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称谓常识
1.称对方亲眷
⑴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
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
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
(1)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 2~3 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
(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
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后汉书·范升传》)
(14)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东亭》)
二、官职常识
1.常见官职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
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
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
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
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
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
推官、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
(3)官职名称。
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②太师:可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
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③尚书:战国始置。“尚”是执掌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