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参数设置
matlab 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
算法,它模拟了鸟群或鱼群等生物群体的行为,通过个体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在 MATLAB 中,可以使用 PSO 工具箱来实现粒子群优化算法。
以下是在 MATLAB 中使用 PSO 工具箱实现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步骤:
步骤1: 定义优化问题
首先,需要定义要优化的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是希望最小化或最大化的目标。
例如,如果希望最小化一个简单的函数,可以这样定义:
步骤2: 设置 PSO 参数
然后,需要设置 PSO 算法的参数,如种群大小、迭代次数、惯性权重等。
这些参
数的选择可能会影响算法的性能,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步骤3: 运行 PSO 算法
使用particleswarm函数运行 PSO 算法,将目标函数和参数传递给它。
这里@myObjective表示使用myObjective函数作为目标函数,1是变量的维度,[]表
示没有约束条件。
示例:
考虑一个简单的最小化问题,目标函数为 Rosenbrock 函数:
设置 PSO 参数:
运行 PSO 算法:
在这个示例中,rosenbrock函数是一个二维的 Rosenbrock 函数,PSO 算法将寻找使得该函数最小化的变量值。
请注意,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调整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 PSO 参数。
MATLAB 的文档和示例代码提供了更多关于 PSO 工具箱的详细信息。
第6章粒子群优化算法
第6章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粒子在空间中的移动,从而找到最优解。
每个粒子代表一个可能的解,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群体的经验进行。
粒子的速度和位置的更新使用以下公式:v(t+1) = w * v(t) + c1 * rand( * (pbest - x(t)) + c2 *rand( * (gbest - x(t))x(t+1)=x(t)+v(t+1)其中,v(t)代表粒子的当前速度,x(t)代表粒子的当前位置,w是惯性权重,c1和c2是学习因子,rand(是一个0到1之间的随机数,pbest 是粒子自身的最佳位置,gbest是整个群体的最佳位置。
PSO算法的过程如下:1.初始化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2.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3. 更新每个粒子的pbest和gbest。
4.根据公式更新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5.重复步骤2到4,直到达到终止条件。
PSO算法有几个重要的参数需要设置:-群体大小:确定PSO算法中粒子的数量。
较大的群体大小可以增加整个空间的探索能力,但也增加了计算复杂度。
-惯性权重:控制粒子速度变化的因素。
较大的惯性权重可以增加粒子的飞行距离,但可能导致过程陷入局部最优解。
-学习因子:用于调节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的权重。
c1用于调节个体经验的权重,c2用于调节群体经验的权重。
较大的学习因子可以增加粒子的探索能力,但也可能增加时间。
PSO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收敛速度较快,对于多维、非线性、离散等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然而,PSO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对参数的敏感性等。
总之,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在求解复杂问题方面具有出色的性能。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粒子的移动来最优解,利用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进行自适应。
PSO算法在多个领域都有成功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matlab粒子群算法默认种群规模
【主题】matlab粒子裙算法默认种裙规模【内容】一、介绍matlab粒子裙算法matlab粒子裙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PSO)是一种启发式优化算法,源自于鸟裙觅食的行为。
PSO算法通过迭代搜索空间中的潜在解,寻找最优解。
其基本思想是模拟鸟裙觅食的行为,在搜索空间中不断调整潜在解的位置,直至找到最优解。
二、 PSO算法的种裙规模在matlab中,PSO算法的种裙规模即为裙体中粒子的数量,它决定了搜索空间的范围和算法的性能。
PSO算法的默认种裙规模为50。
种裙规模的设定直接影响算法的搜索速度和全局最优解的找寻能力。
三、种裙规模的设置原则1. 确定问题的复杂度:种裙规模应根据待解决问题的复杂度来设定。
对于复杂、高维度的问题,适当增加种裙规模有助于提高搜索效率。
2. 计算资源的限制:种裙规模的增加会带来更高的计算开销,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平衡种裙规模和计算性能。
3. 经验设定: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经验和实验结果来调整种裙规模,找到最适合问题的设置。
四、调整种裙规模的方法1. 网格搜索法:通过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步长遍历种裙规模,评估不同规模下算法的性能和收敛速度,找到最佳的种裙规模。
2. 实验验证法:在实际问题中,通过对不同种裙规模下算法的性能进行实验验证,找到最适合问题的种裙规模。
3. 算法迭代法:根据算法的迭代次数和搜索效果来动态调整种裙规模,逐步优化算法的性能。
五、结语种裙规模是PSO算法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关系到算法的搜索效率和性能。
在使用matlab的PSO算法时,合理设置种裙规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计算资源的限制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
希望本文对于matlab粒子裙算法默认种裙规模的设置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六、种裙规模与算法性能的关系种裙规模是PSO算法中最为关键的参数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算法的搜索效率和全局最优解的寻找能力。
粒子群优化算法ppt
联合优化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联合优化神经网络的参数和结构,进一步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神经网络训练中的应用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优化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参数,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控制器参数优化
鲁棒性优化
联合优化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以应对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干扰。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联合优化控制系统的参数和结构,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03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02
01
06
总结与展望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高效的全局优化算法,具有速度快、简单易行、易于并行化等优点。它利用群体智慧,通过粒子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可以快速找到全局最优解。
优点
PSO算法的特点包括:简单易懂、易实现、能够处理高维问题、对初始值不敏感、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等。
定义与特点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起源与发展
PSO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由 Kennedy 和 Eberhart博士提出,受到鸟群觅食行为的启发。
最初的PSO算法主要应用于函数优化问题,后来逐渐发展应用到神经网络训练、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控制等领域。
边界条件的处理
通过对粒子速度进行限制,可以避免粒子在搜索空间中过度震荡,从而更好地逼近最优解。
粒子速度的限制
实例一
针对函数优化问题,通过对粒子速度和位置进行更新时加入随机扰动,可以增加粒子的探索能力,从而寻找到更好的最优解。
实例二
针对多峰函数优化问题,将粒子的个体最佳位置更新策略改为基于聚类的方法,可以使得粒子更好地逼近问题的全局最优解。
粒子的适应度函数用于评估其位置的好坏。
Matlab中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详解
Matlab中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详解引言: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具有简单易实现、无需求导和全局搜索能力强等特点。
该算法在解决多种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机器学习、智能优化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Matlab中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过程及应用。
一、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粒子群优化算法源自于对鸟群觅食行为的模拟。
假设一个鸟群中的每个个体被称为粒子,所有粒子共同组成了一个搜索空间,每个粒子会根据自身的当前位置和历史最佳位置进行搜索,并且受到其邻近粒子的信息影响。
通过不断的迭代运算,粒子们逐渐收敛到全局最优解或局部最优解。
具体算法流程如下:1. 初始化粒子群的位置和速度。
2. 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并更新个体最优位置。
3. 根据全局最优位置调整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4. 重复执行第2步和第3步,直到满足终止条件。
二、Matlab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步骤在Matlab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粒子群优化算法:1. 初始化粒子群的位置和速度。
首先需要确定粒子群的大小,即粒子的个数。
对于每个粒子,需要随机生成一个初始位置和速度。
可以使用Matlab中的rand函数来生成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
问题优劣的指标,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
对于更新个体最优位置,可以通过比较当前适应度值和历史最佳适应度值的大小,选择适应度更优的位置进行更新。
3. 根据全局最优位置调整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粒子的速度和位置的更新是通过以下公式实现的:V(i,j) = w * V(i,j) + c1 * rand() * (P(i,j) - X(i,j)) + c2 * rand() * (G(j) - X(i,j))X(i,j) = X(i,j) + V(i,j)其中,V(i,j)表示第i个粒子在第j个维度上的速度,X(i,j)表示第i个粒子在第j个维度上的位置,P(i,j)表示第i个粒子的历史最佳位置,G(j)表示全局最佳位置,w、c1和c2分别表示惯性权重、个体学习因子和社会学习因子。
mopso算法参数
mopso算法参数MOPSO算法参数MOPSO(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是一种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来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
在使用MOPSO算法时,需要设置一些参数来指导算法的运行过程,以达到更好的优化效果。
1. 粒子数量(Particle Number):粒子数量是指算法中参与搜索的粒子个数。
粒子数量的选择应根据问题的复杂度和计算资源进行合理的设定。
粒子数量过少可能导致搜索空间未被充分探索,粒子数量过多则可能增加计算负担。
2. 迭代次数(Iteration Number):迭代次数是指算法运行的代数。
迭代次数越多,算法搜索的空间范围越大,但也会增加计算时间。
迭代次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问题的复杂度和计算资源。
3. 粒子速度(Particle Velocity):粒子速度决定了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移动步长和方向。
通过调整粒子速度的范围和变化规律,可以控制搜索过程的探索和局部优化能力。
4. 惯性权重(Inertia Weight):惯性权重用于调节粒子速度的更新,影响粒子的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能力。
惯性权重越大,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移动越迅速,全局搜索能力增强;惯性权重越小,粒子在局部区域的搜索能力增强。
5. 个体学习因子(Cognitive Learning Factor)和社会学习因子(Social Learning Factor):个体学习因子和社会学习因子用于计算粒子的速度更新值。
个体学习因子决定了粒子根据自身经验调整速度的程度,而社会学习因子决定了粒子根据邻域中优秀粒子的经验调整速度的程度。
6. 邻域大小(Neighborhood Size):邻域大小定义了每个粒子周围的邻域,用于计算粒子的社会学习因子。
较大的邻域大小能够增加粒子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全局搜索;较小的邻域大小则更侧重于局部搜索。
7. 外部存档容量(Archive Size):外部存档容量用于存储搜索过程中的非支配解集合。
粒子群优化算法python
粒子群优化算法python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它模拟了鸟群觅食行为,通过不断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来寻找最优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及其在Python中的实现。
一、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来进行优化。
算法中的每个粒子都代表了搜索空间中的一个解,而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则代表了解的状态和搜索方向。
在算法开始时,每个粒子都会被随机初始化,并赋予一个随机的速度。
接着,粒子会根据自身当前位置和速度,以及全局最优解和个体最优解的信息,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
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速度更新公式如下所示:v(t+1) = w * v(t) + c1 * r1 * (pbest - x(t)) + c2 * r2 * (gbest - x(t))其中,v(t+1)表示粒子在下一时刻的速度,w是惯性权重,c1和c2分别是加速因子,r1和r2是[0,1]之间的随机数,pbest表示粒子的个体最优解,gbest表示全局最优解,x(t)表示粒子的当前位置。
粒子的位置更新公式如下所示:x(t+1) = x(t) + v(t+1)其中,x(t+1)表示粒子在下一时刻的位置,x(t)表示粒子的当前位置,v(t+1)表示粒子在下一时刻的速度。
通过不断迭代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逐渐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Python实现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numpy库来进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pythonimport numpy as npdef objective_function(x):# 定义目标函数,这里以Rosenbrock函数为例return (1 - x[0])**2 + 100 * (x[1] - x[0]**2)**2def PSO(objective_function, num_particles, num_dimensions, max_iter):# 初始化粒子群particles = np.random.uniform(low=-5, high=5, size=(num_particles, num_dimensions))velocities = np.zeros((num_particles, num_dimensions))pbest = particles.copy()gbest = particles[np.argmin([objective_function(p) for p in particles])]# 设置参数w = 0.5c1 = 1c2 = 1# 迭代更新粒子位置和速度for _ in range(max_iter):for i in range(num_particles):r1 = np.random.uniform()r2 = np.random.uniform()velocities[i] = w * velocities[i] + c1 * r1 * (pbest[i] - particles[i]) + c2 * r2 * (gbest - particles[i])particles[i] = particles[i] + velocities[i]if objective_function(particles[i]) < objective_function(pbest[i]):pbest[i] = particles[i]if objective_function(pbest[i]) < objective_function(gbest):gbest = pbest[i]return gbest# 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小值gbest = PSO(objective_function, num_particles=30, num_dimensions=2, max_iter=100)print("最优解:", gbest)print("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objective_function(gbest))```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目标函数`objective_function`,这里以Rosenbrock函数为例。
粒子群优化算法课件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准确率
01
在多个数据集上,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准确率均高于对比算法,
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
收敛速度
02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多数数据集上的收敛速度较快,能够更快地
找到最优解。
鲁棒性
03
在不同参数设置和噪声干扰下,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性能表现稳
定,显示出良好的鲁棒性。
结果讨论与改进建议
讨论
其中,V(t+1)表示第t+1次迭代 时粒子的速度,V(t)表示第t次迭 代时粒子的速度,Pbest表示粒 子自身的最优解,Gbest表示全 局最优解,X(t)表示第t次迭代时
粒子的位置,w、c1、c2、 rand()为参数。
算法优缺点分析
优点
简单易实现、参数少、收敛速度快、 能够处理多峰问题等。
03
强化算法的可视化和解释性
发展可视化工具和解释性方法,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粒子群优化算法的
工作原理和结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扩展
动态调整惯性权重
惯性权重是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一个 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粒子的飞行速度 。通过动态调整惯性权重,可以在不 同的搜索阶段采用不同的权重值,从 而更好地平衡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
VS
一种常见的动态调整惯性权重的方法 是根据算法的迭代次数或适应度值的 变化来调整权重值。例如,在算法的 初期,为了更好地进行全局搜索,可 以将惯性权重设置得较大;而在算法 的后期,为了更好地进行局部搜索, 可以将惯性权重设置得较小。
并行粒子群优化算法
并行计算技术可以提高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计算效率和收敛 速度。通过将粒子群分成多个子群,并在不同的处理器上 同时运行这些子群,可以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
《粒子群优化算法》课件
CONTENTS
•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变种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选择与
调优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验与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 能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鸟群、鱼群等生物群体的觅食行为,寻找最优解。
限制粒子的搜索范围,避免无效搜索。
参数选择与调优的方法
网格搜索法
在参数空间中设定网格, 对每个网格点进行测试, 找到最优参数组合。
经验法
根据经验或实验结果,手 动调整参数。
贝叶斯优化法
基于贝叶斯定理,通过不 断迭代和更新参数概率分 布来找到最优参数。
遗传算法
模拟生物进以进一步深化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 论基础研究,探索其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为算 法设计和改进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处理大规模、高维度和复杂问题,未 来研究可以探索更先进的搜索策略和更新机制, 以增强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和全局搜 索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粒子群优化算法 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展,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其 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新应 用和新方法。
0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选择与调优
参数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性能的影响
粒子数量
惯性权重
粒子数量决定了算法的搜索空间和搜索速 度。过少可能导致算法过早收敛,过多则 可能导致计算量增大。
影响粒子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过大可 能导致算法发散,过小则可能使算法过早 收敛。
加速常数
粒子群优化算法
好地求解各类优化问题。
03
多目标优化
多目标优化是未来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解决实
际优化问题中多个目标之间的权衡和取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粒子群优化算法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案例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总结与展望
01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什么是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体智能优化算法,通过模拟鸟群、 鱼群等动物群体的社会行为,利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信息共享,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动态调整约束参数
通过动态调整约束参数,使算法在不同阶段都能保持较好的优化效果。同时 ,可以设置一些参数的自适应调整策略,如根据迭代次数、最优解的位置和 速度等信息来自适应调整。
04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案例
函数优化问题
求解函数最大值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求解各类连续或离散函数的最大值,例如非线性函数、 多峰函数等。通过不断迭代寻优,能够找到函数的局部最大值或全局最大值。
03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包括粒子群的规模、惯性权重、加速常数和学习因子等 ,这些参数对算法的性能和收敛速度有着重要影响。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领域
粒子群优化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优化问题中,包括函 数优化、路径规划、电力系统优化、机器学习、图像处 理、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函数优化问题的求解、神经网络训练的 优化、控制系统参数的优化、机器人路径规划、图像处 理中的特征提取和分类等。
空间搜索的改进
引入高斯分布
通过引入高斯分布,使粒子速度更新过程中更侧重于向当前 最优解方向靠拢,提高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
粒子群算法重要参数
粒子群算法重要参数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鸟群或鱼群等集体行为,寻找最优解。
在使用粒子群算法时,需要设置一些重要的参数,这些参数会影响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搜索性能。
本文将介绍粒子群算法的重要参数及其作用。
1. 粒子数量(Number of Particles)粒子数量是指参与搜索的粒子个数。
粒子数量的选择直接影响算法的搜索范围和搜索速度。
一般来说,粒子数量越多,搜索范围越广,但同时也会增加算法的计算复杂度。
因此,选择合适的粒子数量是很重要的。
2. 迭代次数(Number of Iterations)迭代次数是指算法执行的次数。
每一次迭代中,粒子根据自身的速度和经验进行位置更新。
迭代次数的选择会影响算法的搜索精度和计算时间。
一般来说,迭代次数越多,算法收敛的可能性越大,但同时也会增加计算时间。
3. 速度权重参数(Inertia Weight)速度权重参数控制粒子速度的更新。
它的作用是平衡粒子的历史速度和当前速度对位置更新的影响。
较大的权重值能够增加粒子的探索能力,但可能导致粒子在搜索空间中震荡;较小的权重值能够增加粒子的局部搜索能力,但可能导致陷入局部最优解。
因此,选择合适的速度权重参数是很重要的。
4. 个体学习因子(Cognitive Learning Factor)个体学习因子用于调整粒子根据个体经验更新速度的权重。
它决定了粒子在搜索过程中对个体最优解的关注程度。
较大的个体学习因子能够增加粒子的全局搜索能力,但可能导致粒子在搜索空间中震荡;较小的个体学习因子能够增加粒子的局部搜索能力,但可能导致陷入局部最优解。
因此,选择合适的个体学习因子是很重要的。
5. 社会学习因子(Social Learning Factor)社会学习因子用于调整粒子根据群体经验更新速度的权重。
它决定了粒子在搜索过程中对群体最优解的关注程度。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误差校准算法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误差校准算法一、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技术,由Kennedy和Eberhart于1995年提出。
它模拟鸟群觅食行为,通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来寻找最优解。
PSO算法因其简单、鲁棒性好、易于实现等优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PSO算法中,每个个体称为粒子,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最优解。
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并且会根据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来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速度。
粒子的位置表示问题的潜在解,速度表示粒子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1.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关键参数PSO算法的关键参数包括粒子速度、粒子位置、个体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
个体最优解是指粒子自身历史上找到的最优解,全局最优解是指整个粒子群中所有粒子找到的最优解。
1.3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更新规则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更新规则如下:- 速度更新:\[v_{i}^{t+1} = w \cdot v_{i}^{t} + c_1 \cdot r_1 \cdot (p_{i} - x_{i}^{t}) + c_2 \cdot r_2 \cdot (p_{g} - x_{i}^{t})\]- 位置更新:\[x_{i}^{t+1} = x_{i}^{t} + v_{i}^{t+1}\]其中,\(v_{i}^{t}\)和\(x_{i}^{t}\)分别表示粒子在第\(t\)时刻的速度和位置,\(p_{i}\)和\(p_{g}\)分别表示粒子的个体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w\)是惯性权重,\(c_1\)和\(c_2\)是学习因子,\(r_1\)和\(r_2\)是随机数。
二、误差校准算法的应用背景误差校准算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机器视觉、导航定位、传感器网络等。
误差校准的目的是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精度。
传统的误差校准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而基于粒子群优化的误差校准算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
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是一种以群体行为模型为基础的进化算法,它是模拟群体中每个体的行动及各种影响机制来找到最优解。
1995年,Eberhart和Kennedy提出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
这个算法被用于多维、非线性优化问题,并认为其结果要好于其他搜索算法。
一、粒子群优化算法介绍:1、算法框架: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迭代搜索算法,它模拟生物世界中群体行为的进化机制来寻找最优解,它的基本框架如下:(1)初始化参数:决定搜索空间的边界条件,确定粒子群的初始状态;(2)计算适应度函数:按照不同的情况确定适应度函数,计算粒子群种群体的适应度;(3)更新种群体:根据当前种群体的适应度情况,更新个体的位置和速度;(4)迭代搜索:重复以上步骤,等待算法收敛到最优解;(5)结果输出:输出算法收敛的最优解。
2、算法特点: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以下优势:(1)算法易于实现;(2)参数少;(3)计算局部搜索和全局搜索并重;(4)利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可以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
二、应用情况: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多种复杂场景中应用十分灵活,它可以用于以下几个应用场景:(1)最优控制问题:用于解决轨道优化、多种自控问题。
(2)另一个应用领域是多元函数的优化求解,例如多元函数拟合、计算仿真等。
(3)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信息处理,包括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三、发展趋势: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很好的搜索能力、实现简单以及参数少等优点,由于其交叉搜索能力和准确度,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被采用到各个领域。
然而,近些年,粒子群优化算法也因其原始算法难以改进收敛精度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受到两方面限制:一是获得最优解的能力较弱;二是收敛速度较慢。
四、结论: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利用生物行为模型进行优化的新算法,它在最优控制技术、多元函数优化求解以及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虽然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随着计算机能力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粒子群优化算法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粒子群算法原文及解释
粒子群算法原文及解释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模拟鸟群、鱼群等动物社会行为的优化算法。
通过模拟鸟群、鱼群等动物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求解各种优化问题。
本文将从算法原理、算法流程、参数设置、优化问题、实现方式、改进策略、应用领域和性能评价等方面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算法原理粒子群优化算法基于群体智能理论,通过模拟鸟群、鱼群等动物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来寻找最优解。
每个个体被称为一个粒子,它通过跟踪其自身的最优位置和群体的最优位置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
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如下:v[i][j] = w * v[i][j] + c1 * rand() * (pbest[i][j] - x[i][j]) + c2 * rand() * (gbest - x[i][j])x[i][j] = x[i][j] + v[i][j]其中,v[i][j]表示粒子i在第j维上的速度,x[i][j]表示粒子i 在第j维上的位置,pbest[i][j]表示粒子i的个体最优位置,gbest 表示全局最优位置,w表示惯性权重,c1和c2表示加速因子,rand()表示随机函数。
二、算法流程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流程如下:1. 初始化粒子群,随机生成粒子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
2. 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记录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和全局最优位置。
3. 根据粒子的适应度值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如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或全局最优解的变化小于预设阈值)。
三、参数设置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包括惯性权重w、加速因子c1和c2等。
这些参数对算法的性能和收敛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来找到合适的参数设置。
四、优化问题粒子群优化算法适用于求解连续的、离散的优化问题。
对于不同的优化问题,需要根据问题的特性和要求来设计合适的粒子和适应度函数。
粒子群优化方法
粒子群优化方法(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概念和原理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设置三、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实例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优缺点正文(篇1)一、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概念和原理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 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搜索的优化算法,它建立在模拟鸟群社会的基础上。
在粒子群优化中,被称为粒子”(particle)的个体通过超维搜索空间流动。
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位置变化是以个体成功地超过其他个体的社会心理意向为基础的,因此,群中粒子的变化是受其邻近粒子(个体)的经验或知识影响。
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设置在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时,需要设置以下几个关键参数:1.粒子群规模:粒子群规模是指优化过程中粒子的数量。
对种群规模要求不高,一般取 20-40 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求解效果,不过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或者特定类别的问题,粒子数可以取到 100 或 200。
2.粒子的长度:粒子的长度由优化问题本身决定,就是问题解的长度。
粒子的范围由优化问题本身决定,每一维可以设定不同的范围。
3.惯性权重:惯性权重是粒子群优化算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影响了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移动方式。
惯性权重的取值范围为 0-1,当惯性权重接近 1 时,粒子移动方式更接近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始模型,当惯性权重接近 0 时,粒子移动方式更接近于随机搜索。
4.学习因子:学习因子是粒子群优化算法中另一个重要参数,它影响了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搜索方式。
学习因子的取值范围为 0-1,当学习因子接近 1 时,粒子搜索方式更偏向于全局搜索,当学习因子接近 0 时,粒子搜索方式更偏向于局部搜索。
三、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实例粒子群优化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优化问题中,如函数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控制系统等。
下面以函数优化为例,介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过程。
假设我们要求解函数 f(x)=x^2-6x+5 的最小值,可以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来实现。
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设置
一.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1.6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设置1.6.1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设置—种群规模N种群规模N影响着算法的搜索能力和计算量:PSO对种群规模要求不高,一般取20-40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求解效果,不过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或者特定类别的问题,粒子数可以取到100或200。
1.6.2粒子的长度D粒子的长度D由优化问题本身决定,就是问题解的长度。
粒子的范围R由优化问题本身决定,每一维可以设定不同的范围。
1.6.3最大速度Vmax决定粒子每一次的最大移动距离,制约着算法的探索和开发能力Vmax的每一维一般可以取相应维搜索空间的10%-20%,甚至100% ,也有研究使用将Vmax按照进化代数从大到小递减的设置方案。
1.6.4惯性权重控制着前一速度对当前速度的影响,用于平衡算法的探索和开发能力一般设置为从0.9线性递减到0.4,也有非线性递减的设置方案;可以采用模糊控制的方式设定,或者在[0.5, 1.0]之间随机取值;设为0.729的同时将c1和c2设1.49445,有利于算法的收敛。
1.6.5压缩因子限制粒子的飞行速度的,保证算法的有效收敛Clerc等人通过数学计算得到取值0.729,同时c1和c2设为2.05 。
1.6.6加速系数c1和c2加速系数c1和c2代表了粒子向自身极值pBest和全局极值gBest推进的加速权值。
c1和c2通常都等于2.0,代表着对两个引导方向的同等重视,也存在一些c1和c2不相等的设置,但其范围一般都在0和4之间。
研究对c1和c2的自适应调整方案对算法性能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1.6.7终止条件终止条件决定算法运行的结束,由具体的应用和问题本身确定。
将最大循环数设定为500,1000,5000,或者最大的函数评估次数,等等。
也可以使用算法求解得到一个可接受的解作为终止条件,或者是当算法在很长一段迭代中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则可以终止算法。
1.6.8全局和局部PSO决定算法如何选择两种版本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全局版PSO和局部版PSO,全局版本PSO速度快,不过有时会陷入局部最优;局部版本PSO收敛速度慢一点,不过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群体中粒子的运动状态和个体最优解以及全局最优解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每个粒子都有一个速度和位置,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运动状态由速度和位置决定
在每次迭代过程中,粒子通过比较自身的个体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以便更好地适应整个群体的运动。更新的公式如下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函数优化中的应用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优化神经网络的参数,如学习率、动量等,以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和性能。
参数优化
粒子群优化算法也可以用于优化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层数、神经元数等,以进一步提高神经网络的性能。
网络结构优化
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神经网络训练中的应用
特征选择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应用于特征选择,通过优化特征组合以提高分类器的性能。
2023
粒子群优化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框架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结论
contents
目录
01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群体智能优化算法,通过模拟鸟群、鱼群等动物群体的社会行为,利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共享,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个个体看作是在搜索空间中自由运动的粒子,粒子的运动状态由速度和位置决定,粒子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的速度和位置来适应整个群体的运动,最终达到全局最优解。
选择最优解
03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来自对初始粒子群的敏感依赖
惯性权重的固定值问题
对速度更新公式的依赖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局限性
VS
根据算法的迭代过程和性能,动态调整惯性权重的值,使算法更好地平衡探索和开发能力。
多种惯性权重的选择
粒子优化算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由Eberhart和Kennedy在1995年提出。
该算法模拟鸟群或鱼群的觅食行为,通过粒子在搜索空间中的迭代移动来寻找最优解。
PSO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强、实现简单、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多种优化问题。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 通过实验验证PSO算法在求解优化问题上的有效性。
3. 掌握PSO算法的参数调整和优化方法。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 库:pyswarm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PSO算法在函数优化问题中的应用(1)问题描述本实验以一维函数优化问题为例,要求找到函数f(x) = x^2在区间[-10, 10]上的最小值。
(2)实验步骤1)导入pyswarm库;2)定义目标函数f(x);3)设置PSO算法参数,包括粒子群数量、最大迭代次数等;4)调用pso函数进行优化;5)输出最优解的位置和目标函数值。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最优解的位置为x ≈ 1.9301,目标函数值约为3.5964。
2. 实验二:PSO算法在神经网络训练中的应用(1)问题描述本实验以神经网络训练为例,要求使用PSO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重,使其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最高。
(2)实验步骤1)构建神经网络模型;2)定义目标函数,即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3)设置PSO算法参数,包括粒子群数量、最大迭代次数等;4)调用pso函数进行优化;5)输出最优解的位置,即神经网络权重。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最优神经网络的权重,并在测试集上达到较高的分类准确率。
五、实验分析1. PSO算法在函数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PSO算法能够有效地求解一维函数优化问题。
在实验中,PSO算法通过迭代更新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最终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寻优
粒⼦群优化算法-参数寻优⼀、粒⼦群算法的概念 粒⼦群优化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来寻找最优解. 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的调节。
⽬前已被⼴泛应⽤于函数优化、神经⽹络训练、模糊系统控制以及其他遗传算法的应⽤领域。
⼆、粒⼦群算法分析1、基本思想 粒⼦群算法通过设计⼀种⽆质量的粒⼦来模拟鸟群中的鸟,粒⼦仅具有两个属性:速度和位置,速度代表移动的快慢,位置代表移动的⽅向。
每个粒⼦在搜索空间中单独的搜寻最优解,并将其记为当前个体极值,并将个体极值与整个粒⼦群⾥的其他粒⼦共享,找到最优的那个个体极值作为整个粒⼦群的当前全局最优解,粒⼦群中的所有粒⼦根据⾃⼰找到的当前个体极值和整个粒⼦群共享的当前全局最优解来调整⾃⼰的速度和位置。
2、粒⼦群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对粒⼦群的随机位置和速度进⾏初始设定,同时设定迭代次数。
第⼆步:计算每个粒⼦的适应度值。
(2)对每个粒⼦,将其适应度值与所经历的最好位置Pbest;的适应度值进⾏⽐较,若较好,则将其作为当前的个体最优位置。
(3)对每个粒⼦,将其适应度值与全局所经历的最好位置Gbestg的适应度值进⾏⽐较,若较好,则将其作为当前的全局最优位置。
(4)根据公式(1), (2)对粒⼦的速度和位置进⾏优化,从⽽产⽣新的粒⼦。
(5)如未达到结束条件(通常为最⼤循环数或最⼩误差要求),则返回第⼆步。
3、本案例群体的初始参数列表:maxgen:⼀般为最⼤迭代次数以最⼩误差的要求满⾜的。
粒⼦群算法的最⼤迭代次数,也是终⽌条件数。
c1,c2:加速常数,取随机2左右的值。
w:惯性权重产⽣的。
4、初始运⾏:(1)⾸先测试c1、c2、w的迭代影响:利⽤函数来表⽰各变量:运⾏得:逐渐迭代得:可以看出迭代收敛最早。
随着不断的迭代,最优适应度承不稳定状态。
(2)dim与sizepop的影响:适应度函数维数dim=12:适应度函数维数dim=8:适应度函数维数dim=5:适应度函数维数dim=3:种群规模sizepop=220:种群规模sizepop=200:种群规模sizepop=150:种群规模sizepop=130:将种群规模sizepop调制到<130时,迭代次数⽆法收敛到接近于0,所以判别种群规模sizepop在200最佳。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参数设置的研究
[ %] 算法中关键参数因子: 惯性权值、 加速因子对算法整 (! ) 和 ( %) 来更新自己的速度和新的位置 : 体性能的影响效果, 并提出了参数设置的指导原则, )" 0 # !!)" 0 1 2! 3( * " 0 4 $ " 0 )1 2% 3( */0 4 $ "0 ) (!) ! %
给出了关键参数设置, 为 ,01 算法的推广与改进提 供了思路。 %* 粒子群优化算法 ,01 算法的运行机理不是依靠个体的自然进化 规律, 而是对生物群体的社会行为进行模拟。在生 物群体中存在着个体与个体、 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 作用、 相互影响的行为, 这种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存在 于生物群体中的信息共享的机制, 它为群体的进化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周文 ( !("# —) , 女, 湖北孝感人, 理学 硕士,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 主要研究系统优化 与管理决策 、 高等 学。
()
周# 文: 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参数设置的研究 !" !# $%& 算法的流程 包括群体规模 ’, 每个粒子的 !初始化粒子群, 位置 () 和速度 *); [ )] ; "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 +), #对每个粒子, 用它的适 应度值 +), [ )] 和个体 极值 ! "#( 比较, 如果 +), [ )]- ./0 1, () ) , 则用 +), [ )] $% & ) 替换掉 ! " #$% ( &); 用它的适应度值 +), [) ] 和全局极 $对每个粒子, 值 ’" #$% 比较, 如果 +), [ )]- ’ "# $% , 则用 +), [ )] 替 ’ "# $% ; 根据公式 ( 2 ) 更新粒子的速度 *) 和位置 () ; % &如果满足结束条件 ( 误差足够好或到达最大 循环次数) 退出, 否则回到" 。 !" 3" ;# 粒子具有 “ 记忆” 的特 性, 它们通过 “ 自我” 学习和向 “他人” 学习, 使其下一代解有针对性的从 “先辈” 那里继承更多的信息, 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 内找到最优解。 !" 3" <# 与遗传算法相比,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信息共 享机制是很不同的: 在遗传算法中, 染色体互相共享 信息, 所以整个种群的移动是比较均匀的向最优区 域移动;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 信息流动是单向的, 即只有 = /0 1, 将信息给其他的粒子, 这使得整个搜索更 新过程跟随当前解。 3# 参数特性的统计分析 由于算法中四个主要参数与具体问题有着密不 可分的联系, 目前针对这些算法参数选择问题的普 遍性研究还很欠缺。因此, 对算法参数选择的 理论 性研究和实验分析论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充分了 解参数设置的基本问题, 才能够为利用 $%& 算法解 决具体优化问题提供更加明确的算法特性说明。以 下将利用统计分析中的试验因子方差分析方法, 对 $%& 算法的参数设置与算法系统性能之间的内在联 系程度进行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程序1当22111==c c ,5.12212==c c ,2.1=w 。
a)%主函数源程序(main.m )%------基本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 %------名称: 基本粒子群算法%------初始格式化clear all ; %清除所有变量clc; %清屏format long ; %将数据显示为长整形科学计数 %------给定初始条条件------------------N=40; %³初始化群体个数D=10; %初始化群体维数T=100; %初始化群体最迭代次数 c11=2; %学习因子1c21=2; %学习因子2c12=1.5;c22=1.5;w=1.2; %惯性权重eps=10^(-6); %设置精度(在已知最小值的时候用) %------初始化种群个体(限定位置和速度)------------ x=zeros(N,D);v=zeros(N,D); for i=1:Nfor j=1:Dx(i,j)=randn; %随机初始化位置v(i,j)=randn; %随机初始化速度endend%------显示群位置----------------------figure(1)for j=1:Dif(rem(D,2)>0)subplot((D+1)/2,2,j)elsesubplot(D/2,2,j)endplot(x(:,j),'b*');grid onxlabel('粒子')ylabel('初始位置')tInfo=strcat('第',char(j+48),'维');if(j>9)tInfo=strcat('第',char(floor(j/10)+48),char(rem(j,10)+48),'维');endtitle(tInfo)end%------显示种群速度figure(2)for j=1:Dif(rem(D,2)>0)subplot((D+1)/2,2,j)elsesubplot(D/2,2,j)endplot(x(:,j),'b*');grid onxlabel('粒子')ylabel('初始速度')tInfo=strcat('第,char(j+48),'维');if(j>9)tInfo=strcat('第',char(floor(j/10)+48),char(rem(j,10)+48),'维);endtitle(tInfo)endfigure(3)%第一个图subplot(1,2,1)%------初始化种群个体(在此限定速度和位置)------------x1=x;v1=v;%------初始化个体最优位置和最优值---p1=x1;pbest1=ones(N,1);for i=1:Npbest1(i)=fitness(x1(i,:),D);end%------初始化全局最优位置和最优值---------------g1=1000*ones(1,D);gbest1=1000;for i=1:Nif(pbest1(i)<gbest1)g1=p1(i,:);gbest1=pbest1(i);endendgb1=ones(1,T);%-----浸入主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for i=1:Tfor j=1:Nif (fitness(x1(j,:),D)<pbest1(j))p1(j,:)=x1(j,:);pbest1(j)=fitness(x1(j,:),D);endif(pbest1(j)<gbest1)g1=p1(j,:);gbest1=pbest1(j);endv1(j,:)=w*v1(j,:)+c11*rand*(p1(j,:)-x1(j,:))+c21*rand*(g1-x1(j,:));x1(j,:)=x1(j,:)+v1(j,:);endgb1(i)=gbest1;endplot(gb1)TempStr=sprintf('c1= %g ,c2=%g',c11,c21);title(TempStr);xlabel('迭代次数');ylabel('适应度值');%第二个图subplot(1,2,2)%-----初始化种群个体(在此限定速度和位置)------------x2=x;v2=v;%-----初始化种群个体最有位置和最优解-----------p2=x2;pbest2=ones(N,1);for i=1:Npbest2(i)=fitness(x2(i,:),D);end%-----初始化种全局最有位置和最优解------g2=1000*ones(1,D);gbest2=1000;for i=1:Nif(pbest2(i)<gbest2)g2=p2(i,:);gbest2=pbest2(i);endendgb2=ones(1,T);%------浸入主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for i=1:Tfor j=1:Nif (fitness(x2(j,:),D)<pbest2(j))p2(j,:)=x2(j,:);pbest2(j)=fitness(x2(j,:),D);endif (pbest2(j)<gbest2)g2=p2(j,:);gbest2=pbest2(j);endv2(j,:)=w*v2(j,:)+c12*rand*(p2(j,:)-x2(j,:))+c22*rand*(g2-x2(j,:)); x2(j,:)=x2(j,:)+v2(j,:);endgb2(i)=gbest2;endplot(gb2)TempStr=sprintf('c1= %g ,c2=%g',c12,c22);title(TempStr);xlabel('迭代次数');ylabel('适应度值');b )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fitness.m )function result=fitness(x,D)sum=0;for i=1:Dsum=sum+x(i)^2;endresult=sum;程序2当22111==c c 于2.1,2,02212===w c c 对比a)%主函数源程序(main.m )%------基本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名称: 基本粒子群算法%------初始格式化clear all ; %清除所有变量clc; %清屏format long ; %将数据显示为长整形科学计数%------给定初始条条件------------------N=40; %³初始化群体个数D=10; %初始化群体维数T=100; %初始化群体最迭代次数c11=2; %学习因子1c21=2; %学习因子2c12=0;c22=2;w=1.2; %惯性权重eps=10^(-6); %设置精度(在已知最小值的时候用)%------初始化种群个体(限定位置和速度)------------x=zeros(N,D);v=zeros(N,D);for i=1:Nfor j=1:Dx(i,j)=randn; %随机初始化位置v(i,j)=randn; %随机初始化速度endend%------显示群位置----------------------figure(1)for j=1:Dif(rem(D,2)>0)subplot((D+1)/2,2,j)elsesubplot(D/2,2,j)endplot(x(:,j),'b*');grid onxlabel('粒子')ylabel('初始位置')tInfo=strcat('第',char(j+48),'维');if(j>9)tInfo=strcat('第',char(floor(j/10)+48),char(rem(j,10)+48),'维');endtitle(tInfo)end%------显示种群速度figure(2)for j=1:Dif(rem(D,2)>0)subplot((D+1)/2,2,j)elsesubplot(D/2,2,j)endplot(x(:,j),'b*');grid onxlabel('粒子')ylabel('初始速度')tInfo=strcat('第,char(j+48),'维');if(j>9)tInfo=strcat('第',char(floor(j/10)+48),char(rem(j,10)+48),'维);endtitle(tInfo)endfigure(3)%第一个图subplot(1,2,1)%------初始化种群个体(在此限定速度和位置)------------x1=x;v1=v;%------初始化个体最优位置和最优值---p1=x1;pbest1=ones(N,1);for i=1:Npbest1(i)=fitness(x1(i,:),D);end%------初始化全局最优位置和最优值---------------g1=1000*ones(1,D);gbest1=1000;for i=1:Nif(pbest1(i)<gbest1)g1=p1(i,:);gbest1=pbest1(i);endendgb1=ones(1,T);%-----浸入主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for i=1:Tfor j=1:Nif (fitness(x1(j,:),D)<pbest1(j))p1(j,:)=x1(j,:);pbest1(j)=fitness(x1(j,:),D);endif(pbest1(j)<gbest1)g1=p1(j,:);gbest1=pbest1(j);endv1(j,:)=w*v1(j,:)+c11*rand*(p1(j,:)-x1(j,:))+c21*rand*(g1-x1(j,:));x1(j,:)=x1(j,:)+v1(j,:);endgb1(i)=gbest1;endplot(gb1)TempStr=sprintf('c1= %g ,c2=%g',c11,c21);title(TempStr);xlabel('迭代次数');ylabel('适应度值');%第二个图subplot(1,2,2)%-----初始化种群个体(在此限定速度和位置)------------x2=x;v2=v;%-----初始化种群个体最有位置和最优解-----------p2=x2;pbest2=ones(N,1);for i=1:Npbest2(i)=fitness(x2(i,:),D);end%-----初始化种全局最有位置和最优解------g2=1000*ones(1,D);gbest2=1000;for i=1:Nif(pbest2(i)<gbest2)g2=p2(i,:);gbest2=pbest2(i);endendgb2=ones(1,T);%------浸入主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for i=1:Tfor j=1:Nif (fitness(x2(j,:),D)<pbest2(j))p2(j,:)=x2(j,:);pbest2(j)=fitness(x2(j,:),D);endif(pbest2(j)<gbest2)g2=p2(j,:);gbest2=pbest2(j);endv2(j,:)=w*v2(j,:)+c12*rand*(p2(j,:)-x2(j,:))+c22*rand*(g2-x2(j,:));x2(j,:)=x2(j,:)+v2(j,:);endgb2(i)=gbest2;endplot(gb2)TempStr=sprintf('c1= %g ,c2=%g',c12,c22);title(TempStr);xlabel('迭代次数');ylabel('适应度值');b)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fitness.m)function result=fitness(x,D)sum=0;for i=1:Dsum=sum+x(i)^2;endresult=sum;程序3当2.1,22111===w c c 于2.1,0,22212===w c c 对比a)%主函数源程序(main.m )%------基本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 %------名称: 基本粒子群算法%------初始格式化clear all ; %清除所有变量clc; %清屏format long ; %将数据显示为长整形科学计数 %------给定初始条条件------------------N=40; %³初始化群体个数D=10; %初始化群体维数T=100; %初始化群体最迭代次数c11=2; %学习因子1c21=2; %学习因子2c12=2;c22=0;w=1.2; %惯性权重eps=10^(-6); %设置精度(在已知最小值的时候用) %------初始化种群个体(限定位置和速度)------------x=zeros(N,D);v=zeros(N,D);for i=1:Nfor j=1:Dx(i,j)=randn; %随机初始化位置v(i,j)=randn; %随机初始化速度endend%------显示群位置----------------------figure(1)if(rem(D,2)>0)subplot((D+1)/2,2,j)elsesubplot(D/2,2,j)endplot(x(:,j),'b*');grid onxlabel('粒子')ylabel('初始位置')tInfo=strcat('第',char(j+48),'维');if(j>9)tInfo=strcat('第',char(floor(j/10)+48),char(rem(j,10)+48),'维');endtitle(tInfo)end%------显示种群速度figure(2)for j=1:Dif(rem(D,2)>0)subplot((D+1)/2,2,j)elsesubplot(D/2,2,j)endplot(x(:,j),'b*');grid onxlabel('粒子')ylabel('初始速度')tInfo=strcat('第,char(j+48),'维');if(j>9)tInfo=strcat('第',char(floor(j/10)+48), char(rem(j,10)+48),'维);endtitle(tInfo)endfigure(3)subplot(1,2,1)%------初始化种群个体(在此限定速度和位置)------------x1=x;v1=v;%------初始化个体最优位置和最优值---p1=x1;pbest1=ones(N,1);for i=1:Npbest1(i)=fitness(x1(i,:),D);end%------初始化全局最优位置和最优值---------------g1=1000*ones(1,D);gbest1=1000;for i=1:Nif(pbest1(i)<gbest1)g1=p1(i,:);gbest1=pbest1(i);endendgb1=ones(1,T);%-----浸入主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for i=1:Tfor j=1:Nif (fitness(x1(j,:),D)<pbest1(j))p1(j,:)=x1(j,:);pbest1(j)=fitness(x1(j,:),D);endif(pbest1(j)<gbest1)g1=p1(j,:);gbest1=pbest1(j);endv1(j,:)=w*v1(j,:)+c11*rand*(p1(j,:)-x1(j,:))+c21*rand*(g1-x1(j,:));x1(j,:)=x1(j,:)+v1(j,:);endgb1(i)=gbest1;endplot(gb1)TempStr=sprintf('c1= %g ,c2=%g',c11,c21);title(TempStr);xlabel('迭代次数');ylabel('适应度值');%第二个图subplot(1,2,2)%-----初始化种群个体(在此限定速度和位置)------------x2=x;v2=v;%-----初始化种群个体最有位置和最优解-----------p2=x2;pbest2=ones(N,1);for i=1:Npbest2(i)=fitness(x2(i,:),D);end%-----初始化种全局最有位置和最优解------g2=1000*ones(1,D);gbest2=1000;for i=1:Nif(pbest2(i)<gbest2)g2=p2(i,:);gbest2=pbest2(i);endendgb2=ones(1,T);%------浸入主循环,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for i=1:Tfor j=1:Nif (fitness(x2(j,:),D)<pbest2(j))p2(j,:)=x2(j,:);pbest2(j)=fitness(x2(j,:),D);endif (pbest2(j)<gbest2)g2=p2(j,:);gbest2=pbest2(j);endv2(j,:)=w*v2(j,:)+c12*rand*(p2(j,:)-x2(j,:))+c22*rand*(g2-x2(j,:)); x2(j,:)=x2(j,:)+v2(j,:);endgb2(i)=gbest2;endplot(gb2)TempStr=sprintf('c1= %g ,c2=%g',c12,c22);title(TempStr);xlabel('迭代次数');ylabel('适应度值');b )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fitness.m )function result=fitness(x,D)sum=0;for i=1:Dsum=sum+x(i)^2;endresult=sum;程序4对21c c ≠,21w w ≠分别对其取值1.11=c ,22=c ,2.11=w ,5.12=w 测试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