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

合集下载

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

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

2020年第5期(总第112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CHINESEEDUCATIONNo.52020GeneralSerialNo.112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0⁃09⁃15㊀㊀作者简介:陈振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法学和语义学㊂Email:emmachen2009@126.com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项目编号:20&ZD297)和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20YCX162)的经费支持㊂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作者本人负责㊂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陈振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中国北京100083)摘㊀要: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包括:1.在新理论的创建上,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2.在研究生态上,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3.在研究驱动力上,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解释驱动的研究;4.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从概括归纳走向假设 演绎 检验;5.在研究范围上,从词法㊁句法层面向广延拓展;6.在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上,或者基于新的认识重新解释,或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㊂最后,探讨了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展所受到的跨学科影响和科学哲学背景㊂关键词:新世纪;语法研究;发展态势中图分类号:H14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221⁃9056(2020)05⁃0066⁃11DOI编码:10.14095/j.cnki.oce.2020.05.007一㊁引㊀言‘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开启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传统;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则始于‘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㊂在此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汉语语法[1]研究走过了一个从机械借鉴到基于借鉴和对比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㊁不断前进的过程㊂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绩斐然:不仅成果卓著,人才辈出,而且对语言学的其他领域和后世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 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㊁最具前沿性㊁成果最为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为突出的领域 ,处于引领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地位㊂(施春宏㊁李晋霞,2014)对此,龚千炎(1987㊁1997)㊁邵敬敏(1990㊁2011)㊁陆俭明(1993㊁2019)㊁陈昌来(2002)等重要文献已经做出了阶段性或通史性的梳理与反思㊂新世纪各种语法理论异彩纷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㊂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理论边界,有其自身的适应性和解释的偏向性㊂正如陆俭明(2019)所言: 目前任何一种语法理论及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都不能包打天下;都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内的语法现象,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语法问题,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得另换分析的视角,另找分析的手段㊂如此㊃66㊃第5期陈振艳: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螺旋形的不断延伸发展㊂ 在语法研究大放异彩㊁多元理论百家争鸣的新形势下,总结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概括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思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未来的走向就显得十分必要㊂本文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但不局限于新世纪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联系过去,展望未来,从理论研究和本体研究方面对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做出宏观的总结与思考㊂二、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理论研究和本体研究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其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在新理论的创建上,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在研究生态上,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在研究驱动力上,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解释驱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从概括归纳走向假设 演绎 检验;在研究范围上,从词法㊁句法层面向广延拓展;在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上,或者基于新的认识重新解释,或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㊂(一)在新理论的创建上,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马氏文通“以来,借鉴与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框架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特色,传统语法㊁结构主义语言学㊁形式语法㊁功能语法㊁认知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递相兴起就是最好的说明㊂但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新世纪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理论发展方面正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借鉴和对比的基础上创新㊂如刘丹青倡导的库藏类型学,冯胜利开创的语体语法和韵律语法,沈家煊的 名动包含 说,以及徐通锵㊁潘文国㊁鲁川的 字本位 理论㊂刘丹青自2011年倡议建立语言库藏类型学以来,以之为框架,探讨了普通话及方言中诸如量词㊁动词㊁连动结构㊁话题结构㊁主次复句等若干显赫范畴以及寄生范畴㊁目标范畴等语义范畴(刘丹青,2012a㊁2012b㊁2013㊁2018),并提出了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刘丹青,2014)㊂在语体语法领域,学界从语体角度考察语法事实,探求语体规律,分析语体机制和生成动因,构建语体语法规则和体系㊂陶红印(1999)㊁张伯江(2007)认为语体不能停留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传统二分上,还需要更细的分类,张伯江(2005)提出 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语法 ,他们的研究对汉语语体语法研究具有引导之功㊂冯胜利(2010㊁2011)从直接交际出发提出构成语体的两对基本范畴:正式/非正式㊁典雅/通俗,提出 语体必两极对立而后成存 的理论,且各具不同的词汇系统和句法系统,并构建出语体三维坐标结构㊂冯胜利㊁施春宏(2018a㊁2018b)建构了 一体两翼 式的语体单位的层级系统,发展出一套具有准公理性质的语体语法系统,并将语体语法视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独立范畴㊂施春宏(2019)将目前汉语学界的语体语法研究概括为 双峰并峙,三江汇流 ,并将冯胜利开创的语体语法归入形式语体学㊂目前,语体语法已经发展成为以形式 功能对生律(冯胜利㊁刘丽媛,2020)为原理,以语体交际调距为机制,以人㊁事㊁地㊁意为鉴定法的新型语法理论㊂(冯胜利,2019)在汉语语音和语法领域,冯胜利致力于建立韵律语法学㊂韵律语法以韵律学为基础来研究语法,研究韵律和语音㊁词法㊁句法㊁语义㊁语体等不同层面法则的界面互动,即韵律界面的语法现象㊂其中,韵律句法学是基于当代韵律音系学和形式句法学研究韵律和句法界面互动的理论,主张 韵律制约句法 ㊂从Feng(1991㊁1995)构建了一个韵律制约句法的理论框架以来,冯胜利又提出了 韵律词 最小词条件 一句一调 韵律 句法层级对应模式 等观点,韵律句法学获得了长足发展㊂施春宏㊁李晋霞(2014)认为 将韵律看作一种制约语法结构规则的形式,是近20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发展 ㊂陆俭明(2019)认为其 既让汉语韵律句法研究得以走向世界前沿,又推动国际韵律语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㊂名动包含 说㊂为解决汉语中 NP+的+VP 结构(如 这本书的出版 )与布龙菲尔德 向心㊃76㊃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结构 理论之间的矛盾,沈家煊(2007㊁2009a㊁2010a㊁2010b)提出了 名动包含 说,即现代汉语的动词是名词的次类,并加以论证㊂沈家煊(2020)进一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来审视英汉 名动分立 和 名动包含 的词类区分模式,认为这体现了演绎思维和类比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㊂对名动包含 说支持者有之,如吴长安(2012);质疑者也有之,如陆俭明(2013㊁2015)㊂字本位理论最早由徐通锵(1994a㊁1994b)提出㊂徐先生认为,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字,字一字组一句子㊁句群是句法单位的结构序列,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节㊁一个概念,字本位理论初步建立㊂字本位理论的观点还包括:字是 音义关联的基点 , 因字而生句 ,汉语是话题 说明的结构框架㊂(徐通锵,1998㊁1999㊁2005㊁2007㊁2008)潘文国㊁鲁川都是字本位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㊂潘文国的‘字本位与汉语研究“(2002)提出了 音义互动 论,是字本位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之作㊂鲁川(1998)提出汉语是 语义型语言 ,汉语语法研究应加强 意合法 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字本位理论㊂(二)在研究生态上,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语法研究生态指的是,语法研究跟语言学中其他领域的研究以及语言学研究之外其他学科的研究之间的关系,即语法研究在当前科学研究中所处的环境(施春宏㊁李晋霞,2014)㊂这里主要指语法研究与以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如语素㊁词㊁短语㊁句子㊁篇章)和不同的语言部门(如音法㊁词法㊁句法㊁韵律㊁语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内部研究之间的关系㊂结构主义语法注重静态的片段的形式研究,只关注句法平面,不重视甚至回避意义;50年代乔姆斯基革命诞生的形式语法,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独立的系统,将语音㊁语义都排除在句法部门之外,聚焦于句法平面,其关注点也是形式㊂因此二者都是单一层面的静态的片段研究㊂在汉语语法学界,80年代是结构主义语法一统天下的时期㊂直到 三个平面 及 两个三角 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第一次转型㊂80年代,胡裕树㊁范晓(1985)㊁胡裕树(1992)提出语法研究的 三个平面 理论,邢福义(1990㊁1991㊁1993㊁1994)提出两个 三角 理论 表里值 小三角㊁ 普方古 大三角分析理论,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由 静态的片段研究发展为动态的多角度研究 , 研究视点的多角度避免了孤立地单线索地解释语法事实的现象 (华萍,1991),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单一层面的静态研究走向多层面㊁多角度的互动研究的第一次转型㊂第二次转型是80年代 大语法 观念的出现㊂对于 大语法 的范围,学界有两种观点,通行的观点认为 大语法 是涵盖了词法㊁句法㊁篇章㊁语义㊁语音㊁语用㊁韵律㊁语体㊁修辞等语言系统内部各界面㊁语法系统内部各层面诸要素在内的规则体系,语义语法㊁语用语法㊁韵律语法㊁语体语法等都包括在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语法是指包括语言学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如心理语言学㊁病理语言学㊁神经语言学㊁社会语言学㊁人文语言学㊁数理语言学等)在内的语法规则体系㊂不论作何种理解, 大语法 观念的提出,都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二次实现了向动态研究的转型㊂语法范围的突破,使得学界开始关注语法内部各要素之间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㊂本文对语法的看法取第一种 大语法 观,将包含词法和句法的 语法 看作 小语法 ㊂本文的 语法 ,浑言之指 大语法 ,析言之指 小语法 ㊂在对大语法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的考察中,有的学者从两两互动的视角加以考察,如语法与词汇的互动㊁语法与修辞的互动㊁语法与语体的互动㊁语法与韵律的互动等;有的学者从多重互动的角度进行考察㊂语法与词汇的互动㊂汉语形式语法学者秉持 动词决定论 动词投射 原则所做的研究,袁毓林(2013㊁2014)㊁宋作艳(2011)等的生成词库论研究,袁毓林(1992㊁2010)对于现代汉语动词和句式配价的研究等,都在句式和词项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实现了语法与词汇的互动㊂语法与修辞的互动㊂刘大为(2010a㊁2010b)提出了修辞构式的概念,认为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构成了一个连续统,修辞学和语法学是一个学科统一体㊂前者主要关注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推㊃86㊃第5期陈振艳: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导性的修辞构式,后者主要关注经过修辞构式稳定发展而来的,具有不可推导性和稳定性的语法构式㊂陆俭明(2016)提出了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的演化发展过程的观点,认为 修辞构式 是修辞学研究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新视角㊂刘大为(2019)认为语言表达的下行动因是修辞化,语法化和修辞化共同作用塑造了构式系统或语法系统㊂我们认为, 修辞构式 的提出,使得修辞学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彼此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二者的互动与对接㊂学界意识到,采取和坚持语法和修辞㊁语法学和修辞学双向互动(bidirectionalinteraction)的 互动论 已经成为认识语法和修辞两者之间关系的新观念 (施春宏,2012)㊂陈永禹(2011)提出在语法与修辞兼顾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语言学与修辞学之间的关联㊂许长谟(2012)认为修辞学与语言学的结合不仅存在于语法层面,也必将拓展至词汇㊁篇章以及语音㊁语义和语用层面㊂多重互动㊂施春宏(2016㊁2018)的 互动构式语法 ,倡导 多重互动观 和精致还原主义(so⁃phisticatedreductionism)/精致整体主义(sophisticatedholism)的方法论原则㊂互动构式语法认为,一切构式都处于各种互动关系之中,都是互动作用的结果,这种互动既包括语言系统内部不同层级㊁不同界面之间的互动,也包括语言系统内部与语言系统外部的互动㊂在方法论层面,倡导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模式相协调㊂(三)在研究驱动力上,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解释驱动的研究结构主义语法之前的研究基本上都以语法事实的充分描写为追求,而乔姆斯基则提出将解释作为语法研究的最高追求㊂这标志着语法研究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范式向解释驱动的研究范式的转变㊂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功能语法学派也将解释语言现象作为理论追求的目标,但其注重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主张从语言结构的外部寻求对语法现象的解释㊂而这个 外部 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语言的功能来解释;二是从认知上来解释;三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来解释语言的共时结构㊂(沈家煊,1996)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汉语语法研究同样也经历了基于结构主义观念的语法研究一统天下,进而形式语法㊁功能语法进入历史舞台的转换,研究范式从描写驱动的研究走向了解释驱动的研究㊂新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形式语法及其新发展 句法制图理论,功能语法及其新兴分支 互动语言学,认知语法及其支流 构式语法,还是国内汉语学界有所发展和创新的语法理论,如互动构式语法㊁库藏类型学㊁韵律语法㊁语体语法等,都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以寻求理论体系内的解释作为自己的目标㊂因此,新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是基于描写的解释驱动的研究㊂在形式语法方面,黄正德(2008)从 他的老师当得好 谈起,对各种 伪定语 句式[2]的生成机制,从词义分解(lexicaldecomposition)和核心词移位(headmovement)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 伪定语 句式都是动词核心向上移入轻动词位置的结果㊂沈力(2009)对汉语蒙受句式(村里断水了㊂/他家病了一个人㊂)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解释,认为是轻动词AFFECT分别选择隐现事件和变化事件做补语的结果㊂邓思颖(2016)在制图理论的框架下,用联合结构说(Tang,2015)分析汉语助词,提出 事件>时间>焦点>程度>感情 的句末助词连用排序,认为助词是联合结构的内并连语㊂此外,学者们还对领主属宾句㊁新被字句㊁ 打碎了他四个杯子 的单宾/双宾结构类型㊁致使句㊁存现句㊁状语语义指向宾语句( 浓浓的煮了一壶咖啡 )㊁双主句( 张三一条腿断了 )㊁连字句㊁重动句等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进行了形式化的解释㊂在功能语法方面,张伯江㊁方梅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在现代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㊂沈家煊(2002㊁2006㊁2009b)分别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㊁ 王冕死了父亲 的生成方式以及一些特殊句式[3]的主观性问题进行了论述㊂宗守云(2016)从行域㊁知域㊁言域三域的角度对 还X呢 构式进行了解读,其子构式分别表示贬抑㊁否定㊁嗔怪,并提出在构式研究中应排除同形构式,以保持构式同一性㊂㊃96㊃海外华文教育2020年互动语言学从交际过程寻求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关注交际意图㊁认知㊁人际互动等因素㊂乐耀(2016)分析了让步类同语式(如 这双鞋好是好,可就是太贵了 )表达主观评价立场的互动属性及其遵循的先扬后抑的总体原则㊂李先银(2015)认为 真是 作话语标记时核心意义是话语否定,其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强度的表现㊂认知语法运用范畴化与原型理论㊁隐喻与转喻㊁意向图式㊁意象与认知域㊁象似性㊁心智扫描方式㊁图形与背景㊁有界与无界等概念来研究汉语㊂沈家煊是汉语认知语法研究的大力践行者㊂沈家煊(2000a)提出了句式配价或句式论元的概念,并提出描写动词词义的 理想认知模型 ㊂沈家煊(2000b)通过对 偷 和 抢 句法差异的认知解释,建立起了凸显角色⊃非凸显角色的单向蕴含式㊂张敏(2019)从三个角度重新审视戴浩一(1988)提出的时间顺序原则,认为时间顺序原则只在对称型的结构中有预测力;在非对称型的结构中起作用的是距离象似性(即语义接近原则,见陆丙甫,2004)等其他原则㊂(四)研究方法:从描写 归纳法逐步走向假设 演绎 检验法从科学哲学的发展来看,早期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信奉描写,逻辑实证主义奉行证实和归纳,而证伪主义则践行演绎㊂ 归纳的实质在于在概括的基础上作预言㊂但这样的预言只是假说的性质,而不具备证明的效力 (朱晓农,2008:103),而假设 演绎 检验法是 使语言学走上科学而非史学的精密化㊁数学化道路 的科学研究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将迫使我们作出预言,并接受进一步材料的检验,从而使语言研究向更高的科学阶段解释期发展 (朱晓农,2008:269)㊂ 科学研究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假设㊁作发现㊁想点子的随机探索过程㊂第二步是逻辑评价的递归过程㊂归纳是假设的来源之一㊂在第二步只有演绎逻辑派得上用场㊂ (朱晓农,2008:104)语法研究中假设 演绎 检验法追求的目标是对语法现象做出预测性的解释㊂随着汉语语法研究驱动力从描写转向解释,研究方法也逐渐从描写 归纳走向假设 检验 演绎,研究方向从概括走向预测㊂在这样的转向中,新世纪各语言学流派的汉语语法研究,也都向自身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上着力㊂假设 演绎 检验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构建模型,做出预测;二是注重证伪㊂形式语法和句法制图理论是将假设 检验 演绎法利用得非常充分的代表性语法理论㊂对于句法结构层级的普遍性,句法制图理论内部有强预测和弱预测两种观点㊂强预测观点认为,某一功能中心语及其投射只要在某一语言中显性存在,那么它一定在其他任何语言中存在,只是存在方式有显性或隐性的不同㊂弱预测观点则认为,句法结构层级在库存清单这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语言在类型和数量的选择上会有差别㊂司富珍(2019)支持强预测观点㊂对于证伪,形式语法和句法制图理论通常采用最小对立对的方法㊂蔡维天是将最小对立对方法运用得非常充分的学者,如蔡维天(2007㊁2015㊁2016)㊂形式语法和句法制图理论注重在研究中构建模型和采用最小对立对,凸显了假设 演绎 检验法预测的研究方向和证伪的(falsification)研究策略㊂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其基本假设是 一切行为都是有动机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人受到刺激后做出反应的结果㊂结构主义语言观说明,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虽常以描写 归纳为主,但并非倡导仅做归纳,不做演绎;仅做概括,不做预测㊂新世纪的结构主义汉语语法研究,更是在其自身理论基础上注重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如施春宏(2003)用词义衍化过程假设来概括词义衍化过程,认为比喻义的产生是结构隐喻的结果㊂文章据此预测了容易生成比喻义和可有比喻用法的词语㊂假设的部分内容已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得到了验证㊂施文体现的预测精神是,预测内容不一定必然出现,但如果出现,出现的必然是预测内容;如果预测内容没出现,如能得到解释,则不构成反例:体现了一种强预测的观点和证伪的策略㊂认知语言学的语法研究强调弱预测,认为许多语法现象只是体现为一种倾向性,语法学者能做㊃07㊃第5期陈振艳:新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态势的只有对语言现象的形成动因做出充分的解释,从这种意义上说是一种 弱预测 ,语法研究的目标介于解释和预测之间(沈家煊,2004)㊂(五)在研究范围上,从词法㊁句法层面向广延拓展研究范围向广延拓展,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从词法㊁句法拓展到篇章语法㊁语体语法㊁韵律语法等㊂其中,篇章语法主要基于语篇考察某些话语标记及语法范畴在语篇衔接㊁话语互动中的地位和功能,关注语篇与交际对语言形式的影响与塑造,以探求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㊂因此,篇章语法与功能语法㊁互动语言学互通㊂如张谊生(2002)发现 就是 从共时看有六种语篇衔接功能,从历时看经历了一个从判断的谓词性短语虚化为衔接连词的过程,语用是主要虚化动因㊂方梅(2018)认为引语标记 说是 具有传信标记㊁模棱语㊁态度标记三种元话语功能㊂饶宏泉(2019)则基于认识斜坡理论和新的分析框架,讨论了 来着 的情态功能㊂除此之外,也有直接从篇章出发的研究,如陈满铭(2013)认为章法包含篇法,以阴阳二元为基础呈现逻辑结构关系㊂这种逻辑结构由移位与转位实现横向扩展,由包孕实现纵向推深,从而形成系统㊂(六)对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在某些汉语具体语言事实的重新认识上,汉语学界或者基于新的认识重新解释,或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㊂这些认识在很多研究上形成了前后相继㊁路径多样的清晰的研究链,这不仅有助于学术后辈从不同角度认识汉语具体语言事实及其理论蕴含,而且也体现出学术 百家争鸣 之风㊂学界关注较多的语言事实如 差一点 这本书的出版 ㊁旁格述宾结构㊁ 王冕死了父亲 ㊁动宾倒置复合词㊁多项定语的语序等㊂差一点 有 企望说 (朱德熙,1959)㊁ 色彩说 (毛修敬,1985),范晓蕾(2018㊁2019)基于北京话的考察又提出 预期说 ㊂这本书的出版 之类的 NP的VP 结构,在运用布隆菲尔德(Bloomfield)的向心结构理论进行分析时遇到了困难㊂为解决这个困难,汉语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㊂新世纪之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修改布氏理论(朱德熙等,1961;朱德熙,1961㊁1984);第二种是动词名物化(施关淦,1981㊁1988);第三种是前两者都维护(项梦冰,1991)㊂新世纪之后,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研究路径:第一种是形式主义的研究路径,如陆俭明(2003)㊁司富珍(2004)㊁熊仲儒(2005a)㊁石定栩(2008)㊁彭家法(2012)等㊂形式主义的方案认为,这类结构是名词性短语NP或DP, 的 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是该结构的功能核心㊂第二种是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如周国光(2004㊁2007)㊁金立鑫(2019)㊂周国光(2004)认为这类结构是指称性的主谓结构,来源于陈述性的主谓结构, 的 是实现功能转化的助词 的4 ;周国光(2007)提出 N的V 是指称性的结构, V 也是指称性的,且是该结构的核心㊂金立鑫(2019)则认为,在主谓结构 NP+VP 中插入 的 之后, NP的VP 就变成了名词短语,NP是结构核心,VP则变成了对NP进行述谓的后置从句定语㊂第三种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如沈家煊(2007㊁2009a)用 名动包含 来解释这类结构,认为汉语的动词㊁名词是语用范畴,其语法意义分别是指称和陈述㊂ 出版 既是陈述语(动词),也是指称语(名词),在 这本书的出版 里凸显指称语的语法功能,在 这本书刚出版 里凸显陈述语的语法功能㊂旁格述宾结构(写黑板㊁吃大碗㊁吃食堂㊁陪床㊁打主力㊁听耳机㊁哭鼻子)也是汉语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㊂学界对其生成机制进行了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句法配位㊂袁毓林(1998:135-140)认为该类结构是外围格述题化后占据宾语位置并成为信息焦点的结果㊂谓词隐含㊂郭继懋(1999)用结构中暗含有表示事理关系的语义成分 谓 来解释这类现象,并认为 谓 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介词(+方位词)抑或连词,如 睡仰脚 是 睡+用 姿势+仰㊃17㊃。

现代汉语“v+掉”构式群的显现——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扩展

现代汉语“v+掉”构式群的显现——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扩展

》 )
( 7 ) 水 果 同 纯 碱 接 触 极 易 发 热 堂楚 。
珍 赵 养 (
秀 《大话
生 》 )
上述例 (








掉 “


例 (


表 示 具体结 果 义

事物 在外部作用力
的 作 用 下 形
成由上到下 的位移”
例2



为 抽 象结 果 义
可概括为“ 摆脱义”


例(
准备处斩 。


汉 达 《 中 华 上 下 五 千 年 》 )




事到 临
头非 死不 可 的 瞬 间
抛掉

了 一切 虚 荣和

矜 ,
我又 将采取
什么


呢 ? ( 《 当 代 世 界 文 学 名 著 鉴 赏 辞 典 》 )
盡整 ( 3 ) 到 如 期 实 拍 时 , 我 已 经
粉 了 十 几 袋 面
在现 代汉 语 中

掉”
V+
使用




根 据 对 C CL 语 料 库 和 B CC 语料 库 检 索所 得


语料 的 分 析 , 我们 发现 “ V +掉 ” 具有 比较 丰 富 的语 义 类 型 。
例如 :

1)
右 侍从真 的 把赵 绰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 朝





的官服 ,
摘 掉他 的

“形名”修饰关系的同现与修辞--从语义范畴、语法构式到修辞行为

“形名”修饰关系的同现与修辞--从语义范畴、语法构式到修辞行为

“形名”修饰关系的同现与修辞--从语义范畴、语法构式到修辞行为刘沛江【摘要】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属性,决定着二者在表层或深层的同现,语义同现句法化为“形+(的)+名”的构式类型,构式固化的语义场景无法满足修饰关系在语言应用中的表达需求,偶然、即兴的修辞应运而生。

从构式到修辞离不开构式的“约束”:“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同现以及标记“的”。

修辞行为在语义场景的制约下能固化为新的构式,并能再次通过变异推动修辞行为的产生。

%The semantic attribute of adjective plus noun determines the superficial or deep cooccurrence, and the semantic cooccurrence constitutes the construction type of“A+( de)+N”, the semantic scene of the construction can′t meet the needs of modification relation in language application, so occasional or extemporaneous rhetoric emerges. From construction to rhetoric, the “restraint” is needed, namely, the cooccurrenceof“modifier” and“central word” as well as the marker“de”. The rhetoric can constitute a new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semantic scene, and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rhetoric through another variation.【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6)006【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形名”;同现;语义;构式;修辞【作者】刘沛江【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语法是语义搭配的范畴化,体现在组合关系上则是语法单位在语序上的排列。

“有一种X 叫Y”构式演变及修辞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有一种X 叫Y”构式演变及修辞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A p r .2020V o l .40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0年4月第40卷第2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日本伪满殖民语言政策与汉语 协和语 研究 (15B Y Y 060)阶段成果㊂[作者简介]李冬香,鞍山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㊂有一种X 叫Y 构式演变及修辞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ʻ李冬香(鞍山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摘 要] 基于对B C C 语料库搜索到的210条例句进行分析,发现构式 有一种X 叫Y 中变项 X 与 Y 之间的外延逻辑关系在呈连续统状态逐渐变异,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㊁相交和相离关系,常项 有 一种 叫 也产生了语法化,这些共同构成 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㊂经过分析,发现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是构式发生演变的修辞动因,而常项 有 一种 叫 的语法化为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同时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客观依据㊂[关键词] 有一种X 叫Y ; 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修辞动因; 语义基础[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0)02-0109-07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0.02.016 21世纪初, 有一种X 叫Y 结构异常泛化,广为流传,其形式和意义方面表现的独特性跃然纸上㊂例如:(1)有一种情感叫相约来世㊂(2)有一种感动叫坚持㊂(3)有一种爱叫唠叨㊂(4)有一种失去叫拥有㊂(5)有一种毒药叫成功㊂例(1)~例(5)句式虽然也采用了 有一种X 叫Y 结构的形式,但是与传统的 有一种X 叫Y 结构,如 有一种职业叫护士 有一种鸟叫布谷鸟 等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存在鲜明的差异㊂形式上,句式中 X Y 位置上的词语不局限于具体名词,可以是抽象名词㊁动词㊁形容词甚至是短语;意义上并不只表示对某种事物指称或分类的说明,还可以表达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㊁判断和理解,从客观说明逐渐过渡到主观评价㊂另外, X 与 Y 之间的外延关系也不再是单包含关系,开始演变为双包含㊁相交和相离关系㊂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体, 有一种X 叫Y 可以看作构式,但这种构式发生了演变,由语法构式逐渐演变为修辞构式[1-2]㊂从修辞构式的角度对 有一种X 叫Y进行描写和解释的学者有之,主要涉及构式的句法㊁语义㊁语用㊁形成动因和机制㊁历时演变[3-4][5,7[6]133-145㊂然而, 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演化路径是否呈连续统发展,促使其从语法构式质变为修辞构式的修辞动因,发生质变的客观基础,前人均未展开深入探讨㊂因此,本文将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解答㊂901 . All Rights Reserved.一㊁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有一种X 叫Y 中变项特征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过程中,常项 有 一种 叫 与变项 X Y 都发生了变异㊂其中变项之间的变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呈连续统变化方面㊂基于对B C C 语料库从1948年到2014年搜索出的210条语料进行考察,发现变项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单包含关系逐渐过渡到双包含关系㊁相交关系和相离关系㊂(一)单包含关系有一种X 叫Y 语法构式最早出现在1948年[8],如 有一种棒子名叫大金黄 ㊂这里 有 表示 存在 的意思,是整个句子的主述谓[9],其后的 X(棒子名)是整个构式的语义主焦点; 叫 作 称呼为 或者 是 解释,是整个句子的次述谓[10],其后的 Y(大金黄)是整个构式的语义次焦点; 一种 是对 X(棒子名)的限制和量化㊂因此,构式 有一种X 叫Y 表示的意义是 存在一种事物或现象 X , Y 是 X 的一种,也就是 X 包含 Y ㊂通过对B C C 语料库从1948年到2014年搜集的210条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语法构式 有一种X 叫Y 中表示 X 包含 Y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166个,占比例的79%㊂根据原型理论的观点,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用法,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也是使用频率最多的成员㊂因此,包含关系是变项 X 与 Y 之间的原型用法㊂这种包含关系是单包含,只限于 X 包含 Y ㊂如:(1)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化学元素叫碳素㊂(‘人民日报“,1953)(2)步出湖清如镜的 见心斋 ,有一种小树叫金银木,在绿丛中挂着一串红豆似的小果㊂(‘人民日报“,1990)例(1)(2)中, X为 化学元素 小树 ,是名词; Y 为 碳素 金银木 ,都是专有名词㊂从逻辑语义学的角度讲, 一种化学元素 是 有 的宾语,即生活存在的事物㊂ 化学元素 有很多种类, 碳素 只是 化学元素 中的一个小类㊂因此, 碳素 是对 一种化学元素 的分类,即 碳素 是 化学元素 的一种, 化学元素 包含 碳素 ,两者是包含的关系㊂ 一种小树 也是 有 的宾语,即空间存在的事物, 树 也有很多种类, 金银木 只是 小树 中的一个小类㊂因此, 金银木 是对 小树 的分类,即 小树 包含 金银木 ,两者是包含的关系㊂可见,包含关系能够反映事物或现象 X 与 Y 之间的分类关系,具有客观性㊂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1㊂图1:A :YɪX(二)双包含关系有一种X 叫Y 修辞构式出现于21世纪初[6]133-145,如 有一种温暖叫针织衫 或 有一种幸福叫分享 ,形式与原型用法相同,但变项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表达意思是 存在一种事物或现象 X , Y 是对 X 的解释 ㊂修辞构式 有一种X 叫Y 中表示双包含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30个,占比例的14%㊂(3)奔彩云之南有一种激情叫 版纳 ㊂(网易,2011)(4)有一种感动叫付出㊂(‘贵州日报“,2007)(5)有一种爱叫唠叨㊂(搜狐,2011)例(3)-(5)中, X为 激情 感动 爱 ,是抽象名词和动词, Y 为 版纳 付出 唠叨 ,是专有名词和动词㊂例(3)从表面并不能看出 X 与 Y 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版纳 承载了傣族人的激情,这里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 版纳 和 激情 同在 事物和性质 这个认知框架内, 版纳 的激活会附带激活 傣族人的激情 ,固定的地名 版纳 在认知上具有显著度,因此,用 版纳 转喻 傣族人的激情 ㊂由于 激情 有很多种,其中包含 傣族人的激情 ,所以,可推导出 激情 包含 版纳 ,即011 . All Rights Reserved.X 包含 Y ㊂例(4) 付出 是行为方式, 感动 是结果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付出 和 感动 同在 方式与结果 这个认知框架内,其实出现 感动 这一结果可以有多种原因,比如 彼此理解 关爱 付出 等,但言语主体想突显的是 付出 这一行为方式,这里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11]3-15+16㊂从语义学的角度看, 感动 与 付出 之间是前果后因的关系㊂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付出 是 感动 这一结果实现的方式集合中一员,所以 感动 包含 付出 ,即 X 包含 Y ㊂例(5) 爱 是 唠叨 的目的, 唠叨 是 爱 的方式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唠叨 和 爱 同在 方式与目的 这个认知框架内, 唠叨 这一行为方式可以激活多种目的,比如 怨恨 不满 爱 等,但言语主体想突显的是 爱 的目的,这里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㊂从语义学的角度看, 爱 与 唠叨 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㊂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爱 是 唠叨 这一行为方式表现出的情感集合中一员,所以 唠叨 包含 爱 ,即 Y 包含 X ㊂可见,双包含关系是 有一种X叫Y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过渡用法㊂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2㊂图2 B:XɪY YɪX(三)相交关系这类构式中,充当 X Y 的词性多为形容词㊂从语义学的角度讲 X 与 Y 之间是相对的关系,即 Y 是另一种 X ㊂由于 X 与 Y 之间是相对反义词,在逻辑外延方面就有了交叉地带,即两者为相交关系㊂通过对210条语料进行分析,发现修辞构式 有一种X叫Y 中表示相交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8个,占比例的4%㊂如:(6)有一种伟大叫平凡 由电影‘张思德“所想到的㊂(‘华北民兵“2011年第2期)(7)有一种自卑叫自信㊂(‘中等职业教育“2002年第8期)例(6)(7)中, X 为 伟大 自卑 ,属于形容词, Y 为 平凡 自信 ,也属于形容词㊂这里 有 已经语法化为一种标记语,只起到标记焦点的作用,用于标引主语或话题㊂ 叫 作 是 解释, 一种 的后面不局限于名词,可以接形容词㊂从语义学的角度讲, 平凡 从另一个角度讲是 伟大 ; 自信 从另一个角度讲是 自卑 ㊂以上例句充分体现,说话者对 X 的主观判断,认为 Y 是另一种 X 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 平凡 自信 分别是对 伟大 自卑 的感知,这种认知方式同样属于转喻机制,即 感知转喻 [12]㊂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伟大 与 平凡 之间是对立矛盾的两方面,它们之间是相对反义词,有中间的交叉地带,即 不伟大也不平凡 ㊂因此, 伟大 与 平凡 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相交关系㊂ 自卑 与 自信 也是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它们之间也是相对反义词,也有中间交叉地带,即 自负 ㊂因此, 自卑 和 自信 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属于相交关系㊂可见,在修辞构式 有一种X叫Y 中,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以是相交的,但数量不多㊂ X 与 Y 之间的相交关系是在双包含关系基础之上的再次变异,也就是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开始逐渐偏离原型用法 包含关系,出现去范畴化[13]的现象,即次边缘用法㊂ 有一种X叫Y 相交关系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3㊂图3 C:X与Y相交(四)相离关系修辞构式 有一种X叫Y 又出现了新的用法,如 有一种毒叫世界杯 ,形式与原型用法相同,但变项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却发生了变异,即从包含和交叉关系逐渐演变为相离关系㊂另外,变项 X 与 Y 不111. All Rights Reserved.在同一语义范畴内,但是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借助隐喻认知机制转换而得㊂修辞构式 有一种X 叫Y 表达的意思仍是 存在一种事物或现象 X , Y 是对 X 的解释 ㊂通过对210条语料进行分析,发现修辞构式 有一种X 叫Y 中表示相离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6个,占比例的3%㊂如:(8)有一种毒药叫成功㊂(凤凰网,2011)(9)i P a d 2全球发售:有一种传染病叫苹果㊂(华商网,2011)例(8)(9)中, X为 毒药 传染病 ,属于名词, Y 为 成功 苹果 ,属于形容词和名词㊂这里 有 发生语法化从表 存在 意义虚化为焦点标记语,转为次述谓动词,其后的 X是语义的次焦点㊂ 叫 转为主述谓动词,其后的 Y 成为语义的主焦点㊂例(8) 毒药 和 成功 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词语,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人们根据 毒药 会成瘾这样的常识,将现代社会很多人对 成功学 的迷恋比喻成像吸了 毒药 一样上瘾㊂用人们熟知的 毒药 会上瘾认知域去理解对 成功 追逐的认知域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㊂这样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将本不在同一范畴的两种事物关联了起来㊂从语义学的角度讲, 毒药 与 成功 之间存在比喻关系, 成功 的追求像对 毒药 的迷恋一样成瘾,即 Y 像 X 一样,也就是 X 是对 Y 的描绘与解释㊂从逻辑学的角度讲, X 与 Y 属于相离关系㊂例(9) 苹果 是 苹果i P a d 2的省略形式,这里运用了转喻机制[14],用 苹果 这个品牌名字转喻 苹果i P a d 2 这个电子产品㊂人们将大众对 苹果 牌电子产品的迷恋比喻成像得了 传染病 一样不可抗拒㊂正是利用这种相似性,利用隐喻机制巧妙地将两个范畴内的成员建立起了联系㊂这里 Y 像 X 一样,通过 Y 生动形象地描写 X,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㊂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传染病 和 苹果 也不在同一个语义范围内,因此,它们的外延逻辑关系也属于相离关系㊂修辞构式 有一种X 叫Y 中,当 X 与 Y 之间为相离关系时,属于偏离原型用法最大的用法,所以可称边缘用法,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4㊂图4 D :X 与Y 相离二㊁ 有一种X 叫Y 构式演变的修辞动因 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常项 有 一种 和 叫 保持不变,但变项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即从单包含关系过渡到双包含关系,再到相交关系,最后演变为相离关系㊂构式的意义从客观逐渐过渡到主观,可以说 有一种X 叫Y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已构成连续统㊂如图5㊂原型用法次边缘用法 边缘用法(语法构式)(准语法构式) (准修辞构式) (修辞构式)有一种小树叫金银木有一种感动叫付出/有一种爱叫唠叨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客观性主观性图5在这个连续统中, 有一种X 叫Y 原型用法属于语法构式,通过构件成分表面可以推211 . All Rights Reserved.导,客观性较强㊂次边缘用法中双包含关系与原型用法的单包含关系存在 Y 包含 X 这个中间地带,虽然脱离了语法构式,但又没有完全接近修辞构式,因此为准语法构式;相交关系已经脱离语法构式,越来越接近修辞构式,所以属于准修辞构式;相离关系也就是边缘用法,变项已经不在同一语义范围内,构式的意义完全不能通过构件成分推导,属于修辞构式,主观性[15]极强㊂句法结构是抽象层次最高的修辞结构,修辞结构是一定动因下句法结构的变异和组合[16]㊂那么,促使 有一种X叫Y 从语法构式过渡到修辞构式的动因是什么呢?修辞动因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在有限的语法构式上附加的认知或交互变量㊂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是两个主要的修辞动因,其中 借同解释 交互变量是言者认定听者了解Y的相关知识,因而试图通过确认X与Y的等同关系,来促使听者借用Y的知识去理解X㊂ 跨域等同 认知变量是听者必须将另一认知域中关于Y的知识投射在这一认知域中的X上,X才能按照言者的意图得到解释,从而形成了一个跨域等同的比喻构式㊂本文认为 有一种X叫Y 原型用法构式(语法构式)之所以会演变为边缘用法构式(修辞构式),也同样是因为加入了 借同解释 交互变量和 跨域等同 认知变量㊂下面试做分析:(10)有一种野草名叫 马齿苋 ㊂(原型用法构式)(11)奔千里古城有一种沧桑叫 西安 ㊂(次边缘用法构式)(12)有一种春运叫 儿童看病 ㊂(边缘用法构式)例(10)是 有一种X叫Y 的原型用法构式,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即 Y 是 X 的一种㊂例(11)是 有一种X叫Y 的次边缘用法构式,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已经开始偏离包含关系,需要借用 Y 去解释 X 才能实现言者的交际意图㊂例(12)是 有一种X 叫Y 的边缘用法构式, X 与 Y 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完全偏离包含关系,需要借用比喻关系 Y 像 X 一样 去描绘 Y ,从而建立言者和听者对信息的关联㊂从例(10)(11)(12)的变化,可以断定 有一种X叫Y 已经向比喻关系发展,在演变的过程中 借同解释 交互变量和 跨域等同 认知变量两个修辞动因在起关键作用㊂例(10)是在叙述事实 马齿苋 是野草名的一种㊂一提到野草名,人们脑中就会立现 马齿苋 ,反之,当提及 马齿苋 时,人们也知道是野草名,这是人的百科知识,不需要利用其中一个去理解另一个㊂例(11)相比例(10),可以说是加上了 借同解释 这个修辞动因,一提到 西安 ,人们脑中都会浮现兵马俑等历史的沧桑场景,所以,言者认定听者了解 西安 兵马俑等实实在在的建筑给人带来的沧桑感㊂但是,不太好理解抽象的概念 沧桑 的性质和程度,所以需要借助 一种X叫Y 的句法结构来建立 X 与 Y 之间的联系,帮助听者借用对 西安 沧桑感的认知来更好地理解沧桑的概念㊂X与Y在 沧桑 的性质方面等同,属于同一个语义认知域㊂之所以用Y的知识去理解X,是因为Y的知识更具有显著度,为受话者的已知信息,通过Y去理解X更容易,因此,例(11)运用的修辞动因主要是 借同解释 ㊂例(12)相比例(11),可以说更有比喻的色彩,这里在 借同解释 互动变量的基础之上添加了 跨域等同 的认知变量㊂ 春运 和 儿童看病 是两个语义认知域范围的对象,本来是不搭边的两个现象,不可能相提并论的㊂但是这里人们对 春运 的场面是相当了解的,人又多又挤,而对 儿童看病 的场面到底怎样是未知的,所以用 有一种X叫Y 的结构将 儿童看病 与 春运 建立联系,用已知的信息 春运 去描写解释未知信息 儿童看病 就容易理解得多㊂因此,例(12)既运用了 跨域等同 的修辞动因,又运用了 借同解释 的修辞动因㊂不难看出,例(10)是 有一种X叫Y 的原型用法,此种用法构式的意义为中心意义,例(11)和(12)是 有一种X叫Y 的次边缘用法和边缘用法,是由中心意义进一步引申而来311. All Rights Reserved.的㊂根据前文,引申过程中添加的交互变量和认知变量分别为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因此,可以说两者也就是 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修辞动因㊂三㊁ 有一种X 叫Y 构式演变修辞动因的实现基础有一种X 叫Y 在原有语法构式的基础之上发展为修辞构式,并不是语言的任意性决定的,相反具有一定的理据性㊂上文已阐释,诱发 有一种X 叫Y 构式演变的修辞动因是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11]7-17,其实构式演变的修辞动因是非常复杂的,那么, 有一种X 叫Y 构式为什么会选择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等变量而不是其他呢?其深层的客观理据又是什么呢?首先,常项 有 一种 叫 的语法化为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语义基础㊂其中, 有 的语法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有 从 存在 义虚化为焦点标记词,使构式语义焦点重心由 X 转向 Y,最后转向 X 叫Y 这个命题㊂突显 X 叫Y 这个命题,为运用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提供了形式上的准备㊂另外, 叫 也由表示 称呼 义演变为判断动词 是 ,这为 X 与 Y 之间建立等同和比喻关系提供了关联系词㊂ 一种 最初只能修饰名词,这里经过语法化后,可以修饰动词㊁形容词甚至短语,这为 X 与 Y 的抽象化及难以理解提供了条件,必须借助其他词语帮助理解奠定了基础㊂由此可见,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的修辞动因与常项 有 一种 和 叫 的语法化有着密切的联系㊂其次,关联理论为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修辞动因[17]的实现提供了联系准则㊂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人类的交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说话者之所以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话者领悟其中隐含的信息,主要源于说听双方心中存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18]㊂ 毒药 与 成功 两个不在同一认知域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建立关联性,主要源于在人类的百科知识中, 成功 有如 毒药 让人成瘾的特征,所以,言者选择 毒药 与之建立 跨域等同 的修辞效果,而不是 西药 中药 等其他事物㊂另外, 版纳 与 激情 也是两个认知语义范畴[19]的事物,一个是专有名词,一个是抽象名词,言者之所以将二者建立联系,主要是由于 版纳 已经具有 激情 的属性特征㊂由于理解 激情 比较抽象,所以,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 版纳 加以解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㊂因此,可以说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修辞动因奠定了坚实的客观依据㊂四㊁结 语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是在 X 与 Y 之间外延逻辑关系成连续统变异的条件下完成的,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㊁相交和相离关系㊂外延关系的变异导致 有一种X 叫Y 构式也呈连续统变异,即从原型用法构式逐渐过渡为次边缘用法构式,进而演变为边缘用法构式㊂所有这些都是在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修辞动因的促动下完成的㊂可见, 借同解释 和 跨域等同 是促使 有一种X 叫Y 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重要修辞动因㊂另外,构式常项有 一种 叫 和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也为其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和客观依据㊂ʌ参考文献ɔ[1]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 ].当代修辞学,2010(3):7-17.[2]刘大为.历史事实的修辞建构(上)[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3-77[3]陈文博. 有一种X 叫Y 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J ].当代修辞学,2012(2):19-26.[4]雷卿.从 事件 到 用例事件 论 有一种X 叫Y 句式的意识涌现问题[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52-60.[5]吉益民. 有一种X 叫Y 构式的多维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55-60.[6]田家隆.当代流行构式 有一种X 叫Y 研究[J ].励耘语言411 . All Rights Reserved.学刊,2016(3).[7]肖青青.也说 有一种X 叫Y 格式[J ].汉语学报,2012(1):90-93.[8]殷琦. 有一种A 叫B 构式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9]游汝杰.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 ].汉语学习,2002(6):1-6.[10]陈鹤三.再论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层面 进化心理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启示[J ].外语研究,2011(4):23-29.[11]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 ].当代语言学,1999(1).[12]R a d d e n ,G.,k o v e c s e s ,Z .T o w a r d s a t h e o r y o fM e t o n y -m y[C ]//P a n t h e rK-U &R a d d e n ,G ,1999.[13]温锁林.当代汉语临时范畴化强加模式:认知与修辞动因[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62-69.[14]L a k o f f ,G e o r g e ,M.J o h n s o n .M e t a p h o r s W eL i v eB y[M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c a g oP r e s s ,1980.[15]沈家煊.语言的 主观性 和 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320.[16]刘大为.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 修辞性疑问的分析框架之二[J ].修辞学习,2009(1):10-12.[17]吴春相.现代汉语 数+量+形 结构的机制和动因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J ].当代修辞学,2015(1):28-36.[1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㊃顺应论㊃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L y o n s ,J .S e m a n t i c s (2v o l s )[M ].C a m b r i d g e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97.T h e S t r u c t u r eE v o l u t i o nA n dR h e t o r i c a lM o t i v a t i o no f T h e r e i s ak i n d o fXc a l l e dYF r o mG r a m m a t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T oR h e t o r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L i D o n g x i a n g(S c h o o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n s h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n s h a n ,L i a o n i n g 114007)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n 210e x a m p l e s f r o mt h e c o r pu s B C C ,W e f o u n d t h e r e i s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l o g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t h e v a r i a b l e i t e m X a n d Y of T h e r e i s ak i n do fXc a l l e dY w h i c h i s c h a ng e d i nC o n t i n u u ms t a t e ,th a ti s f r o m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s i n g l e i n c l u s i o n t o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f d o u b l e i n c l u s i o n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a n dd i s j o i n t .T h e c o n s t a n t i t e mo f t h e r e i s , ak i n do f , c a l l ,w h i c ha r e h a p -p e n e d t o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Th e y a r e c o n s ti t u t e d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s ys t e m o f T h e r e i s ak i n do fXc a l l e d Y f r o m g r a mm a t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o r h e t o r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A f t e r a n a l ys i s ,W e f o u n dw h i c h t h e s a m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n dc r o s sd o m a i ne qu i v a l e n ta r er h e t o r i c m o t i v a t i o no fe v o l u t i o no nt h e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e g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 c o n s t a n t i t e m t h e r e i s , a k i n d o f , c a l l e d a r e t h e s e m a n t i c b a s i s o f r h e t o r i cm o -t i v a t i o n ,a n d t h e r e l e v a n c e t h e o r y o f c o g n i t i v e p r a g m a t i c s i s t h eo b j e c t i v eb a s i so f t h e r h e t o r i c a lm o t i v a -t i o n .K e y wo r d s :T h e r e i s ak i n do fXc a l l e dY ; g r a mm a t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r h e t o r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r h e t o r i c a lm o t i v a t i o n ; s e m a n t i c b a s i s511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探析——以“吃X饭”为例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探析——以“吃X饭”为例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探析——以“吃 X饭”为例【摘要】:近些年来,“吃X饭”结构成为一种蕴含着新语义的搭配,其本质是由一定的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

从修辞构式的角度对“吃X饭”进行分析后得出:“X”的词性只能为动词、名词与性质形容词,且“X”是整体语义变化的关键。

这一结构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过程中突破了原有的规约意义的限制,进而衍生出新语义,其语义认知机制是概念转喻、构式压制。

【关键词】:语法构式;修辞构式;吃X饭近年来,“吃X饭”结构以一种蕴含着新语义的搭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在现今的报刊杂志与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同于已有用法的“吃X饭”结构大量涌现,例如“吃服务饭”、“吃明星饭”等。

上述各例与传统的动宾式在语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语义变异后的搭配。

从修辞构式的角度对该搭配进行考察,通过语义认知与引申进一步探索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

一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1.语法构式“吃X饭”传统的“吃X饭”结构本是合乎正常语义认知的动宾词组,整体语义表达食用原型类的饭。

作为语法构式,“吃X饭”由三部分组成,即常量“吃”、“饭”与变量“X”,且“X”的属性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在性质上,“X”表示饭的食材,是一种本体类的饭。

例如:(1)水稻的长势越来越好了,今年我们村都可以吃大米饭啦!(2)才想起来,腊八节齐市这边说是喝粥,其实从小到大这么多年都是吃黄米饭。

例(1)与例(2)中的“大米”、“黄米”均是食材,表示本体类的饭。

二是,在语义上,“X”表示饭的种类,是一种类属性的饭。

例如:(3)我和妹妹也在一起帮忙,等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围着桌子吃团圆饭。

(4)偶尔有机会走进农场,有幸与当地人们吃土灶饭,脆脆的锅巴,顿时将记忆拉回童年。

例(3)中“吃团圆饭”是指饭的属性,表家人聚合在一起的语义;例(4)中“吃土灶饭”是指饭的种类,表示饭是由土灶做出来的语义。

以上两种特征实际上“吃X饭”作为语法构式的常规用法——表原类型的饭。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_下_刘大为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_下_刘大为

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4期(总160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提要本文从构式的不可推导性出发,通过探讨不可推导性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了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的区分并界定了它们的基本性质。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语法功能和修辞动因的连续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修辞构式的不可推导性是如何产生的,它对于修辞构式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不可推导性造成的修辞构式对一个规定性场景的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研究方法取向等问题,目的是将两种构式分析为一个连续统,将语法学和修辞学整合为一个学科统一体。

在后半部分,文章借鉴了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并加以调整,从构式的整合和构式义的引申两个方面研究了修辞构式的形成。

对前者,主要研究了角色关系的变化和侧重关系的调整;对后者,主要研究了构式义因为规定场景的依赖和默认条件的丢失而引起的引申,在修辞构式的视野中以案例的方式发现并研究了一些修辞现象。

关键词构式的不可推导性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修辞动因构式的整合构式义的引申三、同化:构式与构成成分的整合修辞构式是一定修辞动因加在一个基本的语法构式上形成的,而语法构式都是从重复出现的人类生活的基本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意象图式般的结构”。

这种图式结构一旦形成,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会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与外界发生关系,前者指的是外界的信息必须纳入图式的结构才能被我们接受,后者指的则是当外界信息超出了图式的接纳范围时,图式就会调整自身的构成而将这些信息吸纳进来。

语法构式也以这两种方式导致了修辞构式的形成:同化,表现为构式在与构成成分整合的过程中将整体的构式义加给这些成分,使它们发生适应自己的变化;顺应,表现为构式在表达满足修辞动因造成的意义时,自身发生由中心意义派生出非中心意义的变化来适应它。

除此之外,构式还可能在实现某种修辞动因的状态下被高频使用,使得不可推导的修辞意义从外部加在构式上。

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前二者。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分属不同层面的两种构式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分属不同层面的两种构式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分属不同层面的两种构式李晓琴【期刊名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7)004【总页数】8页(P25-32)【关键词】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句法层面; 句子层面【作者】李晓琴【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①是一个连续统,具体是指构式连续统的一端是可推导的构式(最典型的语法构式),另一端则是临时产生了不可推导性的构式(最典型的修辞构式),随着不可推导的意义渐渐凝固在构式上,构式也就渐渐呈现出语法的性质。

待到这种意义完全凝固成构式的一部分,修辞构式也就转化为语法构式。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语法构式实际上是句法层面的构式,修辞构式是句子层面的构式。

由于语法构式包含语言多个层面,因此语法构式可以自由地进入修辞构式,但修辞构式不能随意转化为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会语法化,最终演变为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的产生还会引起语言内部系统的变化。

本文语料来自北大语料库、人民网及新华网、百度引擎检索。

长句略有删节,为行文严谨,文中例句均注明出处。

一、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关系语法构式指的是任何一种可从构成成分推导其构式义的构式,以及虽有不可推导的构式义,但已经完全语法化了的构式。

修辞构式指的则是所有带不可推导性的构式,只要这种不可推导性还没有完全在构式中语法化。

[1][2][3]这里所说的修辞与传统意义的修辞是有区别的,陆俭明指出这种修辞泛指在交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致使出现“大量不典型、非常态、使用受到一定情境局限的句子。

[4](一)语言单位与言语单位索绪尔把语言看做一种“社会产品”,这种“产品”储存在属于同一社会所有人的大脑中,具有强制性与合法性;言语总是通过个别语言来表现自身,它受个人意志的支配,带有明显的声调特点与造句特点。

从这个角度讲,语法构式是语言层面的,修辞构式是言语层面的。

警诫性构式“我叫(让)你VP”--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转化

警诫性构式“我叫(让)你VP”--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转化

Cautionary Construction “Wo Jiao (Rang) Ni VP”
作者: 许娜[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汉语学习
页码: 106-11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警诫性构式;“我叫(让)你VP”;修辞构式;主观性
摘要:"""我叫(让)你VP""是常见的习语构式,表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某种行为有所反对,从而采取言行上的斥责与制止,目的是进行警告或惩罚,可称为警诫性构式。

该构式的特色就在于其字面表层呈现的是肯定形式,在语义深层彰显的是否定内涵,看似乖舛,实则相容。

它是由可推导的语法构式转化而来的不可推导的修辞构式。

强烈的主观性使其具有加深否定程度、强化主观意图的表达效果。

"。

评“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二分法

评“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二分法

评“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二分法作者:侯国金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一文论述了“语法构式、修辞构式”的二分以及(不)可推导性标准。

其构式“连续体”思想和“将语法学和修辞学整合为一个学科统一体”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可推导性不适合作为标准。

刘文提出修辞构式源于“修辞”的泛化。

其“修辞构式”实际上是语法构式的修辞性、浮现性或有标记性,可用“语法构式的标记性”和“狭义修辞构式”来代替“修辞构式”。

关键词: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不)可推导性;连续体;浮现用法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1-0119-10一引言刘大为先生发表于《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三和第四期上的论文《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分别为“上、下”[1-2],下文简称“刘文(上/下)”),以三万字左右的篇幅,区分并论述了“语法构式、修辞构式”。

刘文(上)从“(不)可推导性”出发,“分析了语法功能和修辞动因的连续性和差异”,阐述了修辞构式的不可推导性如何作用于修辞构式,认为“不可推导性”使得修辞构式依赖“规定性场景”,最后提出其研究的目的是“将两种构式分析为一个连续统”(连续体),“将语法学和修辞学整合为一个学科统一体”。

[1]7刘文(下)借鉴构式语法的方法,以“角色关系的变化和侧重关系的调整”为例讨论了修辞构式的整合、修辞构式的构式义的引申,还从“规定场景的依赖和默认条件的丢失而引起的引申”出发着重研究了一些修辞构式的构式义。

[1]7刘文(上、下)实例丰富翔实,涵盖广博,涉及语法和修辞乃至词汇、语用法等,对构式语法、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尤其是对汉语修辞学,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我认为,任何构式语法论著,只要不严格限制所论之构式或构式语法范围,势必涉及很多领域、话题、术语和概念,以至于难以做出准确即统一(前后不矛盾或自洽)的、毫无争议(达至业内共识)的论断。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衍变关系例说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衍变关系例说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衍变关系例说作者:李艳仝国斌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共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中,之间不可能有一个分明的界线,重“通”或重“工”的语用功能是分别构式性质的前提。

修辞构式必有语法构式的依托,语法构式衍变为修辞构式基于构式词变、义变、式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式意义压制的必然后果。

修辞构式向新的语法构式的转化是语法类推机制作用的结果,修辞构式有限的能产性磨蚀了构式不可推导性的根基,也成为衍生新的非典型语法构式的基础。

关键词:语法构式;修辞构式;语法化中图分类号: H146.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6)02025807我们(2014)曾指出“A了去了”和“A不到哪里去了”是汉语里两个相对待的表示夸张的修辞构式,构式的形成缘于“V了去(了)”和“V不到哪里去”两个语法构式由空间域向性状域的隐喻投射。

“了2”的有无可以决定构式有界无界的性质。

从物理空间量表达经感知心理空间量表达再到程度区间表达,相同性质的量范畴表达模式在不同认知域中得以融通。

构式由凸显相对区间到凸显相对位置,标明同一连续统中的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转化。

这里我们仍以这两个夸张构式为例,依范晓(2011)关于语法句式与修辞关系的论述及刘大为(2010a、b)关于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的界定前提,说明“A了去了”与“A不到哪里去了”两个相对待的修辞构式的形成及在连续统中的位置。

一范晓(2010a:4、2010b:2)认为句式指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的句子构式,句式义指句式整体所表达的语用功能意义。

之后范晓(2011:2、3)区分了语法句式和修辞句式,修辞句式包括语法句式,也包括语法领域之外的句式。

动态句式的句式义是语用表达中的交际意义或称修辞意义。

动态句式义跟静态句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具体话语里的动态句式义如果和静态常规的句式义一致时多半是一种消极修辞;具体话语里的句式所表达的句式义可能溢出或突破静态常规句式义而产生出变异的句式是一种积极修辞。

通用语规范和汉语跨文化传播问题

通用语规范和汉语跨文化传播问题

通用语规范和汉语跨文化传播问题陆俭明提要:语言的变异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

规范语言一打破规范出现变异一形成新的规范,如此螺旋形发展,这正是语言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动态规范”观,而面对全球开展的汉语教学,更需持有这种“动态规范”观,这才更符合、更有利于汉语教学的发展$有鉴于此,有必要明确提出“大华语”的观念。

正确认识与处理好汉语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这跟确保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关系极大。

语言是载体,语言教学不可能不伴随文化教育。

但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是伴随性的,不能喧宾夺主。

汉语教学中所伴随的文化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文化教育才真有成效$中华文化最后能否有效地传播,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取决于国际上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是否需要;二是取决于文化自身对海外各国是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三是汉语自身的良好形象$关键词:语言规范动态规范观大华语观念汉语教学伴随性文化教育汉语国际形象规范化工作汉语教学一通用语规范问题语言的变异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

规范语言一打破规范出现变异#形成新的规范#打破规范出现变异……这正是语言发展的轨迹。

这里先不妨举个实例,请看下面的例子:(1)他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例(1)里的“走来走去”,运用传统的分析思路很容易将它分析为由“走来”和“走去”这两个“动趋式”构成的连动结构。

可是下面例(2)里的“吃来吃去”呢,传统的分析:(2)吃来吃去,还是黄瓜馅儿饺子好吃。

例(2)里的“吃来吃去”在意思上与“走来走去”大不相同。

我们显然不能再按传统的分析方法将它分析为“由'吃来'和'吃去i 这两个'动趋式'构成的连动结构”,因为现代汉语里根本就不单独存在“吃来”和“吃去”这样的说法。

“吃来吃去十VP”就是一个变异句法格式,也就是刘大为(2010)所说的“修辞构式”。

刘大为所说的“修辞构式”里的“修辞”,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为了某种修辞目的而采用某种修辞手段”这一含义,而是泛指在交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致使出现“大量不典型、非常态、使用受到一定情境局限的句法结构”。

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而句子结构的合理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够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写作中的应用。

一、句子结构的多样性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结构构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例如:“他奋发努力,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2. 复合句:由两个或更多个分句连接而成,分句之间有附属关系。

例如:“虽然天气很热,但我还是坚持每天锻炼。

”3. 并列句:由两个或更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各个分句之间平行结构。

例如:“他喜欢音乐,她喜欢绘画。

”4. 主从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从句在句子中充当一个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

例如:“她告诉我,她今天心情不好。

”二、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的关系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以字词、词组、句子等为载体,通过意义排列、语言修辞等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而句子结构则是修辞手法的实现途径之一,通过改变句子的结构,可以更好地运用各类修辞手法。

1. 并列结构:通过并列结构可以使句子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增加句子的力度和语言的冲击力。

例如:“山高水长,春华秋实。

”2. 对称结构:对称结构可以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平衡、和谐,具有一定的音韵美感。

例如:“兴旺发达、安定祥和。

”3. 省略结构:通过省略不必要的成分,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增加句子的紧凑性和语言的节奏感。

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4. 重复结构:通过重复一定的词语或句子结构,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烘托氛围。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是我生活中的一抹明亮。

”三、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1. 描述场景:通过多样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可以生动地描绘出各种美景。

例如:“阳光洒在湖面上,如同一层金色的绸带,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

”2. 强调信息:通过使句子结构更加饱满、紧凑,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强调,可以使重要信息更加突出。

从语法构式“被”字句到修辞构式“被组合”

从语法构式“被”字句到修辞构式“被组合”

中图 分 类 号 : 4 H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l 6 3 2 1【 一 0 - 6 1 7 一 1 2(01 )) O 41 0 4
彭 咏梅 、 于 恩 在 《 被 V双 ” 一 种 新 兴 的 被 动 甘 “ :
我 们对 《 民 网》 《 华 网 》 《 凰 网》 大 网 人 、新 及 凤 三
站 截 止 于 2 1 年5 1 日的 报 道进 行 了 搜 索 , 现 00 月 1 发
格式 》 《 国语文 ) 0 0 第 1 ) 文 中对 “ V ” (中 2 1年 期 一 被 双
这种新 兴 的被动 格式予 以了分析 , 提 出“ 种格 式 并 这
是 否 能 够 稳 定 下 来 , 为 汉 语 ‘ ’ 被 动 句 的 一 种 成 被 字
构 式 此 外 . 据 不 同 的标 准 将 “ 组 合 ” 分 为 不 同 的 小 类 , 指 出各 自凸 显 的 构 式 义 , 章 最 后 总 结 出 “ 组 根 被 区 井 文 被
合 ” 生的 修 辞 动 因是 语 言 形 式 与 事件 图 示之 间的 相 似 性 。 产
关 键 词 : 辞 构 式 ; 组 合 ; 辞 动 因 修 被 修
在上例中虽然孙子兵三修辞构式被组合的类别及所凸显的构式义法这本书早已存在于世界上但在王芳通过买而得目前所能见到的各式被组合大多具有受到这本书之前王芳并不拥有这本书因此例15b损性和不如意的构式义如果根据受事者的意中的孙子兵法是买这个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具愿性和位移性以及x所代表的事件的可控性有一自立性不能进人被字句
得 票率 荣登2 0 年 年度 汉字 。 被 ” 09 “ 字成 为年 度 汉字 ,
并 非缘 于 我们 耳 熟 能详 的“ ” 常规 用 法 , 是 因 被 字 而 为2 0 年 突然 铺 天 盖地 涌 现 出 的“ ” 变异 用 法 , 09 被 字 如“ 自杀 ” “ 自愿 ” “ 阿凡达 ” “ 艾 滋 ” 。 被 、被 、被 、被 等 众 所周 知 , 被 ” “ 字句 中的 动词 一 般 是及 物 动 词 ( 力 , 王

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及其认知和功能解释研究

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及其认知和功能解释研究

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及其认知和功能解释研究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及其认知和功能解释研究1. 介绍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修辞构式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赋予言语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从而达到辅助交流和交际的目的。

语法构式则是语言单位在句法结构上的组织形式。

本文将共同探讨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以及对其认知和功能的解释研究。

2. 修辞构式与语法构式的关系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修辞构式的运用需要借助语法构式来实现,而语法构式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受到修辞构式的影响。

修辞手法中的排比、对仗等往往需要借助语法结构来体现,而语法构式的灵活运用也可以增强修辞的效果。

3. 互动认知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对于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的修辞和语法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互动认知也使我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说服力。

4. 功能解释研究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功能解释研究是当前的热点话题。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修辞和语法手法的功能和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运用规律和表达方式。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语言教学,还可以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问。

在我的观点看来,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其丰富多彩的修辞和语法手法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在文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魅力和奥秘。

总结修辞构式和语法构式的互动及其认知和功能解释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规律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修辞和语法手法的互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同时也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说服力。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
定的说 服力 ( 园 ,0 7 7 ) 沈 2 0 :7 。例 如 :
( ) h sgv a abl( 里斯给 了帕特 一 个球 。 ) 1 C r ae Pt a . i 1克 ( ) a p ttebl o h al.帕特把球 放到 了桌子上 。 ) 2 P t u h a n te t e( l b
此构式意义完全是多余的……” 。陆俭 明先生认为在“ 张三吃了个面包 ” 等句子上感觉不到那 种 不 可推 断 的构 式 义 , 因恐 怕就 在 于从 词语 推 导 出的意 义 与构 式 的 意义 正 相吻 合 , 解得 原 理 以顺 畅进行 , 构式 义也 就透 明化 了 。
所 以语 言 的事 实 应该 是 既存 在 不 可 推导 的 构式 , 存 在 可推 导 的构 式 , 种语 言 中的简 也 每
的构式” 上我们感觉不到那种不可推断的构式义?如果它们确实不具有这种构式义 ,那么为 “ 什么有的构式能表示独立的语法意义 , 而有的却不能?”陆先生的提问非常深刻, ② 可以说 已经 涵 盖 了本 文所 要讨 论 的全部 对象 。 语法的可推导性其实是一个无须多加论证的显豁事实 , 语言之所 以是结构的而不是整体 性的 , 就在于结构能够带来可推导性。有了它 , 有限数量的语言项 目才能在组合 中传递无穷复
★本文的部分 内容 曾在 “ 汉语认 知语 法与对外汉语教 学学术论坛” 北京语言 大学,0 9 9 、 中国修 ( 2 0 年 月)“ 辞 学会 2 0 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南大学 ,0 9年 6月 ) 宣读 , 0 9年 ( 20 上 得到 与会 学者的 宝贵意见 , 特致谢忱 !
一 』 一
构 式 的 不 可推 导 性
语法构式
修辞构 式
修 辞 动 因 构 式 的 整合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智能化。

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技术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推理和自我修正等方式模拟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

从语法构式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语音识别技术可以使得人们通过语音输入文字,智能客服可以自动回答人们的问题,机器翻译技术可以快速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

除了语法构式,技术还可以通过修辞构式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例如,技术可以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呈现出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人们的兴趣。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灯光、音乐和温度等元素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放松和休息。

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语法构式来看,技术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

从修辞构式来看,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放松和休息,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改变。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首先探讨语法构式的概念、特点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语法构式是指由语法规则形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这些构式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句子具有清晰明确的语义和流畅的语序。

此外,语法构式还具有多样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和变化,从而优化表达方式。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研究修辞构式的概念、种类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

修辞构式是指为了加强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这些修辞构式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青”及其参构词语的语义修辞化

“青”及其参构词语的语义修辞化

“青”及其参构词语的语义修辞化
佚名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文章追溯“青”的本义,分析“青”的语义变化发展过程和方式,考察“青”参构词语的语义演变及生成途径,由此得出:“青”及其参构词语的语义生成与修辞关系密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段是其语义演变发展的主要途径,语义修辞化对词义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页数】5页(P45-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形名”修饰关系的同现与修辞--从语义范畴、语法构式到修辞行为 [J], 刘沛江
2.“酒”及“酒”参构语词语义修辞幻象探析 [J], 王勇卫
3.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X凉了"构式的认知语义探析 [J], 贺康宁
4.宋词中“芳”参构词语义的修辞符号分析 [J], 刘晨
5.宋词中"芳"参构词语义的修辞符号分析 [J], 刘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相关构式的否定义类别及强度等级

“什么”相关构式的否定义类别及强度等级

“什么”相关构式的否定义类别及强度等级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7)004
【摘要】探讨了“什么”参与组合的构式的否定义类别,发现其否定义类别有:否定状况类、否定行为类、否定身份类和否定事物类;概括出“什么”相关构式的中心义为:言者的主观否定性评价义,并且描绘出“什么”相关构式的语义强度等级序列.【总页数】6页(P23-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
【相关文献】
1.动补情态否定构式与“不”字否定构式的比较分析 [J], 段业辉;刘树晟;张怡春
2.从拥有、存在到认识情态义\r——\"有3\"及相关构式研究 [J], 赵志强;陈满华
3.互动视角下构式压制和承继的合力机制——基于羡余否定构式\"好不X\"封闭语料库的研究 [J], 唐婧
4.极性程度义"不要太XP"的构式化与话语功能——兼及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路径构拟 [J], 代宗艳
5.极性程度义“不要太XP”的构式化与话语功能——兼及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路径构拟 [J], 代宗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本文从构式的不可推导性出发,通过探讨不可推导性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了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的区分并界定了它们的基本性质。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语法功能和修辞动因的连续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修辞构式的不可推导性是如何产生的,它对于修辞构式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不可推导性造成的修辞构式对一个规定性场景的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研究方法取向等问题,目的是将两种构式分析为一个连续统,将语法学和修辞学整合为一个学科统一体。

在后半部分,文章借鉴了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并加以调整,从构式的整合和构式义的引申两个方面研究了修辞构式的形成。

对前者,主要研究了角色关系的变化和侧重关系的调整;对后者,主要研究了构式义因为规定场景的依赖和默认条件的丢失而引起的引申,在修辞构式的视野中以案例的方式发现并研究了一些修辞现象。

关键词构式的不可推导性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修辞动因构式的整合构式义的引申本文并非尝试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中展开一项具体的研究,而是借助从构式的某些性质获得的启示并利用构式这一概念,将修辞学的研究本体与语法学的研究本体描述为一个连续统,进而思考这两个学科可否作为一个学科统一体在研究方法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一、从不可推导性看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1. 构式:可推导的与不可推导的构式义不能从它的组成成分推导出来,已经被认为是构式的一项最为基本、甚至是决定性的性质。

然而这一论断很容易受到质疑,陆俭明先生在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一书的中文版序中就已经提出,构式义如果是不可推断的,“那么这种构式义是什么赋予的?”为什么从“‘张三吃了个面包’、‘李四种了棵树’、‘王五喝了杯咖啡’这些句子“那所代表的构式”上我们感觉不到那种不可推断的构式义?如果它们确实不具有这种构式义,么为什么有的构式能表示独立的语法意义,而有的却不能?”陆先生的提问非常深刻,可以说已经涵盖了本文所要讨论的全部对象。

语法的可推导性其实是一个无须多加论证的显豁事实,语言之所以是结构的而不是整体性的,就在于结构能够带来可推导性。

有了它,有限数量的语言项目才能在组合中传递无穷复杂的信息,语言的理解才无须完全依赖整体记忆的语言项目,而变成一个可分析、可推论的有条理的过程。

不过构式语法看来并非要否定语法的这一基本性质,不可推导性之于它只是为了强调构式存在的独立性――“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在”(goldberg,2007:1)。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构式语法选择的几乎全都是以非典型方式使用语言而造成的例句,从它们的构成成分确实无法推出构式的整体意义,相反需要构式将意义加在构成成分上以获得语义的协调。

可事实上构式语法并没有,看来也不可能否认典型句子中这种推导关系的存在。

有学者便指出,goldberg也承认投射理论在解释动词较为典型的句法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沈园,2007:77)。

例如:(1)chris rave pat a ball,(克里斯给了帕特一个球。

)(2)pat put the ball on the table,(帕特把球放到了桌子上。

)就是“从动词语义推知句法结构的典型例子”,因为这里的动词give和put是以典型的方式被使用的。

goldberg(2007:48)甚至指出,“最典型的情况是与动词相联的参与者角色和与构式相联的论元角色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动词自身意义与构式意义相同,因此构式意义完全是多余的……”。

陆俭明先生认为在“张三吃了个面包”等句子上感觉不到那种不可推断的构式义,原因恐怕就在于从词语推导出的意义与构式的意义正相吻合,理解得以顺畅进行,构式义也就透明化了。

所以语言的事实应该是既存在不可推导的构式,也存在可推导的构式,每种语言中的简单句构式无疑都是可推导的,不可推导性不是构式的唯一性质。

2. 构式中不可推导性的种种表现就本文的研究意图而言,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构式的不可推导性。

可以就此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不可推导性是构式自身所有的,还是使用过程中才发生的?(5)一人两块钱/一人出两块钱(陆俭明,2009)(6)王冕死了父亲/他来了两个客户(沈家煊,2000)(5)中的两例都有“每”的构式义,(6)中前一例有蒙受重大损失的构式义,后一例有有所获得的构式义。

它们都不能从自身的构成成分推导出来(陆先生就特别强调了“每”的构式义与其中的“一”无关),所以是构式固有的,只要构式投入使用它们就会显现出来。

第二,使用中发生的不可推导性只是一种临时现象,还是已经引起使用者们的兴趣而获得重复发生的机会?下例中“嚷”出现在致使一施动构式中而被赋予了“致使y从事z”的能力。

显然它的出现是一种临时现象,是偶发的、即兴的、独一无二的,“嚷”只要离开这一构式,获得的致使力也就随之而消失:(7)韩玄子已经在堂屋里训斥老太婆话太多,又要去喝茶,保温瓶里却没有水了,就又嚷着正在梳头的小女孩去烧水。

(贾平凹《腊月?正月》)修辞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都是这种临时形式,例如作家的某个句子,人们可以反复诵读它、欣赏它、分析它、引用它,但是只要没有人在新的话语场景中再次使用它,它就永远是个临时形式。

临时形式也可能因为所反映的认知经验或交互方式获得了认同,引起人们再次使用它的兴趣,它的性质就很可能在重复使用中发生变化。

设想“叫”、“喊”在最早被某个使用者运用于以下致使一施动构式时:(8)叫她们围着餐桌跳舞/我喊你来也就是合计合计这件事(北大语料库)也是一种具有不可推导性的临时形式,因为它们的本义和“嚷”一样不具有“致使y从事z”的能力。

然而可以推测,正因为它们反复地被用于这一构式,结果就稳定地接受了这一构式的构式义,对一个受使一施动的参与者角色的要求已经成了它们词义的一部分,付出的代价则是“发出较大声响”的意义已经消失。

而“嚷”的这种用法是临时的,所以较大声响的语义不仅保留着,还被言者加上一个“着”而予以强化。

任何临时形式都是实际存在的话语实体,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格式,所以将临时形式也视为构式的话,一定是实体性的构式。

第三,重复发生是以整体投^的方式,还是经过了结构框架的提取而具有了能产性?重复使用如果是原单位的整体再次投入,结果就是形成一个习语。

习语属于实体构式,不具备能产性。

例如:(9)他今晚又喝多了。

(引自蒋严《(关联:交际与认知)译者前言》)“又喝多了”具有“再次因喝酒(而决不是其他饮料)过量已经造成不良后果”的构式义。

然而构式义的形成依赖于这个构式整体与言者主观意图的关系,不是从中推导出来的,所以构成成分若有变化就会破坏构式义,“又喝多了”只能以习语的方式重复使用。

整体使用的习语也是一种构式,但属于实体构式。

临时形式虽然是偶发的、独一无二的,却同样受着语言结构规则的制约。

重复使用如果是在利用规则的情形下进行的,就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例(7)“嚷”的位置上如果用“吼”、“骂”、“吵”甚至“瞪”、“揍”等同样不具致使力的动词来替换,依然能使这些动词接受相同的构式义。

这种重复使用造成了新的单位,所以具有了能产性。

可替换就意味着有一个结构框架已经形成,重复使用的是框架而不是它的话语实体。

对“嚷”的替换而言,形成的框架表面上似乎还是一个致使一施动构式,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进入的一定是不具致使力的动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生的新单位还是一种非典型的用法。

在临时形式中提取的框架也是一种构式,由于它完全不依赖于原先的话语实体而仅仅依靠语类之间的关系,所以是一种关系性的构式。

关系构式还能通过构式标记来增强能产性――构式义往往可以集中体现在某些后附性的语言成分上,它们便可作为构式标记来显示框架的作用。

例如将“要”视为“致使一施动”构式的标记加在“嚷(着)”之后:(10)小孩们手舞足蹈,嚷[要]妈妈买。

/(丁杰)在门外大喊大叫,噻羞【要】丁作明“滚出来”。

(北大语料库)“嚷(着)”仍然是主要动词,“要”的作用只是将致使义附加于其上,任何动词只要是能体现致使行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便都能顺利进入这一构式。

“要”的独立性似乎还强了一些,“出”、“掉”、“成”、“到”、“来”、“回来”、“给”等都是更具后附l生的构式标记:(11)几个人额对额地借火点烟,亲热[出]抹脑袋和捅腰身一类动作。

(韩少功《怒目金刚》)(12)一个夜晚,差不多就被三个女人给坐[掉]了。

(海飞《我叫陈美丽》)(13)干不到一会儿,衣服就湿得贴到了背上,头发就汗[成]了一绺儿一绺儿的。

(何玉茹《三个清洁工》)(14)他们是从大唐看[来]了、拿来了直棂窗,并且使它们好好地活在今天。

(李天扬《透过那一扇扇直棂窗》)(15)帮忙帮[到]电线杆子上、天桥上、楼道口、公交车站、大学里的海报栏,这个人情不是一般的大啊。

(徐则臣《居延》)(16)房价也跟着过年过[上去]了,涨得已经没了章法,……(徐则臣《居延》)(17)骆京生炒[回来]的菜,一个是熘肝尖,一个是熘肉片。

(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例中加了下划线的动词都属于非典型的用法,但是有了构式标记的作用,构式义对它们的强制性赋加就不再是个别的、偶发的现象,而是规则化为一种能产性很高的方式。

理解者也不再需要根据对构式性质的分析来推断赋加的构式义究竟是什么,标记已经把它明示了出来。

霍凯特认为能产性就是说话人用来创造新形式的自由度,有了构式标记,动词非典型用法的自由度就大大提高了。

在下例中可设想若没有“进去”作为构式标记,“剪”要进入“致使一移动”构式是相当困难的:(18)游船票他可以代买,但是上船剪票时不能代剪,只能让检票员把你们一个个剪[进去]。

(杨一飞谈带领会议代表参加浦江夜游实录,20090929)而有了“进去”的标记,无论是什么动词,只要我们感觉上是该动词所指的行为致使了某受动者发生位移,该动词就可通过接受这个标记而自由地进入致使一移动构式:如果以刷卡的方式剪票,就可以说“把你们一个个刷[进去]”;如果是以撕一个小口的方式剪票,又何尝不能说“把你们一个个逝[进去]”?高能产性是以明确的规则化为前提的,在构式标记带来的能产性背后,可以看到不规则的非典型用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规则化了,原本临时性的修辞现象现在成了一种关系构式而具有了语法的性质。

一种修辞现象之所以能概括为一个辞格而获得一定的能产性,往往也是提取结构框架带来的规则化造成的,都可以作为一种关系构式来观察。

第四,习语只能以整体的方式投入再次使用,还是也可以通过框架的提取获得能产性?通常认为既然不能从习语的构成成分推知它的构式义,那么无论在怎样的使用过程中,要维系构式义,便要保护习语原有的构成方式而不能变动它的成分。

可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构式义并不总是编码在全部的构成成分上,很多情况下它只决定于部分成分的使用,只要这些成分保留着,构式义也就能维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