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656b04fe4733687e21aac3.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b0195a0fd0a79563c1e72d8.png)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意义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从以中国古典音乐创造清新高雅氛围校园背景音乐环境建设,到坚持每日至少诵读经典一刻钟,聆听音乐半小时等等,将所有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
在童年时代,在儿童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
三、研究工作小结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为全校每位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二)(三)》、《论语通译》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4f158ee53a580216fcfe67.png)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部陈工民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意义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经典诵读工程,更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
让孩子自幼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更能为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培养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总目标2中提出小学生要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见从事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让小学教育阶段真正成为我们与学生生命中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最重要的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2004年9月在教学处熊主任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构建》总课题引领下,我们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组,该课题旨在小学部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下简称“经典诵读”)。
其构建方式是从低年级起步,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的诵读教学实验开始,让学生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诵读学习。
估计学生到六年级诵读完以上经典内容,我们拟定的目标是50%的内容学生要能背记,90%的内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90025b2f121dd36a32d8237.png)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课题负责人:侯小静课题组成员:黎琼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问题的提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工作。
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对人文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假如说我们在小学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那么他们将如何去衔接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呢?每个生命都是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
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陶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变得高雅,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66e9f18f111f18582d05a03.png)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
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
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
【推荐】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范文 (9页)
![【推荐】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word范文 (9页)](https://img.taocdn.com/s3/m/fbf98e58f46527d3240ce046.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ddcc2abbb68a98271fefac7.png)
经典诵读的结题报告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道德观念滑坡、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者日多、而忠孝鲜讲、仁义疏道、甚多亲情不易持久、珍贵友谊难以弥新、邻里常见淡薄、同事常存不信、孩童心难感恩、夫妻不少倏然反目、读书甚多只为谋生、求学常常就业至上,感叹经史子集,知之者甚少,琴棋书画,会通者不多,我们深知“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和谐匹夫有责”,切感经典教育意义之非凡。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
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二)课题提出的国外背景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今,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悬挂在联合国总部里,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三字经》作为儿童启蒙教育读本。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7c567343169a4517723a3bf.png)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2011-2-22 11:40:49 | By: 10贾香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诗歌是最美妙,最难忘,最富有感染力的精湛艺术。
诗,它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爆发力。
优秀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她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会,长久的滋润大地。
经常诵读古诗词,精粹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感情,驰骋的想象,会悄悄流入心田,滋润心灵,增长智慧,使人灵秀,陶冶情操,提高志趣,增强人们对美的感受力,使人受益终生。
诗歌是语言艺术之花,同样初中生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之花。
我们将中华经典诗歌的诵读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名族源远流长的优美的语言艺术,也可以是同学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的也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五千余年。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它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营建出优美的意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学段目标要求,并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还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
鉴于以上认识,我决定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通读古典诗词,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在内容与方法上的更大突破,推进初中语文课改的更深发展。
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市在古典诗词教学领域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新课标要求义务阶段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其中小学阶段160篇,初中阶段80篇),而我市的初中毕业生的背诵量达500首(篇)之多。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84356aff524ccbff1218461.png)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
为此,我校于2011年确立了“古诗词诵读”实验课题。
至此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决定于今年结题,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二、实验的实施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
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1)我们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
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
“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班队会: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课,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手抄报: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
两周一次手抄报,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精心设计,查找相关资料,给诗配画,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诞生了,通过读、背、想、写、画,学生理解了。
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抄写过程中也练习了书法绘画。
《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5eb40ecc281e53a5902ffa9.png)
《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总结仁化县实验学校中学语文课题组今年3月份起至7月份学期结束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第一阶段。
回顾这一阶段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情况,我们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也暴露也一些问题。
现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一、本阶段实验研究的实施情况1、实验目标本阶段实验研究实施的目的是结合我校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实验研究的活动,教给学生掌握古诗文的诵读策略,以增强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2、实验方式每天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
分三个时间段完成。
实验班的语文老师每周能利用一节的时间进行赏析,并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进行评点。
并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建议学生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3、实验方法主要使用行为研究法,辅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前期调查用于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家长对学习古代文化的认识,使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有的放矢;中后期调查作为检验的手段,以便及时发现课题进展中的问题,及时调整、修正,使之更臻于完善。
个案研究作为行为研究法的必要补充,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带有普遍意义。
二、本阶段实验研究的主要成果1、逐渐形成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氛围在实验班的语文老师的努力工作下,七年级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氛围,校园内书声朗朗,对我校构建“书香校园”作了很好的铺垫。
绝大多数同学对古典诗文诵读的兴趣和热情都很高涨。
2、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
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精选》,分成“古文部分”、“古诗(词)部分”,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原文、注释、译文、评析等。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https://img.taocdn.com/s3/m/1ad147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3.png)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自2009年9月以来,我们学校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全体师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
我们的学生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校本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为内容,在每天的晨读、每周四的国学诵读日和诵读课上进行诵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积累和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
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有效策略,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课题不断深入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总体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研究内容:1、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
2、我们让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利用校报《晨晓报》的国学经典专题栏目,如《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同时在校报上《经典可以这样读》的栏目发表学生创作的“我读经典”的文章。
3、我们将每周一节诵读课落实到课程表中,语文老师按课表落实上课。
4、我们将每周四定为经典诵读日,利用早晨早读20分钟时间,每次由一个班级展示,一个年级齐诵,进行国学经典展示活动。
5、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展示会”,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
展示会通过诵、读、唱、演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XXX诗词等国学经典,“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经典书,做高尚人”。
漖表小学优秀诗文经典诵读结题报告2
![漖表小学优秀诗文经典诵读结题报告2](https://img.taocdn.com/s3/m/a954da15bed5b9f3f90f1c66.png)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华优秀诗文经典诵读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漖表小学课题组执笔谢芳德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一个人一生中,最佳记忆时期是6至12岁,被称为黄金记忆年龄,这期间所记忆的材料,贮存时间最长,有的甚至终生不忘。
现在,阅读材料大量涌现,视听设备的广泛的应用,加之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
古诗词诵读能通过一定量的阅读,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获取各种信息能力。
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我校是南海区一级小学,是一所环境较优美,学生较少,但学校办学条件还算优越,硬件设施齐全,许多语文课任教师正处于教学的黄金时期,可挖潜力大,能够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因此,我校开展“优秀诗文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校办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掘祖国传统文化的养料,让学生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润泽当代,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2、研究的意义我国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历史上曾诞生了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烛照千古。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多诵读一点古诗文,还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研究的背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70篇(段)。
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了。
社会上也越来越看重古文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中国青基会继成功实施希望工程后推出的又一项跨世纪工程,是一项旨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少年儿童道德文化修养的新的希望工程!有很多的学校已将古诗文的诵读作为一件重要的工作来抓,广东省教育厅也适时地推出了十一五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d3e1b2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3.png)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
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
2021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小做起、从孩子做起。
中华传统经典就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为,思想深沉,语言独到。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是一面面镜子,充分反映社会生活,映衬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
我校自2021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背诵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背诵工程做为新形势下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承继并转化成传统,协助学生从小踢不好语言文字功底,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人文学识的目的,有序、坚实地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背诵活动,经典就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巨大载体,就是我们民族存活、发展的根基。
也就是几千年去保护我民族屡经关键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
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315c182856a561252d36f98.png)
《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160篇诗文,而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每学期在书上出现的古诗只有四首,以这样的数量计算整个小学读完也只有寥寥32首而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
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积累教学,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积累方法教学。
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低段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研究,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经典古诗词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幼稚的心田。
一、课题宗旨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7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再者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
基于此,我在我们班开展了古诗文诵读实验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160篇诗文,而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每学期在书上出现的古诗只有四首,以这样的数量计算整个小学读完也只有寥寥32首而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
小学《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06abcf15ef7ba0d4b733b12.png)
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古代的《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我们认为培养古诗文诵读能力课题研究具有三大背景:1、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们记得最多、背的最多的是电视广告、唱得最多的是肤浅庸俗的流行歌曲。
用经典的古诗文取而代之,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孩子们学习的需要。
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2、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依托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终结报告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终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830ee0102de2bd960588c7.png)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终结报告(续)四、课题实施的原则、过程与方法(一)课题实施的原则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严格意义上讲,古典诗文实验研究不能偏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正确轨道,同时还要注重诵读内容的选择确定和诵读数量安排的科学性,否则势必会出现不该有的偏差。
2、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学以致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使为了学生积累学识和丰富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从爱读古诗到喜欢学会试着用自己的笔通过写诗歌的形式抒发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丰富情感。
3、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表现在诗词歌赋的形式、格律、韵律、语言等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包含着高尚、深刻、纯朴、影响久远的为人处世、做人做事以致于如何正确对待人生诸方面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因此,坚持这一原则就能更好地坚持既注重智育教育,又注重德育教育。
4、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如果在这里边巧妙地添加必要的、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极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化,如经典诗词书法条幅,师生自创的诗画,播放和演唱古典诗词名曲,这对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促进文化课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保证实验研究效果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与方法本课题实验研究分二个阶段进行的,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1、前期实验准备工作。
在2004年月实验项目报告申请批下来之后,于我们2004年8月—2005年7月期间,我们首先组建了课题实验研究组织机构,确定了5所实验学校的六个实验年级的学生和30多名实验教师参与实验工作。
其二是我们多方筹集资金近两万元,购买了古诗文经典诵读DVD光盘、DVD影碟机、彩色电视的资料和设备,同时责承专人编写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1-4册,为顺利进入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做了充分的物质方面的准备。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62a6eb8dd3383c4bb4cd25a.png)
1、诵读积累这些经典 古文;2、在诵读中 懂得诚实守信的乃立 业之本,做人之道。
五、课题成果
➢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 (二)、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的教学技巧。 ➢ 第一,有声诵读法。 ➢ 第二,尝试回忆法。 ➢ 第三,有效提示法。 ➢ 第四,交际运用法。
➢ (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四)、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 ➢ (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 (六)、促进了学生诵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 (七)、加强了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编写出了六套国
四、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
➢ 1.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 定。
➢ 2.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为课题组 老师配备必要的书籍——《中国古代文学教程》 等,同时利用假期进行自学。
➢ 3.原有基础上布置校园环境,在教室的走廊上布 置了42条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章 句。学生在学校随时能看到国学经典章句,营造 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
学校本教材。
六、课题研究中思考
➢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 碰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经 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 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即时显奇效的。因此 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的力 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 主动性不够强;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 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3研究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学生学习国学的规徇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国学精华对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中华古诗词实践报告总结(2篇)
![中华古诗词实践报告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ee35e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f.png)
第1篇一、引言中华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思想。
近年来,我国对古诗词的研究和传承日益重视,许多高校、中学甚至社区都开展了古诗词实践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在参与古诗词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体会,以期为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古诗词文化提供借鉴。
二、实践活动概述1. 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我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古诗词实践活动。
2. 活动内容(1)古诗词知识讲座:邀请知名古诗词专家为学生们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古诗词鉴赏课:组织学生赏析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古诗词创作课:教授学生古诗词的基本格律和修辞手法,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古诗词作品。
(4)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5)古诗词文化之旅: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相关的名胜古迹,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三、实践活动成果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古诗词知识讲座、鉴赏课等活动,学生们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加入古诗词学习行列。
2.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赏析经典古诗词,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古诗词创作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古诗词的格律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审美能力。
4. 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古诗词朗诵比赛和古诗词文化之旅中,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5. 传承和弘扬中华古诗词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古诗词文化,为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实践活动体会1. 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赏析和理解古诗词。
2. 古诗词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律和修辞手法,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提高创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部陈工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意义
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经典诵读工程,更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的源头活水。
让孩子自幼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更能为孩子一生优雅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培养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总目标2中提出小学生要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可见从事经典文化教育研究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了让小学教育阶段真正成为我们与学生生命中充满活力的、富有诗意的、最重要的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2004年9月在教学处熊主任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构建》总课题引领下,我们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组,该课题旨在小学部构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下简称“经典诵读”)。
其构建方式是从低年级起步,从《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的诵读教学实验开始,让学生逐步过度到《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诵读学习。
估计学生到六年级诵读完以上经典内容,我们拟定的目标是50%的内容学生要能背记,90%的内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江泽民同志“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的重要思想,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对学校资源和地区资源的分析、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学校、地区优势,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成具有我校语文学习的新形式。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摸索出一些较为实用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学生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
“小朋友!跟我念!”是导读的六字真言。
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学生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
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喜欢阅读并且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尽量给孩子创造一种和谐的、愉悦的读书氛围。
让孩子享受读经的乐趣,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提高和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和学习,我们逐渐发现三种读经方式对孩子来说效果很好,对老师和学生也深有帮助。
1.化整为零法。
就是把经典诵读教学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两分钟让学生跟老师诵读某篇经典一两遍,然后开始上语文课。
在念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不要求孩子能会读多少或者理解多少,而是告诉孩子今天不会读没有关系,明天会读就行;明天真的不会读老师也不会生气,相信你一定会读的;在这样反复的等待中孩子也就顺理成章的能阅读了,并且阅读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发现从事经典诵读的孩子,阅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阅读的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不但在读经方面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2.集中教学法。
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又难记忆的经典诵读内容,可采用集中地学习,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探究。
例如在2005年6月份课题阶段性总结汇报课上,我执教了《千字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模式。
运用这种教学的主要好处表现在,教师通过收集大量的声音和图象信息,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来感受领悟其独有的文化魅力。
通过声音、图象以及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孩子各项感官参与教学,孩子不但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对于培养孩子的语感和识字能力也大有好处。
集中教学不但对孩子深有益处,对教师提高个人的素养也非常有帮助。
在诵读教学中,我们教师更多的为经典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深的折服,从中汲取了更为丰厚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3.采用各种唱游、讲故事的方式在无形中熏陶孩子,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的习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并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课题的开展满足了孩子在一定的程度上课外阅读的需要,在开展的过程当中老师采取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大大提高。
而经典的本身无形当中对孩子高尚道德的形成也起了积极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专家的意见分歧,课程导向不够明朗。
在现实的生活中“读经”究竟是出路还是问题?一些资深专家对读经的问题也抱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
所以在从事读经这项科研课题上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矛盾。
魏英敏教授曾说“在二十一世纪向东方文化寻求智慧,对于拯救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从全球意义来看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王炳照教授却说“我担心,诵读经典容易在客观上加重学生的负担。
让儿童在不理解的时候,简单、机械的背诵,在没有讲清楚、又缺乏科学的指导下,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机械的记忆,容易受消极东西的影响”;褚卫中教授也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经典诵读更多的是关注于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道德养成和教化功能,相对忽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方式”。
认真分析,他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
究竟“读经”是出路还是问题;如果是出路怎样更好的对于经典中一些陈旧的不够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进行取舍;怎样探究出一些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
我觉得这是从事这项科研课题的最大问题所在,希望有关专家、领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2.教师本身素质有限,缺乏有力的科研指导。
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
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了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有人说“十年能造就一片树林,百年才能造就一个绅士”。
我不是绅士,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影响去造就绅士。
希望经典诵读这项伟大的工程能引领我和我的孩子通向人生最精彩的旅程。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