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教案二(上课用)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机械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机械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机械问题。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见机械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和教学资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实物模型和图示。

4. 实验材料和装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机械基础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 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a. 机械工程的定义和范围。

b. 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常见结构。

c. 力、力矩、功和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d. 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区别。

2. 常见机械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a. 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原理和应用。

b. 连杆机构和滑块机构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c. 轴承和支撑的作用和种类。

d.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四、实践操作(40分钟)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1. 组装和拆卸机械元件。

2. 使用传感器进行测量和监测。

3. 运用连接机构完成指定任务。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教学延伸:1. 实地参观机械工厂或机械设备的展览,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实际理解。

2. 设计和制作小型机械模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鼓励学生参加机械相关的竞赛或项目,提升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机械基础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的成果展示和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人或小组项目作业,考察学生在机械领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

机械基础教案初中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3. 理解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能够运用简单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简单的机械装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机械?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机械是指机器和机构的总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自行车、汽车、电视等。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器和机构的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机器和机构的特征。

引导学生理解机器和机构的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2.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教师介绍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刹车系统等,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3. 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基本性质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滑轮组、杠杆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机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机械的分类和特点教师讲解机械的分类,如传动机械、执行机械等,并介绍各类机械的特点。

2. 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教师简要介绍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制作方法。

3.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教师讲解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法,引导学生注意机械的使用和保养。

4.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复杂的机械装置,如汽车、洗衣机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各种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原理及基本概念2. 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名称、功能和应用3. 学会分析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三、教学内容1. 机械原理及基本概念机器与机构的定义力学基础(力、压力、摩擦力、扭矩等)能量转换与传递(功、功率、效率等)2. 常用机械零件传动零件(齿轮、链条、皮带、蜗轮蜗杆等)连接零件(螺栓、螺母、键、销等)导向与支承零件(导轨、轴承等)控制与调节零件(阀门、调节器等)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零件的功能及应用2. 演示:通过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机械原理和零件的工作过程3. 实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提问、讨论等参与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基础教程》2. 课件:教师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3. 模型或实物:各种机械零件和设备的实物或模型4. 动画或视频:机械原理和零件工作的动画或视频资料5. 实验设备:用于实操教学的机械设备和相关工具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计划:按照教材章节进行授课,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课时3. 实验课时:安排4课时进行实验教学4. 期末考试:安排1课时进行期末考试八、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物演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和零件功能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4.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九、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覆盖程度和难易程度是否适宜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3.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反馈意见,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 教学资源的利用是否充分,是否存在不足之处1. 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评估,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3.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和改进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简介补充和说明:强调机械基础在工程和技术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基础知识,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学会使用常用机械工具,如扳手、螺丝刀等;(3)了解机械传动原理,能够分析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知识的愿望;(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设备设施的意识;(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1)机器与机械的概念;(2)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3)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 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1)扳手、螺丝刀等常用工具的识别与使用;(2)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技巧;(3)工具的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机械传动原理的理解与应用;(2)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作用及传动原理;2. 演示法:展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设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整体结构;3. 演示常用机械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看并动手操作;4. 讲解机械传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5. 布置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操作机械设备;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机械传动系统,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案2-2 力矩和力偶

教案2-2 力矩和力偶

《机械基础》教案项目二构件的静力分析教案首页况下等于零:①力等于零;②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即力臂等于零,力矩的值也为零。

2)力沿其作用线滑动时,由于没有改变力、力臂的大小及力矩的转向,故力矩值不变应用举例求如图所示的力对A点之矩。

二、合力矩定理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于平面内任何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各力对于该点之矩的代数和。

数学表达式为M0(FR )=M0(F1)+M0(F2)+…+M0(Fn)三、力偶和力偶矩定义: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线平行的一对力。

偶的作用平面:两力作用线所在的平面。

力偶臂:两力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d。

讲解:力偶的作用效果是引起物体的转动,和力矩一样,产生转动效应。

力偶的转动效应用力偶矩M 表示,它等于力偶中任何一个力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学生思考、记忆学生观察课件、认真思考、记忆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用点B的矩。

证明:图2-19a中力作用于刚体的点A。

在刚体上任取一点B,d为点B至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在点B加上两个等值反向的力F´和F",并F = F´= F",显然三个力F、F´、F"、组成的新力系与原力等效,如图2-19b所示。

此时可将F´看作是力F平移到点B后的力,而 F、F〃构成一力偶。

该力偶就是所需的附加力偶。

如图2-19c所示,附加力偶矩为M = F × d = MB(F)2.应用应用举例:由力的平移定理可知,可以将一个力替换成同平面内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反之,同一平面内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也可以用一个力来等效替换。

力生物平移定理不仅是力系向一点简化的依据,也可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三】归纳总结回顾本次课程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加深理解与记忆。

【四】布置作业完成讲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机械基础概述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机械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理解常见机械零件的功能和应用。

一、引入(10分钟)1. 创设情境: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机械基础知识,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们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机械的认知和体验。

二、机械基础概述(20分钟)1. 机械基础的定义:解释机械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学习机械基础非常重要。

2. 机械基础的分类:介绍机械基础的两个主要分类——静力学和动力学,并解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三、常见机械零件的介绍(20分钟)1. 齿轮:介绍齿轮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齿轮在机械中的应用。

2. 轴承:介绍轴承的定义、结构和作用,以及轴承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3. 简单机构:介绍简单机构的概念和分类,例如杠杆、滑块机构等。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的机械案例,例如自行车的传动系统。

2. 分析该案例中常见的机械零件和它们的功能。

3. 引导学生思考该案例中机械基础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零件的功能。

2.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机械基础知识对于他们未来相关行业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自行搜索并了解一个机械零件的功能和应用,并将所学内容写成一篇短文。

2. 可以在下节课开始时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案设计思路说明:本教案通过引入、概述、介绍机械零件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以增加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兴趣,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基础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作业的布置和拓展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机械基础教案(模板)

机械基础教案(模板)

05
06
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和制作成果。
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实验报告
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 记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各小组需将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包括设计方案、制作过程、功能演示和成果评 价等。展示形式可以是PPT、视频或实物等。同时,学生需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 和成果展示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机械工程 领域的发展需求。
课程内容与结构
机械工程基本概念
介绍机械工程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发 展历史等。
经验设计
根据同类产品已有的设计经验,结合实际情 况进行改进和优化。
试验设计
通过试验手段探索设计方案,验证设计理论 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优化设计原理及应用
优化设计原理
数学规划方法
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目标函数的 极值,得到最优设计方案。
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和方法,建立优化数学 模型,通过计算机求解得到最优解。
机构运动学分析
机构运动学概述
机构运动学是研究机构运动规律的学 科,主要研究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 速度等运动参数。
机构位置分析
通过机构的几何关系,确定机构中各 构件的相对位置。常用方法有解析法 和图解法。
机构速度分析
研究机构中各点的速度以及构件间的 相对速度。通过速度瞬心法、速度多 边形等方法进行分析。
多目标优化方法
智能优化算法
针对多个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寻求综合最 优方案。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

机械基础说课教案(标准)章节一:机械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的主要特点和分类。

教学内容:机械的定义,机械的分类,机械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2. 分析机械的主要特点;3. 介绍机械的分类;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的应用。

章节二:常用机械传动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链传动,蜗轮传动。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2. 演示皮带传动的过程;3. 讲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4. 分析蜗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章节三:机械零件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分类,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功能和选材。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的功能,机械零件的选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零件的分类;2. 分析机械零件的功能;3. 介绍机械零件的选材;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零件的应用。

章节四:机械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设计的方法,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 介绍机械设计的方法;3. 分析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章节五:机械制造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机械制造的方法,机械制造的工艺。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2. 演示机械制造的方法;3. 介绍机械制造的工艺;4. 通过案例理解机械制造的应用。

章节六:机械强度计算教学目标:学习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轴、齿轮、联轴器等零件的强度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2. 引导学生练习计算轴的强度;3. 教授齿轮强度计算的方法;4. 演示联轴器强度计算的案例。

机械基础第二章力矩和力偶教案02

机械基础第二章力矩和力偶教案02

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点作逆时针方向转动. 应该注意,力臂是OD,注意:负号必须标注,正号可标也可不标。

一般不标注。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其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所有各分力对本题有两种解法。

按力矩的定义计算由图中几何关系有:=(AB-DB)sinα=(AB- BCctgα)sinαα)sinα-bcosα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经常见到物体受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平行力作用的情况。

(图a)司机转动驾驶汽车时两手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图b)工人用丝锥攻螺纹时两手加在扳手上的力;(图c)以及用两个手指拧动水龙头所加的力等等。

▪力偶:在力学中把这样一对等值、反向而不共线的平行力称为力偶。

▪用符号( F ,F′) 表示。

▪两个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力偶臂。

▪两个力作用线所决定的平面称为力偶的作用面。

偶使物体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力偶矩为正,反之为负。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或千牛顿•米力和力偶是静力学中两个基本要素。

力偶与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力偶不能简化为一个力,即力偶不能用一个力等效替代。

因此力偶不能与一个力平衡,力偶只能与力偶平衡。

)无合力,故不能与一个力等效;结论: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在作用面内任意移动或转动,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四力的平移定理力的平移定理: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平行移动到刚体上的任意一指定点,但必须同时在该力与指定点所决定的平面内附加一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指定点之矩。

力的平移定理只适用于刚体力的平移定理表明,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反过来,也可以将同一平面内的一个力和一个力偶合成为一个力。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

2. 熟悉机械的运作原理,了解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提高机械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2. 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3. 机械的运作原理4. 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5. 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基础》2. 教学课件3. 实物模型或图片4. 实验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引导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

3. 讲解机械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机械参数。

4. 分析各种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机械的实际应用。

5. 讲解机械的维护保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维护保养机械。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程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8. 课后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参数计算、运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机械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和维护保养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对机械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机械基础》 教案

《机械基础》 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掌握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

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1.2 教学内容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机械的分类:传动机械、执行机械、控制机械等。

机械的性能:强度、刚度、精度、可靠性等。

机械的基本参数:尺寸、形状、位置等。

常用单位:长度、质量、时间、力、能量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机械的基本参数和常用单位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机械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第二章:机械零件2.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功能和选型原则。

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零件的分类:固定零件、传动零件、执行零件、控制零件等。

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齿轮、轴承、联轴器、弹簧等。

机械零件的功能和选型原则:根据机械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零件。

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配合尺寸、配合类型和配合精度。

运动传递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介绍常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关系和运动传递方式。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常用机械零件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机械传动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常用机械传动方式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理解机械传动的设计和选型原则。

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基本概念:机械传动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了解机械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机械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内容: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2.方法: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并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机械基础?2.机械基础有哪些作用?二、讲解(30分钟)1.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教师通过案例和图片,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

2.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教师通过案例和图片,讲解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的传递等。

3.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教师通过案例和图片,讲解常见机械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齿轮、皮带、链条、轴承等。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践活动(30分钟)教师布置一个实践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制作和测试。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成果。

六、教学资源:1.图片和案例材料;2.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介绍、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并掌握了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机械元件。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都比较合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可能稍有不足,下次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机械基础 教案

机械基础 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机械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应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基础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机械要素。

3. 学习机械基础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

4. 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

教学内容:1. 机械基础的定义和作用。

2. 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机械要素。

3. 机械基础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

4. 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机械基础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认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机械要素,包括力、运动、能量等。

- 解释机械基础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如力的大小和方向、速度和加速度等。

3. 实例演示(20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机械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机械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变化、加速度变化等。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机械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 提供拓展资料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机械基础知识。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

2. 练习题和答案。

3. 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展示。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深度等。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评估。

3. 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评估,如解决简单机械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深度。

2.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机械基础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机械基础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教学难点1.机械基础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

2.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机械基础的构成:机械基础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基本内容。

(2)机械基础的重要性: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的基石,任何机械工程的设计、制造、维修都离不开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机械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归纳总结:总结机械基础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今后学习和应用进行思考和规划。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

2.学生进行机械基础实践应用案例展示时的展示效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机械基础课程教案目标:1.了解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定义。

2.了解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特点。

3.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一、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定义二、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特点三、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时长: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机械相关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点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定义,解释机械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构造,可以实现特定功能的机械零件或装置。

3.教学示范: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零部件,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基础是机械制造的基础。

4.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学生在下节课前需要做的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1.复习:通过回答上节课的预习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定义。

2.知识点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特点,如机械的按工作方式分类、按动力分类、按结构特点分类等。

3.实例分析: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设备,并分析其所属的分类和特点。

4.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学生在下节课前需要做的预习任务。

第三课时:1.复习:通过回答上节课的预习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特点。

2.知识点讲解:介绍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力的平衡条件、静力学、动力学等。

3.实例分析:给学生展示一些机械运动的实例,并分析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4.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学生在下节课前需要做的预习任务。

第四课时:1.复习:通过回答上节课的预习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机械装置,并使用所学的机械基础知识分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3.学生展示: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设计的机械装置,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机械基础知识。

教学评估:1.上课期间观察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

《机械基础》最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的基础概念、分类和应用。

(2)掌握机械传动、联接、固定、润滑等基本原理和方法。

(3)熟悉机械设计、制造、维护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进行机械的组装、调试和维修。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对机械进行改进和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热情,认识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工作态度,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3)培养学生爱护设备、安全操作的意识,遵守工厂和实验室的规定。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机械的概念和组成2. 机械的分类和特点3. 机械的应用领域第2课时机械传动与联接1. 传动系统的原理和类型2. 联接件的选用和安装3. 传动带的安装和使用方法第3课时机械固定与润滑1. 固定件的选用和安装2. 润滑油的种类和选用3. 润滑装置的使用和维护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基础》2. 实验室设备:机械模型、工具、仪器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演示:进行机械传动、联接、固定、润滑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机械基础的相关题目,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4课时机械制造与维护1. 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方法2. 机械零件的加工和装配3. 机械的维护和保养第5课时机械创新与改进1. 机械创新的意义和原则2. 机械改进的方法和技术3. 创新实例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维护和创新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机械基础项目教学教案2

机械基础项目教学教案2

项目2 联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接合在一起的形式称为联接。

在机械中,为了便于制造、安装、运输、维修等,广泛使用了各种联接。

【实例1】螺纹联接(图2-1)【实例2】键联接(图2-2)图2-1螺纹联接图2-2键联接联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器在使用中被联接零件间可以有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动联接(如滑移齿轮与轴).另一类是机器在使用中,被联接零件间不允许产生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静联接。

联接通常又分为可拆联接和不可拆联接。

可拆联接是不破坏联接中的任一零件就可拆开的联接,一般具有通用性强、可随时更换、维修方便等特点,允许多次重复拆装,常见的有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轴间联接和弹性联接弹簧)等。

不可拆联接一般是指需要破坏联接中的某一部分才能拆开的联接,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的特点,常见的有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配合联接等(其中小过盈配合联接也可认为是可拆联接)在机械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中,大部分是由于联接失效造成的。

因此.联接在机械设计、使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目标】1)了解联接的种类。

2)熟悉键联接、销联接、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应用。

3)了解螺纹用于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4)了解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功能、主要类型、特点和选用。

【学习建议】1)分解为键联接、销及销联接、螺纹联接、轴间联接及制动器、不可拆联接5个子项目,分别研究后再归纳总结。

2)参阅其他《机械基础》或《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3)登录互联网,通过搜索网站查找到“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程”后参看有关内容.4)参看教学课件中的有关内容。

2.1键联接【实例l】普通平键联接(图2-2)中,强度较弱的零件工作表面被压溃。

【实例2】导向平键或滑键的工作面过度磨损。

【学习目标】-1)了解键联接的功用和类型。

2)熟悉普通平建联接的结构和标准。

3)掌握普通平建联接的选用和拆装。

【分析与探究】键联接主要用来实现轴和轴上零件(轮毂件,如齿轮、带轮等)的周向固定,以传递运动和转矩。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掌握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3. 学习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机械设备、机械系统。

2. 机械的分类:原动机、传动装置、执行装置、控制系统。

3. 机械的应用:农业机械、工业机械、交通运输机械。

4. 机械的传动原理:摩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液压传动。

5. 常见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皮带传动机构、液压传动机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2. 教学难点: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的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2. 采用演示法,展示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

4. 采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2. 教学视频: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的实际运行。

3. 实践教学材料:机械零件、工具、设备。

4. 作业题库:机械基本概念、传动原理和传动机构的选择与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机械设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 讲解机械的传动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让学生掌握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

4. 分析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5. 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2. 评价:以实践操作和作业表现为主要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机械基本概念、传动原理和传动机构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第29 页授课日期: 班级:课题: §6-1 轮系分类及其应用特点目的要求: 了解轮系分类、理解其应用特点重点难点: 轮系分类及其应用特点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轮系挂图及模型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6-1 轮系分类及其应用特点轮系——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

一、轮系的分类1.定轴轮系当轮系运转时,所有齿轮的几何轴线位置相对于机架固定不变,也称普通轮系。

2.周转轮系轮系运转时,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相对于机架的位置是不固定的,而是绕另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转动。

3.混合轮系在轮系中,既有定轴轮系又有周转轮系。

二、轮系的应用特点1.可获得很大的传动比一对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不能过大(一般i12=3~5,i max≤8),而采用轮系传动可以获得很大的传动比,以满足低速工作的要求。

2.可作较远距离的传动两轴中心距较大时,如用一对齿轮传动,则两齿轮的结构尺寸必然很大,导致传动机构庞大。

3.可以方便地实现变速和变向要求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利用中间轮变向机构4.可以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采用行星轮系,可以将两个独立的运动合成为一个运动,或将一个运动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运动。

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第31 页授课日期: 班级:课题: §6-2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目的要求: 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及定轴轮系各轮转动方向的判断重点难点: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定轴轮系各轮转动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6-2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一、定轴轮系中各轮转向的判断当首轮(或末轮)的转向为已知时,其末轮(或首轮)的转向也就确定了,表示方法可以用标注箭头的方法来确定。

圆柱齿轮啮合-外啮合转向用画箭头的方法表示,主、从动轮转向相反时,两箭头指向相反。

圆柱齿轮啮合-内啮合主、从动轮转向相同时,两箭头指向相同。

锥齿轮啮合传动两箭头指向相背或相向啮合点。

蜗轮蜗杆啮合传动两箭头指向按第五章讲过的规定标注。

对于轮系中各齿轮轴线相互平行时,其任意级从动轮的转向可以通过在图上依次数,则首轮与末轮的转向相同;若为奇数,则转向相反。

轮系中含有圆锥齿轮、蜗轮蜗杆、齿轮齿条,只能用画直箭头的方法表示。

画箭头来确定,也可以数外啮合齿轮的对数来确定,若齿轮的啮合对数是偶二、传动比1.传动路线2.传动比计算轮系的传动比等于首轮与末轮的转速之比,也等于轮系中所有从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与所有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

【例1】已知Z 1=16,Z 2=32, Z 2'=20, Z 3=40, Z 3'=2(右旋)•Z 4=40。

若n 1=800r /min,齿轮1为主动件。

分析该机构的传动路线;求传动比i 14;若齿轮1转向已知,试判定齿轮4的转向。

【例2】如图所示轮系,已知各齿轮齿数及n 1转向,求i 17和判定n 7转向。

三、惰轮的应用在轮系中既是从动轮又是主动轮,对总传动比毫无影响,但却起到了改变齿轮副中从动轮回转方向的作用,像这样的齿轮称为惰轮。

惰轮常用于传动距离稍远和需要改变转向的场合。

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从动齿轮总mk i i )1(1-==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 第 33 页 授课日期: 班级:课 题: §6-3 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齿轮的转速计算目的要求: 掌握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轮的转速计算、末端是螺旋传动的计算 重点难点: 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轮转速的计算、末端是螺旋传动的计算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6-3 定轴轮系中任意从动齿轮的转速计算一、任意从动齿轮转速计算不考虑齿轮旋转方向【例4】已知:z 1=26,z 2=51,z 3 =42, z 4=29,z 5 =49,z 6=36,z 7=56,z 8=43,z 9=30,z 10=90, 轴Ⅰ的转速n I = 200 r/min 。

试求当轴Ⅲ上的三联齿轮分别与轴Ⅱ上的三个齿轮啮合时,轴Ⅳ的三种转速。

153164211-==k k k k z z z z z z z z n n i kk k k z z z z z z z z n i n n 6421531111-==二、轮系末端是螺旋传动的计算v ——螺母的移动速度,mm/minL ——输入轴I 每回转一周,螺母(砂轮架)的移动距离,mm【例5】z 1=28,z 2=56,z 3=38,z 4=57,丝杆为Tr50×3。

当手轮回转速度n 1=50 r/min ,回转方向如图所示,试计算砂轮架移动速度,并判断砂轮架移动方向。

三、轮系末端是齿条传动的计算v ——齿轮沿齿条的移动速度,mm/minL ——输入轴I 每回转一周,齿轮沿齿条的移动距离,mm h 64215311h P z z z z z z z z n P n v k k k -==h 6421531P z z z z z z z z L k k -=mz z z z z z z z z n mz n v k k k ππ64215311 -==mz z z z z z z z z L kk π6421531 -=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第35 页授课日期: 班级:课题: §7-1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7-2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目的要求: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7-1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平面连杆机构——由一些刚性构件用转动副和移动副相互连接而组成的,在同一平面或相互平行平面内运动的机构。

作用:实现某些较为复杂的平面运动,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用于动力的传递或改变运动形式。

例如:1;港口起重机吊运货物是利用平面连杆机构中的双摇杆机构实现的2;铲土机为了保证铲斗平行移动,防止泥土流出,采用了平面连杆机构四杆机构——最常用的平面连杆机构,具有四个构件(包括机架)的低副机构。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构件间用四个转动副相连的平面四杆机构,简称铰链四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四根杆均用转动副连接。

滑块四杆机构:杆件间的连接,除了转动副以外,构件3与4使用移动副连接。

§7-2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与分类机架:固定不动的构件4。

连杆:不与机架直接相连的构件2。

连架杆:与机架相连的构件1、3。

曲柄——与机架用转动副相连,且能绕该转动副轴线整圈旋转的构件。

摇杆——与机架用转动副相连,但只能绕该转动副轴线摆动的构件。

一、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的两个连架杆中,其中一个是曲柄,另一个是摇杆。

曲柄摇杆机构的应用例如:剪板机、雷达、汽车雨刷、缝纫机踏板二、双曲柄机构双曲柄机构——铰链四杆机构中两连架杆均为曲柄。

类型:不等长双曲柄机构:两曲柄长度不等的双曲柄机构。

平行双曲柄机构:连杆与机架的长度相等且两个曲柄长度相等,曲柄转向相同的双曲柄机构。

反向双曲柄机构:连杆与机架的长度相等且两个曲柄长度相等,曲柄转向相反的双曲柄机构。

双曲柄机构的应用:惯性筛、天平、汽车车门启闭三、双摇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中两连架杆均为摇杆。

机构两极限位置:B1C1D、C2B2A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第37 页授课日期: 班级:课题: §7-3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目的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重点难点: 曲柄存在条件、急回特性、死点位置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7-3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曲柄存在条件1.最短杆与最长杆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长度之和。

2.连架杆和机架中必有一杆是最短杆。

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方法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连架杆之一为最短杆双曲柄机构的条件:机架为最短杆双摇杆机构的条件:连杆为最短杆当最长杆与最短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时,无论取哪一杆件为机架,机构均为双摇杆机构。

二、急回特性极位夹角——摇杆在C 1D 、C 2D 两极限位置时,曲柄与连杆共线,对应两位置所夹的锐角,用θ表示。

急回特性:空回行程时的平均速度大于工作行程时的平均速度。

机构的急回特性可用行程速比系数K 表示:极位夹角θ越大,机构的急回特性越明显。

三、死点位置摇杆处于左极限位置C 1D 时,连杆与从动件(曲柄)的共线位置C 1A B 1。

摇杆处于右极限位置C 2D 时,连杆与从动件(曲柄)的共线位置C 2B 2A 。

死点位置的利用工件夹紧后,BCD 成一直线,撤去外力F 之后,机构在工件反弹力T 的作用下,处于死点位置。

即使反弹力很大工件也不会松脱,使夹 θθ-+=== 1801802112t t v vK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第39 页授课日期: 班级:课题: §7-4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目的要求: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重点难点: 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7-4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一、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滑块机构是具有一个曲柄和一个滑块的平面四杆机构,是由曲柄摇杆机构演化而来的。

双曲滑块机构的应用:内燃机气缸冲压机、滚轮送料机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如果以一个移动副代替摇杆和机架间的转动副,则形成的机构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它能把回转运动转换为往复直线运动,或作相反的转变。

二、导杆机构导杆是机构中与另一运动构件组成移动副的构件。

连架杆中至少有一个构件为导杆的平面四杆机构称为导杆机构。

摆动导杆机构:牛头刨床主运动机构移动导杆机构:手动抽水机构曲柄摇块机构:自卸汽车卸料机构a 曲柄摇杆机构b 导杆机构c 摆动滑块机构d 固定滑块机构江西电力技师学院(江西机电学校)教案纸课程:机械基础第41 页授课日期: 班级:课题: §8-1 凸轮机构概述§8-2 凸轮机构的分类与特点目的要求: 掌握凸轮机构的分类与凸轮机构的应用特点、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重点难点: 凸轮机构的分类与凸轮机构的应用特点、凸轮机构的组成教学方法、教具: 讲授作业布置: 教案审批:§8-1 凸轮机构概述凸轮机构应用举例:内燃机配气机构、自动车床走刀机构、靠模车削机构凸轮机构——依靠凸轮轮廓直接与从动件接触,迫使从动件作有规律的直线往复运动(直动)或摆动。

凸轮机构的组成:1-凸轮、2-从动件、3-机架1、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可以将主动件凸轮的等速连续转动变换为从动件的往复直线运动或绕某定点的摆动,并依靠凸轮轮廓曲线准确地实现所要求的运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