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常识先秦文学一、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
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
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古代文学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涵盖了诗词、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也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代文学文化的一些常识,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一、诗词与古代文学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诗为代表的诗词,以其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古代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的作品,《静夜思》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展示了诗人在夜间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还是后来的创作都通过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二、小说与古代文学古代小说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堪称经典,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度的人物塑造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直击人们的心灵。
《水浒传》则展现了普通人的英雄气概和对正义的追求。
其中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各具特点。
这些小说不仅通过复杂的情节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性和历史轨迹的描绘,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三、戏曲与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文学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精彩的唱腔,传达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京剧曲艺也是中国传统戏剧中最著名的一种。
四、古代文学的传承和影响古代文学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小说、戏曲等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传承,并在后人的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
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
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县、神州: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
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XXX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XXX俱诣XXX”,“XXX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XXXXXX于前,XXX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墨客XXX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XXX;XXX因斋名为XXX而被称为XXX、惜抱先生。
再如称XXX为聊斋先生,XXX为饮冰室主人,XXX为XXX(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墨客XXX是襄阳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XXX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XXX;明朝戏曲家XXX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XXX 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XXX;XXX是广东南海人,人称XXX;XXX领袖XXX被称为XXX(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XXX(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身世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XXX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XXX为唐代望族,故XXX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众人遂称其为XXX。
(完整版)文化常识
一、文化常识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华篇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精华篇1、、“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2、“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双手双脚;五谷指稻、黍、稷、麦、豆。
6、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指四肢加头。
7、中国古代学校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9、汉字的六种构字方式: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11、“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12、《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3、名:在婴儿出生后由父母或尊长取名,供长辈叫唤。
人在成年后一般不能直呼其名,只用于传记、自称或所厌恶的人。
14、字:男20岁、女15岁也由父母等尊长取字,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每个人都有字,只有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才有。
15、号:由自己取定。
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16、谥号:从西周开始,朝廷对皇帝、皇后、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追加的称号。
谥号有褒扬、同情、批贬几类。
如隋炀帝中的“炀”就是个批贬的谥号;个别的有民间赠予的谥号,比如陶渊明民间赠他为“靖节”。
17、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18、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推荐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常识大全(一)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三代:夏、商、周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26.三教:儒、释、道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31.岁寒三友:松、竹、梅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各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二)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历史文化常识(完美打印版)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一章皇帝与皇权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尧、舜(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
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
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三)皇帝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
赢政自称“始皇帝”,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
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1、宫室、山陵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殿”“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
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
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
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
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Word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目录一、人的称谓 (8)■直称姓名............................................. - 8 -■称字.................................................... - 8 -■称号.................................................... - 8 -■称谥号 ................................................ - 8 -■称斋名 ................................................ - 9 -■称籍贯 ................................................ - 9 -■称郡望 ................................................ - 9 -■称官名 ................................................ - 9 -■称爵名 .............................................. - 10 -■称官地 .............................................. - 10 -■兼称.................................................. - 10 -■谦称.................................................. - 11 -■敬称.................................................. - 11 -■贱称.................................................. - 12 -■特殊称谓........................................... - 13 -二、古代职官 .. (14)■爵 ..................................................... - 14 -■丞相.................................................. - 14 -■太师.................................................. - 14 -■太傅.................................................. - 15 -■少保.................................................. - 15 -■尚书.................................................. - 15 -■学士.................................................. - 15 -■上卿.................................................. - 16 -■大将军 .............................................. - 16 -■参知政事........................................... - 16 -■军机大臣........................................... - 16 -■军机章京........................................... - 16 -■御史.................................................. - 16 -■枢密使 .............................................. - 17 -■左徒.................................................. - 17 -■太尉.................................................. - 17 -■上大夫 .............................................. - 17 -■大夫.................................................. - 17 -■士大夫 .............................................. - 18 -■太史.................................................. - 18 -■洗马.................................................. - 18 -■长史.................................................. - 18 -■侍郎.................................................. - 19 -■侍中.................................................. - 19 -■郎中.................................................. - 19 -■参军.................................................. - 19 -■令尹.................................................. - 19 -■尹 ..................................................... - 19 -■都尉.................................................. - 20 -■冏卿.................................................. - 20 -■司马.................................................. - 20 -■节度使 .............................................. - 20 -■经略使 .............................................. - 20 -■刺史.................................................. - 20 -■太守.................................................. - 20 -■都督.................................................. - 21 -■巡抚.................................................. - 21 -■抚军.................................................. - 21 -■校尉.................................................. - 21 -■教头.................................................. - 21 -■提辖.................................................. - 21 -■从事.................................................. - 21 -■知府.................................................. - 22 -■县令.................................................. - 22 -■里正.................................................. - 22 -■里胥.................................................. - 22 -■三省六部........................................... - 22 -■官职的任免升降................................ - 22 -三、天文历法 ......................................... -23-■星宿.................................................. - 24 -■二十八宿........................................... - 24 -■四象.................................................. - 24 -■分野.................................................. - 24 -■昴宿.................................................. - 26 -■参(shēn)商................................... - 26 -■壁宿.................................................. - 26 -■流火.................................................. - 27 -■北斗.................................................. - 27 -■北极星 .............................................. - 27 -■彗星袭月........................................... - 27 -■白虹贯日........................................... - 27 -■运交华盖........................................... - 28 -■月亮的别称....................................... - 28 -■东曦.................................................. - 28 -■天狼星 .............................................. - 28 -■老人星 .............................................. - 28 -■牵牛织女........................................... - 29 -■银河.................................................. - 29 -■文曲星 .............................................. - 29 -■天罡(gāng) .................................. - 29 -■云气.................................................. - 29 -■农历.................................................. - 29 -■二十四节气....................................... - 30 -四、古代地理 .. (30)■中国.................................................. - 30 -■中华.................................................. - 31 -■九州.................................................. - 31 -■赤县.................................................. - 31 -■中原.................................................. - 31 -■海内.................................................. - 31 -■四海.................................................. - 31 -■六合.................................................. - 32 -■八荒.................................................. - 32 -■江河.................................................. - 32 -■西河.................................................. - 32 -■江东.................................................. - 32 -■江左.................................................. - 32 -■江表.................................................. - 33 -■江南.................................................. - 33 -■淮左.................................................. - 33 -■山东.................................................. - 33 -■关东.................................................. - 33 -■关西.................................................. - 33 -■关中.................................................. - 33 -■西域.................................................. - 33 -■岭峤.................................................. - 34 -■朔漠.................................................. - 34 -■百越.................................................. - 34 -■五岳.................................................. - 34 -■京畿(jī)......................................... - 34 -■三辅.................................................. - 34 -■三秦.................................................. - 34 -■郡 ..................................................... - 34 -■州 ..................................................... - 35 -■道 ..................................................... - 35 -■路 ..................................................... - 35 -■山水阴阳........................................... - 35 -■古称、别称....................................... - 35 -五、科举制度 .. (36)■察举.................................................. - 36 -■征辟.................................................. - 36 -■孝廉.................................................. - 36 -■科举.................................................. - 36 -■童生试 .............................................. - 37 -■乡试.................................................. - 37 -■会试.................................................. - 37 -■殿试.................................................. - 37 -■及第.................................................. - 37 -■状元.................................................. - 38 -■会元.................................................. - 38 -■解元.................................................. - 38 -■连中三元........................................... - 38 -■鼎甲.................................................. - 38 -■贡士.................................................. - 39 -■举人.................................................. - 39 -■生员.................................................. - 39 -■八股文 .............................................. - 39 -■金榜.................................................. - 40 -■同年.................................................. - 40 -■校 ..................................................... - 40 -■庠(xiáng) ..................................... - 40 -■序 ..................................................... - 40 -■国学.................................................. - 40 -■乡学.................................................. - 40 -■稷下学宫........................................... - 40 -■太学.................................................. - 40 -■国子监(jiàn) ................................. - 41 -■书院.................................................. - 41 -■学官.................................................. - 41 -■祭酒.................................................. - 41 -■司业.................................................. - 42 -■学政.................................................. - 42 -■教授.................................................. - 42 -■助教.................................................. - 42 -■监生.................................................. - 42 -■诸生.................................................. - 42 -六、风俗礼仪 .. (43)■春节.................................................. - 43 -■元宵.................................................. - 43 -■寒食.................................................. - 43 -■清明.................................................. - 43 -■端午.................................................. - 44 -■乞巧.................................................. - 44 -■中秋.................................................. - 44 -■重阳.................................................. - 44 -■腊日.................................................. - 44 -■除夕.................................................. - 45 -■伯(孟)仲叔季................................ - 45 -■十二生肖........................................... - 45 -■生辰八字........................................... - 45 -■孝悌.................................................. - 46 -■牺牲.................................................. - 46 -■太牢、少牢....................................... - 46 -■家祭.................................................. - 46 -■朝仪.................................................. - 46 -■朝聘.................................................. - 47 -■朝觐.................................................. - 47 -■揖让.................................................. - 47 -■长揖.................................................. - 47 -■拱 ..................................................... - 47 -■顿首.................................................. - 47 -■稽首.................................................. - 48 -■九拜.................................................. - 48 -■跪 ..................................................... - 48 -■坐 ..................................................... - 48 -■座次.................................................. - 48 -■席次.................................................. - 49 -■冠礼.................................................. - 49 -■婚冠礼 .............................................. - 49 -■祖道.................................................. - 49 -■斋戒.................................................. - 50 -■虚左.................................................. - 50 -■再拜.................................................. - 50 -■膜拜.................................................. - 50 -■六礼.................................................. - 50 -■秦晋之好........................................... - 51 -■举案齐眉........................................... - 51 -■以文会友........................................... - 51 -■讳称.................................................. - 51 -七、饮食器用 .. (51)■五谷.................................................. - 51 -■五牲.................................................. - 52 -■五味.................................................. - 52 -■六畜.................................................. - 52 -■八珍.................................................. - 52 -■古代食器........................................... - 52 -■古代炊具........................................... - 53 -■古代酒器........................................... - 53 -■羹 ..................................................... - 54 -■脍炙.................................................. - 54 -■古代家具........................................... - 54 -八、音乐文娱 .. (54)■五声.................................................. - 54 -■宫调.................................................. - 55 -■十二律 .............................................. - 55 -■俗乐.................................................. - 55 -■雅乐.................................................. - 55 -■春江花月夜....................................... - 56 -■霓裳羽衣舞....................................... - 56 -■《十面埋伏》 ................................... - 56 -■五射.................................................. - 56 -■文房四宝........................................... - 56 -■书法.................................................. - 57 -■六书.................................................. - 57 -■永字八法........................................... - 57 -■阳文阴文........................................... - 57 -■岁寒三友........................................... - 57 -■花中四君子....................................... - 58 -九、文史典籍 .. (58)■四书.................................................. - 58 -■五经.................................................. - 58 -■六经.................................................. - 58 -■十三经 .............................................. - 58 -■《三字经》....................................... - 59 -■《千字文》....................................... - 59 -■《千家诗》....................................... - 59 -■《唐诗三百首》................................ - 59 -■《文选》........................................... - 59 -■《古文观止》 ................................... - 60 -■《古文辞类纂》................................ - 60 -■二十四史........................................... - 60 -■《史记》........................................... - 60 -■《资治通鉴》 ................................... - 61 -■《太平广记》 ................................... - 61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 61 -■史书编写方式 ................................... - 62 -十、目录、辞书.. (62)■目录学 .............................................. - 62 -■经史子集........................................... - 62 -■类书.................................................. - 62 -■《太平御览》 ................................... - 63 -■《永乐大典》 ................................... - 63 -■《古今图书集成》............................ - 63 -■丛书.................................................. - 63 -■《四库全书》 ................................... - 64 -■《四部丛刊》 ................................... - 64 -■《四部备要》 ................................... - 64 -■《尔雅》........................................... - 64 -■《说文解字》 ................................... - 64 -■《康熙字典》 ................................... - 65 -■《辞源》........................................... - 65 -■《辞海》........................................... - 65 -■《中华大字典》................................ - 65 -■《经传释词》 ................................... - 66 -■《文言虚字》 ................................... - 66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
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紧随夏朝之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具有长期稳定的政权,历经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和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时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传统
-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追求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和与自然的合一。
- 传入: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
- 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汉字书写成美丽的图案,受到人们的喜爱。
3. 中国古代的器物与艺术
-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汝窑等。
-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表现技巧。
-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俗
- 春节:中国传统的新年,以庆祝农历年的开始,包括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活动。
-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和进行家庭聚会。
- 龙舟节: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古代文化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等待你去发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称谓常识1.称对方亲眷⑴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
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
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
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
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
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即尊崇,“徽”即善美。
“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
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
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
后泛指 2~3 岁的儿童。
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
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
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少女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滕王阁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
天干地支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
(《后汉书·范升传》)(14)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
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二、官职常识1.常见官职(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
(3)官职名称。
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②太师:可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③尚书:战国始置。
“尚”是执掌的意思。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这里的“尚书”指陈震。
⑤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
⑥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
历代多沿此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⑦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⑨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
⑩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
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掌握,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
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
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
也泛指上级长官。
(15)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6)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长官。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丞相。
(19)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
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
秦汉之际,楚官又有左尹、右尹之称。
汉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等。
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0)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
隋、唐两代,州、郡、府有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琵琶行(并序)》:“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散官闲职。
(2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安史之乱以后,境内也相继增设节度使,地方武官亦常置节度使名号,自置官署,父死子继,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2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4)太守:原为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
”(25)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2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都督,别称“巡院”“抚台”“抚军”。
(27)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2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即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
(29)廷尉: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30)光禄大夫:战国时期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31)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32)博士: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33)经略使:职官名。
唐代贞观二年(628 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