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
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经络中重要的穴位及功能一、手太阴肺经:肺属金,开窍于鼻,主体为皮,其华在毛,情志为悲,忧伤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胸走手,起于中府,始于少商。
在手内侧前。
主治咳嗽、心烦、手心热等症。
1、中府穴:腋横纹上三指。
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
主治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症。
2、天府穴:腋横纹下四指,或手臂平申,用鼻尖触手臂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一拇指宽的凹陷处。
肺经属金,本穴属水,金生水,是补肾的要穴。
降逆气、泻热,主治高血压、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哮喘、胸部胀痛,肘关节痉挛。
4、孔最穴:肘横纹下三指。
是肺经的郗穴,郗治急症(急性咳嗽、咽喉痛)。
主治鼻出血、痔疮、发汗。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凹陷处。
头项寻列缺。
主治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
6、经渠穴:腕横纹外侧铙骨边缘。
主治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外侧凹陷处。
肺经的原穴,补气穴,脉之会穴。
主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
8、鱼际穴:手掌鱼肚边缘。
主治热咳、心中烦热。
9、少商穴:大拇指指甲根边缘。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
针刺放血效果最佳。
二、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起于天池,始于中冲。
在手内侧正中线上。
刺激左侧效果更佳。
1、天泉穴:腋横纹下三指处。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
2、曲泽穴:肘横纹上。
调节心血的供应,治疗胸闷、憋气。
是针刺放血点。
3、郗门穴:腕横纹上5寸。
急救穴,治突然心绞痛。
用大拇指按住,然后转动手腕。
4、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指。
救命穴、心脏穴。
宁心安神、理气和胃、舒经活络。
治疗心理压力引起的失眠,可调节心律的快或慢。
5、大陵穴:腕横纹上。
治疗因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口臭。
6、劳宫穴:掌心凹陷处。
大补穴,可使心情放松,治心慌气短。
7、中冲穴:中指指甲根旁。
泻心火的要穴。
治口疮。
8、在天泉穴下四指处有个痛点,不是穴位,但经常揉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心肌梗塞、冠心病。
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一、大肠经重要穴位1.商阳穴:调解便秘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
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
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
(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1.极泉穴:救命穴。
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
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神门穴:非常重要的穴位。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
治胃心不和寝不安.五、小肠经重要穴位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养老穴:治疗老年人疾病如眼睛昏花、耳鸣、耳聋、高血压等症。
3.小海穴:增加心脏力量,祛人体躁火。
六、膀胱经重要穴位1.睛明穴:保护眼睛的穴位。
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治疗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也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艾蓬轩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部分,是树根树干的部分,也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分。
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样证明,此部分腧穴的治疗作用,在整条经脉上,往往是最为突出的。
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主治等知识。
1手太阴肺经——上肢内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拇指端,鱼际穴处(赤白肉际,即手掌与手背的交界线),太渊穴处(寸口脉动处,即中医诊脉处),尺泽穴处(肘内侧大筋桡侧,即靠近大拇指侧)。
主要诊治病症:肺脏疾病一一咳嗽,喘,咽喉疼痛等。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尺泽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鱼际穴附近肌肉丰厚处。
当肺脏发生疾病时,此两区很容易出现异常反应。
尺泽穴区与鱼际穴区最常见到压痛;急性起病者,在尺泽穴下方常出现明显压痛;长期慢性的肺脏疾病,常可在尺泽穴下方沿肺经出现硬结或条索,伴有压痛;肺脏阳气不足,寒邪较盛者,常可在鱼际附近见到较明显的青筋。
最常用治疗部位:①列缺:止咳奇效。
②尺泽穴区敏感点:调治肺脏要穴。
2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内侧中线主要循行部位:中指端,手心中线,腕横纹内侧中点,腕上两筋见,肘内侧大筋尺侧(靠近小拇指侧)。
主治病症:①心脏疾病——心痛,胸痹;②胃腑疾病——胃痛,呕吐。
最常用治疗部位:内关一一治疗心脏疾病要穴;按揉内关穴出现酸胀感对晕车有奇效。
3手少阴心经——上肢内侧后缘主要循行部位:小指端,神门穴处(手腕横纹掌面尺侧),少海穴处(屈肘,肘横纹内侧端处)。
主要诊治病症:本经临床应用较少,无太多经验介绍。
4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外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食指端,虎口合谷处,阳溪穴处(拇指后两筋间凹陷处),曲池穴处(屈肘,肘横纹外侧端)。
主要诊治病症:①头面官窍各种病症(以口鼻为主);②疹病。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曲池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虎口肌肉丰厚处。
最全经络和穴位高清动图(附103个疾病对应特效穴)
最全经络和⽳位⾼清动图(附103个疾病对应特效⽳)⼗⼆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纵横交错,遍布全⾝。
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经络技巧公众号提⽰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简单地说,⼈体有12条经络,⼀天有12个时⾠,每个时⾠敲打⼀条相应的经络,能起到养⽣的作⽤。
配合着按摩⽳位,长期坚持,能延年益寿。
1任脉任脉位于正前胸⼼脏脾胃⾏不通上连乳腺下⼦宫万⼀不通变⽼翁2督脉督脉⽴于脊椎中监督⽓⾎来运⾏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3⾜少阳胆经胆经裤线重叠⾏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4⾜厥阴肝经肝经对应胆经⾏循环分泌掌控中肤⾊发青腰疼痛眼圈发⿊有痛经眼球发⼲眼屎多肝⽕旺盛有罪⾏5⼿太阴肺经胸到拇指为肺经⼿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敏感⿐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6⼿阳明⼤肠经⾷指腋窝⼤肠经⼿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7⾜阳明胃经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腔糜乱⽛肿痛⼝⼲⼝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冷⼤便⼲燥且不通8⾜太阴脾经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低⾎压风湿还有关节痛9⼿少阴⼼经⼼到⼩指为⼼经⼿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沉闷与头痛⼼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颧红⼝⼲燥⾎液不良喜安静⼼事过多压⼒重10⼿太阳⼩肠经⼩指肩窝⼩肠经⼿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背痛11⾜太阳膀胱经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骼掌控中⼩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四肢⽆⼒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12⾜少阴肾经肝经后⾯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痛脸上出斑⼼发惊记忆下降⽆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13⼿厥阴⼼包经胸到中指⼼包经⼿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管病⼼跳过快还便秘⼼烦⽬⾚上肢痛14⼿少阳三焦经⽆名⾄肩三焦经⼿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病⼀⽳,103个,⽳准病愈⽳位按摩是我国中医的传统疗法,⽳位按摩不仅可以治愈⼀些疾病,还能增强⼈的体质。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人体十二条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十二个相互联系的主要经络。
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胆经穴位1.太冲穴:在大拇趾和第二趾的结合处,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2.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距膝盖突约三个手指的位置,可以缓解腹泻、胃痛等消化系统问题。
3.太阳穴:在太阳穴上方,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肝经穴位4.太冲穴:同胆经穴位中的太冲穴,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5.阴陵泉穴:在脚背内侧,以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为中点,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等问题。
6.太冲穴:同胆经和肝经中的太冲穴,可以缓解头痛、失眠、抑郁等症状。
心经穴位7.少冲穴:在手心靠近拇指的位置,可以缓解失眠、心悸等症状。
8.神门穴:在头部的后中部,上方有颈椎棘突隆起处,可以缓解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9.青灵穴:在手臂内侧,当肘弯屈曲时在尺骨下端骨突处,可以缓解胸闷、气喘、心悸等症状。
脾经穴位10.太阴穴:在脚部内侧,以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之间为中心,可以缓解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11.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距踝骨上缘三个手指的距离,可以缓解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问题。
12.阴陵泉穴:同肝经中的阴陵泉穴,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等问题。
以上是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通过按摩和针灸等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人体的疾病和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的按摩和针灸需要由具有中医资格的医生进行操作,不建议自行尝试。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共11穴。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循行部位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络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通过肩臂内侧经过掌心,最终终止于委中穴。
手太阴肺经络的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肺气和水液代谢。
二、手阳明大肠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鼻翼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经过上下颌骨的直肠峡部,最终止于内眦穴。
手阳明大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宣发清热,通畅大肠。
三、足阳明胃经络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旁的迎香穴,沿着鼻唇沟到达下颌骨,然后沿着面颊下行到达液门穴,直达足背部的大趾外侧,最终终止于足跟部的承山穴。
足阳明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的功能。
四、足太阴脾经络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跟部的隐白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胫骨下三寸穴,然后经过胫骨外侧的腕部,最终终止于大腿的伏兔穴。
足太阴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运化水湿,调节脾胃的功能。
五、手少阴心经络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的涌泉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小指的少海穴。
手少阴心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的功能。
六、手太阳小肠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的少海穴,沿着手臂外侧到达肩部,然后绕过颈部到达耳后,最终终止于目内眦穴。
手太阳小肠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小肠的功能。
七、足太阳膀胱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穴,沿着头部的后正中线到达颈部,然后经过背部一直延伸到足跟部的大敦穴。
足太阳膀胱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排泄代谢废物,保持生物体的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络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底部的涌泉穴,经过内踝上行到达小腿内侧,然后上行到达气海穴,最终终止于胸部的重阴穴。
足少阴肾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的功能。
九、手厥阴心包经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的井穴,沿着手臂内侧到达掌心,最终终止于中指的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心脏,调节心血的运行。
十、手少阳三焦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指端的朴疳穴,经过手臂外侧到达耳后,然后绕行目外眦最终终止于颞部的巅额穴。
针灸学十二经脉图解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手心或足心 交接。
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
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03
十二经脉的穴位分布
分布: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
交接:手三阳经在头部交接,足 三阳经在足部交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走向: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 阳经由头走足
对应关系: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分别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末端,沿内侧赤白肉际,过内踝前缘,沿胫骨内缘上行,在内踝 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进入足离骨经内踝前1寸处,向上 在大腿内侧中点,私处毛际部和小腹,向下经过崩直走阴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边,斜走足心沿内踝尖渗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私 处,至腹部从脐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到肺。
02
十二经脉的交接和流注
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的阴 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血
手三阳经
分布:手三阳 经分布于上肢
外侧
走向: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 依次经过手太 阳小肠经、手 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手三阳 经主要治疗头 面、目、咽喉、 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配穴:手三阳 经的配穴多用 于治疗头面、 目、咽喉、神 志病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腧: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
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
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 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等。
8.鱼际穴手平伸像鱼肚子边际处。
属火穴。
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即消化不好。
9.少商穴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指掐效果不佳,用三棱针点刺一滴血效果好。
二、手阳明大肠经1.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即皮肤和毫毛)如肺功能弱体内毒素就会在大肠经淤积。
脸上的痘疹、身上的湿疹,可用刮痧法把毒素刮出去。
2.大肠经属阳明经,即气血很旺的经络。
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如手肿胀,按大肠经上痛点即可。
3. 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用手敲大肠经小臂这段,如长期便秘的人这段会很敏感。
还有一种方法,即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即手腕至食指大拇指侧处)这一段大肠经。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
十二经络五腧穴+原络穴位名称及治症(内容根据倪海厦老师人纪针灸+医学百科部分治症整理)手太阴肺经(金)井,少商,木,可针可灸,治扁桃腺发炎,退烧放血,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癫狂荣,鱼际,火,可针可灸,治乳癌,咳嗽,喉痹,咽干,失音,颜色病,面苍白,皮肤干俞,太渊,土,原穴,母穴,寸脉点,可针禁灸,脉会太渊,治脉病,心律不整,3-5点时间病,久咳经,经渠,金,本穴,关脉点,可针禁灸,治声音病,咳嗽,气喘,喉痹合,尺泽,水,子穴,可针可灸,味道病,一周内初病,新咳,内科病,神经痛,新痛络,列缺,尺脉点,可针禁灸,主任脉,治任脉上所有病症,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阳明大肠经(金)井,商阳,金,本穴,脏腑病,退烧放血,齿痛,咽喉肿痛荣,二间,水,子穴,颜色病,大肠和大肠经的初病,浅病,拒按,实症,巨痛俞,三间,木,三间透劳宫,治手风湿关节炎,腹胀,腹泻,肠炎,5-7点时间病经,阳溪,火,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合,曲池,土,母穴,虚症,久痛肩膀抬不起来,治中风大穴原,合谷,青春痘、美白灸合谷,上牙痛对称治疗,治面部中风,孕妇禁针络,偏离,肩痛,喉痛,虚症实症皆可,牙痛,耳鸣足阳明胃经(土)井,厉兑,金,子穴,实症,动脉血管堵塞,清理心脏,治心脏病,乳头硬块荣,内庭,水,下牙痛,口臭,去除胃火俞,陷谷,木,脸水肿,7-9点时间病经,解溪,火,母穴,虚症,胃经头痛,下肢、踝关节疾病合,足三里,土,本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过30岁常灸健康长寿,胃经乳癌,恶心呕吐,脚无力,向下导火气,发狂奔走,热症原,冲阳,上有动脉,胃经虚症实症皆可,有冲阳脉代表胃气在,原络治疗+公孙穴络,丰隆,丰胸,去掉喉咙的痰,原络治疗+太白足太阴脾经(土)井,隐白,木,尸厥、昏迷、妇科白带、滴漏不止荣,大都,火,母穴,虚症,脾虚,四肢无力,唇口白,脾虚易生虫,运动强脾俞,太白,土,9-11点时间病,虚实症皆可经,商丘,金,子穴,实症,初痛,新痛,对称治疗公孙穴、鱼际穴痛、助孕合,阴陵泉,水,天皇穴,治水肿,腹部胀满,膝盖,风湿,水肿,小便失禁,小便频数,水病有压痛感络,公孙,主冲脉,+内关治胃心胸,恶心,腹胀,妊娠呕吐,胃痉挛,胃病,心脏病,胃癌吐血、大出血,原络治疗+冲阳穴手少阴心经(火)井,少冲,木,母穴,虚症,心气虚,心悸,心痛,昏迷,热病,面苍白,补井当补合荣,少府,火,本穴,心脏病急救大穴,手解穴,上半身解痛,解麻,解毒,解血,治少腹,阴痛,阴痒,泻井当泻荣俞,神门,土,子穴,实症,治失眠,惊悸,情志病,心神不守,心情不稳,动则生气,见鬼发笑,心脏实症,11-12点时间病经,灵道,金,心悸,怔忡,心痛,暴喑不能言,悲恐善笑合,少海,水,面红,心跳过强,心气虚补之,心痛络,通里,治心悸,暴喑,舌强不语,原络治疗+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火)井,少泽,金,针刺放血,治咽喉肿痛,发烧,牙肿,热症荣,前谷,水,常用在孕妇奶水不足,热症,头痛,目痛,耳鸣,喉痛俞,后溪,木,母穴,虚症,主督脉,脊椎骨痛,小肠经肩项痛,13-15点时间病经,阳谷,火,本穴,热病,小肠经肩项痛合,小海,土,子穴,实症,治疣,肘臂疼痛,麻木,癫痫原,腕骨,虚实症皆可络,支正,治疣,虚实症皆可,手肘无力,肘臂酸痛足太阳膀胱经(水)井,至阴,金,母穴,虚症,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补井当补合荣,通谷,水,本穴,泻肺经实症,代用穴,五脏气乱,治头目项痛俞,束骨,木,子穴,实症,初痛,膀胱经背痛,脓疮,15-17点时间病经,昆仑,火,孕妇禁针会落胎,治项背痛,胎衣不下合,委中,土,又名血郄,解毒大穴,艾滋,麻风病,血毒疾病,牛皮癣,膀胱经背痛,坐骨神经痛,臀部痛,小腿痛原,京骨,治膀胱经头痛,虚实症皆可络,飞扬,治脚无力,不能久立,风湿关节炎足少阴肾经(水)井,涌泉,木,子穴,实症,急救大穴,泻荣补合,治头顶痛荣,然谷,火,郄穴,治脚不能踩地,特殊治症脑震荡急救放血,+公孙穴止恶心,胃经实症泻之,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消渴俞,太溪,土,太溪脉有代表肾气在,诊断肾结石,消渴,男科,妇科,泌尿生殖系统,肾炎,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五官病,耳鸣,口腔炎,足跟痛,17-19点时间病经,复溜,金,母穴,虚症,水肿,小便不出,肚子肿胀,肾炎合,阴谷,水,本穴,妇科穴,男科,泌尿系统疾病络,大钟,治小便排不出,腰酸痛,神经衰弱,痴呆,癔病手厥阴心包经(君火)井,中冲,木,中风昏迷,热病心烦,身热如火,舌强不语,头痛,心痛,中暑,惊风荣,劳宫,火,治心痛,心悸,小儿退烧,癫狂,口疮,口臭,中风,黄疸俞,大陵,土,心痛,心悸,脚跟痛,腕关节痛,呕逆,胃痛,19-21点时间病经,间使,金,专治手麻,同侧间使,对侧大陵,治心痛,心悸,胸痛,癫狂合,曲泽,水,心痛,心悸,善惊,胃痛,呕吐,肘挛,臂痛络,内关,治胃心胸,胃病,心脏病,胸口呼吸短气,气喘,止吐或催吐,主管阴维脉,肋骨里面痛手少阳三焦经(相火)经,关冲,金,急救,昏迷,热症,咽喉肿痛,头痛荣,液门,水,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指臂痛俞,中渚,木,治眼科病,耳鸣,耳聋,咽喉肿痛,21-23点时间病经,支沟,火,治便秘,夫人难产,胎衣不出,漏下不止,任脉不通,不孕合,天井,土,对称治疗治膝盖痛,头、肘、臂、肩、项、背痛,疮肿,荨麻疹,皮肤瘙痒原,阳池,禁灸,阳池透大陵治消渴,糖尿病,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络,外关,管阳维脉,儿童退烧,后背第14椎以上横向疼痛,肋骨外面痛足少阳胆经(木)井,窍阴,金,治头昏眼花,昏迷,眼睛从外侧来的痛,失眠,多梦,热病,耳聋,高血压荣,侠溪,水,母穴,虚症,治胆经上的头痛,耳鸣,胆经眼科病,寒热,头痛,耳鸣,耳聋,足背肿痛,足趾痉挛俞,临泣,木,本穴,眼科病,胆经乳房硬块,23-1点发胆结石,偏头痛经,阳辅,火,子穴,实症,治偏头痛,眼科病,胸胁,腋下肿痛,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合,阳陵泉,土,筋会阳陵泉,治中风大穴,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盖风湿,所有筋病,膝盖不能弯曲,脚抽筋,口苦,呕吐,黄疸,便秘,感言,胆囊炎,胆道蛔虫,坐骨神经痛原,丘墟,治脚踝扭伤,商丘透丘墟,治眼科病,目中生衣膜,眼睛不好,脚气,足跟痛络,光明,治眼科病,夜盲,近视,癫痫,乳胀,白内障足厥阴肝经(木)井,大敦,木,本穴,治疝气,子宫下垂,性病,阴部痛,崩漏遗尿,癫痫荣,行间,火,子穴,实症,治急性肝炎,急性肝病,1-3点不能睡,肋间痛,头痛眩晕,青盲,雀目,口眼歪斜,遗尿,疝气俞,太冲,土,1-3点时间病,妇科,滴漏不止,月经不停,阴部痛,小便带血,开四关:2合谷+2太冲,治气血不和全身痛,合谷管气,太冲管血,对称治疗合谷痛,黄疸,疝气,较软无力,肝炎经,中封,金,疝气,阴部痛,遗精,小便不利合,曲泉,水,母穴,虚症,治筋,痉挛,失眠,少腹,子宫妇科,小便困难,阴痒,肝虚皮肤病,阴挺络,蠡沟,肝经上的淤积,积块,月经不调,阴痒,阴挺,子宫内膜炎任脉重点常用穴位承浆,中风,漏水漏饭,不能闭口廉泉,舌强不语膻中,气会膻中,治跟气相关的病,强心脏巨阙,心脏募穴,任何心脏的病中脘,胃的募穴,任何胃病,腑会中脘水分,水肿,饮水气化的位置神阙,隔盐灸,肠鸣中风,肠子问题关元,任何小肠问题,腹部病,心脏病急救穴中极,膀胱募穴,任何膀胱问题督脉重点常用穴位水沟,消渴,口歪眼斜,中风,面肿,急救素髎,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息肉,鼻窦炎风府,治中风大穴,头项强痛哑门,声音沙哑,禁灸大椎,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发烧感冒解热,针刺放血身柱,不深刺,儿童灸长个,身体壮神道,可作诊断,心脏痛有压痛灵台,血会,血病,血癌有压痛感,禁针,可做诊断至阳,腰脊疼痛消渴穴,糖尿病的诊断和质量,禁灸,在脾脏正后方筋缩,肝脏正后方,抽筋,癫狂,癫痫,抖动脊中,黄疸便血命门,第14椎下,角弓反张,脑膜炎长强,痔疮百汇,六阳经交会,头痛,百病皆治,治中风大穴。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针灸秘方及十二经脉穴位定位
自学针灸学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腧四厥阴,五心六督七膈腧,九肝十胆脾胃俞,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四大肠,腰五腰眼,腰骶小肠与八髎。
颈椎病:风池、肩井、夹脊、曲池、列缺、颈痛、中诸腰椎病:肾俞、志室、腰眼、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丰隆、承扶、殷门、风市肾俞:第二腰椎旁开1.5寸志室:第二腰椎旁开3寸腰眼:感冒辨证分型: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或者不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痰液清稀,肢体酸楚,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伟恶风寒,发热重,有汗,鼻塞、流浊涕,痰液粘黄,咽喉肿痛,口渴,头痛昏胀,苔薄黄,脉浮数。
夹湿: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畅,头胀如裹,骨节酸痛,胸闷纳呆、口淡或甜等为特征。
夹暑:汗出不畅,心烦口渴为特征。
夹燥:鼻咽干燥,咳嗽无痰,口渴、舌红为特征。
治疗原则:祛风解表,风寒以辛温发汗,风热以辛温解表,针灸以:手太阴肺经,阳明经及督脉为主。
针灸治疗:主穴:列缺、合谷、太阳、风池、大椎风热:尺泽、曲池、鱼际(鱼际: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风寒:风门、肺腧(风门:督脉,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腧:督脉,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鼻塞:迎香、印堂体虚:足三里、关元、气海(关元:任脉: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小肠募穴;气海,任脉: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盲之源)。
全身酸痛:身柱(督脉,定位:俯卧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夹湿: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主治健脾祛湿)夹暑: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利水消暑)。
咽喉肿痛:少商(手太阴肺经,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内科治疗: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方组:风热:治法,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方组:方歌:连翘30g 银花30g 苦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芦根6g【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热,竹叶荆牛豆薄荷,甘桔芦根凉解表,发热咽痛服之康[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主治1. 三焦经•关元穴:主治腹痛、泄泻、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等症状。
•气海穴:主治呃逆、消化不良、腹胀、泄泻等症状。
•中脘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症状。
•魄户穴:主治胸痛、心悸、嗳气、烦躁、失眠等症状。
2. 肺经•太渊穴:主治咳嗽、哮喘、胸闷、气喘等症状。
•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天突穴:主治胸胁疼痛、气喘、哮喘等症状。
•侠白穴:主治咳嗽、肩背痛、胸胁疼痛等症状。
3. 胃经•足三里穴:主治胃疼、腹痛、呃逆、泄泻等症状。
•地机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腹胀等症状。
•峡华穴:主治胃痛、呃逆、胃胀、腹痛、泄泻等症状。
•天柱穴:主治胃痛、呕吐、泄泻、腹胀等症状。
4. 大肠经•商阳穴:主治牙痛、咽喉肿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合谷穴:主治头痛、齿痛、目黄、咽喉肿痛等症状。
•阳溪穴:主治偏头痛、鼻塞、视力减退、齿痛等症状。
•曲池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齿痛等症状。
5. 心经•少府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嗳气等症状。
•灵道穴:主治心痛、心悸、失眠、抑郁等症状。
•少冲穴: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太陵穴:主治心痛、嗳气、健忘、失眠等症状。
6. 小肠经•阳谷穴:主治头痛、项痛、耳鸣、牙痛等症状。
•光明穴:主治目疾、耳鸣、牙痛、头痛等症状。
•曲垣穴:主治目疾、颊肿、牙痛、头痛等症状。
•天鼎穴:主治目疾、颊肿、牙痛、头痛等症状。
7. 膀胱经•至阴穴:主治腰痛、遗尿、尿频、遗精等症状。
•建里穴:主治小便不利、腰痛、尿频、遗尿等症状。
•通谷穴:主治腰痛、小便不利、尿频、遗精等症状。
•俞气穴:主治腰痛、频尿、遗尿、遗精等症状。
8. 肾经•阴谷穴:主治遗尿、尿频、遗精、失眠等症状。
•神庭穴:主治遗尿、尿频、遗精、失眠等症状。
•涌泉穴:主治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
•太溪穴:主治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
9. 心包经•天池穴:主治心痛、胸闷、目黄、头痛等症状。
•天泉穴:主治心痛、胸闷、呃逆、惊悸等症状。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络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贯穿上肢,起源于胸部,主要功能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潜在作用包括疏散风寒,润肺止咳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走行于上肢,起源于鼻孔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通便利肠,清热解毒等。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走行于下肢,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主治功能包括健脾开胃,消化调节等。
4.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头、背、臀部和下肢,主要功能是主导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利尿通淋,舒筋活络等。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安神定志,养心安眠等。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指尖处,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泄,主治功能包括养血明目,利尿通淋等。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温肾阳,益精补肾等。
8.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脾胃功能,主治功能包括补脾健胃,化湿利水等。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包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心包保护和调节,主治功能包括疏肝理气,舒筋活络等。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和头部,起源于目睛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三焦功能,主治功能包括通神活络,疏风清热等。
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部、胸部和背部,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胆汁的产生和排泄,主治功能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肝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气血运行,调节肝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润燥通经,疏肝养血等。
十二条经络和任督二脉的穴位主治疾病(可以按、揉、艾灸、拔罐)
十二条经络和任督二脉的穴位主治疾病(可以按、揉、艾灸、拔罐)
膀胱经
清明:眼病(主要是炎症)
攒竹:热症眼病(眼睛红肿等)
天柱:颈椎病,高血压
八髎:男女生殖疾病
委中:腰痛,高血压,脑后痛,足跟痛
光明:胆的慢性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眼睛疾病,头痛
悬钟(髓之会穴):骨头方面的病
丘墟:上火引起的症状,上身炎症
肝经
大敦:下焦出血(用艾灸的方法,配合隐白穴,大墩适合火气旺的人,隐白适合比较虚寒的人)
行间:心火盛(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头长泡等)
太冲:排毒,消气
三阴交:慢性肝炎,肝功能弱
水分:水肿,糖尿病,慢性炎症,祛湿
下脘:小肠问题(肠痉挛、小肠神经紊乱、腹泻、便秘等)
建里:强壮十二指肠
中脘:胃痛,胃酸,胃胀,肚子胀 (最好在中脘和气海同时拔罐 ),调节血糖(很管用)
巨厥:调理心脏,胃下垂(因为心脏虚弱)
鸠尾:驱散心中闷气
檀中:气不顺
紫宫:养护心脏
华盖:调节肺,肺的毛病
商丘:下身炎症
(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三阴交:妇科病,痛经
漏谷:完谷不化,小便不利,前列腺问题
地机:慢性胰腺炎,糖尿病
阴陵泉:祛湿
血海:瘙痒,散瘀
大包:急性扭伤
胆经
童子髎:鱼尾纹,眼睛疾病(近视、白内障等)
听会:耳部问题,面瘫
悬颅:头晕目眩(最好配合悬厘穴 )
率谷:酒后不适,消化不良
养老:老年病
支正:心脏问题(头痛、目眩、癫狂、惊恐等),麻症,颈椎压迫症,手不能握物,攥东 西没劲,记性不好,健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腧: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
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
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
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功效: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
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
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
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要经常揉。
公孙:用大姆指从太白穴往上捋,有个磕头。
促进肠子蠕动,对治疗消化不良,肚胀效果非常明显。
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血海:掌心扶着人的膝盖大拇指的位置,找一个敏感的痛点点按,可治疗出血症,血瘀症,贫血。
缓解脾胃不调。
心经功效: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葛。
是调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极泉:腋窝中点。
调节心率,治疗两肋痛。
探知心血管功能的要穴,用拨动。
少海:肘横纹边沿处(靠里)。
调解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灵道:腕横纹上1.5寸,贴着骨头边沿揉。
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减缓心率,平静心神。
阴郗:腕横纹上0.5寸。
防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神门:掌横纹凹陷处。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泄心火。
可增强胃动力。
防止老年痴呆。
治疗晕车。
增强通便能力。
少府:手握拳小指对着的位置。
主治先天性心脏病。
轻揉按摩可增强心脏功能。
治女性阴道瘙痒,男子的阴囊湿疹。
降心火,防治暴喑,中风说不出话。
少冲:小指内侧指甲旁。
防治急症,癫狂,昏厥。
小肠经功效:治疗肩背,颈锥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少泽:治疗热症,用刺血的方法最好后溪:掌横纹的末端,贴着末端往下一按有一个凹陷处,紧接着往上一推,推到骨缝。
这是一个大穴,八脉交汇处。
可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病,如腰锥尖盘突出,腰痛病,恐惧忧虑。
可治落枕,肩痛。
养老:手臂在胸前平放,手心向下,食指肚摸到这个高骨头然后一转,摸到一个凹陷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穴。
可治疗老眼昏花,耳聋,耳鸣。
高血压支正:腕横纹上5寸,小肠经与心脏的一个络穴。
治疗人体的赘生物,瘊子,扁平疣,脂肪瘤。
小海: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果觡之间,用手一拨动指尖就会发麻,这就找到这个穴位了。
经常拨动小海穴可增强它的传导力也可增加心脏的力量。
小海穴也是这条经络的合穴。
合穴治这条经络的脏腑,可增强消化能力,可去人体的燥火,强脾。
天宗: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
防治妇女的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听宫:耳平前面一厘米,张口凹陷处。
治疗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
都可以点揉听宫得到改善。
膀胱经功效:是最大的排毒通道。
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
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
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
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
腰痛的地方,站立,肘尖和膀胱经相交的位置。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
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
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腿肚子边沿的位置。
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
治疗慢性腰痛。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
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
治疗胯骨两边腰痛效果显著。
金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急性头痛的要穴。
至阴:小脚趾外侧指甲旁。
艾灸可转胎。
肾经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治疗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
肾开窍于耳,肾之府为腰。
涌泉:脚底前掌凹陷处,每晚按摩100次可引血下行。
可调节高血压。
一.按摩时无弹性,体质虚寒的人可用艾灸的方法。
二.肾火旺,肾阴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太溪:脚内踝后侧贴着内踝。
肾经的原穴,补肾的大穴。
拔罐、按摩都行,什么体质都可以按。
对人体非常有补益作用。
大钟:太溪穴下面一点。
肾经的络穴。
治疗慢性疾患,本脏以外循经走向联络到的其他经上的问题都可治疗。
可治咽喉痛,失音症。
复溜:大溪穴之上紧挨着。
贴着骨头方向去按。
治疗淤血症,要防止静脉曲张一定要多按摩复溜穴。
可以通月经,揉复溜可帮助伤口愈合,特别是在脾经上的。
滋肾阴,治疗干咳,哮喘。
阴谷:紧挨着委中的一个窝边沿。
肾经合穴。
治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
通膀胱,利尿,治疗女士的阴道搔痒,不孕症。
男士的阴囊湿疹。
俞府:胸口中线旁开三指。
调动肾经的气血。
上边气血不足,即肾不纳气,如饥不欲食,女士的梅核气等。
按摩俞府穴可得到缓解。
同时按摩太溪、复溜。
把整个气血都运转起来。
心包经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
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天泉:腋下横纹两寸。
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
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节心血的供应。
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5寸处。
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
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节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
可治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
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
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
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小贴士:推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中点(推时从劳宫起,推300次),对内热性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以推。
虚寒体质的小孩不能用。
三焦经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
多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关冲:在无名指外侧指甲旁。
要用食指的指节来咯它。
防止晕车,液门:小指无名指交界处无名指这一侧骨缝当中。
治疗口干舌燥,夜里口渴的症状阳池:腕关节的中点。
刺激阳池能激发人体阳气,对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
也可艾灸。
支沟:腕关节上3寸。
治疗肋间神经痛,气郁不舒等症状,按摩支沟穴还有通便的作用。
翳风:在耳后根。
治疗急性耳聋、耳鸣。
尤其是急性耳聋、耳鸣有很好的效果。
丝竹空:防治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胆经胆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
瞳子髎:在鱼尾纹旁边。
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
治偏头痛。
风池:在发际边凹陷处。
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
把眼睛闭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肩井: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就是肩井穴。
主治痛症。
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缓解作用。
京门:肋骨边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点一点就会有一个特别痛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门穴。
是肾经的发源地。
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
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带脉:手贴脸部,肘尖下3寸。
治疗妇女肥胖,预防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
风市:站立起来中指点的地方。
用拳头的指节来敲打它。
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
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
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拘挛有缓解作用。
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搔痒等皮肤病。
阳凌泉:膝盖外下方有个骨头,贴着骨头边沿。
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拨动它。
对中风,脑血管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
能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外踝上5寸。
防治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贴着外踝。
可治疗和预防腿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
对治疗肢体和腑脏的各种炎症有很好的效果。
(如眼睛发炎,中耳炎)胆经的穴位不太好找,可用指节来敲。
从上往下敲。
肝经肝经三大功能:一.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二.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太冲: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上面1寸。
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宣泄作用。
是肝经的原穴。
和行间一起按效果最好。
行间: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
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积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
蠡沟:内踝上5寸。
一,治疗女性阴道搔痒。
二,月经不调,白带不调,月经湿疹。
章门:八大要穴之一。
肋骨的边沿,把手贴在脸上,肘尖的位置,就是大概章门的位置。
调节五脏协调,敲打它可疏肝健脾,防治乳腺增生,防治妇科病,减肥。
手太阴肺经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