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
![人类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5d9ce2998fcc22bcd10d82.png)
论文学作品中花神形象的流变摘要:民间信仰中的花神神职是固定不变的,但文学作品中的花神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明以前的花神是传统女性美的象征,明清初时期的花神形象由性爱之神向爱情神祗转变,受才女文化影响,清代小说中的很多才女被赋予了花神的身份,变现出了处于封建转型期的文人们对中国女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文学作品;花神;流变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花神是一位美丽的女神。
花神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高诱注:“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说花神的名字叫女夷;另一说花神是魏夫人的弟子。
魏夫人又称“南岳夫人”、“紫虚元君”,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
花神到底是花姑还是女夷,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所以在《月令广义.岁令》里,最后就把女夷和花姑都称为花神了:“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
”花神在民间信仰中是司花的神祇,每一种花都有花神,总花神一般被称为“百花神”或“百花花神”。
民间信仰中的花神的司花神职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花神却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一、初期的花神形象:传统女性美的象征。
东晋无名氏的《汉宫春色》写汉惠帝张皇后死后位列花神。
《汉宫春色》共四卷, 作者不确定是否一人, 主要辑录了四篇汉孝惠张皇后的故事, 作者(或编者) 创作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张皇后平反并赞美她的品德, 据卷二:“汉孝惠张皇后外传”载:惠帝以张皇后性爱花,特命多树花木,魏晋间, 关中民祀后为蚕神, 或祀为花神, 多立庙焉。
赞曰: 后劝惠帝除挟书律, 泽被千古, 伟矣。
其在汉室,有三大功, 劝太后勿诛诸功臣, 与谋害代王, 及敛诸门钥, 使相国产不得入殿门, 吕氏就诛, 此其功之最盛者也。
代王既立, 后乃幽废, 竟无崇奉之礼, 盖地处嫌逼, 虽贤如文帝, 不能无介然于怀, 故待后恩礼颇俭云。
文化人类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c4b7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0.png)
文化人类学论文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而文化人类学则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描述各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特点、差异和共同点。
本论文将探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内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共同符号系统的总和。
在不同的群体中,人们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组织形式等来定义自身的文化身份。
文化人类学主要关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系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一系列研究方法来获取、分析和解释数据。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被研究群体所在的文化环境中,与被研究对象建立联系,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
参与观察则是指研究者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员,深入了解被研究群体的生活,通过参与其中的活动来获取研究材料。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
在宗教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民族的信仰体系、祭祀形式以及宗教仪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医学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文化对疾病、健康和医疗的理解和治疗方式。
在经济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制度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实例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下以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假设研究者对某个原始部落的文化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关注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
研究者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该部落采取部落首领制度,社会地位和权力由首领继承,而经济方面采取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分配。
研究者通过与该部落成员的交流和观察,了解到他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技能等因素分工,共同生产和分享资源。
在这个实例中,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这两种方法,获取了关于该部落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数据。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074bd633d4b14e85246896.png)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育学院09心理班杨浩12009240838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
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
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
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见图)为个中翘楚。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安代疗法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范文
![《安代疗法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ca7a1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2.png)
《安代疗法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安代疗法,源自于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治疗于一体的传统疗法。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成为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安代疗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代疗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安代疗法起源于蒙古族,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性的治疗方法。
它以歌舞为载体,通过音乐、舞蹈的节奏和旋律,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目的。
安代疗法在蒙古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蒙古族人民在面对疾病、痛苦和困境时,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重要手段。
三、安代疗法的实施过程安代疗法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歌舞表演、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三个环节。
在歌舞表演环节,表演者通过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展示出安代舞蹈的独特魅力。
在音乐治疗环节,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帮助患者缓解焦虑、舒缓神经。
在舞蹈治疗环节,患者根据安代舞蹈的步伐和动作,进行身体锻炼,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四、安代疗法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安代疗法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文function 化意义。
首先,安代疗法对于维护和弘扬蒙古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安代疗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功能,能够帮助人们缓解身心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安代疗法还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五、安代疗法的影响与挑战安代疗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蒙古族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还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安代疗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其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是安代疗法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结论安代疗法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文化内涵。
人类学研究论文
![人类学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7ce61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c.png)
人类学研究论文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旨在了解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特征。
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观察和研究,人类学家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
一、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通常采用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
研究者会亲自走进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文化实践。
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活,获得真实而全面的数据。
此外,人类学研究还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人类学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人类学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研究,人类学家能够揭示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差异。
这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人经验和局限的视角,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
此外,人类学研究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对其他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多元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类学研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人类学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贡献。
首先,人类学研究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源。
人类学家的实地调查和观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真实和详尽的数据,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
其次,人类学研究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人类学家通过对文化、社会和生物等多个维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如文化相对论、参与观察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人类学研究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人类学家往往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共同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种跨学科合作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b48bd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4.png)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引言
引言部分可以对人类学的意义和研究对象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研究问题与目的
在这个部分,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同时,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理论框架
在人类学论文中,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非常重要。
在这个部分,要对选择的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理论框架。
方法论
在这个部分,需要详细地描述你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等。
同时,要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研究结果与分析
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重点,需要详细地叙述你的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利用实地考察的数据、访谈结果等来支撑你的观点,并引用相关的文献来加强论证。
结论
在结论部分,要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你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最后,需要列出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按照某个指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标注。
结语
以上就是大学生人类学论文的基本框架,当然,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个模板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撰写人类学论文。
祝你写作顺利!。
人类的起源论文
![人类的起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e91c28af45b307e871978e.png)
人类的起源论文摘要: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但人类的起源究竟怎样,还有很多疑问。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有远古的“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即古猿进化而来之说,即人类起源于古猿。
还有人众说纷纭的新假说,等等。
其中,古猿进化学说是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起源学说。
而古猿进化之说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
关键词:人类起源古猿进化物种起源正文: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在林奈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属灵长目,人属灵长目的人种。
但人类的起源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
P364,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
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
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
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
并且认为: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文化人类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4538b91711cc7930b71616.png)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
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
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
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
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
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
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
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
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b5b345a8956bec0975e351.png)
《代沟》之我见----- 读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有感本学期初次接触人类学,在此之前对其并未有很深的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人类学学习,我发现人类学所包含的内容及知识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学习任务仅仅在这一个学期是无法完成的。
作为历史博物馆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要求远远大于体质人类学。
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学习人类学?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知识。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与了解文化知识仅从教材中学习是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的。
于是,阅读人类学名著以及观看有关人类学的影片是提高我们知识水平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填充了我们对人类学知识学习的空白。
我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好的人类学书籍去阅读和学习。
在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点去概括它。
文化是有地域性﹑时间性划分的,很多同学都对个别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一些能表现这些国家文化的书籍,如:日本的《菊与刀》。
而我思考的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各文化发展中便产生了文化间的差异。
“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处理我国外交事务时提出的,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两种文化处理不恰当,互相排斥便会很容易产生文化代沟。
代沟不仅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出现,在现阶段的家庭中也很常见。
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代沟”的来源,寻找消除代沟的方法,这便是我选择本书的最初目的。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人格论”在人类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
本书原名《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隔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
但是,因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给本书换了个流行的叫法----代沟。
或许这个名字更能表达出书中文化差异见发生的问题。
人类起源与进化论文
![人类起源与进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4667ef524de518964b7dac.png)
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进化论》论文人类起源与进化姓名:黄桂兰学号: 102060027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班:105班提交时间: 2013/5/15科任教师:章庆民(格式占30分,内容占70分)人类起源与进化姓名:黄桂兰学号:102060027 院系:生科专业:生物教育班:105摘要: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话题。
人类起源于哪?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的哪些特征已被更替?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缠绕着我们。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人由此而来,但对于今天的科学来说是行不通的。
如今,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持续了100多年,目前我们也对之也有了相对的了解。
现在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再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才成为今天我们口中的人。
关键词:人类起源、特征的更替、进化、1人类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最初对人类的认识,是从比较人与动物的关系开始的。
而最早提出“人猿同祖”思想的是具有进化思想的先驱者布丰(G.L.Buffon)。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在广泛论述生物进化的基础上断言,“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①。
此后,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证明了人与猿最近的亲属,并与186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明确提出人猿同组论。
18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起源与性选择》一书,书中既肯定了人、猿的亲属关系,又肯定了人与猿在直立、四肢、牙齿、脑、智力等方面的区别。
他认为支配人猿进化是生物演化的规律,即自然选择的作用。
20世界上半叶,大量的化石资料的记载也进一步有力地支持人猿同组的论述,也为人类起源奠定了坚定的科学基础。
2人类起源过程中新旧特征的更替人类起源与猿类,但又区别于猿类。
正如吴汝康院士说:“我根据新的化石材料的发现,曾提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的新质与猿的旧质互相斗争的过程,是人的新质不断克服猿的旧质的过程。
”②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2.1直立行走与前肢的解放随着时代的变迁,森林猿猴被迫下地后,不得不使整个体质形态向人的方向发展。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例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d2b9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9.png)
当涉及到人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时,有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主题可以探讨。
以下是一些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范例:1. 跨文化婚姻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以中国和美国为例2. 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文化认同的塑造3. 女性领导力在跨文化组织中的角色研究4. 全球化对原住民文化的影响与保护5. 移民工人在都市环境中的社交网络研究6. 非洲部落艺术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7. 青年移民对家庭和社区变迁的适应策略8. 跨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推动文化理解和交流9. 亚裔美国人对家庭和婚姻观念的文化传承10. 原住民土地权利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冲突与协调11. 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和家庭结构的影响12. 跨文化儿童教育: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挑战与机遇13. 社会媒体平台在少数族裔社群中的文化维护与传播14. 文化遗产旅游对当地社区的经济和文化影响15. 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16.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影响17. 现代女性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冲突18. 语言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研究19. 人类殖民活动对原住民社会和文化的后果20. 人类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贡献21. 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群与社会互动的文化影响22. 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研究23. 非洲音乐在全球音乐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24. 当代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变革与文化传统的冲突25. 跨文化医疗实践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启示26. 移民社区中的文化保留与融合策略研究27.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多民族社会的文化认同28. 全球旅游业对本地文化和社区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29.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分析30. 当代艺术市场中的跨文化展示与观众反应研究31. 文化认同在社交媒体上的建构与表达32. 跨文化婚姻中的家庭价值观与教育方式的比较33. 历史建筑保护与当代城市规划的平衡研究34. 跨文化营销中的文化差异与消费行为35. 艺术与政治:当代社会中的文化表达与权力关系36. 全球贸易对本土工艺品产业与传统手工艺的影响37. 非洲部落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研究38. 跨文化团队合作中的领导力与决策方式研究39. 移民劳工的工作条件与权益保护研究40. 文化符号在广告中的运用与解读分析41. 社会变革对老年人社会角色与价值观的影响42. 跨文化儿童文学在文化认同教育中的应用43. 全球流行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冲突44. 跨文化婚姻中的性别角色与家庭动态研究45. 城市生活方式对社交网络和社交支持的影响46. 多元宗教社会中的宗教包容与冲突研究47. 媒体对跨文化沟通和文化认同的影响48. 本地传统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与保护49. 青年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与保留50. 社会排斥与边缘化对个体和社区的文化影响51. 文化传统与技术革新的冲突与协调:一个人类学的视角52. 全球化时代下的本土音乐表达与文化认同53. 跨文化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54. 社会媒体对青年社群形成和身份建构的影响55. 跨文化儿童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56. 移民与社区发展:跨文化接触与社会资本的视角57. 环境正义与原住民社区的社会与文化影响58.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障碍与跨文化交流策略研究59. 城市贫困与社会不平等的人类学分析60. 移民家庭的跨文化教育抉择与挑战研究61. 文化认同与身体形象:全球化对女性审美观念的影响62.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责任与文化适应63. 跨文化婚姻中的家庭价值观与亲子关系的研究64. 社会媒体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65. 跨文化组织中的领导风格与团队绩效研究66. 非洲部落社会的婚姻制度与家庭结构研究67. 亚洲文化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再现与接受度研究68. 文化创意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69. 移民文化在城市环境中的社会互动与集体记忆建构70. 文化符号与政治权力的关联研究:以国家象征为例71. 跨文化护理与医疗服务的有效性与文化敏感性72. 社会变革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与传承73. 当代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研究:一个人类学视角74. 城市社区发展中的文化活动与社会凝聚力研究75. 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的交叉研究:多重身份的构建与表达76. 跨文化谈判与冲突解决策略的比较研究77. 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对话与冲突研究78. 跨文化婚姻中的语言与沟通问题研究79. 艺术市场中的文化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80. 移民社区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支持网络分析81. 全球移民潮与城市多元文化共生的人类学视角82. 跨文化营销中的消费者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83.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表达与社会参与研究84. 人类学视角下的移民边境与身份认同研究85. 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言语行为与社会互动分析86. 社会媒体对青年群体的身份塑造与社交实践影响87. 基于人类学的旅游研究:文化旅游与社会变迁88. 跨文化工作团队中的文化差异管理与合作策略研究89. 原住民传统知识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90. 跨文化教育中的教育模式与教师角色研究91. 社会媒体中的文化表达与社会运动研究92. 跨文化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与意义建构93. 非洲部落社会中的亲属关系与社会网络研究94. 文化遗产旅游与本地社区发展的冲突与合作95. 跨文化婚姻中的文化转变与家庭动态研究96. 跨国公司在跨文化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97. 移民工人的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合研究98. 文化认同在移民子女教育中的影响与调适99. 环境正义与社会不平等的人类学视角研究100. 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策略分析这些题目范例涵盖了人类学领域中的不同主题和研究方向。
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dc8bd3b9f3f90f76c61be7.png)
观《兰屿观点》有感观看人类学影片知道了兰屿这个美丽的地方,它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
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距绿岛45海里,西南距鹅銮鼻41海里。
岛上风景优美,椰风蕉雨,一派热带风光,有世外桃源之称。
岛上住有2000多名雅美族山胞,仍然保留着传统和原始的生活习性。
他们性格温和,忠厚纯良,能歌善舞。
雅美人是台湾高山族中惟一居住在离岛上的族群。
用网络搜索“兰屿”,现在可以看到许多的旅游资讯,不容置疑的是兰屿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始被更多的人知晓,我相信人们被兰屿吸引的原因是它的原始,淳朴,独特的民俗文化,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可是在了解到兰屿变得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我却在想今天的兰屿还是那个淳朴的兰屿吗?在看影片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兰屿已有了些现代化的痕迹,年轻人的穿着,商业的赢利思维,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按照现在中国的很多的与兰屿相似的民俗文化的发展,那个纯净的兰屿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反观今日,影片《兰屿观点》引发了我的三个思考:一、旅游业到底为兰屿带来了什么?随着兰屿旅游业的发展,兰屿当地的居民都主动选择或者被动选择了商业化。
甚至于当地的居民把兰屿交给了外地商人,并且当地的青年人还选择到外边的城市打工,进行日常性生活、带走了本地特色的“原真性”民俗,当然也就带走了本地居民的“行为景观”。
为繁荣旅游事业,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承环境,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地域性,使民俗文化面临变质甚至消失的危险。
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了这片纯洁的圣土,也给原本宁静的兰屿带去了喧闹拥挤。
一个世外桃源和一种世代延续的生活就这样被生生割裂。
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商业化,民族歌舞停留在表演上,民族服饰停留在敷衍旅游者观赏的穿戴上,民居建筑停留在外观的风貌整治上。
使民俗文化现代发展成了一种简单的文化复制,一切都是以商业效益为出发点的,必然最终会导致兰屿民俗文化的衰落,我不禁想呼喊,兰屿的未来在哪里?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变的话,我们终会失去心中的兰屿,我认为兰屿的生命在于“原真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只有把兰屿视为活态文化来保护,才能保证文化的世代传承,才能保证文化创新的动力,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研究方法指南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研究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ce06a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7.png)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研究方法指南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研究方法指南一、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对于人类生活的多样性、文化差异以及社会变迁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进行人类学研究并取得准确的结果,研究者需要掌握一系列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提供一份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指南,以帮助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在正式开始研究前,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目的应该明确表达为一个或多个可以量化和验证的假设,而研究问题则是对这些假设的具体陈述,研究者需要通过研究数据来验证或证伪这些假设。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实现研究目标至关重要。
根据具体情况,人类学研究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或混合研究方法。
1.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详细描述。
通过参与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手段,可以收集到丰富的质性数据。
研究者需要把握研究对象的语言、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进而形成对于研究领域的深入洞察。
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数值化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描述。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以及统计分析等手段,可以得到可量化的数据,进而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推断。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更加依赖于大样本量的数据收集和普遍性结论的推断。
3. 混合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可同时收集和分析定性和定量数据,并将两种数据相互印证,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四、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环节,为研究者提供了对于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的材料。
数据收集方法可以包括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访谈、参与观察等。
1. 文献查阅通过文献查阅,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获取相关资料,并加深对于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理解。
2.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亲自前往研究场所,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目标群体的行为、语言、习俗等,获得真实、直观的数据材料。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17437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3.png)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选题旨在探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并对其进行文化适应的。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部分:引言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的浪潮让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却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本论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启示和帮助。
第二部分:身份认同的定义与形成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人的社会身份,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
其次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家庭教育等因素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和群体认同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第三部分:文化适应的概念与挑战文化适应是指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并融入该环境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适应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文化适应涉及到语言、行为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和适应。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适应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
第四部分: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人们的身份认同会影响他们对新文化的接受和适应程度。
同时,文化适应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的转变与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五部分:影响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因素在跨文化交流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
其中包括: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以及自信心;对新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接受程度;与当地人的交往和互动等。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
第六部分:促进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培养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为了促进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有一些策略可以被采取。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理论研究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理论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39b5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1.png)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理论研究论文[标题]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人类学理论研究论文[正文][引言]在当代社会,人类学理论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文化、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人类学理论研究展开论述,提供一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供学生参考,帮助他们在撰写论文时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和格式。
[绪论]1. 研究背景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文化与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不断推进,人类学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
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论文旨在探讨人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本科毕业论文的模板,以帮助学生们在撰写论文时更加系统和有条理。
[主体部分]1. 人类学理论的发展1.1 起源和演变人类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从早期的进化论角度到后来的功能论和结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1.2 重要人物和代表性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京:代表性的社会进化论研究,提出进化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布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代表性的功能主义研究,提出社会功能和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
- 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代表性的结构主义研究,强调符号和象征的重要性,提出人类文化的结构性分析方法。
2. 人类学理论的研究方法2.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等手段,获取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详细信息。
2.2 文献研究在人类学理论研究中,文献研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员需广泛阅读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以获取理论背景和相关文献支持。
3. 人类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1 文化研究人类学理论在文化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3.2 社会问题研究人类学理论研究还涉及到诸多社会问题,比如性别、种族、阶级等,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揭示出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人类起源论文
![人类起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6f23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a.png)
人类起源论文
标题:人类起源:一项综合性评估
摘要:
人类起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科学家的兴趣。
人类起源的研究不仅考察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变异,还涉及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文化发展。
本文对人类起源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评估,从生物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人类起源的相关问题。
引言:
人类起源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
过去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在古人类化石的挖掘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详尽和准确的资料。
本文将对目前已有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综合,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挑战。
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整理和综合了大量关于人类起源的文献资料。
结果与讨论: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基因组学研究显示,现代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约20万年前的一个共同祖先。
考古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早期人类的迁移和扩散,以及人类文化的起源。
人类学的研究则关注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这些学科的整合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详尽的了解人类起源的图景。
结论:
通过对人类起源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整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进化过程。
关键词:人类起源,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进化。
人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研究
![人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6136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a.png)
人类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研究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致力于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而作为一名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往往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实践,对某一特定议题的深入研究。
本篇文章将以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为话题,分析其存在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论文题目。
重要性毕业论文是人类学专业学生展示自己研究能力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机会。
通过写毕业论文,学生能够挖掘和应用自己在该学科内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现象,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技巧。
同时,对于教授和学术界来说,毕业论文也为他们提供了关于特定议题的新见解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人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通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深入访谈,从而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供参考使用:1. 人类学田野调查:人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经常涉及对具体社群或文化进行实地调研。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社群,通过观察和参与观察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社群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深度访谈:毕业论文研究还可以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真实观点和经历。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关键人物进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特定议题的看法和经验。
深度访谈通常涉及开放性问题,以便被访者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特定议题的研究历史、理论模型和方法。
文献研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研究缺口,并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论文题目以下是一些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学生参考:1. 社交媒体对当代年轻人社交行为的影响:一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2. 女性权益与性别平等:一项基于深度访谈的人类学研究3. 青少年互助组织与社会发展:以某社区为例的田野调查研究4. 跨文化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一个比较人类学的研究5. 移民工人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一项深度访谈研究6. 从宗教仪式到社会展示:对婚礼仪式的人类学观察与分析7. 艺术品与文化认同:博物馆藏品的文化遗产研究结论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对于学生和学术界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学论文写作指南田野调查与文化解读的技巧
![人类学论文写作指南田野调查与文化解读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88a34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0.png)
人类学论文写作指南田野调查与文化解读的技巧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田野调查和文化解读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进行人类学论文写作时,掌握田野调查和文化解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撰写出高质量的人类学论文。
一、田野调查的技巧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要求研究者亲身参与并观察所研究的社会群体或文化现象。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以下几点技巧是必不可少的:1. 建立信任关系: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田野调查的首要任务。
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尊重。
2. 保持中立观察: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尽量减少主观干扰。
观察和记录客观事实,避免偏见和个人偏好的介入。
3. 多样化的数据收集:田野调查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观察记录、访谈、问卷调查等。
使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以便获取全面且准确的信息。
4. 精确记录和整理:田野调查的数据往往繁杂,研究者需要精确地记录和整理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解读。
使用有组织的方式保存数据,例如建立数据库或笔记本来存储信息。
二、文化解读的技巧文化解读是人类学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进行文化解读的技巧:1. 理论支持:在进行文化解读时,要借助人类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框架。
选择适当的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中。
2. 上下文分析:在进行文化解读时,要将文化现象置于其所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文化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理解其形成和演变的原因。
3. 符号解码:文化是通过符号进行传递和表达的,解读这些符号是理解文化的重要手段。
深入探究符号的含义和象征,揭示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4. 原生动力:文化解读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研究者需要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理解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揭示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沟》之我见
----- 读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有感本学期初次接触人类学,在此之前对其并未有很深的了解。
通过一个学期的人类学学习,我发现人类学所包含的内容及知识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学习任务仅仅在这一个学期是无法完成的。
作为历史博物馆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文化人类学的学习要求远远大于体质人类学。
最初学习这门课程时在不断的思考:如何学习人类学?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人类学的知识,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知识。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学习与了解文化知识仅从教材中学习是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渴望的。
于是,阅读人类学名著以及观看有关人类学的影片是提高我们知识水平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填充了我们对人类学知识学习的空白。
我不知如何去选择一本好的人类学书籍去阅读和学习。
在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下,我们不能仅从一点去概括它。
文化是有地域性﹑时间性划分的,很多同学都对个别国家的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兴趣,阅读了一些能表现这些国家文化的书籍,如:日本的《菊与刀》。
而我思考的却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模式。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各文化发展中便产生了文化间的差异。
“求同存异”是周总理在处理我国外交事务时提出的,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两种文化处理不恰当,互相排斥便会很容易产生文化代沟。
代沟不仅在各民族间的文化研究出现,在现阶段的家庭中也很常见。
研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了解“代沟”的来源,寻找消除代沟的方法,这便是我选择本书的最初目的。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以研究太平洋无文字民族而闻名,米德提出的“文化决定人格论”在人类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
本书原名《文化与义务——论七十年代隔代人之间的新关系》,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
但是,因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给本书换了个流行的叫法----代沟。
或许这个名字更能表达出书中文化差异见发生的问题。
“本书1970年间问世,通过对二战前后两代人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阐明了代沟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现实问题,堪称一部杰作”①。
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讲述了六七十年代的概览,上篇中介绍六十年代我们面临的任务,反思文明的发展。
然后通过文化的不断变化得出文化的三种类型以及如何区分三种文化类型。
本章节中详细地描述了三种文化类型的特征。
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
下篇从七十
年代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表达代沟产生的原因,及其它带来的影响。
作者用五章内容来描述与代沟有关的知识,并设法寻找一个更有利的方式去解决代沟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消除代沟的存在,这便是全书的大概内容。
我通过对本书前两章的阅读,对文化差异及代沟也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文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对本时代的文明有着相同的认同与义务。
但是,时间是不断变化的。
作者在六十年代的概览里提出“认同与义务的无常是同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既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
”②代沟便这样被提出,它的存在隔开了一代又一代人。
代沟一侧的人(年长者)总是不满于另一侧的人(年轻人)的所作所为,而另一侧的人看到的只是目瞪口呆、怒气冲天的年长者,却无法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
于是,缺少交谈的两代人便将代沟越拉越大,不知何时能隔沟交谈。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会产生代沟,“各民族共享着一种世界性的,以技术手段传播的文化。
因此他们能够倾听我们的声音,与我们交谈”这对我来说或许是一种顺利的文化传播吧!
不同的文明发展各不相同,各民族在世界共同体的局势下又有着相对独立的一面。
每个民族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会对别的民族产生质疑与抵触,这边产生了文化隔阂。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的产生,才能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这边沟通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封闭总是会带来坏处,我想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一味夜郎自大便是当时中国落后的首要原因吧。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时代不同年长者与年轻者思想不同,文化的变化迅速也是不同的。
于是,作者为区分三者对文化类型作出了分类: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以及前象征文化。
每一种文化类型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与特征。
从作者的分类中我一直在思考与寻找属于我们的文化类型。
后象征文化,是指“未来重复过去”。
它是一种变化缓慢,难以觉察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延续至少要靠三代人的生存,可以做一种假设:后象征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改变的,永远如此。
从祖辈们的角度讲,他们对孩子的教导远远多于一切。
米德说:“后象征文化的全部特点是:每一个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
”但是变化是绝对存在的,也是难免的。
当一个具有典型的后象征文化的民族与别的民族密切接触时便会产生些许改变。
当青年们开始接受外来文化时,便会打破一成不变的文化复制去开创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他们想要主宰命运,开创未来。
这边过渡到后来的“互象征文化”中了。
在这个新时代中,新一代年轻人没有前人的指点,只有靠自己努力靠同辈帮助才能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开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完全突破典型的后象征文化的与世隔绝。
开始与世界有一个心的交流。
在这一类型中,老年人不再是年轻人行为的智慧或典范的守护神。
他们会开创自己的生活模式,但是这种情况下不同代人之间便会产生许多矛盾,最终会导致代沟的出现。
互象征文化中会出现很多之前文化类型中没有的东西。
“有些社会有意利用互象征的各种可能性来引导青少年或成年人加入并非抚养或训练他们的团体。
这样的社会对新的适应常常有高度的灵活性”。
③许多孩子在不变中求变化,现在的儿童是在他们长者们未经历的世界里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
但是,结果总是让人不可思议,年长者不得不像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时,前象征文化便开始出现,或许他们才是未来的真正主宰者。
在这一时代真正面临的问题便是代沟的问题,而且是世界范围的代沟问题。
年轻人无法理解前人墨守成规的思想他们渴望对知识的更高追求。
年长者则对年轻人疯狂的想法震撼,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又不得不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学习。
只有每代人之间这种不停地交流与沟通,才会是社会关系发展的更为融洽。
现在我们不难看出当今时代代沟存在的原因了。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是现如今人们对代沟的理解。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代沟往往的因为年龄或时代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
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但是,依然有很多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代沟的存在提出质疑。
对于generation gap的存在与否,西方学者有过很激烈的争论。
初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价值观方面都是接受传统的,所以不能承认“代沟”的存在。
不过,最近几年来,“代沟:的问题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严重了,使得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为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有人提出,要消减成年人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其实并非难事,只要“读青年人的书报,看青年人的电影与电视节目,参加青年人的活动”便可以了。
从他们的提议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两代人真心交流,之间的隔阂就会很容易消失。
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无法
③《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理解90后的“非主流”思想?是因为这种思想太过狂傲,太过无聊吗?很多人对90后吃一种怀疑,批判的观点,就连很多90后的父母也对自己的子女都产生质疑,不愿与之交流,这边让着个年轻的群体产生孤立。
如果一味的去批判,便会导致两代之间更大的隔阂。
为何不互相打开心扉,主动去了解90后的想法,去思考他们的世界。
作为一个90后,我愿意与每一个长辈聊天,与他们交谈,表达出我们自己的心声。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并不是所有的90后都是没有进去之心的,或许他们的追求方式不同,但是我相信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
只有互相打开心扉,才会消除每一个隔阂。
我们从代沟的定义与产生的原因不难看出,通过每代人的隔沟交谈无形中推进了文化类型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不断发展。
我不敢解释书中提到的“代沟无害化”,因为我并没有仔细阅读这一章节,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相信:代沟并不是一条无法逾越的宏沟。
从文化的高度下降到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存在长者与幼者思想的不同,产生这些的原因无非是对待事物的观点不一样。
但当两代人精心交谈时,它存在的问题便会被一一解决。
以小见大,文化隔阂也会因求同存异的思想而消失。
所以,只有真正拥有好的沟通条件,代沟便会被打破,文化便可继续前行。
参考书目:
《代沟》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