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沟》之我见
----- 读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有感本学期初次接触人类学,在此之前对其并未有很深的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人类学学习,我发现人类学所包含的内容及知识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学习任务仅仅在这一个学期是无法完成的。
作为历史博物馆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要求远远大于体质人类学。
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学习人类学?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知识。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与了解文化知识仅从教材中学习是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的。
于是,阅读人类学名著以及观看有关人类学的影片是提高我们知识水平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填充了我们对人类学知识学习的空白。
我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好的人类学书籍去阅读和学习。
在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点去概括它。
文化是有地域性﹑时间性划分的,很多同学都对个别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一些能表现这些国家文化的书籍,如:日本的《菊与刀》。
而我思考的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各文化发展中便产生了文化间的差异。
“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处理我国外交事务时提出的,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两种文化处理不恰当,互相排斥便会很容易产生文化代沟。
代沟不仅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出现,在现阶段的家庭中也很常见。
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代沟”的来源,寻找消除代沟的方法,这便是我选择本书的最初目的。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人格论”在人类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
本书原名《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隔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
但是,因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给本书换了个流行的叫法----代沟。
或许这个名字更能表达出书中文化差异见发生的问题。
“本书1970年间问世,通过对二战前后两代人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阐明了代沟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现实问题,堪称一部杰作”①。
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讲述了六七十年代的概览,上篇中介绍六十年代我们面临的任务,反思文明的发展。
然后通过文化的不断变化得出文化的三种类型以及如何区分三种文化类型。
本章节中详细地描述了三种文化类型的特征。
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
下篇从七十
年代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表达代沟产生的原因,及其它带来的影响。
作者用五章内容来描述与代沟有关的知识,并设法寻找一个更有利的方式去解决代沟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消除代沟的存在,这便是全书的大概内容。
我通过对本书前两章的阅读,对文化差异及代沟也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文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对本时代的文明有着相同的认同与义务。
但是,时间是不断变化的。
作者在六十年代的概览里提出“认同与义务的无常是同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既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
”②代沟便这样被提出,它的存在隔开了一代又一代人。
代沟一侧的人(年长者)总是不满于另一侧的人(年轻人)的所作所为,而另一侧的人看到的只是目瞪口呆、怒气冲天的年长者,却无法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
于是,缺少交谈的两代人便将代沟越拉越大,不知何时能隔沟交谈。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会产生代沟,“各民族共享着一种世界性的,以技术手段传播的文化。
因此他们能够倾听我们的声音,与我们交谈”这对我来说或许是一种顺利的文化传播吧!
不同的文明发展各不相同,各民族在世界共同体的局势下又有着相对独立的一面。
每个民族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会对别的民族产生质疑与抵触,这边产生了文化隔阂。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产生,才能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这边沟通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封闭总是会带来坏处,我想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一味夜郎自大便是当时中国落后的首要原因吧。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年长者与年轻者思想不同,文化的变化迅速也是不同的。
于是,作者为区分三者对文化类型作出了分类: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以及前象征文化。
每一种文化类型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与特征。
从作者的分类中我一直在思考与寻找属于我们的文化类型。
后象征文化,是指“未来重复过去”。
它是一种变化缓慢,难以觉察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延续至少要靠三代人的生存,可以做一种假设:后象征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改变的,永远如此。
从祖辈们的角度讲,他们对孩子的教导远远多于一切。
米德说:“后象征文化的全部特点是:每一个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
”但是变化是绝对存在的,也是难免的。
当一个具有典型的后象征文化的民族与别的民族密切接触时便会产生些许改变。
当青年们开始接受外来文化时,便会打破一成不变的文化复制去开创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他们想要主宰命运,开创未来。
这边过渡到后来的“互象征文化”中了。
在这个新时代中,新一代年轻人没有前人的指点,只有靠自己努力靠同辈帮助才能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开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完全突破典型的后象征文化的与世隔绝。
开始与世界有一个心的交流。
在这一类型中,老年人不再是年轻人行为的智慧或典范的守护神。
他们会开创自己的生活模式,但是这种情况下不同代人之间便会产生许多矛盾,最终会导致代沟的出现。
互象征文化中会出现很多之前文化类型中没有的东西。
“有些社会有意利用互象征的各种可能性来引导青少年或成年人加入并非抚养或训练他们的团体。
这样的社会对新的适应常常有高度的灵活性”。
③许多孩子在不变中求变化,现在的儿童是在他们长者们未经历的世界里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但是,结果总是让人不可思议,年长者不得不像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时,前象征文化便开始出现,或许他们才是未来的真正主宰者。
在这一时代真正面临的问题便是代沟的问题,而且是世界范围的代沟问题。
年轻人无法理解前人墨守成规的思想他们渴望对知识的更高追求。
年长者则对年轻人疯狂的想法震撼,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又不得不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
只有每代人之间这种不停地交流与沟通,才会是社会关系发展的更为融洽。
现在我们不难看出当今时代代沟存在的原因了。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是现如今人们对代沟的理解。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代沟往往的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
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但是,依然有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代沟的存在提出质疑。
对于generation gap的存在与否,西方学者有过很激烈的争论。
初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价值观方面都是接受传统的,所以不能承认“代沟”的存在。
不过,最近几年来,“代沟:的问题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严重了,使得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为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有人提出,要消减成年人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其实并非难事,只要“读青年人的书报,看青年人的电影与电视节目,参加青年人的活动”便可以了。
从他们的提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两代人真心交流,之间的隔阂就会很容易消失。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无法
③《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理解90后的“非主流”思想?是因为这种思想太过狂傲,太过无聊吗?很多人对90后吃一种怀疑,批判的观点,就连很多90后的父母也对自己的子女都产生质疑,不愿与之交流,这边让着个年轻的群体产生孤立。
如果一味的去批判,便会导致两代之间更大的隔阂。
为何不互相打开心扉,主动去了解90后的想法,去思考他们的世界。
作为一个90后,我愿意与每一个长辈聊天,与他们交谈,表达出我们自己的心声。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并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没有进去之心的,或许他们的追求方式不同,但是我相信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
只有互相打开心扉,才会消除每一个隔阂。
我们从代沟的定义与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通过每代人的隔沟交谈无形中推进了文化类型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不断发展。
我不敢解释书中提到的“代沟无害化”,因为我并没有仔细阅读这一章节,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相信:代沟并不是一条无法逾越的宏沟。
从文化的高度下降到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存在长者与幼者思想的不同,产生这些的原因无非是对待事物的观点不一样。
但当两代人精心交谈时,它存在的问题便会被一一解决。
以小见大,文化隔阂也会因求同存异的思想而消失。
所以,只有真正拥有好的沟通条件,代沟便会被打破,文化便可继续前行。
参考书目:
《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