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组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染色体组型分析

姓名:余振洋 学号:200900140156 系年级:09级生科三班

时间:2011/4/28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各种数据指标;

2.学习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3. 对照标准图型,学习识别人体各对染色体的带型特征;

4. 初步掌握人体染色体组型-带型分析方法;

5.了解染色体组型与带型分析的意义。

二、【实验材料】

1.毫米尺、剪刀、胶水、计算器、白纸

2.人染色体放大照片

三、【实验原理】

定义: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核型模式图是指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描述染色体的四个参数:

1. 相对长度= ×100

(相对长度可以用来表示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2. 臂指数=

(臂指数可以用来确定臂的长度)

为了更准确地区别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964年Levan 提出划分标准:

1.0—1.7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

1.7—3.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M )

臂指数在

3.0—7.0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

7.0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

3.着丝粒指数= ×100

(着丝粒指数可以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每条染色体长度 单倍常染色体之和+x 染色体 长臂的长度(q ) 断臂的长度(p ) 断臂长度(p ) 染色体全长(p+q )

按Levan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

50.0—37.5之间,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37.5—25.0之间,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M)

臂指数在

25.0—12.5之间,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12.5—0.00之间,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4.染色体臂数(NF),根据着丝粒的位置来确定。

a.端着丝粒染色体(T),NF=1;

b.中部、亚中部、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M,SM,ST),NF=2。

人类细胞染色体群:

A群:1.2.3对,大,M,2的着丝粒略偏中央。

B群:4.5对,大,SM,彼此不易区分。

C群:6—12对和x,中,SM,第六对着丝粒近中央。X大小介于6和7对中间,9长臂上有次缢痕,11断臂较长,12断臂较短。

D群:13.14.15对,中,ST,有随体,彼此不易区分。

E群:16.17.18对,中,16是M,长臂上有次缢痕,17.18是SM,18断臂较短。F群:19.20对,小,M,彼此不易区分。

G群:21.22对和Y,21.22对小,是ST,有随体。长臂常呈分叉状,彼此不易区分。Y染色体较21.22对略大,也有近端着丝粒,无随体,长臂常常彼此

平行。

染色体组型及分群依据:主要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其次是臂的长短,以及次级缢痕或随体的有无等方面。

分组排队原则:着丝粒类型相同,相对长度相近的分一组;同一组的按染色体长短顺序配对排列;各指数相同的染色体配为一对;可根据随体的有无进行配对;将染色体按长短排队,短臂向上。

四、【操作步骤】

1.计数,沿边缘剪下染色体,编号;

2.初步目测配对,分组;

3.测量长度,计算相对长度、着丝粒指

数、臂比,相同的染色体间配对;

4.将配对好的染色体排列并粘贴在纸上,

每一组下面画一横线,在两端注明起止

号,并在横线下的中部写明A-G组号,染

色体从大到小编为1-22号,性染色体单

独列为一组。

五、【试验结果及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