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和传播”创新教学设计和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含解析
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1.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2.波在传播时,是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振动,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3.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4.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1.形成原因:以绳波为例(如图12。
1。
1所示)图12。
11(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将每一部分看做质点。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平衡位置.(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振动的这个质点称为波源.(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作为波源的质点就带动周围质点振动,并依次带动邻近质点振动,于是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2.介质(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二、横波和纵波定义标识性物理量实物波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波(1)波峰:凸起的最高处(2)波谷:凹下的最低处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1)密部: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2)疏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三、机械波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1)要有机械振动.(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3.机械波的实质(1)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2)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1.自主思考——判一判(1)质点的振动位置不断转换即形成波。
(×)(2)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所有质点同时运动,同时停止运动。
(×)(3)在绳波的形成和传播中,所有质点的运动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
(×)(4)机械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横波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纵波只能在气体中传播。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 学案
第十二章机械波本章教材的分析:本章是上一章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机械振动只是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
本章着重介绍了有关波的共性知识,也是以后学习光学和电磁波的重要基础。
聪明的你一定可以学会的,你先看一遍标题看看这一章可以分几个单元?1.波的形成和传播设计者:巩勇刚审定人:周密军【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在直线上的形成过程和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2.理解什么是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振动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3.能区分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4.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学习重点】:1.认识机械波在直线上的形成过程2. 机械波的形成条件【教学难点】:认识机械波在直线上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展示法;通过演示和表演弄清横波和纵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运用用抽象思维建立波的模型并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教具】:纵波演示仪、横波演示仪、柔软长绳《波的形成和传播》问题导读——评价单【内容回顾】:上一章我们学习了一种运动“简谐运动”和一个特例“单摆”。
你还可以想起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我相信你应该可以回忆起来的。
简单写一下吧,比一比,看谁写的好,小组长检查评价。
【新课导读】:一、机械波的形成阅读课本23页的内容,了解什么是波动,并用绳子演示和体会波的形成过程,试试你们小组能不能上台展示演示实验并做出讲解。
认真阅读24页,再次体会波动形成过程,观察右侧图总结各质点间运动的关系。
做一做:学术助理组织学生表演“波浪”。
每组出2到3名同学,认真体会和观察波的形成。
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波是如何形成的:。
二、横波和纵波阅读课本25页的内容,观察横波和纵波演示仪,回答下列问题。
1、横波的定义:。
在横波中,叫波峰,叫波谷。
2、纵波的定义:。
在纵波中,叫密部,叫疏部。
3、声波属于波,绳波属于波。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1.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波的多普勒效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绳波发生器、波传播演示器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波现象,如海浪、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波?波有哪些特点?2. 探究波的定义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和实验,总结出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波的分类。
3. 学习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绳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结合课件讲解,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学习波的干涉和衍射通过课件和实验,讲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探究波的多普勒效应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波的多普勒效应,结合课件讲解,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和传播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波现象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描述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解释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阐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
5.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波的知识进行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物理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
波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机械波是后续学习电磁波、光波的基础。
《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完成了《机械振动》的学习,建立了机械振动的概念,认识了机械振动的规律,掌握了描述机械振动的方法,为学习机械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机械波的概念及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机械波的分类,知道横波和纵波的特点。
(3)能从局部和整体把握振动和波的关系。
(4)理解机械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是传播信息和能量的一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现象,建立机械波的概念;(2)通过视频,动画模拟,理解机械波的实质,及产生条件。
(3)通过解决问题落实所学知识,提升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感受波在传播信息和预防灾害方面的作用。
(3)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2、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和课件辅助教学六,教学资源PPT课件、gif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引入:1,播放视频《李玉刚的舞绣表演》。
2,观看生活中的机械波图片。
提问:什么是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了机械波。
提问:机械波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观看视频:《声音的形成与传播》波源和介质。
(强调: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但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
)提问:机械波是怎样形成,传播的呢?讲解:绳波的形成过程:1.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2.前一个质点带动后一个质点,后一个质点摸仿前一个质点,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振动迟.3.振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波.观看动图gif: 横波的形成与传播提问:机械波在传播什么呢?观看图片讲解:传播机械振动的形式,能量,信息。
(完整word)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Array传播教案
张开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产生的两个条件:振源与介质
2、认识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不随波迁移
3、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信息
4、能够区分横波与纵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波动现象,通过思考讨论,能够提出所要研究问题,培养学
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通过游戏的体验、实验的观察,体会从现象中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观察实验与多媒体课件比较横波与纵波的异同,学习观察辨析、归纳总结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浪的形成"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增强相互间的协作意识。
2、通过观看视频“地震波",增强运用物理知识理解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本节课所涉及的波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现象中表面上认识波动现象,但是在理论上对波动的形成条件、传播特点还不了解。
(二)能力层面
高二的学生通过初中、高中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能力与实验能力,但是对波传播过程这种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进行抽象的思维和空间的想象仍有较大困难。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互动探究、实验演示、课件模拟、启发讲授、总结归纳。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掌握波的分类和常见的波的例子。
1.2 教学内容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常见的机械波:声波、水波等。
常见的电磁波:光波、无线电波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常见的波的例子。
1.4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的概念。
2. 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连续的波动,传播的能量或信息。
3. 讲解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4. 分析常见的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例子。
第二章:波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原理。
使学生掌握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c = λf,其中c为波速,λ为波长,f为频率。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传播原理。
采用公式推导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讲解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3. 讲解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4. 推导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公式:c = λf。
第三章:波的干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干涉条件。
3.2 教学内容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干涉现象。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1. 复习波的传播原理。
2. 讲解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3. 讲解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4.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第四章:波的衍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衍射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衍射条件。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波动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海浪、声波、光波等。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波动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概念,掌握波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波动现象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教学内容1.3.1 波的定义与分类1.3.2 波的产生与传播条件1.3.3 波动现象的应用第二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机械波的产生原理,掌握机械波的传播特点,了解机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2.2.1 机械波的产生原理2.2.2 机械波的传播特点2.2.3 机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第三章:电磁波的形成和传播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3.2.1 电磁波的产生原理3.2.2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3.2.3 电磁波的应用第四章:波动方程的建立与应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动方程的建立过程,掌握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了解波动方程在分析波动现象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4.2.1 波动方程的建立过程4.2.2 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4.2.3 波动方程在波动现象分析中的应用第五章:波动现象的观察与实验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波动现象,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进行波动现象的实验研究。
5.2 教学内容5.2.1 波动现象的观察方法5.2.2 波动实验的基本技能5.2.3 波动实验案例分析第六章:波的干涉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件的判断,了解干涉现象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6.2 教学内容6.2.1 波的干涉现象6.2.2 干涉条件的判断6.2.3 干涉现象的应用第七章:波的衍射7.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衍射现象,掌握衍射条件的判断,了解衍射现象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i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课题』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初中物理第二章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ound waves『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使学生理解声波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波的速度不同。
3、使学生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和思维能力。
2、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种现象。
情感目标1、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声波的产生原因和声波的传播特征。
『教学难点』声波的传播特征。
『教学方法』情景展示、实验探索、点拨启思、协作建构。
『教学器材』玻璃杯,音叉,乒乓球,玻璃罩,闹钟,抽气机,声音传播装置等。
『课程类型』新授课(双语)『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5min)The phenomenon of sound in the nature.图一[情景展示]自然界中常见的声音现象:风声、雨声、蝉鸣声、汽车喇叭声,人说话声……[实验演示]1、敲击七个装有不等水量的玻璃杯演奏音乐。
2、声音引发玻璃管内的微粒作奇妙的运动。
[图片展示]1、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的交谈。
2、宇航员在月球上的交谈。
(图一)[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
[现象质疑]1、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人类在地球和月球上的交谈方式为什么不一样?3、玻璃管内的微粒为什么会产生奇妙的舞动现象?要回答以上问题,下面我们一起通过活动来探索。
(二) 讲解新课(28min)The generation of sound waves.图二Any objects when beaten or stimulated will vibrate and produce sound.声波的产生和传播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ound waves 一、声波的产生[实验演示]1、敲击图二所示的音叉。
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姜恩海授课班级:高二(3)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②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波谷和密部和疏部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波动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准备绳子、波动演示箱。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学生答: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向平静水中,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
[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看到什么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 振源: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也称波源)②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实验(一)理论分析:(以绳波为例,用白纸和磁铁演示,引导同学们动手画出相对应波形图)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成质点,质点与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理解波动现象的本质。
2. 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了解波动方程及其应用。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波的定义与分类机械波:横波、纵波电磁波: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2. 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波源:振动物体或波动系统介质:波传播的媒介波动方程:描述波传播特性的数学公式3. 波动方程及其应用波动方程的推导波动方程的求解波动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波动方程的推导与应用。
2. 难点:波动方程的求解,波的干涉、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和波动方程的推导。
2. 利用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波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 第三课时:波动方程的推导4. 第四课时:波动方程的求解与应用5. 第五课时: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6. 第六课时:波的折射现象7. 第七课时:实例分析与应用8. 第八课时:课后习题讲解与答疑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波的干涉现象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波的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
掌握干涉条纹的产生和间距的计算。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干涉现象。
2. 教学内容: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两个或多个波源发出的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
干涉条纹的产生: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根据波长和两个波源的间距来计算。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干涉条纹的产生和间距计算。
难点:干涉现象的数学解释和实际应用。
4.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利用实验或动画展示干涉现象。
波的形成与传播-
一、波的形成与传播
设想:把绳分成很多小段
每一个小段可以看做一个质点
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波的形成与传播
一、波的形成与传播
小游戏
以“人浪”模拟“绳带波” 请思考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二、机械波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开始振动的 物体 2、产生机械波条件:波源(振源)和介质
三、机械波分类
知识梳理
波的模拟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峰
波谷
分类
密部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 直线上。
疏部
三、机械波分类
绳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 纵波;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三、机械波分类
知识梳理
对横波和纵波的理解
横波 纵波
概念
知识梳理
波借以传播 的物质 3、波通过向外传递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注意: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有波一定存在振动
二、机械波
t=0时:
t=T/4时: t=2T/4时: t=3T/4时: t=T时: t=5T/4时: 周期性重现
思考讨论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
分 组 讨 论
(1)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由波源开始依次开始 振动,前一质点带动后一质点运动,后一质点落后且重 复前一质点的运动。 (2)各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而质点 本身并不随波的传播迁移。 (3)介质中各质点在波源带动下作受迫振动: ①各质点振动周期相同 ②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相同,但振动步调不同。 ③各质点振幅相同(不考虑能量损失时)。 (4)机械波通过向外传播机械振动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和 信息。
高二物理《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分析
高二物理《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分析课时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知道波在传播振动形式的同时也传播能量和信息。
能区分横波和纵波,知道什么是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知道什么是机械波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
重点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
教学建议:本节讨论的是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并定性研究波的一些基本特征。
对机械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
要从注重教师的讲解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并通过播放录像、模拟动画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本节知识。
注意运用学生已经有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分析和研究波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导入新课:自从人类发明牙刷以来,关于牙刷的发明就层出不穷。
从变化多端的造型和硬度不一的刷毛到后来的电动牙刷,在刷牙这件事情上,似乎所有人都热衷于更有趣、更高科技的体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牙刷近来悄然兴起,它的名字叫声波牙刷。
什么是声波牙刷?它与声波有什么关系?它是怎样刷牙的呢?1.波的形成和传播波波动就是振动的①传播,简称波。
波的形成在一根软绳上,用手握住一端拉平后上下抖动,绳上形成一列波。
这是因为绳上相邻的质点之间存在②相互作用,前面先振动的质点③带动后面的质点。
横波与纵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④垂直的波叫作横波。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⑤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⑥波谷。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⑦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作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叫⑧密部,质点分布最稀疏的位置叫⑨疏部。
实例:绳波是⑩横波,声波是纵波。
机械波介质绳、弹簧、水、空气等都是波借以传播的物质,叫作介质。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叫作机械波。
波的传播特点: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介质本身并不随波迁移。
波只是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和能量。
波不但传递能量,而且还可以传递信息。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初步认识波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拓展,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
4.通过分析速度表,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2.感受声音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在完成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后,本节课可给学生一次科学探究的机会。
声音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教材把声音放在此处恰到好处。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人耳怎样听见声音”三部分内容组成。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完成前两个内容。
教材通过帕斯卡实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可提供一些小器材,如音叉、橡皮筋、钢尺,引导学生做发声实验,进而讨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当得出初步结论后,还有进一步引导,除了他们,其他物体发声都要振动吗?你能再举出例子吗?防止学生以偏概全,培养看问题的全面性。
在演示真空不能传声时,由于瓶壁隔声原因,学生很难听见声音,这里我用到了扩音器,将话筒密封在瓶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直观的展示了推理法的应用过程。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交流与反思,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室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实验室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2.学习波的分析方法,掌握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3.能够实验室中进行波的实验,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
4.探究波的应用,了解波在通讯、探测、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波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2.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3.波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波的实验的操作和数据测量。
2.波的应用的探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资料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2.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探究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
3.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波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五、教学内容1.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3.质点振动和机械波的传播。
4.声波的传播和测量。
5.光波的传播和应用。
6.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七、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通过课堂问答和图像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步骤二:授课讲解介绍质点振动和机械波的传播情况,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同时学习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步骤三:实验操作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了解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
步骤四:波的应用介绍波的应用,了解波在通讯、探测、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步骤五:教学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波的形成和传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波的应用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
评价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分析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了解波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九、教学资源1.音响设备和振动实验装置。
2.实验数据记录表和计算器。
3.图像资料和实验操作指南。
十、教学建议1.学习资料的制作要详细有条理,整合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
2.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说课稿
机械波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说课稿一.说教材3-5成为必修后,3-4也就成为了选修中的必修了。
机械波是高考出题的重点,也是之后复习光波和电磁波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主要复习波的形成和传播,是第十一章械振动的延伸和拓展,机械振动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
二.说学情从振动到波动,无论是对学生的理解力还是空间想象力都是一个认识能力的提高。
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振动知识。
但要充分理解波的传播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模型,学生亲身体验,播放录像,模拟动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思路本课时主要复习第1节至第3节内容。
首先分析说明弹性介质中某处发生振动时由于介质相邻部分间存在弹性相互作用,振动部分介质要带动临近部分介质振动,使振动传播出去。
再深入细致地分析横波的形成过程,并且明确地指出介质传播的是振动,介质本身并不传播。
接着介绍横波的图象,说明横波波形图的意义,强调波形图与振动图的区别。
根据对振动传播过程、横波波形图的空间周期性分析,简单定义波长,说明介质质点的振动周期就是波的周期,得出波的传播公式。
再根据波的周期性和双向性引导学生分析波的多解性问题。
内容较多较抽象,需多举实例多练习题。
四.说过程1.波的形成和传播充分利用教材的实例带操表演和绳波实验,让学生对波有较为感性的认识。
观看绳波视频演示,指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1)绳上每一点开始运动时的运动状态(2)波源及绳上各点运动的先后顺序(3)波源以及绳上各点的运动方向、位移及振幅(4)在细绳上的小布条是不是随波逐流(5)波源停止运动后,绳上各点如何运动利用课本24页第一段内容,进行建模(重视):把细绳看作有许多相互作用的质点组成,在此基础上细致详实地分析绳波的运动(借助课本24页第2、3段和右侧10个波形动态图)。
体会振动形成波形的过程。
强调特殊时刻的波形。
得出以下结论:(1)波源带动后续质点振动,所用的力就是绳上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2)波源和后续相继开始振动的质点起振方向相同(3)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邻近质点的振动,而这些质点又会引起更远质点振动,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了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海市第一中学创新教案大赛高二物理参赛人:殷万志
第十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归纳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
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三)、教学方法:利用实验器材和计算机模拟边演示边分析师
生共同探寻科学结论
(四)、教具:绳子、波动演示器、纵波演示器、音叉、计算机课
件。
(五)、教学过程:引入课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演示1】:抖动绳子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绳子
传播。
我们把它叫做绳波。
通过你们耳闻目睹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地震波等。
总结: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电磁波的知识以后会学习。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2】:拨动纵波演示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演示3】:敲击音叉,听到声音,这是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指明,虽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观存在,也是疏密相间的波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传播波的媒介物)。
一、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波源和介质。
二、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提出问题: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共4页第1 页
三、波的形成过程、
【实验4】:探索波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规律
让学生实验,观察绳子上凹凸相间的波。
在绳子上每隔相同距离用用粉笔涂一下,代表绳子上的质点。
观察绳子上的质点依次被带动着振动起来,振动沿绳子传播开去,在绳子上形成凸凹相间的波。
设问:绳子的一端振动后,为什么后面的质点能被带动着运动起来?如果将绳子剪断,后面的质点还能运动吗?绳子上凸凹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观察绳子上的质点是否随波向远处迁移?
【演示5】。
利用波动演示器观察凸凹相间的波:
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
(注意观察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顺序),在让学生参看课本46页的图10—5横波的形成及图10—7运动会中的团体操的表演,体会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迟一会
各质点的振动沿上下方向,波的传播沿水平方向,质
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质点不随波
的传播方向迁移。
1、横波: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
直这种波叫做横波,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
叫做波谷。
利用清华同方多媒体视频文件模拟绳波328、横波的形成62、516、517、波动现象514、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88。
注:数字是指课件编号
【实验6】、观察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
轻敲纵波演示器的一侧即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在弹簧上某一位置作一醒目的标记,代表弹簧上的质点,观察质点是否随波迁移?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现象: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刻迟一会。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质点同
样不随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2、纵波: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
线上。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
做疏部。
利用清华同方多媒体模拟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90。
声波、水波、地震波、532、524、声音的传播、87、
共4页第2 页
声波是纵波(通过压缩发声体的附近空气)、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水纹波、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分析实验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3、机械波的特点:①不论横波还是纵波,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
个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因此,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
②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得了能量。
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传来的。
因此波是传递振动能量的一种方式。
本节小结:见板书设计
应用与练习:
判断一下说法是否正确:
1、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
2、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
3、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传递能量的一
种方式。
4、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
5、在机械波中相邻质点间一定有相互作用力。
6、在机械波中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个质点的振
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个质点。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本46页的图10—5横波的形成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机械波(横波、纵波的例子各一例)说说波是如何形成的。
2、搜集有关地震资料,解释地震源传出的地震波为什么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事故。
(六)教后体会:物理本是一门实验学科,利用课堂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实践共同探寻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第十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一、产生波的条件:波源和介质。
二、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共4页第3 页
三、波的形成过程、
1、横波: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这种波叫做横波,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
做波谷。
2、纵波: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
线上。
这种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
处叫做疏部。
3 机械波的特点:①不论横波还是纵波,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因此,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
②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得了能量。
这个能量是从波源通过前面的质点传来的。
因此:波是传递振动能量的一种方式。
4、声波是纵波、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水纹波、地震波
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共4页第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