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白帝城独特的美景。
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活动意图说明: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教后反思】【作业设计】【字词小明星】一、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妈妈把盆里的一堆抹.(mā mǒ)布洗干净,然后在手上抹.(mā mǒ)上了护手霜。
2.爷爷年轻的时候开过磨.(mó mò)坊,学过磨.(mó mò)玉器的手艺。
二、读拼音,写词语。
yáo yuǎn yín pán jìng zi( ) ( ) ( )【阅读对对碰】一、先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 镜未磨。
, 一青螺。
1.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的《》。
2.诗歌从一个“”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和“”是遥望所得。
3.全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还比作“”,而“”是对洞庭湖中的君山的比喻。
4.读了后两句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二、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背诵小能手】背诵《望洞庭》《早发白帝城》。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望洞庭)
17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望洞庭》课时目标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
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
背诵诗歌。
4.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1.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
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
2.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3.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
2.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3.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3)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
在秋夜里,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湖光秋月两相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像是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潭面无风镜未磨)远远望去,碧绿的君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望洞庭》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之望洞庭》,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秋夜景色,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能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湖光”、“秋月”等,并学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人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词的.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画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句的内涵和美感。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诗句的意义、韵律美、意境美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古诗学习的要点和技巧。
4.总结古诗所传达的价值观,如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背诵《古诗三首之望洞庭》,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短诗,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分享所学古诗,增进亲子交流。
4.下节课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本案例中,通过展示洞庭湖美景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创作背景之中。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案2教材来源:《望洞庭》。
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1.2 核心素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讨论,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从古诗中领略自然之美。
•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古诗进行简单的赏析。
1.3 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感受《望洞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韵味,体会作者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资源•课文《古诗三首:望洞庭》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等)。
•生字新词卡片。
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
•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入课题。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标注生字新词,尝试理解诗句含义。
•教师领读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并识记。
•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生字新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诗句内容,理清诗的结构和层次。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4.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望洞庭》中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的视角,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洞庭湖畔,感受诗中描绘的美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5.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望洞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
(2)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内涵。
(2)感受诗中的美景和情感,领略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领悟诗人的艺术表现力。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悟,体会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①展示洞庭湖美景图片或视频,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洞庭湖的美丽与宁静。
②提问互动,引导学生分享对洞庭湖的了解和印象,激活学生的前知和兴趣点,为进入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2)联系生活,情感共鸣①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丽,激发学生与诗人共鸣的情感。
②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与洞庭湖的渊源,增加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3)诗意启发,初步感知①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
②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4)过渡引导,进入新课①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感和深意,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②明确新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和主动性。
(二)深入研读,感悟诗韵(1)范读引路,初识诗境①教师首先深情地范读《望洞庭》全诗,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洞庭湖畔,感受那湖光秋月的美景。
教师的语调和情感要传达出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赞美。
②范读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脑海中的洞庭湖景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
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17.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读:读三首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标:将课后要认的生字(双蓝线中的)在诗中圈出,标注难读的字音;将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组成词语,一字两词,标红关键笔画。
3.说: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标注不懂的地方。
【教学目标】1.通过关注关键笔画、对比等方式,学会正确书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在词语中分辨多音字“磨”读音。
2.借助课文注音、同伴互助、老师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望洞庭》。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能说一说古诗主要讲了什么。
借助注释和老师指导能够说说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
4.通过有感情地读和体会诗中关键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刘禹锡笔下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及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之前大家游了一回长江、天门山和西湖,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2.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中,引出本课学习的古诗《望洞庭》,启发学生继续静静欣赏祖国美景。
通过解题与了解作者对古诗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新授探究一:读古诗,说诗意1.把古诗读正确。
(1)出示古诗,指名读古诗。
(2)师正音,明确难读字和多音字读音。
(3)全班齐读。
2.交流诗意。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
(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探究二:想画面,悟诗情1.感受近看洞庭画面。
(1)指名读,说诗意。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古诗三首《望洞庭》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工具书、反复朗读、质疑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诗词大意,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自然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洞庭湖吗?(学生回答)师: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今天跟老师一起去领略洞庭湖的风光。
二、分析课题1、分析课题:一个“望”字,李白望见的天门山是壮阔雄奇的,那在诗豪刘禹锡的《望洞庭湖》中望见的又是怎样的景致呢?2、简介刘禹锡。
3.出示任务单助学,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单,运用《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三、质疑问难,自悟诗意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庭”是后鼻音。
“盘”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二声,还可以组词为磨刀;还读mò,可以组词为石磨、磨盘。
)3.回忆理解古诗的方法。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设计意图】迁移已经习得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学习新的古诗,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学习古诗的能力。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望洞庭》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中重难点教学重点:说诗句意思,想象景色画面。
教学难点:说诗句意思,想象景色画面。
教法:讲授、引导、交流、展示。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背《望天门山》,提出“望"字,即远看。
板书“洞庭”,利用图片,结合注释,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古诗,介绍作者,了解大意1.生自读,抽生读,纠错。
(注意“未"与“末”的区别)2.介绍刘禹锡,唐朝诗人,山水诗出名,诗豪。
3.请同学说大意。
描写洞庭宁静之美,表达赞美之情。
三、想象画面,说诗句大意1.同桌结合注释,互说诗句大意。
2.展示,交流,订正。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句。
(预设: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融和,和谐。
潭面:湖面。
镜未磨: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青螺:指君山。
)诗意:①②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月光水色交融,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近望所见,比喻)③④远远望去,山青水绿,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遥望所得,比喻)四、书写指导1.自写“镜、未、磨、遥、银、盘",范写“遥”,注意“缶”的第二横长。
2.抄写古诗,注意格式。
五、背诵古诗板书设计:望洞庭近湖面未磨之镜远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课后反思:在讲古诗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的作用,唤起学生的相似经验,学生才能利用自己的感受体验,比较科学,高层次地想象画面之美。
通观本节课,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达到了教学的高效。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望洞庭》的教学前,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浓厚。
然而,由于古诗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强化。
针对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同时加强生字、生词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审美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望洞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二)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插图或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吟诵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三)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感悟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洞庭湖美景展示①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②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①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
②通过讲述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诗人的认识。
3. 课文主题引入①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引入课文主题,解释“望洞庭”的含义,即诗人远望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教学时间:2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
2)、熟读古诗,初步理解。
3)、搜集有关诗人和古诗的相关资料。
二、教学课题
使学生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积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资料交流
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交流后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课文示范朗读,背景音乐,镜子,盘子,海螺。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诗人和古诗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此外,在本课教学中我还创设了几个激趣的小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指导读)
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三分钟,试着背诵,并加上动作。
8、指名带动作背诵,师带动作示范背诵。
四、拓展延伸
1、游戏:赛诗
2、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望洞庭》,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三首古诗中的一首,本板块的主题是“诗人的足迹”。《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二、初读感悟
1、播放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4、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么美的诗,我也想来试一试。(师范读,配乐)
6、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
7、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
六、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我认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做的较好。而且课中我努力营造各种活动,结合多种形式的读和背,是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在1分钟内背诵积累过的古诗更多。
2、播放儿童歌曲《望洞庭》
பைடு நூலகம்五、全课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8、展示,再齐读诗。
三、理解诗句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
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
3、介绍诗人
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板书)
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听!)
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
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指导读)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激趣引题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古时候,曾有许多文人墨客被那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比比记忆力,看谁能在10秒中的时间里,回忆起以前学过的或平时积累的写景的诗。倒计时:十、九、八……
2、引题解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多数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也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传颂的诗歌佳作——《望洞庭》。(板题,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