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张静漪资料

合集下载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xwb)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xwb)

禅让
禅让
禅让
暗中扶植
杀 害
(原始)
(阶级)
夏建立前 天下为公 “公天下” 大同之世

夏建立后 天下为家 “家天下” 小康之世
思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 下”,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淮南子· 齐俗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 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表明我国社会进入了文明阶段,即从财产公 有的原始社会发展为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
“公天下”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家天下”的“小康”社会
“…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夏朝的建立
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
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文 献 与 考 古 中 的 夏 文 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 下” (文献中的夏朝)
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到世袭制。
国家的基本特征:统治机构、军队、监狱
与刑法等。
时间与地点:3000-3500年前河南 偃师二里头 宫殿遗址(社会分化)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考古中的夏文化) 内容: 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意义:为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且 丰富的资料(原始史料)。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宫殿遗存 出土的宫殿式建筑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
黑陶酒觚
青铜酒爵
七孔玉刀
青铜管流爵
二里头文化时 期出土玉器有: 珪、琮、板、 刀、戈、钺等。 大量礼器的出 土表明礼制已 成为当时重要 的制度。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20
第二课 文献考古中的夏文化
译文:
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 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 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 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 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 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 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 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 事情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 理想社会。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传世文献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到“家天下” 3、国家的特征: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zhǎn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wù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 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执(shì )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3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课件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课件

各子其子……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C.国家的建立
B.私有制的产生 C
D.人性的退化
2、《三字经》 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中的“子”是指
A.黄帝
B.禹
C
C.启
D.孔子
3、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B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长江上游地区
家天下的“世袭制”
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中可知:
夏朝建立之前,是“公天下”的“大同之世”。
(禅让制、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
夏朝是“家天下”的“小康之世”。
(世袭制、阶级社会,私有制国家)
为什么会从“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生产力 发展
剩余产品 的出现、 私有制的
出现
阶级分化
贫富分 化
世袭 贵族
原始农耕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南北并立 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深远影响
农耕聚落 姜寨遗址(陕西临潼,黄河流域)
原始社会阶段(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文明起源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炎黄 考古发现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探索与争鸣: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同意理由: 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 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不同意理由: 一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 差就达一二百年 二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 后人可以多种解释,有很多不确定性 三是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 资料来复原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二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二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个遗址被认为是研究夏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A、三星堆遗址B、二里头遗址C、良渚遗址D、红山遗址2、在文献记载中,哪一部史书提到了初步了解夏朝的史实记载?A、《春秋》B、《左传》C、《尚书》D、《史记》3、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羽人纹铜壶出现于夏朝B. 甲骨文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商朝C. 车马坑的发现反映出夏朝时期的政治制度D. 上海广富林遗址出土的石锛见证了夏朝的兴起4、下列关于夏文化文献记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记载夏商周文化的演变B. 《史记》中阐述了夏朝的历史C. 《山海经》包含了对夏朝地理的描绘D. 《尚书》详细记录了夏朝的重要事迹5、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征?A.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B. 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遗址C. 出土了玉器和陶器等生活用品D. 发现了文字记录6、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A. 尧B. 舜C. 禹D. 启7、以下哪一项不是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代都城遗迹?A. 二里头宫殿区B. 二里头贵族墓葬区C. 二里头手工业作坊区D. 二里头农业遗址8、关于夏文化的文献记载,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尚书》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B. 《史记》中记载夏禹治水的事迹C. 《山海经》中有关于夏朝的神话传说D. 《左传》中详细描述了夏朝的政治制度9、《夏文化》在文献记载中的最早出现是在哪部作品中?A、《诗经》B、《论语》C、《史记》D、《春秋》 10、在考古发现中,哪一种遗迹被认为与夏文化紧密相关?A、良渚文化遗址B、红山文化遗址C、二里头文化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11、下列关于夏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夏代的都城最初在阳城(今河南登封)C.夏代实行的是禅让制D.夏代有专门的官吏管理历法12、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墓葬群,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夏代有什么重要意义?()A. 证明夏代存在我不是人B. 证明夏代有大型建筑装饰C. 证明夏代的农业发达D. 证明夏代有较为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13、以下哪项不是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A. 二里头遗址B. 龙山文化遗址C. 商代甲骨文D. 西周青铜器14、关于夏文化的研究,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B. 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证据C.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D. 夏文化的研究与商文化、西周文化的研究没有关联15、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被认为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王朝。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朝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朝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建立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盗墓者发现,后为官方收藏并修订。
有 鬲 氏 有仍氏
有扈氏



比较
公天下(大同之世)
经济 原始公有制
家天下(小康之世)
私有制
政治
社会 关系 比较 结果
禅让制
世袭制;设立国家机器
原始的平等观 私有观念的发展;人 念;人与人之间无 与人之间出现等级分化 明显尊卑等级之分 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完成了从原 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王朝。
史学方法
怎样考证 历史?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 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 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 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 在今日始得为之。”
历史学家王国维
知识探究
探索与争鸣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 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 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 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 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 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 误差就达一二百年; 三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 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四是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 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社会制度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知识拓展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 的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 北约1.5公里,面积3.75平 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 1900—前1600年发现有宫殿 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 居住地、窑穴、墓葬等遗迹 和铜、玉、石、陶、骨等遗 物。

高一历史下册 第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案 华东师大

高一历史下册 第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案 华东师大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历史下册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案华东师大版[教学目的]1、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2、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3、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利用关于禹传位给启这一历史事件的四段文献讲授利用文献记载研究下文化的困难。

〔1〕在“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承方式的改变。

那么禹传位给儿子启这个标志性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因。

这四种文献间隔被记述的对象时间是是间隔都非常长远,难免口耳相传以讹传讹;史记和战国策属于史书,孟子是孟子个人思想的记录,竹书纪年那么可能是后人伪造,它们的史料价值各有不同;战国策的引文出自燕国的臣子向诸侯王进言时引用的事例,孟子的引文那么是孟子同其学生的个人对话。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2024版)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2024版)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传世文献 时间 范围 世系 世袭制 王权 礼仪制度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 西南的洛河岸边,其地理位置与文 献所记大致吻合。据已公布的C-14 测定法的数据,相对年代大约为公 元前2395-前1625年,与夏朝纪年比 较接近。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传世文献 时间 范围 世系 世袭制 王权 礼仪制度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传世文献 时间 范围 世系 世袭制 王权 礼仪制度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长:107米 宽99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
长:105米 宽68米 ,面积7140平方米 (标准足球场)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传世文献 时间 范围 世系 世袭制 王权 礼仪制度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玉璋
玉 钺
三孔玉刀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传世文献 时间 范围 世系 世袭制 王权 礼仪制度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五谷”具备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考古遗址
传世文献 时间 范围 世系 世袭制 王权 礼仪制度 国家机器 田制赋税
西周以来 一系列古 典文献
文献史料:
《史记·夏本纪》(西汉)记载了详细的 王朝世系:启-太康……仲康—相—少康— 予—槐(芬)—芒(荒)—泄(世)—不 降……扃(局、禺)—胤甲—孔甲—皋(吴、 皋苟)—发(发惠)—履癸(桀)
《史记·周本纪》:“言自洛汭及伊 汭,……是有夏之旧居。”
《竹书纪年》(春秋晋战国魏):“(夏 代)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

最新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教案)

最新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教案)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授课:上海莘庄中学严红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依据,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社会转变的含义;了解夏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历史特征;(2)、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文献和实物资料的解读,学习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提炼、归纳和论证,从而进一步理解夏文化的历史特征。

(2)、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对比互证,了解“二重证据法”是我们研究上古历史的基本方法,也是目前认识夏朝历史的主要方法。

(3)通过质疑、释疑、再质疑的学习活动,在讨论中学习与人沟通的一般方法,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求真——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2)、通过对研究人员几十年持之以恒、不畏艰辛考古工作的了解,感悟其中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重点与难点:1、重点:如何理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难点:如何通过文献与考古资料来印证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多媒体技术搭建学习平台2、古籍文献的分析解读3、考古资料的对比印证教学过程:一、质疑:纠缠于传说和信史之间的夏1、导入——《全球通史》为什么从商文明讲起?2、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3、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二、释疑——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作表面的定论)1、通过文献记载释读夏史(学生解读文献)a)夏的地域:豫西、晋西南b)夏存在的时间:约四百多年c)过渡:史学界疑古思潮——夏文化考古的艰难历程——开启了夏史探究的大门2、从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折射出的历史(借助图片,提取历史信息)a)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地理位置 :河南b) 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时间:碳14测定为BC2070 ——BC1600 年c)3、考古发现和后世文献记载的对比印证(学生完成表格)三、再质疑——讨论:夏文化是否处推论之中?(自主学习,作深层次思考)学者一般认为,进入文明时代有三大标志: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产生,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说说夏朝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夏的历史是否具有推论性质?四、拓展(研究性学习)李学勤主编《夏史与夏代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具备王朝特征詹子庆著《走进夏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苏湲著《华夏城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朝代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年代(公元前)
年数
夏 商 周 年 表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甲 祖乙 祖辛
商前 期
公元前 1600——前 1300年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商代年表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 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 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 阳甲、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大禹治水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 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 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 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 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古乐》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重 要标志。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1、夏朝--上古历史第一个转折点
大同之世――小康之世
公天下 ――家天下
何谓小康?小康社会何以值得追
求?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 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 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 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论 语 尧 曰 篇 第 二 十
·
禅让制
世袭制
“父传子,家天下。”
夏启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上古历史第一个转折点 大同之世――小康之世 公天下
――家天下 禅让制--“家天下”式的王位 继承方式。 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分职、 军队、监狱、刑法。

第0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0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
[A] 二里头遗址 一手史料、二手史料 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后世文献)与地下 之新材料(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这样获取的 历史信息才百分百可信(信史)。
暗中扶植

杀 害
壹·禅始与禅终
夏建立前 天下为公 “公天下” 大同之世 禅让制 夏建立后 天下为家 “家天下” 小康之世 世袭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子不传贤”的人是谁?
从禅让到世袭,是否是由于禹、启的品质问题?
壹·禅始与禅终

禅让制
世袭制 暗中扶植

× 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公有制
○ 财富积累、分配不均 私有制
壹·禅始与禅终
禅让制 世袭制
夏建立前 天下为公 “公天下” 大同之世
夏建立后 天下为家 “家天下” 小康之世
公有制 《礼记》对夏朝的记载是否完全可靠?为什么? 私有制
贰·二里头遗存
•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从时间与地域上与文 献中记载的夏朝最为吻合。
贰·二里头遗存
考古发现了宫殿遗址,这说明二里头社会正处于 “大同之世”还是“小康之世”?为什么?
后世文献 + 考古实物 + 考古文献 = 百分百可信
小结

禅始与禅终

二里头遗存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宫殿、青铜器、玉器背 后的含义
从公有制到私有制
国家诞生的标志
史学基础: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两重证据、信史
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
[A] 《礼记•礼运》中的夏朝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特征:官职、军队、监狱、刑法 转变:启将即位方式从禅让制发展为世袭制。
• 出土的宫殿式建筑 = 该社会分化已很明显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宫殿遗存

二分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PPT课件

二分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PPT课件

大量礼器的出土表明 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 “礼义以为纪”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有铜制、 陶制)反映夏代怎样的社会生活?
饮酒之风 粮食剩余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二里头 青铜爵,(夏代),1980年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相传:杜康造酒;太康失 国是因为“沉湎于酒”。
乃召六卿申之。启曰: “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 :有扈氏威侮五行,……今予维共行天之罚。
------《史记·夏本纪》
问题: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哪 些特征?
思考:我国古代有很多文献都记
载了关于夏朝的历史,这些记载 你认为可信吗?
我国古文献中有关夏代的传说,并非都
是杜撰的,他们很可能是从前的学者根据 世代口传资料整理而成。期中包含着不少 真实信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文献毕竟 是后人所作,有情感等因素的制约。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用猪牛羊的肩胛骨 制成的卜骨,骨上还保留着烧灼过的痕迹。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1)从材料一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生 活有什么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食为粟、 黍之类; 家畜饲养“六畜俱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SUCCESS
THANK YOU
2019/5/28
史学方法介绍(2)
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价值与辨别
第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 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
第二手资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关于该事件的 叙述。
历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历史研究的 基本原则。第二资料应作为背景知识、观点或熟悉该 领域的方法来看待。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3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3

有扈氏
有 鬲 氏
有仍氏

九夷
夏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约BC2070 ——BC1600年
阅读课文“文献选读”《礼 记·礼运》选段,从孔子这段话分 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与 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关系。
文献选读
大同之世
“今大道之行,天天下下为为公公,,选选贤贤与与能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货恶恶其其弃弃于于地地也也不不必必藏藏于于己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是谓谓大大同同。”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 三 过 其 门 而 不 入 。 ——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 的方式“选贤与能”,集体推举天下的共主, 即公为天“下公天下”。尧老时,把“王”位禅让 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 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 己的儿子启。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 结,使王位世袭制得到了家确天立下,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的局面,夏王朝产生了。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通过“追述”的方式记载
想想这些文献有什么特点,是否真实可信?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
讲“公”,重视贤能信睦,尊老爱幼,无私欲诈谋——大同。
讲“家”(私),有私利诈谋,以礼仪制度规范人——小康。
特点 王位继承
大同之世
天下为公 禅让制
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 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 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 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夏王朝你在哪里?如果有,我们能否,以 及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人们不禁要问。
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
本课概要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2、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 具备国家的特征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2、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有关夏朝的文献:
《国语》、“四书五经”、《竹书纪年》、《礼记》、 《史记·夏本纪》等
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7、《三字经》 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
社。”材料中的“子”是指C
A.黄帝 B.禹
C.启
D.孔子
8、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B
A.夏朝经常遭受外敌入侵 B.夏朝的社会治安不好 C.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夏朝时期反抗者众多 5、考古学家在河南西部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据 科学测定,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约在4086--3690 年前之间二里头文化的时间,应相当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板书)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板书)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A
1、资料:文献记载
2、特征: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3、国家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4、转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它完成
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标志中国迈入文明社会
二、考古中的夏文化 A
1、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和地域
年代:距今3900——3500年(换算一下)公元前1900-1500年地域: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省
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文献中的夏朝是基本吻合的
2、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建筑:大型宫殿(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相应的政治组织)、宫殿
与普通民屋的规模对比以及民屋建造位置和大小的不同(私有制产生和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礼器和祭器: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出现
●农具:出土了很多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猪、狗、鸡、羊等家畜(二里头时期农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3、二里头遗址发掘的意义
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和补充,证明了夏朝时期,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均已产生。

夏朝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由于迄今为止未发现夏文字,缺少直接文献的印证,因此,史学界有不少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持存疑态度)。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铜爵。夏代, 1984年于河南 省偃师县二里 头文化遗址出 土。
1987年在二里 头遗址出土的三 足铜鼎。这是我 国目前发现年代 最早的青铜鼎器, 被誉为“华夏第 一鼎”。
铜爵(夏代) 通高22.5厘米
夏代晚期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 雷纹鼎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装 饰品(高14.4厘米)
考古中的夏文化
背景 典型
寻找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
考古发掘
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大 多为礼器和祭器
折射的历史
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朝建立背景 建立 夏建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禹在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启杀伯益,夺取政权,建立夏(公元前2070年)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特点 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 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公天下”到“家天 下”
阅读课文“文献选读”《礼 记·礼运》选段,从孔子这段话分 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与 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天下”到“家天 下”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早期商城4号宫殿遗址
二 里 头 商 城 遗 址 内 底 部 铺 垫 了 石 块 的 排 水 沟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文献中的 夏文化
1 转折点:夏朝建立意味着“天下为公”转为“天下 为家”,“大同之世”变为“小康之世”(夏完成了从 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折) (1)夏之前:中国处于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文献选读)
• • • • • • (即国家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 A 大同之世特点:实行公有制,平均分配,共同劳动,没有私 心;社会平等、和谐;选贤与能(推选贤能之人为首领);以 姜寨聚落为代表 思考:你怎样看待大同之世? B对大同之世的认识: 1)寄托着作者的一种期望,有溢美之词和想象的成分 2)该社会的平等、平均等现象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 础上的。
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主要 活动区域?(看地图册) (3)夏的建立者、建立方式、地域、地位 建立者:启 建立方式:启杀伯益,夺取王位,破坏禅让制 约前2070年——前1600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 禅让制的本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领袖的制度 主要活动区域:豫西晋南 有 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 鬲 第一个王朝 氏
• 2考古学家寻找夏遗址和遗物的目的:考古学家寻找与文 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希望发现 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证明夏朝的 存在 • 3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中的夏朝最吻合 • 地域——河南偃师 • 时间——距今约3900——3500 • 4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意义: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时间 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提 供了资料。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盗墓者发现,后为官方收藏并修订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 之子启,……。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 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遂灭有扈氏。 天下咸朝。”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二 里头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进行了印证或补充
反方: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 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 来复原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
禅让制 世袭制
文献释读>3、夏王朝的特征
材料四:
军队
1、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
2、夏后氏百官。 官僚
——《尚书·甘誓》
—刑—法《礼记·明堂位》
3、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4、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监狱
——《史记·夏本纪》
5、自虞、夏玎,贡赋备矣。 赋税
——《史记·夏本纪》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 明(社会)后,人类社会发生了 怎样的重大变化?
——国家产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王朝? 你是怎样了解到夏朝历史的?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 1523-前1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
对夏朝历史的探究,有更可靠办法吗?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 于纸上之材料外,更 得地下之新材料。由 此种材料,我辈固得 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 分全为实录,此二重 证据法,惟在今日始 得为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1959年夏,72岁高龄的考古学 家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 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 。此 后考古学家前仆后继,田野发 掘工作持续四十余年,其中意 义最为重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 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二、考古中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遗址
(碳14测定)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时间范围 约BC2070 ——BC1600年
洛水
伊水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东西 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 面积3.75平方公里。
二里头 遗址
夏的考古发现 >偃师二里头遗址
偃 师 二 里 头 等 3 个 自 然 村 , 总 面 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 层。 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 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 成为探索华夏文明和国家的形成、 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都 城遗址。
刻画符号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经济
以农业为主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 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 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 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 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 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考古发现和后世文献记载的对比印证
文献中的夏王朝
考古中二里头遗址
时 约四百多年

BC2070 ——BC1600 (约四百多年)
空 河南(伊洛之间) 河南偃师(伊洛之间)

王 朝
世袭制 设立官制
类似宫殿遗址:社会分化 青铜器: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特 制定刑法,军队、进入青铜时代
夏的考古发现 >偃师二里头遗址> 类似宫殿
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社会分化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夏的考古发现 >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
身份的象征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 可能是用于宫廷舞宴
镶嵌十字纹方钺 (礼器)来自“华夏第一鼎” (礼器)
的饰物;又是百官身
份的标志
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
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国君世系相传以为礼),城
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紀(用礼做纲纪)……。 ——《礼记·礼运》
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夏朝建立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 哪些变化?
从“公天下”——“家天下” 从 禅让制 —— 世袭制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尧舜 禹 启
问题:根据文献,说说夏王朝有哪些特征?
文献中的夏王朝
时 约四百多年

空 河南(伊洛之间) 间
世袭制
王 设立官制
朝 特 征
制定刑法,军队、 监狱
文献释读>夏王朝的特征>王位传承
材料五:
• 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 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 实令启自取之。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有铜制、 陶制)反映怎样的社会生活?
饮酒之风
粮食剩余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二里头 青铜爵,(夏代),1980年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相传:杜康造酒;太康失 国是因为“沉湎于酒”。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遗址>陶器

——《战国策•燕策》
•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禹 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 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问题:这两段文献中的记载有什么区别?为何会不同?
“疑古学派”:20世纪初,历史 学家顾颉刚率先对5000年文明史的 说法进行质疑。胡适一语震惊学界: “东周以前无史。”
根据文献,指出夏朝的地域范围。
文献释读>2、夏存在的时间
四百多年
材料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竹书纪年》
•禹(指夏)四百三十一年。 —《易纬稽览图》
根据文献,指出夏朝的存在时间。
文献释读>3、夏王朝的特征
材料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征 监狱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等。
二里头文化是否就是夏文化?
2008年7月18~20日,二十余家学术机构的老 中青三代学者共一百余位参加“早期夏文化学术 研讨会”。绝大多数华裔学者及部分日本学者承 认夏王朝的存在,而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则对于夏 王朝是否存在怀疑。
如果你是与会代表,请就“夏王朝是否存 在”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 加以论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关于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为什么教科 书上和《全球通史》的说法不一样呢?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夏朝历史的探究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文献释读>1、夏的地域
河南伊、洛水之间
材料一: •伊 (伊水,河南境内)洛(洛水,主要流经河南) 竭而夏亡。
——《国语·周语上》
•自洛及伊,其地平易洛无水险固,是有夏之旧居。 —伊—水《史记·周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