形式都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和特色。
四、点灯祈福和放鞭炮的习俗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也是祈福的时刻。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点亮蜡烛和烛花,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点燃巨大的烛塔,以祈愿和照亮前方的道路。
中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中国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传统习俗。
以下是一些春节常见的传统习俗:
1.除夕团圆饭:春节前夜,家人会在一起吃团圆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重要性。
2.贴春联:家庭会在大门口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
3.放鞭炮:在除夕夜和初一早晨,人们会放鞭炮来驱走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拜年:亲朋好友在新年互相拜年,送上祝福和红包,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愿。
5.压岁钱:给孩子们发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转运和好运。
6.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来庆祝新年,带来好运和祥瑞。
7.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访,分享喜庆和祝福。
8.观赏焰火:一些城市会举办烟花焰火表演,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9.祭祖:在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祖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10.吃年夜饭:除夕夜,家人会共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代表对未来一年幸福和富裕的期盼。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国春节庆祝期间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春节期间常见的十种传统民俗活动。
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全家人齐聚一堂,共同享受这一团圆时刻。
菜肴的选择十分丰富,象征着来年的好运与富裕。
年夜饭是家庭团聚和亲情交融的象征。
2. 贴年花和春联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红色的年花和春联。
年花代表着新年的希望和幸福,而春联则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美好前景。
这些花朵和春联挂在门口和墙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3.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传统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声能驱走邪恶,并为来年带来好运。
在放鞭炮的同时,也有人拜祭神明,以祈求平安和福运。
4.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人们穿上新衣服,拜访亲朋好友,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象征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富贵。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常常在春节期间表演。
龙和狮子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舞蹈表演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这个活动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和观众。
6. 传统戏剧表演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传统戏剧表演,包括京剧、评剧等。
这些表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讲述着各种传奇和故事。
观看戏剧表演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7. 剪纸和灯笼制作剪纸和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
人们用彩纸剪出吉祥的图案,如花、福字等,贴在窗户上或悬挂在室内。
这些剪纸和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8. 猜灯谜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参与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不仅考验智力,还充满了欢乐和娱乐性。
人们通过猜灯谜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9. 龙舟竞渡在南方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是龙舟竞渡。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比赛速度和力量。
这项活动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0. 赏花观灯春节期间,公园和街道会布置花坛和彩灯。
人们会到公园赏花观灯,感受节日的美丽和喜悦。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

春节的民俗习惯与禁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同时也会遵循一些民俗习惯和禁忌。
一、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这是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
走亲访友是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也是为了增进亲情和友情。
在亲戚家做客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物,以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贴对联贴对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对联是由上下两幅对称的对子组成,通常中间还会有一幅大字。
对联的内容通常祝福家人平安幸福、事业顺利、财源滚滚等。
贴对联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喜庆的氛围,也是为了祈求吉祥和好运。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除邪气,带来吉祥和好运。
在中国古代,人们放鞭炮的目的也是为了驱走怪兽和恶鬼。
然而,由于鞭炮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现在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了放鞭炮的行为。
四、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一起吃,也被称为“团圆饭”。
年夜饭的菜式丰盛多样,代表着丰收和幸福。
人们相信年夜饭吃得越丰盛,来年的生活就会越好。
五、禁忌在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禁忌。
比如,不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打扫房屋,因为这会“打走”家中的财运。
还有,不要在大年初一说不吉利的话,因为这会带来厄运。
此外,还有一些与数理相关的禁忌,比如不要剪头发,因为剪头发的音同“剪”字,容易剪断财运。
春节的民俗习惯和禁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和幸福的向往。
这些习俗和禁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但它们所传递的美好祝福和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是不变的。
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刻,与亲人朋友一起共度欢乐时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024年生活知识_介绍春节风俗习惯

2024介绍春节风俗习惯春节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春节传统民俗五燃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传统民俗二贴春联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8]春节传统民俗三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起源: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
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
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
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有关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有关春节的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年之岁⾸、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
关于春节的习俗⼤家有了解吗?下⾯⼩编给⼤家带来春节的习俗,⼀起来了解吧! 春节习俗 祭灶 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
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位⼤神。
据占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有⼦⽇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或说钻⽊取⽕的“燧⼈⽒”,神农⽒(炎帝)的“⽕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五皇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家的保护神⽽受到尊敬。
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或东⾯,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东主”、“⼈间监察神”等⽂字,两旁的对联为:“上天⾔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家⽼⼩的安全。
民谣云:“⼆⼗三,糖⽠粘。
”这是说每年的腊⽉⼆⼗三是祭灶之⽇。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三⽇,⽼百姓在⼆⼗四⽇,⽔上船家为⼆⼗五⽇举⾏祭灶。
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皇⼤帝汇报这家⼈⼀年来的善恶⾏为。
⽟皇⼤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年中这⼀家⼈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由他掌握处置。
因此,每户⼈家都⼗分重视祭灶。
祭灶多在黄昏⼈夜之时举⾏,⼀家⼈先到灶房,摆上桌⼦,向灶王神像敬⾹,供上⽤饴糖和⾯做成的糖⽠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
焚⾹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点⽕焚烧。
全家⼈围着⽕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到⼆⼗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甜⼜甜,请对⽟皇进好⾔。
”此时,有的地⽅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之夜,灶王爷带着⼀家⼈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回到了⼈间。
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晶,在灶龛前焚⾹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开始的监护⼯作。
扫尘 “腊⽉⼆⼗四,掸尘扫房⼦。
”即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产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净净迎新春。
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

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春节的民俗与风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统习俗、时代变迁等方面来探讨春节的民俗与风俗变迁。
一、历史背景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起源于古代的岁时节令祭祀和民间风俗习惯。
最早的春节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年节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与中国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二、传统习俗1.团年饭团年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是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象征。
过去,家庭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中举办团年饭,亲人团聚、辞旧迎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或者旅游度假,导致团年饭逐渐变成了家庭外出就餐的方式。
2.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过去,人们主要是拜访亲友、长辈等,以祝福他们新年吉祥。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人们也开始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来拜年,尤其是在异地工作、学习的人群,这种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3.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尤其是未婚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压岁钱的祝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红包更多的已经数字化,人们通过手机转账等方式来发放红包,更加方便快捷。
三、时代变迁1.节日消费春节期间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春节期间的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春节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体验和文化内涵的体现,比如旅游、文化活动等,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开始崭露头角。
2.文化传承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一些传统的春节民俗与风俗正在逐渐淡化。
年味的丧失,逐渐让人们关注到文化的传承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都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比如举办庙会、人文讲座等活动,以保护传统文化的繁荣。
3.新年潮流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们对于春节的期待和热情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2篇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人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下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10种民俗活动:1.贴春联: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对联,其一般由两幅红色纸制成,分别贴在门的两侧。
对联上的字句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放鞭炮:在农村地区,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据说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的神灵,让新的一年充满好运和安宁。
3.守岁:在除夕夜,全家人会守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
人们相信守岁可以驱散疾病和邪灵,并迎接幸福和平安。
4.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家人亲戚会相互拜访,送上新年祝福并交换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祝福的方式。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吸引眼球的表演之一。
人们身着舞龙和舞狮的服饰,在街头巷尾表演,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二)6.看春晚:春晚是中国电视台每年在除夕夜举办的盛大晚会。
在这个晚会上,人们可以观看精彩的表演和节目,并迎接新年的到来。
7.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全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8.猜灯谜:猜灯谜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上灯谜,然后相互猜谜语,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9.祭祖先: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祖先的墓前烧香,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10.戏曲表演:春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如京剧、豫剧等。
人们可以欣赏精彩的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10种民俗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不仅是一个团聚的时刻,也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时刻。
希望每个人都能度过一个愉快、吉祥的春节!。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假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按照一系列传统习俗庆祝春节。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为你介绍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除夕夜之夜除夕夜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扫尘、贴窗花、剪纸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这顿年夜饭十分丰盛,通常会有鱼、鸡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二、拜祭祖先除夕夜的重要仪式之一是拜祭祖先。
家中人们会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等,用于祭祀祖先。
在拜祭祖先的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灵的保佑。
此外,也有人会在门前燃放爆竹,以驱逐邪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三、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一种传统的礼金。
红包通常以红色的信封装着,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对新年的祝福。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和龙的舞蹈,以求取福气和吉祥。
舞狮舞龙也是与观众互动的活动,观众可以扔糖果或红包给表演者,以示喜庆和赞赏。
五、爆竹和烟花春节期间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声音和火光能够驱逐邪灵,带来好运和祝福。
然而,受到环境和安全因素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燃放爆竹和烟花做出了限制。
六、庙会和花市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和花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小吃摊位,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舞狮、京剧、杂耍等。
花市则是一个花卉交易的市场,人们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草盆栽和年货。
七、贴春联和福字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和福字,以寓意吉祥和祝福。
春联是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的,对联通常贴在门上,横批则贴在门上方。
福字则是贴在门上的,以求吉祥和好运。
总结: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丰富多彩的,承载着家人团聚、祈福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春节的民俗习俗及其象征意义

春节的民俗习俗及其象征意义春节,又称华人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通常在西历1月份至2月份之间举行。
春节不仅代表着农历的开始,更是一个家庭团聚、祭祖、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的民俗习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除夕夜的习俗除夕夜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人们有许多习俗与庆祝活动。
其中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由对联和横批组成,是用红色纸张写着吉祥话语的,人们将它们贴在门框上,以求祈福和吉利。
此外,人们还会张贴剪纸,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另一个重要的习俗是吃团圆饭。
家人会一起吃丰盛的晚餐,并围坐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家人之间会互相祝福,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
除夕夜还有放鞭炮和观看烟花的习俗。
鞭炮声和烟花色彩的绚丽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祝福。
这些习俗象征着驱走邪恶和迎接幸福的新年到来。
二、拜年与红包拜年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习俗之一。
人们走访亲朋好友,向他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拜年时,长辈会给小辈递上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
这是一种喜庆的象征,也代表着长者对年轻人的厚爱和祝福。
三、舞龙舞狮与舞炮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的节目。
舞龙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舞龙舞狮表演生动活泼,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感觉。
舞狮和舞龙的形象往往可以代表中国的英雄形象,有利驱赶邪恶和带来好运。
此外,舞炮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舞炮的声音能够赶走邪灵,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的侵扰。
它也象征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为了一个繁荣富饶的未来奠定基础。
四、灯笼与花车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花车巡游和点亮灯笼的活动。
花车巡游方阵装饰华丽,载有各种表演和灯饰,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氛围。
灯笼则是一种传统的装饰品,它们用各种色彩和图案装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五、年夜饭和舞台晚会年夜饭是春节期间家庭的重要聚餐。
人们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如饺子、鱼和年糕,这些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饺子象征着财富,鱼象征着富饶,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其实,我国在古代民间就已经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
“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
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
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
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
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
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岁时。
周时期,《诗·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文献中记载了人们在十月收获后酿酒宰羊的
欢聚场景,此场景并非岁首节俗活动,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
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尚未融合、传播与普及,岁首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
如东汉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
躬率妻孥,絜祀祖祢。
”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
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记载。
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
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
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
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
《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
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
《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
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
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
礼仪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