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06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资助项目(JZ07J07). 作者简介:周术(1974一),女,山东文登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及建筑设汁的研究.
万方数据
第3期
周 术,等: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
247
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再生,是属 于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本文试图透过隈研 吾和王澍2位建筑师的作品,解读环境时代的 “体验性建筑”.
群却具有了城市那种使人迷茫的多样性,人们在 园林中回游时体验到的时间、空间的秩序把看似 毫无联系的东西联系成一片混沌的整体.传统园 林是无限的,它所蕴含的东西绝不少于今天我们 的文明城市所蕴含的东西.20世纪30年代,陶特 高度赞扬了13本桂离宫的庭园与建筑的关系以及 人们在桂离官回游时体验到的时间、空间的秩序. 他当时已经预见到了环境时代的到来,并认为桂 离宫远远超越了形态主义,是属于未来时代的建 筑:引.
第22卷第3期 2009年7月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ition)
文章编号:1004-8820(2009)03-0246-05
V01.22 No.3 Jul.2009
体形态简洁明晰,甚至趋于消隐,但他们的建筑却给人们带来了对时空秩序的丰富多变的
体验,是属于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本文试图透过隈研吾和王澍两位建筑师的作品,
解读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
关键词:环境时代;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t
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相结合的第五次产业革 命使世界经济从工业化阶段进入了信息化阶段. 在信息化阶段,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等在生产过 程中的广泛应用,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同时, 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却大大降低了. 第五次产业革命缓解r人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促 进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的同时也进入了环境时代,这势必会引起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和城市结构的深刻变化.
达了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们识别场所的“场所意 识”,构建了~个“地质学”的“无时间性”的生活 世界.
被人遗忘的传统地方材料和传统要素在现代 建筑中以一种新的姿态巧妙地再现,是“体验性 建筑”混合时空的手法之一.日本高崎停车场,隈 研吾采用混入砖色粉末的混凝土预制格栅,使之 呈现传统砖材的质感效果,既延续了高崎市用砖 建设街市的城市文脉,也避免了砖的小尺度与大 型公共建筑之间的冲突(见图1);高柳町·阳之
图1 日本高崎停车场 Fig.1 Gaoqi parking garage,Japan 乐家的建筑轮廓线来自于周围环境中的茅屋民 居,建筑直接浮在水田中,周围没有庭院,隈研吾 把代表日本的和纸改进后覆盖整个建筑,使建筑 呈现一派让人怀念的风景.由废弃的航运大楼落 架重建的宁波美术馆,建筑表皮材料的使用同样 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混合性:宁波传统的青砖、 过去营造船与港口的钢木,取材于教煌片断的青 砖基座上的洞窟(指出这里曾是宁波人去普陀进 香的出发之地),建筑师王澍用当代语言创造了 宁波码头和传统院落等多种记忆场所的复合.日 本幕张集合住宅中,隈研吾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 有孔的混凝土预制板并用,构成“传统窗”的立 面,在保证了传统街道沿街建筑景观时空连续性 的同时,也表达了滨水建筑轻盈透明的时代感 (见图2);王澍的苏州大学文政学院图书馆,不仅
第22卷
图3 日本安养寺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美术馆 Fig.3 An-yang temple museum.Japan
。.,,.里:日本幕登季合竺宅
.
。
。
’‘
此外,隈研吾和王澍都尝试了被人们遗忘的、 传统的夯土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再生.日本安养寺 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美术馆中,隈研吾仔细“聆 听”环境的历史,延续了周边环境中现存的一段 传统夯筑土墙的建造方法,建筑三面用预制的夯 土块砌成,在面向安养寺的一侧,为了使人们从寺 院可以透过玻璃参拜佛像,建筑则全部采用现代 材料——玻璃,传统夯土块、现代玻璃和夯土块之 间的空隙的运用使传统的夯土技术在这里得到全 新的“诠释”,建筑仿佛从基地环境中生长出来, 成为带有回忆色彩的清爽、通风透气的现物(见 图3).在参加杭州西湖雕塑展时,王澍凭借对基 地敏锐的觉察力,“土生土长”出由一高一矮两片 土墙构成的“建筑”,在施工中,他用现代成熟易 行的钢模代替传统木模,使传统夯土技术在现代 社会已另一种方式真实地表现出来.
1 接受美学与体验性建筑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领域里一种研究文学 接受和影响的方法论,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者 和作品上移到了读者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研究 上.接受美学认为,创作过程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作 品的最后完成,只有接受活动才能最后实现其价 值.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Hans Rober Jauss)也 指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积 淀的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变 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艺术特 性.’’‘3]
那须历史探访馆,南面是美丽的芦野田园,北面是
以樱花闻名的御殿山,在这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中,隈研吾认为如何规划人们的体验比形体还重
要,他以简单的歇山形式使建筑在环境中消隐,并
将传统的展室空间里外逆转,把周围的玻璃回廊
空间作为展室,建筑成为人们体验环境的场所.为
了控制自然光的穿透率,他还把稻秸草用建筑胶
与“垂直要素决定建筑形态”的西方建筑不 同,日本传统建筑最根本的特征是“水平方向无 所不适、不拘一格的延展问题”.在“水与玻璃” 中,隈研吾将现代主义的建筑形态理念逆转,恢复 了日本传统空间对地面设计的注重,垂直要素则 采用钢和玻璃最大限度地使建筑消隐,以体验性 的建筑取代了从前的形态主义建筑——他创造了 一个像大海一样没有边界的水面,让作为建筑物 地面的水面和眼前的太平洋浑然一体,屋顶上的 不锈钢格栅把阳光粉碎成细微的粒子洒向水面, 随波闪烁,屋内的人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 置身于熠熠发光的大海中.迷宫是不可把握性的 同义词,在这里,空间的意义变成不确定的,既有 惊奇,又有喜悦,环境与主体真实地结合起来,人 们对环境的“体验”就被突出了(见图4).
有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时尚语言与元素——现代钢 梁、玻璃肋夹板玻璃幕墙,同时青砖砌瓦、斩假石 压顶收边的传统技术作法,型钢组成的“美人靠” 也可以告诉并帮助人们寻找传统记忆的东西;宁
万方数据
248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波博物馆中,宁波地区传统村镇的特色要素在主 入口处的水岸、鹅卵石滩、直壁瓦片墙、类传统瓦 屋面的斜切墙和散布于各处的、或真实或虚拟的 竹院中得以大量体现,唤起宁波人传统的记忆,并 形成传统江南水乡的特有环境,在参观者经历了 一系列这样的空间感受之后,空间逐渐转化为记 忆的一部分.
中国和日本建筑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作为 织体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日的传统园林和迷 宫城市的关系如同一张完整的丝织地毯与一块地 毯碎片的关系,不仅相似,而且同样完整,它们的 体验异曲同工.在隈研吾和王澍的作品中,我们可 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传统城市的某种迷宫状态 的眷恋以及为了延续这种肌理所做出的努力:他 们的建筑以现代的介质传承了迷宫般的传统园林 意境,时时处处蕴含着传统园林中的诗意.
2体验性建筑的特征
2.1“地质学”的时间意识 作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体验是一种我
们已经、正在和将要感知的过程的总和”.体验的 过程中,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追忆以前的经历、感受 并憧憬着未来,当人们回忆往事时,历史的全部事 件留痕就变成了独立的共时现实,并且“继续存 在于搀合着空间和时间的一瞬间的活生生的多样 性之中”,列维-施特劳斯把这种时间意识称为 “地质学”的,他认为城市就像地质学上层次复杂 的岩石,不同时期的残余物消失其中,没有一个区 域是白纸一张,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共时 性.H o本文所提出的“体验性建筑”正是以一种 “舞台造型”的方式,克服时间限制,把过去已经 存在的形式和结构用现代的介质和语言传承,表
面对着现代城市结构和生活方式瓦解与崩溃 的现状,一些建筑师将设计目光转向本土的传统 园林建筑,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试图以传 统园林建筑的手法解决城市问题.其中,以日本著 名建筑师隈研吾和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的建筑最 为典型,他们的建筑从城市既存的文脉结构出发, 建筑主体形态简洁明晰,甚至趋于消隐,但他们的 建筑却给人们带来了对时空秩序的丰富多变的体 验,他们的建筑使传统园林建筑中“天人合一”这
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
——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
周 术,郝曙光,温亚斌
(烟台大学建筑系,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面对现代城市结构和生活方式瓦解与崩溃的现状,一些建筑师将设计目光转向
本土的传统园林建筑,试图以传统园林建筑的手法解决城市问题.其中,以日本建筑师隈
研吾和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建筑最为典型,他们的建筑从城市既存的文脉结构出发,建筑主
粘结在强化铝合金材料上,做成干鱼片一般奇异
质感的可移动板墙,在这里,人们的体验决不仅仅
是视觉方面的.N/美术馆,隈研吾模拟了威尼斯
这座迷宫城市的轨迹线规划着人们的游览体验:
人们可以沿着运河漫步,欣赏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和建筑空间,不知不觉到达屋顶,再继续欣赏室外
的艺术品,这里人们对路线的情况是模糊不清的,
“地质学”的时间意识使历史上过去了的城 市事物不仅残存在我们的头脑中,也真实地存在 于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在这样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境里,人们的体 验得到升华,具有超越单纯美的内涵,在这样的环 境里,人们的体验是愉悦的.
2迷宫般的园林体验
帕奥罗·法布里在《文本里的迷宫》中指出, 一座城市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而迷宫的形式就是 城市百科的唯一内容.果如其然的话,一个有着长 期文化延存的城市,不可避免地会演变为错综复 杂、犬牙交错的迷寓状态.
只有在前进中才会领悟;建筑立面的石格栅采用
干挂法,石材与钢材之间留有空隙,于是,尽管这
一细部采用石材这种较为厚重的材料,透明的层
次仍然重重叠叠,隈研吾“在水边营造了一个迷
宫般的空问”(见图5)归J.
‘
图5 N/美术馆 Fig.5 N/museum。Japan
和隈研吾一样,王澍也常常把自己设计、建造的状 态比拟为“造园”,他的设计中主体形象简洁明 晰,平面却让人感觉是一座座迷宫,对现代主义理 性空间的悬置,使得“他手中的每一座建筑,都成 为一个模糊了真实与模拟、规则与迷乱界限的游 戏场”.№1在一片弥散着无序与分裂气息的地 方,王澍的苏州文政学院图书馆,以功能体块为单 元进行离散,建筑中的这几个独立单元犹如园林 中的建筑,王澍通过简单个体看似随意的拼贴获 得了城市迷宫般的扑朔迷离和传统园林跌宕起伏 的整体复杂性,当建筑中的“隐秩序”逐渐被人理 解和深化时,寓模糊、神秘之中的惊喜就会产生. 由凝聚着宁波人太多回忆的“历史弃物”——航 运大楼落架重建的宁波美术馆,在简洁的外皮下 内含了一个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它拥有多 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每条路径都具有些微 差别但又有绝对的区别,这里包含着事件与经历 的秩序,这种隐藏的、可以识别的秩序的存在,自 然地将迷惑、神秘的空间编织成具有新意的复杂 秩序‘7|.
万方数据
第3期
周 术,等: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
249
图4“水与玻璃” Fig.4“Water and Glass”,Japan
园林是一个充满感受的新鲜性的生活世界,
隈研吾的建筑无一不充满着清新、透明、意外与喜
悦.其实,自龟老山展望台之后,隈研吾就已经意
识到体验性建筑取代从前的建筑形态的可能.[5】
“体验性建筑”设计与接受美学有着非常相 似的进程.“体验性建筑”强调体验主体从旁观者 转变为参与者,更倾向于主体与客体间的动态参 与性体验,通过体验使许多时空要素连在一起,从 而建立一种有意味、有艺术感染力的场所感.隈研 吾在龟老山展望台采用了造型逆转形式,建筑的 形态被消隐了,而在这个建筑里人们在经验上对 建筑空间秩序的认识还是确实存在的.通过这个 建筑,他发现了以体验性的建筑、以作为现象的建 筑来取代从前的建筑形态的可能性.
在这个重视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时代,全球 化和本土化的叠加使得人们在环境中的“体验” 比目的更加重要.环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 的城市环境“体验”不仅需要多样统一带来的“秩 序与复杂性”,还需要一种“出其不意”和“神秘莫 测”,【J。而这正是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所在.纵观 历史,无论中国的传统园林,还是日本的桂离宫, 或是罗马郊外梯伏里(Tivoli)镇的哈德良离宫,它 们都是一种虚拟艺术、臆造和表现的、具体的生活 世界——每个建筑的空间、形态都简洁完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