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思考

课程改革呼唤新观念,倡导新方法。但是,在革新与纠偏的同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尺度,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育对象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要求课程改革必须稳步推进,扎实有效。语文课程改革,在处理以下几个关系时应把握尺度防止步入误区。

一、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课程改革,不是大破大立。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并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课改面前我们不必战战兢兢、举步维艰。对照课改的新理念,我门应全方位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适用的,就要大胆地沿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虽然走过一段弯路,出现过许多问题,但绝不是一无是处。多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语文教学中,烦琐分析、满堂灌、对口辞、政治说教、机械训练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自然要摈弃,而注重基础、强调感悟、积累和运用、强调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德育渗透等诸多好的做法乃然要继续发扬。必要的时候,走些“老路”也未尝不可。

二、准确把握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重点之一,但培养创新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

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基础越扎实,人的可塑性就越强,创新就有了根基。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非常赞同这样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之内的花样翻新。”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能只重视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发展。我们发现,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但减少了听、说、读、写的练习,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成不了,连课文都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载体,不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任学生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这样,既无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又无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课程改革在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重心,“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倡导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顾虑重重,不敢点拨、不敢提问、不敢作任何解释,生怕被认为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

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绝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主学习、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和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组织、促进等作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要营造宽松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师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要在需要的时候给学生以必要的示范等等。总之,在课程改革面前,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了。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有更高的教学智慧。

四、处理好形式与实效的关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笔者发现,由于对理论的学习、理解不够到位,对教材把握处理不好,对学生的实际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课改实践中盲目追求活动化的现象有所增加。如有的一节课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但没有一次和教学内容有关;有的课,教师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成小兔、小猫等跳出或跑出教室,来来回回好几趟,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读一个音节或一个生字,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有的一节课安排八九次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一些浅层次的问题,致使本来1 0分钟就可以总完成的教学任务用

了一节课学生掌握的不够好;有的教师,仅仅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但不能较好的组织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发挥有的地方不顾当地班额较大的实际,新生一入学,桌凳就—律摆放成马蹄式或圆桌式。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教师调控不当,致使教学纪律混乱,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当然,以上的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一定要明确,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追求形式,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有效性,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和教学内容与目标有机结合;还要深入研究掌握活动的组织艺术,保证活动的实效。

五、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课程改革强调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改革了,只重过程,不要结果了。就语文教学而言,结果仍然是很重要的,就“长效”而言,“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常用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等语文课程目标,都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必备的语文素养,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追求呢?就一节语文课,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课而言,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实现基本的学习目标,如会识、写多少个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也是”结果”是基础的基础,是探索和创新的根基,笔者认为也是不能完全抛弃的。

其实,“过程”和“结果”并不是一对矛盾,不是二者舍谁取谁的问题。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样的付出、这样的代价,在经历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后,会得到更丰满的果实、更丰硕的“结果”。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都一无所获重过程的教学不可能都没有结果。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过程中,其知识会不断地积累、生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会自然提高。再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成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也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长,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文刊》

3.《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