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机制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三:细胞膜改变

a. b. c.
d.
细菌细胞膜发生改变,致使对抗生素的通透性 降低,以及抗生素被主动排出菌体之外(即外 排泵)。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膜所具有的多孔肽聚糖结构 并不能阻止大多数抗生素进入胞内。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含脂多糖结构和狭窄的限 制性通道的孔蛋白,为一有效的渗透屏障。 分枝杆菌在肽聚糖的外面具有一种不常见的双 层结构,是一极其有效的屏障。 外排泵是指转运器在双层结构中捕获药物分子 并将其泵出,排出细胞外膜屏障之外。
有效的抗菌药物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① ②

有效的抗菌药物须满足三个条件: 微生物有对其敏感的靶位点。 抗菌药物能够穿透细菌表面,且有足够量 抵达靶位点。 抗菌药物在与靶位点结合前,既不能失活, 也不能被细菌排出体外。
细菌耐药的四种机制

① ② ③

综上可以看出,细菌耐药即是针对上述的反制, 其耐药可以是一种机制引起的,也可以是几种机 制联合的结果。主要有四种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钝化酶,使抗生素失活或结构发生改变。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发生突变或被修饰,使之与 抗生素的结合不紧密,亲和力下降。 细菌细胞膜发生改变,致使对抗生素的通透性降 低,以及抗生素被主动排出菌体之外(即外排 泵)。 细菌菌膜的形成,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胞内。
机制四:形成细菌菌膜
④ a.
b.
c.
细菌菌膜的形成,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胞内。 同一细菌或不同种类的细菌均可在特定条件下 形成菌膜。 菌膜的形成:细菌通过大量的外多聚糖将众多 细菌包裹起来形成微菌落,微菌落之间不断黏 附形成菌膜。菌膜的通道中充满水,起着向菌 膜内输送营养和排除废物的作用。 细菌菌膜所造成的感染对所有抗生素均产生耐 药,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对策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刘明
概述



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对感 染性疾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抗 生素的滥用,造成耐药菌快速和广泛的出 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点问题。 对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系统性 的工程,其过程复杂而艰巨。主要通过使 用中的管控及药物研发等过程来实现。 对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对策的了解有利于我 们更好的运用抗生素。
细菌耐药性对策



控制院内感染及防止多重耐药病原菌的交 叉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由于滥用抗生素而 造成耐药菌的快速和广泛出现。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开发新药及 对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
④ ⑤ ⑥
设计药物筛选模型 使用疫苗 破坏耐药基因
机制二:靶位点改变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点发生突变或被修饰, 使之与抗生素的结合不紧密,亲和力下降。
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为青霉素结合
a.
蛋白(PBPs)。
b. 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为50S核糖体。 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的作用靶位为30S核糖

d.
利福霉素类的作用靶位为DNA的RNA聚合体。
机制一:产生钝化酶

细菌产生钝化酶,使抗生素失活或结构发 生改变。 细菌针对不同的抗菌药物能够产生不同的 钝化酶,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使其 难以与细菌的靶位结合而失活。主要有以 下几类:
a.
β-内酰胺酶
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水解β-内酰 胺环使其失活。是最主要的一种钝化酶, 已经形成一个大的酶系家族。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 耐受性,导致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分类:天然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系指微生物通过基因遗传或突变从 母株获得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 获得耐药性系指微生物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 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此为细菌耐药的主 要原因,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日益严重的 主要问题。
b.
Leabharlann Baidu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针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对该类抗生 素分子中的氨基或羟基进行共价修饰。
c.
MLS类抗生素钝化酶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类 (MLS)虽然化学结构上差异很大,但对细 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此类酶通过水解, 磷酸化或核苷酰化使抗生素失活。
d.
氯霉素类抗生素钝化酶
细菌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酰化 失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