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湘教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2019版)_教师用书《区域及其类型》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2019版)_教师用书《区域及其类型》

第一节 区域及其类型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的划分指标。

(区域认知)3.结合当地实际,掌握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区域类型。

(地理实践力)一、区域的特征1.含义: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2.基本特性(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易误点拨] “区域”和“地域”“区域”和“地域”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但“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和工业地域、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等;而“区域”是泛指,且范围有大有小。

1.区域划分指标⎩⎨⎧单一指标或多重指标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2.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概念自然区域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行政区域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经济区域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文化区域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

() 2.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

()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属于综合指标。

() 4.深圳经济特区属于功能区。

() 5.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区域中主要按照自然地理指标划分的是() A.东北平原B.黑龙江省C.俄罗斯D.沪宁杭工业区提示:1.×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景观特征(气候 、植被、水文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 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一年分为干季和湿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水热随海拔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人口较少,分布较稀疏
以农业活动为主
城 市
聚落规模较大,楼房 林立道路交错
人口规模大,分布密集
以非农业活动为 主
中心商务区
建筑物高大密集,白天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差别大
以商务和服务活 动为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4.影响因素:
3.基本类型:
2.基本要素 及其形态:
农业 点状 交通运输 线状和网络状 城市和工业 面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 岛状
2.基本要素 及其形态:
3.基本类型:


非农业
农业
基础和依托
带动
4.影响因素:
见P5页“阅读”
指区域内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活动参与1
区域发展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变 化
比例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三次产业的就业
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农业
工业
第一产业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添加标题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添加标题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添加标题
三次产业划分
01
03
0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 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区域产业是如何划分的?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一个地区的产业,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 划分为三大类,其地位和作用总结如下:


农业 生产活动 非农业

思考: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 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 方式单一,线 运输 状为主,没有
形成网络
出现了铁路, 线路变得密集
形成了网络,四通 八达,深入到区域 各地
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第二产业指工 业和建筑业
我国 三次产业 的划分
第三产业指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 的其他各业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输业、
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 仓储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 、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 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 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 养护业等。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热带沙漠

炎热干燥, 降水稀少, 河流短缺, 植被缺少, 沙漠广布, 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 热量降水充足, 树木高大茂密, 生物种类繁多, 四季常绿。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分干、湿两 季,湿季草木 葱茏,干季枯 黄衰败,动 物随季迁徙。

区域的基本含义 PPT课件1 湘教版

区域的基本含义 PPT课件1 湘教版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查资料
对比:东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 填表:
珠江三角洲 东北平原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季候
降水类型
湿润区域
半湿润区域
农业地域类型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 一年一熟,旱地
主要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缺乏 广州,深圳,佛山
煤,石油,铁 哈区域的空间组成要素
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练习:
1,区域是( A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 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 B,区域的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
人为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1999年我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地带 第一产 第二产 第三产 一:二:三



东部 6802 24842 19919 13:48:39
中部 5064 10829 8080 21:45:34
西部 2755 5085 4291 23:42:35
读第7页活动一,思考:
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 联系?
一 区域的基本含义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认识区域(共36张ppt)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认识区域(共36张ppt)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
2.相同图幅下,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 比例尺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 观,反之,就越具体、越详细。
区域的类型
认识区域
1. 区域的划分: 阅读课本,举例划分区域的指标有哪些?
(1)单一指标: 综合指标:
(2)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热量带(积温)、干湿区 东亚文化区 (语言和宗教) 中国三大自然区(地形和气候)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 (我国南方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
显著的特点之一。
3.开放性
(经济全球化)
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都具有联系。
认识区域
三、区域的特征
(一)整体性
小组讨论: 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整体 性的形成。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方法.
区域的划分目的 有的区域是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
A.经济发展
B.社会公平
C.环境保护
D.文化创新
4.全国主体功能区
(1)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2)主要类型:分为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 开发区域四类。
认识区域
5.区域空间尺度
区域的类型
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 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依据单一指标来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
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
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 文化区等。 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 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区域发展的原则。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区域概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3.学会运用区域发展原则分析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2.制作课件;3.准备讨论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呈现(10分钟)展示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4.巩固(10分钟)呈现讨论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1区域及其类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区域及其类型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 区域及其类型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4课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现实中区域重新划分的案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变动的影响,理解区域存在动态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对现实中的区域划分实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对区域划分的变动进行系统的解释。

区域认知:能够分析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行政区域的变动、新型经济区域的设立、特殊文化区域的存在等提供科学的解释;能够比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划分的利弊,提出较为合理的区域划分建议。

地理实践力:能够独立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资料,规划不同的区域划分体系;能够查阅相关文献,运用时空思维,对某一现实区域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能够结合已有资料,对现实区域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域的基本含义,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难点:区域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教学目标】1、能够依据实力推测区域划分的标准归纳区域特征,分析某些区域特色现象的成因。

2、能够运用时空综合的观点,动态的认识区域的变化,并为区域合理划分,提供依据,3、通过探究区域的特征和区域类型划分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人力协调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可以选择两种新课导入方式,第一种是课本中主题探究活动或者是第二播放《雄安新区宣传片》,引出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主题探究活动】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我国主要地域差异包括: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

根据这些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大区。

又基于温度、水分的组合情况,以及三个自然大区各自的主导地域分异因素,将全国划分为七个自然地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1节区域及其类型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界,A项错误;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的边界,B项错
误;有些区域的边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都是人为划分的,如流域分界
线,C项错误;湿润区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D项正确。第3题,
工业区、免税区、开发区属于行政区域,其边界是明确的,并不具有过
渡性;方言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C项正确。
[考向2:区域的特性]
空间尺度的地域,大到全球,小到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既可以是具有自
然地理意义的区域,也可以是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大洲、地区、国家”的框架之中;二
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框架之中;三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如
一般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不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1)什么是区域?说出甘肃省划分药材生态区域的主要目的。
【答案】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主要目的:进一步了解
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药材。
(2)甘肃省划分出四个药材生态区域,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
【答案】差异性。
(3)甘肃省目前正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拓展国
际、国内两个发展空间。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
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
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特性
含义
举例

新疆长绒棉基地

与陕西苹果基地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
具有差异性
之间的差异

我国的西气东输

和西电东送工

表现为A、B两区域之间
的联系性,可互通有无
程;经济全球化
实践意义
因地制宜,扬长避
短,充分利用本区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件(共56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件(共56张PPT)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 Region )的概念
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 围或界线。
区域的类型 (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 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练一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某旅行者骑山地车进 行非洲探险游。下面所述 是该旅行者在途中遇到的 情况,请判断其说法是否 可信: A.6月份,从阿尔及利亚 首都阿尔及尔出发时(图 中①),当地烈日炎炎,
晴朗少雨。 (可信)
练一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B.7月份行进在撒哈拉沙 漠中(图中②),时常能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 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 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 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 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 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 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 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 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牛羊成群。 (可信)
练一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F.来年1月份,到达目的 地好望角(图中⑥)恰好 遇上阴雨冷湿的坏天气。
(不可信)
二 、区域空间结构
独立阅读课本第4页全部正文部分,回答下列问 题:(时间2分钟)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乡村地域、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 4、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区域空间结构又是怎 样分类的?
二 、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精品课件 湘教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精品课件 湘教版必修3

基础自主梳理 第 一 节 知能层级突破 区 域 的 基 教材深化透析 本 含 义 学业水平达标
基础自主梳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 地域空间。 .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________。 2.主要特征 .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 区域具有一定的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相似性 和连续性,区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和连续性,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和连续性 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_______。 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 差异性 。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 功能 。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特色和_____。 (4)区域之间是相互 联系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 区域之间是相互_____的 区域之间是相互 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4.空间结构形式 空间结构形式 区域是汇集____、工业、________等产业 点 等产业, 区域是汇集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__ 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线、__相结合的自然 社会综合体。其主要 面相结合的自然 社会综合体。 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 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 构成要素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____________ 城市和工业 ______________ 城市群和工业区 空间结构形式 __状 面状 线状和网络状 ___状 点状 岛状
2.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 从总体上看, 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乡村地域 和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所示: 和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 1.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提示】 【思考·提示】 思考 提示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本节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主要特征、空间结构及产液结构出发,让学生对区域的基本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1.业结构等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2 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3 【教学难点】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概念及其主要动力。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在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

通过观看“中国区域划分图”让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板书:区域的基本含义
提问: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通常是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地域空间。

那么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的主要特征.
提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
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提问:区域的主要特征和含义是什么?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新疆长绒棉基地。

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优势、特色与功能,如北京的政治文化功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特色。

开放性,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如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承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看到课本第4页的活动1,请同学们从交通
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板书:区域产业结构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形成网络;区域发展中期,发现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区域发展晚期,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网络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以农业用地面积大;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线状逐渐变为网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提问:通过这个活动,大家是否了解了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些因素组成呢?它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
板书: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它的组成要素包括五大自然要素、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状况等社会经济状况。

为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对外联系等所影响。


提问:从总体上讲,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它们各有何特征?
承转:了解了区域空间结构,我们继续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范围: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服务的地质勘探设计等),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

提问: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请同学思考一下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有何异同?如何运用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来判断区域的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工业经济比重首先超过第三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一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一、二、三”再到“二、一、三”的格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首先超过第一产业,然后再次超过第二产业,因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由“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格局,尤其是在区域经济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先进的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区域地理学的新知识,掌握了区域的基本含义。

通过读图、收集资料,我们分析了解到了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的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并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功能。

◆教学反思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