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大学考研电气工程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学考研电气工程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学考研电气工程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思绪如电流般在脑海中跳跃。

作为一名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决定用意识流的方式,来完成这篇“大学考研电气工程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我们得明确电气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作为一门涉及电力系统、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培养目标自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一、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等。

这些课程是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2.专业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化控制原理等。

这些课程涵盖了电气工程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

3.实践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科研训练1.课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

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3.发表论文:要求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

三、综合素质培养1.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外语能力: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四、培养过程管理1.导师责任制:实行导师责任制,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综合素质培养负责。

2.学术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创新。

3.质量监控:对培养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确保培养质量。

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电气工程是现代工程技术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能够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对象电气工程研究生招生对象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及具有相应学历的自考研究生。

三、培养要求1. 理论功底: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相关理论基础。

2. 实践能力:具备独立开展实验、调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3. 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方式1. 课程学习:研究生一般需完成一定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巩固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2. 实验实习:研究生需要参与实验实习,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掌握实践技能。

3. 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并学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

4. 科研创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五、培养计划1. 培养周期:电气工程研究生一般为3年全日制学习。

2. 学习安排: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第二学年为专业课程学习,第三学年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研究阶段。

3. 学科方向:可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学科方向和导师指导。

六、培养评估1. 学业表现:定期进行学业评价,对学生的学术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2. 毕业要求:研究生毕业需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满足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

七、培养保障1. 师资力量:培养方案要求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的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 实验设施:学校要提供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八、培养成果1. 毕业生就业: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校研【2006】26号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我校从1999年开始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健全导师负责制入手,经过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学业奖学金、三助助学金为主,优秀学生奖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研究生资助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承担的责任尚不明晰,导师的责权利尚不明确,未能充分调动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够明确,内在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了研究生学习和进行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这种现状如不进行彻底改革,必将成为制约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机制性障碍。

因此,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教育部部署,作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决定,从2006年起,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为国家自主创新做出更大贡献两项战略任务,其结合点在研究生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统筹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激发院(系、所)、导师和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和统一,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更新观念的原则。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种深层次内在的改革,是要从根本上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

要树立"培养研究生是国家、学校、院(系、所)和导师的共同责任"的观念,树立"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研究生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科学研究生力军"的观念。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07)一、培养目标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门知识、解决涉及电气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能熟练地掌握一种外文,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具有独立承担解决在电能生产、传输、分配、控制、检测、保护及其使用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从事各类电气新设备的开发、设计、研制,以及设备运行与维护更新能力;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的如下工作之一: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新成果向产品化、产业化转化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新技术、新产品在推广应用中创新性识别、效益预测及组织实施的科学决策,推动工程设计的进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的应用等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

二、研究方向1. 电力系统自动化2. 电力电子及其应用3. 电力传动控制4. 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5. 电气设备及工程管理6. 电力工程管理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

四、课程设置电气工程领域覆盖着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及若干相邻学科专业。

为保证工程硕士生既有坚实的应用理论基础,又拓宽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电气工程领域工程五、实践环节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得明确一个观念:电气工程硕士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能力的塑造。

所以,我们的方案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一、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这一部分,我们要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稳扎稳打。

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等。

这些课程是电气工程的基石,必须学得扎实。

2.专业课程这一部分,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来设置。

比如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器、自动化系统、通信原理等。

这些课程让学生在某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3.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中,那也是白搭。

所以,实践课程至关重要。

包括实验室实践、工程项目实践、实习等。

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科研能力培养1.科研素养科研素养的培养,就像培养一颗种子,需要不断浇水、施肥。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阅读国内外学术期刊,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动态。

2.科研项目三、综合素质培养1.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就像学习一门外语,需要多练习。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尝试、探索。

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申请专利,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毕业要求1.论文要求2.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一项实践项目,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想说,电气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

希望这个方案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为电气工程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注意事项:1.课程设置的平衡性要注意课程设置不能偏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也不能只重实践而忽略了理论基础的打牢。

有时候,看到一些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一上手实践就手忙脚乱,这是因为实践操作能力没跟上。

解决办法:定期评估课程设置,确保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均衡。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07授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富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电机控制、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设计及应用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基本要求为: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3.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综合能力;4. 掌握电气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5. 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6. 在本专业领域具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符合本学科报考资格条件规定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学制全日制方式学习,学制3年,提前毕业和延长学习时间的硕士研究生按照《湖北民族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相关要求执行。

四、培养学科领域(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方向主要在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信息化及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本方向主要在电力电子装置及应用、电力传动及自动控制系统、新型电力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三)电机与控制本方向主要在电机运行控制、高品质电气驱动与数字化伺服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能质量控制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五、培养方式(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以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年华中科技大学电气研究生春季毕业就业去向

年华中科技大学电气研究生春季毕业就业去向

年华中科技大学电气研究生春季毕业就业去向序号专业名称学历培养方式单位隶属部门接收单位名称1 电机与电器博士生毕业统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 电机与电器博士生毕业统分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3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4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5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贵州电力系统6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7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天津市天津一重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8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电力系统9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10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11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12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13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市禾望电气有限公司14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长江规划设计院15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南电力设计院16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中航工业602所17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8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电力超高压19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东方电气新能源设备(杭州)有限公司20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浙江电力公司21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2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23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联芯科技有限公司24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25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26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27 电机与电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2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生毕业委托2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生毕业统分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3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生毕业统分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流动站3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3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3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江西电力3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3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3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3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3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苏州供电公司3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4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4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4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4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4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4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4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4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重庆江北供电公司4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5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北京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5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河南洛阳供电公司5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5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5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嘉兴电力局5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5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5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天津市天津市电力公司5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苏州供电公司5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公司6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南电力设计院6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6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佛山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6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6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6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6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大连电业局6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福建省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6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7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7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7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7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中电网7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7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7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7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供电局7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7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北京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8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佛山供电局8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8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山东省山东电力8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重庆重庆电力研究院87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局88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89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管理局90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91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电力勘测设计院9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供电局9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9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重庆重庆电力公司超高压局95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96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科院97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浙江电力公司98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绍兴电力局100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101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0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1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供电公司10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105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佛山供电局106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7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福建省厦门电业局108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109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福建省福建省电力科学研究院110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吉林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11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1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长江勘测设计院11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冶南方(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11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中元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6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11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118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11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12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光宝电子(东莞)有限公司南京办事处12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2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12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12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12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博兰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26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西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128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河南许昌学院12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荆州供电公司13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四川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13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13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辽宁省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13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3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黄石供电公司135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陕西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研究所136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二电业局13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北京市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138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13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4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141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42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14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14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147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七一九所148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国资委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149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150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深圳禾望电气有限公司151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东方电气新能源设备(杭州)有限公司152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153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54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5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156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天联设计部(广东电力设计院下属)157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58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深圳供电局159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60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61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63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164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伊顿电气有限公司165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武汉市建筑设计院166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167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云南省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168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169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70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171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172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173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74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175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176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建设技工学校178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硕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179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18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暑期毕业电机与电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电机与电器男硕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人才中心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湖北省电力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重庆市重庆市电力公司杨家坪供电局重庆市电力公司杨家坪供电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西省江西省电力公司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女博士生毕业统分重庆市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重庆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教育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上海市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通用电气(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重庆市重庆市电力公司江北供电局重庆市电力公司江北供电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南省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湖北省湖北省电力公司武汉供电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武汉供电公司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人力资源中心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浙江省嘉兴电力局嘉兴电力局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男博士生毕业统分江苏省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气信息检测技术男博士生毕业统分广东省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8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学位获得者具备电气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2.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位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4.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电机与电器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6.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7.电气信息检测技术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类别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普通博士研究生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总学分≥53学分≥29学分按硕博连读、修课学分≥34学分,其中:高水平课程≥6学分(全英课程≥2学分,国际一流课程≥2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9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2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硕士一外2学分;英语论文写作2学分;校级公共选修课≥1学分: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1学分≥10学分,其中:全英课程≥2学分或国际一流课程≥2学分校级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英语论文写作2学分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春/秋马克思主义学院411.500 第一外国语(英语)32 2秋、春外国语学院人文类或理工类或其它类课程1408.81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 2 秋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必修≥4学分411.800 英语论文写作24 2 秋外国语学院一级学科131.501机电动力系统分析与仿真(国际一322秋电气学院必修≥8学分(硕基础课流课程)士研究生阶段)131.502高等电力电子学(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03数字信号处理(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04现代控制理论(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05现代电工理论(国际一流课程)402.5秋电气学院131.506脉冲功率技术(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07工程电磁322秋电气场数值分析与应用(国际一流课程)学院131.508现代交流电力传动系统(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09现代电力系统分析(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10核聚变原理(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11高电压测试技术(国际一流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12超导电力322秋电气科学技术(国际一流课程、全英文课程)学院硕士专选修课程131.513现代电机设计(国际一流课程、全英文课程)322春电气学院≥4学分131.514电力系统广域测量系统及其应用(全英文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15高温等离子体诊断(全英文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16加速器物理基础322秋电气学院(全英文课程)131.517新型风力发电系统及现代控制策略(全英文课程)241.5秋电气学院131.518电弧电接触原理及应用(全英文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19气体放电理论(全英文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20低温等离子体诊断(全英文课程)483秋电气学院131.521低温等离322秋电气子体应用技术(全英文课程)学院131.522电力系统谐波(全英文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23微弱信号检测(全英文课程)322秋电气学院131.524等离子体物理基础483秋电气学院131.525数字控制系统理论与设计241.5秋电气学院131.526交直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运行322秋电气学院131.527电力系统322秋电气规划与可靠性学院131.528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322秋电气学院硕士专业选修课程131.529电力自动化系统322秋电气学院131.530电机控制技术基础322秋电气学院131.531工程电动力学322秋电气学院131.532磁流体力学483秋电气学院131.533测控技术与智能仪器322秋电气学院131.534误差理论与实验数据处理322秋电气学院131.535电磁干扰与防护322秋电气学院131.536新型电机322秋电气及控制技术学院131.537电机数字控制系统设计322秋电气学院131.538电力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322秋电气学院131.539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241.5春电气学院131.540电力电子电路及系统的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322秋电气学院131.541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41.5秋电气学院131.542过电压与绝缘配合322秋电气学院131.543开关电器智能化322秋电气学院131.544聚变真空技术322秋电气学院131.545人工神经网络基础322秋电气学院131.546应用超导材料322秋电气学院131.547智能电网导论161春电气学院131.548电机数学模型与仿真分析322秋电气学院131.549高电压绝缘322秋电气学院博士专业选修课131.801机电动力系统仿真分析322春电气学院≥4学分131.802计算电磁学的最新发展322春电气学院131.803交流电机241.5春电气程绕组理论及应用学院131.804双机械端口电机及其控制241.5春电气学院131.805含大规模风力发电的复杂电力系统分析(国际一流课程、全英文课程)322春电气学院131.806电力电子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322春电气学院131.807高压大功率变换器及应用研究322春电气学院131.808新型永磁322春电气电机及其控制学院131.809大电网及主设备继电保护关键技术322春电气学院131.810可再生能源电力变换传输及存储系统322春电气学院131.811雷电放电及防护322春电气学院131.812特高压输电绝缘配合322春电气学院131.813高电压新技术及应用322春电气学院131.814基于广域量测的大电网安全防御系统322春电气学院(全英文课程)131.815电磁流体应用322春电气学院131.816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322春电气学院131.817等离子体破裂专题研究241.5春电气学院131.818超导应用技术322春电气学院131.819等离子体光学诊断技术322春电气学院131.820现代电磁测量322春电气学院跨一级学科相关学院非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课程≥2学分非学位课补修课程0833361 电机学56电气学院本科非电气类的硕士生必修0802453电力系统分析72电气学院081899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43电气学院0833411高电压与绝缘技术56电气学院0802422电力电子学48电气学院0802431电力拖动与控制系统48电气学院0818861电磁场与波56电气学院研究环节650.801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博)1650.802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博)1650.803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博)1650.804 发表论文(博)1650.805 学位论文(博)15650.501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硕)1650.502 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硕)1650.503 学位论文(硕)10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8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学位获得者具备电气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2.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位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4.掌握一门外国语。

博士培养方案_电气工程(2篇)

博士培养方案_电气工程(2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气工程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和前沿技术;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能力;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4. 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培养规格1. 学术学位要求:- 学术学位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学术学位研究生需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发表一篇SCI或EI检索的学术论文;- 学术学位研究生需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2. 专业学位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实践环节等工作;- 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发表一篇CSCD或CSSCI检索的学术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需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道德与法治- 大学英语- 研究生英语听说-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2. 专业基础课程:- 电力系统分析-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电路理论- 信号与系统- 控制理论3. 专业方向课程:- 高电压技术- 电力系统保护与自动化 - 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 -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新能源发电技术4. 选修课程:- 高级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仿真- 电力系统优化- 电力市场- 电磁场与电磁波- 现代通信技术四、课题研究1. 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新能源发电与并网- 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 电力市场与电力信息化2. 研究内容:-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生需在攻读学位期间,完成至少一篇SCI或EI检索的学术论文; - 研究生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五、学位论文1. 论文选题:-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和自身兴趣,确定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1一、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可以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旳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旳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规定:本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广阔旳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旳专业知识。

本专业旳重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旳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某专业方向旳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究开发、经济管理和教学工作旳基本能力。

(一)知识构造1、具有较扎实旳自然科学基础,很好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基础;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旳较宽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重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3、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旳发展趋势;4、理解国家与本专业有关旳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能力构造1、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旳分析与设计措施;2、获得良好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旳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纯熟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旳基本措施,具有一定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4、具有一定旳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素质构造1、品格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2、科学与文化素质: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老式文化;具有基本旳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基础科学技术知识等;3、心理素质:具有对客观事物旳认识能力,具有较强旳注意力、记忆力、观测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旳个性心理品质和自我调整控制心理旳能力,具有科学旳信念,坚韧旳毅力,奋发旳精神等;4、身体素质:健康旳体魄和乐于锻炼旳行为习惯、运动机能素质与抗疾病素质;5、工程素质:扎实旳基础理论知识,工程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旳意识,良好旳职业道德,严谨踏实旳作风。

电气工程硕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硕博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硕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其具体目标为:1. 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有较为深刻的理解;2. 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3.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电力系统、照明技术、电机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4. 具备较强的中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能力,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资料查阅、信息分析能力;5.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周期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一般为3-5年。

具体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情况与导师协商确定。

三、培养环节1.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阶段(1)学术课程学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按教学计划安排学习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具体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现代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计算、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等。

学习期满,通过课程考核,取得相应的学分。

(2)科研课题和实践环节:学生在第二学年开始选定导师,参与选定的科研项目,逐步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熟悉行业标准及相关实践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在学习期间,兼顾参与校内外科研项目,不断提升研究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电气工程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学术讲座、专题研讨等学术活动,并在相关领域积极探索,开阔学术视野。

(4)学位论文:根据导师的指导和自身兴趣,学生选择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课题,经过认真研究和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最终取得硕士学位。

(5)实习: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之余,到企业或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实习,锻炼实践能力,加深对电气工程实际应用的了解。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各院系培养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各院系培养方案
514
药学院
515
法医学系
516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517
护理学系
519
计划生育研究所
530
协和医院
540
同济医院
550
梨园医院
921
软件学院
185
电子系
210
计算机学院
220
建规学院
230
光电学院
240
土木学院
261
环境学院
271
水电学院
300
管理学院
310
经济学院
401
中文系
403
法学院
404
社会学系
406
哲学系
407
公管学院
408
马克思主义学院
409
历史所
411
外语系
420
教育科学院
431
体育部
450
新闻学院
510
基础医学院
513
公共卫生学院
代 号
院系名称
代 号
院系名称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医科)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医科)
创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层次
011
数学学院
012
物理学院
013
化学学院
100
机械学院
110
材料学院
121
能源动力学院
中欧能源学院பைடு நூலகம்
131
电气学院
140
船海学院
151
力学系
170
生命学院
181
电信系
184
自动化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路与系统博士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2 授工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应在本门科学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要求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能独立承担和完成各类研究课题,能胜任科研、教学和技术管理工作;3.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4. 至少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5. 应有严谨求实的学风,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现代电子设备与系统设计2.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3. 视音频信号处理与传输4.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5. 集成电路设计及系统集成6.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 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5年,硕博连读学习年限为4至6年,直攻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5至6年。

2. 学分要求:博士生总学分要求≥32学分;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总学分要求≥54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四、课程设置:见电路与系统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五、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1. 培养质量的责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 培养过程的具体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除课程学习以外,其他还必须包括以下环节:(1)选题报告(2)国内外技术发展专题报告(3)中期报告(4)学术论文发表(5)预答辩(6)答辩3.论文选题报告要求:(1)课题的来源、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5)预期成果;(6)主要参考文献4. 国内外技术发展专题报告要求:专题研讨课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能力和进入本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确定的专题领域,查阅国内最新文献资料,撰写专题研讨报告,并公开做学术报告。

5. 中期报告的要求:博土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专业外语:由导师负责指导硕士生选读和笔译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于第二学期期末之前由学院或导师组织完成专业外语考核,考核通过计1学分。
3.学术活动:要求参加学术活动6次以上,本人做正规性报告1次以上,计1学分。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40/2

讲课
考试
12000102
随机过程
40/2

讲课
考试
12000112
排队论
40/2

讲课
考试
12000122
模糊数学
40/2

讲课
考试
12000142
路径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40/2

讲课
考试
专业学位课
12140112
电气系统可靠性工程
40/2

讲课
考试
12140122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40/2

讲课
考试
12140131
电力系统分析
60/3

讲课
考试
12140031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40/2

讲课
考试
12140092
模糊电子技术
40/2

讲课
考试
12140042
现代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
40/2

讲课
考试
12140101
线性系统控制理论
40/2

讲课
考试




课程编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8 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学位获得者具备电气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2.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位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4.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电机与电器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6.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7.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8 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学位获得者具备电气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2.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位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4.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电机与电器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6.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7.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word格式文档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专业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