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
初中数学课堂示范教学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学好重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高中乃至大学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以及方程等基础知识,其中代数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几何涉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以及解析几何等内容;概率统计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
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分数、小数、整数的四则运算,这是解决更复杂数学问题的基础。
2.理解概念和公式,不要死记硬背,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
3.勤于练习,尤其是错题和难题,要反复琢磨,直到彻底理解。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理解性记忆:对于数学概念、公式,首先要通过理解其背后的含义,而不是简单记忆。
可以通过举例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2.体系化学习: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要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3.习题训练: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要学会分类练习,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
中考备考技巧1.对照中考大纲,梳理知识点,确保不遗漏重要部分。
2.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真题,要反复练习。
3.查漏补缺,对平时练习中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重点攻克。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每天都有充足的的学习时间。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空间的整洁,减少干扰因素。
3.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求助,不要留到明天。
以上是关于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例题简介题目: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长为3,斜边长为5,求另一个直角边的长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1. 背景及分析1.1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的混合运算》1.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但面对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正确把握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1.3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2. 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一件原价为200元的商品,先打8折,再减去50元,最后再打9折,请问最后的价格是多少?2.2 探究新知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关键。
2.3 课堂讲解1.讲解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2.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步骤和技巧;3.强调注意事项和易错点。
2.4 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3.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讲解清晰明了,练习巩固环节及时检验学习效果,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引导。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练习反馈和课后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上述一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示例,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提供更多相关内容。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1. 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
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课堂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师:我们在初一第二学期就已经学习了乘法完全平方公式,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公式的内容?生1:(答略)师:你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个公式吗?生1:(a+b)2=a2+2ab+b2 (a-b)2=a2-2ab+b2师:不错,请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全平方公式其实包含几个公式?生齐答:两个。
师:接下来有两道填空题,我们该怎么进行填空?a2++1=(a+1)2 4a2-4ab+ =(2a-b)2生2:(答略)师:你能否告诉大家,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填空的吗?生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将等号右边的展开。
师:很好。
(将四个式子分别标上○1○2○3○4)问题:○1、○2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3、○4两个式子由左往右是什么变形?生3:(答略)师:刚才的○1和○2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将这两个公式反过来就有:a2+2ab+b2=(a+b)2 a2-2ab+b2=(a-b)2 (板书)问题:这两个式子由左到右的变形又是什么呢?生齐答:因式分解。
师:可以看出,我们已将左边多项式写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将左边的多项式分解因式了。
这两个公式我们也将它们称之为完全平方公式,也是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师:既然这两个是公式,那么我们以后遇到形如这种类型的多项式可以直接运用这个公式进行分解。
这个公式到底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同座的或前后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之后)生4:左边是三项,右边是完全平方的形式。
生5:左边有两项能够写成平方和的形式。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生6:还有一项是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中“两个数”是不是任意的?生6:不是,而是刚才两项的底数。
师:刚才三位同学都回答得不错,每人都找出了一些特征。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相反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相反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课堂实录: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师: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条理由,将-4,+3,+4,-3分成两组.生1:我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师:简单地说,就是将符号相同的放在一组.生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师:你的意思是-4与+4相同,所以把它们放在一组?生2:不是那个意思,我指的是-4与+4中都有4这个数,也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所以把它们放在一组.师:什么数相同一定要说明,否则容易引起误会.(板书:符号后面的数)生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师: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生4:相反数.师:你是怎样想到把它们叫相反数的呢?生4:看书知道的.(众笑)师:你先预习了今天的内容,知道了像+4与-4这样一对数是相反数(板书课题),不知是否想过,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生4:没有想过.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生5: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师:说出了最重要原因.不过照这种说法,-4与+3也是相反数,是吗?生(众):不是,它们符号后面的数不同.师:分析的有道理.现在请大家用尽可能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什么样的两个数叫相反数.生6: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板书)生7: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板书)师:请你举例说明.生7: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师:说的都很好,用简洁的语言把数的两个部分的关系都讲清楚了,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板书),这与刚才两个同学的说法一致吗?生(众):是一致的.“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师:很好,挖掘出了言外之义.关于什么叫相反数,谁还有新的说法?生8: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板书)师:反应很快,“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关于相反数,谁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生9:为什么说“互为相反数”?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生(众):+3是-3的相反数,-3是+3的相反数.师:谁还有问题吗?生10:我的问题是零有没有相反数?师:你怎么想起了这样一个问题呢?生10:前面提到的相反数总是一正一负,我就想到是否遗漏了零.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想到了一个不能遗漏的重要问题.关于零有没有相反数,请大家不要急于看课本,先思考一会,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生:(思考,讨论).师:先请一个认为零没有相反数的同学说明理由.生11:因为相反数总是一正一负符号不同,而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零没有相反数.师:有道理.那么认为零有相反数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生12:0也可以写成+0和-0.比如说某人做生意不赚也不亏,也可以说赚了0元,或说亏了0元,即可记作+0元和-0元,所以+0=-0=0,+0的相反数-0,0的相反数就是0.师:也有道理.从表面上看,0与0互为相反数好象不符合符号不同这个要求,但是象生12举的例子中提到+0和-0,并且+0=-0=0,也是可以的,所以,关于特殊的零,课本上特别指出(板书):0的相反数是0.口答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7,-0.5,0,6,+1.5 分享转发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例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老师有意隐藏了三角板、圆规,板演学生凭眼估计画出了表示-4的点)师:请大家判断,表示-4的点位置是否正确?生(众):好象偏右了一点,应该还在左边一些.师:正确的点应该在什么样的位置?生13:-4到原点的距离与+4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师:还补充几个字就好了.生14: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与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师:非常准确.不是数到原点的距离,而是点到点的距离,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谁到黑板上来检验表示-4的点的位置是否正确?(一名学生利用三角板测量出了表示-4的点的正确位置,老师用圆规又检验了一次)练习:把-6,5,0,-2.5和它们的相反数都表示在数轴上.师:练习中,我们发现:除零外,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为什么除零外表示相反数的点一定会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呢?生15:因为除零外,两个相反数总是一负一正,所以表示相反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师:分析得对.谁能用相反数的概念中的某些词语来说明这个问题?生16:就是“符号不同”.师:很好,因为“符号不同”,所以表示相反数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右两边.当我们用眼观察图形,看出了相反数的一个特点后,一定要进一步开动大脑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而往往从概念中就能找到原因.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板书).为什么表示相反数的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生17: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师:很好,很快就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现在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师: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总是将特殊的的零排除在外.请大家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众: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的相反数还是零;零不能作除数.师:前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中,有哪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生18:前面两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零的相反数还是零.师:说的好,希望大家以后能向今天一样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请看练习.练习及解答(略)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概念及概念应用课.教科书以现两个思考形式呈现本节的内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先以发散思维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字的变化,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课堂上.带有激励性的语言,使数学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之中,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对相反数概念的提炼及应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师生有目的的对话,使学生对相反数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用数学知识进行了检验,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兴趣高.通过对0有没有相反思的讨论,我又设计了一个开放问题,让学生自己解释有没有的原因,它具有思维的跨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发现、推理、验证到判断这一重要数学探究过程,同时这一问题也是相反数概念的外延,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本节课我感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积极思考,不够大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担心自己说错了会让老师和同学们笑自己.通过本节课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导入新课要结合实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二)加深理解新知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三)巩固新知要在生活实践应用中.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今后我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分享。
1. 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例如,在教授初中数学几何部分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我们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初中数学代数部分时,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我们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初中数学概率部分时,我们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抽奖活动、骰子游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概率知识。
4. 注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5. 评价方式多元化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我们还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初中数学几何部分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几何模型制作比赛,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 教学反思与改进我们注重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数学实践教学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探索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时间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第2节课三、课堂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课堂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七年级全体学生五、课堂实录(一)导入1.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 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进行数学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我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实践环节1.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如购物打折、制作图形、测量距离等。
2. 实践操作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图形、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
3. 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实践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实践案例1. 案例一:购物打折(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购物时的打折优惠?(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假设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打8折,求实际付款金额。
(3)学生汇报:实际付款金额为80元。
2. 案例二:制作图形(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已知边长制作一个长方形?(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尺子和直角器制作一个长方形。
(3)学生汇报:成功制作了一个长方形。
3. 案例三:测量距离(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一段距离?(2)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卷尺测量教室到走廊的距离。
(3)学生汇报:教室到走廊的距离为10米。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反思本次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听课教案记录
初中数学听课教案记录听课时间:2021年3月25日授课教师:张老师年级学科: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内容:《平方根》教学目标:1. 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2. 能够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张老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算术平方根、乘方等。
2. 学生分享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张老师通过PPT展示平方根的定义,讲解平方根的概念。
2. 张老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方根。
3. 张老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张老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张老师挑选几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纠正。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张老师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方根的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平方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张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平方根的知识。
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记录。
听课心得:通过本次听课,我对平方根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张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在课堂练习环节,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在应用拓展环节,张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张老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体现了张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得非常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张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节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主题的数学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HL。
2.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提出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2. 新课讲授(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SSS、SAS、ASA、AAS、HL等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每组派代表展示证明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方法的选择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解题思路。
(3)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强调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初中生数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本文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实践教学。
二、案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实施1.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全等现象,如:剪纸、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① 小组讨论: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出其适用条件。
②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③ 实践应用: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教师设计一系列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如: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等。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反思(1)注重实践性: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八下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数学八下教学课堂实录5篇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八下教学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会用圆规按指定的要求画圆。
4、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及半径与直径和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学具:大小不同的圆片各2个,直尺、圆规。
教具:圆形纸片,圆规,实物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堂启发,自选学标(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并提问:1、找出你认为最与众不同的图形,为什么你最想学哪种图形2、板书课题:圆的认识3、揭示学标:你最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二、预习思考,实践操作(感觉是学习的入门,知识来源于生活)。
对比思考:我们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它和我们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不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体验圆的形成: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你会画圆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画出来吧!!1、学生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任意一个圆(不限定用圆规)。
(学生画出的可能有些不是圆)教师设疑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画出的是圆,而有些同学画出的不是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不好2、圆规画圆。
教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认真观察一下圆规的样子,并用它尝试画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初次画圆)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3、讨论:画圆的步骤是分哪几步教师在黑板是演示怎用圆规正确地画一个圆,作教学使用。
4、小结:(1)画圆的步骤是:一是定好两脚的距离;二是固定一点;三是旋转一周。
初中数学教研员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由我校初中数学教研员张老师主讲,课题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张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擅长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课堂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三、课堂地点我校初中部多媒体教室四、课堂参与人员1. 张老师(主讲)2. 全体七年级数学教师3. 七年级(1)班全体学生五、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张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
张老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看谁能用最简洁的方式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代入法或加减法。
张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实际问题。
(二)问题引入张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假设有30名学生参加,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至少需要几辆大巴车?学生3:至少需要2辆大巴车。
张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张老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张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4:我们可以设需要的大巴车数量为x辆,那么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所以总共可以乘坐40x人。
根据题意,30名学生参加活动,所以40x≥30,解得x≥0.75。
因为大巴车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至少需要2辆大巴车。
张老师:很好,这个小组同学用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5:我们可以设需要的大巴车数量为x辆,那么每辆大巴车可以乘坐40人,所以总共可以乘坐40x人。
根据题意,30名学生参加活动,所以40x=30,解得x=0.75。
但是大巴车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我们需要将x向上取整,即x=2。
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实录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一)”教学案例一、问题背景变式教学在数学教育领域的使用是常见的,其课堂实施形式较多体现在基本概念的变式、数学命题的变式、图形的变式、解题的变式(如: 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等,顾泠沅先生提出的过程性变式与杜宾斯基(Ed Dubinsky )的 APOS 学习理论不谋而合,他们都认识到作为学习结果的“图式构建”离不开“操作和过程”这两个重要环节,而过程性变式应该是执行“操作和过程”这两个环节的有效的教学形式。
二、内容简介九年义务教育北京师大版8年级下《相似图形》一章是初中几何非常重要的一章,它既是“全等图形”的深化和提高,又是进一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的必须的基础,本章有许多探索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
在本章中研究过程性变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是学生学习《相似图形》特别是“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前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源于一个基本定理,图形也是基于一个图形的变式,因此,我试图通过变式教学的引入,通过对一个基本图形的研究解决一系列变式图形的问题,突破这些教与学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过程性变式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基本图形的确立和猜想的获得 ● 特殊图形的观察与测量1. 在练习本上画出两条平行线 l 1、l 3,以及第三条直线 a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于点 A和 C , 过 AC 的中点 B 作 l 1的平行线 l 2,则 1BCAB=,请再任作一条直线 b 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相交于 D 、E 、F 。
(如图一)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求出 EFDE的值为:1, 0.97,1.01 ………..等,大都很接近"1"。
初步得到: EFDEBC AB =(图一) (图二) (图三)l 3l 2l 1l 3l 2l 1l 3l 2l 12、改变 B 点的位置,使得21BC AB =,重复上述操作过程。
(如图二) 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求出EFDE的值为:0.49,0.52,0.52,0.5 等, 大都很接近"21 "。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相反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一条理由,将-4,+3,+4,-3分成两组。
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分组方式,如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将符号相同的放在一组,以及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等等。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老师指出一个数由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构成,同学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将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将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成对的数,如-4与+4、+3与-3,这些数应该叫什么数呢?同学们回答是相反数。
老师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叫相反数,同学们认为是因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
老师进一步要求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样的两个数叫相反数,同学们回答是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生8: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
师:很好,你挖掘出了言外之义。
有新的关于相反数的定义吗?生9:为什么说“互为相反数”?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
例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请大家具体解释一下“+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
生(众):+3是-3的相反数,-3是+3的相反数。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生10:零有没有相反数?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请大家先思考一会,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11:因为相反数总是一正一负,而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零没有相反数。
师:有道理。
那么认为零有相反数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生12:可以写成+和-。
例如,某人做生意不赚也不亏,也可以说赚了元,或说亏了元,即可记作+元和-元,所以+0=-0=0,+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
师:也有道理。
关于特殊的零,课本上特别指出:的相反数是。
口答练: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7,-0.5,2,+1.5.例如,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画出了表示-4的点)师:请大家判断,表示-4的点位置是否正确?生13:表示距离原点13个单位的数轴上的点,其距离原点的距离分别与距离原点-13个单位的点相等。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师板书)(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师: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
(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学生实践操作师: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师: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生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生: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生:因为a ∥ b (已知)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a bc123 4∠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所以∠ 2=∠ 3(等量代换)∠ 2+ ∠ 4=180°(等量代换)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初一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图形的内在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中对称性的认识,本案例以“探究图形变换中的对称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及其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二、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变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剪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2. 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轴对称图形的模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观察折叠后的结果。
-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 教师讲解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然后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得到新的图形。
3.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建筑、家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性。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方法以及应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多项式》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一起学习过了单项式的相关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样〖评析〗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并检查预习作业,提醒同学们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生:(逐一口答)师:(把答案写出来)很好,那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式子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生:(沉思)师:这些式子和我们上节课所学不太一样,那么像这样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探究.如上图,是一扇窗户的正视图,则此窗户的面积为师: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式子,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单项式有什么关系?生:他们都可以看成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把这样一种形式的式子称作多项式.其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评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板书:多项式定义、项的定义)师:下面对于多项式及其项的概念我们做个小题目.(出示练一练1)师:(面带微笑)非常好.那么在单项式里我们还学习过单项式的次数,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多项式里有没有次数呢?生:有.师:很好,有是肯定的,那么多项式的次数到底是什么呢?(出示探究二)什么叫做多项式的次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57页第六~七段师:(板书:多项式次数的定义)师:同样的,我们对于多项式次数的概念也来看一道小题目.师:非常好.对于多项式、项以及次数的概念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对于实际的题目是不可能直接问概念的,肯定都有一些变化,那么到底是怎么变的呢?我们再来看两道能力提升题.〖评析〗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出示能力提升)的多项式,除常数项外,其余各项的次数都是师:(很兴奋)太棒了,我为你们骄傲.数学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那么我们学习了多项式及其有关的一些概念在生活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应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个实际问题.〖评析〗生活离不开数学,启发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出示探究三)5师:好了,这就是多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那么我们在写多项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生:(纷纷踊跃回答)师:(总结)写多项式的时候我们有四个注意点.①连符号②次数不是和③有单位加括号④一般大写师:好了,大家都已经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现在我们来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检测.(出示课堂检测)的人民币购买苹果生:(独立做好后讨论,5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答案)〖评析〗在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的同时,有机的将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结合到一起,保证了人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极大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师:(评讲)做全对的同学请站起来.(眼含赞赏)请同学们为他们鼓掌!师:好的,同学们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道提升题.〖评析〗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设置扩展练习,能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m。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数学一直被视为核心学科之一,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实际教学示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兴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和教师反思等方面。
教学背景本案例选取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学习成绩有待提高。
教学内容为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通过展示两幅相似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
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并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自行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
4.练习巩固: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设计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几何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5.反馈评价: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学生解答练习题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参与度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自主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探讨问题,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3.实践应用:学生通过解答练习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反思1.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反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数学上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初中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案例选取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有理数的乘法”这一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能够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有理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①教师展示一组有理数乘法算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计算。
②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并举例说明。
(3)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系列有理数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5)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实现了教学目标。
以下是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学习。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以“有理数的乘法”为例,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
件吗?
3、生:思考后回答——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
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从而引出课题:9.3平行线的性质(师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师: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
(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学生实践操作
师: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师: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生猜想: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师: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
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生: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生:
因为a ∥ b (已知)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a b
c
1
2
3 4
∠ 1+ ∠ 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3(等量代换)
∠ 2+ ∠ 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结合课本“交流与发现”部分,回答:什么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何度量?
生: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评价探究成果,并及时鼓励引导
生:说理。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课本P36 练习 1、2
2、(讨论解答)课本P37 习题9.3 1、2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1、
2、3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教师补充总结:
⑴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分析问题)
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
分析问题)
⑶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1、2、3的表述)
⑷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
(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
说理过程)
(六)作业
2、(解答推理)课本P37 习题9.3
3、4
3、(拓展与延伸)课本P37 习题9.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