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脑卒中恢复期康复评定常用量表

注:“整个活动过程”是指有超过一半的活动过程。

(3)能参与大部分的活动,但在某些过程中仍需要别人提供协助才能完成整项活动。

注:“某些过程”是指一半或以下的工作。

(4)除了在准备或收拾时需要协助,病人可以独立完成整项活动;或进行活动时需要别人从旁监督或提示,以保证安全。

注:“准备或收拾”是指一些可在测试前后去处理的非紧急活动过程。

(5)可以独立完成整项活动而无需别人在旁监督、提示或协助。

2.每一项活动的个别评级标准⑴肛门控制(大便控制):是指能完全的控制肛门或有识地防止大便失禁。

评级标准①完全大便失禁。

②在摆放适当的姿势和诱发大肠活动的技巧方面需要协助,并经常出现大便失禁。

③病人能做出适当的姿势,但未能运用诱发大肠活动的技巧,或在清洁身体及更换纸尿片方面需要协助,并间中出现大便失禁。

④甚少出现大便失禁,病人在使用栓剂或灌肠器时需要监督,或需要定时有人从旁提示,以防失禁。

⑤没有大便失禁,在需要时病人也可自行使用栓剂或灌肠器。

其他方法:肛门造口或使用纸尿片。

考虑因素:“经常大便失禁”是指有1个月内超过一半的时间出现失禁,“间中大便失禁”是指1个月内有一半或以下的时间出现失禁,“甚少大便失禁”是指每个月有不多于一次的大便失禁。

评级包括保持身体清洁及有需要时能使用栓剂或灌肠器,把衣服和附近环境弄脏将不作评级考虑之列,若病人长期便秘而需要别人定时帮助放便,其情况应视作大便失禁。

病人如能自行处理造口或使用纸尿片,应视作完全没有大便失禁。

若造口或尿片发出异味而病人未能及时替换,其表现应被降级。

⑵膀肮控制(小便控制):膀肮(小便)控制是指能完全地控制肪肮或有意识地防止小便失禁。

评级标准①完全小便失禁。

②病人是经常小便失禁。

③病人通常在日间能保持于爽但晚上小便失禁,并在使用内用或外用辅助器具时需要协助。

④病人通常能整天保持干爽但间中出现失禁;或在使用内用或外用辅助器具时需要监督;或需要定时有人从旁提示,以防失禁。

⑤没有小便失禁,在需要时病人也可自行使用内用或外用辅助工具。

脑卒中的运动功能评定

脑卒中的运动功能评定


弛缓,无任何运动 只有细微屈伸 钩状抓握,不能伸指
下肢
弛缓,无任何运动
极少的随意运动
坐位或站立位时,有髋、膝、踝关节共同性 屈曲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手指有半随意的小 范围伸展活动
1.坐位屈膝90°下,可使足后滑动到椅子后 方
2.在足跟不离地情况下,能使脚踝背屈
1.肘伸直位肩外展90° 2.肘伸直位肩前屈30~90°前臂旋前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一)
运动功能评定
1.整体运动 功能评定
2.肌张力及 痉挛评定
3.平衡功能 评定
4.步行能力 评定
一.整体运动功能评定
1.Brunnstrom运动 功能恢复分期
1期——患者无随意运动; 2期——患者开始出现随意运动, 并 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3期——患者的异常肌张力明显增高, 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4期——患者的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 其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 分离运动; 5期——患者的肌张力逐渐恢复,并 出现精细运动; 6期——患者的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 平,但其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 差。
II级平衡 ——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 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 保持平衡;
III级平衡——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 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平衡。
四.步行能力评定
步行能力评定包括观察法、 测量法和实验室步态分析 法,下面我们着重讲解观 察法。
方法
①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 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 侧下肢; ②行走时受试者着衣尽量 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 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 ③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 响; ④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 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
旋后
3.肘伸直位,前臂中立位,上肢上举 过头顶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幸存下来的患者往往面临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其中上肢和手部的运动功能恢复尤为关键。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进而指导康复治疗、评价治疗疗效,并预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国内外学者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了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探讨,还涵盖了评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在方法学方面,研究者们则致力于开发更为准确、可靠的评定工具和技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状况。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性评定和客观性评定两大类。

主观性评定多采用量表形式,通过患者的自我感知和医生的观察来判断运动功能状况。

客观性评定则主要借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功能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来客观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参数。

这些评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

尽管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制定更为统规范的评定标准,以提高评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如何将先进的康复技术与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等。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脑卒中概述及其对上肢和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脑卒中的icf评定的方法及内容

脑卒中的icf评定的方法及内容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在临床上有四种判定方法如下。

一、评定方法:
1、肌力肌张力的评定,肌力评定常用的是徒手肌力评定法,肌张力评定常常采用的是改良Ashworth评定法。

2、平衡功能评定,包括坐立位三级平衡,对于有站立平衡功能的患者可以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

3、步行能力评定,常用于观察患者行走中的表现,常用的有Hoffer步行能力评定分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等或者用站立起计时测试,六分钟或者是十分钟步行能力测定等等,有条件可以采取步态分析系统测试。

4、整体运动功能评定,常用的有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期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等等。

二、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急性期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小时内,推荐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尿激酶。

发病6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2、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评定后建议及时治疗,预后效果相对理想。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受损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系统评定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工具,旨在评估患者的肌力、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情况。

通过该评定量表,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运动功能的受损程度,帮助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通常包括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在每个项目上的表现,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分数,从而得出患者整体的运动功能评分。

常见的评定项目包括肌力测试、协调性测试、平衡能力测试、步态分析等。

肌力测试是评定患者肌肉力量的重要项目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在进行特定肌肉动作时的表现,如握力、屈膝屈髋等,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情况。

肌力测试结果可以反映患者的肌力受损程度,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协调性测试是评定患者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运动协调功能障碍,表现为手眼协调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等。

通过协调性测试,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协调功能受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

平衡能力测试是评定患者平衡感觉和控制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平衡感觉受损,容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平衡能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步态分析是评定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步态异常,如拖脚、跛行等。

通过步态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步行功能的受损情况,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

第二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可能是脑卒中患者最为明显的症状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机体肌肉协调功能障碍、肌肉力量减退、步态不稳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脑卒中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

能够抵抗相当大 的阻力握持
能够抵抗相当大 的阻力握持
2
评定方法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 ——上肢:坐位(66分)
项目
(31)震颤
10.协调能力与速 度(手指指鼻试验 (32)辨距障碍
连续5次)
(33)速度
评定标准
0分
1分
2分
明显震颤
轻度震颤
无震颤
明显的或不规则 辨距障碍
轻度的或规则的 辨距障碍
(23)腕环形活动
不能进行
活动费力或不完全 正常完成
2
评定方法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 ——上肢:坐位(66分)
项目
评定标准
0分
1分
2分
(24)集团屈曲 不能屈曲
能屈曲但不充分
能完全主动屈曲
(25)集团伸展 不能伸展
能够松开拳
能充分的主动伸 展
(26)钩状抓握 不能保持要求位置 握力微弱
充分进行
2.屈肌协同运动 (4)膝关节屈曲 不能进行
部分进行
充分进行
(5)踝关节背曲 不能进行
部分进行
充分进行
(6)髋关节伸展 没有运动
微弱运动
几乎与对侧相同
(7)髋关节内收 没有运动 3.伸肌协同运动
(8)膝关节伸展 没有运动
微弱运动 微弱运动
几乎与对侧相同 几乎与对侧相同
(9)踝关节跖屈 没有运动
度(跟—膝—胫试 验,快速连续作5
(16)辨距障碍
次) (仰卧位) (17)速度
明显震颤
轻度震颤
明显的或不规则 辨距障碍
轻度的或规则的辨距障碍
较健侧长6s
较健侧长2-5s

步行评定

步行评定


谢谢



3、设备与用具 行走通道、秒表、皮尺、滑石粉或墨汁 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分析: 1)了解病史:包括既往的损伤、疾病以及手术史,对于 判断步态有重要参考价值; 2)体检: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等,有助于 分析步态障碍的原因; 3)观察:包括受检者的站立姿势、步态的总体状况、识 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及其特点、观察髋关节运动、 骨盆运动及身体重心; 4)判定步行周期中支撑相与摆动相的特征,正常步行周 期中骨盆及下肢各关节运动时的角度变化参见表
步行评定
一、步行能力 1、定义 针对受检者步行能力和状态以及对 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了解受检者能否在不 同环境下步行的评定方式。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神经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的病 变或损伤影响行走功能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 引起的偏瘫、帕金森病、小脑疾患、脑瘫、截 肢后安装假肢、髋关节臵换术后等。 (2)禁忌证: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下肢 骨折未愈合者,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严 重心肺功能障碍者。

5)临床常见异常步态:臀大肌(髋伸 肌)步态、臀中肌步态、股四头肌步态、 帕金森步态、减痛步态、偏瘫步态、剪 刀步态、跨阈步态、短腿步态、小脑共 济失调步态和持拐步态等。




(2)定量分析(足印法): 1)在受检者足底涂上滑石粉或墨汁; 2)受检者在行走若干步后,从一侧足跟着地 时开始计时,走完全程后于同一侧足跟着地时 停止计时,记录及计算平均步行周期时间; 3)测量行走距离,测量左右步长; 4)测量步宽,计算步频、步行速度; 5)结果判定。 5、评定标准 参照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 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参考值及实际测量参数。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后行为活动功能障碍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卒中发病本身还是治疗的复发和康复。

为了确定病人的行为活动功能水平,最常用的技术是评定法,例如Fugl-Meyer运动
功能评定法。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是由丹麦脑卒中研究者沃尔夫冈·弗格尔·迈耶
(W.Fugl-Meyer)于1975年发表的,它是有系统的、结构化的描述病人全身运动活动功
能的评分标准,包括肢体的形态结构,运动系统的张力和协调,脊髓的拓扑功能,以及定
向运动和习得性运动的功能。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包括三项,即肢体评分项(upper extremities:UE)、
下肢评分项(lower extremities:LE)和全身学评分项(total:TOT)。

肢体评分项(UE)共分为26个项目,包括肢体活动,活动协调,旋转,准确性,抓握,发现,定向,静态力量和可视项目等,每项目最高得分是100分,总分的范围从0到100分。

全身评分项(TOT)是将UE和LE的总得分除以2得到的结果,范围也是0到100分。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用在评估脑卒中发病病人的功能状况上十分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准确、细致、全面地评估,查明康复计划恢复治疗进展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
方案。

2021卒中病人运动评分MAS(the-Motor-Assessment-Scale)

2021卒中病人运动评分MAS(the-Motor-Assessment-Scale)

卒中病人运动评分MAS(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 1.介绍1985年Carr JH等发表了以身体综合运动功能(8项)和肌张力(1项)为主要评定内容的MAS评定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运动再学习治疗方案”,主要用来评估病人功能活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协同运动模式。

它把从平卧位到健侧卧位,从平卧到床边坐位,坐位平衡,从坐位转为站立位,步行,上肢功能,手的运动,精细的手活动和全身肌肉张力9项内容分为六级评分(表2-3)。

这个评定方法的表面效度和共同效度已被证实,其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分别为0.98和0.95。

经过与Fugl—Meyer评价表做对比研究发现两个量表的项目密切相关(除了坐位平衡),Fugl—Meyer的评估重点在协同运动、分离运动,所以在运动能力较低时它的评定效率较高,而MAS能更好地用于评估卒中后l~3个月的运动功能恢复,且比Fugl—Meyer更省时。

近年来,有学者把它用于运动疗法的疗效观察和“健侧”的感觉运动恢复。

以上方法是以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评定方法,不能全面评定存在言语、定向、意识等障碍的病人,而这些内容却是脑卒中病人极为常见的症状.所谓SMART原则,即是:S:(Specific) 目标要清晰、明确,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能够准确的理解目标;M:(Measurable) 目标要量化,考核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标准准确衡量;A:(Attainable) 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也就是目标不能过低和偏高,偏低了无意义,偏高了实现不了;R:(Relevant) 目标要和工作有相关性,不是被考核者的工作,别设定目标;T:(Time bound) 目标要有时限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时间一到,就要看结果。

特别注明:有的又如此解释此原则2.内容卒中病人运动评分标准。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运动功能是人体的重要表现,也是卒中患者的重要恢复指标。

以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来衡量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可以更好地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从而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包括:运动协调能力评定法,肌张力评定法,肌力评定法,肌肉原位松弛度评定法和疼痛评定法等评定法。

1.动协调能力评定法运动协调能力是患者恢复情况最明显的指标,如果患者运动协调能力受到影响,则表明患者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运动协调能力的评定非常重要。

运动协调能力的评定,通常以活动变化指标为主,可以根据活动变化指标选择合适的运动评定法,以直观反应患者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情况。

2.张力评定法肌张力是指肌肉能够维持和产生特定力量所需要的力量,是肌肉运动功能的重要指标。

卒中并发症(如肢体麻痹)可导致肌张力受损,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

肌张力的评定,可以使用肌张力测试仪测量患者的肌张力,并与正常人的肌张力进行比较,以直观反应患者的肌张力变化情况。

3.力评定法肌力是指肌肉的收缩能力,是运动功能的重要指标。

肌力的评定,可以使用肌力测试仪测量患者的肌力,并与正常人的肌力进行比较,以直观反应患者的肌力变化情况。

4.肉原位松弛度评定法肌肉原位松弛度是指在压力作用下,肌肉本身受损程度。

肌肉原位松弛度的评定,可以使用肌肉原位松弛度测试仪测量患者的肌肉原位松弛度,并与正常人的肌肉原位松弛度进行比较,以直观反应患者的肌肉原位松弛度变化情况。

5.痛评定法疼痛是指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

疼痛的评定,可以通过口头问答或自我评估疼痛指数等方式,对患者出现的疼痛进行评估,以直观反应患者疼痛变化情况。

以上就是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其目的是衡量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更好地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从而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运动功能评定法,以评估患者的真实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以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aSSb 1671c5926 Cb 21c1470 d e www"#$%&’()*+, ’-.//0123456789)*+,

佳 ! 等 6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另一类是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 , 目 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有 Brunnstrom 、Bobath 法 、 上田敏法 及 Fugl-Meyer 评 定 法 、MAS 评 定 法 、Rivermead 法 、
O
引言 在脑卒中早期治疗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善患侧的功
能以及功能的质量 , 故康复工作者应急需掌握的是患 肢的运动功能处在一种什么状态 ,即功能丧失了多少 , 保留了多少 , 其中有多少是正确或是异常的 , 据此才能 知道患者运动障碍的程度 , 指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以及观察疗效 , 分析预后等 。 由于运动功能评 定方法种类多 , 为了便于临床科研更加合理地选择相 关运动康复评定法 。 本文应用计算机检索 CSTU 数据 库 1995-01 / 2005-09 和万方数据库 1994-01 / 1995-01 与康复评定相关的文章 , 检索词为 " 康复评定 ", 限定文 章用语为中文 。 同时手工检索 1985-01 / 2002-12 与相 关康复评定的书籍 ,限定书籍语言为中文 , 英文 , 日文 , 检索词为 "脑卒中 、 康复 、 运动功能评定 "。 简要介绍脑 血管意外的运动功能评定方法 。
%&’() *, -./( %6, 3&0 4, 5+& *7680)8/99 ’(: 280;</= +( >./ =/>.0: 0? =0>08 ?&(@>+0(’< /A’<&’>+0( +( 9>80B/ 2’>+/(>97@h(nAA)( Bin/h)+nA C+nA-) #""CD!" E#$FG !#"H#E-.+(’I 黄佳 ! 陈洪沛 ! 郭敏 ! 刘骏 7 脑卒中患 者 运 动 功 能 评 定 的 方 法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与 问 题 J*K7中国临床康复 !#""C!!"E#$IG!#"H# JLLL7M)<@B?7@0=K

常用脑卒中康复评定方法

常用脑卒中康复评定方法

指在康复评定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检查或
测量项目和方法,是对具体损伤、受限与局
限特征的定性、与功能的评定
身体的“结构” 包括神经系统、眼耳和有关结构、 发声和言语的结构、心血管-免疫-呼吸系统、消化代谢-内分泌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皮 肤和有关结构等共8项。
“身体功能”是指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心 理功能)。它包括精神功能、感觉功能和疼痛、发 声和言语功能、心血管-免疫-呼吸系统功能、消化代谢-内分泌系统功能、泌尿和生殖功能、神经肌肉 骨骼和运动功能、皮肤和有关结构功能等共8项。
Lindmark感觉功能评定量表、
NIHSS量表、
McGill疼痛问卷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疼痛行为量表等,
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采用。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量疼痛强度的方法,已
广泛用于临床和研究中. 。
21
(2)仪器测量
压力测痛法主要用于痛阈及耐痛阈的评定, 特别适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疼痛的评定。
量化的运动模式的评测方法是最适合于脑卒中偏瘫的残 损评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即Fugl-Meyer评定 法(FMA)及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但 FMA更应当优先使用,因为它使用广泛,提供的信息量 多,比MAS的敏感度高,尤其在脑卒中的早期及对重症 患者而言。
此外,常用评定量表有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
Rivermead运动指数 (Rivermead Motor Index,RMI)、
躯干控制测试(Trunk Contr.ol Test, TCT)等。
16
(2)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的常用评定量表有Fugl-meyer关 节活动评定法等。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刘艺;黄敬【摘要】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对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运用常规步行训练法(常规组,n=20)、使用辅助工具(四脚拐)训练法(辅具组,n=20)、减重步行训练法(减重组,n=20)对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分别采用10 m 最大步行速度(MWS)、“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功能独立性测量(FI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进行评价。

结果训练1个月和3个月后,3组的MWS、TUGT、FIM、FMA-L评分均改善,依次为辅具组、常规组和减重组。

总体上减重组效果最佳。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法能更快更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3 kinds of gait training methods o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assistance and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PBWSTT) respectively.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10-meter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fore, 1 and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Results MWS, TUGT, FIM and FMA all improved in 3 groups, ranked as assistance group, routine gait training group, and PBWSTT group after training. The PBWSTT group improved the best. Conclusion PBWSTT is more effective on walking after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72-275)【关键词】脑卒中;步态;步速;生活独立性;运动功能;康复;步行【作者】刘艺;黄敬【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本文著录格式] 刘艺,黄敬.脑卒中偏瘫患者3种步行训练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72-275.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比美国高出近1倍[1]。

脑卒中病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护理课件

脑卒中病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护理课件
评定流程
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评定,确保评定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定内容
包括上肢、下肢和平衡等方面的评估 ,具体包括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 张力、协调性、平衡和步行能力等。
记录评定结果
将评定结果详细记录在评定表中,为 后续的分析和报告提供依据。
评定结果分析与报告
01 分析评定结果
对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了 解病人的运动功能状况和障碍程度。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 心理支持和疏导,增强康 复信心。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01
02
03
定期复查
遵循医生建议,按时到医 院复查,评估康复效果。
坚持康复训练
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康复训 练,巩固康复成果。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在
护理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患者缺乏康复信心和积极性。针 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应积极与 患者沟通,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提高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问题二
家属对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 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家属的宣 教,让他们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 性,并指导他们如何在家中进行
康复护理。
问题三
患者存在肢体疼痛和痉挛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护理人员应采 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按摩、热 敷、理疗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
02 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评定结果,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时间等方 面的安排。
03 报告评定结果
将评定结果和康复计划报告给医生、治疗师和病 人,以便他们了解病人的运动功能状况和康复治 疗方案。
03
脑卒中病人护理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痉挛、胫后肌痉挛、踇长屈肌痉挛、趾长 屈肌痉挛、胫骨前肌痉挛、踇长伸肌痉挛
腓肠肌肌痉挛的处理
• 病例1-腓肠肌痉挛肉毒素注射前后
注射前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痉挛,胫 前肌过度兴奋拮抗
注射后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痉挛缓解,胫前 肌时相改善,过度兴奋的表现较前改善
步态分析在偏瘫步行训练中的指导作用
• 获取步态参数 • 评价步行能力 • 量化步态异常 • 分析异常原因 • 指导治疗方案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主要内容
• 脑卒中步态的特点 • 常用的脑卒中步态分析的方法 • 常见脑卒中步态异常的原因分析
步行功能减低带来的问题
• 无法实现短距离转移 • ADL低下 • 摔倒风险高 • 步行姿势不良易发生踝关节扭伤、足痛、
膝关节退变、腰背部不适 • 影响社交、难以恢复工作 • 心理问题
偏瘫步态的特点
讯作者) • 14. 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王红星,励建安.正常健康青年人步行效率分析-生物谐振规律的前驱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09,4(31):253-255 • 15..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励建安.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3(13):2166-2169 • 16. Xu GX, Gu SQ, Meng DH, Wang HX ,Li J. The study of bio-resonance essence in youth. The Journal of Rehabilitaion Medicine, 2008,5(46):95-96(SCI) • 17. 许光旭,顾绍钦,励建安. 邳州市小儿麻痹后遗症评估分析报告(英文)[J]. 中国临床康复,2005,19:238-240. • 18.许光旭、王彤、周士枋,王翔.偏瘫不对称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3:1-5. • ……

脑卒中评定标准

脑卒中评定标准

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卒中单元评测量表表二: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定量表1/3表四:关节活动度评测部位关节活动度测试记分标准肩关节屈曲外展90度运动积分外旋0分:只有几度活动度内旋1分:被动关节活动受限肘关节屈曲2分:正常被动关节活动度伸展腕关节屈曲伸展指关节屈曲疼痛积分伸展0分: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或整个活动过程前臂旋前中疼痛旋后1分:有些疼痛髋关节屈曲2分:无疼痛外展外旋内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趾屈外翻内翻表五:四肢感觉功能评测感觉测试评分标准Ⅰ.轻触觉a.上臂0分:麻木,无感觉b.手掌1分: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c.股部2分:正常d.足底Ⅱ本体感觉a.肩部b.肘0分:没感觉c.腕1分:4次回答中有3次是正确的,但与健侧d.拇指比仍有相当的差别评定量表2/3e.髋关节2分:所有回答正确,两侧无差别f.膝关节g.踝关节h.跖关节表六:平衡功能评测测试评分标准平衡 1.无支撑坐位0分:不能保持坐位1分:能坐但不少于5min2分:能坚持该坐位5min及以上2.健侧“展翅”反应0分:肩部无外展肘关节无伸展1分:反应减弱2分:正常反应3.患侧“展翅”反应评分同第2项4.支撑站位0分:不能站立1分:他人最大的支撑时可站立2分:一个人稍给支撑时能站立1min5.无支撑站位0分:不能站立1分:不能站立1min或身体摇晃2分:能平衡站立1min以上6.健侧站立0分:不能维持1-2s1分:平衡站稳达4-9s2分:平衡站立超过10s7.患侧站立评分同第6项评定量表3/3评定量表2/3。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为了了解和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评定量表,其中最为常用和权威的是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全面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专业工具,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肌张力、肌力、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些评定,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通常包括多个部分,如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协调性评定、平衡能力评定等。

在进行评定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表现,采用相应的检查方法和评定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

在肌张力评定方面,医生通常会通过触摸和观察患者的肌肉,在不同部位施加力度,评估患者的肌肉张力情况。

正常情况下,肌肉张力是弹性适中的,而在脑卒中患者身上,肌张力常常会出现异常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肌肉僵硬、抵抗性增强等。

在肌力评定方面,医生则会通过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如握力、屈膝等,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情况。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从而导致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障碍和活动受限。

在协调性评定方面,医生会让患者做一些需要协调运动的动作,如抬腿、双手对握等,评估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

脑卒中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协调能力下降,表现为运动不灵活、不协调等。

在平衡能力评定方面,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尝试站立、行走等动作,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平衡能力下降的情况,导致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等问题。

第二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功能受损的情况,包括肢体肌力减退、协调能力下降、步态障碍等。

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十分重要,可以为康复治疗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管阻塞引起。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肌张力异常、协调性运动障碍等。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用于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进展。

这个评定量表基于临床观察和量化测量,通过对患者的动作、力量和协调性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

评定量表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判断患者的康复潜力和康复方案的制定,以及随着治疗的进行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评估。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开发旨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使医生和康复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同时,评定量表的使用可以增强康复治疗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今后,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提高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和康复实践的需求。

我们期待该评定量表的广泛应用,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1. 引言:首先,我们会对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

通过介绍脑卒中的定义和发病情况,说明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中的重要性。

2. 正文:正文部分会围绕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展开。

首先,我们将介绍该量表的特点和分类情况。

然后,具体阐述该量表在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方面的应用,并详细解释评估过程和参数。

最后,我们还会讨论该量表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一个要点:我们将详细介绍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具体列举评估项目和指标,说明该量表可以全面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各个方面,包括肢体活动、平衡和协调等。

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

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
表 1 患者的临床评价资料
WS M I2L FMA2L
BBS F IM2A 年龄
对照组 (n = 10)
10814 ±816 100 34 56 35
4914 ±1213
低速组
(n = 14)
1617 ±719 4416 ±1612 1712 ±312 4114 ±515 2019 ±219 5316 ±1017
[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 he value of walking speed at t he evaluation of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hemiparet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Methods Fifty2five cases were assessed in t he study. The walking speed , motor function , strengt hs of t he paretic lower limb ,bal2 ance and ambulation of ADL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wit h t he 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 Test ,Fugl2Meyer Assessment , Motricity In2
MWS 与其 M I2L 、FMA2L 、BBS 和 F IM2A 之间存在中
度相关性 ,而与 BBS 相关性最高 。当 MWS 仅为标准
值的 15140 %时 ,BBS 已达标准值的 73190 % ,因为患
者具有较高水平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是独立步行的
先决条件[14 ] ;此结果也说明 ,对于低速患者 ( < 3010m/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一种使用药物和康复治疗的疾病,对于患者的恢复情况极其重要,因此,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将有助于了解其运动功能变化情况。

脑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是什么?本文将介绍运动功能评定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运动功能评定法在脑卒中患者恢复中的作用。

一、卒中最常用的运动功能评定法1、定模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概括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模型:1)活动程度评定,即指导椅子上的活动程度;2)功能急性期测定,检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2、标及范围(1)活动程度评定:可以根据患者的上肢活动程度,从0-100分(0表示无法活动,100表示完全活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2)功能急性期测定:可以根据患者的上肢活动程度,检查患者的上肢活动程度与卧床状态之间的变化情况,从0-100分(0表示无法活动,100表示完全活动);下肢活动程度,检查患者的下肢活动程度,从0-100分(0表示无法活动,100表示完全活动);活动程度变化为有无明显变化,从0-5分(0表示无变化,5表示有明显变化);身体平衡性变化为有无明显变化,从0-3分(0表示无变化,3表示有明显变化);平衡情况变化为有无明显变化,从0-3分(0表示无变化,3表示有明显变化)。

二、动功能评定法的优缺点1、优点(1)简便:采用运动功能评定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是一种相对简便的评估方法。

(2)客观:运动功能评定法可以更精确地将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划分为0-100分,可以更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

2、点(1)无法反映患者的生活质量:无论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定得多少分,都无法反映其生活质量,因此很难直接从运动功能评定中诊断一般病情。

(2)不能反映治疗效果:运动功能评定法只能反映患者某一时期的运动功能情况,无法诊断出治疗效果,因此它无法评估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动功能评定法在脑卒中患者恢复中的作用1、助治疗机构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运动功能评定法可以根据患者的上肢、下肢以及平衡功能等情况,进行精细化检测,对患者恢复情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治疗机构判断患者的恢复程度与路径,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患者要充分暴露下肢,并可以显示躯干和 上肢的基本活动
步态观察
• 受试者一般采取自然步态,必要时可使用 助行器。
• 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足接触面或 步宽,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 面或给予支撑以改善异常
临床观察后记录
“站起-走”计时测试
• 方法 – 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 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 衡
10米步行计时测试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
足印法
三维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在偏瘫步态诊治中的作用
• 获取步态参数 • 评价步行能力 • 量化步态异常 • 分析异常原因 • 指导治疗方案
江苏省人民医院步态分析实验室
• 2004年建立 • 年评估病例30-50例 • 偏瘫病例超过150例 • 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十一五课题”子课题 • 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学科开
讯作者) • 14. 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王红星,励建安.正常健康青年人步行效率分析-生物谐振规律的前驱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09,4(31):253-255 • 15..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励建安.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2009,3(13):2166-2169 • 16. Xu GX, Gu SQ, Meng DH, Wang HX ,Li J. The study of bio-resonance essence in youth. The Journal of Rehabilitaion Medicine, 2008,5(46):95-96(SCI) • 17. 许光旭,顾绍钦,励建安. 邳州市小儿麻痹后遗症评估分析报告(英文)[J]. 中国临床康复,2005,19:238-240. • 18.许光旭、王彤、周士枋,王翔.偏瘫不对称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3:1-5. • ……
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
主要内容
• 脑卒中步态的特点 • 常用的脑卒中步态分析的方法 • 常见脑卒中步态异常的原因分析
步行功能减低带来的问题
• 无法实现短距离转移 • ADL低下 • 摔倒风险高 • 步行姿势不良易发生踝关节扭伤、足痛、
膝关节退变、腰背部不适 • 影响社交、难以恢复工作 • 心理问题
偏瘫步态的特点
• 结果判断 – 7-10S:正常 – 10-20S:可疑异常 – 〉20S:异常

动态步态指数Dynamic Gait Index
8 个项目,每项最高分3分,总分24分 • 平地步行 • 步速变化 • 水平转头 • 垂直转头 • 180°转身 • 绕过障碍物 • 跨越障碍 • 楼梯
临床观察
动作整体情况
平衡性 协调性 对称性 稳定性
动作关联因素
肌力 关节活动度 感觉
步态观察
• 患者全身姿势,包括动态(步行)和静态(站 立)姿势
• 步态概况: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 对称性、身体重心偏移、手臂摆动、诸关 节在步行周期的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 表情、辅助装置(支具、助行器)的作用等
Rehabilitation Medicine.suppl.2008,46:102. • 12. 朱奕,王彤,孟殿怀等.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在平衡功能测试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9):623-626. • 13. 张圆圆,许光旭,张文通,朱奕,曹蓉,杜梅,顾绍钦. 人体肌肉振动激活频率的初步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2012,34(4):241-244.(通
• 步行稳定性低下 • 步长缩短(健侧、患侧) • 步速变慢 • 步宽增大 • 单支撑时间明显变短
偏瘫步态的特点
•迈步困难:提髋、髋外展代偿
•髋关节伸直困难
•膝过伸(多种原因)
•画圈步态
•廓复
5
步行能力评定的方法
临床观察 量表评定 • 起立走测试:TUGT(Timed Up and Go Test) • 动态步态指数:DGI(Dynamic Gait Index) • 10米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ing test • Holdden步行功能分级 • 6分钟步行测试 定量步态分析 • 足印法 • 录像法 • 三维步态分析(Three dimentional gait analysis)
放课题1项 • 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研课
题6项 • 发表论著20余篇 • 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
奖”二等奖一项
发表文献
• 1.朱奕, 朱晓军,孟殿怀,等. 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在健康人平衡功能质心检测中三种方法一致性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 27(3):216-222.
• 2.冯慧,许光旭,朱奕.背屈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骨盆控制影响的运动学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13,10(35):773-776. • 3. 戎科,钱竞光,朱奕.功能电刺激仪在偏瘫步态康复中的应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12,11(2):19-21. • 4.王盛,朱奕,朱晓军,等. 骶骨定标法在健康者与偏瘫患者三级平衡检测中的有效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223-226. • 5.朱晓军,朱奕,王盛,等. 三维运动分析系统用于平衡检测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15-319. • 6. Zhu Y, Zhang L, Ouyang G, Meng D, Qian K, Ma JH, Wang T. Acupuncture in subacute stroke: no benefits detected. Phys Ther. 2013,93(11):1447-55. • 7.孟殿怀,许光旭,朱奕,励建安.三维步态分析评定腓肠肌长度的初步研究.2012,27(3):231-234. • 8.钱开林,朱奕,王彤.蹦床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6(7):674-675. • 9.田亮,江钟立,孟殿怀,林枫,朱奕.外在和内在认知负荷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影响的差异.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7):595-598. • 10.许年珍,朱奕,王彤,等.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江苏医药.2010,36(14):1618-1620. • 11. Zhu Y, XU GX, Li J.The effects of alcohol neurolysis of tibial nerve motor branches to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for spastic foot drop[J].Journal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