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车载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车载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车载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6515005课程名称:车载网络系统英文名称:Vehicle Network System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8 实验学时:4学分:2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汽车电子电气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车辆工程(车辆电子电气方向)的专业课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车载网络系统的主流协议标准的内容、分类,车载网络的基本结构特点,车载网络技术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车载网络系统的概况与发展、车载网络系统主流协议标准;掌握车载网络系统的分类,基本结构特点、应用方案;掌握车载CAN总线网络系统的测试、设计与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车载网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主流车载网络标准的内容及其应用为教学重点。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了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知识。

(2) 了解车载网络系统的概况、车载网络系统的分类,基本结构特点。

(3) 熟悉车载网络系统主流协议标准(CAN LIN FlexRay、Byteflight、TTP/C、TTCAN MOST等)的主要内容。

(4) 掌握车载网络系统的应用方案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

(5) 掌握车载CAN总线网络系统的信号、数据测试方法。

(6) 掌握车载CAN总线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了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车载网络系统的概况;掌握车载网络系统的分类,基本结构特点。

2. 车载网络系统主流协议标准掌握车载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的分层模型,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技术规范要点与网络构建;了解车载局部连接网络LIN的主要内容;了解基于时间触发的车载网络协议标准FlexRay、Byteflight、TTP/C、TTCAN的主要内容;了解车载多媒体网络MOST的主要内容。

《新能源汽车概论》

《新能源汽车概论》

《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及控制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掌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造,电驱动系统,了解电驱动的设计方法,能量存储系统,再生制动,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等,为以后从事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服务、科研等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以及电动汽车构造,了解电驱动系统组成。

掌握电动汽车各种类型电机与控制技术。

了解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了解车辆再生制动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了解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1.石油短缺2。

环境污染3。

气候变暖第三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1.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2。

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3.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类型1。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类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纯电动汽车的类型、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纯电动汽车的特点、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纯电动汽车车型实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型实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特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型实例;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满足社会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汽车制造与装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改装企业、汽车维修企业等领域从事汽车制造、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等。

(2)自然科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等。

(3)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军事理论、创新创业等。

2.专业基础课程(1)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等。

(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学、金属材料性能、热处理工艺等。

(3)汽车原理与结构: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底盘原理、汽车电气设备等。

(4)汽车制造工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装配技术、汽车焊接技术等。

3.专业核心课程(1)汽车装配技术:汽车装配工艺、汽车装配设备、汽车装配质量控制等。

(2)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故障诊断等。

(3)汽车制造企业管理:汽车制造企业运作模式、汽车生产流程管理、汽车质量管理等。

(4)汽车造型与设计:汽车造型设计原理、汽车结构设计、汽车外观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1)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等。

(2)传统教育技术手段:教材、教案、黑板、实物等。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版本号:020232026课程英文名称:AutomotiveElectronicsandElectronicControl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40讲课:32实验:8上机: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为理论性兼有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学习汽车维修工程、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汽车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机构和应用,适应社会和行业的要求,为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和汽车整车设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工程人员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使学生基本掌握汽车电器设备结构、原理和应用,掌握汽车现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结构原理和简单的检测方法及手段,培养电路分析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与电子技术发展的关系,掌握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共性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特点。

2、掌握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油供给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应用,掌握不同机构和类型的燃油供给系统的特点和工作方式,了解部分典型结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点火系统的分类、结构和原理,了解传统点火系统和现代电子点火系统中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掌握电子控制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了解典型防抱死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掌握简单的制动效能的计算。

5、掌握汽车驱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法,了解汽车驱动系统与电子控制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相比较各自的特点。

6、掌握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分类、结构和原理,了解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变速器、电子控制机构的结构、作用和特点,可以进行简单的性能分析。

7、了解汽车空调、安全气囊、导航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辅助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及辅助系统的使用对汽车主要性能的影响。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本课程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整车技术架构、环境感知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安装调试、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实车应用技术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讲解。

内容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简介、环境感知技术、导航定位技术、路径规划与决策技术、底盘线控技术、车联网技术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应用技术共7个学习项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们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行控制三大关键技术,能够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标准及规范,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概念认知、维保和相关的售后服务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具备智能网联汽车基本概念、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行控制三大关键技术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简介、环境感知技术、导航定位技术、路径规划与决策技术、底盘线控技术、车联网技术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应用技术的结构原理与认知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以下职业素质:1.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2.培养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程思政目标1.培养有较强的工作意识和职业素质,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认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勤奋工作的基本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参考学时64学时。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五、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要求(二)教学条件要求对教学场地和软硬件设施设备的要求。

该课程对校内生产性或仿真类实训条件的要求,主要是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多媒体资源的要求。

课程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要求,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与建设等。

《车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车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车联网技术基础Internetof Vehicle课程编号:学分:2学时:30(其中:讲课学时:30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外: 0)先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教材:暂无开课学院:汽车学院一、课程性质《车联网技术》是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交互,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

它可以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发布,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监管,以及提供专业的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二、课程任务1.知识方面1.1了解车联网基本概念1.2掌握车载几种有线网络的基本结构1.3掌握支持车联网的几种无线网络架构1.4了解车联网的应用2.能力与素质方面2.1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2.2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3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2.4掌握文献减缩、资料查询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内容(1)物联网的概念(2)智能交通(3)车联网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二)教学要求知识要求(1)了解车联网的概念。

(2)了解智能交通的基本组成能力和素质要求(1)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掌握文献减缩、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1)智能交通的几个相关概念;2.难点(1)智能交通的几个相关概念;第二章车载现场总线技术(一)教学内容(1)车载总线概述(2)CAN总线基础1、CAN总线协议基础2、CAN总线数据帧构成(3)FLEXRAY总线1、FLEXRAY总线拓扑结构2、FLEXRAY数据帧(4)LIN总线基础1、LIN网络的结构2、LIN总线数据传输(5)车载通讯协议1、常用通讯协议2、SAEJ1939协议概述(5)常用总线接口器件(二)教学要求知识要求(1)掌握车载总线的基本构成和各类总线数据帧的组成;(2)了解常用通讯协议的应用能力和素质要求(1)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2)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三)重点与难点(1)难点:总线数据帧结构和解析。

31-智能网联汽车教学进度表与教学大纲60课时

31-智能网联汽车教学进度表与教学大纲60课时

课程: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教学进度表60课时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大纲【本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结合目前与未来汽车的发展,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汽车,从而实现人车语音互动、智能出行、车道偏离预警、手机远程控制等功能。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车联网人才紧缺,学校必须立足于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推进车联网专项人才的培养,推进专业建设,把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远程诊断服务、智能交通、车辆信息安全等领域结合起来,未来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必须专业课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汽车智能网联技术是将车联网与智能车有机的结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2、智能网联汽车运用前景3、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的技术4、智能网联汽车车辆网络技术5、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6、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技术(二)能力目标1、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2、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器技术3、掌握智能网联汽车车辆网络技术4、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5、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使其能够更好与时代接轨。

(三)素质目标注重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经济意识的培养,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及操作规范,培养良好的适应与自学能力,注重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很好的时间观念与职业礼仪。

【本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概述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2、智能网联汽车的组成【教学重难点】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教学准备】理论讲解相关视频播放【教学内容】一、智能网联汽车基本内涵(1课时)(一)概念层面的理解1、汽车是指传统意义的汽车,包含今天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2、网联汽车是指在汽车的基础上,彼此能通信的汽车;3、智能网联汽车是指网联汽车基础上,具备智慧(有学习、判断、决策)能力的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大纲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大纲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大纲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大纲智能网联汽车是当今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它将汽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智能化控制。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许多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了智能网联汽车专业。

本文将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1.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让学生对智能网联汽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汽车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汽车电子元器件、电路原理、电子控制单元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熟悉汽车电子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传感器技术与数据采集介绍智能网联汽车中常用的传感器技术,如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并学习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利用传感器获取车辆周围环境信息。

4. 通信技术与网络安全探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通信技术,如车联网、5G等,并重点关注网络安全的问题。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如何保障车辆通信的安全性。

5. 自动驾驶技术介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如感知、决策、控制等。

学生需要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问题。

6. 智能交通系统探讨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导航系统等。

学生需要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与车辆之间的协同作用。

7. 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学生需要了解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二、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课件、教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搭建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平台、编写相关程序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doc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doc

《汽车检测技术》教学大纲《汽车检测技术》是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必修课程。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木知识,学握汽车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选择诊断参数和正确使用汽不检测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全面讲述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的检测与诊断技术和汽车整车的检测技术;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和整车的检测与诊断的慕木知识和职业技能。

3、通过实训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学会汽车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正确选择和熟练使用检测与诊断仪器设备。

4、培养学生观察汽年常见故障现象的能力,正确分析检测结果和故障形成的原因,准确査找故障的部位并给予排除;5、使学生熟知汽车检测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规定,为职业岗位提供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本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1、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培训计划;2、G 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A468-2004《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和方法》以及汽车借后技术服务企业对汽车检测诊断的作业内容和工艺流程。

3、汽车维修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4、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专业群专业教学计划。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主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强调以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及以职业岗位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需要为依拥而设定的。

前导课程:在开设该门课程Z前,学生必须通过《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和《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与设备》、《汽不维护与保养》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支撑;在修课程:并为后续《汽车典型电控系统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和《汽千维修质量检验》等课程打下基础。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 汽车发动 机 电控技术》 网络课程 的开发 与,吉林 长春 10 2 ) 3 0 2
摘 要: 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中《 汽车发动机 电控技术》 门课程的学习特点, 这 结合 网络技术, 应 用软件 开发 出图 、 、 、 交互 的 , 象、 文 声 像 形 直观 、 生动 的《 汽车发 动机 电控技 术》网络 课程 。



的 电
维修这两部分介绍。工作原理主要从 供气 系 统 、 油 系 统 、 制 系 统 、 火 供 控 点 系统 、排放 系统 介绍 ; 检测 与维 修 主要
喷 系 统
电 控 汽 油 喷 射 系 统

多 媒
体 课 件


应 用 管

第l卷 7
2 《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网络课程的开 发
2 1 系统 总体 结构 .
本 系统采 用模块 化 的管理方 式 。主要包 括 以下三个 模块 : 在线 学 习模块 、 在线 测试 模块 、 在线 答疑模 块 。
见 图 1 。
2 2 各模 块 的功能 介绍 . 2 2 1 在 线 学 习 系统 . . 在线学 习系 统 主要 包 括典 型车 的
术实 现师生 自由交 互 , 受 时间 、 间 的 限制 ;2 此 网络课 程 应 该 是一 个 动 态 的平 台 , 不 空 () 它应 该 不 断 更新 , 适 应教学 ;3 此 网络课 程 只是 一种 重要 的辅 助教 学手 段 , () 它并 不能 完 全替 代 传统 教 学 手段 。应该 将 两者 很好 地结合 , 样才 能有 好 的教 学效 果 。 这
关 键词 : 车发 动机 ; 汽 网络课 程 ; 交互 中图分 类号 : P 7 T 3 文献标 识 码 : A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八:定位导航系统的检修
实训目标:
1.熟悉汽车电子导航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较熟练的运用 VAS5051 读取导航系统的故障代码与故障排除方法
四、实训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一览表
实训内容
实训学时
备注
实训 1 前照灯自动控制电路的拆装
4
实训 2 安全气囊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2
实训 3 汽车防盗系统结构与检修
8
技术在汽车上的主要应用技术,它从功能、结构、原理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都 发生飞跃的变化。因此,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是一门汽车维修专业的新型课程,既 是基础理论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实训课。本课程的任务是:
通过对汽车车身电控系统的拆装、检查、测试与维修等训练,使学生掌握前 照灯电控系统的结构与检修,电控安全气囊及安全带系统的结构与检修,汽车防 盗系统的结构与检修电动座椅及电动后视镜结构与检修,汽车自动空调系统的结 构与检修,车载网控制系统结构与检修,定位导航系统结构与检修。理解其基本 结构、功能、工作原理,能较熟练的使用常用的检测仪器与维修工具进行检测, 故障诊断、故障排除。 三、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四:自动座椅的调整及电动厚电镜的调节(学时:4 学时)
实训目标: 1.较熟练掌握自动座椅的调整方法 2.会用 V.AG1551 对自动座椅控制单元进行故障诊断 3.熟悉电动后视镜的调节开关的结构拆装方法,会正确调节电动后视镜
实训五:汽车自动空调系统的结构与检修(学时 12 学时) 实训目标: 1.拆装汽车空调制冷系统,认知各部件的结构、功能 2.掌握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会利用温度计、压力表、 万用表、检测仪检测有关参数 3.会正确加注制冷剂及抽真空 4.拆装轿车通风装置、认知其结构与安装位置,掌握拆装方法 5.掌握通风系统的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 6.熟悉 LS400 轿车自动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会使用 VAG1551 进行故障 诊断

汽车网络技术

汽车网络技术

《汽车网络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83045A1[课程名称] 汽车网络技术[英文名称] In-vehicle CAN-BUS technology[学时] 32[学分] 2[先修课程]单片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开课院系] 汽车学院[教材]《汽车CAN总线系统原理、设计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罗峰孙泽昌著2010.1[参考书] 1.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屈敏主编 2012.032. 《PIC系列单片机的流码编程:基于Flowcode V4的流码设计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聂典主编 2012.053. 《现成总线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阳宪惠主编2008. 104. 《汽车总线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德)W.齐默尔曼R.施密特加尔著邓萍译2011.075. 《汽车网络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凌永成王岩松主编2012.03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现代汽车控制技术已从单变量控制发展到多变量控制,从局部的自动调节发展到全局的最优控制。

这就要求对汽车上每一系统的状态进行实时同步的跟踪、采集、综合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做出最佳控制决策。

因此,在借鉴计算机网络和现场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汽车网络技术应运而生。

汽车网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广泛应用的汽车新技术。

“汽车网络技术”以汽车车载网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主流车载网络标准——CAN总线及其应用协议的原理及其应用为教学重点,从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技术。

本课程通过利用流程图编写代码工具Flowcode,以硬件模块化冲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对微控制器硬件理解的难度,用图形编程方法降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对C语言程序的依赖,帮助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理解CAN总线技术。

还并通过将课程体系前后分为对车载网络功能的定义和对车载网络功能的实现两部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概念、技术逐步理解和掌握,为深入学习研究汽车网络打下良好的基础。

《汽车文化》教学大纲

《汽车文化》教学大纲

《汽车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汽车文化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汽车文化是一门介绍汽车发展历程、汽车技术、汽车品牌、汽车设计、汽车运动以及汽车与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汽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汽车文化素养。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掌握汽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技术。

(2)熟悉汽车的分类、结构与工作原理,理解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

(3)认识世界著名汽车品牌及其文化内涵,了解汽车品牌的发展与市场竞争。

(4)掌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欣赏汽车的美学价值。

(5)了解汽车运动的种类和发展,感受汽车运动的魅力。

(6)理解汽车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认识汽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的汽车进行分析和评价。

(2)具备一定的汽车文化鉴赏能力,能够欣赏汽车艺术和汽车广告。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提出关于汽车发展的新观点和新想法。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汽车文化的奥秘。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汽车发展带来的环境和能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汽车的起源与发展1、汽车的诞生(1)介绍汽车发明的背景和先驱者。

(2)讲解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过程和特点。

2、汽车发展的重要阶段(1)工业革命对汽车发展的影响。

(2)20 世纪汽车技术的重大突破。

3、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智能汽车的发展。

(二)汽车的分类、结构与工作原理1、汽车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

(2)按动力类型分类。

2、汽车的结构(1)发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智能网联汽车概论二、课程简介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叫做是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概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感知与定位,规划与决策,控制与执行,高精地图,网联式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等关键技术。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2.了解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3.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结构4.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二)能力目标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结构2.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三)素质目标注重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经济意识的培养,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及操作规范严格执行6S管理.四、课程学时分配五、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第一节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本节教学目标】: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2.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体系结构3.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4.了解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本节教学重难点】1.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定义与分级【本节核心教学内容】【本节作业】1.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是如何分级的?【本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

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第一节环境感知定义与组成【本节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感知定义与组成2、了解环境感知传感器【本节教学重难点】1、了解环境感知传感器的认识【本节核心教学内容】【本节作业】1.环境感知传感器有哪些?【本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汽车环境感知的传感器及其作用。

第二节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本节教学目标】:1.了解道路识别技术2.了解车辆识别技术3.了解行人识别技术4.了解交通标志识别技术5.了解交通信号灯识别技术【本节教学重难点】1.了解道路识别技术2.了解车辆识别技术3.了解行人识别技术【本节核心教学内容】【本节作业】1交通信号灯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本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汽车通过道路、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的识别原理让学生更好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功能。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设计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设计

汽车运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等关键部件;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等;3. 帮助学生了解汽车运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其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汽车常用工具和设备,进行基本的汽车检查与维护;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汽车运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汽车运用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汽车运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环保、节能的驾驶意识,树立正确的汽车运用观念;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汽车基础知识,对汽车运用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基本结构- 引擎工作原理与构造- 底盘系统组成与功能- 电气系统原理与关键部件2. 汽车性能指标- 动力性分析- 经济性评价- 安全性探讨3. 汽车运用与维护- 常用汽车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汽车日常检查与维护方法- 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4. 汽车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分析- 案例分析:发动机故障诊断- 案例分析:底盘异响识别与处理- 案例分析:电气系统故障排查5. 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运用中的应用- 汽车信息化管理- 汽车网络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简介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汽车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二周:汽车性能指标及评价方法第三周:汽车运用与维护基本技能第四周:实际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运用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汽车运用技术相关知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科必修课程。

2.课程的任务及目的
本课程在简要介绍汽车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之后,重点讲述CAN总线、光学总线(MOST和byteflight)、子总线(LIN、K总线协议、BSD总线、蓝牙技术)、以太网、FlexRay、网关与诊断总线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典型车系的汽车网络系统及其故障诊断、检测、维修等实用内容也作了充分的讲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汽车网络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熟悉汽车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以及不同车型、不同车系的网络技术特点,深刻认识和体会汽车网络系统的故障规律和故障特点,构建和积累初步的汽车网络系统检测诊断经验,切实培养和提高汽车网络系统故障检测诊断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学时分配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1.绪论
(1)了解汽车网络技术的产生背景、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汽车网络标准与协议;
(2)熟悉汽车网络的分类、汽车网络技术的应用概况;
(3)掌握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Telematics。

重点:汽车网络的分类及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2.CAN总线
(1)了解CAN总线的工作原理;
(2)熟悉CAN总线的具体应用;
(3)掌握CAN总线的检测方法。

重点:CAN总线的具体应用及检测方法。

3.光学总线
(1)熟悉光学总线(MOST和byteflight)的数据传输原理和特点;
(2)掌握光学总线(MOST和byteflight)的具体应用和光导纤维的使用与维修技能。

重点:光学总线(MOST和byteflight)的具体应用和光导纤维的使用与维修技能。

难点:光波传输系统信号衰减的检测及光导纤维接头的制作。

4.子总线系统
(1)了解汽车网络子总线系统(LIN总线、K总线协议、BSD总线、蓝牙技术)的各自特性;
(2)熟悉汽车网络子总线系统的类别、特点和应用范畴。

重点:汽车网络子总线系统的类别、特点和应用范畴。

5.以太网与FlexRay
(1)熟悉以太网与FlexRay的标准及特性;
(2)掌握以太网与FlexRay总线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

重点:以太网与FlexRay总线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

6.网关与诊断总线
(1)熟悉汽车网关与诊断总线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网关的安装位置、电路构成以及诊断总线的连接方法。

重点:汽车网关的安装位置以及诊断总线的连接方法。

7.典型汽车网络系统
(1)了解典型车系(奥迪、大众、宝马、丰田、法国车系)采用的汽车网络技术;
(2)熟悉典型汽车网络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重点:典型汽车网络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8.汽车网络系统检修
(1)了解汽车网络系统常用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2)熟悉汽车网络系统波形分析方法。

(3)掌握基本的汽车网络系统故障检测诊断能力。

重点:汽车网络系统波形分析方法以及终端电阻、静态电流的检测。

难点:汽车网络系统故障检测诊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选用教材
汽车网络技术课程选用教材信息表
四、考核形式和考核要求
(一)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性质:考查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
课程考核时间:100分钟
卷面满分:100分
(二)考核内容
1.绪论
基本考核内容:汽车网络的分类、汽车网络技术的应用概况。

重点考核内容: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内容:汽车网络技术的产生背景、汽车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汽车网络标准与协议。

2.CAN总线
基本考核内容:CAN总线的工作原理
重点考核内容:CAN总线的具体应用及检测方法。

3.光学总线
基本考核内容:光学总线(MOST和byteflight)的数据传输原理和特点。

重点考核内容:光学总线(MOST和byteflight)的具体应用和光导纤维的使用与维修方法。

4.子总线系统
基本考核内容:LIN总线、K总线协议、BSD总线、蓝牙技术的特性。

参考内容:汽车网络子总线系统的类别、特点和应用范畴。

5.以太网与FlexRay
基本考核内容:以太网与FlexRay总线在汽车上的具体应用。

参考内容:以太网与FlexRay的标准及特性。

6.网关与诊断总线
基本考核内容:汽车网关的安装位置、电路构成以及诊断总线的连接方法。

重点考核内容:汽车网关与诊断总线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7.典型汽车网络系统
基本考核内容:典型汽车网络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参考内容:典型车系(奥迪、大众、宝马、丰田、法国车系)采用的汽车网络技术。

8.汽车网络系统检修
基本考核内容:汽车网络系统常用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重点考核内容:汽车网络系统波形分析方法。

参考内容:汽车网络系统故障检测诊断能力。

(三)考核要求
1.试题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符合度:
教学大纲中了解、掌握、熟练掌握部分所占试题的比例为:熟练掌握部分≥60%,掌握部分≥25%,了解部分≤15%。

2.试题难易分值分配:
难易试题所占比例为:极易约5%,较易约25%,中等难度约35%,较难约30%,高难度约5%。

3.客观题占30~40%,主观题占60~70%。

4.试题覆盖面:应在80%以上。

5.试卷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90%,平时成绩占10%。

五.有关说明
1.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2.本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可以根据本学科发展动态做不多于10%的调整。

3.本教学大纲由凌永成执笔,叶旭明审核。

六、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中英文对照表
汽车网络技术Automotive Network Technology
总线BUS
远程信息化技术T elematics
远程通信技术Telecommunications
信息科学技术Informatics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TS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ECU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现场总线Field bus
CAN控制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拓扑结构Topological Structure
DDB总线Domestic Digital Bus
MOST总线Media Oriented Systems Transport
蓝牙技术Bluetooth T echnology
TTP时间触发协议Time Trigger Protocol
VAN车辆局域网Vehicle Area Network
LIN局域互联网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
线传/电传控制技术X-by-wire
CRC循环冗余码校验Cycling Redundancy Check
差动/差分信号放大器Differential Signal Amplifier
ISIS集成化智能安全系统Intelligent Safety Integrated System
BSD位串行数据接口Bit-serial data interface
以太网Ethernet
GW网关Gateway
BEAN丰田车身电子局域网Body Electronic Area Network
A VC-LAN丰田音响视听局域网Audio Visual Communication-Local Area Network 万用表/多用表/三用表/复用表Multi-meter
示波器Oscilloscope
远程遥控诊断T ele-Diagnose
DIS宝马汽车故障诊断信息系统Diagnostic Information System
TIS宝马汽车技术信息系统Tech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WDS宝马汽车电子版本的电路图系统Wire Drawing System
DSO数字存储式示波器Digital Storage Oscilloscop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