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大学化学B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General Chemistry B)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特别是农林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1.分散系2.化学热力学基础3.化学平衡原理4.化学反应速率5.酸碱反应6.沉淀-溶解反应7.氧化还原反应8.配位化合物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物质化学变化的各种规律、物质的重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为此结合化学变化的能量关系、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来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各类平衡和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认识,为有关后继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
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基本化学原理为主。
先从能量变化角度来介绍化学热力学知识,继而从一般的化学动力学知识和平衡原理开始,讲授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本理论,然后将这些原理、规律和基础知识应用于各类平衡之中加以深化。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分散系1、了解液体的蒸发过程、理解蒸气压的产生及影响因素2、掌握溶液中物质的组成量度3、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二)化学热力学基础1、了解内能、焓等状态函数的概念2、了解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决定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与变化的途径无关3、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盖斯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热化学中的应用4、理解从物质的运动观点来了解熵函数的物理意义5、掌握利用自由能状态函数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三)化学平衡原理1、掌握自由能和化学平衡的关系,应用标准自由能变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利用自由能函数来加深对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的理解(四)化学反应速率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基元反应、反应级数等概念。
《基础化学实验BI》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化学实验B(I)》课程实验教学大纲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B (I)课程编号:课程教学总学时:30 实验总学时:30 总学分: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A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目的与任务:《基础化学实验B(I)》是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在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之间起衔接作用。
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的化学分析手段。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各种常见仪器的性能、特点及其规范操作;(2)掌握加热、溶解、过滤、结晶、称量、滴定等基本单元操作;(3)掌握常规滴定分析的操作技能与方案设计;(4)掌握数据处理方法,科学准确地表示实验结果。
(5)认真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方案的独立设计。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实验成绩的评定分为平时与考核两个部分,平时成绩由平时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环节评定,实验平时成绩权重0.7,实验操作考核或笔试权重0.3。
缺做实验课时数≧20﹪总学时数,取消实验成绩。
实验课程成绩以百分计。
五、大纲说明: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B(I)》涵盖了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
分一个学期实施教学,具体学时安排为:第一学期30课时,教学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制定人:舒和庆审定人:刘华批准人:倪良时间:2013年6月16日。
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医学部)
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医学部)“普通化学B”教学大纲(医学部)2007年9月课程号:01034880开课学期:秋季学分:4基本目的:学习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基本状态与原子和分子结构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在化合物分析与合成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内容提要:第一章气体、液体、溶液(约3学时)一、理想气体定律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1. 气体的分压定律2. 分压定律的应用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条件三、气液转化与平衡,液体的蒸汽压四、溶液1.溶液的浓度2.溶解度3*.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4*.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与导电性5*.胶体溶液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约4学时)一、化学热力学的常用术语二、热化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2. 焓和焓变的性质3. 反应焓变的计算三、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1. 熵与熵变的性质2. 熵变、熵增加原理3. Gibbs自由能与Gibbs自由能变(1) ΔG是反应自发性的判据(2) ΔG的性质和计算(3) Gibbs-Helmholtz方程的应用第三章化学反应的限度(约4学时)一、化学平衡的特征二、平衡常数1.经验平衡常数(K)2.标准平衡常数(Kθ),ΔGθ= -2.30RTlgKθKθ与K的区别与联系3.多重平衡4.平衡常数的应用三、化学平衡的移动1.浓度的影响2.压力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四、热力学在气-液平衡中的应用补充:化学反应速率*(约2学时)一、反应速率的意义二、浓度与反应速率三、反应级数四、温度与反应速率?活化能五、反应机理六、催化第四章酸碱电离平衡(约4学时)一、酸碱质子理论1. Br?nsted-Lowry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对的概念2. 酸碱强弱,K a、K b及其相互关系二、各类酸碱平衡,平衡常数K及溶液pH的计算1.溶剂的自偶电离平衡2.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3.酸碱中和反应平衡三、酸碱电离平衡的移动及应用1.同离子效应及其计算2.酸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3.缓冲溶液的组成、选择、配制及pH的计算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约3学时)一、溶度积(K sp)1. 溶度积的概念2. 如何求得溶度积,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1.同离子效应和沉淀的完全度2.沉淀的溶解,酸溶效应3.沉淀的转化三、分步沉淀1. 分步沉淀的可能性2. 分步沉淀的控制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约5学时)一、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共轭关系2. 氧化数3.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二、标准电极电势与非标准电极电势1.原电池、电池符号、电池电动势2.电极电势的确定,标准电极电势表及其应用3.非标准电极电势,Nernst方程及其应用4.氧化还原平衡,Kθ与Eθ的关系三、电极电势的应用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次序4. pH, K sp, K稳,K a等热力学常数与电极电势的关系(K sp, K 稳,K a的计算)第七章原子结构(约4学时)一、原子理论的发展1. 电子与原子核2. 原子核的结构3. 同位素与放射性4. 氢原子光谱与Bohr模型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依据2.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3. 四个量子数4. 波函数与电子云的图象表示三、多电子原子结构1. 多电子原子轨道与能级2. 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率四、元素某些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第八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约5学时)一、化学键1. 离子键(1) 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2) 离子键的强弱、离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2. 共价键与共价分子的特征(1) 经典Lewis学说(2) 分子的极性(3) 价键理论:共价键本质、特征,杂化轨道理论(4) 分子轨道理论(5)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二、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1.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本质、特点2. 氢键的类型、形成条件、本质、特点三、晶体结构1. 晶体的一般类型、晶胞2. 四种晶体及其基本性质四、化学键型和晶体构型的变异离子极化的概念,离子极化对键型、晶型及物质性质的影响第九章配位化合物(约4学时)一、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命名、类型、异构现象二、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1. 价键理论2. 晶体场理论三、配位平衡1.K稳及有关配位平衡的计算2.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的关系及配合物之间的转化四、配合物的应用第十章s区和ds区元素(约4学时)一、s区和ds区元素的结构特点及差异性二、s区元素1. 金属的活泼性2. 氢氧化物的碱性3. Li, Be的特殊性4. Na+、K+、NH4+、Mg2+、Ca2+、Ba2+的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2)三、ds区元素1. 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 常见氧化态及其转化3. 重要化合物(配合物)4. Cu2+、Ag+、Zn2+、Hg2+的分离及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2)第十一章p区元素(约6学时)一、p区非金属元素1. 卤素(1) 卤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非金属的活泼性(2) 卤化氢沸点、还原性、热稳定性、酸碱性变化规律(3) 卤素含氧酸(盐)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命名,氧化性强弱,热稳定性,含氧酸的酸性(4) Cl?、Br?、I?离子的分离鉴定(见第十三章13.3)2. 氧、硫(1) 氧化物,过氧化物(2) 硫化氢、硫化物(3) 各种硫的含氧酸及其盐(4) S2?、SO32?、SO42?、S2O32?的分离鉴定(见第十三章13.3)3. 氮、磷(1) 氨和铵盐(2) 氮、磷氧化物(3) 氮、磷含氧酸及其盐(4) NO3?、NO2?、PO43?的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3)4. 碳、硅、硼(1) 氧化物(2) 含氧酸及其盐二、p区金属元素1. 铝及其化合物2. 锡、铅、铋(1) 锡、铅、铋的重要化合物(2) Sn2+、Pb2+、Bi3+、Al3+的分离及鉴定反应(见第十三章13.2)三、p区元素小结1. 单质与氢化物2. 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第十二章d区元素(约6学时)一、过渡金属的通性1. 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 形成化合物的某些特点二、铬、锰1. 金属活泼性2. 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3. Cr的高低价态的氧化还原性4. Mn的高低价态的氧化还原性三、铁、钴、镍1. 金属活泼性2. 氧化物、氢氧化物酸碱性及稳定性3. 二、三价铁盐的氧化还原性,铁的E-pH图4. 铁、钴、镍的重要配合物5. Fe3+、Cr3+、Al3+、Co2+、Ni2+的分离与鉴定反应第十三章定性分析简介* (与元素部分穿插讲授)一、定性分析反应二、金属阳离子的分离与检出三、阴离子的检出(干扰离子的分离)说明:本提纲仅为参考,其中带*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有调整。
《有机化学B》(64学时)教学大纲(2021版)
《有机化学B》(64学时)教学大纲(2021版)《有机化学B》教学大纲学时:64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
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有机化学B》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深入学习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与先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有机合成的初步知识。
此外,还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的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先导。
其任务就是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无机化学》课程,具备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上机)时数单元(章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绪论烷烃主要教学内容总学时数 1 3 3 5 2 4 6 4 6 讲授时数 1 3 3 5 2 4 6 4 6 课外时数脂环烃烯烃炔烃二烯烃和共轭效应芳烃芳香性立体化学卤代烃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合计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β-二羰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 6 5 5 3 5 2 2 2 64 6 5 5 3 5 2 2 2 64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通性;烃;烃的种类;烃的衍生物。
教学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了解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了解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清华大学大学化学B教学大纲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其它
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 □实验/实践为主 □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 □自学为主 □其它
授课语言
×中文 □ 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 □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
学分
2
总学时
32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为主,参考平时作业成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文
外文
教材
1现代化学基础,沈光球,清华出版社,1999
2现代大学化学教程,丁廷桢,清华出版社,1998
主要参考书
1普通化学, 浙大编,高教出版社,2005
2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北大出版社,2005
GeneralChemistry, R. H. Petrucci., 8th, 高教版,2003
第十一章*环境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化学与现代科技的交可选择部分内容讲授。其他章节也可有所侧重和取舍。
本科《大学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化学系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大学化学B
英文名称
General Chemistry B
教学目的与重点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负责人
沈光球,崔爱莉,寇会中,李强,冯琳
先修要求、适用院系及专业
无先修要求,适用于全校除化学、化工、生物、环境等以外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40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为非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开设的短学时普通化学课,主要内容包括: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化学热力学基础(反应热效应,反应自发方向判据和反应的程度等)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速率表示,速率与浓度关系,浓度随时间变化,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催化剂);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电极电势、影响因素、应用,E-pH图,元素电势图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四个量子数,波函数,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关系);化学键与分子晶体结构(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力等;配位化学基础。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最终版
《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27D101A/B课程中文名称:大学化学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hemistry开课学期:秋季学分/学时:大学化学A 60/3; 大学化学B 40/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建议后续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对象:近化学专业(物理、生物)和非化学专业理工科(电子、机械工程、动力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汽车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和土木工程设计等。
)和文管专业等本科学生。
是一门面向全校的必修基础课。
团队负责人:杨青林执笔人:杨青林、鹿现永、钱建刚核准院长:相艳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化学是一门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
大学化学简明地阐述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密切联系工业和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实际,体现了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作用,与各学科相互渗透, 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其成为合格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理工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说明:大学化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大学化学 A 理论课程内容范围第0章~第六章;大学化学B理论课授课范围为第0章~第四章,其余部分相同)。
大学化学授课内容及学时表Ⅰ理论部分:第0章绪论(2学时)1.化学及学科发展介绍2.课程安排及要求基本要求:1.了解大学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了解大学化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哪些不同,通过讲授化学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一章热化学与能源(4学时)1.引言及基本概念2.反应热效应及其测量3.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与焓4. 焓变及理论计算基本要求:1.了解用弹式热量计测量等容热效应(v q)的原理,熟悉v q的实验计算法。
2. 了解状态函数的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在一般条件下的意义。
4. 理解等压热效应(p q )与反应中的焓变(H r ∆)的关系。
5. 了解v q 与反应中的内能变(U ∆)的关系。
6. 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θ∆m r H )的近似计算7. 适当了解能源中的燃料燃烧反应的热效应。
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生课程安排
化学系00440012 化学与社会2学分32学时Chemistry and Society1.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原理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方向;2.专题系列讲座:新世纪化学的机遇与挑战、化学与生命、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医学与健康、蛋白质组学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诺贝尔化学奖、“明星分子”寻访、分子设计、化学与药物、有机电子学、分析仪器的现状与发展、多彩的人工晶体、化学教育及社会普及、化学的历史性贡献及学术道德教育、分子器件、我们身边的化学、及当今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化学与信息传播、高分子材料、催化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科学技术(交叉)发展中的化学,及人文科学中的化学。
00440042 高分子:过去、现在与未来2学分32学时Polymer: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Polyer本课程将讲述高分子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高分子科学发展的简单历程;叙述高分子科学的现状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概要介绍高分子的现代制备,表征与性能测试技术。
讨论高分子制品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处理方法。
讨论高分子制备技术的未来对策。
介绍高分子在生物、环境、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
展望高分子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未来发展方向。
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分别在高分子制备,表征和应用部分各做一个实验。
00440051 磷与生命化学1学分16学时Phosphorus&Life Chemistry磷参与生命过程的许多化学反应,从磷化学角度出发,研究磷与生物分子形成的关系,进而运用有机磷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蛋白质、核酸、糖及脂类之间通过磷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生命过程中化学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与细胞学、生理学、医药学等学科交叉,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现代生物工程及医药化工中。
00440061 碳原子:化学领域的魔术师1学分16学时Carbon: A Magician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碳的自然属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研究前沿领域简介;有机化学与非化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有机化学与材料化学;化学学习与个人就业和发展。
《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131010课程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B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4 实验:6 上机:0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化学B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
通过分析化学的学习,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解决化学分析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化工生产实践、科研等相关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知识,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环节与引导学生课后自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有关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并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实验方法,具有独立做分析化学实验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突出重点,逐步深入。
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适时补充本学科的新内容。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在讲授本课程前,学生必须具有“无机化学”方面的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在课堂讲授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对习题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可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学生应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2.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动手能力。
实验成绩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具体要求参见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主要考核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第五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第六章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第七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第八章过渡元素的性质
第九章配位化学基础
第十章*生命化学基础
本科《大学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10440012
开课单位
化学系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大学化学B
英文名称
General Chemistry B
教学目的与重点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负责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中文Fra bibliotek外文教材
1现代化学基础,沈光球,清华出版社,1999
2现代大学化学教程,丁廷桢,清华出版社,1998
主要参考书
1普通化学,浙大编,高教出版社,2005
2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北大出版社,2005
GeneralChemistry, R. H. Petrucci., 8th,高教版,2003
第十一章*环境化学基础
第十二章*化学与现代科技的交叉
*第十.、十一.、十二章.根据不同系的学生,可选择部分内容讲授。其他章节也可有所侧重和取舍。
沈光球,崔爱莉,寇会中,李强,冯琳
课程类型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授课语言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
学分
2
总学时
32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考试为主,参考平时作业成绩
先修要求、适用院系及专业
无先修要求,适用于全校除化学、化工、生物、环境等以外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400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为非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开设的短学时普通化学课,主要内容包括: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化学热力学基础(反应热效应,反应自发方向判据和反应的程度等)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速率表示,速率与浓度关系,浓度随时间变化,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催化剂);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电极电势、影响因素、应用,E-pH图,元素电势图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四个量子数,波函数,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关系);化学键与分子晶体结构(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力等;配位化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