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化学

合集下载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续前
3.B带:由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特征吸收带 • λmax =254nm,宽带,具有精细结构; • εmax=200 • 极性溶剂中,或苯环连有取代基,其精细结构消失
4.E带:由苯环环形共轭系统的π→ π*跃迁产生 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 E1 180nm εmax>104 (常观察不到) • E2 200nm εmax=7000 强吸收 • 苯环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 一起红移(长移)


三、相关的基本概念
1.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不同波长光对样品作用不同,吸收强度不同 以λ~A作图 next 2.吸收光谱特征:定性依据 吸收峰→λmax 吸收谷→λmin 肩峰→λsh 末端吸收→饱和σ-σ跃迁产生
图示
bac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续前
3.生色团(发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较低 例: C=C;C=O;C=N;—N=N—
续前
2.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 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 本性质变化的分析方法 分类:折射法、旋光法、比浊法、χ射线衍射法
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E分 E电 E振 E转
能级差 E h h c

若用一连续的电磁辐射照射样品分子,将照射前后的 光强度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就可得到光强 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即为分子吸收光谱

分析化学第七版(仪器分析部分)课后答案.doc

分析化学第七版(仪器分析部分)课后答案.doc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1. 在25°C,将pH 玻璃电极与饱和甘汞电极浸入pH=6.87的标准缓冲溶液中,测得电动势为0.386V ;测 定另一未知试液时,测得电动势为0.508V o 计算未知试液的pHo2. 若K H+,Na +=l X 10'15,这意味着提供相同电位吋,溶液中允许Na+浓度是屮浓度的多少倍?若Na+浓度为 1.0 mol/L吋,pH= 13.00的溶液所引起的相对误差是多少?(1)K,Na+=l X IO*15时,意味着干扰离子Na*的活度比被测离子T 的活度高1 X 1(^倍时,两者才产生相 同的电位。

⑵空% =込心poo%-竺兽3十%C g10"3. 某钙离子选择电极的选择系数Kc 砂皤=0.0016,测定溶液中C/+离子的浓度,测得浓度值为2.8X 10'4mol/L,若溶液中存在冇0.15mol/L 的NaCI,计算:①由于NaCl 的存在,产生的相对误差是多少?②若 要使相对谋差减少到2%以下,NaCl 的浓度不能人于多少?医% =心厂严灯00% = °・°°心(0」5芒xl00% = 12.89%C乞2.8x10 4A若要使相对谋差减少到2%以下,则解得NaCl 的浓度不能人于0.059mol/L4. 用下列电池按直接电位法测定草酸根离子浓度。

Ag | AgCl (固)|KC1(饱和 H 迸涣浓度)|Ag2C2O4 個)|Ag(1) 推导出PC2O4与电池电动势Z 间的炎紊式(AgzCzCti 的溶度积Ksp=2.95Xl ()7)(2) 若将一走知浓度的草酸钠溶液置入陀电解池,在25°C 测得电池电动势为0.402V, Ag-AgCI 电极为负极。

计算未知溶液的PC2O4值。

(审切八旳/A 厂+ 0」990V , ^Ag+/Ag =+0.7995V ) a c 2o 42~0.0591 ”0.0591crew 0.059“TI、0.059 厂八"爲念 + 丁临心 -一1侶~广=0.7995 +丁lg(2.95xl0 J +丁=0.4889 + 空愛 pC 2O 42E ~ WAg^CE Ag - 0/fg+"g 一 必皿+°・°59仗® Ag=0.4889 + pC 2O 4 一 0.1990 = 0.2899 + pC 2O 42 20.402 = 0.2899 + pC 2O ApH x = pHs +0.059= 6.87 +0.508-0.386~~0.059-= 8.94 2%>心n n x/nr UYxl00% =0.0016 x(Cj“2.8 x 10-4xlOO% 必 eg% =必他 +0・0591g% =必仏 +0.0591gpC2O, = 3.8045 -30- 115- 1 1 f :>N 0- <3 U--15 -■ f I / I I I・30-I-45 -C 5 10 15 20 25 30 35 4 024-20- 16- 12- 8-5101520 253035405、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为0.460V,计算反应M 2++4Y«MY 42_生成配合物MY 广的稳定常数K 皿比-。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利用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本文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仪器的构成、光谱的特点以及测定原理等方面。

1. 仪器的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仪器主要由光源、进样系统、分光器、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五个部分组成。

其中光源通常采用汞灯、钨灯或氘灯,进样系统包括进样池和进样装置,分光器可分为单道光栅和双道光栅,检测器可采用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

2. 光谱的特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光源通常在紫外至可见光范围内,因此能够观测到物质在这一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通常表现为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峰或吸收带,其位置和强度可反映物质的化学性质和浓度。

通过测定样品和对照液的吸光度差值,可以确定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

3. 测定原理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测定原理主要包括比较法和标准曲线法两种。

比较法是通过测定待测溶液与对照液的吸光度差值来确定物质的浓度,而标准曲线法则是通过构建标准曲线,利用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来确定待测溶液的浓度。

两种方法均需要在特定波长下进行测定,并且要对光谱仪进行基准校准和零点校准。

4. 应用范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测定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浓度,如药物、生物分子、环境污染物等。

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化工等领域。

5. 结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样品的要求较高、需要标准曲线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读者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6. 光源的选择与影响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光源的选择对测定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分析化学第六版仪器分析课后参考答案李发美

分析化学第六版仪器分析课后参考答案李发美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思考题和习题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往往对某一波长(或波段)的光表现出强烈的吸收。

这时称该物质对此波长(或波段)的光有选择性的吸收。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结构不同,从而对不同能量的光子有选择性吸收,吸收光子后产生的吸收光谱不同,利用物质的光谱可作为物质分析的依据。

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有何特征?电子跃迁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σ→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最大;n→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大,π→π*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小;n→π*跃迁,所需能量最低。

而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峰可延伸至可见光区内,配位场跃迁的吸收峰也多在可见光区内。

分子结构中能产生电子能级跃迁的化合物可以产生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吸收曲线,是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所描绘的图线。

在吸收光谱上,一般都有一些特征值,如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峰),最小吸收波长(吸收谷)、肩峰、末端吸收等。

4.Lambert-Beer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Beer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朗伯-比耳定律的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l成正比。

Beer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单色光。

也就是说物质对单色光吸收强弱与吸收光物质的浓度和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非单色光其吸收强弱与物质的浓度关系不确定,不能提供准确的定性定量信息。

浓度C与吸光度A线性关系发生偏离的主要因素(1)定律本身的局限性:定律适用于浓度小于0.01mol/L的稀溶液,减免:将测定液稀释至小于0.01mol/L测定(2)化学因素:溶液中发生电离、酸碱反应、配位及缔合反应而改变吸光物质的浓度等导致偏离Beer定律。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精选全文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1 概述物质的吸收光谱本质上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这就是分光光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分光光度分析就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基础是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即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吸光度与它的吸收介质的厚度和吸光物质的浓度呈正比。

当分子中含有一个或更多的生色基团(即具有不饱和键的原子基团),辐射就会引起分子中电子能量的改变。

常见的生色团有:如果两个生色团之间只隔一个碳原子,则形成共轭基团,会使吸收带移向较长的波长处(即红移),且吸收带的强度显著增加。

当分子中含有助色基团(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基团)时,也会产生红移效应。

常见的助色基团有:-OH, -NH2, -SH, -Cl, -Br, -I。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从问世以来,在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不断创新,功能更加齐全,使得光度法的应用更拓宽了范围。

目前,分光光度法已为工农业各个部门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所广泛采用,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科研的有力测试手段。

我国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坚实的基础,在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制造方面在国际上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1.2 特点分光光度法对于分析人员来说,可以说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法的主要特点为:(1)应用广泛由于各种各样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紫外可见区都有吸收,因此均可借此法加以测定。

到目前为止,几乎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除少数放射性元素和惰性元素之外)均可采用此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小木虫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小木虫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或透射来确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或透射特性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当紫外-可见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如果物质吸收了部分光能,则其吸收的光强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根据比尔定律,可以得到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A = εlc其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c为物质浓度。

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并根据标准曲线确定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二、标准曲线的建立标准曲线是指在已知条件下,一系列不同浓度物质对应的吸光度值所构成的曲线。

标准曲线的建立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通常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逐渐增加;2.分别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3.通过线性回归等方法,拟合出标准曲线的方程,确定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

三、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标准曲线相关系数是用来评价标准曲线拟合程度的指标。

相关系数越接近1,表示拟合效果越好,曲线与实际数据的吻合程度越高;而相关系数接近0,则表示拟合效果较差,曲线与实际数据的吻合程度较低。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计算通常是依靠计算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来实现。

R^2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拟合效果越好,常用于评价标准曲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仪器精度、操作技术、环境条件等。

其中,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和斜率对其相关系数影响较大。

线性范围如果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数据偏离线性区域,造成拟合效果不佳;而斜率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进而影响相关系数的结果。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计算公式汇总

分析化学主要计算公式总结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误差绝对误差δ=x-μ相对误差=δ/μ*100%(2)绝对平均偏差:△=(│△1│+│△2│+……+│△n│)/n (△为平均绝对误差;△1、△2、……△n为各次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

(3)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RSD)或称变异系数(CV) RSD=S/X*100% (4)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真值落在μ±1σ区间的几率即置信度为68.3%*置信度——可靠程度*一定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μ±1σ对于有限次数测定真值μ与平均值x之间有如下关系:s:为标准偏差n:为测定次数t:为选定的某一置信度下的几率系数(统计因子) (5)单个样本的t检验目的:比较样本均数所代表的未知总体均数μ和已知总体均数μ0。

计算公式:t统计量:自由度:v=n - 1适用条件:(1) 已知一个总体均数;(2) 可得到一个样本均数及该样本标准误;(3) 样本来自正态或近似正态总体。

例1 难产儿出生体重n=35, =3.42, S =0.40,一般婴儿出生体重μ0=3.30(大规模调查获得),问相同否?解: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αH0:μ = μ0(无效假设,null hypothesis)H1:(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2.计算检验统计量,v=n-1=35-1=343.查相应界值表,确定P值,下结论查附表1,t0.05 / 2.34= 2.032,t< t0.05 / 2.34,P >0.05,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两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F检验法是英国统计学家Fisher提出的,主要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 S^2,以确定他们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至于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则在进行F检验并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后,再进行t 检验。

样本标准偏差的平方,即(“^2”是表示平方):S^2=∑(X-X平均)^2/(n-1)两组数据就能得到两个S^2值,S 大^2和S 小^2 F=S 大^2/S 小^2由表中f 大和f 小(f 为自由度n-1),查得F 表, 然后计算的F 值与查表得到的F 表值比较,如果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F ≥ F 表 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7)可疑问值的取舍: G 检验法 G=Sxx -第4章 酸碱滴定法(1)共轭酸碱对Ka 与Kb 间的关系:KaKb=Kw(2)酸碱型体平衡浓度([ ]),分析浓度(c )和分布系数(δa )之间的关系(3)一元强酸溶液的pH 的计算 [H +]=24w2K c c ++ 精确式pH=-lg c 近似式 (4)一元弱酸溶液pH 的计算 [H +]=wa ]HA [K K + 精确式(5-11)(关于[H +]的一元三次方程)其中 [HA]=c [H +]/([H +]+K a )·若[A -]>20[OH -](即cK a >20K w ),可以忽略因水解离产生的H +PBE 简化为 [H +]≈[A -]∴ [H +]=a a])H [(]HA [K c K +-= (5-12)·若不但cK a >20K w ,而且c /K a >400(即c >20[A -]或c >20[H +]),也就是弱酸的解离度[A -]/c <0.05,就可以忽略因解离对弱酸浓度的影响,于是[HA]≈c∴ [H +]=acK最简式·若cK a >20K w ,c /K a <400,由式(5-12)可得[H +]=24a2a a cK K K ++- 近似式(1)·若cK a <20K w ,C/K a >400(适用于酸极弱、且浓度极小的情况,此时[HA]≈c ),由式(5-11)可得 [H +]=wa K cK +近似式(2)(5)多元酸溶液pH 的计算最简式 ][H A][H 1a 2cK c =∴≈+(6)两性物质(NaHA )溶液pH 的计算最简式][H 21a a K K =+(7)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 最简式:[H+]=ca/cb*Ka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 (1)酸效应系数:)(H Y α==][][][][][][][62'Y Y H Y H HY Y Y Y ++++= ==1/Y δ在副反应中分布分数Y δ与)(H Y α互为倒数⑴)(H Y α==621621211456][][][a a a a a a a a a K K K K K K H K K H K H ++++++++==1+4556][][][2a a a a K H K K H K H ++++++6534][aa a K K K H ++6534][a a a K K K H ++6534][a a a K K K H +(2)共存离子效应系数αY (N ))(N Y α==][][][Y NY Y + 因为[NY]==K NY [N][Y] 故:)(N Y α==1+ K NY [N](3)EDTA 与H+及N 同时发生副反应的总的副反应系数αY ,Y α==)(H Y α+1)(-N Y α(4)被测金属离子M 的副反应系数αM :][][][][][][][2')(M ML ML ML M M M n L M ++++==== α= 1+nn L L L ][][][221βββ+++若有P 个络合物与金属发生副反应,则:)(N Y α=)(1N Y α+)(2NY α+…+)(n N Y α-(n-1)化学计量点pM ’的计算 pM ’=1/2[p cM(sp)+lgK’MY](7)金属离子指示剂颜色转变点(变色点)pM t 值的计算 pM t =lgK MIn -lg αIn(H) (8)滴定终点误差%1001010',''⨯-==∆-∆MYSP M pM pM t KC E(9)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可行性判据:6lg ',≥MYsp M KC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Nernst 方程式)Red ()Ox (lg0.059)Ox /Red ()Ox /Red (θa a n E E +=(2)以浓度替代活度,且考虑到副反应的影响,则电对在25C 时的条件电位lg059.0/OR RO n E Eαγαγθθ+=(3)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K ’(25C 时)059.0)n'E ' (E K' Lg 21︒-︒=(4)氧化还原滴定化学计量点时的电位值φsp212211sp n n 'E n 'E n E +︒+︒=(5)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计算式 φ2‘+0.59*3/n 2(V)—φ1‘+0.59*3/n 1(V) (6)氧化还原指示剂变色的电位范围 φ‘±0.059/n(V)第7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滴定法主要计算公式(1)沉淀溶解积 pKsp=pAg+pX(2)化学计量点 pAg=pX+1/2pKsp(3)质量分数计算ω=(CV*M/1000)/m s*100%(4)1:1型的MA沉淀溶解度的计算S='Ksp=KspaMaA(4)化学因数(或称换算因数)Fm’=mF (m为称量形式的质量,m’为被测成分的质量) (6)被测成分的质量分数ωω=mF/me*100%第八章电位分析法及永停分析法主要计算公式(1)电池电动势: E电池=φ(+)-φ(-)(2)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pH x=PH s+(E x-E s)/0.059(25C)(3)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φφ=K±2.303RT/F*lg ai= K’±2.303RT/F*lg ciK’=K±2.303RT/nF*lg(f i/a i)(5)离子选择电极两次测量法计算待测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Ex-Es=±2.303RT/nF*(lg cx -lg cs ) (6)标准加入法计算待测溶液的离子浓度XS E S X SS X V V V V C C ⋅⋅+=⇒∆10)(nFRTS 303.2)1()2(=-式,且令式(7)直接电位法测量误差的计算式 △c/c=nF/RT*△E ≈39n △E第9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主要计算公式(1)光的波动性用波长λ,波数σ和频率υ作为表征 λ是在波的传播路线上具有相同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之间的线性距离,常用nm 作为单位。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返回
example
分子中价电子能级及跃迁示意图
*
反键
*
反键
→* →* n→* n→*
En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非键 成键
成键
返回
轨道和轨道示意图
+ –+ +++
+
– *
+
+

C
C

+
+
+
C
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

CC
*

+
+
CC

返回
共轭双键的离域作用

*

*
最高空轨道
E>E →跃迁几率↑→↑ ; 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11.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 吸收光谱的特征 • 生色团和助色团 • 红移与蓝(紫)移 •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 强带和弱带 强带(strong band) max>104
弱带(weak band) max<102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回录主目录
返回
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的特征
吸收峰 末端吸收A(end abso↓rption)

肩峰(shoulder peak)

吸收峰
↓ 谷

min max sh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回录主目录
min max λ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紫外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紫外

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一节概述1.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在仪器分析中,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所建立起来分析方法,统称为光学分析法。

根据物质与辐射能间作用的性质不同,光学分析法又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根据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spectrum)。

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spectroscopic analysis),简称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类别。

如按作用物是分子或原子,可分为分子光谱法和原子谱法;物质与辐射能间的转换方向(能级跃迁方向),可分为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按辐射源的波长不同,可分为红外光谱法、可见光谱法、紫外光谱法、X-射线光谱法等。

非光谱分析法是物质受辐射线照射时,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速度等物理性质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不涉及能量转移和物质内部的能级跃迁,如折光分析法、旋光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等。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当辐射能通过某些吸光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应的能量由低能态跃迁至较高的能态,这种由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几种常用的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各种色光的波长范围在可见光中,紫色光的波长最短能量最大,红色光的波长最长能量最小。

除此之外,波长小于400nm 的光称为紫外光,波长大于760nm 的光称为红外光。

如果适当选配两种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可以获得白光,则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如图11-1所示,处于直线相连的两种色光互为补色光,如绿色光与紫色光互补,蓝色光与黄色光互补等等。

第二节 基本原理1.吸收光谱光照射某物质,物质能够吸收光,使原有的基态转为激发态,只有当分子红橙黄绿青青蓝蓝紫白光的能量(hν)与被照射物质粒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E)相等时才能被吸收。

分析化学课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课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 光学因素
非单色光 为了保证透过光的强度对检测器有 明显的响应,狭缝就必须有一定的宽度,这就使 分离出来的光,同时包含了所需波长的光和附近 波长的光,即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这一宽 度称为谱带宽度。
✓ 是采用峰值测定的原因。
杂散光 从分光器得到的单色光中,还有 一些不在谱带宽度范围内的与所需波长相隔 较远的光,称为杂散光(stray light)。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Original spectrum
Convolution trasformation
40
Convolution spectra
吸收光谱:A = ECl 褶合光谱:Q = QijCl
✓褶合光谱与吸收光谱一样 具有定性定量特征
4、偏最小二乘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PLS)
Y=USVt=U*S*Vt* +EY=T*Vt*+EY C=PGQt=P*G*Qt*+EC=R*Qt*+EC
偏最小二乘法充分考虑混合物校正矩阵Y和浓度矩阵C 的相互关系,在分解Y的同时将C也进行正交分解,然后将 T*对R*作线性回归,继而可进一步求出待测体系的浓度值 。具有计算误差小、准确度高、运算速度快等优点。
饱和基团,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 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如–OH, –X)
红移(red shift):亦称长移,由于化合物
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 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ﻫ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为空白试验。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

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ﻫ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

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

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滴定度:是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以符号TT/B表示,其下标中T、B分别表示标准溶液中的溶质、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T T/B=mB/V T,单位为g/ml或mg/ml分布系数: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又称为分布分数以δi表示。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ﻫ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

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分析化学光学分析法

分析化学光学分析法

(二)吸收曲线
1.
用不同波长(400-720nm)的光,照射某一吸 测吸光度(A)
以—A作图,得一曲线
光物质的溶液;
2. 3.
直观地表示出物质对光的吸收特征。
15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Cr2O72-、MnO4-的吸收光谱
1.0 0.8 Absorbance 0.6 0.4 0.2 300
3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例】:有一浓度为1.0g/ml Fe2+的溶液,以邻二氮菲 显色后,在比色皿厚度为 2cm 、波长 510nm 处测得吸 光度为 0.380 ,计算( 1 )透光度 T ; (2) 吸光系数 a ; (3)摩尔吸光系数 。
解(1)T=10-A=10-0.380=0.417 A 0.380 2 1 1 1.9 10 L g cm ( 2) a 3 bc 2.0 1.0 10
31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ε值是有色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可用它来 衡量显色反应的灵敏度。ε值越大,表示该有色物质对 此波长光的吸收能力愈强,显色反应愈灵敏。 在吸收曲线上,与最大吸收波长相对应的摩尔吸 收系数ε,以ε最大 表示。 ε最大≥5×104 灵敏的显色反应 对于微量组分的测定,一般选ε较大的显色反应 ,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不被吸 收而透过溶液。
12
上一页
下一页
本章目录
溶液的颜色由透过光的波长所决定

(1)如果物质把各种波长的光完全都吸收,则呈现黑色;
(2)如果完全反射,则呈现白色;
(3)如果透过所有的光,则为无色透明溶液;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应用范围广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合物均可直接或间 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化学工业出版社
1
2
3
4
5
第一节 概述
一、光的本质与物质的颜色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 人的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 760nm。人的眼睛感觉不到的还有红外光(波长>760nm)、 紫外光(波长<400nm)、X射线等。
9
10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根据光学系统不同分为单波长分 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两大类。单波长又分为单光束 分光光度计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国产UV755B型分光光度 计的外形如下图。
1.波长读数窗 2.试样架推拉杆 3.试样室盖 4.数字显示屏 确认 键5.功能键
8.测定完毕,关闭仪器开关,切断电源,将各旋钮恢复至原 位,将比色皿清洗干净,置于滤纸上晾干后装入比色皿盒,罩好 仪器。做好仪器使用记录。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分光光度法
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 1.比较吸收光谱的一致性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未知物和标准品的吸收光谱,比较二者的 一致性。当没有标准物时,可以将未知药物的吸收光谱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中收录的该药物的标准图谱进行严格的 对照比较。如果这两个吸收光谱特征,如形状、肩峰、吸收峰的数目、 峰位和强度(吸光系数)等完全一致,则可以初步认为是同一化合物。但 只有在用其他光谱方法进一步证实后,才能得出较为肯定的结论。因为 官能团相同的物质,可能会产生非常相似、甚至相同的光谱曲线,所以, 吸收光谱曲线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种化合物。但如果这两个吸收光谱曲线 的光谱特征有差异,则可以肯定不是同一种化合物。

分析化学--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分光光度法

D。减少,不变
答案: A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收光谱曲线,表明了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关系
B。吸收光谱曲线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
C。吸收光谱曲线,以波长为纵坐标,以吸光度为横坐标
D。吸收光谱曲线,表明了吸光物质的吸收特性
答案: C
4、影响有色物质摩尔吸收系数的因素是
1-2 光的吸收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律
1、朗伯定律(Lambert’s Law):
1760 Lambert通过实验发现电磁被物质吸 收时,透过能量呈指数减少。假定一辐射 能通过光路后被吸收25%,再通过下一个 光路时被吸收0.75×25%,剩56.25%,
依次类推,在无限大的光路中
有关。浓度愈大,颜色愈深。 因此,可以用比较颜色的深浅来测定物质的
浓度,这种测定分析方法称为比色析分法。
C
一、吸光光度法
1、定义: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 起来的分析方法。它包括比色法,可见分光光 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红外分光光度法。
2、特点:
(1)灵敏度高:常用于测量1%~1‰的微 量组分,还可测定10-4 ~10-6的痕量组分。
练习题
1、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 围是
A。400-800nm
B。200-320nm
C。200-800nm
D。200-1000nm
答案: A
2 、符合比尔定律的一有色溶液,当其浓度 增大时,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分别是
A。不变,增加
B。不变,减少
C。增加,不变
玻璃棱镜:400-700nm
石英棱镜:200-1000nm
c 光栅: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原

药学专科分析化学

药学专科分析化学

广东药学院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分析化学适用专业药学专业(专科)分析化学教研室二零零七年七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专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信息的科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学习分析化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各种不同物质的分析鉴定方法的理论和技术,而且还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分析工作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细致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正确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药学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分析化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本着打好基础、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本大纲的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有些内容要求熟悉,有些内容则作一般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分析化学在生产实际及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来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培养细致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掌握正确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课程使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分析化学教学总学时为90(理论学时为54,实验学时为36),总学分5分。

教学内容包括数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三部分。

化学分析包括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

分析化学第十一章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第十一章吸光光度法

10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A
0.300
0.200 0.100 400 500
吸收曲线的特点: 不同的物质因其分子结 构不同而具有不同形状的吸 收曲线; 同一物质,浓度不同,其 吸收曲线的形状和λmax的位 置不变,但在同一波长下吸 光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λ
6波长的依据。


光 3
可见光:λ=400-750nm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光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其波长λ 、频率ν与速度c之间的关系为: E=ħν = ħc/λ ħ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3×10-34J· s。 普朗克方程表示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之 间的关系。 显然,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 波长愈短,能量愈高;波长愈长,能量愈 低。

16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S与κ及吸光物质摩尔质量M的关
系为:

S
M

可见,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k越大,其桑
德尔灵敏度S越小,即该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越高。
17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 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 浓度c及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这正是吸光光度 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朗伯 — 比尔定律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与所有的吸光物质 ( 可 以是气体、固体、液体、原子、分子和离子 ) 间的作用。但由推导过程中所确定的假设可 知,朗伯—比尔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1) 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 (2) 吸光物 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 (3) 吸光质点之间无相 互作用; (4) 辐射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仅限于光 吸收过程,无荧光和光化学现象发生。 18

分析化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种类: ①溶剂参比 ②试剂参比 ③试样参比
试液 无色 无色 有色 有色
显色剂 无色 有色 无色 有色
参比溶液 溶剂参比(蒸馏水) 试剂参比 试样参比 控制适当条件,使显色剂不与 被测物质显色
§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Qualitative analysis
根据吸收光谱的光谱特征进行定性分析
2. Double-Wave Spectrophotometers
光源
单色器1 λ1 吸收池 λ2
检测器
单色器2
功能:测量样品的ΔA = Aλ2 - A λ1 优点:消除背景吸收和干扰吸收。
显示器
酶标仪:
用于酶免疫测定
生化分析仪: 用于临床检验
尿液分析仪: 用于临床检验
血红蛋白测定仪: 用于临床检验
结构:在光电管的基础上,增加9 ~16 个 倍增光敏阴极。
特点:信号被放大, 放大倍数与外加电压有关。
5.信号显示装置 / 读数装置 Indicators / Readout Devices
数字显示式: 吸光度、透光率、浓度
二、Types of Spectrophotometer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 d - d 跃迁: 过渡金属离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后,d 轨道上的
电子产生能级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较小。
2)电荷跃迁: 金属配合物吸收紫外-可见光后,电子从配位体
轨道跃迁到中心离子轨道。 摩尔吸光系数较大。
四、光的吸收定律 Absorption law of light
(一) Lambert - Beer 定律
➢ 不同物质的吸收曲线形状不同,说明物质对光 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吸收曲线的特征(吸收峰的个数、吸收峰波长) 取决于吸光物质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 收 度
4 1 2 3 1 2
以吸光度A(或透光
率T)为纵坐标所描
绘的曲线。
吸收光谱示意图 1.吸收峰 max 、2.谷 min 3.肩峰 sh 、4.末端吸收
波长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1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2
• 特点: – 不同物质对同一波长的单色光,可有 不同吸光系数。 – 同种物质在不同波长处有不同吸光系 数。 – 吸光系数愈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 力愈强,灵敏度愈高,所以吸光系数 是定性和定量依据。
吸光系数E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0
• 摩尔吸光系数 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 度为1mol/L,厚度为1cm的吸光度,用或 EM标记。 • 百分吸光系数或称比吸光系数 是指在一定 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g/100ml),厚度 % 为1cm的吸光度,用表示 E11cm 。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5
• 体系pH值的影响:
OH
OH + H

O
-
λmax210.5nm,270nm
λmax235nm,287nm
朗伯-比尔定律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6
Lambert-Beer定律
I0 S L I
nm左右,强吸收,ε>104;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7
• n
π*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
跃迁所需能量小,吸收峰在近紫外区 (200~400nm),弱吸收, ε 为10~100; • n *跃迁:(含-OH、-NH3、-X、-S)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在200nm左右;
*、
*及电荷迁移跃迁产生。
•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主要由电荷迁移跃迁和 配位场跃迁产生。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6

*跃迁: (饱和烃)
跃迁所需能量较大,吸收峰在远紫 外区,一般都<150nm; • π π*跃迁:(双键)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在200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4
一、跃迁类型
能 量
* *
反键 反键
n
未成键 成键

成键
分子中价电子及能级跃迁示意图
紫外和可见光范围的跃迁类型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5
•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主要由 *、n * 、 n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7
• K带 从德文konjugation(共轭作用)
得名。相当于共轭双键中 迁所产生的吸收峰; • 特点: ε一般大于104,为强带。 * 跃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xie 仪 器 分 析
I n n lg lg e K E I0 S S n V C n CL S
I lg ECL I0 A lg T ECL
lg T ECL T 10 A 10 ECL
T透光率,A吸光度或吸收度
吸光系数E
xie 仪 器 分 析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8
• 电荷迁移跃迁
R1 N R2
电子接 电子给 予体 受体
hv
R1 + N R2
波长取决于电 子给予体和电 子接受体相应 电子轨道的能 量差, εmax>104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9
第十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
• 应用:
– 鉴别不同官能团和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 单一组分的测定,多种混合组分不经分离进 行同时测定。 – 与其他分析方法配合,用以推断有机化合物 的分子结构。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 基本原理和概念
常用术语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4
• 红移(red shift):亦称长移(bathochromic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的改变,如发生共轭
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lue shift):亦称短移
• 配位场跃迁 能 级
第四、五周期过 渡金属的3d和4d 轨道 配体作用 能级跃迁
能 镧系和锕系金属 级 的4f和5f轨道
能级跃迁
波长位于可见光区, εmax<102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0
吸收光谱又称 吸收曲线,是以波长 (nm)为横坐标,
2H++2CrO42-
– 由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有时可控制溶液条
偏离Beer定律的原因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4
• 光学因素:
– 非单色光; I I 10 ECL 0
I1 I 2 T I 01 I 02 10
I 01 10 E1CL I 02 10 E 2CL I 01 I 02 I 01 I 02 10 I 01 I 02
偏离Beer定律的原因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3
• 化学因素:
– 缔合、离解与溶剂间的作用
• 亚甲蓝水溶液单体的吸收峰为660nm 亚甲蓝水溶液二聚体的吸收峰为610nm • 重铬酸钾的离解,使实际稀释倍数较理论 值大。
Cr2O72-+H2O 件设法减免。
dn
ds=kdn
ds/s=kdn/s
-dIx/Ix=kdn/s
n kdn dIx I 0 Ix 0 S I
光通过截面积S厚度L的 吸光介质
Lambert-Beer定律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7
I kn ln I0 S V S L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8
• 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 位厚度时的吸光度。在给定单色光、溶
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系数是物质的
特性常数 ,表明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
的吸收能力。
吸光系数E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9
• 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方式之间的关系:
M = 10 ×
E
1% 1cm
例题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1
• 氯霉素(M为323.15)的水溶液在278nm 处有吸收峰,设用纯品配制100ml,含有 2.00mg的溶液,以1.00cm厚的吸收池在 278nm处测得透光率为24.3%。则:
• E1带的吸收峰在180nm,ε为4.7×104;
• E2带的吸收峰在200nm,ε为7000。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9
六种主要吸收带 在光谱区中的位置和强度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0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 E1 E 2 ) CL
E1CL
I 01 I 02 10 A lg T E1CL lg I 01 I 02
( E1 E 2 ) CL
偏离Beer定律的原因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5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8
• B带 从benzenoid(苯的)得名。是芳香族化
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在230~270nm处,重心 为256nm,ε为200左右。 • E带 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认为是
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
* 跃迁所产生,分为E1和E2带。
常用术语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3
• 生色团(chromophore):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含有 *或n *跃迁的基团,如 C=C、C=O、-N=N-、-NO2、-C=S等,能 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 助色团(auxochrome):助色团是指含有 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如-OH、NH2、-OR、-SH、-SR、-Cl、-Br、-I等。 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 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1
其核心是对分子中电子共轭结构的影响。 • 位阻影响:由于立体位阻,妨碍共轭系统 的形成,使吸收峰短移。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Δ4-3酮λmax=214nm
O
Δ4-6酮λmax=244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