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现象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法国的科斯(Causses)、中国的广西地区、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以及美国的中西部、肯塔基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更易於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将石灰岩溶解,并以溶液形式带走。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於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世间万物,千变万化。
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存在,像溶洞、热带雨林、火山等,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种奇特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高中地理选择题蒙题口诀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高中地理必修一框架图1什幺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物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1喀斯特地貌分类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IOc)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喀斯特(岩溶)一词来自于前南斯拉夫第纳尔“karst”高原,即石头之意。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
喀斯特(岩石圈)与气圈、水圈、生物圈耦合,构造了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5100万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其踪迹。
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
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分布连续、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燕山运动构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基本骨架;高原—峡谷地域结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的结构系统和演化系列;强烈发育的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貌类型齐全;锥状喀斯特典型发育的高原山地。
基于以上特征,喀斯特构成了整个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它以其自身固有的形态、类型、结构和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喀斯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周围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贵州具有面积广大、分布连续的碳酸盐岩。
贵州碳酸盐岩石多以质纯、层厚、钙镁含量很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其总厚达6200-8500m,占沉积盖层的70%以上, 而且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从而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
贵州由于碳酸盐岩岩层广泛分布,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不仅经向、纬向及扭动构造互相交接、复合、重叠,而且经过多期活动,在第三纪以来长期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和强烈的大面积、大幅度自东西倾斜上升, 并伴以局部断块上升和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地形切害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变化显著。
喀斯特地貌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及四川青海的东部地区分布广泛。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
因此,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
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
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我国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2400多年前,300多年前徐霞客就已经对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溶洞专门记述并研究。
在今天看来,研究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必要。
首先,喀斯特地区有很多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因素,譬如地表干旱,容易形成断层等,在建立水库、堤坝等设施时要注意避开;其次,喀斯特地区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有益气体,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同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容易储存天然气与堆积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除了云贵高原上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石林风光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喀斯特景观,比如浙江天目山,四川九寨沟,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并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鬼斧神工般的美丽画卷。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一、喀斯特概念与分类1.喀斯特地貌定义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scape)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石灰岩、石膏等可溶性碳酸盐岩经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
2.喀斯特地貌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天生桥、洞穴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洞穴、地下河、溶蚀孔洞等。
二、喀斯特作用与过程1.喀斯特作用原理喀斯特作用是指水溶液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溶解岩石形成溶蚀作用。
这一过程受气候、水文、岩石类型、地形等因素影响。
2.喀斯特过程阶段(1)溶解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溶蚀地貌;(2)沉积作用:溶解物质随水流动,沉积在地表或地下形成沉积地貌;(3)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受水冲刷、风化,加速岩石溶解;(4)化学风化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溶解性碳酸氢钙,使岩石溶解。
三、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1)地形起伏大,峰林、石林等景观显著;(2)地表水系发达,河流、瀑布等地貌丰富。
2.地下特征(1)地下洞穴、地下河发育,洞穴内景观奇特;(2)岩溶孔洞、裂缝分布广泛,储水能力强。
四、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与应用1.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喀斯特地貌在资源与应用方面的价值(1)水资源:喀斯特地貌储水量较大,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丰富;(2)矿产资源:喀斯特地区常有矿产伴生,如石膏、芒硝等;(3)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4)农业资源:喀斯特地区土壤贫瘠,但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如喀斯特果园、蔬菜基地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资源与应用价值。
喀斯特地貌
天造奇观的云南石 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 地季风气候,“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四季如 春”,是世界唯一位于 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 特地貌风景区,素有 “天下第一奇观”“石 林博物馆”的美誉。大 小石林、乃古石林、芝 云洞、长湖、大叠水瀑 布、月湖(尚未开发)、 奇风洞(尚未开发)7 个区域景区组成了石林 风景名胜区。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 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 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 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 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重庆武隆喀 斯特位于四川盆 地东南边缘,地 处大娄山、武陵 山与贵州高原的 过渡地带,长江 右岸支流乌江下 游峡谷区,由于 受碳酸盐岩与砂 页岩不同岩性分 布的影响,产生 了喀斯特地貌。 数亿年来孕育出 具有独特美学价 值的自然景观。
天下第一洞—— 芙蓉洞,洞体规模宏 大,洞穴的各种溶蚀 形态,壮观的崩塌堆 积,目不暇接的钟乳 石类,现阶段不同处 境的洞内池塘,石钟 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 象等无不记录着它的 沧桑历史演进过程, 芙蓉洞堪称是“一座 洞穴科学博物馆”。
峡谷深200— 400米,尤以其 中的羊水峡和龙 水峡地缝式岩溶 峡谷最为壮观; 以天龙桥、青龙 桥、黑龙桥天生 三座规模庞大, 气势磅礴的石拱 桥称奇于世。
由地表沟溪、落 水洞、竖井、天坑、 化石洞穴、地下河和 泉水组成。是一个包 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 斯特区、从地表到地 下,从上游而下游, 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 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 的完整喀斯特系统, 后天坑最典型的为箐 口天坑,箐口天坑形 态完美,坑口呈椭圆 形,绝壁陡直,天坑 深不可测,奇险无比。
贵州荔波喀斯特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 荔波县,是贵州高原 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 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一、溶岩种可溶性岩石有3类:1.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2.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3.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二、发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喀斯特地貌
暗湖:与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储存和调节地下水。
• 原理:喀斯特即岩溶,就是可溶性的岩石(碳酸钙类岩
石)进行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改变岩石的结构 由这 些作用所产生的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
• 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
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 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伯利兹大蓝洞
广西百色大石围天坑
峰丛 峰林与孤峰:峰丛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峰,峰林为 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育过来,孤峰是峰林晚期残存的孤立 山峰
溶洞与地下河: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 溶蚀,形成就形成溶洞与地下河。
石芽与溶沟 地表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漏斗与落水洞 峰丛 峰林与孤峰 溶洞与地下河 地下喀斯特地貌 暗湖
• 类型
石芽与溶沟:水流沿可溶岩表面节理或层面裂隙溶蚀形成沟
槽,称溶沟。溶沟之间相对凸起,称石芽。
喀斯特漏斗与落水洞:由流水沿岩石裂缝溶蚀形成,呈碟形 或倒锥形深数米到10余米,宽数十米。落水洞可深至数百米。
中国南方喀斯特
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 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 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风景 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 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 质公园,“阿诗玛”的故乡。
据考证,大约在2亿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 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 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 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 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今天这种千资百态的石 林。图为石林入口处,似一副美丽的园林山水画。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 贵高原、广西一带。喀斯特地貌特征是:地表有 溶沟、石林、漏斗、峰林等地貌;地下则分布有 溶洞、暗河。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地 表怪石嶙峋,地下千奇百怪。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中国的世界自然遗 产。2007年7月27日贵州荔波、云南石 林、重庆武隆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3日 又增补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 山和广西环江的喀斯特为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 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
独石山在长湖湖畔,陡峻奇险。清咸丰年间,彝族义军 领袖在此安营扎寨数年之久。现存有房屋遗址,石水井、 石监狱、石城墙等物,营盘石垒拱门至今巍然挺立。 1938年,吴晗来这里考察,题诗刊刻于山顶石壁之上。
月湖:是“路南石林”高原断陷湖中最大的一个 湖泊。月湖呈新月形,水面宽广又不太深,因而 盛产鱼。在月湖垂钓一般都会收获颇丰。湖岸的 石岩里藏有许多珊瑚、螺蛳、蛤蜊等海生化石。
杨 丽 坤 主 演 的 电 影 《 阿 诗 玛 》
贵州荔波喀斯特: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荔波 县,是贵州高原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锥状喀 斯特的典型代表。贵州荔波完好的生态系统, 是当今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主流,具有优先 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优势,具有突出的遗 产价值,被认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 型代表。2005年成为由《中国国家地理》杂 志社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中的一员, 它曾荣获首届“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 最美十大森林”荣誉。主要景点:小七孔水 上森林、水春河 、大七孔景区、万亩梅园 等。
喀斯特地貌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其主要特征包括岩溶、地下溶洞、钙华沉积等。
尽管喀斯特地貌独特美丽,但也伴随着一些危害,特别是对地下水系统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以下是喀斯特地貌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喀斯特地貌的危害:1.地下水污染:•岩溶过程可能导致地下水与地表水交互,增加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风险。
2.土地沉陷:•溶洞塌陷或岩溶区土地沉陷可能对建筑和农田造成损害。
3.地下溶洞:•地下溶洞可能导致地表坍塌,对地表建筑和交通带来威胁。
4.水源枯竭:•岩溶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容易受到过度开采,导致水源枯竭。
5.土地退化:•岩溶地貌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地的贫瘠和退化。
防治措施:1.水资源管理:•采取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确保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2.防治土地沉陷:•加强对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潜在的溶洞和坍塌区域建设。
3.地下水保护:•制定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地下水污染风险。
4.岩溶治理:•采取工程手段,例如填塞溶洞、强化岩溶区地表,以减轻岩溶地貌带来的地质灾害。
5.植被恢复:•推动植被恢复项目,通过植被来稳定土壤,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质量。
6.公众教育:•加强对岩溶地区居民和企业的环保教育,提高对喀斯特地貌环境保护的认识。
喀斯特地貌的危害及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该地区的科学研究和合理规划至关重要。
同时,政府、企业和居民需要共同努力,实施有效的防治策略,以保护这一独特而脆弱的自然环境。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上形成的裂隙、洞穴、地下河流和塌陷沉积物等特征为主要特征。
喀斯特地区的地表常常呈现出陡峭的石峰、钟乳石、天坑和溶洞等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首先,溶蚀作用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构造中富含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和大理石等。
这些岩石在水的侵蚀下会发生溶解反应,溶解出含有大量的溶解物质的水。
这些溶解物质可以通过地下水和地表水进一步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表面形成了裂隙和洞穴,并逐渐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
其次,地下水的作用也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在地下流动的过程中会与可溶性岩层发生接触,并溶解其中的溶解物质,进而加速岩石的溶蚀作用。
同时,地下水还会通过裂隙和洞穴注入到岩石内部,使得岩石逐渐疏松并发生塌陷。
这种地下水的作用导致了喀斯特地区地表的塌陷沉积物形成,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地表的溶蚀作用。
此外,气候因素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气候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地表和地下的水分循环加快,溶蚀作用也更为显著。
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地表水源的增加,进而加速了岩石的溶蚀作用。
另外,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溶蚀作用的速度,高温环境下溶解作用更为显著,加速了岩石的溶蚀过程。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物因素。
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脊椎动物等。
这些生物通过活动和代谢作用,加速了喀斯特地区岩石的溶蚀作用和侵蚀过程。
例如,透过岩石裂隙向地下渗入的植物根系会分泌有机酸,这些有机酸能够加速岩石的溶解速度。
昆虫和动物的穿洞行为也会破坏岩石结构,进一步加剧地表的溶蚀。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溶蚀作用、地下水的作用、气候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岩石的溶解、侵蚀和破坏,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
喀斯特地貌简单介绍
喀斯特地貌简单介绍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喀斯特地貌呀!这喀斯特地貌啊,就像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在地球上雕琢出的一幅幅奇妙画卷。
你看那连绵起伏的山峰,有的像宝剑直插云霄,有的像骆驼慢悠悠地行走,形态各异,多有意思啊!还有那一个个神秘的溶洞,就像是通往地下王国的大门。
走进去,哇,钟乳石倒挂着,有的像巨龙,有的像花朵,那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惊喜礼物吗?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那也是相当神奇呢!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小刻刀,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岩石。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地貌景观。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泥巴,慢慢地塑造出各种形状一样,只不过大自然这个“玩家”更厉害,它的“作品”更加壮观和震撼。
在喀斯特地区,还有奇妙的地下河呢!那河水在黑暗中流淌,不知道会通向哪里。
你说这地下河是不是很像一个隐藏的冒险通道呀?说不定里面还藏着什么宝贝或者神秘的生物呢!想想都让人觉得刺激。
而且喀斯特地貌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比如可以去爬山,感受一下那陡峭的山峰带来的挑战;还可以去探索溶洞,体验那种黑暗中的神秘氛围。
要是夏天去,那简直太棒啦!溶洞里可凉快了,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
咱再说说那喀斯特地貌上的植被。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那里的植物也都很有特点呢!有些植物长得奇奇怪怪的,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它们在岩石缝里扎根,努力地生长着,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一样,不服输,不放弃。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喀斯特地貌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和探索啦!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呀!可别等以后没机会了才后悔莫及,那可就太可惜啦!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去感受一下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
喀斯特地貌特点概括
喀斯特地貌特点概括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它是由岩石变形或植被力作用形成的,普遍存在于蜿蜒山谷、峡谷和悬崖等环境。
喀斯特地貌特征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峡谷、悬崖和河谷。
峡谷的喀斯特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深陷的沟壑。
在峡谷内,大量的岩石碎屑、崩落或洪水淤积形成了大量的峻峭丛林。
峡谷的深度和宽度均有规律性变化,这与峡谷的地貌特征有关。
随着峡谷的深度增加,峡谷的宽度也会逐渐减小。
此外,峡谷顶部也可能出现狭窄处,人们称之为“断崖”。
当洪水涌入峡谷时,断崖会成为水流流经峡谷的节制点,使得峡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另一种喀斯特地貌形态是悬崖。
悬崖是由山头、山谷和平地相连构成的一种陡峭的山体形态。
大多数悬崖多达几千米,其壁面常常有由腐蚀形成的洞穴和深槽。
悬崖上的草木被洪水冲刷得极其稀疏,山体的色调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悬崖上常常看到棕色、灰褐色和灰紫色等颜色。
悬崖上的细节也可能因腐蚀变化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从而使悬崖形成一种绝美的风景。
最后一种喀斯特地貌是河谷。
河谷类似峡谷,但它比峡谷更宽。
谷底整平,土壤沉积铺设的比较均匀,那里的植被较为丰富,河水质量也相对较好。
河谷的岸边连续的崖壁,具有较大的垂直倾斜度,这使河谷具有独特的气势和美感,也明显地反映出该地区的地貌形态。
河谷一般与悬崖平行,但悬崖往往较陡,对河谷的坡度也会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地貌景观。
以上就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依靠岩石变形、植被力作用和水流冲刷而形成,其地貌特征种类丰富且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因而被称为“地貌的摇篮”。
每一个喀斯特地貌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种完美的自然景观,值得我们赞美和珍惜。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它的地貌特征有规律性变化,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是一种完美的自然景观,值得我们的珍惜与赞美。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
喀斯特地貌景观描述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现象,源于地质构造过程。
它主要体现在构造变形、侵蚀分解和风化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并以独特的地形景观呈现出来。
喀斯特地貌景观通常包括细石滩、石柱、峡谷、平原、浮标和坎子等,它们以连续的山丘、山谷和高原为特征,可能以一定格局分布,也可能在没有显著格局的地方分布。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形成多种特殊的地形景观,其中最常见的是细石滩。
细石滩是由侵蚀、风化和沉积等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它们是结构构造特征的表现。
它们呈现出窄短、高耸、两端尖锐或弯曲的形状,最大的可以达到几米高。
由于细石滩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是动态变化的,它们的形状还会不断变化。
其次,喀斯特地貌中还可以看到石柱的存在。
石柱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空间结构,其通常由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石柱以独特的造型出现,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视觉效果。
石柱的外形各不相同,有的像一根根高大的、宽厚的石柱,有的像一个个小小的、扁平的石柱,有的像圆柱体,也有像锥形或其他形状。
它们具有一定的视觉空间要求,能使人们体会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魅力。
另外,喀斯特地貌中还可以看到峡谷和平原的存在。
峡谷是穿越山脉的谷地,它们也是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形成的地形景观。
峡谷有长有短,一些可以达到百里之长,一些只有几十米,它们可以体现与山脉相比巨大的落差。
另一方面,平原也是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形成的地形景观。
它们有一定的坡度,具有溪流和山谷等特殊形状,同时对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会有浮标和坎子的出现。
浮标是由风吹水搬运砾石形成的圆形石堆,它们具有凹陷的特点,在水面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可以使水域更加活跃。
另一方面,坎子也是由风化和沉积等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貌景观,它们具有较大的落差,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
以上就是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展现出自然风貌的多种可能,它们是地质过程的结果,反映着地质构造的多样性。
喀斯特地貌的出现丰富了地貌景观,同时也提供了休闲旅游的绝佳契机。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知识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知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岩溶地貌,是在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上,由于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流水的冲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石牙、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主要类型。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西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
19世纪末,斯洛文尼亚学者斯威杰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岩溶作用以及所形成的地貌的名称。
1966年中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名为“岩溶”,1985年为与国际接轨,中国学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又将其回复为“喀斯特”,以致造成两名词并用现象。
石灰岩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的沉积岩,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碳酸钙不溶于水,但在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碳酸钙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这个过程称溶蚀作用,溶蚀作用的强度与外界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
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很容易在空气中分解,释放出水和二氧化碳,还原成碳酸钙,沉淀、堆积。
这个可逆的化学过程就是喀斯特地貌中溶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除岩石自身性质的内在原因外,还有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首先是地壳构造运动,它不仅使石灰岩底层从海底(湖底)升到地面,同时使岩层在地球内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皱褶和断裂。
地表水和地下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塑造出丰富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类型有石芽、峰丛、峰林、孤峰、溶洞、石灰华阶地、天坑、地缝、洼地、天生桥等。
石牙是溶蚀初期的地貌形态,地表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层面流动,不断溶蚀和侵蚀,使岩石表面形成沟槽与突起相间的分布状态,突起的部位称为石牙,一般有一至几米高,云南路南石林是亚热带石牙的特殊形态,形体高大,相对高度一般在20米左右,这是因为岩石中碳酸钙纯度高,以及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充分,再加上高温、雨水足、二氧化碳浓度高,溶蚀强烈所致。
峰丛是继续石牙之后形成的地貌形态,也称联座峰林,即整座山体的顶部分割、底部完整。
名词解释喀斯特
名词解释喀斯特摘要:一、喀斯特概念简介二、喀斯特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正文:一、喀斯特概念简介喀斯特(Karst)是一种地貌类型,源于波斯语“kars”,意为“石头”。
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岩石受到地下水溶解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二、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地表起伏较大,山势险峻,峰林、峰洞、峰谷等地貌常见。
2.地下特征:地下发育有庞大的洞穴系统,隧道、溶洞等地貌丰富。
3.水域特征: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形成丰富的水文景观。
三、喀斯特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岩溶、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
气候条件决定了地下水的生成与补给,岩溶作用使岩石溶解,生物活动则加速了岩石的侵蚀。
喀斯特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沉积阶段、溶解阶段、地下水动力阶段和地表风化阶段。
四、喀斯特在我国的分布与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喀斯特地貌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均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在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洞穴可用于储藏、旅游开发等。
五、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价值和旅游资源1.生态价值: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2.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优美,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应对喀斯特地貌挑战的措施1.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地貌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3.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在地表上以裂洞、溶洞、喀斯特平原和喀斯特山峰等形式展现出来。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其中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喀斯特地貌。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壮观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中国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覆盖面积巨大。
特别是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被誉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其中最大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王”。
这个喀斯特地貌位于贵州省的梵净山地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它是由岩溶作用和断裂构造共同作用形成的,表现出巨大的溶蚀痕迹和奇特的地貌形态。
在这个喀斯特地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以千计的溶洞。
这些溶洞各具特色,形态各异,规模宏大。
其中最大的溶洞是梵净山溶洞,被誉为“喀斯特之王”。
这个溶洞有着庞大的空间,洞内有密集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形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地下景观。
除了溶洞,喀斯特地貌还有许多其他特点。
例如,喀斯特地貌上分布着大量的裂洞。
这些裂洞分布在山体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个狭长的峡谷。
这些峡谷中有的宽阔,有的狭窄,有的平坦,有的陡峭,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景观感受。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塔地貌。
这些岩溶塔屹立在地表上,形状各异,高度不一,宛如巨人的雕塑。
喀斯特地貌是地质演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
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貌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如铅、锌、铜、锡等金属矿产,以及石灰岩、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为了保护和开发喀斯特地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致力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环境,加强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管理,促进喀斯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震撼。
它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地貌形态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地质爱好者。
随着人们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不断深入,相信它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人们的目光,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惊叹。
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情况简介:中国南方喀斯特覆盖了五万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省,有着多样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这个世界遗产包含了一系列成串的景点: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展示了一个由多湿的热带至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
石林是世界范围内一个伟大的自然现象和一个世界性的地标。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 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
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
“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我国政府2006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
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其中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云南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世界价值(突出普遍价值)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自然遗产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支持。
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系列申报”的遗产可以分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多个候选地中,经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第一期申报的三个片区为: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
第一,它们整体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第二,它们各自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类型的最好代表;第三,“中国南方喀斯特”在一统连片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多样性,表现为高原地区的石林(以云南石林为代表);高原和低地过渡地带的峰丛喀斯特(以贵州荔波为代表);长江北部的深切峡谷喀斯特(以重庆武隆为代表)。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发生在可溶岩分布地区, 可溶岩主要是指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及卤盐类岩石。由可溶岩 构成的地貌,景观奇特,有“奇峰异洞”之称。我国的岩溶地 貌以桂林、阳朔一带最典型,自古以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岩高原名称 ,那里发育着各种石灰岩喀斯特地貌。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 者司威直(J.Cvijic)就借用该地名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 现象,并为后来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门术语。我国在1966年第 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曾提出将喀斯特改称为岩溶,作为 Karst的同义语。1988年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的《地理名词》,仍定名为喀斯特。岩溶作为又称。
喀斯特地貌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800多年前的宋 代《梦溪笔谈》(沈括)、《岭外代答》(周去非)中已有记载。 但最著名的是明代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它 详尽地记载了我国西南的云、黔、桂及湘西等地喀斯特区的地 质地貌及水文状况,成为我国早期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学著作, 比欧洲最早的喀斯特地貌学研究还早250多年。 大陆壳的75%地区是沉积岩 沉积岩的15%则是由碳酸盐组成。 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据统计,碳酸盐类岩约占 全球沉积岩的15%,面积4100 万km2 ,硫酸盐岩面积为1100 万km2 ,合计面积为5200 万km2 ,占全球面积的10.2%,占 全球面积的10.2%。在我国碳酸盐类岩的分布可分为裸露、覆 盖和埋藏等三种类型,面积共344.3 万km2 ,其中裸露的可溶 性岩(碳酸盐类)面积为90.7万/km2,占全国面积的9.4%,主 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贵州等地,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 的地区之一,如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皆著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析管理学院0911地理科学2009113131 刘丽华目录:1、定义2、成因原理3、发展阶段与历史研究意义4、地貌分类与地形分类5、我国分布与地貌景观6、世界分布7、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分布特性与开发利用8、中国岩溶地区的环境问题一、喀斯特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英文名称:karst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二、世界分布成因原理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CaCO3==HCO3-+ 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三、发展阶段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假喀斯特: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历史: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
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
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
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
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
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喀斯特地貌,至近期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
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
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
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
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
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
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
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
研究意义: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 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
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四、地貌分类: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地形种类:1、岩面地形:与岩性植被有无,岩石节理、片理、层理以及其破裂面程度有关。
多孔隙纯石灰岩与白云岩不易发生,有植被的地表比无植被的容易被溶蚀。
2、石灰岩河谷:石灰岩地面理论上不会有表面迳流,但仍存在因大多发源地是非石灰岩区,只是刚好流经此处。
地区内干沟最普遍,原为表流,没入地底;原来河谷便成为干沟,可能被误认成河川袭夺的风口谷。
3、陷穴:水在石灰岩上节理处渗入石灰岩,溶蚀节理,起初是水入地下的孔道,久之入口加大如漏斗,深度至少三至五米。
4、构造谷地5、洞穴:石灰岩被入渗地下的水溶解成穴、孔道,又连结起来成为一地下水系。
石灰岩水系是立体系,连结各洞口孔道好几层,可能各层生成不同时,越老越高,只有最低的一层有流水。
6、白垩区域:英国东南和法国,白垩容易溶蚀,透水性强,不容积水,地面表流冲刷出的常是干沟。
五、我国分布与地貌景观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
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
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
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
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桂林石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