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读书笔记PPT

合集下载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娱乐 网。

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的信 息量冲击的头昏脑胀的我们意义至深。

这本书对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

当时,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 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 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据此,波兹曼悲观地认为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 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无论是印刷术还是电视,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着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 具。

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




在书里,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 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 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 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无法自拔。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美国的传播学教授尼尔·波兹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以一种犀利的分析向我们表明:大量的冗杂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我们身处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除了娱乐,什么也不是。

波兹曼认为这绝非杞人忧天,他严肃地说:这种状况的最终结果是我们人类文化和精神的枯萎和消亡。

在《娱乐至死》一书的引言中,尼尔·波兹曼首先提到了两种有关“社会性死亡”的观点。

其一来自作家乔治·奥威尔,在著作《1984》和《动物庄园》中奥威尔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集权主义,在集权社会中书籍、报刊杂志等出版物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统治者们的审查,那些对他们不利的信息在审查过程中被过滤了,只剩下些无关痛痒的信息,我们因此生活在一个信息缺乏的社会中,这样的集权社会将导致社会的消亡。

而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奥尔德斯·赫胥黎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当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布满了无聊琐事的世界中,我们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过多,大量的无用信息包围着我们,刺激着人的感官和欲望,人们由于过分享乐而精神枯萎、走向衰亡。

毫无疑问,波兹曼赞同的是赫胥黎的观点,他提醒我们,如今奥威尔影射的苏联社会早已经不复存在,而赫胥黎预言的情景正日渐扩大——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过度娱乐的时代。

波兹曼巧妙地将柯勒律治的一句诗“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改为“在信息的海洋中,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我们的时代状况。

的确,这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信息不断地借助于新的传播手段改变着我们。

波兹曼认为这是可怕的,人将非人。

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具有大众文化传统的国家中,信息的传播再也不是以前那样从一地到另一地,而是以娱乐的形式充斥在人民的生活中,信息彻头彻尾地变成了娱乐的内容。

这是电视出现之后的可怕境况,娱乐深深地占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广告到新闻,从电视购物到总统竞选,电视无一不根植其中,就连神圣的宗教祈祷仪式也有了电视的影子。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

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会写在书中。

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

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

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

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

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如作者所说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以记忆力的好坏评论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术发明并大规模普及以前,人类处于长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语言是主要的媒介,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头脑必须成为流动的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是靠口口相传交流和延续的;印刷术特别是印刷机普及后,人类由口述文明转化为书写文明,在由铅字组成的文化里,文字取代口述成为文化的重心,思想变得更富抽象性,语言、可解义、逻辑性成为内容的标准,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现;摄影、电报、电视等电子媒介把人类带到一个电子化的世界,在这种由图像构成的语境里,事物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变得更加现实和迫切,事物的界限变得随意而可以分离,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碎片式”世界一样,“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第5讲 娱乐至死160325ppt课件

第5讲 娱乐至死160325ppt课件
5
• (二)电视使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1、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 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 文化精神。 • 2、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 附庸,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结果 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6
萨克斯管是克林顿的个人标志
• 美国小石城的克林顿总统图书馆举办克林 顿与萨克斯的专题展览,让观众分享他与 萨克斯之间的点点滴滴。 • 图书馆特复制了部分白宫中的克林顿音乐 室。陈列着克林顿收集的各路名家演奏萨 克斯的CD,甚至还有少年克林顿在小石城 “全明星”乐队演出时的录像。 • 音乐室的一整面墙都“贡献”给了克林顿 少年时的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 莱斯利。
第5讲 娱乐至死 160325
• 尼尔· 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纽约大学教授,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 者和批评家之一。 • 格雷厄姆教士:上帝偏爱那些让人发笑的 人。上至总统,下至小编都爱取悦于人。 • 与其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种 表演艺术。在美国,最令人乏味的是那些 专业演员。
2
• • • • •
前言 娱乐至死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 的美国 •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 的思想 •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 第七章 “好……现在” •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 一票 •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 活动 •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 参考文献
•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 种文化中用于交流的工具。媒体的形式偏 好某些特殊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文化的媒介,对这一文化的重心有决定性 影响。(要了解美国,就要了解美国的传 媒技术)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和报纸获取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有序的,能够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和逻辑推理。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电视节目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呈现得快速而直观。

这种直观性使得观众无需过多的思考就能轻松理解内容,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那些经过精心包装、充满视觉和听觉刺激的信息,而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书中提到,娱乐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

电视上的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无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甚至原本严肃的话题,如政治、教育、宗教等,也被包装成了娱乐的形式。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一切都变得浅薄和表面化,我们不再关心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只追求短暂的快乐和刺激。

比如,在电视新闻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更注重新闻的新奇性和戏剧性,而不是其重要性和深度。

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简短、碎片化,观众很难从中获得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政治竞选也变成了一场表演,候选人更注重形象和口才,而不是政策和理念。

教育节目也为了增加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波兹曼认为,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它会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变得麻木和冷漠。

我们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它也会破坏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让我们失去对真理、智慧和美德的追求。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媒介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它们会塑造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印刷术培养了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电视则培养了人们的跳跃性思维和图像化思维。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对现代社会的娱乐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人深省。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文字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人们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这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能够对复杂的文字进行理解和分析。

然而,电视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信息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但也更加浅显和碎片化。

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深度思考来理解信息,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电视所呈现的内容。

这种变化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注重逻辑和理性的思考,转向了追求感官刺激和即时满足。

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追求娱乐性和刺激性。

新闻不再仅仅是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而是充满了各种噱头和表演成分;教育节目也不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而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取悦观众。

甚至连政治也变成了一场表演,政治家们在电视上展示形象、发表演讲,而不是真正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逐渐失去了对严肃事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肤浅。

波兹曼认为,娱乐本身并没有错,但当娱乐成为一切文化的主导形式时,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

然而,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都是没有价值的娱乐内容,它们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无暇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而且,过度的娱乐会让我们失去对现实的感知和判断力,让我们陷入一种虚幻的满足之中。

书中还提到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

波兹曼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媒介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就像一把把小锤子,轻轻地敲打着我的脑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被娱乐充斥的世界。

作者说,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

到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大家都兴奋地拿着手机拍照、录像,忙着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分享。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真的是在用心感受这个景点的美吗?还是只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我来过”?我们忙着记录,忙着分享,却忽略了当下最真实的体验。

比如说,那个景点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可我看到周围的很多人,只是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急着去看下一个地方,甚至都没有仔细去看看寺庙门口的那些雕刻,没有去琢磨一下那些雕刻背后的故事。

他们更关心的是照片好不好看,能不能获得很多的点赞。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越来越依赖图像来获取信息和感受世界,而忽略了文字所带来的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就像我们读一本书和看一部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书里的文字能让我们在脑海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而电影则直接把画面呈现给我们,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还有啊,现在的电视节目,各种各样的综艺、真人秀,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晚上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不停地换台,看各种无聊的综艺。

什么明星做游戏啦,什么亲子互动啦。

一开始觉得挺放松的,哈哈一笑,时间就过去了。

可后来我发现,看完之后,除了那短暂的笑声,我啥也没得到。

反而浪费了好多时间,该做的事都没做。

而且这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做得很夸张,很表面。

就像那些选秀节目,选手们哭哭啼啼地讲述自己的梦想,评委们夸张的表情和点评,感觉一切都像是在演戏。

我们在这样的娱乐中,渐渐失去了对真实和深度的追求。

再说说现在的新闻吧。

以前我们看新闻,是通过报纸,文字的描述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书中讨论了媒体、文化和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娱乐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媒体与意识形态波兹曼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指出,媒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现代媒体的特点是娱乐化、碎片化和电视中心主义的,它们以追求观众的注意力和商业利益为导向,致使公共领域的讨论变得肤浅和无意义。

波兹曼指出,电视等娱乐媒体的视觉化和情感化特点,导致了观众对深度思考和理性辩论的厌倦。

他提出了“信息娱乐化”的概念,即媒体通过将信息包装成娱乐产品,使观众对重大事件和政治议题产生麻木和漠视。

第二部分:娱乐至死的社会在第二部分,波兹曼探讨了娱乐至上的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他指出媒体对于政治和民主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电视对政治的呈现方式以新闻娱乐化和激发情绪为主,使得政治成为一种虚构的娱乐产品,导致观众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能力下降。

其次,波兹曼讨论了商业化对媒体内容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他认为商业化导致了媒体追求赢利最大化,使得新闻和娱乐成为商品,迎合观众的口味和消费需求,而不再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最后,波兹曼讲述了娱乐化对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冲击。

他认为,在娱乐至上的社会中,学校和教育以娱乐化的形式存在,学生更注重娱乐和享乐,而不是追求真理和思考。

第三部分:娱乐至死的后果和反思在第三部分,波兹曼总结了娱乐至死的后果,并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

他认为,在娱乐至死的社会中,公众对复杂问题和重要信息产生了麻木和漠视,他们更愿意接受浅显和情感化的信息,而不是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论。

这种情况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变得轻率和盲目,思维变得肤浅和表面化。

此外,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化对个体的影响。

他指出,娱乐至死的社会导致了人们对快速刺激和即时满足的需求增加,注意力不断分散,思维变得浅薄和碎片化。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初读此书,便被其深刻的见解和犀利的批判所震撼。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当代社会中娱乐对于人类文化、认知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让我对“娱乐”这一现象有了全新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娱乐主宰的时代。

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无不在以娱乐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

娱乐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导,而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却令人担忧。

在过去,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文字,人们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

然而,随着电视等图像媒体的兴起,信息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像和声音的直观表达,使得人们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思考和解读。

这种变化看似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但实际上却削弱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我们逐渐习惯了接受那些表面的、碎片化的信息,而失去了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书中提到,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和即时的满足感。

新闻不再是严肃的报道,而变成了一种娱乐的表演;教育节目也不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来取悦观众。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对于重要的事务变得越来越漠不关心,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也失去了尊重和追求。

娱乐至死的现象还体现在我们的社交生活中。

如今,人们更愿意在虚拟的社交平台上分享娱乐化的内容,追求短暂的快乐和关注。

真正有深度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沉浸在娱乐的泡沫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此外,娱乐产业的过度发展也对文化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和价值观念在娱乐的浪潮中逐渐被遗忘和扭曲。

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缺乏内涵的流行文化。

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根基将受到侵蚀,社会的精神支柱也将摇摇欲坠。

波兹曼的观点并非是要完全否定娱乐的存在,而是提醒我们要警惕娱乐的过度泛滥。

娱乐本身并无罪过,但当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时,问题就出现了。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被娱乐充斥的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书中,波兹曼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信息不再以其重要性和价值被筛选和传递,而是以其娱乐性和吸引力为标准。

这导致了人们对于严肃、重要的事物关注度降低,而对于轻松、娱乐的内容趋之若鹜。

书中提到,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过去,人们通过书籍、报纸等文字媒介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然而,电视以图像和声音的组合直接呈现给观众,无需观众进行过多的思考。

这种“快餐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习惯了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却很少去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波兹曼还强调了娱乐对于文化的侵蚀。

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文化也逐渐被娱乐化。

原本严肃的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都被披上了娱乐的外衣。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人们对于这些领域的理解变得肤浅和表面,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比如,一些历史剧为了追求收视率,对历史进行随意改编,误导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

此外,娱乐至死的现象也对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忽略了知识的本质和深度。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表面的知识。

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无处不在。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综艺节目、游戏等娱乐内容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我们沉迷于这些短暂的快乐,却忽略了自我提升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们在娱乐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思考和行动。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当下的娱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过去,人们通过阅读书籍、报纸等文字形式获取信息和知识,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快速。

这种传播方式看似让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但实际上却降低了人们思考的深度和难度。

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追求的是娱乐性和刺激性,而不是信息的准确性和深度。

比如,新闻节目不再仅仅是传递重要的时事信息,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娱乐元素,如明星八卦、奇闻轶事等。

这使得观众在关注这些轻松有趣的内容时,忽略了对真正重要问题的思考。

娱乐节目更是如此,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断推陈出新,制造各种新奇的玩法和话题,但往往缺乏内涵和价值。

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似乎更多地面临着赫胥黎所描绘的情景。

人们不是被强制禁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是被淹没在大量的娱乐内容中,主动放弃了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权利。

娱乐至死的现象不仅存在于电视媒体,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是愈演愈烈。

网络平台上的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它们以更短的时间、更强烈的刺激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人们在短暂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收获。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受到了影响。

长期接受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使我们难以集中精力去阅读长篇的、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

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短暂,思考能力也逐渐退化。

而且,娱乐文化的盛行还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

一些人追求的不再是知识、智慧和美德,而是名气、财富和外表的光鲜。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波兹曼指出,这是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典型方式。

奥维尔所担心的是强制禁书的律令(观点见于《1984》),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下自由的丧失;而赫胥黎所忧虑的是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去读书,是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

前者恐惧于“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波兹曼相信,奥维尔的预言已经落空,而赫胥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

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

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

而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而我们很多人其实曲解了“娱乐至死”的真实含义,“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似乎娱乐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于死地。

我们的政府经常以健康理由干涉媒体节目的制作,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文人也喜欢从旁摇唇鼓舌,高喊“娱乐至死”,指责媒体上的娱乐化倾向、某些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反对迎合市场,鼓吹加强思想审查,以教育人民为导向制作精品节目。

尤其是选秀节目的崛起,民间曲艺的复兴,那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就更忧患了,“娱乐至死”的声浪就更喧闹了。

《娱乐至死》PPT精选文档

《娱乐至死》PPT精选文档
本书历年考题真题汇总 1、名词解释 伪语境(2010);《娱乐至死》(2011); 《元媒介》(2013);媒介即隐喻(2014) 2、简答 • 波兹曼为什么称电视为“元媒介”(2008); • 谈对“媒介即隐喻”的认识(2011); • 《娱乐至死》中重点论述了哪几种娱乐化现象(2013); • 《娱乐至死》所产生的历史语境(2014) 3、论述 • 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请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 息”谈谈看法(2008); • 谈你对“媒介及认识论”的理解(2010); • 波兹曼是如何论述“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的,你如何看待 这一说法?(2012)
Back
10
四、如何应试?
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联系?
【答】 • “媒介即隐喻”是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继承和
改进,并进行了延伸。
•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所起到的作用要胜过它所传播的信 息。波兹曼继承和改进了该论断,认为麦克卢汉的表达方 式会把信息和隐喻混淆起来。信息是关于世界的明确而具 体的说明,但媒介却没有这个功能。媒介更像是一种隐喻, 用一种隐蔽而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娱乐至死》
第一章
1
一、本书在考研中的定位
《娱乐至死》做了6年的考试参考书目 与之前的麦克卢汉的《麦克卢汉精粹》和梅洛维茨
的《消失的地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媒介环境学 派的代表著作 媒介阐释学的视角是北师大老师们研究媒介文化的 重要视角 作为考试中硬性考题更多的“传播学概论”的书目
2
一、本书在考研中的定位
6
四、如何应试?
通过梳理内容,联系真题,整理出考试“会”考的内容:
• 什么是“媒介即隐喻”? • 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 波兹曼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 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联系? • 对当下理解媒介提供什么样的视角?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读书笔记ppt课件ppt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读书笔记ppt课件ppt
力缺失。
心理健康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面 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虚拟社 交,导致现实社交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疏 离。
隐私泄露与网络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隐私泄露和网络 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带来风险。
现代社会的机遇
颜色
封面的主色调是黑白灰,象征着电视和电影的黑 白画面。
文字
书名《娱乐至死》和作者尼尔·波兹曼的姓名以金 色字体书写,突出了主题和作者。
02
引言
本书简介
01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的 代表作之一,主要探讨了20世 纪美国社会的文化现象。
02
本书通过分析美国电视、广播 、报纸等媒体的发展,揭示了 娱乐化趋势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社会现象
尼尔波兹曼还批判了社会现象对于文化的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压力使人们更倾向于接受轻松、快速的 娱乐文化,而忽视了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尼尔波兹曼的解决方案
要点一
重拾印刷媒体
要点二
教育的改革
尼尔波兹曼认为,为了抵抗文化的娱 乐化,人们应该重拾印刷媒体等更深 入的交流方式。通过阅读书籍、杂志 等印刷媒体,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 识和思考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认 知水平和文化素养。
05
媒体对娱乐至死的影响
媒体的定义和分类
媒体的定义
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 联网等。
媒体的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根据传播内 容,媒体可分为娱乐媒体和严肃媒体。
媒体对娱乐至死的影响
媒体对娱乐至死的影响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对娱乐至死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一书是美国媒体学者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作,该书以批判性的视角探讨了电视媒介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对该书的主要观点进行探讨和总结。

波兹曼在书中认为,电视媒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娱乐至上”的媒介,它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愉悦和兴奋,而不是为了传达信息或者提供知识。

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导致了我们的社会逐渐变得浅薄、肤浅、缺乏思考和理性,而且我们的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没落。

波兹曼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他们认为电视媒介的确对我们的思维和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首先,电视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一种“快餐文化”,短小精悍的信息让观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分析。

其次,电视媒介的节目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和低俗化,许多电视节目和综艺节目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完全忽略了对于观众的思维和智力的挑战。

最后,电视媒介的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倾向于情感化、个人化,这种“感性化”的传播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而忽略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于波兹曼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电视媒介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给观众带来快乐和放松。

此外,电视媒介也可以用于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比如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最后,电视媒介也可以激发观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兴趣,比如音乐、电影、戏剧等。

总的来说,波兹曼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是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于媒介的深入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媒介对于我们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媒介对于我们的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电视节目和综艺节目,不要轻易被娱乐化的内容所迷惑,而是要注重思考和分析。

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优质的文化和艺术,尤其是对于那些能够挑战我们思维和智力的作品,这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波兹曼所写的《娱乐至死》,这本书所写的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化的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整本书最大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甚至作者带了丝丝的绝望,因为社会在无时无刻地进步着,科技也是如此,当电视机代替印刷术,当娱乐代替了文化,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其他更多的公共事务领域的大部分内容都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娱乐化而使得文化的质朴凋零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文化呢,真正的文化呢,又在哪里。

《娱乐至死》这本书中有个观点让我极其印象深刻,作者认为让文化消亡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把文化变成监狱式文化,另一个是直接让文化娱乐至死就行了。

这两个结论不禁让人胆寒了。

若失去精神文化,那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它又如何继续发展下去。

本书仅仅是讲到了发明了电视机以后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之巨大,那现代呢,更是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再前进,传播文化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铺天盖地。

电视机案例以小见大,文化缺失的未来影响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前进是好的,那发展呢,是好还是坏?如今的互联网是遍布了全球,人们需要何种文化会没有呢,如论是好是坏,这也不由得让我担忧起来,现在传播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可以算是微博微信等网络软件,可这里面文化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而多少文化又是值得人们真正关注认真去看的呢?就以微博为例,里面都很多不健康的东西,低俗消极的内容也是存在的,这只是为了娱乐大众,却在无形之中让人们印象中更加偏向于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了。

但是不可否认,报纸在人类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报纸上的文化毕竟有限,其也仅仅是讲述一些近期所发生的新闻而已,其中的文化也是不多得。

所以人类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健康的,真正能够传播优秀文化的途径,不能让文化渐渐走向落寞的法方向,娱乐化等更是不该有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给我们人类提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警告,文化与娱乐,或是文化与其他是绝对不能混合在一起的!若轻易将文化与其它东西,尤其是功利性的产物完全结合起来,那么文化渐渐会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一切文化都以科技为主,那文化的重要地位终将会被科技所代替,那时候的科技式文化将不再是属于社会的真正文化了!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文化式的文化,本真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象的严厉批判。他认为宗教这种神圣又古老的东西,它的
一切纪念、传播方法都应该是严肃的、纯洁的,不应带有任 何目的。
我认同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娱乐。
9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在美国,电视广告已经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
‚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
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 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政治话语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失去必要性。‛ 美国的政治竞选早有耳闻,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用钱砸
“媒介即隐喻”: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
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地说明,然而媒介更像
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2
媒介即认识论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
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引导人的思想。‛ ‚随着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文化的中心, 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作者通过提出“媒介即认识论”这个概念,强调新的媒介 对人们话语结构改变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作者赤裸裸地指责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让整个社会 缺乏对世界、对生活的严肃性。
“不作为”。但是在网络时代,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虚拟环境下,虽然娱乐,但不再“躲猫
7
“好……现在”
‚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
到了蒙蔽的作用。‛
‚我们将快速地进入到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欢乐问答’ 的信息环境。‛ ‚新闻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娱乐至死
尼尔· 波兹曼
一、 作者
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
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他一生出版过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 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 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
但起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
及习惯造成消极影响。 我没有见过美国的电视教学节目,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些偏激了。我国正在流行的在线课程和
“慕课”等,为我们获取优秀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很大便利。
11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 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 为一场滑稽戏。‛ 这句话是本书的开篇语。其核心思想点明题目也贯穿全书 始终:“娱乐会让文化精神枯萎”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的 文化生活被定义为了娱乐,那文化灭亡的命运将在劫难逃。 这个观点,我也认为太过绝对了一点。其实,任何一个 时代都不可能全是知识分子。有一部分人承担起传承文化、 传播知识的责任就已足够。一个时代的文化如果都归结于严
娱 乐 至 死
两个时代
四种表现 一个警告
新闻—第7章:‚好……现在‛ 宗教—第8章:走向伯利恒 政治—第9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教育—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11章:赫胥黎的警告
1
媒介即隐喻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
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 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肃,那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就会大大折扣,那样的文化就
会缺乏活力。所以,作者这本书应该是为了唤醒陷入娱乐的 知识分子,而不是全部公众。
12
媒介即认识论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
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引导人的思想。‛ ‚随着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文化的中心, 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作者通过提出“媒介即认识论”这个概念,强调新的媒介 对人们话语结构改变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作者赤裸裸地指责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让整个社会 缺乏对世界、对生活的严肃性。
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无止境的竞选演说。“巧舌如簧
者胜”。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 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
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一
种不理性的体现。
10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在教室里,娱乐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在电 视上,娱乐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电视通过摈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彻底否定了它 们和思想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对电视来说,教育节目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 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作者在本章对电视教学节目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其非
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
做任何事的世界。‛ ‚出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我对作者的这些观点保持部分认同。首先我承认现在的社
会处于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媒介的严肃性话语体系也 在逐渐改变。但是将其称为一个“躲猫猫的世界”有点夸张
了。也许在作者所在的电视时代,互动性差会导致受众的
制作时,更多地选择了受众喜欢的低俗化、娱乐化内容。
面对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作为媒体文化研究 者的波兹曼想要通过这本书来警醒“被娱乐了的人们”,以
此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
的消极影响。
四、 文章结构
第1章:媒介即隐喻
两点理论
第2章:媒介即认识论 第3~4章:印刷术统治下的严肃话语时代 第5~6章:电视统治下的娱乐业时代
3~4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及其思想
‚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是怎样创造一种严肃而理性
的公共对话,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
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
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就
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最终,我们将成
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三、 本书背景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 加现实和浮躁,社会文化开始走向整体娱乐化的趋势。这一 时期,美国社会逐渐兴起了以身体感官和物质享受的满足为 核心的享乐文化,西方大众媒体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而为了获得收视率,赚取更高额的广告费,媒体在进行内容
杂乱的新闻,谋杀、政治错误、悲惨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
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 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
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
交流理论。
8
走向伯利恒
‚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
娱乐形式。‛
‚宗教之所以称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 不是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这一切:亵渎神灵。‛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宗教上电视这一
作者在这两章高度评价了“印刷术时代”。它是一个严肃 话语时代、一个理性时代、一个“阐释年代”。作者通过对
这个时代的描写,为后文进行了铺垫,并对这样一个时代的
远去表现出了无奈和痛心疾首。 个人认为,波兹曼想得太悲观了。
5~6 娱乐业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广播等媒介比较倾
向于理性的话语,在新的认识论的冲击下也转而成为新的认识论的俘虏。‛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
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二、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
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 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 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
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导致一切公众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