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84932e1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c.png)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一、力学性能变化
1. 力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力量也会随着肌肉运动次数也由增
多而减少,这就是力量变化的表现。
2. 坐标系统的变化:在做出一个运动动作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及身
体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动力来完成,这些力量如果不能够一致的发挥,将会造成身体的偏移和崴出情况,这就是坐标系统的变化。
3. 肌肉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伸缩比、柔韧度和抗力
等特性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体能及协调性发挥,这就是肌肉变化。
二、运动协调能力变化
1. 传感器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当细胞传感器检测到的反馈信息发
生变化时,将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协调性变
化等。
2. 肌肉组织调整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也
是会不断调整及变化的,这种调整对运动协调性也能够直接影响,从
而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发生变化。
三、心肺功能变化
1. 心脏容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心脏容量也会随着运动强度及
时间长度而改变,这也是心脏容量变化的表现。
2. 肺活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肺活量同样会发生改变,而这种
改变也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有关,从而影响心肺功能的表现。
四、运动热能变化
1. 呼吸介质的变化:在人体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种热量要求呼吸介质能够及时带走,以免影响运动人体的发挥,这就是呼吸介质的变化及运动热能变化。
2. 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在运动热能变化中,环境因素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如果温度发生变化,运动人体内部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效率及运动热能发挥等情况。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d1e932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4.png)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参加运动健身的人群越来越多,每周进行2-3次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其实严格的来讲,并不仅仅是在运动过程中。
而是从正式比赛或训练前,运动中,运动后整个过程,身体机能都会产生一些有规律的变化。
从专业视角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状态、恢复状态。
我们今天就按五个阶段,系统了解学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运动健身中,也心里有底,不会对一些机能变化感到很奇怪或者无所知。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3、稳定状态4、疲劳状态5、恢复状态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一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以预先调动人体相应器官、系统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举个栗子,这几年马拉松,越野跑比较盛行,大家报了马拉松后,有的是人生第一个马拉松,有的想跑出更好的状态和成绩,一想起马上要跑马了,身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兴奋,身体机能会提前几天甚至提前几小时发生变化。
身体生理产生的变化主要有神经系统、有氧系统、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
变化的主要体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温上升代谢活动增强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血量增加,呼吸加快,血糖和体温升高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都还没开始比赛或者训练,人体机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答案是:条件反射。
良好的赛前状态对运动表现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常见的赛前状态:1)过度紧张中枢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食欲不振、睡眠差,呼吸急促,寝食不安。
2)赛前冷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低,会出现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对比赛或训练没动力没激情、不愿参赛或者训练。
3)适宜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度刚刚好,不少也不多。
植物神经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一些优秀的的运动员会出现这种状态。
第八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
![第八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57d28ed5bbfd0a795673db.png)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影响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中长跑项目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
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二次呼吸” 出现得也愈迟。
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
① 继续坚持运动; ②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③ 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表现: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
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
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 向偏移。→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2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的机理
概念:“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传递冲动的速 度比运动性神经慢
进入工作状态主要原因
内分泌激素调节内脏器官 的惰性较植物神经更大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影响因素: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
机能状态。 ➢ 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越长; ➢ 训练程度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 ➢ 训练水平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短; ➢ 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越短。 ➢ 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
紧张,四肢无力
起赛冷症型
赛前兴奋性过低,引 起超限抑制,表现为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
力
利于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和提 提高运动成绩
工作能力和运 动成绩下降
不能在比赛时 充分发挥机体 工作能力
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
➢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可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优秀课件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72fac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3.png)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 1.生理“极点”及产生机理 • (1) “极点” :在剧烈运动中,人体生理
机能和心理机能达到极限水平时的一种状态。
•(2)机理:内脏器官生理惰性大,供氧不足, 乳酸积累,pH下降,导致:A.神经肌肉兴奋性 降低,B.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失调,C.大脑皮质运 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抑制过程占优势。
第四节 恢复过程
• 概念: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 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 一、恢复过程一般规律: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 恢复阶段和超量恢复阶段
• 恢复过程的特点:
• 第一阶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 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7
3
12”
12”
4
3
GB
37.3ºC 59” 38.8ºC 58” 38.4ºC 56”2
400米 PH
37.03º
2
38.0ºC
8
38.4ºC 55”4
OL
C
57” 37.1ºC 57” 38.3ºC 52”2
36.0ºC
2
0
54”
56”
2.准备活动作用机理
A.准备活动
正式比赛时中枢
神经中枢
神经系统的兴奋
• (三)“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 改变引起疲劳。
• (四)“保护性抑制学说”
• 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大脑皮质中r-氨 基丁酸浓度升高,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
• 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 升高等,也促使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下降, 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三阶段: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超过原来水平, 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bb826c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e.png)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运动训练使人体承受运动负荷刺激,必然引起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反应和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的特殊反应、克服生理惰性、达到平衡、机能暂时下降和调整与恢复等。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70794f19b6648d7c0c74668.png)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本章导读
绪言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 恢复过程
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绪 言
人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能力和某些 器官的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之 前就已经开始,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 根据它们的发生顺序分别叫做赛前状态--进入工 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2、特点:
无氧代谢功能、产生HL、氧债积累、工作 时间短、强度大。
注意:氧债能力随训练程度呈现差异,一般 人约为10升,训练有素耐力型运动员可达 15-20升,有文献报道22.8升,
成人安静时需氧量每分钟约为200-300ml
分析阐述:
图中运动员的每分钟需氧量平均为6升,其 最大摄氧量能力仅为5升,要从5升/分的 “家底”支付6升/分的氧消耗。体内每分钟 尚以产生7克乳酸作代价来透支1升氧(即出 现1升氧债)。如果运动员要坚持下去,每 坚持1分钟必然增加1升氧债,直到氧债能 力竭衰为止。
应该指出各种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开 始恢复,不过故分解过再合成,所以能 量物质不可能完全恢复只有在运动结束后 强烈的消耗停止,合成过程超过分解过程 人体机能才能逐步彻底得到恢复。
一、能量物质的恢复过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a5986a0383c4bb4cf7ecd162.png)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二、稳定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机体所需要的氧得以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了动态平衡,这种 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 他指标响度平稳。 真稳定工作状态保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氧运输系统功能,该功能越 强,稳定工作状态保持的时间则越长。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 规律-
No.12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 而是再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 这与热身不同,热身有热身的目的性,这里强调热身后进入的工作 状态。在实践中,如力量举中,热身后往往还需要一些50%1RM60%1rm的重量进行累加,使自身逐渐进入最优状态。这也是为什 么不能在热身后立刻冲击比赛极限的原因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经过“进入工作状态”后,机体的氧供应能力和氧需求能力依旧不 能达到平衡,无氧供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时 间持续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疲劳状态,这种阶段称为假稳定工 作状态。
此时机体以无氧供能为主,乳酸的产生大于清除速度,乳酸增加, PH上升,所有与运动有关的指标均接近极限(心率、血压、肺通 气、呼吸频率等)。同时肌肉的点活动加强,表明募集了新的运动 单位以代偿肌肉的疲劳。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三)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生理“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神经的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 体神经系统,导致两者动态平衡关系失调。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骤增或精神低落。 产生原因:植物神经的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两者动 态平衡关系失调,导致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累计使血液PH值朝偏 酸性方向移动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a09014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b.png)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体力活动,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心脏受到刺激会增加心率,心排出量也会增加。
这是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供血需求。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使其更加坚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运动还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肺活量也会增加,肺泡表面积扩大,气体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机械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运动时,肌肉会逐渐增强和发达,肌肉纤维数量和粗细均会增加。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代谢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会被分解为能量供给肌肉。
长期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使静态代谢率增加,即在休息状态下也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心情。
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
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因此,积极参与运动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理学——第十五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70794f19b6648d7c0c74668.png)
第一节 赛前状态(竞技比赛出现较多)
(一)概念
赛前状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 或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什 么说是条件反射性)
(二)机制
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作用下,运动员在训练或 比赛前,就能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潜力, 为即将来临的肌肉活动做好准备,率先克服 神经系统和各器官机能的惰性,使身体更快 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能力。
(三)特征
出现脉博快,收缩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
肺通气量和氧吸收量加大,汗腺活动加强, 血糖增高等等外部出汗、尿频现象.
4、各种外界因素:场地、气候、心理状态。
(三)“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现象
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过程中, 会出现一种非常难受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而不 协调,精神低落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客观 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人的最大速度为100%那么起跑后: 第1秒钟速度为55%, 第2秒钟速度为76%, 第3秒钟速度为91%, 第4秒钟速度为95%, 第5秒钟速度为99%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人体运动是有惰性的,这种惰性包括物理 上和生理上的惰性要克服这些惰性就需要 有一定时间,因而产生进入工作状态。
2、超限抑制产生: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大脑皮 层工作能力的界限时,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不 仅不增高,反而降低。
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外刺激强度过大,运 动量过大)。如举例跳高、篮排足球类项目等。
(六)赛前状态的调节 1、适宜的准备活动 2、增加比赛实践经验 3、合理安排赛前的活动 4、气功、心理训练(射击) 举例女排,美国与中国女排录音,赛前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f50805bfcc22bcd127ff0c17.png)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要求与对策 1.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比赛 2.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经验 3.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运动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 调整赛前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 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
• 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超 过15min
谢谢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提条件反射性 变化,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 1. 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2. 物质代谢加强 3. 体温升高 4. 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分型
1. 准备状态型: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植物神经 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得到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 间较短,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常见于优秀运动 员
2. 起赛热症型:中枢神经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寝 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
3. 起赛冷淡型:兴奋度过低,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 预先进行的准备活动的痕迹效应不能保持很久的时 间,准备活动后间隔45min,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 一般认为,准备活动的强度45%VO2max强度,心率 达到100-120次/分钟,时间在10-30分钟为宜。根据 所属运动项目不同,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也应该 有所调整
系统的机能,增加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 3.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提高体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7f9d17e27284b73f24250d1.png)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内容提要
1.进入工作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 2.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
返回
二、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 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 刻达到最高水平, 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有一个逐步提高 的过程, 的过程,此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
“自由基学 说” :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的电子基因。在细胞内,线粒 体、内质网、细胞核等中部分含有自由基。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 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几脂类等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能 和结构的损伤。 返回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中枢疲劳
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大脑皮质直至脊髓运动神经 元。中枢运动神经元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 饿兴奋性使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少。 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 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
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强度以45%VO2max为 为 强度以 宜 心率在100—200次/min 次 心率在
主要因素
时间在10—30min为宜 为宜 时间在 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时的间 隔一般不超过15min,在一般教学课 隔一般不超过 , 中以2—3min为宜。 为宜。 中以 为宜
返回
不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赛前状态
准备状态
特 点 提 高 运 动 成 绩
。
起赛热症
特 点
起赛冷淡
特 点
利 于 发 展 机 体 工 作 能 力 和
的 时 间 适 当 缩 短 , 从 而 有
有 所 克 服 , 进 入 工 作 状 态
经 系 统 和 内 脏 器 官 的 惰 性
兴 奋 性 适 度 提 高 , 自 主 神 :
作业资料第十四章
![作业资料第十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737b4cec02768e9950e73810.png)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学习要求掌握: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
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3、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4、疲劳产生的原因。
5、恢复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熟悉:1、调节赛前状态的方法。
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3、稳定状态的分类及特点。
4、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5、促进机能恢复的措施。
了解:1、“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2、准备活动的作用机理。
3、判断疲劳的方法。
内容精要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变化包括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赛前状态是指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
赛前状态的机理是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1、起赛热症: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
多见于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运动员,参加特别重大比赛的运动员或心理负担过重的运动员。
2、起赛冷淡: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低。
起赛冷淡是起赛热症的继发性反应。
3、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机体机能得到预先动员。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及调整1、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思想问题,比赛经验等。
2、调整赛前状态的方法:(1)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对待比赛的意义;(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3)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4)按摩;(5)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
第二节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
通过准备活动可预先动员人体的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或训练作好机能上的准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4ce126d58fafab069dc02d6.png)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
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
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
(2)赛前状态的调整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56752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c.png)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
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
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14—2 赛前动脉血压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14休闲-处方(第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14休闲-处方(第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ab9e94a844769eae009edb4.png)
•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长短取决于工作性质、个人特点、 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一般来说, 肌肉活动越复杂,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训 练程度低的运动员比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进入工作状态的 时间要长,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也 会缩短;在适宜运动负荷下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 的时间就越短。此外,年龄和外界因素也能影响进入工作 状态的时间。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短。场 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以及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 备活动均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 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 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 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 真稳定工作状态。在真稳定工作状态下,肺通气 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 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 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 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动员兴奋性过低,可做些强度大的练习,如果运 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安排 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
• 二、准备活动
•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 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 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 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 “极点”来得迟早、反应强弱及“第二次呼吸” 出现的快慢等,不仅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 练水平有关,还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 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中长跑项目“极点” 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 “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一次 呼吸”出现得也愈迟。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 准备活动可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 的反应程度。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85fdd33f111f18583d05aee.png)
如何克服极点
嘿嘿~@~稳定情绪、降低强度、加深呼吸 继续运动下去吧! 1.克服了内脏器官惰性,使内脏机能逐渐赶 上运动器官的需求。 2.代谢加强,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 3.呼吸得到调节 4.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氧需求量减少 回心血量增加 5.植物性神经与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 动力定型恢复出现所谓的— 第二次呼吸
二·准备活动
• 概念:为了更好的进行较 大运动量或高强度的体育 锻炼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 种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意义
• (一)代谢水平提高,体温上升 • (二)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 机能水平,利于克服植物性机能惰性 • (三)促进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四)调节情绪,使大脑皮质兴奋性 处于适宜水平
整理活动
• — 是人体在运动之后,为了
使人体更好的由运动状态过 渡到安静状态,并促进恢复 所进行的一切有效的措施。
整理活动的目的 更好的使人体由运动状 态过渡到安静状态,消除 疲劳,促进体能恢复。
整理活的作用
• 1.可以使人体更好的由紧张的运动状态 过渡到安静状态。使运动后还保持高 水平工作状态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继续保持一段合理的时间,再缓慢有 序的过渡到安静状态(神经、呼吸、 心血管系统等)。 • 2.促使肌肉放松,利于肌肉内血液畅流, 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能源物质的补 偿,消除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2、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的手段。
教学重点:调整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手段难点: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其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从参加运动或比赛前一直到运动或比赛结束后的恢复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它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H1:]加强,体温[H2:]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H3:]升高、肺通气量[H4:]和吸氧量[H5:]增加,还可能有出汗和尿频等现象(见图13-1)。
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愈大愈关键、离比赛时间愈近,赛前反应愈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图13-1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动员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制解释。
人们在日常的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制属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整1.不同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可分为三种:(1)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间适当缩短,从而有利于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2)起赛热症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常有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等不良生理反应,因而使运动员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3)起赛冷淡其特点一般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高,进而引起了超限抑制[H7:],表现为对比赛淡漠,浑身无力,因此不能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2.如何调整不良的赛前状态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反射,因而可塑性甚大。
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必须对起赛热症和起赛冷淡进行调整,使之达到准备状态。
为此,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意义、端正比赛态度;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赛前做好准备活动[H8:],如果运动员兴奋性不高,可做些强度较大的与比赛内容近似的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可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
按摩也可调整兴奋性,例如:强度较大的叩击能提高兴奋性,强度较小的揉、抚摩能降低兴奋性。
赛前遵守作息制度亦很重要,作息制度应尽量与比赛条件相一致。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机制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归纳如下: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为使正式练习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最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2.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网扩张,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供应。
3.体温适度升高。
准备活动时,由于肌肉频繁地收缩和舒张,促进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使产热过程加强,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体温每上升1℃,代谢率增加13%;希尔(Hill)曾发现哺乳动物的肌肉温度升高2℃时,肌肉收缩速度约增加20%;体温适度升高能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肌肉收缩速度增加,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的供应。
研究表明,人体活动的最佳体温是37.2℃,而肌肉温度为38℃。
4.降低肌肉的沾滞性[H6:],增强弹性,防止运动损伤。
5.增强皮肤的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准备活动对其后进行的正式练习有良好的影响,其主要生理机制是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了兴奋性提高的痕迹,这一痕迹产生的生理效应能使正式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得到克服,生化反应加快进行,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功能水平。
但痕迹效应不能保持很久,研究证明准备活动后间隔45min,其痕迹效应将全部丧失。
(二)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与正式练习的时间间隔以及内容和形式等,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主要因素。
实验证明,准备活动的强度以45%VO2max 强度,心率约达100~120次/min,时间在10min~30min之间为宜。
此外,还应根据年龄、季节、运动专项、训练水平和个人特点等因素适当加以调整。
总之,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应以体温上升为主要标志。
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时的间隔一般不超过15min,在一般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机体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例如100m赛跑在40~50m处达到最高速度,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命中率往往在开赛后数分钟才达到最高水平。
(一)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人体运动除了受物理惰性影响外,主要受生理惰性影响。
生理惰性主要和生理功能的逐步提高与协调有关。
具体表现在:1.人体的随意运动或反射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整合下完成的,从感受器[H1:]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H2:],到神经冲动的传导、突触[H3:]传递、中枢间功能活动的逐渐协调和肌肉收缩都需要时间。
动作愈复杂,需要的时间愈长。
2.肌肉活动必须依赖内脏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与之相配合才能获得能源物质、氧和清除代谢产物,这一协调活动需要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参与。
表现为:(1)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比运动器官大。
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不仅传导速度慢,而且传导途径中突触联系较多(见图13-2)(神经冲动每经过一个突触需要0.3~0.5ms)。
(2)在调节内脏器官产生持续活动中,神经-体液调节[H4:]作用更为重要。
首先由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H5:],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改变其功能状态,这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比神经调节的惰性大得多。
因此,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是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跑1500m,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需要在运动开始后2~3min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骨骼肌在20~30s内就可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
图13-2 躯体性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传出途径模式图(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运动练习效果应尽量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和当时机体的功能状态。
在适宜运动负荷下工作强度越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就愈短。
动作愈复杂、活动变换愈频繁,进入工作状态愈慢。
训练水平愈高,当时的功能状态愈好,进入工作状态愈快。
年龄和外界因素(场地、气候等)也能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据研究,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短。
场地条件好,气候温暖适宜能激发运动欲望,迅速调动身体功能,极早适应工作。
此外,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有助于机体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及其生理机制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段时程,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例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极点”是机体在进入工作状态阶段产生的生理反应,其原因与进入工作状态产生原因相似,主要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
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功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2.“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下去,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H6:]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
它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等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中长跑项目中运动者的“极点”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愈大,训练水平愈低,气候闷热,“极点”出现得愈早,反应也愈明显,消失得也愈迟。
良好的赛前状态与适当的准备活动能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反应。
在“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加深呼吸以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极点”反应的减轻和更快消失。
二、稳定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可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
(一)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气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叫真稳定状态。
在真稳定状态阶段,肺通气量、心输出量、血压[H1:]及其它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氧化供能[H2:]为主,乳酸的产生很少,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真稳定状态保持时间长短的关键取决于氧运输系统[H3:]的功能,该功能愈强,稳定状态保持的时间则愈长。
(二)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H4:]水平,但仍不能满足运动练习对氧的需要,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由于吸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所以机体的无氧供能[H5:]成分增加,乳酸的产出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运动不能持久。
研究证明在假稳定状态阶段,与运动有关的其它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例如,心率可达200次/min,心输出量达30L,呼吸频率60~80次/min,肺通气量达120~150L,收缩压26~32kP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