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李政
所在院系: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学号: 10021240114
任课老师:张宝香
2012年 5月
1、社会实践课题与方案设计
(1)选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毕业后,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面对毕业后的广阔市场和陌生的社会,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在就业压力面前中,在所难免的
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因此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未来大学生就业状况作出合理性的帮助和分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方案设计
1. 研究思路:
获取近三年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分析其中的变化,从中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 研究方法:
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主要以查阅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信息为主,分析2011、2010、2009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
3. 时间安排:2012年5月
4. 参考文献:
《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书》
《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书》
《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书》
2、社会实践内容
(1)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
2009年我国的初次就业率达到74%,截至2009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占44%;非“211”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副省级市,均占45%。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约1/3以上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2009届有半职工作的比例为1.5%。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
2010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6.1%。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
2011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69.1%。从毕业生签约状态看,已签约毕业生(包括与用人单位口头约定就业)占调查总体的47.2%,有52.8%的毕业生处于准备升学、等待签约、待业等未签约状态。
具体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略高,为50.1%,其次
是“211”与“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签约比率为49.3%,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分别为44.6%和44.1%,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略显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
毕业生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就业形式更加规范化,专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比2008年相比,2010届毕业生薪资水平与2009年相比约有5%~6%的回升。因此,经历了前两年的就业寒流,毕业生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时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心态。虽然好消息不断,但是大学生就业的春天并没有来临。尽管复苏和回暖是整个人才市场的主基调,但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的回升趋势仍未达到2007年的巅峰状态。对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能因为就业形势转好就观望徘徊、待价而沽,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就业机会;也无需因为庞大的就业人群而诚惶诚恐、望而却步,对就业持消极悲观态度。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经济危机的影响
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截止至今全球经济仍然没有走出危机的阴霾。面对经济危机,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同时企业作为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为此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应届大学
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
2. 非理性的就业观点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如下:
片面追求大都市。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并且福利待遇较为优越的地区和单位工作,北京、上海及东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并且随着毕业生学历的提高倾向性愈加明显。
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用工不规范”、“基本工资太低”和“不给上五险一金”等因素影响毕业生选择中小企业。致使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从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盲目要求高薪。毕业生起薪普遍较低,在2011届毕业生中,68.6%的毕业生起薪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虽然在当前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大背景下,2011届毕业生起薪3000元以上分布较2010届有小幅提高,增加6.0%。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仍在低水平徘徊,被调查毕业生中仍有6.5%的起薪不足1000元,而71.6%的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高于实际薪酬。
不愿从基层做起。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
3.自身能力缺失
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一些在大学中不刻苦的学生就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的初步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整个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不少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使得整个大学生群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