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案 第七讲数列求和
中学数学数列求和教案
中学数学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正确计算相应的数值。
3. 理解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能运用求和公式计算数列的和值。
二、教学准备教师:备好黑板、粉笔,准备好习题和板书内容。
学生:纸、铅笔、计算器等。
三、教学过程1. 知识点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序列(如1, 3, 5, 7, 9...)并问学生如何判断它们是否为等差数列。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将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 a1 + (n-1)d。
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和值,并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Sn = n/2 (a1+an)。
4. 例题演练教师出示一个等差数列的例题,引导学生使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计算数列的某一项和总和。
全班共同讨论,并解释结果的意义。
5. 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将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 a1 * r^(n-1)。
6.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和值,并引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Sn = a1 * (1 - r^n) / (1 - r)。
7. 例题演练教师出示一个等比数列的例题,引导学生使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计算数列的某一项和总和。
全班共同讨论,并解释结果的意义。
8. 综合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9.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列求和在数学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练习教师布置相关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并在下节课前交给教师检查。
五、教学拓展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竞赛、参观数学实验室等拓展活动,加深对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数列的求和技巧教案
高中数列的求和技巧教案教案主题:高中数列的求和技巧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常见的数列类型;2. 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3. 能够运用所学的求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常见数列类型及其求和公式;3. 实例分析与练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 讲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记法,引导学生复习数列的定义和常见符号表示方法。
2. 提问:请举例说明数列与序列的区别。
Step 2:介绍常见数列类型及其求和公式1. 递推数列与等差数列- 公式:Sn = n/2 * (a1 + an),其中a1为首项,an为末项。
- 示例:计算等差数列1, 3, 5, 7, 9的前n项和。
2. 递归数列与等比数列- 公式: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 示例:计算等比数列2, 4, 8, 16, 32的前n项和。
3.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和差转换- 公式:Sn = (an - a1) / (d + r),其中d为公差,r为公比。
- 示例:计算等差数列1, 4, 7, 10, 13的前n项和。
Step 3:实例分析与练习1. 利用求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如利润递增的销售额求和、等差数列模拟跳伞过程等。
Step 4:巩固与拓展1. 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熟练掌握求和技巧;2.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推导其他数列的求和公式。
Step 5:总结与延伸1. 归纳总结数列的求和技巧;2. 延伸拓展:介绍数列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如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极限等。
教学资源:1. 教材课本;2. 多媒体投影仪;3. 黑板、彩色粉笔。
评估与反馈:1.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 可以设计课堂小测验,让学生用所学的求和技巧解答相关题目;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解答其疑惑和困惑。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数列的其他有趣性质和应用;2. 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索和学习更多关于数列求和的知识并进行展示;3. 鼓励学生尝试推导其他类型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数列求和复习教案
数列求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运用求和公式对等差、等比数列求和,能运用分组的方法将一些特殊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来求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加强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分组求和法将特殊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来求和,学会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求和问题。
一、导入: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数列的求和,它是数列知识的综合体现。
求和题在高考试题中很常见,它主要考查我们有关数列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数列的求和问题。
二、知识回顾: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分别是什么?(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3)常用求和公式:=++++2222......321n三、探究例1:(1)等比数列{n a }各项都是正数,且187465=+a a a a ,则=+++1032313log ......log log a a aA 、12B 、10C 、8D 、2(2) 等差数列{n a }中,3a =6,6a =3,则8S = 练习:求和:(1)=++++n ......321_______ ____________;(2)=-++++)12(......531n __________ ___(3)=+++++)12(......531n(4)=++++n2 (842)(5)=++++n 2 (421)(6)=++++n a a a a (32)以上运用了公式法直接求和。
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公式熟悉。
2、明确首项和项数。
3、等比数列中要特别注意使用条件。
例2:P61,4(2)求和:)532(1-⨯-+)534(2-⨯-+……+)532(n n -⨯-分析:通项公式:n n n a -⨯-=532,是否等差、等比数列?能否直接套用求和公式?数列各项有何特征?如何利用其特征来求和?分组求和法:分组求和法是将一个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或者其他能方便求和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的方法。
《高三数学总复习------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总复习------数列求和》教学设计一、考纲展示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二、备考指南1、数列求和主要考查公式法求和、分组求和、错位相减和裂项相消求和,特别是错位相减出现的机率较高.2、题型上以解答题为主.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式法求和、分组求和、裂项相消求和。
2、难点:错位相减法求和。
四、教学过程:(一) 基础梳理: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方法1.公式法求和(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a .当q =1时,S n =na 1;b .当q ≠1时,S n =a 1(1-q n )1-q =a 1-a n q 1-q . n (a 1+a n )2 na 1+n (n -1)2d 2.分组求和法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组转化法,分别求和而后相加减.3.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即可用此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就是用此法推导的.4.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二)课前热身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回顾旧知,导入本节课复习。
(三)考点突破考点1 分组求和例1、 1.数列{(-1)n ·n }的前2 014项的和S 2 014为( )A .-2 014B .-1 007C .2 014D .1 007 2.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其前n 项的和为S n ,则数列⎩⎨⎧⎭⎬⎫S n n 的前10项的和为( ) A .120 B .100 C .75 D .70 3.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n =1n (n +1),则S 5等于( )A .1 B.56C.16D.130 4.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是a n =1n +n +1,若前n 项和为10,则项数为__________.5.数列a 1+2,…,a k +2k ,…,a 10+20共有十项,且其和为240,则a 1+…+a k +…+a 10的值为________.(2013·长春市调研)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5=9,a 2+a 6=14. (1)求{a n }的通项公式; (2)若b n =a n +qa n (q >0),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S n .考点2 裂项相消法求和例2、考点3 错位相减法求和例3、设计意图: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解答,全面复习巩固数列求和方法。
数列求和的七种方法|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是知识掌握的重点,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列求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数列求和教案篇一汉滨高中李安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复习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忆公式推导过程所用倒序想加和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及用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弄清基本量中各基本量的值,特别是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关注公比q是否为1;②记住一些常见结论便于用公式法对数列求和;③学会分析通项的结构并且对通项进行分拆;能运用拆并项求和思想方法解决非特殊数列求和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结合转化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及特殊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具体数列的求和方法及实际求解过程.教学方法、手段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幻灯片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法指导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1)自主性学习法,(2)探究性学习法,(3)巩固反馈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n(a1?an)n(n?1)?na1?d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22(q?1)?na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a1?anq ?(q?1)?1?q?1?q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列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①公式法②分组求和法③裂项相消法④错位相减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二)自学指导若已知一个数列的通项,如何对其前n项求和?①an?3n ②an?3n?2n?1 ③an?n(n?1)④an?1 ⑤an?n?3n n(n?1)(通过学生对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简单回忆各方法的应用背景.把遗忘的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检测题(1) a?a2?a3?an?________(2) 1+3+5+?+(2n+1)=(3)12?22?32n2?(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1)中易忘讨论公比是否为1(2)中易错项数(3)与(4)是为用公式法求和作铺垫.)(三)例题展示例设Sn=1-3+5-7+9++101 求Sn分析: 拆并项求和思路? Sn=(1-3)+(5-7)+(9-11)+(97-99)+101=?Sn=1+(-3+5)+(-7+9)+(-11+13)+(-99+101)=? Sn=(1+5++101)-(3+7++99)=意图通过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维.,分析①②③培养学生的拆项求和与并项求和的意识, 比较分析①②思考应留下。
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掌握数列求和公式;4.能够应用数列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数列求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1.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n−1)d其中,a 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差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
2.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然后,教师介绍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 n=a1q n−1其中,a 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比数列的第一项,q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
3. 数列求和公式3.1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 n=n2(a1+a n)其中,S n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2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师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 n=a1(q n−1) q−1其中,S n表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4. 应用教师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列求和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2.完成课后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介绍一些基本的应用,没有涉及到更复杂的应用。
下次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数列求和的七种方法|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是知识掌握的重点,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列求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数列求和教案篇一汉滨高中李安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复习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忆公式推导过程所用倒序想加和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及用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弄清基本量中各基本量的值,特别是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关注公比q是否为1;②记住一些常见结论便于用公式法对数列求和;③学会分析通项的结构并且对通项进行分拆;能运用拆并项求和思想方法解决非特殊数列求和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结合转化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及特殊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具体数列的求和方法及实际求解过程.教学方法、手段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幻灯片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法指导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1)自主性学习法,(2)探究性学习法,(3)巩固反馈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n(a1?an)n(n?1)?na1?d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22(q?1)?na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a1?anq ?(q?1)?1?q?1?q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列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①公式法②分组求和法③裂项相消法④错位相减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二)自学指导若已知一个数列的通项,如何对其前n项求和?①an?3n ②an?3n?2n?1 ③an?n(n?1)④an?1 ⑤an?n?3n n(n?1)(通过学生对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的实例、简单回忆各方法的应用背景.把遗忘的知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检测题(1) a?a2?a3?an?________(2) 1+3+5+?+(2n+1)=(3)12?22?32n2?(复习等差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1)中易忘讨论公比是否为1(2)中易错项数(3)与(4)是为用公式法求和作铺垫.)(三)例题展示例设Sn=1-3+5-7+9++101 求Sn分析: 拆并项求和思路? Sn=(1-3)+(5-7)+(9-11)+(97-99)+101=?Sn=1+(-3+5)+(-7+9)+(-11+13)+(-99+101)=? Sn=(1+5++101)-(3+7++99)=意图通过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维.,分析①②③培养学生的拆项求和与并项求和的意识, 比较分析①②思考应留下。
高中数学教案:数列的递推公式与数列求和
高中数学教案:数列的递推公式与数列求和一、数列的定义与性质数列作为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序列。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数的规律性,以及在各种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数列的递推公式与数列求和的相关知识。
1.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指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的集合。
数列通常用{a₁,a₂,a₃,...,aₙ}表示,其中的每一项aₙ都是数列中的元素,下标n表示这是数列中的第n个元素。
1.2 数列的性质数列除了有一定的递增或递减规律外,还具有以下性质:1)有界性:数列中的元素存在上界和下界,即数列的元素都在某个范围内。
2)单调性:数列可以是递增的(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大于前一项),也可以是递减的(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小于前一项),还可以是常数列(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相等)。
3)有限性:数列可以是有限数列(数列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数列(数列中的元素个数是无限的)。
二、数列的递推公式数列的递推公式是指通过数列中某一项与前几项的关系来表示后一项的公式。
在实际问题中,通过找出数列元素之间的规律,我们可以用递推公式来进行数列的计算与推理。
2.1 递推关系数列的递推关系是指数列中后一项与前几项之间的关系。
对于数列{a₁,a₂,a₃,...,aₙ},如果存在一个递推公式aₙ=f(a₁,a₂,a₃,...,aₙ₋₁)来表示数列中的每一项,其中f是一个函数,则称这个递推公式为数列的递推关系。
2.2 递归与迭代在数列的递推公式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题方法:递归和迭代。
2.2.1 递归递归是指通过已知数列中的前几项来推导下一项的值,直到得到所需要的项。
递归可以分为直接递推法和间接递推法两种。
直接递推法是指通过已知数列中的前两项来推导下一项的值,例如斐波那契数列{1,1,2,3,5,...}就是通过aₙ=aₙ₋₁+aₙ₋₂来进行递推的。
间接递推法是指通过已知数列中的前几项来推导下一项的值,例如{2,5,12,29,...}中的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平方与前一项的负数之和。
高考数列求和教案
高考数列求和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数列求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能够应用数列求和的知识解决高考数学题目。
教学重点:1.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数列求和在高考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掌握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技巧;2. 运用数列求和解决高考数学题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学PPT、白板、黑板、教材、练习题等;2.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白板,回顾数列的概念和常见数列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数列求和的兴趣;2. 提出高考数列求和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2. 解释数列求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列求和的意义;3.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数列求和的步骤和技巧。
三、示范演练(20分钟)1. 在黑板或教学PPT上呈现一些高考数列求和的题目,逐步引导学生解题思路;2. 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无穷项和等;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数列求和的问题;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3.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答案,共同提高。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3.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高考数列求和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2. 引导学生应用数列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2. 强调数列求和在高考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教案
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教案教案标题: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推导数列的求和公式。
3. 学生能够应用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能够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数列的相关知识和例题。
2. 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3. 计算器。
4.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和常见类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如何求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吗?探索(15分钟):1. 给出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如2, 5, 8, 11, 14,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
3. 鼓励学生尝试列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观察数列的规律。
解决问题(20分钟):1. 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平均值乘以项数得到。
2. 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a1为首项,an为末项。
3. 提供几个例子,让学生应用求和公式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
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 引导学生推导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n = a1 * (1 - r^n) / (1 - r),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
3. 提供几个例子,让学生应用求和公式计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总结(5分钟):1. 归纳总结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 强调数列的求和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关注数列的性质和规律。
作业:1.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前n项和。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并给予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主动发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列求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拓展问题,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数学教案:数列求和
高三数学教案:数列求和欢迎来到高一数学教案栏目,教案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因此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三数学教案:数列求和希望能为您的提供到帮助。
本文题目:高三数学教案:数列求和教学目的:小结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拆项法、裂项法和错位法求一些特殊的数列。
教学过程:基本公式: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时,① 或②当q=1时,一、特殊数列求和--常用数列的前n项和及其应用:例1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求数列{an}的前n项和由题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先求通项公式an,再sn 例3 求和S =123+234++n(n+1)(n+2).关键是处理好通项:n(n+1)(n+2)=n +3n +2n,应用特殊公式和分组求解的方法。
二、拆项法(分组求和法):例4求数列的前n项和。
拆成等比数和列等差数列 {3n-2},应用公式求和,注意分a=1和两类讨论.三、裂项(相消)法:例5求数列前n项和关键是处理好通项(裂项).设数列的通项为bn,则例6求数列前n项和解:四、错位法:例7 求数列前n项和解:①两式相减:五、作业:1. 求数列前n项和2. 求数列前n项和3. 求和: (5050)4. 求和:14 + 25 + 36 + + n(n + 1)5. 求数列1,(1+a),(1+a+a2),,(1+a+a2++an1),前n项和【总结】2019年为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章高三数学教案:数列求和,今后还会发布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您在学习愉快!。
高中数学教案数列求和
高中数学教案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求和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数列求和公式和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求和;
2. 等比数列求和;
3. 数列求和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引入数列求和的概念,让他们思考什么是数列求和,为什么要学习数列求和。
2. 等差数列求和(15分钟):
a. 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b. 讲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2(2a1 + (n-1)d);
c. 给学生几个例题进行练习,让他们掌握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3. 等比数列求和(15分钟):
a. 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b. 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1-q);
c. 给学生几个例题进行练习,让他们掌握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
4. 数列求和的应用(15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列求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等差数列模型、等比数列模型等。
5. 练习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总结,梳理数列求和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馈:
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在下节课进行答疑与复习。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概念及常见数列的表示方法
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3.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4. 各种数列求和的实际应用问题解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通过展示一段数列并让学生猜测下一个数的规律,引出数列求和的概念。
2. 探究数列求和方法: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推导相应的求和公式并演示应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数列求和的运算技巧。
4. 实际应用:设计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数列求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教材、练习题、黑板、彩色粉笔
评估方式:开展小测验或出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自主解答,检测他们对数列求和方法的
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其他类型的数列求和方法,并进行分享,拓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
教学反思:及时寻找学生在数列求和方法中的困难点并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本教案仅作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数列与数列求和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数列与数列求和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数列与数列求和引言:数列与数列求和是高中数学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之一。
本教案将系统介绍数列和数列求和的定义、性质以及解题方法,以便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数列的概念和性质A.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的集合。
一般用字母表示,如:{an}、{bn} 等。
B. 数列的常见表示方法1. 通项公式:an = ...2. 递推式:an+1 = ... ,an = ...C. 数列的性质1. 求第 n 项的递推公式2. 求首项和公差3. 求前 n 项和的公式二、等差数列A.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1. 定义:等差数列是指相邻两项之差恒定的数列。
2. 通项公式:an = a1 + (n - 1)d3. 公差的计算:d = a(n+1) - an4. 前 n 项和公式:Sn = (a1 + a(n+1))n/2B. 等差数列的应用1. 求等差数列的第 n 项2. 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3. 解决实际问题三、等比数列A. 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1. 定义:等比数列是指相邻两项之比恒定的数列。
2. 通项公式:an = a1 * r^(n-1)3. 公比的计算:r = a(n+1) / an4. 前 n 项和公式:Sn = a1 * (1 - r^n) / (1 - r)B. 等比数列的应用1. 求等比数列的第 n 项2. 求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3. 解决实际问题四、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A. 求和法则1. 等差数列求和法则2. 等比数列求和法则3. 部分和与求和公式的关系B. 数列求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平均数与数列求和的关系2. 等差数列的应用实例3. 等比数列的应用实例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数列与数列求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列求和的内容。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中,学生在学习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学习了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之后的第3种求和方法,主要体现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即将不能直接求和的问题通过错位相减,转化为能用等比求和的问题。
重点:会用错位相减法求通项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的数列前n 项和。
难点:错位相减后的项数、符号问题,以及对转化数学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会用错位相减求通项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的数列前n项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等式错位相减,将不能求和的问题转化成能用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导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化归能力、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列求和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错位相减法已经使用过,本节课需要再次阅读课本,探究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学会错位相减的流程,但是错位相减的目的、错位相减后的项数及符号需要在学生尝试练习、巩固练习之后通过老师的引导、点评才能理解掌握。
同时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中得以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数列求和方法3---错位相减,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尝试练习、巩固练习中得到掌握,此方法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运用过,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本节课首先给出用公式法和分组求和法能够解决的两道练习题,对前一节内容进行复习,然后对第一道练习题目进行变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再读课本,探究方法,引出课题,再次尝试,提炼方法,限时训练,互命试题,让学生在层层练习中掌握方法,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帮助者、服务者,这样设计重视了新旧知识实质性联系,让重点知识和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巩固和提高。
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教案数列求和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可以用来加深对数列的理解和运算规律的掌握。
下面是一个关于数列求和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列求和的概念;2. 掌握常见数列的求和方法;3. 能够应用数列求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列求和的概念;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3. 应用数列求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数列求和的教学课件;2. 相关的练习题目和解答;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利用一道简单的题目引入数列求和的概念,如:已知数列的前5项为1、3、5、7、9,求这5项的和。
第二步:讲解1. 介绍数列求和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引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2. 通过一些例题,讲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解释推导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3. 引入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列规律,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或递推公式,进而应用相应的求和公式计算出数列的和;4. 强调数列求和中需注意的细节和常见错误,如求和的范围、数列的序号等。
第三步:练习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2. 在全班讲解练习题目的解答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第四步:拓展1. 利用一些应用题目,引导学生将数列求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班级人数、得分等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数列求和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数列求和的应用领域。
第五步:总结1. 总结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2.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应用数列求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数列求和 ★★★高考在考什么 【考题回放】1.设4710310()22222()n f n n N +=+++++∈,则()f n 等于( D )A.2(81)7n -B.12(81)7n +-C.32(81)7n +- D.42(81)7n +-2. 等差数列{an}中,a1=1,a3+a5=14,其前n 项和Sn=100,则n=( B )A .9B .10C .11D .12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S ,若1(1)n a n n =+,则5S 等于( B )A .1B .56C .16D .1304.设Sn 是等差数列{an }的前n 项和,若S 3S 6=13,则S 6S 12=A.310B.13C.18D.19解析: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31161331,26153S a d a d S a d +===+可得且0d ≠ 所以6112161527312669010S a d d S a d d +===+,故选A 5.已知数列}{n a 、}{n b 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1a 、1b ,且511=+b a ,*11,N b a ∈.设n b n a c =(*N n ∈),则数列}{n c 的前10项和等于( )A .55B .70C .85D .100 解:数列}{n a 、}{n b 都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1a 、1b ,且511=+b a ,*11,N b a ∈.设n b n a c =(*N n ∈),则数列}{n c 的前10项和等于1210b b b a a a +++=11119b b b a a a +++++,111(1)4b a a b =+-=,∴11119b b b a a a +++++=4561385++++=,选C.6.对正整数n ,设曲线)1(x x y n-=在x =2处的切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n a ,则数列}1{+n a n的前n 项和的公式是解:1(1)n n y nx n x -'=-+,曲线y=xn(1-x)在x=2处的切线的斜率为k=n2n -1-(n+1)2n切点为(2,-2n ),所以切线方程为y+2n=k(x -2),令x=0得 an=(n+1)2n,令bn=21nna n =+.数列⎭⎬⎫⎩⎨⎧+1n a n 的前n 项和为2+22+23+…+2n=2n+1-2★★★高考要考什么1.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
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 ⎪⎩⎪⎨⎧≠--==)1(1)1()1(11q q q a q na S n n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理)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时,q a S -=112.错位相减法求和:如:{}{}.,,2211的和求等比等差n n n n b a b a b a b a +++3.分组求和:把数列的每一项分成若干项,使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4.合并求和:如:求22222212979899100-++-+- 的和。
5.裂项相消法求和: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常见拆项:111)1(1+-=+n n n n )121121(21)12)(12(1+--=+-n n n n ])2)(1(1)1(1[21)2)(1(1++-+=++n n n n n n n!)!1(!n n n n -+=⋅)!1(1!1)!1(+-=+n n n n6.公式法求和 6)12)(1(12++=∑=n n n k nk213]2)1([+=∑=n n k nk7.倒序相加法求和★★ 突 破 重 难 点【范例1】设数列{}n a 满足211233333n n na a a a -++++=…,a ∈*N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 (Ⅰ)设n n nb a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S .解 (I)2112333...3,3n n n a a a a -+++=221231133...3(2),3n n n a a a a n ---+++=≥1113(2).333n n n n a n --=-=≥ 1(2).3n n a n =≥验证1n =时也满足上式,*1().3n n a n N =∈(II)3nn b n =⋅,23132333...3nn S n =⋅+⋅+⋅+⋅ ①②①-②:231233333n n n S n +-=+++-⋅ 1133313n n n ++-=-⋅-,111333244n n n n S ++∴=⋅-⋅+⋅ 【变式】已知二次函数()y f x =的图像经过坐标原点,其导函数为'()62f x x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S ,点(,)()n n S n N *∈均在函数()y f x =的图像上。
(Ⅰ)、求数列{}na 的通项公式;(Ⅱ)、设11n n n b a a +=,n T 是数列{}n b 的前n 项和,求使得20n mT <对所有n N *∈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m ;点评:本小题考查二次函数、等差数列、数列求和、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运算技能,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解:(Ⅰ)设这二次函数f(x)=ax2+bx (a ≠0) ,则 f`(x)=2ax+b,由于f`(x)=6x -2,得 a=3 , b=-2, 所以 f(x)=3x2-2x. 又因为点(,)()n n S n N *∈均在函数()y f x =的图像上,所以n S=3n2-2n.当n ≥2时,an =Sn -Sn -1=(3n2-2n )-[])1(2)132---n n (=6n -5.当n =1时,a1=S1=3×12-2=6×1-5,所以,an =6n -5 (n N *∈)(Ⅱ)由(Ⅰ)得知13+=n n n a a b =[]5)1(6)56(3---n n =)161561(21+--n n ,故Tn =∑=ni ib 1=21⎥⎦⎤⎢⎣⎡+--++-+-)161561(...)13171()711(n n =21(1-161+n ). 因此,要使21(1-161+n )<20m (n N *∈)成立的m,必须且仅须满足21≤20m,即m ≥10,所以满足要求的最小正整数m 为10. 【范例2】已知数列{}n a 中的相邻两项212k ka a -,是关于x 的方程2(32)320k k x k x k -++=的两个根,且212(123)k k a a k -=≤,,,.23413132333...3n n S n +==⋅+⋅+⋅+⋅(I )求1a ,2a ,3a ,7a ; (II )求数列{}n a 的前2n 项和2n S ;(Ⅰ)(理)记sin 1()32sin n f n n ⎛⎫=+ ⎪⎝⎭,(2)(3)(4)(1)123456212(1)(1)(1)(1)f f f f n n n n T a a a a a a a a +-----=++++…, 求证:15()624n T n ∈*N ≤≤.(I )解:方程2(32)320k kx k x k -++=的两个根为13x k =,22k x =,当1k =时,1232x x ==,,所以12a =;当2k =时,16x =,24x =,所以34a =;当3k =时,19x =,28x =,所以58a =时;当4k =时,112x =,216x =,所以712a =.(II)解:2122n n S a a a =+++2(363)(222)n n =+++++++2133222n n n ++=+-.(III )证明:(1)123456212111(1)f n n n n T a a a a a a a a +--=+-++,所以112116T a a ==,2123411524T a a a a =+=. 当3n ≥时,(1)3456212111(1)6f n n n n T a a a a a a +--=+-++,345621211116n n a a a a a a -⎛⎫+-++ ⎪⎝⎭≥2311111662622n ⎛⎫+-++⎪⎝⎭≥1116626n =+>,同时,(1)5678212511(1)24f n n n n T a a a a a a +--=--++5612212511124n n a a a a a a -⎛⎫-+++ ⎪⎝⎭≤31511112492922n ⎛⎫-+++⎪⎝⎭≤515249224n =-<.综上,当n ∈N*时,15624n T ≤≤.【变式】在数列{}n a 中,12a =,1431n n a a n +=-+,n ∈*N .(Ⅰ)证明数列{}n a n -是等比数列;(Ⅰ)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Ⅰ)证明不等式14n nS S +≤,对任意n ∈*N 皆成立.解、(Ⅰ)证明:由题设1431n n a a n +=-+,得1(1)4()n n a n a n +-+=-,n ∈*N .又111a -=,所以数列{}n a n -是首项为1,且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Ⅰ)解:由(Ⅰ)可知14n n a n --=,于是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4n n a n -=+.所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41(1)32n n n n S -+=+. (Ⅰ)证明:对任意的n ∈*N ,1141(1)(2)41(1)443232n n n n n n n n S S ++⎛⎫-++-+-=+-+ ⎪⎝⎭21(34)02n n =-+-≤.所以不等式14n nS S +≤,对任意n ∈*N 皆成立.【点睛】本题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为载体,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不等式的证明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范例3】已知a1=2,点(an,an+1)在函数f(x)=x2+2x 的图象上,其中=1,2,3,… 证明数列{lg(1+an)}是等比数列;设Tn=(1+a1) (1+a2) …(1+an),求Tn 及数列{an }的通项;记bn=211++n n a a ,求{bn }数列的前项和Sn ,并证明Sn+132-n T =1. 解:(Ⅰ)由已知212n n n a a a +=+,211(1)n n a a +∴+=+12a =11n a ∴+>,两边取对数得1lg(1)2lg(1)n n a a ++=+,即1lg(1)2lg(1)n n a a ++=+{lg(1)}n a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Ⅱ)由(Ⅰ)知11lg(1)2lg(1)n n a a -+=⋅+ 1122lg3lg3n n --=⋅= 1213n n a -∴+=(*)12(1)(1)n T a a ∴=++n …(1+a ) 012222333=⋅⋅⋅⋅n-12…3 21223+++=n-1…+2=n 2-13由(*)式得1231n n a -=-(Ⅲ)2102n na a a +=+1(2)n n n a a a +∴=+11111()22n n n a a a +∴=-+11122n n n a a a +∴=-+又112n n n b a a =++1112()n n n b a a +∴=-12n S b b ∴=++n…+b122311111112()n n a a a a a a +=-+-+-…+11112()n a a +=-1221131,2,31n nn n a a a -+=-==-22131nn S ∴=--又213nnT -=2131n n S T ∴+=-.【变式】已知数列{}n x 满足121x x ==,并且11n nn n x xx x λ+-=(λ为非零参数,234n =,,,…).(Ⅰ)若135x x x ,,成等比数列,求参数λ的值;(Ⅱ)设01λ<<,常数k *∈N 且3k ≥.证明1212()1k k k n k k n x x x n x x x λλ*++++++<∈-N ….解:(I )由已知121,x x ==且36335244345213243,,.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λλλλλλ=⇒==⇒==⇒=若1x 、3x 、5x 成等比数列,则2315,x x x =即26.λλ=而0,λ≠解得 1.λ=±(II )证明:设1,n n n x a x +=由已知,数列{}n a 是以211x x =为首项、λ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故11,n n nx x λ-+= 则1112....n k n k n k n n n k n k nx x x xx x x x +++-++-+-=(3)2312.....k k kn n k n k n λλλλ-++-+--==因此,对任意*,n N ∈1212...k k n kn x x x x x x ++++++(3)(3)(3)2222...k k k k k k k k kn λλλ---+++=+++(3)(3)222(1)(...).1k k k k k nk k knkk λλλλλλλλ---=+++=-当3k ≥且01λ<<时,(3)201,011,k k nk λλ-<≤<-<所以*1212...().1k k k n k k n x x x n N x x x λ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