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文化在韩少功寻根小说中的体现前言韩少功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特征。
其提倡的“寻根文学”更是引起了社会思潮,使得当时的文学界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最初《月兰》对文化的探索到《马桥词典》更加大胆、执着地批判,无一不体现韩少功先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名族文化的关心与深刻思考,对文化寻根的坚持。
纵观韩少功寻根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针对专制文化进行的反思;接着体现对原始地域文化的思考;最后是对市场经济热潮期间人文精神的批判和解析,在这些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坚决与阻碍名族文化发展的弊端进行无情的批判和解剖。
一、对专制文化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其本质是忠、孝,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和屏障。
另外、五四运动期间曾出现过许多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武装自己对专制主义及传统文化进行了辛辣地批判和反对,等到了文革时期,专制主义卷土重来,有一次成为我国发展的障碍。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韩少功登上文坛,其第一步作品《月兰》一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小说着眼于对专制主义文化和官僚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及人性的审视。
其笔锋直指封建文化的深处,通过月兰的悲剧,对传统专制文化进行有力的抨击。
以第一人称饱含忏悔的叙述,带有明显的启蒙意识。
韩少功继承了鲁迅的启蒙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激烈地批判。
但是,韩少功笔下的人们生活在新社会却仍保持着惧管的思想形态,不得不让人感叹封建传统文化对民主影响只之深。
在这一阶段,韩少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西望茅草地》,该文章与《月兰》有所不同的是,该不作品中的民众不再一味地惧怕权威,惧怕专制统治、传统官僚主义,对其不再是完全的顺从,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反驳,想法设法地讲道理。
这反映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有了进步,并在人格上取得了独立性,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不再是盲目的惧官。
小说中,年轻的知识分子主张科学种田,虽然最终以宣告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开始勇于向权威发出挑战,此时人们再也不愿任由专制权威摆布和控制,专制官员们的权威性被大大地削弱,并且逐渐失去对民众基本的控制作用,民主意识在人民群众心中开始萌芽。
12.寻根小说
5.寻根作家对传统的态度
寻根作家虽然把审视的目光朝向传
统,但他们对于传统的态度不尽相 同,认同和批判大体上构成了这个 创作潮流的两极,还有处于这两极 之间的矛盾的态度。
17
张承志、阿城、乌热尔图、郑万隆等基
本上持认同态度。他们在社会现代化的 过程中感受到危机的存在,那便是现代 人道德感的丧失以及精神价值的失落, 他们在返回传统中寻找“种族之根”和 “道德之气”,用以解救当代城市文化 的堕落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因而他 们在追寻中极力张扬传统文化中崇高、 昂扬、向上的一面,诚挚的认同中带有 浓烈的浪漫气息。
系来看,“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和改革文 学的合乎逻辑的深化。“寻根”是反思的延 伸,是对久远的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心理 积淀的反思。文化的或者文化性主题最初就 是在反思文学中生成的。 其次,“文化寻根”的口号虽然在表面上是 为了反拨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但实际上更 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向本民族文化传统回归 的趋势的顺应。这主要表现在对“拉丁美洲 文学爆炸”的倾倒上。
其中以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最具
代表性。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 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难茂”;而我们的责任就 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 亮”“民族的自我”。这些文章把当时 思想文化界和学术界的“文化热”引入 了文学界,在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得 到广泛的回应。
6
“寻根文学”的潮流由此而蔚成声势。
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相比,“寻根文学”是具有自觉意识的 文学潮流,就表现在它有明确的口号和 理论主张上。
7
3.文化寻根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1)两个向度的反拨
一是对当时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的主流文学的反
拨,这使得它有意识地淡化政治批判,并用文化性 的主题来取代政治性的主题,由此表现出对“文化” 的格外关注。因而对于“寻根”派来说,“文化” 与其说是个逻辑性概念,不如说是个功能性概念, 讨论者之所以热衷于“文化”,在他们看来,委实 由于“文化”能够同文学的政治趋向清楚地区别开 来,更富于超越现实政治的意味,也由于“文化” 的宽泛和包容性,竟给作家和批评家辟出了一个无 穷的想象性空间。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
在20世纪初期,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挖掘文化传统
寻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和发掘。
在寻求文化根源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从中汲取灵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内涵。
2. 重塑文学风格
寻根文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学形式和技巧,试图以独特的文学手法去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在精髓。
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出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如现代诗歌、小说、随笔等,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风格和格局得以重塑。
3. 推动现代化进程
寻根文学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觉的提高。
寻根文学家们试图通过文学,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
路。
他们通过文学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我认知、文化自信的形成。
4. 增强文化认同
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挖掘和弘扬,寻根文学也加强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寻根文学家们通过文学描绘出中国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总之,寻根文学的历史变革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重要贡献。
它让人们重新认识、理解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自觉的提高,增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
寻根小说的名词解释寻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源自于华人移民的独特文化体验和深刻思考。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以及移民现象的普遍存在,寻根小说在当代文学中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寻根小说进行透彻的名词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起源背景寻根小说起源于华人移民的身份困惑和多元文化冲突。
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潮,华人移民被迫走出自己熟悉的土地,与新环境和新文化发生碰撞。
这一过程中,移民们既面临着融入主流社会的追求,又无法割舍自身的根源和文化传统。
因此,寻根小说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对移民身份和文化归属探索的重要途径。
寻根主题寻根小说的主题围绕着对根源的追溯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作者通常通过讲述移民家族的故事,揭示了移民们在新环境中的种种遭遇和反思。
寻根小说的主题包括对祖籍地的思念、对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对传统文化的重塑等。
这些主题通过细腻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描写,深入人心。
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寻根小说中常见的情节元素之一。
移民们从一个文化背景转移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和传统观念的冲击。
寻根小说通过描述移民在这些冲突面前的选择和分水岭,暴露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碰撞。
身份认同在寻根小说中,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常常成为核心主题。
移民们常常感到被双重身份困扰,既要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又要保持对祖籍地的忠诚。
作者通过描写移民与他们的祖辈、家庭成员和后代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探索过程。
文化传承寻根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塑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移民们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一直保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执着和热爱。
作者通过描绘移民家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于移民后代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风格寻根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多样而丰富。
一些寻根小说采用回忆录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示主人公对自己身世的探寻过程。
这种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亲近主人公的情感和思绪。
另一些寻根小说则运用象征手法和隐喻,通过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作者对寻根主题的思考。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寻根小说及其文化之根20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一、文化渊源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经验和出发点,在传统文化之树盘根错节中的寻找到了不同的根脉。
(一)、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流。
直到五四,由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为人所诟病的众矢之的。
儒家思想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固然有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道的一面,但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在塑造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期,世风趋利导致传统美德的失落;同时,儒家思想闭塞保守道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两面在寻根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闭塞的小鲍庄是一个浸淫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社会,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仁义道德”,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重仁重义。
作为小鲍庄仁义化身的捞渣,生来就是一个仁义的孩子,他在全民大饥荒的日子里 , 节衣缩食,毫无怨言,在捞渣与二小子斗老将时,想到自己赢会伤二小子的心,于是便与二小子调换了“老将”。
他想上学, 但是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
他在劳动时, 小朋友谁割的草少了,不敢回家, 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捞渣的死更是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在洪水之中因救鲍五爷而献出了生命。
这样捞渣,是一个没有原欲, 没有个人需求, 没有憎恶, 只被某种信念指挥的老小孩。
捞渣作为一个象征物, 并不具有美学上的太多意蕴, 他是理想美好仁义的化身,但是却不具有作为人的圆融丰满的生命。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
寻根文学的作品积极与消极寻根文学是一种追寻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文学流派,它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描写,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的一面是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消极的一面则是寻根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
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寻根文学的作品进行探讨。
积极的一面,寻根文学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这些作品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统习俗等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文化。
例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通过对贵族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然而,寻根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内容。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带给读者一种警示和反思。
例如《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却透露出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与改革。
寻根文学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情况,所以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寻根文学的作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忽略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过于强调了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阴影,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寻根文学的作品在积极与消极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社会进步与改革。
总的来说,寻根文学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
关于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寻根文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学体裁,其特点在于描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历史和风俗习惯,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
该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倾向,它的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文化选择的驱动力在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社会转向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寻根文学应运而生。
那么,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民族意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因此在寻根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常常被提及。
通过寻根文学,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会失去和遗忘自己的文化根源。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寻根文学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寻根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文化传承寻根文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描写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等文化元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
并且,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可以不断地强化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选择的策略由于文化选择有多重影响因素,因此确定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需要下一些策略。
多元选择在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或一个文化元素,而需要多元化选择。
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寻根文学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清晰的价值观在确定寻根文学的文化选择时,需要清晰的价值观来进行指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寻根文学的创作方向,使其更符合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明确读者群体寻根文学需要具有在特定读者群体中传播的能力,因此在制定寻根文学文化选择方案时,需要明确自己的读者群体。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
?“寻根小说”的特点
“寻根小说”的特点
“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
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的地域化特点。
这方面,主要有韩少功的“荆楚文化”小说、贾平凹的“陕秦文化”小说、李杭育的“昊楚文化”小说、张承志的“草原文化”小说等。
“寻根小说”注重对题材所蕴涵的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艺术传达。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如语言上的继承在阿城小说中极为明显).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论寻根小说的神话叙事
论寻根小说的神话叙事
寻根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复杂多变、变幻无穷的叙事方式,展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寻根之路。
神话叙事是寻根小说中常
见的一种手法,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引用和再创作,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命理、传承
与变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神话叙事充满了魔幻与想象力,它通过描绘神灵、鬼怪、仙人等超自然存在的故事,
使得小说世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作者可以通过描述人物与神灵的交互,展现人类与神话
世界的联系。
在《红楼梦》中,作者描述了宝玉与神仙贾巧姐的交流,贾巧姐告诉宝玉他
将会成为“石头”,这一场景不仅呈现了神话故事的叙事风格,也暗示了宝玉的命运和他
与红楼世界的关系。
神话叙事在寻根小说中还经常被运用于对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小说以
神话中的人物、事件和符号,来揭示现实中的问题。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他通过
以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为背景,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现实与人物的命运。
小说中的主人公
孙少安就像牛郎一样纯真善良,而周小云则像织女一样美丽温柔,他们的命运受到了现实
的农村环境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小说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神话叙事还可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传递了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
在鲁迅的小说《神》中,他以草原神话“古阿雷”
为背景,揭示了现代人的灵魂困境和现代生活的空虚。
小说中的古阿雷代表了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精神归宿的追求,通过他的形象,鲁迅对于现代人的贪婪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
批判。
寻根文学中的传统文化
寻根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发端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人们思想开始跳出阶级的囚笼,旧的意识形态显然无法对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是再次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接纳?茫然中的人们需要令人信服的答案。
于是,人们寻求答案的眼睛转向曾被自己亲手打垮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上。
作为文坛上力量日益成熟的知青作家们需要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改变文学受到政治控制的现状,“寻根热”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学界。
知青作家们通过一篇篇富有黄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将这股思潮推向顶峰。
传统文化热兴起的背景,虽没有权威论断,但个人认为有三点:第一,这与中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关系。
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标准之一的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现重要性。
新时期“崛起”的含义不单是做个经济强国、军事大国而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文化领域里发起的新的“争夺战”。
例如,我们的近邻韩国将端午节、屈原、汉字、孔子申请世界遗产;日本早在多年前通过漫画、动漫、电影向世界宣传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及本国价值观。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
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寻根文学之传统文化的探寻1.引言寻根文学兴盛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
在新时期文化热的小说形态的嬗变中,它无疑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文学潮流。
它以独特的创作实绩,对小说都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创造与革新。
那么,寻根派的作家们所要寻找的文学的根究竟在哪里?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1]又说:“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深后精神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
”[1]他的这两段文字恰恰概括了寻根文学的本意。
所以“文化寻根”意识,大致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的传统文化遗风,寻找能够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二、对当代社会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的进行批判;三、在文学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这三方面是不能分开的,一部作品中可能会交叉出现这三种寻根意识。
作为特定的文学,它本身就应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之根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它是值得推敲的。
然而,正确认识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寻根文学的关键。
从寻根派小说家的主张看,它所探寻的根就是传统的文化哲学的观点。
支撑中国文化殿堂架构小说灵魂的是儒道释。
其中的儒道二家,尤为得到一些寻根派作家的推崇和认同。
2.《小鲍庄》中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小鲍庄》有着两个引子、两个尾声、四十个小节的中篇,涉及了五个家庭、十数个人物。
应该说它标志着作者创作风格的转变,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成功的一篇。
这部在对小鲍庄方方面面的呈现中,隐含着儒家传统文化道德。
如何对待儒家思想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这在《小鲍庄》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2.1传统文化的优根小鲍庄是一个鲍姓的家族村落,联系、支配着庄子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道德。
儒家文化将这一点作为基点,发展成“仁义”。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寻根文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将传统文化与新创文化融合在一起,既纪念和保存着传统文化,又发展、更新着其中的要素。
与今日的文学摇滚文化不同,寻根文学让僧侣和尼姑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它让读者可以了解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对寻根文学來說,传统文化是它所非常重視的一种文化,它让我們有机会细细领略传统文化的蕴含,探究它背后潜在的意义,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它,而且也可以把它们融合到当今的文化精神中去。
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他们都是寻根文学的重要实例。
这两部作品都是老古典小说,但是它们也同时蕴含着众多的宗教和文化信仰,例如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
它们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基本要素,比如“仁义礼智”“保家安邦”等,这些要素从古至今都没有消失,依然在当代中国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比如其它古典小说、民间故事以及古代诗词等,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要素,而这些通过寻根文学来发掘,就像重新审视欣赏一样。
有了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更加深入。
假如没有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一王十字,一波三折下来,可能就变成一片空白,而缺乏民族自信。
所以,寻根文学不仅改进着文学,也促进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而让文化真正活起来,这正是它的重要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它的现代传承者,它也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能够把传统的要素转化成新的创造。
寻根文学的出现,挖掘出了许多以往不被认可的传统文化,将其传承、发扬到现今,从而把文化信仰融入到新世代,使传统文化得到无比良好的继承及传播。
寻根文学
论寻根文学得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得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得潜藏底蕴,求索文化得根基,揭示传统得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得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就是一位重量级得作家,她得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得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得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得”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得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瞧显示与历史,反思传统得文化,重铸民族得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得可能性;作品题材与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得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得手法,又运用现代派得象征、暗示、抽象得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得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得“根”究竟就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就是什么对“根”或“文化”得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得说有这样三类:1就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得《棋王》,《棋王》写了“吃”与“下棋”得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得“吃”与“下棋”,也就就是物质与精神得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得年代。
作品中得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就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得一种,而“吃”与“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得韧性。
2就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得《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得《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得就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得一个丑陋不堪得“老根”:丙崽。
丙崽就是一个白痴,但就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她得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得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得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得盲动行为。
3就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得《神鞭》,[1]李杭育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得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就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得辉煌,但就是在八国联军得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的早期形态主要以寻根主题为主,而后演变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试图寻找一个新的文学方向。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回到这些根基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关于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茶馆》、《围城》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寻根文学的不断发展,它的主题也逐渐扩大和深化。
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之外,寻根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品涉及面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试析寻根文学的传统文化阐释与文学价值观追求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试析寻根文学的传统文化阐释与文学价值观追求王静文 北华大学摘 要:寻根文学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标志着中国文学在朝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的现代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即使寻根文学在理论上没有过多的创新,基本依据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验启示,许多的论点流于形式和空洞,但是寻根作家的实践操作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本文则主要分析了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探讨了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学价值观的追求。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涵作者简介:王静文(1989-),女,汉,吉林人,北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5-01寻根文学这一流派是继“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之后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特别瞩目的事情。
同时,改变文坛现状,重塑民族文化的自我形象,在青年作家心中,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
寻根文学正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里与外来文学的传播中发展成长的。
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寻根文学”的寻根之旅,其实质上就是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全面的评估,这种意识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重新思量传统文化,对社会丑陋进行文化批判,挖掘文化内核。
可以说,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文化审视中,寻根文学作家找到了自己的这个文化之根,这种文化之根隐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里面。
韩少功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1],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索,寻根文学作家才积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在现代人的世界中重新进一步审视传统文化的遗风,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对当下人的思想困境予以启发。
尽管寻根文学作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所获得的成果却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寻根文学作家对文化的审视只是简单的通过构架文化新秩序来进行阐述,并没有深入到传统文化内涵中来,并没有为传统文化寻找到一条发展的出路,仅仅是梳理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一个发展的途径。
寻根小说与传统文化
作者: 张学军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2-86页
主题词: 传统文化;寻根小说;寻根文学;小说创作;寻根思潮;贾平凹;民间文化;人生态度;作家;
民族文化传统
摘要: <正>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那场寻根文学的争论,重新考察在文学寻根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的时候,由于时间的沉淀,或许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文学现象的本来面目。
当时,由于过多地纠缠于理论上的争论,缺乏对寻根文学作品的具体考察,因而某些观点脱离了创作实际。
我们应该看到寻根者的小说创作,并不完全等同于其理论主张,有时甚至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
因而,从具体作品入手,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许能够得出更加接近于其本质的结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小说及其文化之根
20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
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
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一、文化渊源
在寻根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经验和出发点,在传统文化之树盘根错节中的寻找到了不同的根脉。
(一)、儒家文化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流。
直到五四,由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为人所诟病的众矢之的。
儒家思想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改造,固然有着“存天理,灭人欲”的非人道的一面,但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在塑造中华民族正气浩然、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期,世风趋利导致传统美德的失落;同时,儒家思想闭塞保守道也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两面在寻根文学中都有所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鲍庄》中,闭塞的小鲍庄是一个浸淫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社会,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仁义道德”,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不敬富、不畏势,重仁重义。
作为小鲍庄仁义化身的捞渣,生来就是一个仁义的孩子,他在全民大饥荒的日子里 , 节衣缩食,毫无怨言,
在捞渣与二小子斗老将时,想到自己赢会伤二小子的心,于是便与二小子调换了“老将”。
他想上学, 但是却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文化子。
他在劳动时, 小朋友谁割的草少了,不敢回家, 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捞渣的死更是以生命践行了舍生取义,在洪水之中因救鲍五爷而献出了生命。
这样捞渣,是一个没有原欲, 没有个人需求, 没有憎恶, 只被某种信念指挥的老小孩。
捞渣作为一个象征物, 并不具有美学上的太多意蕴, 他是理想美好仁义的化身,但是却不具有作为人的圆融丰满的生命。
如果王安忆能够对捞渣单一扁平的性格进行加工,塑造一个更加丰满的富有儿童特点的捞渣,或者对这种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进行批判的话,作品会更加深刻。
在《腊月正月》中,贾平凹塑造了一个自负好胜、观念陈旧的韩玄子,表现了狭隘、保守、自闭的小农经济正在成为新的历史变革的阻力,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智慧、重义轻利,在新的社会中显示出它的陈腐、虚弱乃至虚假。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其所倡导的清净无为,以柔克刚一直是中国人失意落破之时的精神避难所,而对于刚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寻根作家来说,道家思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脉思想源流。
阿城的《棋王》展示的正是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作品中王一生在动乱的岁月里,整日沉拼于棋道之中,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没有去造反,去寻求精神的外在扩张,而是退回内心,安身避祸。
“何以解优,唯有象棋”,他寄情于楚河汉界,来躲避纷纷扰扰的尘世,以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孩子王》中, “我”对别人都很羡慕的教书工作临到自己头上并没有欣喜万分,而是淡然处之;当被辞退后也没有苦恼悲伤,而是安常处顺,泰然从容。
在动乱的年代里,王一生们以知足常乐的态度、清静无为的性情来自我排解外界的纷扰,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愿“心为刑役”,抗拒“人为物役”,不能不说是一种智者的态度。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显示出一种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体现。
但如果我们从社会政治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足常乐,安时顺世的人生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不说是消极的。
道家的无为专注于个体内心,缺少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寻根小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肯定态度: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立的追逐,代替了对义的坚守。
张炜的《古船》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破产,怀有一种深深的道德优虑。
他肯定儒家思想,将儒家的“仁义”当做宗教维系人心道德的教义。
在这个意义上,同伏尔泰所说的:“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
”是一致的。
张炜以对儒家“仁义”精神的肯定来否定商品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但是却只是片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了儒家文化“克己复礼”违背人性的一面。
阿城的《棋王》是对道家传统的肯定。
他所肯定的是道家作为乱世寻求解脱的有效工具的存在意义。
正如上文所言,道家的无为而治、随遇而安,既作为淡泊的艺术人格,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又缺少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关注,不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是现代语境与传统文明的对接,是在世界文化大局中对自我的确认。
这部分作品的局限性是,在对传统文化推崇倍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
2、否定态度:
寻根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岩层的开掘,是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加以新的选择和重构的。
因而,当他们寻找传统文化之根的时候.必然会发现那些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国民劣根性,他们承接起鲁迅当年文化批判的未竟事业,对民族性格中的弱点,进行了冷峻的审视。
韩少功的《爸爸爸》批判了闭塞的鸡头寨的僵化保守的思想意识,小说中所着意描写的丙患是一个侏儒兼白痴。
他的全部语言只能表示两种基本意向,凡属肯定的就叫“爸爸,.凡属否定的就叫“x妈妈”在鸡头寨村民的眼里,他是一个只知吃喝拉撒睡的废物,是一个取乐的对象.甚至要拿他的头去祭谷神,但当动刀之际.天空的炸雷又使大家犹豫起来。
后来大家又从他那“爸爸”、“x妈妈”的语言符号中,揣测出“莫非是阴阳二卦?”又把他作为顶礼膜拜的神根。
在这里,作者批判的是民族传统中将自身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致使整个民族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寻根作家对农民精神性格弱点的审视,对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观念的揭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深化和充实了反对封建主义弘扬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
3、历史主义:
面对广阔的社会现实,寻根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激烈地否定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其中既有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自觉的张扬,也有对传统文化不自觉的认同,但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寄托,以期求在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保持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
于是就诞生了一批以批判继承、去粗取精的历史主义态度进行创作的作家。
冯骥才和贾平凹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冯骥才在短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既有批判,又有褒奖。
他为我们展现的是既忠勇正直又狡猾被锁的复杂市井画卷,这里有手艺高超的工匠如刷子李,也有商场中不能得志的旧式文人冯五爷,有投机倒把、坐吃山空、 游手好闲的蔡二少爷,也有意气冲天的戏子小杨月楼。
他的短篇像一张张人物素描,向我们展示了天津卫这块地界上,无数平凡的百姓在苦难凉薄的现实中所勃发的生机。
在他的长篇《神鞭》中,他借神鞭傻二之口道出道:“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
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
”作者由此肯定和赞扬了民族传承过程中革故鼎新的主动精神。
西北作家贾平凹以他的忧患意识、反省意识对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等作品以静观默察的审美态度,来体察商洛山区的民风乡俗,从普通山民的日常生活情态中,抨击其封闭保守的心理、批判萎靡沉滞的社会积习,同时对世风趋利、人心不古也怀有深切的道德忧虑。
传统文化在贾平凹笔下既引人忧思与眷恋、同时也带给人矛盾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