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教学讲义ppt
《骨科发展简史》课件
骨科医师的责任和 使命
鼓励骨科医师履行他们 的责任和使命,为患者 提供优质的骨科医疗服 务。
2
重要性,以及在整体医疗团队中的 作用。
分析骨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如人
口老龄化和骨科疾病的复杂性。
3
骨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展望骨科学的未来,探讨可能的发 展趋势和前景。
结语
骨科学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骨科学在医学领域 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 义。
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强调骨科学对医学发展 的贡献,包括创新治疗 方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
《骨科发展简史》PPT课 件
本课件将带您了解骨科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探索骨科学对医学的重要 性和骨科医师的使命。让我们一起追溯骨科发展的精彩历史!
一、骨科的起源和发展
历史背景
探索古代骨科领域的历史背景,了解骨科学的起源。
初步形成与发展
揭秘骨科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现代骨科学的发展
1
骨科的分类
深入研究现代骨科学中的不同领域
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
和疾病分类。
探索骨科学家使用的先进技术和研
究方法,如影像学和基因研究。
3
骨科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
了解现代骨科治疗方法的创新和发 展,如骨科手术和康复技术。
三、骨科学的发展与未来
1
骨科学在代医学中的地位
探讨骨科学在当代医学中的地位和
骨科学面临的挑战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课件
动静结合:动静 结合,促进气血 运行,增强体质
预防为主:注重 预防,预防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
身心并重:注重 心理调适,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 促进康复
保健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遵循中医理论, 注重整体观念
结合现代医学, 采用中西医结
合的方法
注重预防,加强 日常保健
注重饮食调理, 合理膳食
注重运动锻炼, 增强体质
教材建设:编写适合不同层 次学生的教材,包括基础理 论、临床实践等
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 节,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
力
师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
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THANK YOU
汇报人:XX
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适 当的功能锻炼,增强肌肉力 量,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体 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 食方案,促进骨伤愈合和 身体康复
05
中医骨伤科学典型 病例分析
骨折的病例分析
骨折类型:开 放性骨折、闭 合性骨折、粉 碎性骨折等
骨折部位:四 肢、脊柱、颅 骨等
骨折原因:外 伤、疾病、骨 质疏松等
0 3
现状:中医骨 伤科学在现代 医学中占有重 要地位,广泛 应用于临床治 疗和科学研究 中
0 4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
阴阳五行:认为人体阴阳五行 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五行
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气 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
基础理论:中 医骨伤科学的 基本概念、原 理和方法
临床实践:骨 伤科疾病的诊 断、治疗和康 复
技能培训:骨 伤科手术、手 法治疗、针灸 等技能训练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详解ppt
指导康复锻炼
中医骨伤科理论指导下的康复 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 速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等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02
中医骨伤科的历史演变
古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骨伤科源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的《灵枢》部分详细论述了 骨骼系统及伤后治疗方法。
隋唐时期的骨伤科
认知度不足由于中医骨伤科的学习期长,难度大,导 致人才匮乏。
由于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骨伤科在很多地 区认知度不足。
中医骨伤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
中医骨伤科应积极与现代医学结合,发挥 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骨伤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水 平和社会认知度。
科技支持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技术更新和创新 ,提高诊疗水平。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以达到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适应症
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骨伤科疾病 ,如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等。
效果
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
中医骨伤科的中药治疗方法
01
02
03
中药治疗
通过服用中药,以调和气 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
药物治疗
中医骨伤科药物治疗以中药为主, 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制不同的药方 ,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 止痛等作用。
中医骨伤科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补充现代医学
中医骨伤科在骨折愈合、关节 功能恢复、防治感染等方面有 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现代
医学的不足。
与现代医学结合
中医骨伤科学总论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医骨伤科患者的日常管理与教育
病情监测
用药指导
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生活护理
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 累和不良姿势,预防疾病复发。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 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后期康复治疗
在骨折愈合后,针对肢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如理疗、按摩、 针灸等,促进肢体功能全面恢复。
05 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症及防 治
骨折的分类、诊断与治疗原则
1 2
骨折分类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骨折和 闭合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完全 骨折和不完全骨折。
诊断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 CT等)来综合判断。
骨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原则
01
骨病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分为感染性骨病、代谢性骨病、退行性骨病
和肿瘤性骨病等。
02
诊断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03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骨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抗感染、调整代谢、改善
退行性病变和抗肿瘤等,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和外用,以缓解症状和促进
观察伤处外形
02
有无畸形、肿胀、瘀血、破损等,初步判断损伤性质和程度。
观察伤者步态、姿势
03
判断是否有骨折、脱位或筋伤等。
闻诊在中医骨伤科中的应用
01
02
03
听骨擦音
骨折时,两骨折端相互摩 擦发出的声音,可判断骨 折的存在。
中医正骨学ppt课件
直接暴力引起骨折 间接暴力引起骨折
3、肌肉拉力: 肌肉附 着处骨折(髌骨在未直 接着地发生的骨折) 。
4、积累性劳损:长期、 反复、轻微外力,应力 积累发生骨折,如远距 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 骨骨折及腓骨下1/3骨 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姚明踝关节应力性骨折
.
肌肉牵拉引起骨折
11
病理性骨折: 骨骼疾病,轻微外力即可发生。
.
4
5:朱橚主编的《普济方》书中介绍了用悬吊带快速牵引 复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书中还描述了伸直型桡骨下 端骨折,比科勒(colle)报道的早四百年。
6: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 1749成书),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了“摸、接、端、 提、按、摩、推、拿”八种整骨手法。
.
5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逐步建立中医院校,培养中 医骨伤科学人才,建立了中医骨伤科学研究所(院)。 很多城市、地区和县建立了骨伤专科医院及中医院设立 骨伤科,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有广东省佛 山市中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山东省文登整骨医 院等。1958年,方先之、尚天裕等编写《中西医结合治 疗骨折》,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 患合作”的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此原则一直有效 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至今。
(脆骨病、骨肉瘤、佝偻病 成角移位 ➢ 侧方移位 ➢ 缩短移位 ➢ 分离移位 ➢ 旋转移位
.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 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 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
17
第二节 骨折的分类
四、根据骨折线的形态分类
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远程诊疗模式探讨
远程会诊
借助互联网平台,中医骨病专家 可对偏远地区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在线咨询
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随时 随地向中医骨病医师进行在线咨询, 获取专业建议。
健康管理
利用可穿戴设备及移动应用,对患 者进行持续的健康监测和管理,提 高中医骨病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 量。
关节炎及其他疾病
诊断
关节炎根据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结合血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其他疾病如强 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需结合相应检查进行确诊。
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用相应的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西药治疗、物理治疗等 ,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04 特色技术与疗法介绍
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辨别 疾病的寒热虚实、脏腑经络归属,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
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以中药内服、 外用为主,注重方剂的配伍与加减;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艾灸等,旨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
03 常见中医骨病诊断与治疗
康复锻炼与养生保健建议
康复锻炼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 炼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养生保健建议
中医骨病学强调“治未病”,提倡通过合理 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式来预防骨科疾病 的发生。例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 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注意保暖防潮,避免风寒湿 邪侵袭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最新中医骨伤科学PPT课件
• 第一章 发展简史
• 一、中医骨伤科学的慨念
•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等组织伤病的科学(防治人体损伤的 学科)。
• 二、结合体育系卫生方向(体卫)的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情况:
•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骨伤科的知识,对中、小学校学生的运动创伤有能熟练处理的能力。(动 手、实践能力)
一、全身情况
轻微损伤一般无全身症状。①较重损伤往往伴有神疲纳呆、夜寐不安、便秘、形体消瘦。②如积
瘀化热,常有口渴、口苦、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等表现;③如严重损伤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 大出血、小腿肌间隔综合症、脂肪栓塞等则可出现面色苍白、肢体厥冷、冷汗淋漓、口渴、尿量 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微细或消失、烦躁、神志淡漠等休克现象。
•
第二章 病因病理
•
第一节 病因
• 病因指创伤发生的原因。伤病同其它疾病一样,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 伤病的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外因(损害机体的外界因素),它们是引起伤
病发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 内因:“正气”是指机体各脏腑组织的身理机能、防御能力和精神因素;
• (四)、七情内伤
• 因病致郁:喜、怒、忧、思、悲、恐、惊。
• 二、内因:内因是指人体产生伤病的内在因素。损伤的发生,主要是由外力伤害所致,但伤病的 发生、发展往往与患者的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职业性质、兵力因素及先天性疾患有关。
•
第二节 病理
• 慨念:人体伤病发生后,局部和全身的病理变化和机理
• 人体是由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
• 损伤可分为:外损:皮肉筋骨。内伤:气血、经络、脏腑、津液。
最新[基础医学]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ppt课件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现存最早的骨科专著
关于蔺道人:会昌年间,怀才不遇、悲观厌世、 消极混日,是当时“下岗” 僧人,从长安流落 到江西宜春,过隐居生活;蔺为他的帮工彭之 子治好骨折,医术精甚传开,把《理伤续断方》 传给了彭,不辞而别。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1. 外治法 2. 创口感染 3. 化脓性关节炎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南:龚宣庆《刘涓子鬼遗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1. 系统整理(开放骨折、清异物、止血) 2. 分类:骨折、扭伤 3. 对妇女、儿童分治
后改为“外科”和“正骨科” 特点:伤科专著出现(20多种)
名医辈出,学派形成
中医伤科发展史
伤科兴盛时期(明)
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
1. 最早少林派伤科派 2. 按穴位用药,用药特点是微温、辛甘、
甘凉之行气活血化瘀药
3. 评价:“用药平稳,立法精禅,洵医
林中廑见之作,可补《灵》、《素》 所未备。”
[基础医学]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萌芽(夏、商、周时期)
工具(砭石、骨针)
骨疾(手、肘、胫、骨) 分科(食医、疾医、疡医 折疡、兽医) 诊断方法(瞻、察、视、审)
中医伤科发展史
诊疗技术进步(三国、晋、隋唐、五代)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
1. 下颌关节脱位 2. 骨折固定 3. 开放性损伤处理 4. 止血法(外)
1. 五世医家祖传 2. 集元以前大成,承蔺道人之学,发展整
复术
3. 首创脊柱手法——“悬吊复位法” 4. 明代评价:“正骨兼金镞,推危氏言其
医学骨病演示课件
医学骨病演示课件汇报人:日期:•医学骨病概述•常见医学骨病介绍•医学骨病治疗方法与技术目录•医学骨病预防与保健策略•医学骨病患者心理关怀与支持体系建立•医学骨病领域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研究01医学骨病概述医学骨病是指骨骼系统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等。
定义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医学骨病可分为创伤性骨病、炎症性骨病、代谢性骨病、肿瘤性骨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医学骨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外伤、感染、炎症、代谢紊乱、遗传因素等。
年龄、性别、遗传、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患医学骨病的风险。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医学骨病的症状和体征因病种而异,但通常包括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诊断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来诊断医学骨病。
有时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02常见医学骨病介绍骨折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常见原因包括外伤、骨质疏松、骨骼疾病等。
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
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原因症状治疗定义原因症状治疗骨关节炎01020304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软骨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关节疾病。
年龄、性别、遗传、环境等因素均可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
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
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常用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定义主要原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环境等因素。
原因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
症状治疗目标是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常用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肿瘤是发生在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
定义多种因素可导致骨肿瘤的发生,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原因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
中医正骨学精品课课件
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如理疗、运动疗 法等,加速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前景
优势互补 减少并发症 拓展治疗范围 推动学科发展
中医正骨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注重客观检查和 精准治疗,两者结合可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单一治疗手段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如 感染、愈合延迟等。
向患者和家属传授中医正骨相关知识和技 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安排随访和复诊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持续关 注和治疗。
06 现代医学在中医正骨学中 的应用
现代医学检查技术在中医正骨诊断中的应用
X线检查
通过X线平片、CT等影像技术, 观察骨折类型、移位情况和愈合 过程,为中医正骨提供客观依据。
MRI检查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软组织 损伤、脊髓和神经损伤等,提高中 医正骨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中医正骨学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
中医正骨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 通道,与骨骼、肌肉、关节等组织器官密切 相关,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可以治疗骨伤疾病 。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中医正骨学认为,骨伤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与气血津液的盈亏和运行不畅密切 相关。
脏腑学说
中医正骨学强调脏腑与筋骨的内在联 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筋骨疾 病,治疗时需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牵引手法
通过拉伸肢体或脊柱,增加关 节间隙,减轻神经压迫。
旋转手法
对关节进行旋转运动,调整关 节位置,改善关节功能。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
在施行手法前,必须明 确疾病的诊断和病理改
变。
循序渐进
手法的力度、频率、持 续时间等应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 品。 ⑷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⑸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泻下剂Ⅰ类
《伤寒论》
寒下剂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1、阳明腑实证
热 便秘,脘腹胀痛硬满而拒按
实
互 结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胃
肠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大承气汤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 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实质:热实互结阻滞肠道,以致邪热 胁迫津液从旁流下。
大承气汤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热厥 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 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 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泻下剂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泻下剂
2、适应病证
里实证
泻下剂
3、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润下--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泻下剂
4、使用注意
⑴里实已成,兼有表证者,应权衡轻重,灵活运用。 ⑵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
❖ 中医所称的“骨痨”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骨、 关节结核,又名“流痰”。
❖ 晋代陈延之著。
❖ 将“附骨疽”分为急、缓两种。
❖ 描写了类似髋关节结核和脊柱结 核症状、体征的阴疽和筋疽。
❖ 东晋刘涓子编著《鬼遗方》,经 南齐龚庆宣重新编次定名。
❖ 采用内服外治方法治疗骨疽。
❖ 对骨疽并发症(类似现代所称的 败血症)已有所认识。
❖ 刘河间认为“热甚客于肾部,而气血不能宣 通,则痿痹。”
❖ 张子和对风、痿、痹、厥四病从病因病机方 面作了明确的鉴别。
❖ 李东垣认为痿证的发病大多因于脾胃虚弱。
❖ 朱丹溪指出“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 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
❖ 化脓性骨髓炎属于中医“骨痈疽”范畴。中 医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称为 “附骨疽”。
医家是( )。 ❖ A.陈实功 B.王维德C.高秉均D.杨清叟 E.薛己 ❖ 3. 简述“金元四大家”对于痹证、痿证的认
识。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二章 泻下剂
1、定义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 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 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 下剂。
❖ 唐代孙思邈著。
❖ 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 应用按摩导引法治疗各种筋骨痹 痿病症。
❖ 唐代王焘著。
❖ 一部重要的方剂学参考文献。
❖ 收集了自汉代张仲景以后治疗痹 证的方剂。
❖ 收载四物汤加附子治疗“风湿百 节疼痛,不可屈伸”等症。
“金元四大家”
❖ 对骨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位大家 分别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对痹证、痿证 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大承气汤
痉病 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 致。
发狂 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为阳明 腑实证之常见伴见症状。
大承气汤
主治症候特点分析
热 实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脉实有力
热
结
互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结
胃 肠
痞:自觉胸脘闷塞压重
气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 滞
大承气汤
功用 峻下热结
大承气汤
方解
❖ 对于伤筋及骨缝损伤引起的颈椎病、 腰腿痛以及关节炎症已有论述。
❖ 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 一部经典著作,也为中医骨病 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 进一步阐述了损伤的病因病机 是外伤瘀血不散,或者劳伤气 血筋骨,外感六淫之邪导致病 痛。
❖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 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开 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中医骨病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医骨病学 发展概况
❖ 掌握中医骨病学的定义。
❖ 熟悉历代中医骨病学的主要学术成就 及著述和创造发明。
❖ 了解中医骨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 、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 上对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医骨病学是运用中医药学 的理论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疾 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 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骨伤科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 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
实
臣 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燥
厚朴:下气除满。
满
佐
枳实:行气消痞。
痞
大承气汤
❖ 杨清叟提出了“肾实则骨有生气”的精辟之 见。
❖ 薛己描述了筋瘤、血瘤、肉瘤等六种肿瘤的 症状、体征及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
❖ “正宗派”和“全生派”对于骨肿瘤的认识 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 赵濂良在《医门补要·医案》里记载了多发性 骨软骨瘤。
复习思考题
❖ 1.首次记载骨肉瘤的医家是( )。 ❖ A.张仲景 B.华佗 C.葛洪 D.孙思邈 E.蔺道人 ❖ 2.提出“肾实则骨有生气”这一精辟见解的
❖ 元代杨清叟著。 ❖ 主张用刀切开清除死骨治骨疽。 ❖ 力主用补肾药治疗骨疽。
三、骨肿瘤
❖ 肿瘤古称肿疡,始载于《周礼》一书。 ❖ 《五十二病方》记有治瘤赘的方药。 ❖ 《内经》记载了筋瘤、骨瘤的病名。 ❖ 葛洪首次记载了肉瘤。 ❖ 《诸病源候论》描述了类似骨病继发肿瘤的
恶疮、恶肉的临床表现。 ❖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把肿瘤分类诊断。
❖ 痹—闭阻不通也。痹证是指以外邪稽留经络, 而发生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 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痛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疾病。
❖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 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 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
❖ 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临床医 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
❖ 论述了痹痿、腰痛与痈疽的 诊治方法。
❖ 记载的大黄牡丹汤、桃核承 气汤等伤科方剂沿用至今。
❖ 东晋葛洪编著的一部古代急诊全 书,又名《肘后救卒方》。
❖ 根据《内经》“腰为肾之府”的 论断,创拟“独活寄生汤”。
❖ 唐代蔺道人著。
❖ 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 对损伤后因风寒湿侵袭形成的痹 证主张用汤药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