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超级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
1.“守一”意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转化理论”。所谓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2.德育的内含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习俗性德育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4.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5.德育的现代化特征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才为目标的德育①学校德育的民主化②学校德育的世俗化③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6.德育理论的形态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7.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8.德育的本质三种人性①是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本原性的人性②是与兽性相对的人性—这是本质意义上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或者德性)—它是前述两种人性综合与运动的结果。
9.对道德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第一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本质。第二是从本质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本质。最后,道德教育本质讨论还有一个在教育内部与其他教育形态相比较的本质探讨唯度,这主要表现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等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质的不同。德育功能的含义;德育的效果有高有低,因具体的德育实践而定,但德育功能却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规定。故客观效果和能量只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德育在生活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德育在(品德),一是道德主体的品质。二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可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或者德行生活。
10.正确德育观的意义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立。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1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2.认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13,。德育的个体功能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14.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1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落实要注意首先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其次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
16. 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①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格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男性生殖器官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人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动欲区与之相联系。解决的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格。②社会学习
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进展的心理学派,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是他们的代表。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强化。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从外在行为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其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教师的行为以及完善,优化德育环境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社会学理论的缺点是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必要关注,同时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关注不够。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以皮亚杰,科尔伯格为代表。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促使儿童由自我中心,向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转变的关键是儿童的社会交往,儿童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我们对德育对象的道德实际的认识。
18.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19.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
20.“因材施教”包括①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②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③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④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1.德育主体实际上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
22.德育主体有两种形态即专门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
23.对德育主体作用的正确认识包含①德育主体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学习主体道德学习的主体性发挥②德育主体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③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发挥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
24.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25.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的表现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26.德育目的道德功能的表现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27.社会本位—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第斯多惠、杜威
28.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即理解为道德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知”即对道德价值与认识的认知“情”即道德情感“信”指道德信念“意”指道德追求的执着、道德行为的意志力“行”就是道德行为的策略、能力等
29.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四,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最后,德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0.“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1.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32.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①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②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③德育过程观④偶发因素
33.德育课程的特点①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方面④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
34.活动课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②活动的德育意义: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