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
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道德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
历史过程,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出现停滞或倒退,但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2.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道德发展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同时也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道德发展是多元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会对
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多元化的道德发展格局。
4.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道德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思、批判和自我完善
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思想、观念和规范,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多元化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2.马克思的观点(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
简单来说,道德的起源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
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 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 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这种要求和意 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 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 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 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 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 发出的绝对命令。
一、道德的起源
3、动物本能论 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都是
持此观点。 例如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
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劳动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 劳动最初是一种涵盖人类一切领域的原始活动,是未 分化的统一活动,因此还不可能产生道德。后来,劳 动开始沿着开个方向日益深化,一是分工,二是协作。 随着劳动活动的日趋复杂,对分工和协作的要求逐渐 增多,劳动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新的东西来执行维持劳 动过程职能的东西,这就是风俗习惯和后来的道德。
一、道德的起源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 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在人的所有活动中,最伟大、最有价值、也是把人真 正同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劳 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创造出 社会关系,创出人的道德。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人 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 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道德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 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人的道德发展规律
人的道德发展规律道德发展的规律简称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道德要素之间、道德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包括内在规律和外联规律两大方面:一、内在规律道德的内在规律是道德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1、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相统一的规律。
道德原则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道德关系、规范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
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是个人主义。
道德(规范)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道德规范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①道德原则统领道德规范;②道德规范体现道德原则。
2、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协调的规律。
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其中贯穿着一项重要规范——诚信:个人品德中的“明礼诚信”和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3、道德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升华和完善;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出现滑坡、恶化和败坏。
形象地说,道德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道德是从简单到缜密、从愚昧到科学、从盲从到自觉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
从整体上看,现代人的道德好于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说现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二、外联规律道德的外联规律是道德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道德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密切相关。
1、道德和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①生产方式决定道德;其中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道德,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道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1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 道德发展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 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 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 前发展的。
三 人类道德的进步性表现
1 道德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 3 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妇女做到“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 妇德:孝敬公婆,服从丈夫,守节有耻,动静有法; 妇言:择词而论,不道恶言; 妇容:服饰鲜洁,沐浴以时; 妇功:专心纺织,不苟言笑。
4.资主义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主要包括资产阶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特征是: 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
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 道德的历史形态
道德不是千古不变的,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道 德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 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 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
1.原始社会道德
基本特征: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 的基本原则;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 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2.奴隶社会道德
中国奴隶社会的道德主要内容就是“尊尊”、“亲亲”两 个方面, “尊尊君为首”,“亲亲父为首”。
3.封建社会道德
阶级道德的第二个历史形态,主要包括地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两种对立的道德,地主阶级的道德居于支配地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15版试题库及答案)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 )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A. 社会生产力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意识形态2.应当坚持用(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A. 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篇明义的“八条目”中,( )是其中的核心。
A. 修身B. 齐家C. 治国D. 平天下4.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把( )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A. 仁B.义C.礼 D. 信5.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 爱国守法B.诚实守信C.爱岗敬业D.勤俭自强6. 我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 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B.只有集体利益,没有个人利益C.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D.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7.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所包含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 B.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8. ( )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 社会关系B.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C. 生产实践D.风俗习惯9.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 )A.风俗习惯B. 生产实践C.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D. 社会关系10.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的观点,属于( )A.拿来主义B.复古论 C. 历史虚无主义D.全盘西化论11.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 )的问题。
A.“为什么人服务”B.“如何实现社会稳定”C.“用什么宣传道德风尚”D.“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12.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 )A.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B.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C. 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D. 假公济私,以权谋私13.道德的主要功能是()A.导向功能B.沟通功能C.辩护功能D.认识与调节功能14. 人类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劳动B.社会关系C.人类的自我意识D.生活环境15.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指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概述(PPT 43张)
泸沽湖素有“东方女儿国”之称, 居住湖畔的摩梭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初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保留着母系社 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之间建立偶居 婚姻关系的走婚习俗,带给人们一种神 秘的感觉,并且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 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鲜活材 料。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当政府 主导下,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开始发展旅 游产业。先是一家一户招揽游客,后来 由多家联合成立旅游开放公司开展旅游 产业。 由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原始纯朴的 摩棱风俗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实质性的变 化。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劳动 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真正人的起点。 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出社会, 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成 为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前提,这集中体现在以 下在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 第三,在劳动中形成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 动力。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直接基 础。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个人与整体、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 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交往关系时, 道德才有可能发生。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 的日趋复杂相一致。临时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早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原始社会中期以后)。 原始的图腾崇 拜、风俗习惯→道德。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精神条 件。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使人明确认 识到活动的环境与对象,并且给活动注 入了目的和意图,使活动具有了自觉自 为的成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社会 交往的频繁,人际交往需要约束个人行 为的要求越来越明朗,当这种普遍的、 共同的要求经过一定的集中概括,“应 该”的要求从一般的价值观念中分离出 来,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就形成了 比较严格和系统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道德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决定的道德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唯心主义者或是认为道德是永恒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发展变化的问题,或是认为道德是纯主观的东西,是人的情感的产物,而人的思想情感变化多端,因而道德变化无规律可言。
黑格尔虽然探讨了道德进步的必然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但是他讲的道德进步实质上是绝对观念的发展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
道德在本质上是由人们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存在的。
而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都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的。
因而,道德也必然是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的。
它从多角度、多侧面揭示了道德发展的规律。
道德最初是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和人自身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人类两种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矛盾、各种社会联系越来越复杂,就使得最初存在于原始人中的调节矛盾、维持正常生活的天然秩序,不适应发展人类两种生产的需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新的借以协调自己战胜自然的规范,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即原始人的道德。
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必须结成某种集体,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相互协作,团结友爱,尽心竭力维护集体,而没有自私自利的观念与行为,以维持大家的生存。
这就构成了原始人道德的基本特征。
原始人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包含在风俗习惯中。
随着分工的出现,私有制产生了。
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亦随之产生。
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原来统一的社会分裂为相对立的阶级,统一的道德也分裂为阶级道德。
阶级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这三种社会形态有某些相同之处,反映在道德上,构成整个阶级社会的道德与无阶级社会道德的根本区别。
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
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1. 阶段性发展:个体的品德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幼年到成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品德特点和需求。
2. 逐渐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品德通常会逐渐稳定下来,并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3. 受环境和社会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往往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正面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良好的品德发展,而负面的环境往往会阻碍品德的发展。
4. 自主性发展:个体的品德发展也有一定的自主性,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
5. 涵养与培养:个体的品德需要通过长期的涵养和培养来发展。
良好的品德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塑造,并且需要纪律和自律来保持。
总之,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稳定,受环境和社会影响,需要自主性发展,并且需要长期的涵养和培养。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德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生品德发展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品德发展涉及到学生对自我认知与情感、社交交往与合作以及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养成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首先,介绍德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其次,概述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包括自我认知与情感发展规律、社交交往与合作规律以及道德判断与价值观养成规律;随后,解释说明这些规律对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对这些规律进行解释说明,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此外,本文也旨在唤起社会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推动整个社会对于培养下一代良好品德的共同努力。
2. 德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1 德育的定义与背景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校园内的教育活动,也涉及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秀品行和正确价值观。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道德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道德危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泛滥等问题的出现,德育更加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学生品德发展的意义学生品德发展对于他们未来成才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正直诚信、友善宽容、勇于担当、富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此外,学生品德发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有助于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对于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身体发展规律人的身体发展是从出生开始的,经历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逐渐长高、肌肉越发达、运动能力和协调性逐渐增强。
身体发育的规律受到遗传、营养、锻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饮食、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二、智力发展规律人的智力发展是从出生开始,持续到成年。
通过观察婴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儿童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智力的逐渐发展和提高。
智力发展的规律受到遗传、环境刺激和教育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供有趣的学习内容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情感发展规律人的情感发展是从出生开始,经历了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爱情关系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成熟性也逐渐提高。
情感发展的规律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教授情感表达的技巧,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四、道德发展规律人的道德发展是从儿童期开始,持续到成年。
通过观察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的逐渐发展和提高。
道德发展的规律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教育可以通过传授道德原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提供道德冲突解决的指导,来促进道德的健康发展。
五、综合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影响。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道德品质等都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应该以综合发展为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活动,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规范行为准则,对于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道德的发展规律则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演变的。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探讨道德的发展规律。
一、历史维度下的道德发展规律人类道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逐渐从个体的生存和利益追求演变为对整个社会的规范行为准则。
在古代,道德观念主要通过宗教、哲学等形式进行传播。
例如,古代希腊的道德观念主要由哲学家提出,如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理论等。
而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对于道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仁爱、孝悌等道德行为。
随着社会的演进,中世纪的宗教道德逐渐转向人本主义道德。
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个人自由、平等等概念被提出,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颠覆和批判。
同时,法律的制定和社会契约理论的兴起也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制度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个人主义和人权意识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对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维度下的道德发展规律社会是道德观念和行为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社会的结构、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农业社会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念主要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如勤劳、节俭等;而现代工业社会则注重竞争、创新等道德行为。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气也会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中的道德典范会激励其他人向其看齐,形成明镜高悬的良好氛围,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也会对他人产生负面示范效应。
三、文化维度下的道德发展规律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象征,也是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尊重传统、崇尚孝道;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意识,重视个人追求和个性发展。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推动着道德观念的共同发展。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引言人身心发展是指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的全面发展过程,它涉及到人的身体、智力、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规律,本文将详细探讨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理规律生理规律是指人身体发展的基本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是决定人体生理特征和潜力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身高、体型、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遗传因素在人身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阶段性特征的存在人的生理规律往往表现为阶段性特征,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需求。
例如,婴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长和发育,而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性征的发育和体格锻炼。
3. 生理需求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婴幼儿期主要需要蛋白质和钙质等营养物质来支持生长发育,而成年人则需要更多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来维持健康。
二、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是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固有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感知和知觉的发展感知是指人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而知觉是指对这些感知进行整合和理解。
人的感知和知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和提高。
2. 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是人在运用演绎和归纳等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和判断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渐提高。
3.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变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也会由依赖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的认知发展还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提高,思维方式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和成熟。
三、情感规律情感规律是指人在情感发展和情感体验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规律,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情感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感体验会发生变化。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一、规律一: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人的品德素质、社会行为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个体差异规律表明,德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规律二:社会环境规律。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德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规律表明,德育需要关注社会环境的培育,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氛围。
同时,应该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三、规律三:学习发展规律。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学习发展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幼儿园到成年阶段都要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德育过程应当注重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规律四: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
德育教育需要通过知识教育来提供素材和基础,并通过知识教育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知识教育也需要德育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
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以上是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这四个规律反映了德育过程中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学习发展以及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The Ten Commandments I am the Lord, Your God; do not worship false gods. Do not take the name of God in vain. Keep holy the Sabbath Day. 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Do not kill. Do not commit adultery. Do not steal. Do not bear false witness against your neighbor.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spouse. Do not covet your neighbor’s belongings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 律
教学要点: 本章讲述1.道德的起源。在历史上也多种多样的道德起
源观念,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正解决了道德起源的客观 基础,并把握了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过程。2.人类道 德发展的历史阶段。3.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性,以及4. 如何批判继承道德文化遗产。 教学时数: 5学时 参考书目: 1,《孟子》 2,《荀子》 3,卢梭:《论科学和艺术》,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教学内容: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 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形成 对对象物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 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 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 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类的意识 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联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 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道德及其发展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七、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规律
(一)道德历史演变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道德的发展。
道德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出现五种不同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统一的社会道德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对立。
奴隶社会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种对立的道德,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道德占统治地位。
历年真题9: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答案:C
解析:道德起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
道德功能有:调解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调解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功能。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其他功能都是建立在调解功能和认识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教育(1)
1、了解小学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对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大有助益?解小学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对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大有助益:①道德认知方面:个体从外部约束的他律阶段逐步走向内在约束和调节的自律阶段;②道德情感方面:儿童的道德情感逐步深刻化、复杂化;③道德意志方面:逐渐表现出自觉性和自制性;④道德行为方面:亲社会行为呈上升趋势,而主动的攻击行为和报复行为则呈下降趋势。
儿童道德品质的各个成分之间也趋向一致: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也逐步协调,从低年级的言行一致逐渐发展到高年级的言行一致。
2、李敏的研究方向为是什么?李敏的研究方向为是:道德教育、儿童研究、游戏研究。
3、道德教育推荐文本有哪些?推荐文本阅读:1.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伯黍心理学文选,李丹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李幼穗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美]谢弗著,陈会昌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林崇德,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12-174、品德的结构包括哪4部分?品德的结构包括这4部分; 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5、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如何发展?A、刻板不变B、从刻板灵活多变向C、无规则意识D、灵活多变【正确答案】: B6、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发展倾向是什么?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发展倾向是什么?A 、无集体观念B、满足个人欲望时才考虑集体需要C、集体观念有长足发展D、仅具有个人观念【正确答案】: C7、移情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移情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动【正确答案】: B8、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吗?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的。
9、品德的心理成分有哪些?各自的内容是什么?品德的心理成分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的发展和规律
三 道德调节的狭隘性、简朴性、外 在
性和权威性,是原始社会道德另一重要特 征
原始社会里,道德调节只是局限于自己部落的范围 之内,对于其他部落及其成员是不起作用的,同其 他部落及其成员的冲突,往往用战争和杀害来解决。 原始社会的道德调节对于部落内的人们来说,往往 被视为外在的。他们把部落氏族的各种行为戒律, 完全看作纯粹是外界赋予的确定不移的法则,根本 不需要有任何的论证和理解。
奴隶社会道德的退步倾向,主要表现于奴隶 主阶级的道德。 一 它表现庸俗的贪婪、粗暴的情欲等对利益 的追求,这显然又是从古代氏族以共同利 益高于一切纯朴道德顶峰的堕落; 二 它不把广大劳动者——奴隶当人看待,相 对于原始社会道德保护全体氏族成员的自 由、平等来说,显然也是一个重大的退步。
(二)奴隶社会道德的历史地位
(二)奴隶社会道德的历史地位
从进步的倾向来看: 一 奴隶社会的道德已不再容许杀死战俘、血缘 群婚和食人风 俗,这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 以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为标志,它已经从一般的社会风俗和人 类意识中分化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因素。这种分化, 不仅是人类道德发展过程在历史形态上的重大飞跃,而且为 人类道德进一步相对独立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就奴隶阶级的道德来看,它不仅进一步发扬了古代氏族成员 的优良品德,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某些新的优良品 德。
第三,以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
级道德为标志,道德更加规范 化、体系化和理论化。在这一 时期,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更加 强化;第四,在劳动农民中继 续发展了勤劳、节俭等道德观 念和道德品质。
封建时代道德的退步倾向或消极方面: 就地主阶级道德而言,它由于更加体系化和理论 化,也就更具有伪善性;它的能动作用更加强化, 也就更成为剥削阶级奴役禁锢人民的重要工具。 就农民阶级的道德而言,它包含的狭隘性、自私 性和散慢性等消极因素,往往极大地限制了他们 发挥自己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是个复杂的主题,涉及伦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的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德发展规律的概述:
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学习来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学会遵守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阶段理论: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按照一系列连续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著名的阶段理论包括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卡罗尔·吉尔根的女性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对道德问题和行为的情感反应。
它强调个体情感的发展对于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重要性,包括道德悔恨、内疚、同情等情感的发展。
公平和正义观念的发展:道德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公平和正义观念的发展。
个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对平等、公正和正义的认知和关注,并在道德判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
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发展也受到文化和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范例也会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发展规律自我统一感(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
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被广泛用于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领域(中文期刊网摘要中查埃里克森,课堂示范)一名初中生学习不好,自己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孩子希望很高,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孩子压力大。
后观察发现手工好,与父母沟通,加强学生对自己手工能力的认识,使该生对上职高发展自己的手工特长有了信心,逐渐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1977,第413页)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
此外,他有关人性的概念与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有显著的差异。
也许,正象我们已提出过的,埃里克森的理论本身并非象他个人坚持认为的那样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实际上只是反映了他对弗洛伊德的门徒接纳他为其中一员,从而解决他自身严重的同一性危机的感念之恩。
评价象众多的人格理论一样,不能(或者说起码还不能)按照实验室研究法来评定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并非为研究者创立理论。
他力图从概念上对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几个条目进行分类,任何一个人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可以认为他的理论对了解人格是一种有用的引导,也可以认为是毫无用处的。
“理论的证据存在于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不断进展“的交流过程中,从而引起新颖的和令人惊奇的顿悟,使病人对自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1964)。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埃里克森认为除了实验室研究法外,还有其他评定人格理论的方法。
尽管埃里克森感到需要对他的理论进行科学验证,但其他学者已毅然开展了这一工作。
例如,西厄欧(Ciaccio 1971)要求一百二十名白人男孩用五幅图画来编造故事。
儿童相等地分为五岁,八岁和十一岁三个组。
在几名裁判者的协助下,对儿童所叙述的故事按照它与哪个发展阶段最一致来逐句分类,并把每个儿童所使用与埃里克森前四个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句子的百分比作了记录。
这些数据明显地支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
四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46%),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的相关(42%)。
八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56%),其次为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20%)。
十一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四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26%)。
在本章前面已经提到,埃里克森运用他的理论剖析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例如:希特勒、乔治?肖伯纳,默哈特默?甘地、马克西姆?高尔基和马丁?路德等。
他的成就导致了一门称为历史心理学的新学科的诞生。
有人也许会问,埃里克森对历史人物分析的精确性如何呢?他的答复是,他的分析是基于一种训练有素的主观性,也可以说是基于“半传说”之上的。
埃里克森谈到他对马丁?路德的分析时说:如果说这种分析中的某些部分是传说的话,那就让它这样吧。
传说的构成部分来自对历史的学术上的改写,部分来自学者著作中使用的原始素材。
因而,只要所记载的事件与其它公认的事实没有矛盾,只要始终坚持一种真理的口吻,只要得出一种与心理学理论相一致的意义,我们就不得不把它当作是半传说半历史的。
(1958,第37页)正因为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所以罗森告诫我们:……要认识到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论,而不是一些事实。
正是部分地由于他承认自己缺乏理论意识,才使许多读者在读完他的著作后去掉或破除一种信仰,尽管他表白过他的意图,但他仍然揭示了一门必然性的学科,而不是建陶了一种有价值的观点。
(1976,第120页)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但他的理论被许多人看作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因此,在你碰到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强度、心理历史学、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和生命周期等这些术语时,请记住都是艾瑞克·埃里克森首创的概念,自此之后它们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P66皮亚杰认为,道德由种种体系构成,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
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P66他律道德是指以他人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某种道德行为,自律道德是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某种道德行为。
幼儿以父母、教师及有威信的成人的道德来评价道德行为,因此,成人以身作则,提供正确的榜样在幼儿的德育中尤为很很重要,千万不能以错误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幼儿。
P69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比皮亚杰道德理论影响大,是在皮亚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强的应用价值P74皮亚杰与科尔伯格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的道德发展的。
如果说皮亚杰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科尔伯格则是继皮亚杰之后采用认知发展取向研究道德发展的最杰出代表。
从道德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角度,从道德发展的实质与机制、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道德发展的阶段三个层面比较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即可揭示出他们理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及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而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比较,不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还可为我国道德教育实践做贡献。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都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皮亚杰与科尔伯格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的道德发展的。
如果说皮亚杰开创了从认知领域对道德发展研究的先河,科尔伯格则是继皮亚杰之后采用认知发展取向研究道德发展的最杰出代表。
本文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比较了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揭示出了他们理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还可为我国道德教育实践做贡献。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博大精深,虽有关联,但却自成体系,首先是与他们的研究方法紧密相连的。
本文一开始就从道德心理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二个层次对皮科二人理论的研究方法做了比较研究。
指出在哲学方法论上,二者都是结构主义的,具体表现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统一;在具体方法上,皮亚杰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科尔伯格采用的是两难故事法,后者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详细标准地测量道德判断的方法。
接着,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道德发展的实质与机制、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道德发展的阶段、道德发展的主线与研究主题四个层面作了具体比较。
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第一,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维纵向的,在思维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单轨论”;第二,二者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都围绕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这一主线展开,研究主题均为公正。
二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放在对道德思维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的描述上,而非思维形成过程本身,皮亚杰研究重点在于思维形成过程本身,对过程的特征的描述在其理论中只占第二位;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皮亚杰却忽视了,这损害了皮氏学说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研究,而科尔伯格不仅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系统的以三水平六阶段为核心的道德发展理论。
本文最后指出,皮科二者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予以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两方面做了具体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