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 慢性分脾、肾虚
中医腹泻的概念
![中医腹泻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8673f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a.png)
中医腹泻的概念中医认为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溏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是一种以脾胃功能紊乱为主要病机的病症,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腹泻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将腹泻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虚证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气血亏虚,导致运化失常,大便稀溏量多,肚子胀痛,身体虚弱等症状。
虚证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补充气血,增强体质的方法。
实证则是指肠胃功能亢进,湿热蕴结,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实证的治疗主要是清利湿热,解毒泻火的方法。
中医对于腹泻的治疗首先需要明确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洁、肠胃感染、情志不畅、劳累过度、饮食失节等。
根据病因的不同,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如果腹泻是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的,中医会采用清利湿热的方法,如服用黄连解毒片等;如果是情志不畅导致的,中医会采用调理情志,舒缓情绪的方法,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
在中医治疗腹泻时,还需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根据腹泻的表现特点,中医将其分为脾胃虚弱型、湿热蕴结型、肝胆湿热型、痰湿滞阻型等不同的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腹泻,中医会通过补益脾胃,调补气血的方法来治疗;对于湿热蕴结型的腹泻,中医会通过清利湿热,解毒泻火的方法来治疗。
在中医的治疗中,药膳和中药方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药膳是指通过食疗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食材,制作成菜肴来治疗腹泻。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苦参等中药材煮汤或煮粥,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药方剂则是将多种中药材配伍在一起,制成煎剂或丸剂等剂型,通过口服的方式治疗腹泻。
例如,葛根汤、四君子汤等经典方剂常用于治疗腹泻,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泻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节腹泻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们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饮食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腹泻的作用。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
![中医常见病症的诊疗指南-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7ebd5f87d0d233d4b14e693d.png)
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多由脾胃失健,湿邪内盛而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
其他如肝气乘虚脾或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缤纷属虚实夹杂证或许证。
而湿盛与脾又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可引起急性发作,表现虚中夹实的实证候。
本病与西医的腹泻含义相同,亦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病变。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1.1.1以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1.1.2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
1.2鉴别诊断1.2.1痢疾: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
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2.2霍乱:二者均有大便稀薄。
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并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者;所写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出肢冷等阴液将亡之危象。
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便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2辨证论治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应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同时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采用湿、清热之法,结合健运脾胃。
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了解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
![了解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21d0211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c.png)
了解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导读:泄泻在中医上指的是因外邪侵犯,或脾胃为饮食所伤,或情绪不得意气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拉稀,甚至其他更严重的情况。
而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泄泻又分为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两种,寒湿泄泻在北方寒冷季节频发;而湿热泄泻则主要集中在秋夏之际。
泄泻是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发作。
在中医的理论中,主脏在脾,而导致泄泻的原因包括不良的饮食,不健康的作息,情绪郁结等诸多因素。
而最其主要的原因则是为湿气,这在《难经》中被称为“湿多成五泄”。
但是寒湿泄泻和湿热泄泻同为泄泻,是什么诱因导致它们称为不同的泄泻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寒湿泄泻的症状是泻下清晰,严重时如水一般,腹部可能会有疼痛感,并且伴随肠鸣,胸闷没有食欲。
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外在症状,比如恶心、鼻塞、头晕脑胀等病症。
要是肝强脾弱,那么拉肚子时会感到一泻千里。
要是排泄大便时,粪便里还夹杂有没有消化的食物,那可能就是因为饮食不佳,食物没有消化,使得脾胃受损。
寒湿泄泻的治疗方法,最好是采用芳香祛湿,用此来退散身体的寒气,使得身体的湿气不那么严重。
如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这样的药物。
湿热泄泻的主要症状候肚子一痛,便有便意,无法抑制,势如水注。
有时也会出现不是很酣畅淋漓的情况,粪便颜色发黄并且有恶臭、口渴烦热、肛门灼热、舌苔发黄。
而湿热泄泻的治疗方法则与寒湿泄泻相反,偏向于清热利湿,理气和中,使用葛根芩连汤来保养身体。
但是要注意,如果时因为受凉而腹泻的人千万不要清热的药。
湿热泄泻和寒湿泄泻都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但最大的不同便是病情的诱因。
湿热泄泻是因为身体湿热,导致脾胃不畅,故而拉肚子时会有身体发热的情况。
而寒湿泄泻则是因为身体湿寒,寒气入体,才使得肚子受损,腹痛泄泻。
虽然湿热泄泻和寒湿泄泻都是腹泻,因为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但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调理好身体。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https://img.taocdn.com/s3/m/9cc6a92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f.png)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泄泻,欲称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古典医籍中名目繁多,现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以感受寒热,暑,湿之邪常见,尤以湿邪为多见。
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建运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
故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泄”之说。
寒邪与暑热之邪,多与湿相兼从表及里或直犯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不洁是引起泄泻的常见病因。
由于暴饮暴食,内伤脾胃,宿食停滞;或嗜食肥甘厚味,使脾胃呆滞;或过食生冷寒凉,误食不洁腐败之物,损伤脾胃,湿浊內生,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由于先天禀赋不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嗜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中阳失运。
若年老肾亏,火不生土,脾土失于温养,以致脾肾虚寒,运化无力。
素体脾胃虚弱,或脾肾虚寒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内外合邪,就更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
【辨证论治】至于泄泻证型虽多,但各有特点。
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当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分别论治。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
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病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兼挟,寒热互见,故而辨证时,应全面分析。
泄泻的辩证施护
![泄泻的辩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247f7bf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0.png)
泄泻的辩证施护一般来说,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是寒热虚实的不同。
至于具体原因,则要看大便形状、病程长短等具体的症状。
如果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数解,常为湿热积滞肠道。
大便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排便不畅的,这多为湿热下注大肠而造成的痢疾。
如果腹痛即泻,泻下急迫,这是由于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而致的痛泻证。
如果大便呈水样,突然发病,一日数次,肛门灼热、尿黄短赤,或伴有恶心等证,这多是由于邪热下迫大肠之热泻证。
泄泻的辩证施护泄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形如蛋花汤样,次数增多为主要特征.一般夏秋季多见,近年来气候变化较大.寒热无常,冬季亦可见本病发生,甚而引发流行。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且病情愈重尤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根据其病因和临床症状,一般分为四型:①伤食泻;②风寒泻;③湿热脾虚、脾肾阳虚等型. ,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病因。
一般来说,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是寒热虚实的不同。
至于具体原因,则要看大便形状、病程长短等具体的症状。
如果大便有黏液不爽,一日数解,常为湿热积滞肠道。
大便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排便不畅的,这多为湿热下注大肠而造成的痢疾。
如果腹痛即泻,泻下急迫,这是由于肝强脾弱,肝脾不和而致的痛泻证。
如果大便呈水样,突然发病,一日数次,肛门灼热、尿黄短赤,或伴有恶心等证,这多是由于邪热下迫大肠之热泻证。
如果大便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酸腐臭秽,或如败卵,或伴有呕吐、口臭、舌苔腐腻者,这是由于食积不化,脾胃受损的伤食泻。
如果泄泻病程较长,时间久,大便稀软不成形,常伴有腹胀、纳少、疲倦无力、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而致的泄泻辩证施护(1)《寒湿》风寒泻常见泄泻清稀如水样,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有食滞或兼恶寒发热小便短少,舌苔薄白。
①病室宜清洁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②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③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1ba2b44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65.png)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表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
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1.寒湿型寒湿型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
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2.湿热型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
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滞型食滞型腹泻主要是因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此类泄泻必须控制饮食,轻症可减少饮食的次数、数量、质量,以清淡有营养的为好;重症需禁食6~8小时。
患儿不想吃东西时,切忌勉强喂食,可以喂水。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4.脾虚型脾虚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af8fb03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8.png)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量少、呈稀水状,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学对泄泻有着详细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泄泻类型及相应的用药方法。
1. 脾虚泄泻:该类型的泄泻常见于脾气虚弱的人群,主要症状是大便稀软、色黄、量多,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参、黄精、参等。
2. 肝郁泄泻:肝气郁结、不舒畅时易导致泄泻。
此类泄泻伴有腹胀、烦躁、胸闷等症状,多见于长期情绪压抑、烦躁易怒的人群。
可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治疗,如柴胡、青皮等。
3. 湿热泄泻:多见于中暑、饮食不洁等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质地、口渴、尿黄等。
治疗时可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4. 肾虚泄泻:肾脏功能不足导致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不稳定、夜尿频繁、腰酸、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益肾气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肾气丸等。
5. 气滞泄泻:气滞不畅时易出现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黏液质、腹胀、肚脐周围疼痛。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香附、柴胡疏肝丸等。
6. 寒湿泄泻:多见于寒湿郁结所致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稀糊、腹冷、腹泻等。
治疗时可使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理中丸、温中纳气丸等。
7. 食积泄泻:多因饮食不当、过食油腻等导致食积积聚而引发泄泻。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瞿麦、草果等。
8. 寒凉泄泻:寒凉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此类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清稀、伴有腹痛、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经驱寒的药物,如炮姜、肉桂等。
9. 药物泄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泄泻。
治疗时需要停药或减量,并辅以调理肠道功能的药物,如蒲地蓝消炎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泄泻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在用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选错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泄泻的关键,如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拉肚子可别大意,中医辨证解腹泻!
![拉肚子可别大意,中医辨证解腹泻!](https://img.taocdn.com/s3/m/233af62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2.png)
⾸先要知道的是,⽆论是随便吃⽌泻药、抗⽣素,还是置之不理,都是错误的。
误区⼀:乱吃⽌泻药腹泻应兼顾“排毒”与“⽌泻”,以减少对⾝体的伤害。
对于轻微的腹泻,⼀般都会建议加强可溶性膳⾷纤维的摄⼊。
同时,腹泻刚好转时也不应掉以轻⼼。
从中医讲,腹泻分为湿热型、寒湿型、伤⾷型、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每⼀种不同的类型都有不同的症状,对症调理才能解决问题。
1、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粪⾊黄褐⽽恶臭;因湿邪在内⽽致泻下急迫;伴有烦热、⼝渴、⼩便短⾚、⾆苔黄腻、⾆质偏红、脉濡数或滑数。
⾷疗⽅▼马齿苋绿⾖汤乌梅汤乌梅10只,加⽔500毫升煎汤,酌加红糖,以之代茶,每⽇服数次。
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不宜⾷⽤马齿苋。
2、寒湿型腹泻⼤便清稀如⽔样,伴有腹痛肠鸣,寒湿内阻,脾胃满闷,⾷少厌⾷,兼有恶寒发热,⿐塞⾝痛。
⾆质淡,苔⽩,脉沉细。
寒湿型⼀般伴有⼀些感冒症状,多是外感风寒引起的。
⾷疗⽅▼⽣姜⼤枣粥取绿茶、⼲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150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随意饮服。
姜茶饮⼤⽶50克、红枣7只、⽣姜3⽚。
加⽔250毫升熬粥,粥稠放⼊⽣姜,加少许红糖调味,每⽇分2—3次。
3、伤⾷型腹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的⾷物。
腹痛,泻后减轻。
胃脘部不适,打饱嗝臭味较重。
厌⾷、⾆苔厚腻、脉滑。
⾷疗⽅▼⼭楂⼭药粥⼭楂30克、⼭药30克、粳⽶100克,加适量的红糖然后煮粥⾷之。
苹果汤取苹果1只洗净,连⽪切碎,加⽔250毫升和少量⾷盐,煎汤代茶饮。
适⽤于1岁以内的⼉童,⼤于1岁者,可吃熟苹果泥。
4、脾虚型腹泻证见⼤便稀薄⾊淡,臭味不甚,⾷后则泻,⼤便可有不消化⾷物残渣,伴呕吐腹胀,⾯⾊萎黄,神疲倦怠。
病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苔薄⽩或腻,脉细沉或⽆⼒。
⾷疗⽅▼胡萝⼘汤取鲜胡萝⼘250克洗净,连⽪切成块状,放⼈锅内,加⽔适量煎烂,去渣取汁饮.每⽇分2~3次。
⼭药奶糊取⼭药粉30克,新鲜⽜奶200毫升,边烧边搅成糊状,再加⽩糖适量调味,每⽇分2~3次。
常见寒湿、脾虚和湿热三种腹泻的家庭辨证护理
![常见寒湿、脾虚和湿热三种腹泻的家庭辨证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df1b13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e.png)
常见寒湿、脾虚和湿热三种腹泻的家庭辨证护理拉肚子,医学术语叫腹泻。
拉肚子之事可大可小,正确辨证处理可快速痊愈。
错误处理则后患无穷,每年有150万孩子由于没有正确处理腹泻而导致死亡。
先来看看关于拉肚子的几个常见问题。
Q1什么样的大便算是拉肚子?腹泻指每天排泻三次以上稀便或水样大便。
拉的次数多但大便成型不是腹泻。
没有添加辅食只吃奶的宝宝拉的糊状大便不是腹泻。
Q2拉肚子是怎么回事?与便秘一样,腹泻也是正气和邪气的交战过程,症状本身也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急性腹泻大多是人体的“排毒”反应,它显示身体正在自己处理问题;如果毫无辨证地直接使用止泻药,就容易给身体添乱。
而慢性的腹泻,跟脏器功能异常有关,就需要我们找到症结,不只是止泻,还要恢复脏器正常的功能。
Q3引发拉肚子的常见原因有几种?1.受寒了。
2.饮食不当。
比如吃多了,吃油腻了,或者食用了有害物质,食物中毒等。
3.其他病机引发的没有代谢的废水(痰湿水饮等)。
Q4需要注意的治疗拉肚子的误区。
“必须止泻”?不一定。
有的病邪需要拉出来才会好。
“一定会脱水”?不一定。
正气足的人排完了垃圾,适当补液就会自愈。
“一定是受寒”不一定,因为暑湿也会拉肚子,吃坏东西也会拉肚子。
“必须挂水”?不一定,绝大多数腹泻吃药、推拿、敷贴等就可以治疗,有的也可以自愈。
“拉肚子要好好吃点补补”?当然不必啦,身体正在经历正邪交锋,这个时候不能吃高营养的食物哦,因为没有更多的气血去消化高营养的食物。
Q5什么样的拉肚子需要立即就医?如出现囟门凹陷,皮肤缺少弹性,持续腹痛这些情况,也需要去就医。
更严重的包括休克,意识减弱,尿少或无尿,体凉,四肢潮湿,脉动微弱,低血压或检测不到血压,皮肤苍白都需要立即就医。
腹泻一般分为寒湿、脾虚和湿热三种:寒湿腹泻的原因有:受寒了,受了风,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感冒的时候也会拉肚子,还有的是吃了凉的冰的东西。
寒湿的腹泻特点是:大便可能会偏绿色,或者非常淡的黄色,味道上是腥味的或无味的,可能会伴随泡沫,痰一样的东西,去看舌苔呢一般是白白的,水水的,舌头也不红。
中医解释腹泻的原因
![中医解释腹泻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06e79f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3.png)
腹泻的原因中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腹泻夏天很多人都贪凉,穿衣又少,饮食也不规律等,导致拉肚子的现象,其实就是医生说的腹泻。
那么腹泻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医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带着这些疑问都一起来看下文吧,你会知道答案的哦。
几乎每个人都发生过腹泻的现象,严重的时候,身体会因为缺水而虚脱的呢,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腹泻呢?腹泻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为特点,常伴随腹胀腹痛、恶心厌食、肠鸣矢气、疲乏无力等症状。
从中医的证候分析,脾胃气虚、脾肾阳虚、湿热蕴脾、食滞肠胃、寒湿困脾等均可引起腹泻。
脾肾阳虚证引起的腹泻多在天亮之前发生,故也称“五更泻”。
现代医学通常把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
大肠肿瘤、肝癌、内分泌肿瘤患者常可长期间断性发生腹泻,故慢性腹泻应认真查找原因,血样便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常是大肠癌的表现。
大肠癌手术后常有腹泻表现,某些化疗药及放射性肠炎也可引起腹泻。
腹泻除注重病因治疗外,首先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失调,饮食口味不可太重,应及时补充盐分,多喝水,适当增加碱性食物,防止因腹泻引起的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不少成年人常有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多,大便不成形。
有的是早晨一起床就先去厕所,吃完早饭又去厕所,便前腹痛急迫,便意难忍,便后腹痛消失,便意不尽感。
一般早上和上午大便次数较多,常因吃凉食水果、腹部受凉、精神紧张、吃韭菜喝牛奶后,腹泻加重。
许多患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去医院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也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医学将这种慢性腹泻称之为肠易激综合症,属胃肠功能性紊乱的疾病范畴。
慢性腹泻患者很痛苦,怕出门,怕出去旅游,一出门首先做的事就是上厕所,因为一有便意,非上厕所不可。
中医认为,健康的原动力不足会导致我们的脾胃功能减弱,脾气不足,脾主运化。
慢性腹泻症状:发烧、体重持续下降。
原因:压力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法:若腹泻持续,可能导致脱水。
所以要多喝水,补充水分。
泄泻1
![泄泻1](https://img.taocdn.com/s3/m/864a9f405fbfc77da369b129.png)
陈彤附一院内科教研室概述-定义漏泄之意,时作时止❖【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为泻。
倾泻之意,如水倾注概述-分类❖1、发病脏腑分类:胃泄、脾泄、大肠泄、肾泄❖2、症候分类: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泄❖3、病因分类: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4、发病特点:暴泄、久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指大便水粪相杂,青黑如鸭粪者。
概述-历史沿革概述-历史沿革➢《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诸病源候论》分述痢疾与泄泻。
➢宋以后统称泄泻。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概述-历史沿革❖《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概述-范围❖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引起泄泻的主要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病因病机风寒、湿、暑、热感受外邪饮食所伤饮食不洁、不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病后体虚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机不畅肾元亏虚,开合失常泄泻清浊不分升降失司混杂而下病因病机病机转化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
日久脾病及肾,可成命门火衰之五更泄泻。
若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基本病机病位病理因素脾病湿盛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
诊断要点❖1、大便稀薄为主要依据。
泄泻的中医治疗
![泄泻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8cd10617fd5360cba1adb78.png)
泄泻的中医治疗中医张力丰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症状: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的一种症状。
并以湿盛和脾胃失调居多。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不足。
鉴别:痢疾霍乱等。
分证治疗:泄泻分急慢,急性泄泻多是寒湿、湿热、伤食;慢性泄泻多是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之证。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实证:1、寒湿直中:粪质清稀,腹痛肠鸣,纳呆脘闷,伴有体倦身痛,发热恶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应健脾化湿,散寒止泻。
方以藿香正气散或者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枳壳茯苓车前子泽泻蔻仁)。
加减:湿重者泄泻如水,加干姜;如泻下带有泡沫痰末,代表湿聚成饮,加二陈汤,四肢不温加四逆汤。
2、湿热下注:泻下黄褐色,肛门灼热,苔腻脉数。
芩芍四苓汤。
外感而来加葛根。
暑湿引起加六一散。
3、伤食所致:泻下不消化食物,腹痛腹胀拒按。
嗳气酸腐。
舌苔厚腻脉滑数。
宜消导和中。
方以保和丸。
如果疼痛剧烈,说民寒邪较重,加乌药煨姜。
虚证:1、脾虚湿盛:泄泻时泻时溏,反复,纳呆脘闷,面黄,神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以资生丸或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2、肝郁泄泻:每逢抑郁恼怒,或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鸣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泄泻分类
![泄泻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8f8805f2f90f76c661371a5b.png)
• •
• •
• 劳伤泄泻 休息时泻轻、使役时泻重,日益消瘦、 主证 :休息时泻轻、使役时泻重,日益消瘦、动 则气喘,颌下多有水肿,低头耷耳,精神倦怠、 则气喘,颌下多有水肿,低头耷耳,精神倦怠、 食欲、反刍减少。舌色淡白、脉细弱。 食欲、反刍减少。舌色淡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 劳役过度,损伤元气, 病因病机: 劳役过度,损伤元气,脾虚水谷运化 无力致成泄泻。而泄泻过度使阳随津耗, 无力致成泄泻。而泄泻过度使阳随津耗,引起正 气虚弱,机能减退,土不生金, 气虚弱,机能减退,土不生金,母病及子则见肺 气不足之气喘。 气不足之气喘。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 治疗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 方药: 方药: 党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茯苓 五味子 乌梅 诃 子 陈皮 甘草
•
上面谈了几种常见泄泻的辨证治疗,除此之外, 上面谈了几种常见泄泻的辨证治疗,除此之外, 临床还有由中毒、寄生虫、 临床还有由中毒、寄生虫、肝气乘脾及一些传染 病引起的泄泻, 病引起的泄泻,这些泄泻随着主证的治疗会自然 痊愈或稍加治疗即可痊愈,故在此不赘。 痊愈或稍加治疗即可痊愈,故在此不赘。然泄泻 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 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有的同时或先后有几个病 因存在,因此治疗泄泻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因存在,因此治疗泄泻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辨证不准,治疗原则错误,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 辨证不准,治疗原则错误,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 反而会使泄泻进一步恶化。 反而会使泄泻进一步恶化。临床治疗时既要标本 兼顾,又不要盲目涩肠止泻, 兼顾,又不要盲目涩肠止泻,否则会导致污秽不 洁之物滞留肠内,使邪不能去而加重病情, 洁之物滞留肠内,使邪不能去而加重病情,要针 对病因而治,使邪去泻自止或补其虚复其气。 对病因而治,使邪去泻自止或补其虚复其气。使, 则泻既得止矣。 则泻既得止矣。
泄泻大全:寒泻、热泻、虚泻、湿泻、食泻、风泻
![泄泻大全:寒泻、热泻、虚泻、湿泻、食泻、风泻](https://img.taocdn.com/s3/m/b85c54d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6.png)
泄泻大全:寒泻、热泻、虚泻、湿泻、食泻、风泻2022-07-07 19:53·中医世家吴生雄泄泻一症,有寒泻、热泻、虚泻、湿泻、湿泻、风泻之别。
1.寒泻。
泻出白沫,或清水,或腹痛,或肠鸣,或下利清谷,脉迟弱者用附子理中汤。
组成:制附子,人参,炒白术,炙甘草,干姜。
2.热泻。
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凡湿热内蕴,必泄泻无度,与洞泻寒中无异。
须辨其脉之洪数,证之身热口渴,小便赤涩,肛门觉热者,用大橘皮汤。
组成:赤苓,猪苓,泽泻,白术,滑石,甘草,陈皮,木香,槟榔,生姜。
3.虚泻。
有脾虚、肾虚之分。
脾虚者,身体疲倦,饮食减少,右脉沉细者,用补中益气汤加肉豆蔻。
补中益气汤组成:陈皮,白术,黄芪,升麻,柴胡,甘草,人参,当归。
肾虚者,腰膝酸软,五更时更甚,尺脉虚者,用四神丸加制首乌,山药,茯苓。
四神丸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4.湿泻。
有寒湿、湿热之分。
寒湿之证,身重肢冷,面色㿠白,小便清饮食少,脉迟涩者,用胃苓汤加炮姜。
胃苓汤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湿热之证,身重肢酸,骨节烦疼,口渴、口干,小便赤涩,用六一散合四苓散。
组成:滑石,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
5.食泻。
食积阻滞胃脘,中焦失泌清别浊之司,致旁流清水而作泻。
证见脘腹胀满,恶食吞酸嗳腐,右关脉滑,治用保和丸。
组成: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
6.风泻。
凡感受风邪,必入于肝,乃同类相求。
盖风入于肝,则肝木太盛,而横克脾土。
脾土被克,不能泌清别浊,运化水湿,而作泻。
证见形寒,便前腹痛,泄泻清水,左脉浮弦。
治用痛泻要方,甚效。
组成:陈皮,白芍,白术,防风。
泄泻(2)
![泄泻(2)](https://img.taocdn.com/s3/m/3c00e73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d.png)
【病因病机】
1
《景岳全书·泄泻》 :“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 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但有所犯,即随 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 脾气受而然。”
《罗氏会约医镜.泄泻》:“木旺侮 土,土亏不能制水,其病在肝,宜平 肝乃可补土。”
【病因病机】
4 .体虚久病
素体虚弱 久病体弱 脾胃虚寒 久泻伤正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急性暴泻多因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壅 滞中焦,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 不分,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 脾虚的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而不 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挟 杂证。
【病因病机】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虚实之间,往往相互转化
八法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辨证论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间食少,腹痛肠鸣, 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苔白或白腻,脉儒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辨证论治】
变证:
①寒重于湿,损及脾阳: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 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 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加味。
【概述】
2 .以泄泻的症状分类与定名 泻下完谷不化谓“飧泄” 溏垢污浊谓“溏泄” 澄彻清冷者谓“鹜泄” 所下多水者谓“濡泄” 久泻不禁者谓“滑泄”
【概述】
3 .以发病的病因分类与定名者
“暑泄,、“食泄”、“酒泄”、“疫 泄”、“气泄”等
现今临床根据其发病特点,分为“暴泻” 与“久泻”两类。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泄泻
![中医治疗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bae832ab284ac850ad02423c.png)
2012年第1期*西安市户县涝店中心卫生院(710307)2011年10月20日收稿中医治疗泄泻姚世宏*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59-01药,而是根据辨证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使之功能平衡稳定,祛邪也不是一味地应用一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类药物攻伐。
而是“补之”、“益之”、“调之”、“和之”、“泻之”等方法灵活加减运用。
5.1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培本在肿瘤治疗中贯穿始终,但在不同阶段用药时还要分清主次矛盾。
病人表现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时,采用扶正为主、抗癌为辅,抗癌用药以病人能耐受为标准;在邪盛为主要矛盾时,则应采用抗癌为主、扶正为辅的治疗原则;同时在临床中应注意如已有西医之攻伐治疗,则中医以扶正为主,忌大量用中药攻伐类药物,避免损伤正气和胃气。
5.2脏腑气血、阴阳并重;脾肾并重:在临床应用扶正培本治则之时,必须辨别气、血、阴、阳盛衰,分别采取补气、或补血、或补阳、或补阴为主的扶正方法。
依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人体的“阴阳互根”和“气血同源”的特性,扶正培本治则在运用时应注意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如血虚当补血,同时应辅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以防补血药的壅滞:气虚当补气,同时也应辅以补血之品,使气有所附,以防气旺而化火;阳虚宜补阳,同时辅以补阴之药,使阳有所依附,以阴潜阳;同样阴虚宜补阴,并辅以补阳之药,使阴有所化,以阳制阴,达到滋补而不壅塞。
另外,进一步辨别脏腑虚损,并根据各脏腑的特性来调整其气血阴阳。
如肺为娇脏,司呼吸,易伤气阴,肺失宣泄;脾主运化,脾气主升,易出现脾阳不振;胃主受纳、主降,易出现胃气上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多见阴血不足和肝阳上亢。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其他脏腑阴阳之根本,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的健运有赖肾阳的温煦。
故扶正培本多从脾肾入手,宜健脾与补肾并重。
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
![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807fc8a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6.png)
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提到泄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它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拉肚子,中医称之为泄泻,那么引起泄泻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中医又是如何对泄泻进行分症论治的?1、认识泄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泄泻也就是西医中的腹泻,主要是患者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明显比平常多)以及粪便的性状发生了变化,特点是大便不成形,多为液状或者稀溏,次数增多且量也增加,部分病人大便含会出现未消化物、脂肪或者带有脓血、黏液;还会伴有腹痛、排便急迫感、失禁、肛门不适等症状。
根据发病的病程、缓急、严重程度等可将泄泻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本病的病因也比较多,包括肠道本身的疾病以及肠道以外的损伤、全身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泄泻伴随的症状有所不同,比如炎症性肠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肠道感染等常伴有发热;肠结核、恶性肿瘤等会伴有消瘦;过敏性紫癜、败血症等会伴有皮下出血或者皮疹;肠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会伴有关节肿胀、关节痛;血吸虫性肉芽肿、胃肠道肿瘤会同时伴有腹部肿块。
2、导致泄泻的原因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感染(如毛霉菌、曲菌、念珠菌)、寄生虫(阿米巴原虫、环孢子虫)、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
非感染因素,与饮食有关的原因,如日常饮食不注意卫生,吃了不干净的食物。
胃部疾病因素,某些疾病由于胃酸缺乏或者减少(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会引起泄泻。
由于胃内容物流入肠腔的速度过快(如胃结肠瘘、胃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术)从而引起泄泻。
化学中毒、药物因素,如汞、铅、磷等中毒,胍乙啶、利血平、某些抗生素等均可引起急性泄泻。
吃了鱼胆、河豚、毒蕈会引发急性泄泻;对乳糖不难受、对某些食物过敏会使肠道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发生泄泻等。
非感染的原因还包括患有结缔组织、肝胆、胰腺等疾病,过敏性紫癜,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及其代谢障碍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疾病以及气候因素(如腹部受凉)。
3、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3.1关于泄泻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对证候特征进行辨证(如脾虚泄泻主要是神疲肢倦、大便时溏时烂,食滞泄泻时粪便臭如败卵、肠鸣腹痛且泻后疼痛会减轻等)、需要辨虚实(如虚证多见于慢性久泻,一般会反复发作且病程时间久,而实证多见于急性急性暴泻、,泻后痛减)、还需要辨寒热、以及暴泻和久泻。
腹泻辩证
![腹泻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fa82408ece2f0066f53322d3.png)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刘汝成,在龙口有一家自己的小儿推拿店,今天晚上我将分享给大家关于小孩腹泻的辩证以及相关的推拿方法。
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今天,孩子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差,抗生素不是万能药物,首先我先普一下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在不断的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2损害人体器官: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肝、肾、胃肠道功能的损害。
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
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趁机繁殖。
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趁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滥用抗生素可能引起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变得非常的困难。
5肝脏损害,抗生素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的损害。
6肾脏损害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7血液系统的损害各类抗生素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的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身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8消化道反应多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引起。
家长们是否感觉疾病越来越厉害,一年重过一年,是否感觉疾病越来越不好治疗了,我们小时小时生病一片药物治疗演变成现在10天半个月的输液,原因何在?很大程度归结于药物对孩子的伤害。
很多疾病都是暂时的,但毒副作用是长期的。
言归正传,回归主题腹泻我们该怎么办?中医小儿推拿对腹泻效果很好,接下来我就从辨证、手法、护理、注意事项几个方面来分享。
什么是腹泻?腹泻通常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或者有不消化食物,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粪便。
腹泻在小儿当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对于腹泻家长也是非常的上火,有的腹泻可以持续数月,特别现在夏天,吃凉东西,空调吹了肚子,发病率极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夏秋最为常见。
中医分型辩证看腹泻!
![中医分型辩证看腹泻!](https://img.taocdn.com/s3/m/8f492b4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64.png)
中医分型辩证看腹泻!本来今晚回家探望母亲前就准备写⼀篇当务之急关于⼼梗的⽂章,没想到回吴庄得知朋友⼀家四⼝,三⼈均得了泄泻之症,⼤⼈两个发烧,⼥⼉年轻不烧,唯⼀⼉⼦⼀个因在外读书幸免。
说当务之急,泄泻更耽误不得了,索性缕⼀缕,先来个中医对泄泻的分型辩证。
常⼈⼀般每⽇排便⼀次或偶尔两次属于正常。
,个别⼈每⽇排便 2~3 次或每 2~3 ⽇⼀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 200g,含⽔分为 60%~75%,也算可控范围,基本勉强正常。
但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分增加,每⽇排便量超过 200g,或含未消化⾷物或脓⾎、粘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腹痛、肛门坠胀。
肛门灼热等症状,这就是腹泻了。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 2~3 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以上或间歇期在 2~4 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属中医“泄泻”、“下利”等范畴。
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粪便特点可分为;湿泄、寒泄、⽕泄、暑泄、热泄、⾷泄、⽓泄、胃泄、⼩肠泄、⼤肠泄、肾泄、直肠泄、滑泻、⽔泻等。
中医⼀般将⼤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样者称为“泻”。
临床上腹泻可分为以下⼏个证型:1、湿热蕴结:起病急,泻下如注,泻出黄⾊⽔便或带粘液,腥臭,肠鸣、肛门灼热疼痛,⼝⼲渴⽽不多饮,⼩便⾚涩,⾆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中阻:⼤便清晰,腹痛,喜温喜按,⽔⾕不化,不思饮⾷,肢体沉重困倦,⼩便清长,⾆淡,苔⽩腻,脉濡或缓。
3、饮⾷积滞: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痛泻,粪便粘稠,秽臭,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腹满厌⾷,⾆淡,苔垢腻,脉弦滑。
4、肝郁脾虚:泻前腹痛,泻下有不消化⾷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诱发,⾷欲不振,嗳⽓,⾆淡,苔⽩,脉弦。
5、脾⽓亏虚:⼤便稀,每⾷⽣冷油腻或难消化⾷物加重,腹部隐痛,喜温喜按,⾷欲不振,⾯⾊萎黄,肢体困倦,⾆淡胖,苔⽩,脉沉弱。
如属中⽓下陷者可伴肛门坠胀,脱肛。
从湿论治泄泻
![从湿论治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6a8be9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d.png)
从湿论治泄泻张娜;郭丽颖;贾建伟【摘要】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病症,主要病因强调湿邪致泄的主导性,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功能失司,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多分为寒湿与湿热,慢性多分为脾胃虚弱与肾阳虚衰.泄泻的治法较多,但总体来说运脾化湿是其治疗大法,可以分别从温化寒湿、清化湿热、健脾止泻与温肾止泻来论述,因此从湿论治在泄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19【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泄泻;寒湿;湿热;脾胃虚弱;肾阳虚衰【作者】张娜;郭丽颖;贾建伟【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天津300192;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天津3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42.2泄泻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症以伴随排便频次增多、粪便稀溏或者完谷不化,甚至排泄物出现清水状为主要表现。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一般统称为泄泻[1]。
泄泻可以是单独为病,也可存在于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中,现代临床多统称为腹泻。
腹泻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腹泻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引发的、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一般如痢疾、霍乱、沙门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病,流行于世界各地。
非感染性腹泻由各种非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临床上常见的例如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非感染导致的慢性结肠炎等疾病。
西医治疗主要在对症,控制症状较迅速,但易复发。
中医药治疗非感染性腹泻具有长足的历史经验和良好效果,非感染性腹泻中医辨证大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为寒湿与湿热两种证型;慢性则为脾胃虚弱与肾阳虚衰两种证型。
本文就这几种证型来进行简要探析。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泄泻”专篇,确立了后世“泄泻”之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慢性分脾、肾虚
拉肚子是常见毛病,有急、慢性两种。
中医师陈俊明表示,传统中医认为急性有湿热、寒湿之分,慢性有脾虚、肾虚之别;此外,五更泻、肝气横逆也会造成拉肚子。
陈俊明医师指出,以急性拉肚子来说,属於湿热者,常见拉肚子、大便黏稠、味道甚臭、肚子痛、心情烦燥、口乾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等中药方;属於寒湿者,常见大便稀或水样便、味道不臭、肚子隐痛、爱吃冰品导致拉肚子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藿香正气散等中药方。
陈医师进一步指出,以慢性拉肚子而言,脾虚者常见拉肚子、肚子胀、胃口差、精神倦怠、脸色苍白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肾虚者常见腰膝痛、耳鸣、目昏、拉肚子、四肢冷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桂附八味丸加减方。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类型称为五更泻,又名鸡鸣泻,病人常在黎明时拉肚子,像这种情况代表具有脾肾阳虚之象,治疗时适合用四神丸等中药方,同时还需要注意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
另外,肝气横逆也会造成拉肚子,因为肝气横逆容易侵犯到脾胃,病患情绪波动时容易胸闷、拉肚子、肚子胀痛,治疗时适合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