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历史考察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从节目形式、内容特色、受众反应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分析。
一、节目形式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常见的形式有选秀、讲座、真人秀、歌舞晚会等。
其中,选秀节目以《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为代表,通过声音来传播传统文化,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讲座节目以《国家宝藏》为代表,通过讲述博物馆中的文物故事,让观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真人秀节目以《舌尖上的中国》《非诚勿扰》为代表,通过展示中国的美食和传统文化习俗,让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歌舞晚会则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通过演唱歌曲、表演舞蹈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元素,传递喜庆祥和的氛围。
二、内容特色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特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突出中国特色。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往往强调中国特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展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2.提高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往往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知识,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
3.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展示传统文化元素,推广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让观众更加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三、受众反应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观众认为这类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视听效果好,能够传递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信。
此外,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还能够引导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总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多种形式和特色,为观众提供了娱乐与文化相融合的节目内容,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更多的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将会出现,推广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文化遗产,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河诗长安》节目解析
《山河诗长安》节目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山河诗长安》是一档受欢迎的历史文化类节目,该节目以长安为背景,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介绍文化背景、展示人文景观等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长安的千年风华和繁荣盛世。
长安,即今天西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首都之一,曾被称为“十三朝之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山河诗长安》通过讲述长安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背景,为观众展现了长安的繁荣和辉煌。
该节目通过对长安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解说,向观众展现了长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唐玄宗时期的盛世长安,被誉为“东方的罗马”,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商贾巨贾、外国使节等前来游览和学习。
《山河诗长安》在节目中通过讲述唐代盛世长安的故事,展现了长安在历史上的繁荣和魅力。
该节目通过介绍长安的文化背景,向观众展示了长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长安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汇聚了大量的文化精华和智慧。
《山河诗长安》在节目中通过介绍长安的古建筑、文学作品、艺术品等,展现了长安文化的瑰丽和博大。
该节目通过展示长安的人文景观,向观众展示了长安的城市风貌和民生风情。
长安作为中国古代主要城市之一,有着独特的城市风格和文化氛围,《山河诗长安》在节目中通过展示长安的古代建筑、街道、民俗等,向观众展现了长安的生活场景和城市风貌。
《山河诗长安》是一档值得观看的历史文化类节目,通过对长安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介绍,为观众展现了长安的千年风采和繁荣盛世。
希望在未来的节目中,《山河诗长安》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向更多的观众展现长安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内容达2000字要求】第二篇示例:《山河诗长安》是一档以长安城为主题的文化历史节目,以讲述长安城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故事传说为主线,旨在向观众展现长安城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该节目通常包括多个篇章,每个篇章深入解读长安城的一个特定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长安城的风貌和韵味。
《山河诗长安》从长安城的历史起源讲起,介绍长安作为古代一座繁盛的都城的兴衰沧桑。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电视文化类节目是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节目形式,它以传播文化知识、提升观众审美情趣为宗旨,从而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其发展之路进行浅析。
一、发展历程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电视诞生之初。
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刚刚出现,当时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主要是文学朗诵、书法展示、古诗诵读等形式简单的文化节目,内容单一、形式古板。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观众文化需求的提高,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得到了拓展和改进。
20世纪70年代,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始多元化发展,不仅有文学作品朗读,还有文艺评论、历史纪录片、艺术纪实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类节目出现。
此时的文化类节目开始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探讨的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娱乐需求的不断提高,电视文化类节目在21世纪开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文化访谈、文化纪录片、历史传记等类型的文化类节目,其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观众群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始向着更加专业化、学术化的方向发展,比如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的节目,深受知识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
二、特点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明显的特点。
电视文化类节目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电视文化类节目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节目。
电视文化类节目兼顾了观赏性和教育性,既注重视听效果的营造,又注重在娱乐中蕴含着教育的力量,从而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双重目的。
电视文化类节目还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
通过电视文化类节目,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前沿文化资讯,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电视文化类节目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不仅有讲座、访谈,还有纪录片、舞台剧等形式的文化节目,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文博类电视节目传播功能探析
E探索与思考JL xploratiox axd thixkixg文博类电视节目传播功能探析■何璇李佳怡摘要:近年来,主流电视媒体积极创新制作模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文博类电视节目成为同时期的“现象级”作品,逐步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博热”.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文化记忆理论,探讨文博类电视节目在普及文博知识、唤醒文化记忆、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电视节目;社教功能随着央视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文博类电视节目以新的表现形式回归到民众的视野之中.新时期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将生涩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逐渐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文博热”。
近年来,我国文博类电视节冃不断创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取得的流量效果也证明了文博类节目对创造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我国的文博事业起步较晚,在近代社会转型、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启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文博事业纳入国家计划体制之内,国家高度重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等工作.为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博物馆事业重振,特别是2008年将博物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行免费开放后,博物馆愈来愈受到公众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参观博物馆,公众也逐步关注文博类电视节目。
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起源于1972年通过黑白电视展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长沙国辛追夫人墓葬,随后可以从探索和发展两个阶段,来解析我国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进程。
第一阶段是2()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大多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并播放的纪录片,内容主要围绕知名博物馆及其藏品展开,虽然形式上较为单一,受众有限,收视率较低,但其内容与质量有着充分的保障,如《圆明园》《台北故宫》等节目时至今日仍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评价。
农业电视节目发展探析
能 、 作 手 段 、 众 定 位 等 方 面 具 体探 讨 其 发 展 前 景 , 期 对 节 目类 型 , 制 受 以 而是 一 种 节 目范 围 , 一 个 “ ” 念 , 如 农 业 新 是 泛 概 诸
视 节 目作 为 面 向 农 村 的 通 俗 大 众 媒 介 ,其 重 要 作 用 不 言 而
级 电视 台 中 , 农村 专栏 的开 办率 只有 4 %。在 经济 利益
喻 , 本 身面 临 一 个 嬗 变 的 问 题 , 者 通 过 考 察 农 村 和 农 业 的 主 导 下 ,一 些 电视 台 因 农 业 节 目暂 时 无 利 可 获 而 弃 之 如 但 笔 电视 节 目 , 分 析 农 业 电视 节 目现 有 问 题 的基 础 上 提 出农 业 敞 屣 。 在 电视 节 目的 发展 前景 , 以求 教 于 方家 。
他各类媒介 。” 0 9年 中央 一号文件《 0 2 中共 中央国务 院关于
20 0 9年 促 进 农 业 稳 定 发 展 农 民持 续 增 收 的若 干 意 见 》再 度 据显 示 ,农 民通过 不 同传 播媒介 获取信 息的 比例 为 :电视
以 “ 农 ” 主题 , 示 了 中 央 对 “ 农 ” 高度 关 注 。 农 业 电 9 .% , 三 为 展 三 的 57 报纸 1 .% , 72 广播 1 % , 志 1 % , 联 网 1 22 杂 3 互 %。
口, 为 农 村 展 示 自 己、 销 自己提 供 了 一 个 平 台 。据 美兰 德 业 电视节 目存在 一些问题 , 也 推 明显地总量 不足 , 质量 参差 , 分布 20 0 9年 全 国 电视 覆 盖 及 收 视 状 况 调 查 ,在 家 电下 乡 政 策 的 不均 等 。 推 动 下 ,0 9年 农村 居 民每 周 平 均 有 52天接 触 电视 ,远 高 20 . 于 对其 他 媒 介 的 接 触 频 率 ,传 播 优 势 其 他 媒 介 无 可 比拟 ; 农 ( ) 业 电 视 节 目总 量 与 农 民总 量 失 衡 一 农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随着电视的发展壮大,电视文化类节目也经历了不断的改变和升级。
这些节目通过电视媒体向观众传递各种文化信息、社会知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类型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电视文化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当时,独立电视台开始制作各种文化节目,这些节目既包括音乐、文艺、戏剧等高雅艺术类节目,也包括时政、科技、教育等社会知识类节目。
这些节目有着普及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深受观众欢迎。
逐渐地,在全球范围内,电视文化类节目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节目类型,并在具体形式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1世纪以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成为电视节目市场中的一大重头戏。
不仅传统电视媒体纷纷推出新型文化节目,如《谢谢收看》、《见字如面》等;互联网媒体也开始推出各种网络文化综艺节目,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
这些节目以创新形式、独特内涵,不断满足了年轻观众追求文化和娱乐的需求。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类型繁多,主要包括艺术类节目、社会知识类节目、历史文化类节目、地域文化类节目等。
艺术类节目是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重要类型,包括音乐会、舞蹈比赛、文艺演出等,以展示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艺术品味为主要目的。
社会知识类节目则更侧重于传递具体的知识信息,尤其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科技、法律、金融、医疗保健等领域。
这类节目通常包括访谈、电视公开课、科普达人秀等。
历史文化类节目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呈现和普及,通过针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向观众传递历史和文化积淀,例如《国家宝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直播》等。
地域文化类节目则更注重传递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现各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风俗,例如《极限挑战》、《芝麻开门》等。
电视文化类节目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前者是节目制作的精良,拍摄手法的独到。
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叙事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声屏世界2023/6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叙事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阴李赫翟良方摘要:在新主流电视节目浪潮下,极具文化底蕴的电视综艺节目依托全新的技术手段和独具匠心的内容设计实现了多感官沉浸体验的叙事表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采用多维度叙事特点和非单一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模态。
在文化综艺节目中,多视角叙事不仅可以实现沉浸式的互动,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塑造得更加具象、立体,为今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综艺节目叙事特点叙事结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底气与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内容的输出与溯源、认同与归属彰显着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的一大重要表现。
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指导下,主流平台积极响应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诗词大会》到贯通古今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为当下艺术的创作构思与叙事模态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2021年2月,《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借助技术手段、艺术创造、时空营造等,以虚拟与现实营造的沉浸式声画共筑的叙事方式,将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展现在观众面前,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让文化典籍真正“活”了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多维度的叙事特点技术维度:数字技术实现古今对话。
技术叙事是行动者挪用异质要素建构技术杂交体的过程中,把要素参与和展开的时间性按次序组织起来的方式。
[1]技术原本没有叙事的功能,但随着数字技术在影视、综艺和晚会中的大量应用,数字技术在创造承载叙事空间与叙事表达的“容器”时,技术间接充当了叙事的隐形媒介,因此数字技术也开始具备叙事功能。
与传统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不同,《典籍里的中国》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旨在打造综艺节目叙事的空间形态,更加逼真地还原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原始面貌”。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1. 引言1.1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是指以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通过电视媒介形式呈现的节目。
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故事等内容,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节目中,旨在通过娱乐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还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和创新,通过现代化的制作技术和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这类节目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诉求。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现代电视节目对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塑造的积极意义。
通过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呈现和传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不仅仅是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界定,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担当。
1.2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电视媒体也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综艺节目中,以满足观众对文化内涵的需求。
最初,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主要以纪录片、访谈、文化讲座等形式呈现。
这些节目主要以传统文化的介绍和解读为主,旨在向观众传递更多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节目开始采用综艺娱乐的形式,加入互动环节和娱乐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通过游戏环节、表演、真人秀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使节目更具观赏性和参与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媒的进步,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也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全方位发展。
人文历史类节目特色
人文历史类节目特色在当今社会中,人文历史类节目已经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一类节目。
这类节目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精彩的故事讲述和独特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人文历史类节目的特色,从内容、形式和互动性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人文历史类节目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为特色。
与一般的历史教育节目相比,人文历史类节目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全方位探讨。
无论是推动历史时代的伟大人物,还是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人文历史类节目都通过深入探索,展现出历史背后的真实与震撼。
同时,人文历史类节目也以内容的广度为特色。
除了传统的王朝历史和宫廷故事,人文历史类节目积极探索非传统的历史领域,如社会变革、经济演变、科技进步等。
这种多元化的内容安排,使得节目更加丰富多样,将历史与当下相结合,增加了观众的兴趣与参与度。
二、独特的节目形式人文历史类节目常常采用富有创意、独特的形式,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与演绎,成为人文历史类节目的一大特色。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节目制作团队成功还原了许多经典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借助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铺陈,人文历史类节目使得观众更加贴近历史,增加了观看的趣味和互动性。
此外,人文历史类节目还融合了讲座、采访、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这些多元化的形式使得节目更加有趣和生动。
在讲座环节,专家学者们将为观众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在采访环节,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将历史故事变得更加亲和和有趣;实地考察则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历史遗迹和文物的机会,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三、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感人文历史类节目强调观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和现场互动等方式,观众可以与节目保持沟通和互动。
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与主持人、嘉宾和其他观众进行实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这种互动形式不仅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也促进了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注 释
① 邵志择 传播 范式与传播生态——评大卫 ・ 阿什德 的 《 传播生态学 》Ⅱ 新 闻记者, 0 ,2 】 2 31 0 ② 陈小申 中国健康传播研究: 基于政府卫生部门的考察
与分析【 】 M 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制,十分有利于健康传播的开展和实施 ,
显 的后现代 主义色彩 ,它用 自己的方 式 宏伟 目标 。 让更多 的人 参与进来 ,通过转发 、评论 现迎 合了一些 医疗资源不 足地区人群的
健康 问题不但被全 世界所关注 ,我 需求 ,通过关注健康微博 ,可以与医生 国对健康 医疗 问题也很重视 。中 国2 0 进行 医患互动 ,普及健康知识 。 08
向文化类 节 目理想 中的 目标受众 ——有 可 以到 1 0 美元 。国内外 当前 的 电视 0万
一
虽然经 济有时或者一直在决 定着一
定 知识储备 的人 群 。他们 同样生活在 节 目的资金 与其 比较是 天壤之别 ,更何
切 ,但是 要想做 市场的弄潮儿更 决定于 这个 工业经济 的社 会里 ,而 以其丰富 的 况文化类 电视 节 目的栏 目组一直就 比其 无 它栏 目要拮据 。 商 品 的品质和创 造。但是 ,一 件商品 的 知识 储备和思 考层次 ,他们 往往 比 “ 少知 ”的人群更 了解工业经济 优 秀是 在生产机 能 中孕育成 长的 。不知 知”或 “ 的本 质 ,处 理 的 日常公 务也 需 要 耗 费 从 什么 时候开始 ,各家 电视 台 “ 科学 ”
1 有利 于健康传播 的政 策环境 .
不 足 ,像北京 、上海这样 的大城市 ,入
院排 队挂号要提前好几 天预约 ;而农村
联合 国8 项千年发展 目标有 3 项是关 地 区 以 私 人 诊 所 为 主 ,几 乎 没 有 优 质 的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电视文化类节目是一项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电视文化类节目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浅析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始出现。
当时的电视文化节目以电影、音乐、文学等为主要内容,直播歌剧、芭蕾舞等文化活动。
这些节目受众广泛,且播出时间较长,深受观众喜爱。
7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
电视文化类节目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诸如文献名著解读、历史传承、考古探险等早期文化类节目陆续推出。
这些节目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80年代到90年代初,电视文化节目逐渐成为一个行业,出现了大量的电视文化制作公司。
在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旅游纪录片、生活方式类、科普环保、综合文化类节目等成为热门节目,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电视文化节目开始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同时也注意着重利用娱乐元素,增加观众的娱乐性,从而吸引更多观众。
21世纪以来,随着新型媒体、网络科技等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视节目面临着新的挑战。
电视文化类节目也涌现出更多新的变化,形式和走向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例如,互动性社交媒体路线,多轨道的内容策划与切分策略,交织并存的娱乐与知识变现,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且亦与新媒体的“泛娱乐化”趋势趋同。
综上,电视文化类节目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形式不断变化,开始从严肃化向多元化、互动性等方向发展,并与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化需求。
可以预见,未来电视频道必将继续在节目形式和内涵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观众的需求。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崔寅)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分析姓名:崔寅学号:2004212361班级:新硕20042班摘要:本文在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并描述了电视谈话栏目自诞生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自1993年起划分为三个阶段。
文章对目前我国电视谈话栏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最后以《超级访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
关键词:谈话节目发展过程分类超级访问序言“谈话节目”(Talk Show)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郭晋晖,2002)。
目前,在我国电视中,谈话节目呈现出非常兴旺的势头。
自1993年大陆第一个电视谈话类栏目诞生起,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但出现了《实话实说》这样影响极大的大型谈话节目,而且各类新闻、时政、社教、娱乐、体育节目中也大量引入了谈话元素。
谈话节目成为了中国电视栏目中一个新种类,其间出现了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名牌栏目。
文献综述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分类,众多研究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看法。
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划分为传统的谈话节目和新式的谈话节目两个阶段。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
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
“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
它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赋予平民话语的权力,视点扩大,层次丰富,观点多元。
根据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标志性事件,结合电视事业发展史,又可以划分为:1960-1966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轫期;1976-1987年是我国传统电视谈话节目的复苏期;1987-1992年是我国新旧电视谈话节目的过渡期;1992-1996年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步期;1996年至今是我国新式电视谈话节目的勃兴期(徐雷,2004)。
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1. 多样化的内容形式随着电视和网络的不断融合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讲解历史、艺术和传统文化为主,而现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包括历史文化讲座类的节目,还有以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古建筑、书画艺术等为主题的节目,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独特。
2. 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观众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讲座,观众们更希望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方式。
3. 平台竞争激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放平台也愈发多样化。
除了电视台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各大视频网站、手机应用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节目时间和地点,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爱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1. 引导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于观众文化素养提高的引导。
通过讲解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等内容,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
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直播、访谈、记录片等,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融合现代元素,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形式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需要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创新自己的节目形式。
比如可以通过明星访谈、明星传记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1. 多平台传播,内容深度优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更多地走向多平台传播的模式。
在不同平台上,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不断对内容进行深度优化,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形式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分析作者:李敏来源:《今传媒》2019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迅速。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活跃在大众视野中,依附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五千年歷史的土壤,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品牌优势、展现大国文化底蕴,是当前电视综艺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而优秀的、赋予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更是延续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品牌优势;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116-03一、《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为了响应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1],2018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了大型文化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
开播三天,全网平均收视率达1.33%,豆瓣评分高达9.3。
节目以传统文化诗词为载体,以传承经典为导向,重在阐释文化内涵,传播传统文化。
节目将中华古典诗词文化通过电视媒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重在传达诗词文化的韵味、意境,并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展现。
传唱人不仅有明星、艺术家,也有许多社会上的普通人。
每个传唱人都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诸多感悟,通过演唱的方式,将经典诗词转化为动人、优美的旋律,并用现代流行唱法来演绎中国古典诗词的新韵味。
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及功能(一)发展现状自2013 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开播以来,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便不断涌现,掀起了一股“综艺文化热潮”。
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传承者》等关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更是发展迅速。
此外,2016 年底,《见字如面》在春节档走红,被网友称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2017 年推出的《朗读者》更是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2024年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范文
《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目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视听享受,更在文化传播、价值观念塑造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内容及影响,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1. 多元化的节目形式:电视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包括竞技类、歌唱类、舞蹈类、访谈类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2. 互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如投票、弹幕评论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
3. 文化融合:许多电视综艺节目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使得节目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
三、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内容分析1. 传统文化传承:许多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戏曲、书法等,弘扬了传统文化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 现代价值观的体现:现代电视综艺节目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如励志、友情、爱情等主题。
3. 跨文化交流:一些国际性的电视综艺节目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四、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响1. 文化传播: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将各种文化元素传播给观众,提高了文化的普及率和认知度。
2. 价值观念塑造:电视综艺节目所传递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着公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3. 产业发展: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制作、广告、衍生品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热门歌唱类综艺节目为例,该节目通过引入国际化的比赛机制和多元的文化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同时,该节目还通过公益活动等形式,传递了正能量和爱心,引导观众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此外,该节目还为音乐人和新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了音乐产业的发展。
《品鉴·文化》节目成功元素探析
第三,探究乡土企业文化。
份额,这就是品牌效应。品牌节目若要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 争中常青不败,必须建立差异化的品牌特色和价值。《品鉴・文 化》精品栏目的打造方式有:栏目宣传片、宣传语、热线互动. 同时网络上在线点播、直播,栏目制片人博客经营,定期反馈 研讨,主持人亲民主持,媒企合作、互利双赢等,都会令栏目 品牌升温,价值放大。 经过一系列品牌拓展,《品鉴・文化》栏目已成为郾城电 视频道的标杆品牌电视栏目、王牌节目,彰显了主流媒体价 值,提升了漯河文化软实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为漯河的综合竞争力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受 到了漯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关注。 总之,郾城电视台《品鉴・文化》栏目在积极不断地本土 化实践探索中,内容和播报形式寻求创新,将呈现出新的发 展趋势和特点。我们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版 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使其成为我国电视媒体传播中有 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影响带动其他城市台对文化节目的创 办勃兴。
竺竺竺婴型型!壁型童蠼
《品鉴・文化》节目成功元素探析
口刘 俊
【摘要】郾城电视台2011年1月31日隆重推出了一档杂志型电视文化节目《品鉴.文化》。该节目时长30分
钟,在周一、周五黄金强档播出。节目开播后,成为我台收视的增长点,在收视效果和节目创收上都有不俗的表
现,而文化节目的收视飙升也带动了我台整个频道市场份额的大幅上扬。该节目的成功开播.在漯河地区乃至全
水韵旅游文化特色。 漯河有国内一流的许慎文化园,发挥许慎文化资源优 势.传承以许慎为载体的汉字文化,促进国内外汉字文化交 流:有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南街村红色文化,内涵丰富, 形成红色产业.大有文章可做,百姓期待。 打造文化旅游名城,需要地方台大力宣传,营造浓厚文 化氛围。要把漯河文化建设中的亮点通过电视这个平台推介
《2024年戏曲电视节目研究》范文
《戏曲电视节目研究》篇一一、引言戏曲电视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电视界中独树一帜。
这种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的节目形式,不仅拓宽了戏曲艺术的传播途径,还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戏曲电视节目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旨在为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戏曲电视节目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戏曲电视节目逐渐成为电视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类戏曲电视节目,如戏曲晚会、戏曲竞技类节目、戏曲纪录片等。
这些节目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演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戏曲电视节目的特点(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戏曲电视节目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使传统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欣赏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二)互动性与娱乐性的增强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戏曲电视节目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竞技类节目、互动问答等形式,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三)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的体现戏曲电视节目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通过节目的播出,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
四、戏曲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一)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部分戏曲电视节目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和特色。
这导致观众对节目的新鲜感降低,影响了节目的收视率。
(二)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戏曲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人才支持。
然而,当前部分电视台的戏曲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缺乏专业人才,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三)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问题虽然戏曲电视节目有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和传承,但仍然存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人的短缺问题。
这给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五、戏曲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一)创新内容与形式为了应对内容同质化问题,戏曲电视节目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以《声临其境》为例
作者: 王聪[1]
作者机构: [1]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86-8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文化类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受众需求;期待视野
摘要:现代传播技术的变革对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及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受众的主体地位在当下的综艺节目中愈加得到凸显,完成了从旁置到中心的转换。
在新的消费和文化语境下,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而言,受众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声临其境》为例,通过对节目的制作、受众"期待视野"的建构以及受众需求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途径和受众需求情况进行剖解,为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制作提供一种新的考察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电视文化类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成为“现象级”的节目。
在泛娱乐化的电视屏幕上,文化节目像一股清流,不仅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渴望,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
纵观中国电视发展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并非新风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创办的文化专题类节目《文化生活》。
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节目不断地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电视文化节目既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承受着现实的各种压力。
本文试图通过对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梳理,描绘出近六十年来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脉络,以探究我国电视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
理论与方法近六十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作为中国电视媒介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中国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形态和功能伴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并在与其他节目类型的碰撞交融中“进化更新”。
电视文化节目如何在变化的媒介生态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值得探讨。
关于文化类节目的界定,广义上来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具有文化属性,都是凝结着智慧结晶的文化产品。
狭义上看,文化类节目是“以文化教育为宗旨、以电视传播为手段,以传播知识为目标的电视节目”①。
本文所论述的文化节目便属于此类。
具体而言,本研究力图以电视文化类节目这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节目形态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考察,对我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理解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电视的社会文化功能。
初创时期:1961年—1977年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1960年5月,电视主管部门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部设立社会教育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类节目的制作。
这一时期出现了《生活知识》《文化生活》《国际知识》等文化类电视节目。
②其中《文化生活》栏目可以被视作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开山鼻祖。
这档节目创办于1961年,每个月播出两三次,节目内容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介绍我国古代十大画家》《郭兰英的演唱风格》《张瑞芳谈“李双双”》《臧克家谈毛主席的咏雪词》等。
该节目还会推荐新书,举办与文化知识相关的讲座。
因为其文化品位,《文化生活》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从无到有,各类节目形态都在探索当中。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非常匮乏的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扮演了文化启蒙者的角色。
但是,当时电视并未普及,1960年全北京只有5000多台电视机③,电视观众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电视观看的方式是集体收看,受众非常有限。
当时的电视节目形态包含了电视新闻、电视剧等,电视文化节目的影响不大。
但是非常难得的是,在节目形态比较单一的初创时期,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文化类节目。
“文革”开始后,文化类节目遭到停播。
1977年5月,《文化生活》在“文革”中被长期禁播后得到恢复。
第一个黄金时期: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和技术的双重助力下,电视机迅速普及。
1982年底,全国只有2761万台电视机,而到了1988年这个数字达到1.4亿。
④电视机大规模的普及使电视开始真正成为大众媒体,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介”。
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革”之后,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文化热”。
1985年前后,社会“美学热”发展起来,精英化的文化导向直接影响了电视这一媒介的文化品位,不论是电视从业者还是电视受众,都对电视节目有了比较高的审美要求。
电视文化类节目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类节目,并实现了节目的固定播出。
1986年底,《文化生活》等专题类栏目整合为大型综合性栏目《九州方圆》。
1988年初,《九州方圆》停办后,所含文化类节目仍定名为《文化生活》恢复播出。
1992年9月,《文化生活》栏目改版,改名为《文化园林》⑤。
1993年,中央电视台重点建设第三套文艺节目频道,中央电视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栏目,如《与你同行》中的《文化广场》板块及改版后的“社会文化”版,美术栏目《书坛画苑》,读书栏目《读书时间》,1996年开办《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后又改为文艺专题样式的《文化视点》。
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总共开办文艺专题栏目47个⑥,综合性的栏目包括《东西南北中》《文艺广角》,专业类的有《九州戏苑》《电视书场》《中国音乐电视》。
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读书时间》是国内第一档读书节目,以介绍书籍、读书人为主题。
这档节目的出现,带动了地方台读书类电视节目的井喷式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书苑漫步》、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等。
以《读书时间》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在这一时期能顺利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则主要迎合了全社会的“文化热”,体现了大众对于文化和知识生活的强烈渴求。
市场化冲击下“文化”遇冷:2000年-2013年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不断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级电视台的体制也悄然发生变化,电视台的经济来源由国家财政支持转向以市场为主。
广告成为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赢得厂商的青睐就要吸引更多的受众。
这就直接导致了电视对收视率的依赖,开始追逐商业利益。
2002年9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正式实施《栏目警示及末位淘汰条例》,这是全国范围内最为严格的一套基于收视率考核的末位淘汰制度。
按照该条例,在考核期间收视率排在最末位的栏目,以及综合评价指数下滑趋势比较明显的栏目,会被给予警示;而一年内一个栏目若被警示三次,则将面临停播⑦。
大批收视率长期偏低的文化类节目如《外国文艺》《读书时间》《文化周刊》《电视书场》等因此遭到淘汰。
以读书节目为代表的文化类栏目不像新闻节目那样承担着直接传播信息和宣传的任务,也不像综艺娱乐节目一样能够吸引大量受众。
在收视率考核的高压之下,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市场化”生存开始成为文艺节目持续成长所必须化解的难题,幸存的栏目和新创办的栏目不得不进行商品化改造。
《读书时间》栏目内部的改版和调整并未抵抗住收视率的压力,2004年9月13日,《读书时间》正式被新栏目《记忆》更替。
《读书时间》的停播可以说代表了这一阶段在市场化冲击下整个文化类节目难逃的命运。
第二个黄金时期:2013年至今由于市场化造成电视媒介被过度开发利用,电视节目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011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通过对娱乐节目播出的控制,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同时“鼓励制作和谐、健康的主旋律节目,如文化艺术鉴赏类、历史地理天文类、公益类节目等”⑧。
2013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又下发文件,限制娱乐节目播出的时间和数量,规定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一个,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
⑨这两道“限娱令”的推出对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势起到了遏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节目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2013年,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获得了异常的成功,无论在节目收视还是社会影响上都取得了突破。
这档节目的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底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号召上星综合频道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经验,积极开办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并加大了对此类节目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⑩在政策的直接引导下,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文化类节目,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安徽卫视的《中华百家姓》等节目相继推出。
《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现象级”电视文化节目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类节目的特征。
首先是原创性,文化类节目大都是央视、地方卫视或者网络平台自主研发的,跟一些引进的节目形态相比,原创节目的成功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其次是节目形态上的创新,借鉴了综艺节目的特点,例如《朗读者》采取“访谈+朗读”的模式;《中国诗词大会》采用了竞技比赛的模式,第二季中还引入了诗词游戏“飞花令”。
节目形式的创新成功吸引了受众并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再次是节目传播更趋于网络化和多元化,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传播。
例如通过开通节目的官方网站,与知名的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建立节目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受众互动,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来引发话题,扩大传播效果,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界”。
结论与讨论由以上历史梳理可以看出,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自1961年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以来,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文化类节目经历了初创时期稚嫩的探索,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一度繁荣绽放。
但是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化类节目遭遇了市场化和娱乐化的双重压力。
在唯收视率的“末位淘汰制”的压力之下,文化类节目频频遭遇停播,成为重灾区。
但是2013年以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注,在“限娱令”和其他政策的影响下,电视文化类节目又获得新的黄金发展时期,这一发展期一直持续发酵。
电视文化类节目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节目形态,历史的书写并未停止。
电视文化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节目类型,在整个电视生态中一直不处于核心地位。
不少关于电视的历史书写中,文化节目甚至不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文化类节目在2013年之前甚至没有被作为一个单独的节目形态,时而被划入文教节目,时而在综艺节目中被一笔带过,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远远不及电视新闻、电视剧和娱乐类综艺节目。
电视文化节目跌宕曲折的发展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整个电视文化生态的视角,在整个电视生态之中,文化类节目时而受到大众的追捧,时而默默退回小众领域,在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又成功引领了电视文化的新景观。
在电视行业发展的背后,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具体到文化类电视节目,政治、技术和文化三者的逐力则更为明显。
电视跟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传媒技术的每一次变迁,可以说都催生了电视业的巨大变革。
得益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文化类节目从小众的传播范围进入更大众的视野,真正实现了跨界传播。
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则直接影响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命运。
一方面是行政主管部门明确地限制电视“娱乐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不断彰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以说既从客观上为文化节目扫清了“娱乐化”这一障碍,又从内容上确立了明确的文化方向。
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各级电视台都迅速地推出一大批原创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