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资料
湖南省吉首市第一中学化学衔接教学研究课题组田锦秀2007.7
前言:“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显示为“补充教材”,也可能显示为“更新教材”,还可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
本资料就是根据以上的理念所编写,为课题组实验教师在我校初中化学教学中所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夯实基础,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启迪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于一年后能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编写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初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目前初高中化学采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结合初高中教学内容、突出衔接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外地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少数民族的教育特征,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改进和拓展,具体按教科书的单元和课题进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补充实验
〔趣味实验-1〕(捉迷藏的小猫)即在一张白纸上,提前用酚酞的酒精溶液画上小猫的卡通图案并写上“化学”两字,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
〔趣味实验-2〕(魔棒点灯)即在蒸发皿中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混合均匀,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接触到酒精灯的灯芯上。
〔趣味实验-3〕(烧不坏的手帕)将60%的酒精打翻在手帕上,尽量全部弄湿,再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使手帕点燃。
二、补充资料
资料-1:(彩色胶片)胶片的诞生是在照相机发明以后。早在1826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就已经出现了,是法国人尼普斯的“杰作”之后,有了黑白胶片的发明。彩色胶片是由L.戈徳斯基和L.曼内斯发明的。这两人在纽约上学时,对照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起进行过许多实验。最初,他们研究了双层式多层产生片,后来又改变方向,研究三层式多层产生片,到1923年,终于制成了包含各种颜色的第一张照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米斯博士的帮助,解决了在显影时显影液扩散的方法,这对彩色胶片的试制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53年,在柯达研究人员的协助下,曼内斯和戈徳斯基找到了大批量生产柯达彩色胶片的方法。如今,柯达彩色胶卷已成为风靡全球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2:(冰箱)1923年,瑞典工程师浦拉腾和孟德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两年后,美国一架公司买了此项技术专利,开始大量生产电冰箱.据统计,在美国,没有电冰箱的家庭只占不到1%的比例.电冰箱内,最初使用的冷冻剂是有毒的物质,如氨或硫酸,后来逐渐发展为较为安全的氟利昂,沿用至今.由于氟利昂的挥发容易导致大气层中臭氧层的减少,故现在提倡使用无氟冰箱。
资料-3:(光纤通信)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这一系统成功地研制出能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他只有米粒那么大,发光面积很小,发出的光是一种极细的光线,频率稳定而且方向性很好,因而他就成为光通信的理想光源,最终使人类信息传输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光纤通信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光纤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10000兆比特,相当于在一对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光纤里可以同时开通1,125,000路电话,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今,光纤通信的费用正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多而降低,同时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金属少,抗电磁干扰,抗辐射性强,保密性好等优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量筒的使用
观察量筒的量程,俯视量筒读数,仰视量筒读数,平视量筒读数并分析结果。
俯视量筒读数会偏大,仰视量筒读数会偏小。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记录数据的有效数字要与所用量器的精确度一致。例如:,一学生用量筒量取某液体的体积,记录为8.20ml是错误的,只能记为8.2ml。
分析: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①可能是加热液体的试管外壁有水。
②可能是忘记事先进行预热,使试管受热不均匀。
③可能加热的方式不对,试管口向上,加热固体后生成水或固体内已有的水蒸发后生成水汽在试管口冷凝成液体而倒流。
④可能加热过程中不小心让试管碰到酒精灯的灯芯。
五、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不同
实验现象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器官对实验过程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的。它包括实验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包括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析出沉淀、变色等不同的现象。“通入二氧化碳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描述实验现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是实验结论。一般说来,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因为仅仅通过观察不可能知道生成物是什么,只有通过深入地研究才能生成物的种类。
习题:
1、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课外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
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不要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因为。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组成的测定
〔讨论〕:
在〔实验2-1〕中:⑴打开弹簧夹后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中?⑵为什么有时水进入的量会超过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⑴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瓶中。
⑵水进入的量超过五分之一的原因是:①点燃红磷的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没有立即盖紧塞子,使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了瓶外;②导管上的弹簧夹没有夹紧,当红磷燃烧时,瓶内的空气受热从导管口逸出瓶外。
〔强调〕
①测量空气的体积必须用易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铁、木炭、硫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②测量用的反应物一定要足量;③容器必须密封。
二、氧气的制取
〔实验〕
⑴在一只20*200底部弯曲的试管底部放入少许氯酸钾,在试管直的部位放入少许二氧化锰,,加热二氧化锰一会儿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⑵再加热氯酸钾熔化至沸腾,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⑶停止加热后,将试管直立,再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总结〕
1、实验室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加热制氧的原因是:氯酸钾和高锰酸钾都含氧,且质量分数比较高,它们都较不稳定,加热时易放出较多的氧气。
2、为了使药品有控制地逐渐分解,氧气平稳的放出,便于收集,药品要倾斜地铺在试管底部。
3、二氧化锰内若有可燃性物质,用作催化剂时易引起爆炸。在使用前,可将二氧化锰在空气中加强热,以除掉可燃性物质。
4、为了防止因固体加热时药品里所含的水分变成水蒸汽,到试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造成试管破裂,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5、为了防止气体难以导出,插入试管的导管不宜过长。
6、铁夹固定在试管的中上部,是为了便于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不至于烧坏铁夹内的棉布和橡皮垫。
7、导管中连接一段橡皮导管,是为了操作方便,随时都能将导管放入水槽或从水槽中拿出。
8、刚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待气泡连续不断而均匀地放出时,才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