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2石钟山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已有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语言之美。
2.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发扬独立思辨、质疑、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3.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段落内容,在把握段落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是如何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
4.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及行文富于曲折变化的写作特色。
学习情境每一个中国人,差不多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
他柔情又豪放,苦涩也坦荡。
顺境与逆境,儒家与道家,出世与入世,他都经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
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轼相遇。
擦净你的“窗户”一对年轻的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吃早饭的时候,年轻的妻子看到了新搬来的邻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对丈夫说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净,也许那个邻居不知道如何清洗。
也许她需要好一点的洗衣粉。
丈夫看了看妻子,沉默不语。
就这样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这样评论对方一番。
大概一个月后,年轻的妻子惊奇地发现,邻居的晾衣绳上居然悬挂着一件干净的衣服,她大叫着对丈夫说:快看!她学会洗衣服了。
我想知道是谁教会她这个的呢?她的丈夫却回答道: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来,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净了。
【赏析】在我们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户是否干净。
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取决于眼前窗户的纯净度。
在我们作出任何评判之前,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客观,是否能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不仅仅是找出问题审判对方。
所以请务必擦净你的“窗户”。
课|前|预|习1.作者作品“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学习要点1.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把握文中消失的基本文言学问;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谈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见。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亲临其境进行探究供应了依据。
其次段,写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经过,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缘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行主观臆断,点明白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终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晰,记叙、写景、谈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怪,真实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究,阐明白“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熟悉,“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谈论,而是先谈论,由谈论带出记叙,最终又以谈论作结。
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绽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规律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依据,而是用钟磬作的试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其次段中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终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洁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缘由的作法,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其次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谈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16《石钟山记》练习题 答案
《石钟山记》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铿:kēng 莫:mù2.【答案】C解析:A项,“函胡”同“含糊”。
B项,“莫”同“暮”。
D项,“悟”同“晤”。
3.【答案】A解析:鼓:激荡。
4.【答案】B解析:A项,考:敲击。
C项,动:惊恐。
D项,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5.【答案】D解析:A项,表原因,……的原因/表示因果关系。
B项,中间是空的/天空中。
C项,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实际上,事实上。
6.【答案】C解析:①中“舟”,②中“目”“耳”,④中“侧”,⑧中“兄”,均为名词作状语。
⑦中“箕畚”名词用作动词。
③⑤⑥三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
7.【答案】B解析:例句为状语后置句8.【答案】A解析:A项,干支纪年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来纪年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二、情景式默写1.《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为了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与儿子一起泛舟绝壁下,见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石头形状怪异,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
3.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4.苏轼《石钟山记》中写“栖鹘”动态的两个句子是: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5.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历程和生活情怀的典型特征。
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表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尤为可贵的是,苏轼追求人生理想,宠辱不惊,高洁自持,即便是在被贬中,也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写那样,仍然透出冲天的豪气;虽说其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似乎包含些许颓废的意味,然而综观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像《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人生挫折处的从容、乐观与豁达仍然是其精神的主流,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题咏自勉的题材。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石钟山记》(附答案)
《石钟山记》易错字填空、挖空练习、情境默写(答案版)一、易错字填空《水经》云:“彭( )之口有石钟山焉。
”( )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 ),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而聆之,南声()(),北音()(),( )止()(),余韵()()。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疑之。
石之(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之,( ) ( )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人,而山上栖( ),闻人声亦惊起,()( )云(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 ( )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有( )()()()之声,与向之( ) ( )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 ) ( ) ( )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 )断其有无,可乎?()元之所见闻,(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 )元之简,而笑李( )之( )也。
参考答案:蠡郦搏磬扣函胡清越桴响腾徐歇尤铿扣硿硿莫博鹘磔磔霄鹳鹤噌吰罅涵淡澎湃当窍窾坎镗鞳噌吰识窾坎镗鞳臆郦殆郦渤陋二、挖空练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12 《石钟山记》(学案练习)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基础运用层]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lǐ)鼓桴.(bāo)铿.(kēnɡ)然B.磔磔.(zhé) 噌.(chēnɡ)吰石穴罅.(xià)C.窾.(kuǎn)坎硿.(kónɡ)硿镗鞳.(tà)D.标识.(zhì) 无射.(shè) 栖鹘.(hú)B[A项,“鼓桴”的“桴”读fú,C项,“硿硿”的“硿”读kōnɡ,D项,“无射”的“射”读y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C.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至:到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D[D项中的“殆”意为“大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D[A、B、C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A[B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
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其实”,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C项,定语后置。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6.下列对课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部编版《石钟山记》导学案(答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教师版王丽制作)【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作者的观点。
3.体会作者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的写作手法和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的行文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2.题目解说“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记”,游记。
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3.文体知识:记(1)记: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作者可以通过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主张。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
4.背景资料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②今义:天空之中;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译:2、古之人不余欺也;译: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译: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桴fú止响腾铿kēng然有声B.此鹳guàn鹤也殆dài与余同C.至莫mò夜月明汝识zhì之乎D.钟磬qìng聆líng听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汝识之乎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暮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②今义:天空之中;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2、古之人不余欺也;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学案含答案解析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完整版)石钟山记学案教案
石钟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石钟山.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揣摩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
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
“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3、完成《导学》预习自测并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到课文。
4、《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5、实词析疑:鼓:①乐器。
例。
噌吰如钟鼓绝。
②击鼓;例:一鼓作气。
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
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
例:问今是何世。
②正确。
例:辨清是非。
③这、这样。
例:是说也。
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
例:得双石潭上。
②能够。
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③收获。
例:此余之所得也.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
访其遗踪。
②遗失、遗弃。
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
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
与”疾"相反.适:往。
固:①巩固。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坚决。
例:相如固止之。
③本来。
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
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
②没有谁。
例:莫不响震失色。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一、文学常识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2、记: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
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二、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南声函胡(“函胡”同“含糊”)(二)词类活用1鸣:使……鸣响(使动)2鼓:振动(名作动)3名:命名(名作动)4浅深:深度(形作名)5舟:乘船(名作状)6侧:在旁边(名作状)7目:用眼睛耳:用耳朵(名作状)8在夜里名作状【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下临深潭(靠近)所在皆是也(这样)适临汝(往)因笑谓迈曰(于是)余固笑而不信也(本来)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笑李渤之陋(浅陋)桴止响腾(传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句末语气词,无义)3.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4.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5.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搏击,动词)6.之①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②笑李渤之陋也取独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标志,无义7、而①而况石乎表递进②扣而聆之表顺接③而此独以钟名表转折,但是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表并列⑤徐而察之表修饰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8、虽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然9、言①言之不详说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10、然①然是说但是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样子【古今异义词】1、余方心动欲还心动:古义,内心惊恐;2、空中而多窍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3、自以为得其实其实:古义,它的真相;4、而渔工水师水师:古义,船工;【文言句式】1.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C.副词表判断则山下皆.石穴罅;2.、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以记之3、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4、状语后置:得双石于潭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三、重点句子翻译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敲击后能够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石钟山记》课后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课后练习课内巩固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去C.余尤.疑之尤:更加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B.名.我固当而此独以钟名.C.所在皆是.也觉今是.而昨非D.传.其事以为官戒此世所以不传.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A.硿硿焉.B.微波入焉.C.如乐作焉.D.若甚怜焉.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3分)()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大石侧.立千尺D.事不目.见耳闻5.下列句子中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石之铿然有声者B.而大声发于水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世所以不传也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B.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有山水景物的描绘、人物情态的刻画等等,写得生动形象,跌宕起伏,惊险曲折,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神。
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
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7.翻译:(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8.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①——实践第三段:出游之感想——结论:④———写作目的石钟山记郦道元:水石激声→人常疑之←⑤李渤:②→余尤疑之←笑之陋山下皆石穴罅→③大石当中流→风水吞吐发声课外提升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石钟山记知识点复习及答案解析
⽯钟⼭记知识点复习及答案解析《⽯钟⼭记》复习学案⼀、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是说.也,⼈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中,虽.⼤风浪不能鸣也()()()3.⾃以为得之.矣()4.所在皆是.也()5.⽽此独以钟名.()()6.元丰七年六⽉丁丑..()7.⼜有若.⽼⼈咳且.笑于⾕中者()()8.空中..⽽多窍()9.与风⽔..相吞吐()10.⽽.渔⼯⽔师虽.知⽽.不能⾔()()()11.此世所以..不传也()12.⾃以为得其实.()13.⾈⾏适.临汝()⼆、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
A.不知其浅深()B.宫中府中,俱为⼀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于忧患,死于安乐()D.毫⽆动静()E.事⽆⼤⼩,悉以咨之()F.今有⼀⼈,⼊⼈园圃()三、在下列各组加点词中,圈出意义相同的句⼦。
1. A.彭蠡之⼝有⽯钟⼭焉.B.于乱⽯间择其⼀⼆扣之,硿硿焉.C.微波⼊焉.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E.不⼊虎⽳,焉.得虎⼦2. A.《⽔经》云.:B.盖⼤苏泛⾚壁云.C.云.是当为何伯妇D.⾃云.先世避秦时乱E.⽔⾯初平云.脚低F.世皆谓之天门云.3. A.独与迈乘⼩⾈,⾄.绝壁下B.寡助之⾄.,亲戚畔之C.客初⾄.,不冠不袜D.⽆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E.⾄.唐李渤始防其遗踪F.⾄.莫夜⽉明4. A.徐⽽察.之,则⼭下皆⽯⽳罅B.⼩⼤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今⼦是之不察,⽽以察.吾柑D.虽欲强聒,终必不见察.E.明察.秋毫5. A.如乐.作焉B.兵精⾜⽤,英雄乐.业C.闻⽔声,如鸣佩环,⼼乐.之D.河南乐.⽺⼦之妻者E.黄发垂髫,并怡然⾃乐.F.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6. A.噌吰如钟⿎不绝.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C.佛印绝.类弥勒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E.⾃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F.西⼈绝.技,尤莫逾油画G.忽然抚尺⼀下,群响毕绝.H.今杀相如,绝不能得璧也,⽽绝.秦赵之欢J.⼠⼤夫终不肯以⼩⾈夜泊绝.壁之下7、解释句⼦中的“当”当窗理云鬓豺狼当道⾮刘备莫可以当曹操者有⼤⽯当中流四、请分别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活⽤⽅式相同的句⼦,并指出活⽤的词。
12-1 石钟山记(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12.1 石钟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
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
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
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
两山相距不到1 000米。
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
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重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
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学案
选篇理由:苏轼《石钟山记》以记叙的活泼、议论的深意见长,本文是反驳苏轼考察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结论的。
阅读本文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理性看待前人的观点。
《春在堂笔记..》卷七俞樾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
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
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
天下水中之山多矣。
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
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
’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
’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
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上钟山亦中空。
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
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
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
本文指的是道观。
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
(最新)《石钟山记》教案及答案
《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特殊文言句式(二)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融进作文片段写作教学重点:领悟文中包含的哲理意蕴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的记游散文风格多样,形式各异。
我们刚刚学过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它形似游记散文,但落脚于议论。
它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苏轼的《石钟山记》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被称为古典记游散文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
二、请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一,弄清楚石钟山的地理位置三、学生朗读第一段,注意读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的句子有何特点?其他要讨论的文言语法现象。
问:用原文语句回答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
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幻灯打出质疑水搏论扣石论)四、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
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亲眼目睹了石钟山什么样的景象?,亲耳聆听了什么样的声音?朗读第二段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注意“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点(解疑)五、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作者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一个什么道理?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
(评疑)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
大师质疑的精神和亲身实践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可贵,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
12.《石钟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辨析、积累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课前测1.解释词义《水经》云:“彭蠡( 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 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 qìnɡ)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句式:),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桴.( fú)()..(),北音清越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梳理第一段内容,完成表格1.下列加点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识.之乎识:懂得、知道是.说也是:这,这个C.或.曰此鹳鹤也或:也许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察D.下临.深潭临:靠近殆.与余同殆:大概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音徐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怨天尤人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水向天边流D.有大石当中流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5.孔文妍同学整理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下列选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A.故不我若也。
(《种树郭囊驼传》)B.其制稍异于前。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石钟山记(1)《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
是说(7)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
自以为得之(15)矣。
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
石之铿然(17)有声音,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24),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
”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
舟人(33)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4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
此世所以不传也(50)。
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学案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5、是:所在皆是也()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豫州今欲何至()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2、鼓:微风鼓浪(名作,)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法,)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桴(fú)止响腾铿(kēng)然有声B.此鹳(guàn)鹤也殆(dài)与余同C.至莫(mò)夜月明汝识(zhì)之乎D.钟磬(qìng) 聆(líng)听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汝识之乎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记之,盖叹..。
余是以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暮)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七、难句翻译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