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 .. (1)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2)
1.1初次就业率......................... (2)
1.2调查问卷数据......................... (2)
1.3状况描述......................... (3)
2.描述性统计分析......................... (5)
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8)
3.1劳动力市场的原因......................... (8)
3.2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8)
3.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 . 8 4.2008-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及分析……………………… .9
4.1 GM(1,1)模型……………………. ……………………… .9
4.2 相关分析......................... ............................... (13)
5.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 (13)
5.1 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 (14)
5.2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 (14)
5.3大学生沉着应对严峻形势......................... (14)
6. 总结......................... ........................................... (15)
参考文献......................... . (16)
附录............................... ......................... (17)
致谢............................... ......................... (21)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摘要: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首先搜集历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数据,并依据2003-2007年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找出了就业难的原因。
其次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1)模型,结合供需分析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人数和失业情况进行了预测,应用相关分析对如何增加就业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对策预测
Abstract:Since 1999,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very stern when the university increased enrollment's graduate entered the work place one after another. The paper has conducted the statistical surve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tatus. At first it collected the data of all previous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an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2003-2007 year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iscover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from many aspects. Then it has mad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used gray GM (1,1) model, by the union supply and demand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the inactive status carries on the predict that how the applic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and the countermeasure.
Keywords: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GM(1,1) model, Countermeasure, Forecast
引言
对于2008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7年增长13%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1.1初次就业率
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
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
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
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
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月份的数据。
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1996~2006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
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每年的9月1日,2004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2.6%,2006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87.49%(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2007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0.9%。
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不言而喻。
1.2调查问卷数据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对毕业生人数,失业人数,就业率,招生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搜集,同时结合各大门户媒体及网站2008年度相
关调查统计撰写了此报告,主要参考文字及数据来源如下: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
二、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的冬天》。
三、《2008大学生就业周刊》1-20期。
四、《中国教育周刊》“全面关注2008大学生就业”栏目。
五、北方网/《2007大学生就业问题年终盘点》。
六、大众网/default.htm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七、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2007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
八、其它形式的分析报告及问卷调查。
1.3状况描述
结合2008年全国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来看,2008年各行业的就业前景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1.3.1需求趋于增长、可提供较多职位的行业
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高新技术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学生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师范类毕业生仍会供不应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等类以及工科的仪表类、纺织类人员需求都会增大;外语类中的复合型人才,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有些行业的需求容量仍较为有限。
1.3.2 2008年需求情况与2007年大体持平的行业
2008年,机械类、材料类、外语类大语种、医学类、管理专业、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价格学、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金融、财经等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2007年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
其中个别一些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重点将移至大中城市的基层、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
计算机、通信、电子
等信息类专业虽然总体需求量较大,但因其业内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受此影响,此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不会再出现如同以往那样火爆的场面。
1.3.3整体需求趋降的行业
从行业类型看,需求趋降的主要是农、林、牧、渔、制造、建筑等行业,尤其是农、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相比仍然趋紧,但不能一概而论。
以各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仍然较旺。
建筑行业的人员需求虽然较大,但该行业目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体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却不旺。
从学科类型看,需求趋降的主要是文史哲类人才。
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仍难见好。
1.3.4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种类
根据大众网(/default.htm)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我们将大学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按性质分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其它。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2%、22%和22%,此外依次是三资企业(12%)、城市集体企业(5.3%)、私营企业(4.7%)和其它(2%),没有一位学生选择去科研单位或者乡镇企业。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有了更为广泛的范围,但由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这一类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的优势,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跟职业种类的选择呈现一致性,依次为公务员(31.3%)、教师(29.3%)、企业职员(20.7%),技术工人(13.3%),其他(3.3%)和农民(2.0%),没有人选择军人。
1.3.5就业地区流向
我们通过对03~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趋势。
表1:应届毕业生流向意向及实际流向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从就业意向还是实际就业,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等发达城市工作。
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招收的学生一般在本地生源,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工作。
如果说上海籍学生不愿离开上海,那么在上海高校就读的外地学生,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呢?见表2:
表2:外地生源实际流向表
调查得知,从2001年春季起上海市开始招收外省市高校学生,当时仅有两所高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很少。
近几年上海的高校招生纷纷想外省市拓展,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外招生增速快、量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外地生源学生毕业以后都选择留在上海工作。
调查显示,不少学生毕业前夕通过“专升本”方式考入上海地区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为以后留沪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当部分的外地学生虽然没有考上本科,仍然可以通过暂住证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继续留在上海工作。
不过由于上海市户籍政策的调整,人才柔性政策的实施,引进人才进沪门槛逐年提高,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留沪的难度越来越大,故而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原籍或到沪外工作。
2.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我们收集到了进几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大学生毕业人数、大学生失业人数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扩招以后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失业人数则呈绝对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1:大学生毕业人数
图2:大学生初次就业率
0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2005年
图3:大学生失业情况统计(万人)
数据来源:1996年-1998年初次就业率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2005年数据来自于《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讨》,2006年数据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分析就业问题及政策建议》一文。
1996年-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年鉴1997-2006》,2007年、2008年数据来自于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
大学生失业人数则根据每年毕业生数与初次就业率计算所得。
这里,我们顺带了解一下03-07年江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表3:03-07年江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从所搜集到的数据看,江苏地区近几年整体的就业形势还是相对可观的,但实际情况是否与调查数据相一致,还需我们正确审视。
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劳动力市场的原因
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相当高,使得我国人口在90年代开始进入就业高峰期,新增就业人口总量很大,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的确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岗位毕竟是有限的,而我国的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一般有65%-80%劳动力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
有些国家的中小企业占其企业总数的99.5%,如日本有1.25亿人口,有660万个中小企业,我国有13亿人口,中小企业却只有700万个。
在此情形之下,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都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被挡在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外。
3.2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大学生就业既有总体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而大学的专业设臵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臵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里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3.3.1就业能力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不少毕业生“心比天高”,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用人单位越来越多地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一些毕业生自身素质有所欠缺,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了很
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许多单位是“高不成,低不就”,这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3.3.2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产业高级化趋势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调整,就业者的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
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及时改变,仍然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希望能找到一个“铁饭碗”的工作,而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3.3.3大学生诚信危机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个人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成功可能性的大小。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评价个人素质的指标,主要是依靠各种证书。
因此,许多毕业生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砝码,在求职材料中运用各种心思和技术,不讲诚信地仿造各种假证书,使求职材料中水分越来越多。
毕业生的诚信危机在还贷方面也表现出来。
不少贫困大学生因毕业后就业困难或就业处境不佳,而无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毕业生还贷率低的直接后果是直接损害了放贷银行的利益,也使负贷在身的贫困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因为严峻的就业压力面临诚信危机。
间接的后果是加大了银行继续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低息甚至无息助学贷款的顾虑,使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在助学贷款过程中增加了贷款的成本和难度。
4.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及分析
4.1 GM(1,1)模型
鉴于能够影响就业的因素众多,我们利用灰色预测法(如GM(1,1))来作预测,该法将杂乱无章的数据列进行整理、生成,将空缺的数据通过计算加以补充,用整理过的数
据列建立模型并通过它进行决策和预测,将结构、关系、机制不清楚的对象、过程、系统作灰色预测以进行提前控制。
表4:96-08年毕业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数据统计根据表4所提供的数据,我们分别对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做了GM(1,1)模型分析,我们利用DPS软件做了三次,结果如表5、表6、表7:
表5:就业人数GM(1,1)模型
表6:失业人数GM(1,1)模型
表7: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
根据上面所建立的GM(1,1)模型得预测数据如下所示。
表8:GM(1,1)模型预测2009年、2010年毕业人数数据
表9:GM(1,1)模型预测2006—2008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数据由上面分析可得,毕业生人数与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是惊人的,而初次就业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可见在我国就业总量将长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失业现象在今后将长期存在。
4.2 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已有数据和通过其他途径搜集到的一些数据我们统计了全国高校03-06年本专科招生总规模、03-06年的失业人数以及03-06年的初次就业率,并对它们进行相关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就业的原因。
年份本专科招生人数失业人数(万)初次就业率
2003 382 106 0.5
2004 669 148.4 0.47
2005 697 189 0.436
2006 730 300 0.406
表10:2003年-2006年本专科招生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统计
表11:本专科招生人数、失业人数、初次就业率相关分析在以上现象描述基础上,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失业人数呈正相关,与初次就业率呈高度负相关,为-0.659。
虽然按照李岚清同志所讲的“常数法则”,即使不扩招,这部分失业人口照常存在,并且是低素质的失业,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大学生失业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但本文认为超常规的扩招虽不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因素,但却是诱导因素之一。
当然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引起大学生失业的深层次原因。
5.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
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5.1 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2007年11月16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就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八项举措,国务院也发放了关于做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政府应当把政策落实到实处,完善人才市场、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调控引入到高校招生工作中,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5.2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
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密切注视就业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推进素质教育更加给予重视,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
高校还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要做得实实在在,不能笼统地号召,空洞地要他们降低期望值等等。
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自主创业的精神。
5.3大学生沉着应对严峻形势
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必须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
求职择业对大学毕业生无疑是人生中的大事,是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而作的一种选择。
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
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寻找适宜的空间。
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
其次,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择业主体。
应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还要有广泛关怀的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对就业进行科学的层次性规划,从而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
6.总结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问题。
只有走向市场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提供大量的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服务于大众;只有走向市场的大学才能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只有走向市场的教师,才有动力终身学习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走向市场的大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国祥. 统计预测和决策[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 詹一虹,邹珊刚.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反差及高校角色[J]. 经济师,2004,(10).
[3] 费菊瑛,任条娟. 高校扩招中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4] 任婷,周畅. 结构性失业与高校政策调整[J]. 煤炭高等教育,2005,(1).
[5] 安康,谷安平.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区域实证分析[J]. 理工高教研究,2006,(12).
[6] 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BeidaEER/pdf/050401.pdf,1995,(12)
[7] 文东茅. 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祈[J]. 高等教育研究,2005.(4).
[8] 严燕飞. 论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对策[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9] 中国教育部.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7.
[10] David S. Landes, Why Are We So Rich And They So Poor[J]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5)
[11] 侯琦.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开就业陷阱.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5期
[12] 张伟.地方性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10期
[13] 郭琳琳.大学生职业规划在学校的系统实践.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年第10期
[14] 刘玉侠,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黑龙江高等教育[J],2006(3):63—65
[15] 狄成杰、朱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经济纵横[J],2006(11)
附录
2007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 a.男 b.女
2、学校:
3、所学专业名称:
4、所读学历: a.本科 b.研究生 c.专科
5、生源:
第二部分正式问卷
一、有关就业首选企业
6、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IT与通讯业
b、金融、证券、保险业
c、商贸业
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e、新闻出版业
f、房地产业
g、医药食品业h、旅游交通民航业i、制造业
j、政府机关k
7、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
a、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大
b、该行业收入较高
c、与自己的专业对口
d、创业机会大
e、稳定f。
8、在这行业中,您最想为之工作的企业名称是: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您对这个企业的印象主要来自于(限选两项):
a、网络媒体
b、传统媒体(电视、报刊等)报道
c、企业的促销活动
d、企业员工
e、企业的公益活动
f、企业获奖情况
g、产品本身h、在校园的宣传活动i。
11、如果进入这个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限选两项):
a、企业的从业经验
b、良好的专业技术
c、先进的管理模式
d、前沿知识信息
e、广泛的人际关系
f、团队合作技巧
g、良好的薪酬福利h、到海外工作的机会i、自我价值的实现
j、稳定的工作岗位k。
12、你最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个企业的招聘信息(限选两项):
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b、求职网站
c、招聘会
d、校园宣讲会
e、专业媒体f。
二、有关求职地区的选择
13、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首选( 次选(
a.北京
b.上海
c.广州、深圳
d.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e.中部大中城市
f.西部大中城市
g.。
14、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限选两项):
a.生活条件好b.有较大的发展机会c.良好的人才政策
d.看中创业环境e.回报家乡f。
15、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
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坚决不接受
三、有关您的毕业选择
16、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