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ppt
结构力学(全套课件131P) ppt课件
的两根链杆的杆轴可以平行、交叉,或延长线交于
一点。
当两个刚片是由有交汇点的虚铰相连时,两个刚
片绕该交点(瞬时中心,简称瞬心)作相对转动。
从微小运动角度考虑,虚铰的作用相当于在瞬时
中心的一个实铰的作用。
19
20
规则二 (三刚片规则): 三个刚片用不全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单铰(可以
是虚铰)两两相连,组成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 系。
两个平行链杆构成沿平行方向上的无穷远虚铰。
三个刚片由三个单铰两两相连,若三个铰都有交 点,容易由三个铰的位置得出体系几何组成的结论 。当三个单铰中有或者全部为无穷远虚铰时,可由 分析得出以下依据和结论:
1、当有一个无穷远虚铰时,若另两个铰心的连 线与该无穷远虚铰方向不平行,体系几何不变;若 平行,体系瞬变。
3、通过依次从外部拆除二元体或从内部(基础、 基本三角形)加二元体的方法,简化体系后再作分 析。
41
第一部分 静定结构内力计算
静定结构的特性: 1、几何组成特性 2、静力特性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依据静力平衡原理。
第三章 静定梁和静定刚架
§3-1 单 跨 静 定 梁
单跨静定梁的类型:简支梁、伸臂梁、悬臂梁 一、截面法求某一指定截面的内力
15
1、单约束(见图2-2-2) 连接两个物体(刚片或点)的约束叫单约束。
1)单链杆(链杆)(上图) 一根单链杆或一个可动铰(一根支座链杆)具
有1个约束。 2)单铰(下图)
一个单铰或一个固定铰支座(两个支座链杆) 具有两个约束。 3)单刚结点
一个单刚结点或一个固定支座具有3个约束。
16
2、复约束 连接3个(含3个)以上物体的约束叫复约束。
三、对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的一般途径
小学教育结构的跨学科融合ppt课件教案
学科内容浅显易懂
学科间缺乏融合
当前小学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相对独 立,缺乏有效的融合,不利于学生综 合素质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科知识相对简单,注重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学生 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小学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导课堂,学生 被动接受知识。
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教学,提高教学 效果。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跨学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
小学教育结构跨学科融合的案例
介绍了跨学科融合的定义、背景和意义, 强调了其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跨学科融合在不同 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科学、艺术、人 文等。
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方法
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问题提出
01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背景、目标和限
制条件。
问题解决
02
指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
方案、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成果展示
03
鼓励学生以报告、演示、作品等形式展示问题解决的成果,培
知等方面。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应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 挥他们的潜能。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学生时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标准 ,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表现 和进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01
02
03
知识的建构性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通过主动建构自己 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掌握 新知识。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
学习文章----基于常识与理性的判断牛蕙莉1998年,《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出台,标志着上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相继制定,二期课改正式开始。
在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试验的基础上,2004年秋季,上海市所有小学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5年秋季所有初中全面推行二期课改,2006年秋季高中也将全面推行二期课改。
至此,上海二期课改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
在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声音涌动。
此时此刻,关心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人们不禁要问:二期课改到底发展得怎样了?二期课改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如何让二期课改走得更好?在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推进二期课改之际,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常识还是基于理性到底如何冷静反思和科学回答上述问题?或者说,我们立基在哪里反思和回答上述问题?这里首先遇到的就是方法论问题。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上海的课程改革所承受的压力似乎不那么强烈,至少,上海的课程改革没有“轻视知识”之类的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就一帆风顺。
其实,了解上海课程改革的同志就知道,认为上海二期课改“方向有问题”、“应向全国靠拢”、“远不如一期课改”、“将使上海将成为孤岛”、“赶快停止”之类的说法亦时有耳闻。
所有这些都对发展中的二期课改产生了不少冲击,上海的二期课改并非风平浪静,而是经常性地处在浪尖。
要对众说纷纭的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情绪化的判断不利于二期课改的发展,判断二期课改的发展需要常识,如基于既定的目标作出分析,也需要理性,特别是深入、科学的调查和有关变革的理论知识。
(一)基于目标每一项课程改革只能承担它应该承担的使命,只能解决它应该解决的问题。
换言之,一项课程改革只能对它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
当我们走在二期课改的路上的时候,当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重重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工程》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稿)》所确定的课改目标,这些目标是对上海二期课改作出判断的一般参照系,或者说,对二期课改判断最一般的标准就是看二期课改是否达到它所设定的目标,对二期课改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承诺不是判断二期课改成效与进展的标准,期待二期课改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二期课改也是不公平的,这对所有二期课改的决策者和参与者都是不公正的。
第五章:学校中的课程结构
实施]
(2)教学计划的内容 P241(理解) 学科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 10:教学大纲 P242-243 (1)概念:P242(理解)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 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 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 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 P242(识记) 说明部分[意义/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本文部分[中心部分或基本部 分];其他[参考书/课外活动/教具]
(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 的关系 P219-221(理解)
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识记) 选修课: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 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识记) 活动课: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第三 课程” 社会活动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 活动。
• 11:教材及编写原则 P243(理解) 教科书:课本。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 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课文 是主要部分P243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P244 编写原则(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 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 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 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P244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厥轩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
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
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
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荟集了全国范围的几百名专家学者。
在2001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
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
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
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比如2002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
“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
“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全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理念与目标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提高本市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特制定本课程方案。
二、设计理念1. 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紧密联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程体系1. 国家课程: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施国家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在本市的有效实施。
2. 地方课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 学校课程:鼓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4. 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
五、课程设置1. 小学课程:(1)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
(2)四年级至六年级:在三年级课程基础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 初中课程:(1)七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课程。
(2)八年级:在七年级课程基础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九年级: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为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做好准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标准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17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构建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体系和层次结构。
科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探究、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科学课程内容的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作业、考试、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 价和反馈。
创新层次:科技制作与发明
科技制作: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发明创造: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创新精神 科技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科技制作和发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自信心
科学课程实施的 建议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信息化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 体系,包括过程 评价和结果评价
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 层次结构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02
科学课程的层次结构
03
科学课程实施的建议
04
科学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与展望
05
添加章节标题
科学课程体系的 构建
课程目标与理念
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 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方式,如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教师评 价等
上海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德国
把学级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 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国际动向——关于课程评价
改革要点
加强信息科技教育:
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 交流的平台、管理的手段,运用于课程的设 计、实施和管理。 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拓宽信息科技课 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 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地融合,逐步实 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 变“输血型”为“造血型”的教研工作;
• 变“事务型”为“研究型”的教研工作。
•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 • 抓教研常规建设——合格教研组主要特征
A、抓好课堂教学——从本学科及与本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 常规、教学改革到教学质量。重视青年教师培养(N个一)
B、抓好集体活动——学习与活动一条线;
——计划、检查、总结一条线。
学科竞赛的成绩与获奖情况
设计思路——调整课程目标
·民族精神、国际视野与现代意识。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一般(通用)能力:阅读交流与表达、科学
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团队合 作与组织、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等。 ·学科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 领域 社会 领域 艺术 领域
2
自
3
然
4
/
5
6
7
8
9 高一 高二 高三
《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解读
《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解读标题:《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深入解读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根据国家教育政策,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份重要文件。
该方案旨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中生。
以下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原则: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体现地方特色。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1.课程体系: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基础,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学科。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1.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的60%。
(1)国家课程: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2)地方课程:根据上海市实际情况,开设德育、体育、艺术等学科。
2.选择性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20%,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课程。
3.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20%,包括学科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等课程。
四、课程评价与保障1.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等。
五、特色与创新1.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发展个性特长: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3.强化实践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体现地方特色: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总结: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为核心,注重实践与创新,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中生。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自然科学~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高中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5 ﹒技 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6 ﹒体育与健身~体育与健身
7 ﹒艺 术~音乐(唱游)、美术、艺术
8 ﹒综合实践~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社区服务、
2020-6-11
社会实践、各类专题教谢育谢阅读
1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的共性要求、共同特征
构建的课程体系
组成 本学习领域包括
《品德与社会》(小学)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初中 与 高中)
《历史》(初中 与 高中) 《地理》(初中 与 高中)
5门课程
《社会》(初中 与 高中)
作用 本学习领域的建立,有助于
中小学 社会科学 课程的整体设计 课程的综合化发展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和 素质的全面提高
分科课程
品德 与
社会
一
年
级
小学
历史 地理
历史
社
社
地理
会
会
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
十
二
年
初中
高中
级
初中《社会》是在六~八年级已经学过历史、地理课的 基础上开设的基础型文科综合课程;《思想品德》是在六~九 年级全程开设的基础型课程。
2020-6-11
谢谢阅读
10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思想品德》——
学校生活
谢谢阅读
4
关于课程标准
(一)功用
教材编写与审查 课程实施与管理 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
的依据
(二)种类
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学科课程标准
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研(探)究型课程指导纲要
2020-6-11
谢谢阅读
5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规定
课程学习内容的相互联系
依据 所属学科 各学科课程的共同目标
1. 基础性 社会科学
2. 整体性:三个学习领域合~分一体 自然科学 艺术
3. 多样性
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
拓展型和研(探)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
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
2020-6-11
谢谢阅读
2
初中阶段(六~九年级)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表
总课时
课程
年级
六七八九
社 思想品德 34 34 68 68
高中《社会》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主线,以解决个体社会化基本问题为节点
2020-6-11
来组织课程内容。 谢谢阅读
11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
课程定位
是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基础上的显性德育课程;
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民品德
是比较系统地进行
教育的全员必修基础课程;
具有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品德和心理、素养与意识
教育目的——使学生 具有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奠定基础——为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
2020-6-11
谢谢阅读
8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学校生活
社区生活
(由近及远、由表及里)
本领域内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
加强课程整合 与其它学习领域课程的整合(文理渗透)
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关注实践体验:获取新知、陶冶情操、提升能力,贯穿教学活动全程。
关注学生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变化
实施综合评价 努力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2020-6-11
基会
础 型 课
科 学 学 习
程领
域
历史 地理 社会
136 136
68
备注:每学年教学时间共40周。除去常规的复习考试时间和学校重大活动时间, 新课授课时间每学年按34周计。
34 —— 1课时/周
2020-6-11
68 —谢—谢阅2课读时/周
3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合分一体课程结构图示
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
重视质性评谢价谢,阅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7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定位
以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内容 以实践体验为重要学习途径 以培育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良好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
总目标
指导思想——马、列、毛、邓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育内容——社会科学常识教育 和 民族精神教育
分科课程
品德 与
社会
一
年
级
小学
历史 地理
历史
社
社
地理
会
会
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
十
二
年
初中
高中
级
基础型课程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小学《品德与社会》、
中学《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必须在规定的年级按规定的课
时开设;中学《历史》、《地理》的课时应在指定的范围内 由学校统筹;中学《社会》必须在学习历史、地理之后开设。
2020-6-11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
开设三类课程
基础型课程~共同基础(必修) 限定拓展<综合实践领域>(限定选修)
拓展型课程~不同基础 自主拓展<学科内容延伸> (自主选修)
探(研)究型课程~ (限定选修)
设置八大学习领域:(对应20门学科)
1﹒语言文学~语文、外语(英语等) 2 ﹒数 学~数学
3 ﹒社会科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思想政治
初步具有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懂得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意义,具有守法意识;
情感
领悟国家的要求,具爱国爱党的情感,关注民族振兴;
初步形成正确国际意识、开放意识,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2020-6-11
谢谢阅读
9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合~分~合螺旋式上升体系结构
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
2020-6-11
谢谢阅读
6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
现代公民不可缺少:人文素养 与 科学素养
以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
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
终身发展的社科知识与技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
现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理念
重视从生活认识社会:家庭生活
现代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了解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常识; 知识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及国际社会的基本概况;
能对社会现象、事物和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解释。
阶段 目标
能力
初步具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听取不同意见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具有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具有获取和处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 初步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家庭生活
以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熟悉的
为背景来选取和组织内容,
课
社会公共生活
程
更宽广的社会生活
内
容
公民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 国情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
健康心理品质引导
《社会》——以“生存—发展”为主线,采用专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
初中《社会》以学生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着眼点,
以与学生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专题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