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慢性肝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_郑锋玲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作者单位:610000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科医学中 心,健康管理中心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余 麟 马月秋 伍晓梅 郭姣姣【摘要】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因感染HBV 导致的慢性、进行性和弥漫性肝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进展为肝衰竭、肝细胞癌的风险均较高。

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粪菌移植和益生菌干预等方法可抑制肝纤维化进展,在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肠道微生态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4由HBV 感染引起的肝损伤是一个慢性病变过程,如临床治疗不及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脏纤维组织发生弥漫性增生,形成小结节,之后进展为假小叶,从而破坏肝脏正常结构和血供,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约占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78.8%,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2]。

肠道菌群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通过门静脉、淋巴系统与肝脏建立解剖学关联,并基于肠道与肝脏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肠-肝轴,在调控肝脏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与宿主、环境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在代谢、免疫、防御等方面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维持宿主的健康状态;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会导致肠道菌群的构成发生变化,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使HBV 进入肝脏,通过炎症反应诱导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5-6]。

肠道菌群改变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亦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如何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并促进疾病缓解,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摘要:在慢性肝病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中,肝脏的胆汁酸的分泌异常以及胃肠道的瘀血,常易引起肠道生境的系列变化,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还可以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形成,而内毒素血症的存在又可加重肝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临床上予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辅以治疗胃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用于改善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症状。

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并肠道菌群失调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近况分述如下。

1 病因病机1.1 现代医学的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胃肠道存在着多种正常的菌群,影响胃肠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来自宿主和外环境等三个方面:(1)宿主:①胃酸:胃酸是调节胃内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胃酸的减少导致杀菌作用降低,引起胃内细菌增加;②肠蠕动:小肠蠕动的速度直接影响上部消化道的微生物群落的定性与定量结果;③胆汁:胆汁是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之一,其中结合胆汁酸对定植于小肠菌群组成的影响主要是对外藉菌的抑制。

结合胆汁酸对食物及上部生境如口腔、胃,下部生境如回肠、盲肠和结肠来的外籍菌有抑制作用。

在肝病时,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常导致小肠上部细菌过生长综合征;④粘液:胃肠道的菌群大部分存在于粘液中,因而其组成受粘液的调节;⑤免疫:宿主的免疫是控制胃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重要因素。

正常菌群可刺激宿主产生轻度免疫反应,从而给其本身的繁殖规模设下了限制;⑥宿主的性激素代谢:肠菌群密切地参与性固醇的肠肝循环的代谢。

(2)环境:环境的因素多半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间接地影响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环境、宿主和微生物三者动态的平衡是保持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基本因素。

(3)微生物:微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建立峰顶群落的组成上肯定是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和结构性。

具体地说,正常微生物群具排除外籍菌的作用,同时保持原籍菌的正常特性。

这些作用来源于细菌素、抗生素、营养竞争,以及诸如挥发性脂肪酸和H 2 S等有毒的代谢终末产物和低的氧化还原电势(Eh)等[1]。

肠道真菌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真菌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真菌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鲁益婷 曾 欣*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200120)摘要 诸多慢性肝病进程中存在肠道真菌紊乱,肠道真菌通过直接定植或通过代谢产物及其分泌的各种调节因子间接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

调节肠道真菌可能为慢性肝病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本文综述了肠道真菌的研究方法、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真菌群改变,探讨肠道真菌调控肝脏疾病的机制和治疗肝病的应用,以期为肝脏疾病与肠道真菌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索各种肝脏疾病中肠道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征,为肝脏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组; 肠道真菌; 肝疾病; 治疗Progress of Research on Gut Mycobiom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LU Yiting, ZENG X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 Shanghai East Hospital , Tongj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120)Correspondence to: ZENG Xin, Email: *********************Abstract Gut mycobi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t ’s health, and many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re accompaniedby gut fungi disorder. Gut mycobiome i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diseases through direct colonization orindirectly through its metabolites and various regulatory factors.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fungi may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ed research methods for gut fungi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fungi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 explored the impact of gut mycobiome on liver disease pathogenesis, assessed its potential utility as therapeutic target ,and obj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liver diseases and gutmycobiom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stinal fungi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various liver diseases so as to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Key words Gut Microbiome; Gut Mycobiome; Liver Diseases;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12.008*本文通信作者,Email:*********************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最庞大的微生物群,其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基因总量是人体基因组的100倍,由细菌、古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真菌构成。

道微生态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道微生态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635 1638.
[3]Chen
Y,Yang F.1.u communities
H,et a1.Characte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of fecal
microbial
cirrhosis.
Hepatology,2011.54:562—572.
[4]Backhed
an
F,Ding
H,Wang T,et a1.The
gut
microbiota
as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Proc Nat[
80%。尽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 楚,但肠道来源的某些含氮物质在其发病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肠杆菌科细菌多呈尿素酶阳 性,可分解肠道尿素、蛋白质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如 氨、酚类、吲哚、硫醇等,由于肝硬化时肠道细菌过 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肝功能异常、门体分流 均可导致这些肠源性毒性物质进入体循环,并透 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肝性脑 病。目前,利用益生菌或益生元选择性刺激肠道 有益菌生长,抑制肠杆菌科细菌增殖,以及应用肠 道不吸收抗生素利福昔明(rifaximin)来防治肝性 脑病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u“”。 总之,慢性肝病和肠道微生态失衡往往互为 因果。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除了重视基础肝病的 治疗外,还应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重建肠道微 生态平衡,完善其功能。但是,目前涉及肠道微生 态失衡研究大多集中在动物模型上。虽然利用益 生菌等治疗慢性肝病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治疗方 法大多集中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过度 生长和补充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上,其剂 量如何选择、疗程多长目前尚不确定,如何规范使 用仍值得探讨。研究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c a n i mp r o v e he t b a l nc a e f o i n t e s t i n l a lo f r a nd a h e l p t h e r e c o v e r y f o c h r o n

1 0 6・
实用肝脏病杂志2 0 1 4 年1 月第 l 7 卷第 1 期
J P r a e H e p a t o l , J a n . 2 0 1 4 . V o 1 . 1 7 N o . 1

综述 ・
肠 道 菌群 失调在慢 性肝 病发 病 中的作 用研 究进展
赵 欣 综述, 赵 彩彦 审校
【 Ke y w o r d s 】 C i r r h o s i s ; N o n — lc a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se a ; A l c o h o l i c l i v e r d i s e se a ; D y s b a c t e r i o s i s
等专性厌氧菌 为主。在 生理状态下 , 肠道 菌群是人体 的一道 天然屏障 , 与机体保 持动态平 衡 , 对 维持健康 起着 不可或缺 的作 用 , 其对宿 主的生理功 能主要 取决于各菌种间种类和数 量的平衡嗍 。 大量研究表 明, 慢性肝 脏疾病患者存在不 同程度 的肠道菌群失 调。双歧 杆菌 、 乳 酸杆 菌等厌氧菌的正常繁殖 受到抑制 、 数量减少 , 革兰阴性细菌过度生长 繁殖 , 其死亡后
A ii f l a t e d t o He b e i Me d i c o 1 U n v i e r s i t y , S h i j i o z h u a n g 0 5 0 0 5 1 , C h i n a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

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n=51)与研究组(后就诊,n=5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方案治疗基础上增加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变化。

结果:①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后组间肠杆菌、酵母样真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差异显著(P<0.05)。

②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AO、TNF-a、D-乳酸水平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大(P>0.05),但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功能。

cirrhosis.【关键词】益生菌;肝硬化;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肝功能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程中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免疫功能减弱、通透性增加,机体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X)、D-乳酸水平急剧升高,引起肠道菌群易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

益生菌可在一定程度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进机体肠黏膜细胞更新及再生,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本研究应用常规肝硬化护肝治疗基础上,增加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肠黏膜屏障功能、肝功能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102例肝硬化患者,按照1:1比例根据就诊顺序分成对照组(先就诊,n=51)与研究组(后就诊,n=51)。

所有病例经病理、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排除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药物过敏、肝性脑病、精神异常以及恶性肿瘤、无法正常交流等患者。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9月18日; 22(26): 3937-3940ISSN 1009-3079 (print) ISSN 2219-2859 (online)文献综述 REVIEW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王 蓉, 宋明宇, 李学文, 杜 鹏, 杨 玲®■背景资料人体肠道中含有大量微生物, 其中99%为细菌, 其中的有益菌群具有帮助人体吸收水分, 排除有害物质, 帮助合成多种维生素, 避免病原菌对人体危害等功能. 肠道菌群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时, 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以很少的数目存在, 他们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不足以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危害. 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 人体就会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甚至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 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相应的当肝脏发生病变, 可以诱发或加重肠道菌群的症状.王蓉, 李学文, 杜鹏, 长江航运总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宋明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杨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省武汉市 430022王蓉, 住院医师, 主要从事慢性肝病与胃肠疾病的研究.作者贡献分布: 本综述由王蓉完成; 宋明宇与李学文检索文献; 杨玲与杜鹏审校.通讯作者: 杨玲, 教授, 主任医师, 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收稿日期: 2014-06-23 修回日期: 2014-07-12接受日期: 2014-08-07 在线出版日期: 2014-09-18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flora and hepatic fibrosisRong Wang, Ming-Yu Song, Xue-Wen Li, Peng Du, Ling YangRong Wang, Xue-Wen Li, Peng D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the Yangtse River Ship-ping, Wuhan 430000, Hubei Province, ChinaMing-Yu So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Hubei Province, ChinaLing Ya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Hubei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ence to: Ling Yang, Professor,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77 Jiefang Avenue, Wuhan 430022, Hu-beiProvince,**********************Received: 2014-06-23 Revised: 2014-07-12Accepted: 2014-08-07 Published online: 2014-09-18AbstractThe normal intestinal flora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human health. Wh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body changes and there exists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a variety of diseases may develop, especially liver diseases. The existence of hepatic fibrosis can cause or aggravate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The status of the body's intestinal flora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ver fibrosis, and they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This review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erationsin intestinal flora and hepatic fibrosis to prov ide new clues to the therapy of this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4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Key Words: Intestinal flora; Hepatic fibrosis; Re-search progressWang R, Song MY, Li XW, Du P, Yang L. 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flora and hepatic fibrosis.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14; 22(26): 3937-3940 URL: /1009-3079/22/3937.asp DOI: /10.11569/wcjd.v22.i26.3937摘要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 产生肠道菌群失调时, 会引起或加重机体多种疾病, 特别是肝脏疾病. 相反, 肝纤维化发生时也可以引起或加重肠道菌群失调. 机体肠道菌群的状况与肝纤维化进程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二者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014年版权归百世登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所有.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肝纤维化; 研究进展核心提示: 机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时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肝脏功能. 而人体处于肝纤维化疾病状态时也可以引起或加剧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这为临床上治疗或改善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王蓉, 宋明宇, 李学文, 杜鹏, 杨玲.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26): 3937-3940URL: /1009-3079/22/3937.asp DOI: /10.11569/wcjd.v22.i26.39370 引言正常成年人肠道中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细菌, 他们在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同行评议者庄林, 主任医师,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3938 ISSN 1009-3079 (print) ISSN 2219-2859 (online)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9月18日 第22卷 第26期■研发前沿本领域重点研究宿主与微生物在代谢、信号通路、免疫-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肝脏与肠道在生理上的相互作用,希望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状态来对抗或改变肝脏疾病. 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与否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 肝纤维化的发生也可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应用药物或者肠道益生菌治疗或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对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有重要的作用[2]. 现在综述肠道菌群与肝纤维化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希望找到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途径.1 人体肠道菌群的概况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其密度从空肠到回肠末段逐渐递增. Eckburg等[3]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基本上分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6大门, 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群. Qin等[4]研究发现, 人体内至少存在着1000-1150种细菌,肠道元基因组约有330万个. 如此数量众多的肠道菌群参与免疫调节、解毒、抗衰老、合成维生素、增强药物代谢与食物吸收等过程, 影响人体多种生理病理代谢过程.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外界环境等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 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 造成菌群失调, 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5].2 菌群失调对肝脏纤维化过程的不良影响2.1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正常微生态的失调, 包括比例失调、定位转移等[6].比例失调主要是指肠道内的优势菌大部分被抑制, 而少数菌种过度繁殖, 两者比例失衡造成肠道菌群种属和数量的失调[7]. 定位转移指肠道菌群和肠道菌群产物如内毒素的易位[8]. 又分为纵向转移、横向转移两种. 纵向转移指正常菌群从原定位向肠黏膜深处转移, 常常是在有菌群比例失调的基础上发生. 横向转移指肠道的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例如大肠菌群向小肠转移.2.2 菌群失调对肝脏的直接不良影响人体肠道内的血液通过门脉系统, 不断流入肝脏, 因此肠道与肝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正常情况下, 在肠道的屏障功能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共同作用下,能有效地阻止有害肠道菌群和其有害产物如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9]. 肠道菌群失调时, 其正常的解毒、合成维生素、增强药物代谢与食物吸收等功能减弱, 这将引发或加重肝脏损害过程,直接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10]. Hopf等[11]研究发现, 粗糙型大肠杆菌与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有关. 另外, 肠道菌群失调将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物等移位进入肠外器官, 过度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引起异常免疫反应, 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12,13].2.3 菌群失调对肝脏的间接不良影响肠道菌群中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 因此可以说肠道是人体的内毒素池. 正常情况下少量内毒素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绝大部分被肝脏内的免疫活性细胞如肝枯否细胞、肝树突状细胞等及肝非实质细胞如肝星状细胞等清除[14]. 有动物实验[15]证明, 大约40%-50%的静脉注射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由肝脏快速清除. 而且一定量的、低水平的内毒素可维持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针对肠道细菌抗体的产生, 可以增强机体对霍乱弧菌、志贺菌属等致病毒素的抵抗力[16].当肠道菌群失调时, 肠道内内毒素产生增多, 特别是当肠道受损后, 肠黏膜细胞之间紧密连接下降, 通透性增高使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造成肠道内毒素易位进入门脉系统[10]. 从门脉系统吸收的内毒素, 可以通过侧枝循环, 绕过肝脏, 成为体循环内毒素血症[17].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维持、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项研究[18,19]表明, 在动物肝脏内有内毒素的条件下, CCl4、D-氨基半乳糖可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口服乳果糖降低体循环内毒素水平后, 可防治肝坏死,内毒素可使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升高, 加剧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进程. 内毒素可以引起肝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高, 使线粒体肿胀进而引起线粒体损害, 导致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成障碍, 引起肝细胞的肿胀或坏死[20].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小剂量的内毒素可激活肝内枯否细胞和单核细胞, 释放炎症诱导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 IL-1)、IL-6、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等, 内毒素及TNF-α均可诱发肝脏局部性的施旺氏反应, 引起肝脏微循环障碍, 导致肝细胞损害[21]. 并且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增加使抗炎因子及护肝细胞因子减少, 促使肝脏接收更多的肠源性内毒素, 使得肝脏内氧化应激增强, 引起肝纤维化及脂质过氧化[22,23]. 而大剂量的内毒素可以直接诱导肝枯否细胞凋亡, 导■相关报道Yeon Seok Seo等综述了“肝-肠轴”在肝脏纤维化和肝门静脉高压的重要作用. 理解“肝-肠轴”和相关的信号通路为预防治疗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蒋伟伟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肝炎、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的相互作用. 指出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有重要的联系.王蓉, 等. 肠道菌群改变与肝纤维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3939致胶原酶合成水平下降, 这可能是肝纤维化进展期间胶原沉积加重, 降解减少的重要原因[24].3 肝纤维化可以引起或加剧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肝脏的纤维化病变可以引起或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吴旭等[25]研究发现, 肝硬化患者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细菌数量及构成比发生改变, 但是肠道菌群的这种变化与肝硬化的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赵海英等[26]也研究发现, 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主要表现在双歧杆菌的减少.肝脏合成排入肠道的胆汁是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 大部分的结合胆汁酸在回肠末端吸收, 只有少量进入结肠, 被细菌分解, 发挥调节结肠菌群生态平衡的作用[27]. 当存在肝纤维化时, 胆汁分泌异常, 发生细菌在小肠近端过度生长现象. 而这些过度生长的细菌中厌氧菌、普通类杆菌和需氧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分解结合胆汁酸的能力[28]. 另外, Shindo等[28]研究发现, 肝纤维化时胃液及空肠部分明显偏碱, 这与细菌的过度生长有关. 严重的肝纤维化时, 小肠的血液灌流减少, 导致肠道缺血蠕动减弱, 这些变化导致病菌易于繁殖,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29]. 而且此时肠系膜上皮细胞缺血、坏死等, 肠道的屏障功能受损, 通透性增高, 对细菌及内毒素的屏障作用减弱, 大量细菌及内毒素进入组织内. 有研究[30]证实, 存在肝纤维化的患者, 其胃肠道传输功能减弱, 并且这种减弱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得以改善; 另外, 此时的肝脏功能减弱、肝枯否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 这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肝纤维化时, 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而内毒素血症反过来又可以加重肝脏损害, 造成一个恶性循环[31]. 近年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肝脏病变发生时, 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和循环中内毒素升高的现象[32,33].4 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延缓或终止肝纤维化的进程肠道菌群失调时对肝脏有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 诱发或加重肝纤维化的进程, 而肝纤维化发生时, 也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和内毒素血症, 这二者相互诱导相互促进, 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在合理的病因治疗、较好的抗纤维化治疗和合理的保肝对症与支持治疗的前提下, 应用各种手段改善或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状态, 可能终止或改善肝脏纤维化的进程[34].对肠道菌群失调调节的主要手段有微生态制剂调节和中药调节.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制成的制剂. 目前主要有两种微生态制剂: 优势种群制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益生菌,常用的有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 促进优势菌群生长的制剂, 通过促进体内的益生菌生长繁殖发挥作用[6]. Imani Fooladi等[35]综述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 发现应用益生菌可以降低肠道内病菌的繁殖, 降低促炎症介质的释放, 减少细菌微生物的脲酶活性, 降低粪便pH值减少氨吸附. 益生菌疗法可以作为一种安全、廉价、非侵入性的方法, 减少肝脏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症状, 改善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 国内大量研究[26-36]也表明了益生菌对肝纤维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应用以含党参、茯苓、白术为主的中药合剂进行健脾、补气, 能够有效保护肠黏膜, 促进组织修复, 促进组织修复, 调节肠道菌群, 降低内毒素水平,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7-39].总之, 应用益生菌、中药等疗法, 改善或治疗肠道菌群, 打破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纤维化的恶性循环, 可能作为治疗肝脏纤维化的一种新途径.5 参考文献1 Seo YS, Shah VH. The role of gut-liver axis in thepathogenesis of liver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Clin Mol Hepatol2012; 18: 337-346 [PMID:23323248 DOI: 10.3350/cmh.2012.18.4.337]2 蒋伟伟, 刘玉兰. 肠道菌群与常见肝脏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 21: 5-63 Eckburg PB, Bik EM, Bernstein CN, Purdom E,Dethlefsen L, Sargent M, Gill SR, Nelson KE, Rel-man DA. Diversity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Science2005; 308: 1635-1638 [PMID:15831718 DOI: 10.1126/science.1110591]4 Qin J, Li R, Raes J, Arumugam M, Burgdorf KS,Manichanh C, Nielsen T, Pons N, Levenez F, Yama-da T, Mende DR, Li J, Xu J, Li S, Li D, Cao J, Wang B,Liang H, Zheng H, Xie Y, Tap J, Lepage P, BertalanM, Batto JM, Hansen T, Le Paslier D, Linneberg A,Nielsen HB, Pelletier E, Renault P, Sicheritz-PontenT, Turner K, Zhu H, Yu C, Li S, Jian M, Zhou Y, LiY, Zhang X, Li S, Qin N, Yang H, Wang J, BrunakS, Doré J, Guarner F, Kristiansen K, Pedersen O,Parkhill J, Weissenbach J, Bork P, Ehrlich SD,Wang J. A human gut microbial gene catalogueestablish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Nature2010; 464: 59-65 [PMID: 20203603 DOI: 10.1038/na-ture08821]5 翟齐啸, 田丰伟, 王刚, 陈卫.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3: 337-3416 尹军霞, 林德荣. 肠道菌群与疾病. 生物学通报2004;39: 26-287 朱宁川, 陈岩. 肝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 16: 64-65■创新盘点本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对肝纤维化的不良影响及肝纤维化发生后加重肠道菌群的状况两方面阐述了肠道菌群状态与肝纤维化进程联系密切, 进而提出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可延缓或终止肝纤维化的进程这一概念, 对指导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有重要意义.■应用要点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治疗或改善肝纤维化进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3940 ISSN 1009-3079 (print) ISSN 2219-2859 (online)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年9月18日 第22卷 第26期8 Wiest R, Garcia-Tsao G.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T)in cirrhosis. Hepatology2005; 41: 422-433 [PMID:15723320 DOI: 10.1002/hep.20632]9 Szabo G, Bala S, Petrasek J, Gattu A. Gut-liver axisand sensing microbes. Dig Dis2010; 28: 737-744[PMID: 21525758 DOI: 10.1159/000324281]10 马士恒, 刘金星. 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18: 62-6411 Hopf U, Möller B, Stemerowicz R, Lobeck H, Rodl-off A, Freudenberg M, Galanos C, Huhn D. Relationbetween Escherichia coli R(rough)-forms in gut,lipid A in liver,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Lancet1989; 2: 1419-1422 [PMID: 2574361 DOI: 10.1016/S0140-6736(89)92034-5]12 秦庆福, 李洪福. 慢性肝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4: 476-47713 Seki E, Brenner DA. Toll-like receptors and adap-tor molecules in liver disease: update. Hepatology2008; 48: 322-335 [PMID: 18506843 DOI: 10.1002/hep.22306]14 Crispe IN. The liver as a lymphoid organ. Annu RevImmunol2009; 27: 147-163 [PMID: 19302037 DOI:10.1146/annurev.immunol.021908.132629]15 Dolganiuc A, Norkina O, Kodys K, Catalano D, Ba-kis G, Marshall C, Mandrekar P, Szabo G. Viral andhost factors induce macrophage activation and lossof toll-like receptor tolerance in chronic HCV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2007; 133: 1627-1636 [PMID:17916356 DOI: 10.1053/j.gastro.2007.08.003]16 Keraan M, Meyers OL, Engelbrecht GH, Hickman R,Saunders SJ, Terblanche J. Increased serum immu-noglobulin levels following portacaval shunt in thenormal rat. Gut1974; 15: 468-472 [PMID: 4136811DOI: 10.1136/gut.15.6.468]17 Guarner C, Soriano G, Such J, Teixidó M, Ramis I,Bulbena O, Roselló J, Guarner F, Gelpi E, Balanzó J.Systemic prostacyclin in cirrhotic patients. Relation-ship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changes afterintestinal decontamination. Gastroenterology1992;102: 303-309 [PMID: 1727763]18 Liaudet L, Rosselet A, Schaller MD, Markert M,Perret C, Feihl F. Nonselective versus selectiveinhibi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ex-perimental endotoxic shock. J Infect Dis1998; 177:127-132 [PMID: 9419179 DOI: 10.1086/513813]19 Guarner F, Wallace JL, MacNaughton WK, IbbotsonGC, Arroyo V, Rodés J. Endotoxin-induced ascitesformation in the rat: partial mediation by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Hepatology 1989; 10: 788-794 [PMID:2807157 DOI: 10.1002/hep.1840100507]20 刘建仓, 陆松敏, 郭素清, 李著. 家兔内毒素血症时肝肾心肺线粒体磷脂酶A_2及其膜流动性的改变.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7; 13: 80-8421 赵龙凤, 李红, 韩德五.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 1145-114922 López E, López I, Ferreira A, Sequí J. Clini-cal and technical phosphoproteomic research.Proteome Sci2011; 9: 27 [PMID: 21635771 DOI:10.1186/1477-5956-9-27]23 Nibbe RK, Chance MR. Approaches to biomark-er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looking back, togo forward. Biomark Med2009; 3: 385-396 [PMID:20161020 DOI: 10.2217/bmm.09.33]24 刘近春, 张新日, 韩德五, 李艳娇, 刘清华. NO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中国微循环 2004; 8:295-29725 吴旭, 吴云峰, 毛朝亮, 吴中明.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 20: 2491-249526 赵海英, 王惠吉, 吕治, 许淑珍.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19-2127 樊建设, 唐由凯. 论肝脏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关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 8: 48-4928 Shindo K, Machida M, Miyakawa K, FukumuraM. A syndrome of cirrhosis, achlorhydria, small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and fat malabsorp-tion. Am J Gastroenterol 1993; 88: 2084-2091 [PMID:8249977]29 Gunnarsdottir SA, Sadik R, Shev S, Simrén M,Sjövall H, Stotzer PO, Abrahamsson H, Olsson R,Björnsson ES. Small intestinal motility disturbancesand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m J Gastroenterol2003; 98: 1362-1370 [PMID: 12818282 DOI: 10.1111/j.1572-0241.2003.07475.x]30 Van Thiel DH, Fagiuoli S, Wright HI, Chien MC,Gavaler JS.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in cirrhoticpatients: effec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its treatment. Hepatology1994; 19: 67-71 [PMID:8276369 DOI: 10.1002/hep.1840190112]31 葛声, 马可.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 营养健康新观察2009; (2): 16-1932 李兰娟, 肖党生, 吴仲文, 杨青, 傅素珍, 陈春雷. 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毒素的动态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44-4633 李兰娟, 吴仲文, 马伟杭, 俞云松, 陈亚岗.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 19:24-2634 Garcovich M, Zocco MA, Roccarina D, Ponziani FR,Gasbarrini 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encephalopathy: focusing on gut microbiota. WorldJ Gastroenterol 2012; 18: 6693-6700 [PMID: 23239905DOI: 10.3748/wjg.v18.i46.6693]35 Imani Fooladi AA, Mahmoodzadeh Hosseini H,Nourani MR, Khani S, Alavian SM. Probiotic as anovel treatment strategy against liver disease. HepatMon 2013; 13: e7521 [PMID: 23610585 DOI: 10.5812/hepatmon.7521]36 李飞, 刘杰, 党光珍, 崔云龙. 益生菌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10:6941-694837 刘蓉, 唐方. 中药保护肠屏障功能研究概况.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 57-5938 鄢伟伦, 王帅帅, 任霞. 白术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杂志 2011; 30: 417-41939 宋克玉, 江振友, 严群超, 陈琛, 施珊珊. 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 142-145编辑 田滢 电编 闫晋利■同行评价本文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读性, 对指导相关的临床工作和相关的科研工作有一定意义. 本文能反映我国或国际胃肠病学在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水平.。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虽然属于慢性肝病,但是患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难题。

本文综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分析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因果关系,寻求潜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has been increasing.Although it is a chronic liver disease,patients have a risk of developing cirrhosis,which brings many problems for clinical treatmen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alyzes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d seeks potentially effective new treatment options.Key words:Intestinal flora;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chanism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非过量饮酒引起的类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综合征,严重的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有研究表明[1],近6年NAFLD患病率升高了近一倍,促进了NAFLD的机制复杂。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其关系密切[2]。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综述肠道菌群NAFLD的关系,阐述发病机制,便于对疾病更好地防治。

肠道菌群对肝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对肝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对肝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进展李亚桐1,赵中华1,张润南2,陈强谱1,2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山东滨州256600;2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摘要:肠道菌群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且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会影响肝癌的治疗效果,与肝切除术后复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肠道菌群会影响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影响索拉非尼的疗效,减轻靶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此外,肠道菌群具有提高肝癌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放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益生菌、中医药等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一种肝癌辅助治疗的新策略,对于开发新的诊疗模式和个性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道菌群;肝切除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肝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5.023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5-0092-04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世界第六位,病死率居世界第三位[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是人体中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机体多种生理过程,与肝脏、胃、肠等器官发挥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998年,MARSHLL首次提出“肠—肝轴”概念,认为肠—肝轴是胆汁酸、肠道代谢物以及外源性物质在肠道与肝脏之间来回往返的一条固定通路[2]。

肠道细菌及其代谢物一方面通过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以及胆汁酸代谢而影响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导致肝癌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肠—肝轴循环进入肝脏,激活炎症反应相关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进展[3]。

最新发表的一篇关于肠道菌群与原发性肝癌关联的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瘤胃球菌科、卟啉球菌科和拟杆菌科与肝癌发生风险降低有关,这表明肠道菌群对于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原因很多,如饮食饮酒、病毒、药物及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以 生改变,从而使微生物的营养来源发生改变,进一步导致肠道
及一些相关疾病引起的急性肝损伤。肝脏疾病原因复杂,治疗 菌群比例失调[2- 。4]
过程缓慢,一旦病情延误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肝硬化,甚至肝癌。 相关研究证实ALD 发病机制与酒精诱发肠道菌群改变从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 and liver diseases
, , ( , , HOU Jing LU Yue ZHANG Deka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 ) 150000 China
: ; ; Key words gut microbiota liver diseases review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能够分解代谢体内毒性 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及是否合并肝脏基础疾病有密切关系。
物质并且阻止细菌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循环。引起肝脏疾病的 酒精进入人体后,胃肠道分解吸收酒精,胃肠道中代谢产物发
线菌群和变形菌群数量增加,同时厚壁菌群比例超过拟杆菌 群。在大量饮酒的人体中,存在大量潜在致病菌如粪球菌、普 氏菌科、肠杆菌、韦荣氏球菌及链球菌[3,5],可以产生大量内毒 素。丁酸盐、戊酸盐和丙酸盐等短链脂肪酸是肠上皮细胞的能 量来源,是肠道黏膜屏障的免疫耐受功能组成部分[6 - 7]。试 验[8 - 9]发现大量饮酒且无肝脏疾病的人群与患有肝脏纤维化 的人群肠道中均存在肠道粪球菌和普拉梭菌比例下降的现象, 而这2 种菌群都可以通过产生丁酸盐来维持肠道完整性,这说 明大量饮酒可以通过肠道菌群改变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肠 道渗透性[10]。另一方面循环血液中乙醇氧化产生乙醛,使大 量饮酒者肠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蛋白例如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

肠道菌群在慢性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杨钊

肠道菌群在慢性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_杨钊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8 1 3 7 0 5 4 6 ) , , , 作者简介 : 杨 钊 ( 男 硕 士 从 事 肠 道 微 生态与脂 1 9 8 9 - : 肪肝研究 ,E-m a i l z h a o a n i n r u i o t m a i l . c o m @h y g j , 女 , 博 士 , 副 教 授 ,E :m 通信作者 : 杨妙 芳 ( 1 9 7 0 a i l i -) -m - a o f a n a n o t m a i l . c o m @h g y g
[] 道微 生 物 总 量 的 9 0% 1 。 肠 道 菌 群 通 过 调 节 内 分
1 肠 - 肝轴 肠道与肝 脏 , 二 者 在 胚 胎 起 源 、 解 剖 结 构 和 生 理功能上密不 可 分 。 在 胚 胎 学 上 , 肠 道 和 肝 脏 共 同 起源于胚胎前肠 , 并 且 肠 道 淋 巴 细 胞 起 源 于 发 育 中 的肝脏 ; 在解剖 学 上 , 肠 道 与 肝 脏 通 过 门 静 脉 系 统 相互联系 , 肝脏的血液供 应 8 0% 来 自 门 静 脉 , 同 时 接受门静脉中含 有 的 来 自 肠 道 的 细 菌 产 物 、 食 物 抗 原及环境毒素 等 , 并 维 持 正 常 的 免 疫 激 活 状 态 ; 在 生理学上 , 肠道和肝 脏 通 过 胆 汁 酸 的 肠 肝 循 环 相 互 调节 , 肝脏分泌胆汁乳化肠道脂质 、 结合肠道毒素 , 并促进肠道蠕 动 , 减 少 致 病 菌 在 肠 道 停 留 、 定 植 和 生长的机会 , 减 轻 内 毒 素 血 症 , 具 有 肠 道 去 垢 的 作 用 。 肠肝之间的门脉 系 统 和 胆 道 系 统 共 同 形 成 了 一 个肠肝相互调 节 的 通 道 。 肠 - 肝 轴 自 V o l t a提 出 后 日益受到研究 者 的 重 视 , 特 别 是 肠 道 菌 群 , 作 为 肠 - 肝轴的重要组 成 部 分 , 在 多 种 慢 性 肝 脏 疾 病 的 发 生 、 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207061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1A151********)作者单位:510630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第一作者:张绍全,男,46岁,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㊂主要从事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研究㊂E-mail:zhshaoq@mail.sysu. 通讯作者:林炳亮,E-mail:linbingl@ ㊃专家论坛㊃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研究进展∗张绍全,林炳亮㊀㊀ʌ关键词ɔ㊀肝硬化;肠道菌群;治疗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3.003㊀㊀Gut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㊀Zhang Shaoquan,Lin Bingliang.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0,Guangdong Province,China㊀㊀ʌKey wordsɔ㊀Liver cirrhosis;Gut microbiota;Treatment㊀㊀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其起病隐匿,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带来极大的威胁㊂肝硬化的患病危险因素包括饮酒㊁代谢综合征㊁慢性病毒感染㊁遗传易感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㊂不同病因导致的长期肝组织炎症和弥漫性肝损伤可导致纤维化,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㊂肠道菌群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㊂肠道菌群基因组包含超过300万个基因,而人类基因组则由大约2万多个基因组成,表明对肠道菌群的探索空间仍很大[1]㊂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黏膜屏障的核心㊂肠道和肝脏通过门静脉系统和胆道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并通过体循环进行间接的交流㊂其中,细菌㊁细菌产物和代谢物从肠腔进入体循环,成为各种肝脏疾病和门脉高压并发症发病的重要因素㊂在肝硬化患者,免疫㊁血管和炎症变化都与肠道菌群功能和肠黏膜完整性降低有关㊂除此之外,肠道屏障功能失调引起的 肠漏 被认为是肝硬化的启动和进展的重要因素㊂肝硬化患者充血㊁水肿的肠壁使肠道的菌群生存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肝硬化宿主的肠道菌群紊乱㊂本文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出发,描述在各影响因素下菌群特征的变化,并总结了目前针对肝硬化患者的微生物疗法,为治疗肝硬化提供参考㊂1㊀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特征20%~75%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共生菌如Firmicutes的Lachnospiraceae㊁Ruminococcaceae 和Clostridia相对丰度减少,而致病菌如Enterobacteri-aceae㊁Veillonellaceae和Str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则增加[2]㊂与健康人比,肝硬化患者Streptococcaceae相对丰度增加和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减少,两个菌科的丰度变化与Child-Pugh评分和不良预后相关[3]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中的的Lachnospiraceae㊁Rumino-coccaceae和Blautia相对丰度减少,而这些细菌与胆汁酸羟基化相关[4]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在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的肝硬化患者,较低水平的Firmicutes和较高水平的Bacteroidetes与内毒素血症呈正相关[5]㊂有所不同的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呈现为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下降的特点,在其他病因的肝硬化患者则呈相反的趋势[6]㊂有研究应用部分特征菌的丰度计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7]㊂肝硬化患者入院时肠道菌群紊乱与肝外器官衰竭㊁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㊂通过高通量分析发现肝硬化进展与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相关,且与Enterococcus和Pepto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相关㊂此外,研究结果还发现肝硬化患者肠道Rumi-nococcaceae和Lachnospiraceae等益生菌相对丰度降低,而Enterobacteriaceae㊁Staphylococcaceae和Entero-coccaceae等致病菌过度生长[8]㊂1.1HEHE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㊀在几个假说中,氨中毒理论是最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㊂血氨水平升高可促进疾病的发生并加重脑水肿,这个过程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㊂氨是由细菌代谢的尿素和蛋白质㊁饮食中的含氮产物和谷氨酰胺的脱氨作用而产生的㊂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将所有这些氨转化为尿素㊂但肝硬化患者对其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氨在血液中积累,并穿过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㊂一系列的研究揭示脑-肠轴间的交互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元㊁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等途径向大脑发送信号㊂同样地,肠道菌群紊乱也可以通过脑-肠轴损害大脑功能㊂在合并或不合并HE的肝硬化患者,发现粪便Veillonellaceae㊁Fusobacteriaceae和Enter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与炎症进展有关,而某些细菌科,如Alcaligeneceae和Por-phyromonadaceae相对丰度增加被认为与认知障碍相关[9]㊂Alcaligeneceae可将尿素降解为氨,是机会性感染的病因之一㊂Enterobacteriaceae具有脲酶活性,并有助于增加氨的产量㊂Porphyromonadaceae与脑白质间质水肿有关[10]㊂此外,产短链脂肪酸的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减少,将提高结肠pH值,从而导致氨的产生和吸收增加,进一步介导了HE的发生㊂在肝硬化并发HE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程度降低,但Bacteroidetes细菌种类增加㊂在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患者,粪便Streptococcus salivarius相对丰度与血氨水平成正比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roteobacteria与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和认知能力相关㊂Enterococcaaceae㊁Staphlyo-coccaceae和Lactobacillaceae等菌科丰度与磁共振检查发现的对称性分布的基底节㊁脑桥和大脑脚等异常信号相关[11,12]㊂除此之外,一项纳入5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紊乱和败血症的发生相关㊂Moraxella㊁Neisseria和Lautropia等与免疫功能衰竭相关的致病菌属在肝硬化患者占主导地位㊂硫代谢Gammaproteobacteria与严重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相关的高炎症应激反应相关㊂同时,Megamonas与入院生存相关㊂在随访期间死亡患者肠道Kingella和Neisseria 显著增加[13]㊂总的来说,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可能诱导肝脏疾病发生㊁发展,或可引起特定的并发症㊂1.2口腔菌入侵㊀肝硬化进展的一个独特性特征是口腔优势细菌的入侵,即在口腔起源的物种迁徙到患者的肠腔㊂具体体现在口腔富集的病原菌Por-phyromonadaceae及口腔主要病原体Porphyromonas 在HE患者肠道富集,并且与LPS引起的炎症状态有关㊂胆汁酸减少也被认为是导致口腔共生细菌入侵肠道的原因之一㊂除此之外,Streptococcus salivarius是一种口腔共生菌,在患有MHE的肝硬化患者增加;肝硬化患者十二指肠黏膜口腔共生菌Veillonella相对丰度增加㊂这两种细菌都是产生脲酶的生物体,所以其向肠道的移位可能导致了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血症[14]㊂1.3药物影响㊀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也可能与长期的用药有关㊂一项研究发现,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Veillonella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随着肝硬化病情加重而增多[15]㊂此外,粪便菌群测序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存在真菌紊乱[16],而复发性感染和住院将导致肠道病原菌异常增殖,从而导致耐药菌形成㊁多药耐药菌感染以及随后的肝和肝外器官衰竭,促进如慢加急性肝衰竭这样的严重后果发生㊂2 菌群疗法治疗肝硬化2.1饮食调整㊀在肝硬化患者,饮食调整㊁抗生素㊁益生菌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已被用于调节肠道菌群治疗㊂在一项针对土耳其和美国肝硬化患者的研究发现,饮食习惯在决定临床结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地中海式饮食尤其有益㊂具体表现为土耳其队列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美国患者,而在美国队列患者,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菌群多样性最低㊂咖啡㊁茶㊁蔬菜㊁巧克力和酸奶对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接受地中海饮食的土耳其队列患者90 d住院的风险较美国队列低[17]㊂2.2抗生素㊀抗生素已被用于调节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肠道菌群㊂利福昔明作为一种不可吸收的抗生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代谢减少氨的产生㊂但有研究也发现利福昔明降低了肝硬化患者Veil-lonellaceae和次级/初级胆汁酸比率㊂此外,肝硬化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会发生改变,而一些抗生素已被证明会导致肾功能衰竭㊁胃肠出血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脑病㊂因此,在处理肝硬化感染患者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药物药代动力学㊁药效学㊁肝毒性的可能,所给予的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㊁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调整㊂总的来说,在处理肝硬化患者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早期诊断感染,并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18]㊂2.3益生菌㊀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给予患者服用益生菌6个月可丰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并改善其肠道屏障功能,据信与Alistipes shahii介导的抗菌分子新蝶呤增加有关[19]㊂同时,使用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治疗的肝硬化并发MHE患者,可能通过减少Enterobacteriaceae㊁增加Clostridiales 和Lachnospiraceae发挥缓解疾病作用㊂Clostridium butyricum联合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可以降低En-terococcus㊁Enterobacteriaceae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㊂相比常规方案治疗酒精相关性肝病患者,联用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8PA3可以改善患者更多的肝功能指标,两者联合应用可能通过上调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a 发挥作用㊂使用培养的Lactobacillus subtilis和Strep-tococcus faecium治疗酒精性肝炎患者,结果发现内毒素血症降低和肝脏指标改善与Escherichia减少相关[20,21]㊂2.4FMT㊀FMT被用于治疗肝硬化,以提高HE患者的认知能力㊂FMT治疗HE患者提高了认知能力㊂供体样本Lachnospiraceae和Ruminococcaceae相对丰度较高,后者与一些疗效指标改善有关,包括血清IL -6和LPS水平降低,而丁酸和异丁酸水平升高㊂此外,富含Lachnospiraceae和Ruminococcaceae的FMT 治疗能降低酒精依赖患者对酒精的渴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22]㊂来自健康供体的FMT改善了肝硬化的HE症状㊂同时,FMT纠正了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Proteobacteria过度增殖[23]㊂后续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在肝硬化患者,接受FMT可预防HE复发和肝脏相关住院㊂此外,在接受FMT组,Burkholderi-aceae相对丰度增加,而Acidaminoccocaceae相对丰度下降[24]㊂在一项I期临床研究中,口服FMT胶囊改善了十二指肠黏膜多样性,具体体现为患者粪便Ru-minococcaceae和Bifid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增加,而Streptococcaceae和Veillonellaceae丰度减少㊂同时,在FMT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改善,抗菌肽增加,脂多糖降低,其认知评分也得到显著的改善[25]㊂来自印度的队列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结肠镜途径的FMT治疗后第20周仍保持应答,Child-Pugh 评分也得到改善[26]㊂FMT可以恢复肝硬化患者因应用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破坏,恢复了Lachnospiraceae和Ruminococcaceae等益生菌数量[27]㊂此外,一项分析FMT后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发现,与应用安慰剂组比,接受FMT治疗后患者体内万古霉素㊁β-内酰胺酶和利福平抗生素耐药基因表达降低[28]㊂对8例不符合激素治疗条件的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多供体FMT治疗和为期一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与未接受FMT治疗患者比,接受FMT治疗患者总体生存率有所改善(87.5%对33.3%)[29]㊂在FMT治疗后一年,患者肠道Pro-teobacteria水平显著降低,而Firmicutes水平显著增加㊂另一项关于重症酒精性肝炎的研究比较了FMT㊁营养㊁激素或己酮可可碱治疗的疗效,结果发现与其他方法相比,FMT治疗能提高90d生存率,改善了菌群紊乱和代谢功能指标[30]㊂在早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FMT治疗后一年半仍生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7%和58.3%[31]㊂最近的一项I 期临床试验表明,FMT对于酒精性肝硬化是安全的,并且能有效提高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Ruminococ-caceae和产短链脂肪酸菌相对丰度增加[32]㊂总的来说,FMT治疗肝硬化具有良好的前景㊂3 局限性和展望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类的 新器官 之一㊂稳态的肠道菌群有参与机体消化㊁能量代谢㊁维生素合成㊁防止病原菌定植和免疫调节等作用㊂肠-肝轴是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的重要联系之一㊂当肠屏障受损严重时,肠道毒性物质从肠系膜上下静脉汇入门静脉流入肝脏,而肝脏则通过分泌胆汁酸循环等影响肠道微生态㊂肝硬化作为重要的慢性肝病,无论是给家庭还是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㊂目前,临床上对于肝硬化的治疗方法有限,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刻不容缓㊂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对于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肠道菌群和功能也逐渐深入,证明了肠道菌群对于肝硬化病情发展和治疗的重要性㊂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以及在出现并发症和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菌群特征变化,将对肝硬化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预测带来很大的帮助㊂此外,基于微生物的治疗也有望成为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㊂通过靶向肠-肝轴的生理和病理学特点,通过微生物干预可能对肝硬化的治疗和预防发挥重要的作用㊂不过,目前对于肝硬化患者菌群研究大多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未来仍需要大规模和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明微生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㊂总的来说,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未来针对肠道菌群的新疗法研究值得期待和验证㊂ʌ参考文献ɔ[1]Rinninella AE,Raoul P,Cintoni M,et al.What is the healthy gutmicrobiota composition?A changing ecosystem across age,environ-ment,diet,and diseases.Microorganisms,2019,7(1):1-22.[2]Philips C A,Augustine P.Gut barrier and microbiota in cirrhosis.J Clin Exp Hepatol,2022,12(2):625-638.[3]Chen Y,Yang F,Lu H,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fecal microbialcommunitie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Hepatology,2011,54(2):562-572.[4]Kakiyama G,Pandak W M,Gillevet P M,et al.Modulation of thefecal bile acid profile by gut microbiota in cirrhosis.J Hepatol, 2013,58(5):949-955.[5]Shah A,Shanahan E,Macdonald G A,et al.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Prevalence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emin Liver Dis,2017,37(4): 388-400.[6]Li F,Mcclain C J,Feng W.Microbiome dysbiosis and alcoholicliver disease.Liver Res,2019,3(3-4):218-226. [7]Bajaj J S,Heuman D M,Hylemon P B,et al.Altered profile ofhuman gut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 cirrhosis and its complica-tions.J Hepatol,2014,60(5):940-947.[8]Bajaj J S,Vargas H E,Reddy K R,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llected at hospital admission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17(4): 756-765.[9]Bajaj J S,Ridlon J M,Hylemon P B,et al.Linkage of gut micro-biome with cognition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12,302(1):G168-G175. [10]Ahluwalia V,Betrapally N S,Hylemon P B,et al.Impaired gut-liver-brain axi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Sci Rep,2016, 6:26800.[11]Acharya C,Bajaj J S.Altered microbiome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and complications.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17(2): 307-321.[12]Acharya C,Sahingur S E,Bajaj J S.Microbiota,cirrhosis,and theemerging oral-gut-liver axis.JCI Insight,2017,2(19):156-160.[13]Philips C A,Ganesan K,Ranade S,et al.IDDF2020-ABS-0038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sruptive gut microbiota and its perturbed metabolic functions and recognition of potential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with sepsis.Gut,2020, 69(Suppl2):A9.[14]Zhang Z,Zhai H,Geng J,et rge-scale survey of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MHE Via16S rRNA-based pyrosequencing.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10):1601-1611. [15]Gowser F,MunchP,Lesker T R,et al.Neither black nor white:do altered intestinal microbiota reflect chronic liver disease severity?Gut,2021,70(2):438-440.[16]Bajaj J S,Liu E J,Kheradman R,et al.Fungal dysbiosis in cir-rhosis.Gut,2018,67(6):1146-1154.[17]Bajaj J S,Idilman R,Mabudian L,et al.Diet affects gutmicrobiota and modulates hospitalization risk differentially in an in-ternational cirrhosis cohort.Hepatology,2018,68(1):234-247.[18]Zoratti C,Moretti R,Rebuzzi L,et al.Antibiotics and liver cirrho-sis:What the physicians need to know.Antibiotics(Basel),2021, 11(1):623-627.[19]Horvath A,Durdevic M,Leber B,et al.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microbiome during a multispecies probiotic intervention in compen-sated cirrhosis.Nutrients,2020,12(6):362-366. [20]Han S H,Suk K T,Kim D J,et al.Effects of probiotics(culturedLactobacillus subtilis/Streptococcus faecium)in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ic hepatitis:randomized-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5,27(11):1300-1306. [21]Lee N Y,Suk K T.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livercirrhosis treatment.Int J Mol Sci,2020,22(1):48-53. [22]Hassouneh R,Bajaj J S.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and fecal trans-plantation:An overview on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treatment.J Clin Med,2021,10(2):148-153. [23]Bajaj J S,Kassam Z,Fagan A,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from a rational stool donor improves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Hepatology,2017,66(6):1727-1738.[24]Bajaj J S,Fagan A,Gavis E A,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fecal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Gastroenterology,2019,156(6):1921-1923.[25]Bajaj J S,Salzman N H,Acharya C,et al.Fecal mTransplant cap-sules are safe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phase1,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Hepatology,2019,70(5):1690-1703.[26]Mehta R,Kabrawala M,Nandwani S,et al.Preliminary experiencewith singl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 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case series.Indian J Gastroenterol, 2018,37(6):559-562.[27]Bajaj J S,Kakiyama G,Savidge T,et al.Antibiotic-associateddisruption of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cirrhosis is re-stored by fecal transplant.Hepatology,2018,68(4):1549-1558.[28]Bajaj J S,Shamsaddini A,Fagan A,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in cirrhosis reduces gut microbi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nalysis of two trials.Hepatol Commun,2021,5(2):258-271.[29]Philips C A,Pande A,Shasthry S M,et al.Healthy donor fecal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steroid-ineligible 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A pilot study.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7,15(4): 600-602.[30]Philips C A,Phadke N,Ganesan K,et al.Corticosteroids,nutri-tion,pentoxifylline,or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Indian J Gastroenterol,2018,37(3):215-225.[31]Philips C A,Augustine P,Padsalgt G,et al.Only in the darknesscan you see the stars: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 and higher grades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 Hepatol,2019,70(3): 550-551.[32]Bajaj J S,Gavis E A,Fagan A,et al.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alcohol use disorder.Hepatology, 2021,73(5):1688-1700.(收稿:2023-02-14)(本文编辑:陈从新)。

中医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

中医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

中医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中医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慢性肝病是一种导致肝脏逐渐受损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长期酗酒、病毒感染、肥胖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慢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紊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在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方面的疗效。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研究的结果。

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内存在的大量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宿主有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会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增加,细菌产生的毒素易透过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重肝脏的负担。

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慢性肝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肝病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辨证论治、中药复方等。

各类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来改善慢性肝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黄连、黄芪等中药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以减少肠道内有害菌的数量,提高有益菌的比例。

屎白网脱活化液是中医药制剂,具有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等。

已有一些临床研究对中医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疗效进行了探讨。

例如,某研究通过对60名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观察发现,经传统中医治疗后,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得到改善,肠道内的有害菌比例下降,有益菌比例增加。

另外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中医药联合益生菌治疗可以减轻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黏膜炎症反应,提高肝功能。

总体而言,中医药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的疗效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数量较少、研究方法不一等。

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在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方面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调节慢性肝病肠道微生态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

进一步的研究有望为慢性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肝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指的是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微生态与宿主的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肝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肝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肠道-肝脏轴、肠道屏障和肝外免疫调节作用。

1. 肠道-肝脏轴肠道-肝脏轴是指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静脉系统相互联系的生理通道。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而肠道是最大的免疫系统器官。

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使肠道内的细菌、内毒素等物质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肝损伤和肝病的发生。

肠道-肝脏轴的异常会加速肝脏疾病的进展,包括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

2. 肠道屏障肠道黏膜屏障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第一道免疫屏障,维持肠道内外环境的稳定。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抑制有害微生物和毒素的过度渗透。

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肠道屏障受损,使细菌、内毒素等物质进入体循环,刺激肝脏免疫系统,导致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引发肝脏损伤和疾病。

3. 肝外免疫调节作用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免疫调节有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态中的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平衡,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助于降低肝内炎症反应,减轻肝脏损伤。

二、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肝病的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将介绍肠道微生态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1. 肠道微生态与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脏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疾病。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和代谢异常。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治疗进展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治疗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4), 348-353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4052Progress of Intestinal Flora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Liver DiseaseLijie Shi1*, Xuewei Li2, Yanying Li2, Min Sha1, Huiyi Zhu1, Jin He1, Tiansheng Huang2#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2Shanghai Guanghua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Received: Jun. 19th, 2020; accepted: Jul. 6th, 2020; published: Jul. 13th, 2020Abstra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sorders of intestinal flora can lead to diseases of multiple organs and systems in the human body.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s maintain homeostasis and regula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state of human body with their diversity in composition and complexity in structure. Immun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defense system of human body, and there are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which intestinal flo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homeostasis of human immune system. Therefore,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stinal flora and the immune system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the body.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intestinal flo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which has aroused the enthusiasm of many scholars, therefore, people began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and achieved a definite effe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treating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Keywords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Intestinal Flo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治疗进展石莉杰1*,李雪微2,李艳英2,沙敏1,诸慧怡1,何进1,黄天生2#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第一作者:石莉杰。

菌群参与慢性肝病进展过程机理

菌群参与慢性肝病进展过程机理

菌群参与慢性肝病进展过程机理一、菌群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概述慢性肝病是一类影响全球数百万人健康的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酒精性肝病(ALD)、病毒性肝炎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慢性肝病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肠道菌群,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是由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它们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着宿主的健康状态。

1.1 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由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组成,其中细菌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微生物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能量代谢、维生素合成、药物代谢以及免疫调节等。

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维持宿主健康至关重要,而失衡则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慢性肝病。

1.2 慢性肝病的病理机制慢性肝病的进展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微生物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肠道菌群的变化被认为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肠道菌群失衡,也称为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内毒素血症、代谢紊乱和免疫反应异常,这些变化进一步促进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发展。

二、菌群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机理2.1 菌群失调与肝脏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使得细菌和细菌产物(如内毒素)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这种现象称为“肠漏”。

内毒素进入血液后,可以激活肝脏的免疫细胞,如Kupffer细胞,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引发肝脏炎症。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影响肝脏的代谢途径,如胆汁酸代谢,进一步加剧肝脏炎症。

2.2 菌群与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参与多种代谢途径,包括短链脂肪酸(SCFAs)的产生。

SCFAs是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的主要产物,对维持肠道健康和调节宿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在慢性肝病患者中,SCFAs的产生可能减少,导致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的发展。

此外,肠道菌群还能影响胆固醇和胆汁酸的代谢,这些代谢途径的紊乱与慢性肝病的进展密切相关。

2.3 菌群与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时,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胃纳 明显下降,相对则肠道菌群营养底物不足; 肝功能受损伤时, 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易引起水肿等; 肝功能不全可 导致肠蠕动减慢; 胆汁分泌不足,肠道内胆盐缺乏; 肝脏结构 改变,门脉高压形成,导致胃肠道瘀血、缺氧,出现门脉高压 性胃病及肠病。这些因素的存在均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 肝硬化患者 sIgA 和胆汁酸的分泌减少,导致肠黏膜的免疫 功能降低,肠道内结合胆汁酸浓度下降,进而导致小肠细菌 的过度生长。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损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 -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 和肝硬化,主要病理表现是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目 前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 NAFLD 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 Toll 样受体特异性识别 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 产生,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小肠细 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 起着重要作用。
△通信作者。副研究员; E - mail: avenluo@ gzucm. edu. cn
生态系统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来保证人体的健康。 肝脏接受来自门静脉系统供应的血液,肠道与肝脏通过
门静脉系统及肠系膜淋巴结系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2]。肠 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细菌脂多糖( LPS) 、肽聚糖、脂蛋白 等,可随着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肠 道黏膜屏障的作用,进入肝脏的细菌及产物只有少量,肝脏 能很快地予以清除。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 加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这些细菌及产物会大量通过 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称为细菌移位。这些肠源性的细菌及 产物能激活肝脏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是通过 Toll - like 受体( TLR) [3]。
广东医学 2015 年 7 月 第 36 卷第 14 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l. 2015,Vol. 36,No. 14
·2269·
[41] LIN J F,PAN H C,MA L P,et al. The cell neural adhesion molecule contactin - 2 ( TAG - 1) is beneficial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adult zebrafish[J]. PLoS One,2012,7 ( 12) : e52376.
peptidase legumain is essential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adult zebrafish[J]. PLoS One,2014,9 ( 4 ) : e95098.
( 收稿日期: 2014 - 11 - 17 编辑: 陈嘉伟)
5 肝硬化
肝硬化的主要病理表现是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
和假小叶的形成。其中,肝纤维化是肝硬化演变发展过程的 一个重要阶段。肝硬化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等胃 肠道症状,而且腹泻的程度跟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 可以说明 肝 硬 化 患 者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肠 道 菌 群 失 衡。 刘 建 军[18]在检测肝硬化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时发现,肝硬化组中肠球菌属和肠杆菌属的数量显著高于正 常组。这些过度生长的细菌会改变肠壁通透性,推动肠道细 菌移位的发生,而且与肝硬化病情严重度呈正相关。有实验 室应用 16S - rDNA 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对肝 硬化患者粪便的菌群进行分析,发现拟杆菌和毛螺菌科细菌 与肝硬化 Child - Pugh 评分呈负相关,肠杆菌科和韦荣球菌 科与 Child - Pugh 评分呈正相关[19 - 20]。
2 病毒性肝损伤
病毒性肝损伤是由嗜肝病毒( 肝炎病毒) 造成的以肝脏 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慢性损伤性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 乙型肝炎病毒 ( 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 ( HCV) 所引起的感 染。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常伴发有 内毒素血症,而且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肝小叶坏死、肝 细胞再生、肝星状细胞的分化成明显的量效关系[4]。CHEN 等[5]用乳糖醇治疗因感染了 HBV 和 HCV 的内毒素血症患 者,发现给药组的临床症状减轻,而且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 量明显升高。另一项研究发现,丙肝患者的血清 IFN - γ、内 毒素水平和 HCV 核心蛋白相对比较高,过高的 IFN - γ、内 毒素水平和 HCV 核心蛋白放大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 后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机体对 Toll 样受体的耐受性丧 失,造成病毒性肝炎患者持续的炎症反应[6]。由此可见,肠 道内的内毒素水平与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密切 相关,全面深入地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对治疗病毒性肝损伤至 关重要。
肠道菌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 广州 510405)
DOI:10.13820/ki.gdyx.2015.14.04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代谢器官,肠腔内栖息
的细菌总重量约 1 千克,数量超过 1014 个,至少包含 500 个 菌种,是 人 体 总 细 胞 的 10 多 倍,因 此 被 称 为“微 生 物 器 官”[1]。这些细菌与宿主间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作用,构建 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发挥营养、免疫、应答、代谢等一 系列的生理作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双重血供系 统,其中 75% 来自门静脉系统,25% 来自肝动脉,而门静脉 主要收集来自大肠、小肠、胰腺、脾、胆囊、胃、食管下段等腹 腔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入肝脏,因此肝脏与肠道之间存在密 切的联系,形成“肠 - 肝”轴( Gut—Liver Axis) 。随着对肠 - 肝轴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肠 道菌群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与肝损伤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 影响的关系也逐渐被阐明。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逐步 重视,以及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 技术的出现,可对肝病时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进 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 深入研究,实现 对 肝 病 患 者 肠 道 菌 群 结 构 及 代 谢 产 物 的 监 测,为疾病的早期预测提供参考信息,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 靠的理论依据。现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各种层面研究与慢性 肝损伤的相辅相成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明确肠道菌群研究在 慢性肝损伤中的认知、理解范畴和现状,为进一步利用新一 代高通量测序宏基因技术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肝损伤提 供思路。
1 肠道菌群与肝脏的关系
正常人肠道内寄生着大量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 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体内最大的贮 菌库,也是体内最大的内毒素池。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 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且与宿主相互作用,发挥着代谢、营 养、屏障保护、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等多方 面作用。肠道菌群可以协助肝脏对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 素、激素、药物等的代谢进行调节,而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一 系列的生理作用形成结合胆汁酸分布到肠腔内,能够抑制外 来菌的生长,而且游离型胆汁酸通过调节肠腔内的 pH 值来 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肝脏还能够清除肠源性细菌、真菌, 将肠道中有害细菌产生的物质代谢为无害物质,肝脏与肠道
·2270·
广东医学 2015 年 7 月 第 36 卷第 14 期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Jul. 2015,Vol. 36,No. 14
者体内革兰阴性菌的过度生长产生了大量的 LPS,LPS 诱导 TNF - α,激活 NO 合成酶系统( iNOS) ,导致肠上皮细胞的紧 密连接松解,并加重了肠道的炎症反应,NO 的大量合成加重 了肝脏的氧化 应 激 反 应,造 成 肝 脏 的 损 伤[10]。 过 量 的 饮 酒 导致了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失调,改变了肝脏的代谢途径致使 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升高,成为酒精性肝病的潜在发病机制, 而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内毒素血症也是造成肝脏损伤的重要 发病原因。
3 酒精性肝损伤
酒精性肝损伤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损伤性 疾病。在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中肠道来源的内毒素在诱导 肝脏炎症和纤维变性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大肠内的肠道菌 群参与乙醇的代谢,将乙醇转化为有毒性的乙醛,导致肠道 的通透性增加,打破了肠道菌群的平衡,更多的 LPS 进入到 肝脏[7]。与正常人相比,酒精性肝病患者血内毒素水平明显 增高[8]。而且长期饮酒的人,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 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的生长[9]。酒精性肝病患
6 微生态调节剂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微生态制剂是益生菌和益生元, 其中对人体起有益作用的主要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益 生菌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有害菌 的入侵及生长、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改善肠道上皮 细 胞 的 生 存 能 力 等 方 面 来 发 挥 治 疗 作 用[21]。 有研究人员采用益生菌辅助性治疗酒精性肝病,发现接受益 生菌治疗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 数量明显升高,肝脏血生化等 实 验 室 指 标 均 明 显 下 降[22]。 姚惠香等[23]用益生菌治疗 NAFLD,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肝 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 DAO) 水平明显下降,肝脏脂 肪含量明显减少,说明益生菌能改善 NAFLD 患者肠道屏障 功能,减轻肝脏损伤及脂肪沉积。有研究者给肝硬化患者口 服肠道益生菌制剂后,发现肝硬化患者 LBP、血清总胆红素 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显著降低[24]。曹伟[25] 在研 究益生菌对急性肝衰竭小鼠 Notch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时 发现,益生菌干预组与急性肝衰竭模型组比较,血浆 LPS、生 化指标、肝组织内 Notch 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及血清 HMGB1、 IL - 10 水平均显著下降,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得到改 善,提示益生菌通过降低血浆 LPS 水平发挥对肝脏的保护作 用,可能与抑制 Notch 信号转导通路有关。目前,多项研究 结果都很好地证明了益生菌能够有效地减轻各因素对肝脏 的损伤,改善肝脏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