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地理必修二1.2 人口迁移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人口迁移
类型:按照人口变换常住地是否跨国二段)
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 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 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 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二)人口流动
周期流动
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 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在我国,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 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三)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 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人口迁移特点
思考: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 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课本14页第一段)记忆
思考:读图1-2-4,简要说明我国人口
迁移的主要特点。
时间 持续时间长 规模 规模大 目的 复杂多样
形式 复杂多样
工业化前
垦
自然
战
【知识拓展】:“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 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 的属于南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从事经商、打工 、官事、迁徙等活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下南洋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为 主
工业化后
农村
城市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 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19世纪中期,我国总人口突破4亿。面对沉重的人口 压力,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 移民迅速涌入。东北地区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猛增 到清末的1840多万,成为当时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之一
【知识拓展】:“走西口”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 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 背井离乡,从中原腹地抵达蒙古草原, 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 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等未开 放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 地区。
问题: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 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决策主观性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了解国际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总结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的案例,能够说出自身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状 况及原因。 4.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 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
往返流动
判断题:
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 ) 公司职员外出出差属于人口迁移( ) 亲朋好友组团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 住在广州的小明和家人去上海姥姥家探亲不属于人口迁移( ) 家住农村的小军去城市里读大学属于人口迁移( )
都属于人口流动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时间:15-19世纪 目的: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展 距离:跨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方向:“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形式:集团性迁移 规模: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时间:二战以后 目的:多元化(寻求高收入、战乱等) 距离:跨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方向: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形式:多元化(非定居外籍劳工增多) 规模:规模大
人类社会早期
寻求更适 宜的环境
为满足生 存而迁移
集团性迁移、 大批性迁移
古代农业社会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1年)的迁移活动
【合作探究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记忆)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提示:可从人口迁移时间、规模、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距离,以及迁移目 的和形式等方面说明。
影响: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 区来说,引入外籍劳工,一方面可以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 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 另一方面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对于 人口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居民出国务工虽然能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外汇收入,缓解本国的人口压力,但专业技术 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无疑会对本国发展造成损失。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一)人口迁移
定义:指人口变换常住地 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 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 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一)人口迁移
属性:
居住地改变
永久性或长期性 (达一年以上)
跨越行政界线
(一)人口迁移
影响:
人口机械增长
=
人口迁入
-
人口迁出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一)人口迁移
工业化后
1949-1986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后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
镇迁移 沿海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 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知识拓展】:外籍劳工
外籍劳工是指以劳务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 临时性或季节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目前世 界各地的外籍劳工总数达三四千万人,以美 国、西欧发达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最为 集中。其中美国是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 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 一千万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
荒
灾害
乱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 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知识拓展】:“闯关东” “关东”原来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后泛指东北各省。 人们把不顾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北地区辽阔的 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 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来此开荒种地。移民 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山东人最多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人口迁移
类型:按照人口变换常住地是否跨国二段)
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 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 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 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二)人口流动
周期流动
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 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在我国,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 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三)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 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人口迁移特点
思考: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 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特点(课本14页第一段)记忆
思考:读图1-2-4,简要说明我国人口
迁移的主要特点。
时间 持续时间长 规模 规模大 目的 复杂多样
形式 复杂多样
工业化前
垦
自然
战
【知识拓展】:“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 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 的属于南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从事经商、打工 、官事、迁徙等活动,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下南洋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为 主
工业化后
农村
城市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 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19世纪中期,我国总人口突破4亿。面对沉重的人口 压力,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 移民迅速涌入。东北地区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猛增 到清末的1840多万,成为当时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之一
【知识拓展】:“走西口”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 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 背井离乡,从中原腹地抵达蒙古草原, 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 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等未开 放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 地区。
问题: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 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决策主观性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了解国际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总结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的案例,能够说出自身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状 况及原因。 4.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 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
往返流动
判断题:
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 ) 公司职员外出出差属于人口迁移( ) 亲朋好友组团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 住在广州的小明和家人去上海姥姥家探亲不属于人口迁移( ) 家住农村的小军去城市里读大学属于人口迁移( )
都属于人口流动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时间:15-19世纪 目的: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展 距离:跨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方向:“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形式:集团性迁移 规模: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时间:二战以后 目的:多元化(寻求高收入、战乱等) 距离:跨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方向: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形式:多元化(非定居外籍劳工增多) 规模:规模大
人类社会早期
寻求更适 宜的环境
为满足生 存而迁移
集团性迁移、 大批性迁移
古代农业社会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1年)的迁移活动
【合作探究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记忆)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提示:可从人口迁移时间、规模、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距离,以及迁移目 的和形式等方面说明。
影响: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 区来说,引入外籍劳工,一方面可以弥补本国劳动力的不足, 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节省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 另一方面容易滋长当地的排外情绪,引发种族纠纷等。对于 人口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居民出国务工虽然能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外汇收入,缓解本国的人口压力,但专业技术 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无疑会对本国发展造成损失。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一)人口迁移
定义:指人口变换常住地 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 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 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一)人口迁移
属性:
居住地改变
永久性或长期性 (达一年以上)
跨越行政界线
(一)人口迁移
影响:
人口机械增长
=
人口迁入
-
人口迁出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一)人口迁移
工业化后
1949-1986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后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
镇迁移 沿海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 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知识拓展】:外籍劳工
外籍劳工是指以劳务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 临时性或季节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目前世 界各地的外籍劳工总数达三四千万人,以美 国、西欧发达国家以及中东石油生产国最为 集中。其中美国是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 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 一千万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
荒
灾害
乱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 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知识拓展】:“闯关东” “关东”原来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后泛指东北各省。 人们把不顾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北地区辽阔的 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 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来此开荒种地。移民 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山东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