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统编版)《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课 《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统编版五四学制)

第1课 《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统编版五四学制)

第1课《春》教学设计《春》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

本文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充满浓烈的情感,写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点也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与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目然力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除了富于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思考和哲思,但这种哲思又是融汇在全文里面,与写景抒情交融着,十分自然。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连、重音和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多幅画面。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感受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连、重音和感情。

2.掌握文章写景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从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第一课时人间四季,春天最令人赏心悦目。

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春,是一个充满了美好、温暖与希望的季节。

大家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杜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崔护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人们对春的描绘和赞美,从未停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近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

【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第二课时

1 春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1.请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拨朗读语调、语速。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做小结并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知(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后思考:这一段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盼”春?明确:盼望;来了,近了。

2.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运用反复修辞的写法,强烈地表达出盼望的急切心情。

3.教师指导朗读两个“盼望着”,强调第二个加重语调,读出急切语气。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几幅图画?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出来。

明确: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2.学习这六幅图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⑴“春醒图”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突出了怎样的特点?⑵“春草图”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写出春草的什么特点?语言有何特色?⑶“春花图”作者是怎样描绘的?给人怎样的感受?⑷“春风图”中,春风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⑸“春雨图”中,春雨在作者笔下有怎样的特点?⑹“迎春图”中,作者为什么由写景转到写人?3.分组讨论,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点拨。

4.发言代表逐个回答⑴~⑶题;⑷~⑹题抢答,教师评价并予以肯定。

明确:⑴由面到点的顺序,具体描写了春山春水春日“张开了眼”的情态,“刚睡醒”突出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勾勒春天来临的轮廓。

语言优美,充满喜悦之情。

⑵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写出春草新鲜亮眼,充满活力的特点。

描绘过程中,精准运用动词,一个“钻”字写出了春草迫不及待“出世”的情态;善用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⑶作者把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比作“火”“霞”“雪”,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热、霞的绚烂和雪的高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人仿佛看到野花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好停连和重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觉春季的勃勃活力,领会作者对春季的喜欢和赞叹之情。

指引学生理解朗诵不是凭感觉,而是能够经过理解做好设计,指导学生设计朗诵脚本。

指引学生推测和品尝语言,领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成效。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朗诵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学习设计朗诵脚本。

品尝优美语句,推测要点语句,领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成效。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设计朗诵脚本。

三、教课策略主要采纳朗诵法、赏读评论法。

在朗诵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研究,品析优美语言,感觉修辞的作用。

四、教课过程导入沟通学生上节课的比喻仿写作业。

【设计企图】回想上节课所学。

精读品析教师以 1~2 自然段为例指导朗诵,同时指引学生领会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达成效上的作用。

全班齐读 1~ 2 段后,老师范读 1~2 段,请同学们谈谈差异在哪里。

【设计企图】让学生经过两种不一样的朗诵方式的对照感觉到显然的差异。

领会:停连、重音的重要性。

停连、重音的办理与对内容的理解密不行分,因此,下边的环节把朗诵和品析修辞方法作用,理解内容联合在一同进行。

老师指引学生剖析 1~ 2 段朗诵的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在文中做朗诵标注。

期望着,期望着,东风来了,春季的脚步近了。

“期望着”应当重读,运用频频的修辞,突出作者盼春的急迫心情。

两个“期望着”连用,运用频频的方法更表现其急迫,因此第二个“期望着”应当读得更重一些。

“期望着”后边应当稍停留一下,后边是期望的对象。

“东风来了”,报告春季的信息。

“春季的脚步近了”给予春以人的动作,读时应采纳惊喜的语气,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愉悦的心情。

全部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停连指导:这段由两个句子组成,因此句号处的停留要显然一些。

第二句话是排比句,句式同样,构造一致,因此应当读出气概,一句比一句语气激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春》(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为上面文字按原文顺序排序________。
5.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巢( )清脆( )
6.解词。
卖弄——
宛转——
7.这段文字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柔和,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芳香,从________觉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3、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逼”字准确地描绘出春雨滋润下的小草极其青绿的色彩。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情状。
《 春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1课,《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2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2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这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及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以“美”字构建课堂,围绕“春”字展开教学。

教学设计按照“教学(教师对实现每一个教学目标给出具体的方法示例)——自学(学生仿照老师的示例突破同一大目标下剩下的小目标)——实践检验(作业)”的思路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感受课文之美,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体现语文与生活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部编版教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而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写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而“语文要素”则是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祖国语言之美。

揣摩品味语言,体会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写景之妙,情思之积极。

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作,《春》的语言生动却不晦涩,情感鲜明却不过于深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作为由小学语文学习向初中语文学习过渡的开书第一课,恰到好处。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时就基本上能正确朗读课文,且已经学会了浏览、速读等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相关字词语句的表达效果。

了解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加上第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作者、主要内容、写作思路等知识点。

有了这些基础,这节课主要就是要教会学生感受体会文中的景色美、方法美、感情美,同时学习文中的写景方法。

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感受文中的风景美;其次通过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赏析文中的方法美;再次,在赏析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后,通过美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回顾、感受、提高,甚至于在美读中进行再创造。

七年级初一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1《春》第二课时课件 教案 教学设计

七年级初一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1《春》第二课时课件 教案 教学设计

1 春教学详案(第2课时)一、激情导入上一堂课,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朱自清先生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抓住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摹,使各种景物跃然纸上。

这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细细品读这篇美文,从三个方面进入《春》的艺术境界,感受它的手法美和语言美。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背诵。

(小组接龙背诵比赛)二、合作探究(一)品味《春》之美景。

在作者描绘的众多春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探究一)学生发表意见,师生对话交流,期间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性地朗读,在朗读中赏析《春》语言的魅力。

备用赏析:1.春草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钻”字;短句的表达效果;对比语序,体会表达效果,如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对比赏析——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嫩和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如果调到前面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2.春花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闹”字;比喻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景,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结合的写法,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话是作者由春天的花联想到秋天的果,虚实结合,既表现了花味的香甜引人遐想,又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

3.春风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写景,如触觉、听觉、嗅觉等。

4.春雨图。

学生在赏析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逼”字;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长短句,如将“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借助朗读深入品读文章,体会语言和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借助朗读深入品读文章,体会春日之美和对春的喜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笔下多姿多彩的春天。

我们通过文字感受春之美,能不能通过声音传达春之美?中文声调婉转、音韵和谐,富有韵律之美,有时仅仅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就能让人有美的感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读出美文之美吧。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过渡: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得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展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1.探究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句话,我们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为我们展示朗读。

怎样做出第一句的美?2.技巧讲解(1)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

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

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这里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

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还要照顾到听者的感知和理解习惯。

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3.成果展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 来.了, 春天的脚步 近.了。

设计理由:盼望反复出现,是强调的部分,应重读,语速稍慢,表现出对春的期待,“来”和“近”表现出春天的到来令人激动和愉悦,因此要重读,并在前面停顿,以显示春天到来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可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

(二)合作探究过渡:作者期待已久的春天终于到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春》第二课时(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导语:学生背诵3-6段。

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刚才老师利用课下时间看了一下大家的作业。

大部分同学都有画出五句以上自己认为较美的句子,也有的同学画了几个疑难句。

我们同学做得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为所画的句子写出一些感悟或体会。

但我想大家一定是认真做了,可能是“难以言传”,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把我们所读到的优美的文字找出来一起来欣赏,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探讨,也正如陶渊明的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板书),下面老师就来为大家分配任务。

探究: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段文字,任选其一作为赏析对象。

大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使用、个别字词的运用、描写方法等方面出发去赏析。

当然还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提出来。

合作:四人一小组,一人发言,一人做记录,另外两名成员一位做补充发言,一位做辅助记录(不仅要记录本组的发言内容,还要记组员发言时大家帮助你们补充的内容),下面就开始,给大家十五分钟时间。

赏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其不知不觉出现,表明春草的活力)““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的后面,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特征。

可爱之极—触觉、视觉。

“钻”又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炼字艺术,推敲的故事、一字之师的故事)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定语后置,有强调作用,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为什么不说“小草悄悄的从地里长出来”而说“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赏“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则通过小孩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通用24篇)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通用24篇)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通用24篇)《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通用2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第二课时优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挑选几篇同学改写的《春之古韵》散文。

同学们,在你们将古诗改成散文的过程中,都加上了自己观察春天的特征,也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的足迹,看看他笔下的《春》具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初步感受,进入文本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跟跟随视频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完文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欢快、欣喜)三、提升感受,概括特点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来描写春天呢?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春天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美好的春景呢?答: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

3、每个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说说这幅春景图美在哪里?(1)春草图①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C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②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③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春》示范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春》示范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时

《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

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从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

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

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写景顺序。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领会作者赞美春天之情与积极进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之情与积极进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理清文章内容,勾画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散文《春》的作者朱自清,解决了这一课的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课文解读(一)第一部分:盼春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作者笔下的盼春?“盼望着,盼望着”,词语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

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

接下来呢,春天来了……(二)第二部分:绘春1.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课《春》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文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探讨,体认作者在《春》中“清隽简约,贮满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文意,体会散文的结构之美,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设想《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意在让学生学会欣赏写景散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了解写景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让他们学会有层次、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但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

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

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觉察。

”确实,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美。

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暖和,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力气。

《春》第二课时教案

《春》第二课时教案

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3.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1.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文中的春之景【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老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春景的?我将依据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来检查大家的作业完成情况。

二、正文1.回顾上节课内容:朗读方法老师:首先大家齐读下第一二段,回顾下昨天学习朗读方法同学齐读……老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相比昨天,进步了很多,但是老师这里要提出三个小问题第一,“盼望着,盼望着”语速是要稍快还是稍慢?(稍快,体现急迫心情)第二,“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这里的重音要放到哪里?(一切,这段是描绘春回大地的整体轮廓,所以要放到一切)第三,刚刚同学们都读出了排比句的气势,很好,但是这里还应该注意在哪里停顿下?(山、水、太阳)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老师:同学们果然很聪明,一点就通。

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一下作者笔下的春景图,大家看到第三段春草图。

2.春草图老师:都说语言要精练,所以老师把这一段改写了,虽然老师改得并不一定好,但是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朗读……老师:好的,同学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原文(朗读时板书)3.春花图老师:我们接着看春花图,第四段,作者说桃树、杏树、梨树,这不应该是春树图吗?学生: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所以是春花图老师:请一个同学朗读该段,同学们思考问题1(PPT展示)老师:思考问题3,小组讨论,同学回答,老师讲解“通感”修辞手法,老师:填表4.春风图老师: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

初一语文上3.11《春》第二课时电子教案

初一语文上3.11《春》第二课时电子教案

《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至熟读成诵。

2.品析语言美。

3.学习春草图、春花图及春风图。

教学重点:学习春草图、春花图及春风图。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美。

教学方法:品析法
一、导入
复习导入,课文总共写了五幅图画,今天我们来接着学习。

四、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5.朗读春草图这一部分:
(1)这幅图里春草具有哪些特点?请找出有关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嫩,绿,满,软。

表现喜爱春天、歌颂春天之情。

(2)找出描写孩子行动的动词,想像他们的精神面貌。

答:坐、躺、滚、踢、跑、捉。

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再次齐读这一部分。

6.朗读春花图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分三层来写春花的:
•树上:花朵多(拟人);花色艳(比喻、排比;视觉);花味甜(嗅觉)
•花下:蜂闹蝶舞,喧闹沸腾(侧面)
•遍地:数量多;种类丰富;闪烁(比喻)
这一段,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烘托渲染,画面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

7.朗读春风图这一部分:
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哪些感觉?
•触觉:抚摸(和煦)
•嗅觉:各种气息(芳香)
•听觉:鸟鸣笛声(悦耳)
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生机盎然的,有嫩绿的草地,有繁花似锦的桃树,还有绵绵细雨中的朦胧美景。
活动2:写景方法总结
填写下表,对本文所运用到的写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特征
嫩、绿、多
百花竞放、鲜艳芬芳、
柔和、芳香、悦耳
细密、轻柔、绵长
充满活力
感情
热爱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严谨和美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歌颂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二、学习任务四:品析语句,体会比喻绘景之妙
活动1:了解“比喻”
1.各抒己见:什么是比喻?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阅读课本第5页关于“比喻”的补充资料,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和借喻,借喻只有喻体。
活动2:理解“好的比喻”
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请再次用下列句式,对这篇课文进行总结。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的,有......,有......,还有......。
预设: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有翠绿的杨柳,有繁花似锦的桃树,还有欢快鸣叫的鸟儿。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明媚动人的,有轻拂面颊的微风,有绚丽绽放的花朵,还有雨中漫步的行人。
预设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批注:

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第2课时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一、教学新课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明确:(1)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

(4)排比。

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还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3)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明确:不能调换。

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有先后顺序。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里把桃树、杏树、梨树当成儿童来写,你争我抢,纷纷开花。你开得花多,我比你开得还多,富有童趣。“满”“赶趟儿”这两个词更让我们看到了花挤满枝头的情状,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盎然。
教师点评:这个答案非常好,它准确地分析了拟人的效果,“你争我抢,纷纷开花。你开得花多,我比你开得还多”,把“你争我抢”的童趣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你开得花多,我比你开得还多”是小孩子的行为,太富有童趣了。而且,这个同学还结合了词语“满”“赶趟儿”来分析,非常好。
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 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3.品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的优美情境,学习运用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读出言美、景美、情美。
(二)在联想中品读童趣
比较:
1.花里带着甜味儿。
2.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第二个句子,感觉出效果不同了吗?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回味一下满树挂满果子的情状。桃儿挂满枝头,红红的,水灵灵的,味道是甜甜的。杏儿挂满枝头,黄黄的,簇拥在一起,味道也是甜甜的,还有点儿香。梨儿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葫芦,摘下来,咬上一口,满嘴的甜甜的汁水。想吃吗?同学们,这就是联想的神奇效果。所以这两个句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第二句因为联想,感觉更加丰富,情感更加饱满。它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让眼前景和联想景合二为一,共同组成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而联想到“吃”,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童趣在联想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学习任务四
朱自清的《春》读起来富有童趣,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或品味词语,或品析修辞手法,或赏析表现手法……体会文章表达童趣的妙处。然后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春花图”示例
(一)从修辞中品读童趣
比较: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桃树、杏树、梨树,纷纷开花。
(三)在动态描写中品读童趣
学生赏析:“春花图”这一段是儿童眼中的热闹。在儿童的眼中,桃花、杏花、梨花是你争我抢着开放的,蜜蜂是嗡嗡地大声喧嚷的,蝴蝶是忙来忙去飞着凑热闹的,野花是眨着眼睛一动一动的。这是一个热闹的儿童的世界,有闹闹嚷嚷的蜜蜂蝴蝶,野花还很有情趣地和你捉迷藏,一会儿藏起来,一会儿又出来,和你逗趣玩耍,真是童趣盎然!
(四)从多感官描写中品读童趣
学生赏析:《春》的第四段多感官描写非常突出。有视觉,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花,五彩缤纷;野花遍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亮光,微风吹来,野花时隐时现,和绿草相映成趣;更有蝴蝶飞舞其中,情致盎然。有嗅觉,花里带着甜味儿,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丰收的桃儿、杏儿、梨儿。有听觉,那嗡嗡的蜜蜂,成千成百,贪婪地吮吸着花蜜,高兴地在繁华丛中欢唱着,欣赏着鲜花的艳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采用拟人修辞,描写的是儿童的行为;“甜味儿”是儿童最喜欢的味道;联想到能“吃”的果实,是儿童最真实的心理;而一个“闹”字,也是拟人,是儿童眼中的热闹;“飞来飞去”的蝴蝶,是儿童眼中喜欢的情景;“像眼睛”“像星星”是儿童眼中野花的形象,特别是“还眨呀眨的”是儿童的语气。这一段话,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童趣盎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的品析抓住了拟人和比喻这两个修辞,分析了拟人和比喻的效果。“听到一声命令‘散开’,立刻跑到了花丛里”,拟人的效果出来了。“像眼睛”“像星星”,野花鲜丽明亮、数量多的特点出来了。“明亮的野花随着微风在舞蹈,一会儿藏进草丛,一会儿又出来了,就像眼睛在眨呀眨”,拟人效果出来了。只有小孩子才“刷”一下散开;只有小孩子的眼中,才更会觉得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而且 “还眨呀眨的”是儿童口气的模仿。整个一句话童趣十足。
教学重点:
品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的优美情境,学习运用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读出言美、景美、情美。
教学难点:
品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的优美情境,学习运用朗读的重音和停连,读出言美、景美、情美。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学习导入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春》。上一节课我们完成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分析景物特点,把握朗读感情基调;语段重点研究,确定朗读重音停连;给各语段配乐,感受朗读节奏。这节课我们来完成学习任务四。
(1)展示同学品析文字并点评
品析: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桃树、杏树、梨树”当成儿童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纷纷开花的样子,写出了童趣,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盎然。
教师点评:一个标准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分析。且不谈这个分析是不是有美感,单从理解的层面上,有什么不足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纷纷开花的样子”,怎么开花的?没有写出来。这个分析显然不到位,没有写出拟人的效果。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同学们,我听到哲琪同学刚刚评价,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个静的世界,比如“春雨图”,但是她更喜欢“春花图”这种动态的世界。我借用孙绍振先生对《春》的解读也谈谈我的看法。朱自清分门别类写了好几幅春的画面,如果不在行文中有点儿内在的变化,就容易造成罗列现象流水账的感觉,所以朱自清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外一方面,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在大幅度的动态的热闹的景象——比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之后,提供一幅静默的图画“春雨图“,与之形成对比,预防可能产生的单调感。到了文章的最后几段,朱自清似乎又恢复到了开头的热闹。”同学们,是不是更加体会到了朱自清在行文中动静结合这一手法的精妙设计。 刚刚赏析动态描写的同学赏得好,哲琪也评价得好。
(2)仿照上面示例,学生品析修辞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品析:这句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当作儿童来写,听到一声命令“散开”,立刻跑到了花丛里。花草相映,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么鲜丽明亮,像眼睛。“遍地”的野花,像星星,很多很多。微风吹来了,明亮的野花随着微风在舞蹈,一会儿藏进草丛,一会儿又出来了,就像眼睛在眨呀眨。整个句子富有童趣,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