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重点课文解析教学提纲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散文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散文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609ba92a5901020207409c64.png)
Ⅰ、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散文部分)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32eaedab9f3f90f76c61b38.png)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编号:TS000418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总学时数:68实验或上机学时:无一、说明(一)《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非中文文科专业大一学生。
(三)《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四)《大学语文》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教学建议:以文学文本解读为主,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六)考核要求:平时成绩30%(包括点名、提问和作业),期末考查70%。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诗歌主要教学目标: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重点掌握《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诗经﹒黍离》和《湘夫人》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诗经》与《楚辞》艺术概述第一节《诗经﹒黍离》一、创作背景介绍二、文本翻译三、内容分析:四、艺术特色:1、直抒胸臆的特色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重章叠句、分章换韵、反复咏叹、悲情淋漓第二节《湘夫人》一、作者介绍二、创作背景三、文本赏析四、主旨探讨: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五、艺术特色1、细腻的心理描写2、优美和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4、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第二章秦汉散文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先秦和秦汉散文概况,学会解读和领会《论语·子路》、《老子﹒曲则全》与《大学之道》的内容及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老子﹒曲则全》与《大学之道》的解读。
教学难点:先秦散文的分类及其时代特色。
第一节《论语·子路》一、关于孔子二、文本翻译三、课文分析1、背景简介2、内容解读3、艺术特色:具有格言化特征,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e854c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16.png)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
本讲义旨在为自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基本语言表达技巧:包括写作、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升;2. 理解与分析文本:通过阅读与分析文本,提高对语言细节、文化内涵的把握能力;3. 加深对文化与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等,增进对文化和思想的认识。
三、重点知识点讲解1. 文字阅读与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文字阅读与理解。
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至关重要。
2. 修辞与写作技巧修辞与写作技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艺术性。
在此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提供相应的例句和练习。
3. 名著阅读与文化修养《大学语文》课程还包括对名著的阅读与理解。
通过读名著,可以加深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部经典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等,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指导和思考题。
四、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自学考试过程中,学习方法与策略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大学语文》课程。
例如,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进行重点内容的归纳总结,如何做好复习备考等。
五、总结与展望在本讲义的最后,我们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自学考试,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束语本讲义旨在帮助学生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提供全面、系统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ffcc2cd050876323112124b.png)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语文【学时】72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公共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旨在通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示范性讲解与导读,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修养与素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先秦两汉诗一、先秦两汉诗概述(一)《诗经》的基本知识、地位及其影响(二)楚辞的基本知识、地位及其影响(三)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及其影响(四)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二、先秦两汉诗选(一)《诗经-黍离》1.“黍离之悲”的含义;2.重章复沓与抒情方式;3.背诵全诗(二)《诗经·蒹葭》1.伊人形象;2.重章复沓的手法;3.景物描写的作用(三)屈原《涉江》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成就;2.放逐生活的真实写照与九死未悔的执著精神;3.叙述与抒情的结合;4.语言特色(四)《汉乐府·陌上桑》1.情节梗概;2.罗敷形象;3.侧面描写手法;4.对话手法(五)《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离别相思的主题;2.艺术特色(六)曹操《短歌行》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成就;2.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思贤若渴的愿望;3.语言特色第二章先秦两汉文一、先秦两汉文概述(一)先秦文1.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2、先秦诸子散文与代表作(二)两汉文1.两汉政论;2.两汉史传二、先秦两汉文选(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1.《左传》与编年体史书;2.叙事方式;3.人物形象的描写(二)《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孔子与儒家思想;2.生动的人物形象;3.语录体的特点(三)《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1.孟子与其仁政学说;2.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四)庄子《逍遥游》(节选)1.庄子与道家思想;2.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3.以形象阐说哲理(五)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节选)1.司马迁与《史记》;2.项羽的性格特点;3.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4.典故释义:破釜沉舟项庄舞剑四面楚歌第三章唐宋诗一、唐宋诗概述(一)唐诗之盛、分期和主要流派1.唐诗之盛;2.唐诗的分期和主要流派(二)宋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1.北宋诗歌;2.南宋诗歌二、唐宋诗选(一)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1.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2.写景抒情的特点;3.语言风格(二)李白《将进酒》1.李白生平及其诗歌成就;2.豪放的自我形象;3.背诵全诗(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背诵全诗(四)杜甫《新婚别》1.杜甫生平及其诗歌成就;2.主人公形象的时代特征;3.借新婚写离乱的艺术手法(五)杜甫《登高》1.通体对仗的特色;2.背诵全诗(六)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岑参生平及其边塞诗的特色;2.景物描写(七)白居易《长恨歌》1. 白居易生平及其诗歌成就;2.艺术特色(八)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李商隐生平及其诗歌特色;2.比喻用法及象征意义;3.背诵全诗(九)陆游《关山月》1.陆游生平及其诗歌成就;2.时代特色;3.结构特点第四章唐宋词一、唐宋词概述(一)词的产生与发展流变1.唐五代词;2.两宋词(二)词的婉约与豪放1.婉约词派;2.豪放词派(三)宋词的成就和地位二、唐宋词选(一)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1.温庭筠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2.女主人公的形象;3.“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意蕴(二)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1.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2.思想情绪;3.比喻的妙用;4.语言特色;5.背诵全词(三)柳永《凤栖梧》(独倚危楼风细细)1.柳永生平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2.思想内容;3.语言特色;4.背诵全词(四)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1.晏殊生平及其词作;2.拟人及借景抒情手法(五)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苏轼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词人的自我形象及旷达的人生态度;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释义;4.背诵全词(六)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1.秦观生平及其婉约词风;2.作者的爱情观;3.情景交融和运用传说的表现手法;4.背诵全词(七)李清照《永遇乐·元宵》1.李清照生平、词作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2.思想内容;3.铺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4.语言特色(八)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1.辛弃疾生平、词作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2.象征、暗喻的手法;3.风格特色;4.“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句的寓意第五章唐宋文一、唐宋文概述(一)唐宋八大家(二)中唐古文运动(三)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四)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二、唐宋文选(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韩愈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影响;2.叙事和议论并重的写作特点;3.南霁云形象的刻画手法(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1.柳宗元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借题发挥的表达方式;3.“始得’’二字结构全文(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欧阳修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成败由人"的中心论点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熟记警句(四)苏轼《前赤壁赋》1.“乐一悲一喜"的情感线索;2.“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3.景、情、理的有机结合;4.背诵第四自然段第六章中国古代戏曲一、中国古代戏曲概述(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三)元杂剧体制及代表性作家作品(四)明清传奇体制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中国古代戏曲选(一)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1.王实甫与《西厢记》;2.莺莺的心理活动;3.语言特色;4.背诵《宫端正好》和《二煞》两支曲(二)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节选)1.汤显祖与《牡丹亭》;2.“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释义;3.语言特色(三)孔尚任《桃花扇·却奁》1.孔尚任与《桃花扇》;2.李香君的形象;3.对比衬托手法第七章中国古代小说一、中国古代小说概述(一)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小说的雏形(二)唐代传奇——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三)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四)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二、中国古代小说选(一)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1.刘义庆与《世说新语》;2.“兴之所至’’的人生态度(二)蒋防《霍小玉传》1.故事梗概;2.霍小玉的形象(三)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1.蒲松龄与《聊斋志异》;2.思想意义;3.艺术特色(四)曹雪芹《红楼梦·宝玉挨打》(节选)1.曹雪芹与《红楼梦》;2.贾政、宝玉父子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第八章现当代诗歌一、现当代诗歌概述(一)现代诗歌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当代诗歌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现当代诗歌选(一)郭沫若《天狗》1.郭沫若生平及其诗歌特色;2.“天狗"的象征含义(二)徐志摩《再别康桥》1.徐志摩生平及其诗歌特色;2.《再别康桥》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三)闻一多《一句话》1.闻一多生平及其诗歌特色;2.“爆一声‘咱们的中国’”所表达的思想(四)余光中《乡愁》1.余光中生平及其乡愁诗;2.“乡愁”的四个意象;3.艺术手法(五)舒婷《致橡树》1.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2.独立的女性观念;3.象征的手法第九章现当代散文一、现当代散文概述(一)现代散文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当代散文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现当代散文选(一)朱自清《给亡妇》1.朱自清生平及其散文成就;2.内容与主要线索;3.语言特点;4.生活细节的选取(二)何其芳《黄昏》1.何其芳生平及其散文成就;2.思想情绪与抒情结构;3.写作特色(三)巴金《爱尔克的灯光》1.巴金生平及其散文成就;2.“灯光’’在结构上的贯穿作用和三种“灯光’’的象征意味3.“长宜子孙”的含义(四)钱钟书《论快乐》1.钱钟书生平及其散文成就;2.文章阐述的人生哲理;3.“知性散文”的基本特色;4.比喻手法(五)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特立独行’’的含义;2.幽默与反讽的语言风格第十章现当代戏剧一、现当代戏剧概述(一)现代戏剧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当代戏剧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现当代戏剧选(一)曹禺《雷雨》(节选)1.曹禺生平及其戏剧成就;2.周朴园、侍萍、蘩漪的形象;3.戏剧冲突与结构特色;4.语言艺术(二)老舍《茶馆》(节选)1.老舍生平及其戏剧成就;2.图卷式的结构特色;3.独特的戏剧冲突;4.“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5.王利发的形象第十一章现当代小说一、现当代小说概述(一)现代小说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当代小说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二、现当代小说选(一)鲁迅《狂人日记》1.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狂人”形象的历史文化内涵;3.写实和象征结合的艺术手法(二)沈从文《边城》(节选)1.沈从文生平及其小说成就;2.翠翠的艺术形象;3.牧歌情调(三)赵树理《传家宝》1.赵树理生平及其小说成就;2.“传家宝’’释义与小说中两代妇女价值观的变化;3.金桂、李成娘形象的刻画手法第十二章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部分(一)古代汉语知识概述(二)古代汉语常用词(三)古代汉语常见语法现象二、现代汉语部分(一)现代汉语语言与文字的规范化(二)现代汉语词语意义的把握(三)现代汉语常用句子类型与病句修改(四)现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第十三章写作一、写作基础知识(一)写作基础知识概述(二)记叙文写作(主题材料结构)(三)议论文写作(论点论据论证)(四)应用文写作(材料体式语言)二、行政公文写作(一)行政公文的概念和特点(二)行政公文的分类(三)行政公文的格式(四)常用行政公文写作(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三、事务文书写作(一)事务文书的特点(二)常用事务文书写作(总结、合同、调查报告 )四、新闻写作(一)新闻要素、体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二)消息写作(三)通讯写作五、学术论文写作(一)学术论文的特点及选题(二)学术论文的资料收集(三)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四)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讲授与自学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大学第三篇解读课文教案
![大学第三篇解读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9998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a.png)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学年级:大学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第三篇的原文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大学》第三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大学》第三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 《大学》第三篇的核心思想。
2. 《大学》第三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大学》第三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的背景和作者。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解读1.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原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3. 讨论课文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诚信”等。
三、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1. 分析《大学》第三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引用等。
2. 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等。
四、课堂讨论1. 结合时代背景,讨论《大学》第三篇的现实意义。
2. 分析《大学》第三篇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第三篇的理解。
2.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化解读1. 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大学》第三篇的形成过程。
2. 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三、课堂讨论1. 分析《大学》第三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2. 探讨《大学》第三篇对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的启示。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第三篇的核心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第三篇的核心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大学》第三篇的现实意义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
2. 历史背景资料。
3. 与《大学》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
最新大学语文说课课件([1]..教学提纲
![最新大学语文说课课件([1]..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005c9ee6529647d27285277.png)
三、教学大纲——重点难点分析 Nhomakorabea古代文学 朗诵演讲 应用文写作
读 说写
文言文阅读 即兴演讲 应用文写作
三、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核方法
课程安排:第一学年讲授,周课时四节,共160学时
考核方法:
平时出勤作业 10%
+
课堂实训 10%
+
期末考试 80%
四、课程的教法和学法——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 具体系部情况分析
切关于文学的概念性的东西以后,依 然存在的那些东西。因材施教,通过
这门课程增进他们对人生追求的进一 步理解,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他 们告别浮躁,变得思虑深沉。
Page 14
四、课程的教法和学法——学情分析
具体措施
第一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第一次上课让学生自我介绍自由发言,让 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上台畅所欲言, 很多学生在台下是夸夸其谈,但一旦走上 讲台,难以避免产生内心的紧张,语言组 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Page 3
二、教材分析
LOGO
外在脉络(文体分类)
论说文单元 记叙文单元 诗词曲赋单元 小说单元 常用应用文写作单元
Page 4
二、教材分析
LOGO
内在脉络(文学史为线索)
先秦文学
两汉魏晋 南北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
Page 5
三、教学大纲
LOGO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文言文。
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是凸显大学语
能
文与高中语文区别的重要特
力
征。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
目 标
,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 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 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740e140c22590103029d49.png)
新编本自考全国统编教材“(04729)大学语文”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关于命题考试的术语的说明(1)属于识记能力层次的有:识记、记忆、指出、写出等。
主要指的是对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的记忆,对词语解释、修辞手法的识记。
属于识记能力层次的一般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形式考试。
(2)属于理解能力层次的有:认知、理解、归纳、概括等。
主要指的是对作品论点、主题思想、情感内容的理解、归纳,对论证方法、叙述方式、人物描写方法、抒情方法、结构特点,以及其他艺术特点、表现方法的认知、概括。
考试可以用简析题。
(3)属于简单应用能力层次的有:识别、辨识、说明、体会等。
主要指的是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对相近概念的区分、对现实意义的领悟、对各种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的体会等。
一般是用分析题的形式。
(4)属于综合应用能力层次的是:作文。
2、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应与大纲、教材保持一致。
考试内容不得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能力层次不得高于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
除作文外,其他各类试题的材料均取自教材。
(2)每份试卷的组配,均应综合考虑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几方面的要求,按照下列比例进行:①在全部试题中,语言文学知识约占15分,作品阅读分析约占55分,作文占30分。
②在作品阅读分析中,古文约占25分,现代语体文约占30分。
散文约占28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诗歌约占20分,小说约占7分。
③全部试题中,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的比例以1∶3∶3∶3为宜。
其中只有作文的30分属于综合应用。
④除作文外,其他试题的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等,其比例以2∶3∶3∶2为宜。
⑤以上比例规定,命题时均可有3分以内的调整幅度。
(3)本课程试题较适合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词语解释题、简答题、简析题、作文题。
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见本大纲“附录”。
(4)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777d33f46527d3240ce0e7.png)
(教材第五章)
第一节散文诗《秋夜》
第二节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第三节叙事性散文《艾尔克的灯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第四节短篇小说《断魂枪》
教学重点:领会散文诗的象征性,对议论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的不同特点有具体的认识。
第二节论文集《北冥有鱼》,《庖丁解牛》,《劝学》
第三节论辩体《朋党论》
教学重点:通过代表作来体会孔子与其弟子的精神风貌和说理方法,体会孟子的类比说理法和庄子寓言的奇特想象。
第四编古代应用文
(教材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节书信《报任安书》,《与吴质书》
第二节序跋《兰亭集序》
第三节奏议《谏逐客书》
第四节哀祭《祭十二郎文》
(教材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节山川景物人事记《巫峡》,《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二节笔记文《过江诸人》,《陶工性检厉》,《谢工与人围棋》,《郗超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玄不善》
教学重点:通过代表作来体会山川景物人事记是如何描摹景物,寄托情感的。
第三编古代说理文
(教材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节语录体《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第六节词律
第七节曲《牡丹亭·游园》
第八节赋《前赤壁赋》
教学重点:通过代表作了解《诗经》的含蓄写情和反映民生的两大内容,了解《楚辞》的韵味,掌握近体诗的诗律原则,并以此来欣赏近体诗。了解曲、赋的不同和各自的魅力所在。
第六编古代骈文
(教材第三章)
第一节骈文《滕王阁序》
第二节对联
教学重点:体会骈文的语言特点,并在对联中加以运用
第一编古代史传文(教材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节编年体《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节纪传体《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
大学语文课文教案及说课稿
![大学语文课文教案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6ef45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1.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大学》的主要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翻译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大学》的主要思想。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大学》中的名句。
2. 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作文。
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学》课文。
一、说教材《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学习《大学》,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2024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34e86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a.png)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是针对大学语文教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需求而制定的,旨在提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展开,分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升、口语表达的训练、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正文:1. 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 强调对不同文体和体裁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作品的能力。
-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鼓励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2. 写作能力的提升:- 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 组织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写作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写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的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 设计口语训练活动,包括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措辞准确性和表达效果,在训练中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
4. 文化素养的提高:-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 探索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戏曲表演等,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思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结合语文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总结: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的制定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
大学语文重点课文解析教学提纲
![大学语文重点课文解析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e51c49b4a26925c52dc5bf68.png)
大学语文重点课文解大学语文一、《子衿》诗经六义:赋比兴(表现形式)、风雅颂(内容形式)特点:1、三章都米用赋的表现手法2、米用了心理描写、递进、对比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女子相思的情怀3、风格古朴平视,情感单纯真挚,而情谊的表达却内敛而含蓄,极富内涵4、《子衿》描写一位多情女子在城楼上等候恋人的情形,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纵我”、“子宁不”的反问表达了对恋人由相思萦怀到幽怨嗔怪的心理转换过程。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时间与心理的强烈反差,使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在眼前。
二、《老子》语录三、《垓下之围》1、人物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作者并为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的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既有项羽穷途末路时的多情与无奈,也有其有勇无谋、恃勇自负、淳朴仁爱的性格特点。
2、课文分析:【垓下绝唱】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
项羽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其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东城快战】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有勇无谋。
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
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气概。
【自刎乌江】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把马赠与乌江亭长把头赠给敌人表现其知耻重义。
【太史公曰】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司马迁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近古以来未尝有”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项羽残忍有余而仁爱不足。
3、艺术特色: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显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也渗透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其形象塑造相当成功,洗练多变的语言,突显人物性格的口语,都迸发出荡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4、司马迁人物性格:他打造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本纪中,并赋予了这个失败者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精选)《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精选)《大学语文》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5547972cc58bd63186bd8a.png)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课程代码:LB001A/LX028A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参考学时:40学时先修课程:无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三)编写原则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无二、课时计划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2.电教欣赏是指针对一些较长较新、教材囿于篇幅和时限未能选录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电教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次数和时间安排,最多不超过2次,4学时。
3.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而吟诵是诗词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吟诵中把握思想、感受情感、得到审美的陶冶,基于此,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2个学时的配乐诗词朗诵。
09年新版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6)
![09年新版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6)](https://img.taocdn.com/s3/m/85b598b7011ca300a7c39062.png)
09年新版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6)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17)三、重点提示一、文章中心思想《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哀痛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文中记叙母亲16岁嫁到归家,短短的七年中,生了七胎(其中有一次是双胞胎)。
为了解决“多子苦”,喝了民间避孕偏方,留下了喑哑的后遗症。
三年后去世,仅仅活了26岁。
母亲去世时,儿女尚小,“犹以为母寝也”。
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着极其哀思的表情。
文中还记叙母亲尽管儿女拖累,还是“手中纫缀不辍”,让婢女团晒炉中炭屑再用;善待僮仆,娘家送来的珍馐糕点,大家享用;对子女教育,则极为严格。
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
全篇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
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
总体说来,作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魅力。
新版教材“(04729)大学语文”各课重点讲义(18)一、文章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大败而后大胜。
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需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需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千锤百炼的精神。
侯方域是复社成员,对明末阉dang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刺朝中权奸。
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全无分别。
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
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探究原委。
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之中凸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重点课文解析大学语文一、《子衿》诗经六义:赋比兴(表现形式)、风雅颂(内容形式)特点:1、三章都采用赋的表现手法2、采用了心理描写、递进、对比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女子相思的情怀3、风格古朴平视,情感单纯真挚,而情谊的表达却内敛而含蓄,极富内涵4、《子衿》描写一位多情女子在城楼上等候恋人的情形,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纵我”、“子宁不”的反问表达了对恋人由相思萦怀到幽怨嗔怪的心理转换过程。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时间与心理的强烈反差,使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在眼前。
二、《老子》语录三、《垓下之围》1、人物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但作者并为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的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既有项羽穷途末路时的多情与无奈,也有其有勇无谋、恃勇自负、淳朴仁爱的性格特点。
2、课文分析:【垓下绝唱】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
项羽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其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东城快战】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有勇无谋。
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
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气概。
【自刎乌江】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把马赠与乌江亭长把头赠给敌人表现其知耻重义。
【太史公曰】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司马迁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近古以来未尝有”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项羽残忍有余而仁爱不足。
3、艺术特色: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显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也渗透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其形象塑造相当成功,洗练多变的语言,突显人物性格的口语,都迸发出荡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4、司马迁人物性格:他打造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本纪中,并赋予了这个失败者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史记》表现出先进的历史观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题型一、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自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
在四面楚各种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四、《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1、艺术结构严谨完美2、善于烘托和铺垫3、选择人物极具典型性4、语言清晰,韵律婉转赏析:这首七言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描写了春夜月光下美丽的景色,并由此发生对宇宙语人生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良宵天各一方的惋惜。
虽然不无青春苦短的伤感情绪,但却表现了人们对纯洁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宇宙人生的积极探索。
全诗以月为中心,以春、江、花、月为陪衬,诗情围绕着明月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并将游子思妇的离怀别绪融入其中,是抽象的情感变得鲜活生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开始到“汀上白沙看不见”为第一部分,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春江花月夜的夜景;第二部分从“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江月”联想到人生,抒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概;第三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诗歌结尾,抒写花夜春宵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全诗格调高远不俗,达到了诗情、画意、哲理相交融的境界。
语言清新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每四句换韵,平仄相互交替,有些诗句还使用了律句的平仄,同时也采用了不少对偶句。
这些都使得这首长诗音节和谐婉转,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感。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由情入景,以景结情,在细腻描写恬静优美的春江月下美景的过程中融入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
意象:明月(疏离孤单)、江水(时光流逝)、落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吴中四子: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五、《长恨歌》白居易:人生准则——达则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创作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主题:讽喻说——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荒淫生活了讽刺爱情说——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他们真挚与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主旨: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艺术特色: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爱情相结合的创作写法前半部分重写实,后半部分重在虚构,《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故事,在此以前文人作品大抵局限于帝妃爱情所导致的人生悲剧。
而作者借历史的一点影子,又加以卓越的浪漫主义创造,以“长恨”为中心既写其生前又写死后,叙事,抒情,写景巧妙结合在一起。
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不仅引发了后人对其多重主题的争议,也影响了后代的戏曲创作。
题型一、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深情?其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和修辞手段?通过景物、举止、神态、心情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
运用了比喻抒情、举止抒情、移情于景的抒情方法,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题型二、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荒淫讽刺,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讽刺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融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
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
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
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六、《武陵春》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诗。
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诗词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
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直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直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
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物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
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
三个词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
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仇物质化了。
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
艺术特色:人们总是把愁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作者在这里巧用比喻,将心中抽象的愁转化为具体可触的事物。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约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婉约之美,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等。
《望江南》与《武陵春》比较: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望江南是对夫的思念,武陵春还包括了对故国的思念,情感较为广泛;望江南的情感变化是期望、失望最后绝望肝肠寸断,武陵春的情感则是对故国、亡夫的思念和愁绪,中间有片刻的轻松,但终被愁绪所淹没。
七、《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描述了明代杭州人七月半看月的风习,作者以新鲜活泼、寓谐于庄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时浏览西湖的五类看月游的人的神情意态,如一幅世俗风情画。
文中不着议论,但作者的情趣不言自明。
五类人:1、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 2、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富豪; 3、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故意风雅的游客4、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5、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艺术特点:1、写人生动传情2、善于营造氛围3、笔调幽默诙谐4、巧语用字和安排句式对比描写:人物形象对比、氛围对比、境界对比;寓情于景题型一、作者对这五类人是怎样的态度?从他们的身份地位,情态格调上予以概括描述,生动泼辣,好恶明确,抒发了作者鄙视庸俗的情怀。
八、《婴宁》婴宁的人物形象特点: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日,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的形象小结:1、爱花成癖2、笑口常开3、呆痴如婴儿王子服性格特点:痴情、宽容、平等、善良、正直、可爱。
艺术成就:1、故事以王生与婴宁从相识到结婚,使全文笼罩着奇幻色彩2、淡化故事情节,细致刻画人物3、选取典型细节,如花、笑,反复渲染,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称柳泉居士,自称异史氏,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借助“花妖狐媚”来抒发内心孤愤,曲折的批判社会,表达理想。
作者突破了现实社会生活中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多是描写人鬼、人狐、人仙相恋,借超现实的力量反映作者的爱情愿望题型一、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的转化,由无时不笑到失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扎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孤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意味,那就是因为他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题型二、作者说婴宁是“隐喻笑者”,这话该如何理解?蒲松龄说婴宁是“隐于笑者”,有两层意义,一是婴宁的天然本性得到了隐藏,即是婴宁对当时社会的适应,是婴宁成熟的表现,,又是婴宁的天然本性并没有改变,仅仅是表现形式的改变而已;二是作者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揭示人类永远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题型三、作者以花喻婴宁,写出婴宁哪些美好的个性?花是自然的,写花就是写婴宁的天然自在花是纯洁的,写花就是写婴宁的纯真童贞花是沁人心脾的,写花就是写婴宁美好的心灵题型四、作者反复摹写婴宁在不同场合的笑,用意何在?突出婴宁率真浪漫,烂漫可爱,不受礼法约束的性格特征九、《雪花的快乐》徐志摩的创作以诗与散文闻名于世,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